科学家谈化学-中国化学的发展与展望

合集下载

我国现代化学的成就

我国现代化学的成就

我国现代化学的成就我国现代化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在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和不断创新下,中国化学获取了显著成就,并逐步成为世界化学领域的重要力量。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方面介绍中国现代化学的成就。

一、化学合成领域的成就我国在化学合成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 有机合成我国有机合成方面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有机化学的发展。

如中国科学家黄福元于1970年发明的对苯二酚合成反应、白建中等在1982年发明的多样化合成反应、以及吕堃等在2004年发现的全合成迈开芬新方法等。

2. 催化化学我国在催化化学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涉及到的领域包括金属有机化合物催化、非金属氧化物催化、酶催化等。

其中,以李伯钊、苏丹红、马东元、赵叶安、陈威等人的研究为代表,在羧仔明酸催化领域中,我国已成为领先国家之一。

3. 高分子材料我国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研究与产业化发展上也展现出显著的成就。

如我国自主研发的聚丙烯材料覆盖世界市场,国内高分子材料厂家亦能利用我们的智慧;筑多孚聚碳酰胺纤维、高性能碳纤维等也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汽车制造等领域。

我国在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主要涉及到中草药成分提取、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及生物制药等几个方面。

1. 中草药成分提取中草药及中药成分,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研究和发展方向之一,我国在此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天然资源。

我国在中草药成分的提取及其新方法研究上,不断地推陈出新,例如挥发性成分的环境友好萃取法、以及在中草药中提取单体成分方法等。

2. 基因测序及分析我国在基因测序及分析方面,已取得世界领先水平。

如1999年,中科院研究员肖其新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完成了我国小麦基因组测序;2013年,我国科学家以18个样本为数据源,成功推出了中国裔人群的全基因组图谱。

3. 生物制药生物制药对于医疗领域的贡献非常大,我国也在生物制药领域实现了转型升级。

我国已成为世界生物学制药领域的一支强劲军队,涉及到的领域包括:生物制药新药开发、细胞因子制品、疫苗、抗生素新药等。

中国科学家为生物化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中国科学家为生物化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中国科学家为生物化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示例文章篇一:《中国科学家为生物化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嘿,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吗?在生物化学这个神奇的领域里,咱们中国的科学家那可是超级厉害的!就像夜空中闪耀的星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先来说说邹承鲁爷爷吧。

他就像是一位勇敢的探险家,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领域勇往直前。

想象一下,蛋白质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城堡,邹爷爷努力地去揭开它的每一个秘密。

他带着团队,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探索,不怕困难,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敬佩吗?如果没有他的努力,我们对蛋白质的了解能有这么深入吗?还有施一公叔叔,他在细胞凋亡和膜蛋白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细胞凋亡就像是一场有序的告别仪式,而施叔叔就是那个揭开这场仪式神秘面纱的人。

他的研究成果,不就像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微观世界的神奇大门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这难道不是他的功劳吗?再说说屠呦呦奶奶,她发现的青蒿素,那可是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啊!青蒿素就像是一把神奇的宝剑,战胜了疟疾这个可怕的恶魔。

难道我们能忘记屠奶奶的付出吗?当世界上很多人因为疟疾而痛苦不堪的时候,是屠奶奶的研究给了他们希望,给了他们重新拥抱健康的机会!我曾经和小伙伴们讨论过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大家都兴奋得不得了。

“哎呀,他们太厉害了,我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是呀是呀,他们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的眼睛里都闪着光,充满了对这些科学家的崇拜。

在学校里,老师也经常给我们讲这些科学家的故事。

每次听完,我都在心里想:他们怎么能这么聪明,这么勇敢呢?他们面对那么多的困难和挑战,都没有放弃,一直坚持下去,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啊!中国的科学家们,他们就像是一群不知疲倦的蜜蜂,默默地为我们酿造着最甜美的知识花蜜。

他们的贡献,不仅仅是在实验室里的那些成果,更是给我们带来了对未来的希望,对未知的勇气。

他们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只要坚持,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小伙伴们,让我们一起向这些伟大的科学家致敬,好不好?让我们也努力学习,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能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呢!示例文章篇二:《中国科学家为生物化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生物化学这个神奇的领域里,咱们中国的科学家那可是相当了不起!就比如说邹承鲁爷爷,他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方面,那成果简直让人惊叹!想象一下,蛋白质就像一个个小小的魔法精灵,它们在我们身体里起着各种各样神奇的作用。

中国化学史发展简析

中国化学史发展简析

中国化学史发展简析中国作为早先几个发展化学的国家之一,在古代有四大发明这样惠及全世界的辉煌成果;也有孙思邈炼制仙丹……更有无数默默无闻的才人为点石成金付出无数心血。

按理说中国之化学发展应为极其先进及收效巨大的。

然而现在的事实是中国化学发展缓慢,无国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简析其原因,可分为三方面。

其一,在中国古代,虽有四大发明的巨大成就,然深究其出现。

无不是那些劳动人民为了提高效率,在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下,再经过试验制得。

他们汇聚的是上下几十几百年的先贤智慧及无数才人的经验而得。

但是先辈们也仅仅是从表面上制得这些东西,而非细细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一般道理,更别提至元素、化学反应原理这些深奥理论。

总之先辈们的这些举动其目的只是为了方便劳作生活。

加之帝皇统治者愚民政策,不重视科技的发展。

导致普通人们根本不知科学为何物。

其二,在近代,当西方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际,封建王朝固步自封,无视那些他们所鄙视的“工具”,更拒绝与西方交往,大大落后。

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一百多年中,中国大地充斥战争,民不聊生,人民无法接受教育。

殖民者的破坏导致科研无法进行。

且各届领导者或愚昧无知,抵制科学;或有思想有救国意识,却受制于战争无法聚集人力进行科学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本该快速发展国力,但十年文革致使绝大多数科学家蒙冤被批斗,科学再次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纵使有大智慧者企图挽救之,怎奈蚍蜉撼大树,无能为力?其三,现代中国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的牵制,对化学之不重视。

使之很难培养出出色的化学界的精英人才。

条件的限制,各种实验器材的无法到位也给化学的发展带来限制作用。

总之,中国之发展化学,还需多作努力。

中国化学的发展史

中国化学的发展史

中国化学的发展史咱聊聊中国化学的发展史啊,这可真是一部活生生的传奇,比那小说还精彩呢!话说早年间,咱们老祖宗可没现在这么多高科技,但他们智慧着呢,跟大自然打交道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

比如,炼丹的术士们,整天鼓捣那些奇奇怪怪的药材,想炼出长生不老药,结果长生不老没成,倒是意外地发现了火药,这一炸,可是炸出了咱们古代化学的火花。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再满足于那些无意的发现,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化学的奥秘。

那些个学者们,就像是侦探一样,拿着试管、烧杯这些“侦探工具”,在微观世界里寻找着答案。

他们发现,原来世间万物都是由这些小到看不见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又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各种物质。

到了近现代,咱们中国的化学更是突飞猛进,简直是坐上了火箭一般。

那时候,一批批优秀的化学家涌现出来,他们就像是化学界的“武林高手”,各自练就了一身绝技。

有的研究怎么从石油里提炼出各种有用的东西,有的则琢磨着怎么合成那些自然界里找不到的新材料。

他们的努力,让咱们国家的化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你知道吗?咱们现在用的塑料、化肥、农药、药品……这些可都离不开化学的贡献。

化学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能够点石成金,把一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变成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宝贝。

当然啦,化学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它也会带来一些麻烦和困扰。

比如,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化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

但是呢,咱们中国人从来就不怕困难,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嘛!现在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在研究怎么让化学发展得更加绿色、更加环保,让化学真正成为咱们美好生活的助力器。

总的来说啊,中国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充满智慧、勇气和创新的史诗。

它见证了咱们中国人从无知到有知、从落后到先进的艰辛历程。

我相信啊,在未来的日子里,咱们中国的化学一定会继续发扬光大、再创辉煌!。

绪论: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绪论: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
化学有什么用?
What's the use of chemistry
衣食住行
色彩鲜艳的衣料来自化学 方法合成的纤维和染料
粮食、蔬菜的丰产需要合 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水泥、钢材、玻璃、塑料和 涂料等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汽油、柴油等是许多现 代交通工具的燃料
什么是化学?
What is Chemistry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 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 化学变化创造物质。(例如,研制新型半导体材料,电 阻几乎为零的超导体,有记忆能力的新材料,等等。)
美丽的 化学反应
CoCl2 在 Na2SiO3 溶液中
美丽的 化学反应
Zn+Pb(NO3)2→Pb+Zn(NO3)2
化学的应用
化学在防治环境污染、解决粮食问题、应对能源危机和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 21世纪以来,化学研究和应用更加重视绿色、循环、低碳 发展,化学已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化学将使 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近代化学ຫໍສະໝຸດ 发现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1869年)
门捷列夫
化学研究和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为化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现代化学
进入20世纪,随着对原子结构及微观粒子
运动规律认识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研究和
认识从宏观深入到微观,达到了原子和分子水
平。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化学研究的发展,人
们已经能通过先进的仪器探测物质中原子和分
全书内容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分上中下三 卷,其下又细分为十八篇,记载了农业、手工业下不同的 生产技术门类。各篇详细描述了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部过程 ,辅以插图说明,展现了中国17世纪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取 得的辉煌成就。

中国化学家故事三分钟演讲稿范文

中国化学家故事三分钟演讲稿范文

中国化学家故事三分钟演讲稿范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Certainly! Here's a structured demonstration article on the topic "中国化学家故事三分钟演讲稿范文" (ThreeMinute Speech Example: Stories of Chinese Chemists):中国化学家故事三分钟演讲稿范文。

环境化学论文-我国环境化学的发展与展望

环境化学论文-我国环境化学的发展与展望

环境化学论文-我国环境化学的发展与展望我国环境化学的发展与展望摘要: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化学学科已经成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成为环境科学的主流与核心组成部分本文回顾了二十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十年的环境化学发展历程,对环境化学面临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环境化学;发展与展望;环境化学分析;土壤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化学环境化学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转化、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该学科是以研究解决化学物质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目标对象,其理论和方法是环境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

国际环境化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 二次大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是环境化学的孕育阶段,70年代为环境化学的形成阶段,80年代以后进入发展完善阶段。

1995年,Rowland、Molina和Crutzen 3位科学家因研究氯氟烃(CFCs)损耗平流层臭氧的作用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这标志着环境化学在直面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严峻环境问题,并与众多传统和新兴学科的相互融合渗透中,已经进入到全面发展的阶段,并在推动基础科学研究进步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化学研究也在解决环境污染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理论与方法,学科体系不断完善与成熟。

研究尺度则从微观分子水平逐步向局部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延伸。

各分支领域的研究工作促进了环境化学学科在我国的全面发展,也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 近二十年国我国环境化学的发展与全球范围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同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化学研究在近20年也有了长足发展。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改善生态环境列入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明确指出“改善生态和环境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这既表明了国家对环境保护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极大促进了我国环境化学研究的深入和水平的提高。

中国近代化学史 发展概况

中国近代化学史 发展概况

中国近代化学史发展概况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发展历程相对较晚。

然而,尽管起步较晚,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近代化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

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如清朝的洋务派和后来的维新派,开始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其中,化学知识作为工业、农业、医学等多个领域的基础,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中国的化学研究逐渐起步。

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化学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例如,中国化学家张资珙在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化学界广泛认可,他提出的“张资珙方程式”在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中国的化学工业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一些外资企业开始在中国建立化工厂,如法国的洋务企业——开滦煤矿公司。

此外,中国的一些民族资本家也开始涉足化学工业,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

这些企业的出现,推动了中国的化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

在化学教育方面,中国也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化学教育体系。

最早的化学教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的京师大学堂(现在的北京大学)。

随后,中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大学和专科学校,开设了化学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化学人才。

此外,中国的化学研究机构也逐渐建立起来。

例如,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1934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等,这些研究机构的建立为中国化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化学研究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国家加大了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化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在石油化工、农药、医药、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和突破。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的学者和科学家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化学研究体系和工业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化学的发展与展望白春礼化学是一门实用的中心学科,它与数学、物理学等学科共同成为当代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

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与其他学科相辅相成,构成了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

一、50年来我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成就中国的近代化学在明末清初由欧洲传入,而明显的发展则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1932年中国化学会成立以后。

中国现代化学的迅速发展则是建国以后的事。

1.发展历程我国化学在建国以来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1955年)1949年,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的21个研究所中,有物理化学研究所(上海)和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

至1956年科学院化学类研究所已有4个,分别是有机所、大化所、应化所和化学所。

当时高等院校也有一支研究力量,在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化学学报》上1954~1957年共发表论文215篇,其中高等院校的成果就有104篇。

新中国成立后,有机化学方面:利用我国生物资源开展天然产物化学(尤其是中草药)的研究、合成抗生素类药物和甾体激素;物理化学方面开展了量子化学、晶体化学、热化学、胶体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我国的无机合成工作是以工业生产为先导的,1953年对侯德榜改进和发展的制碱法进行了生产规模的设计,1964年开始推广。

除了制酸、氯碱和肥料工业获得大规模发展之外,我国已能对60多种元素的化合物进行不同规模的生产,品种近400种。

我国分析工作者在着重建立和改进经典分析方法(化学分析)的同时,开始发展仪器分析方法,白手起家,建成了包括无机、微量有机的定性定量分析在内的相当完整的科研体系和有效的化学分析方法,如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建国初期对微量和半微量定性分析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即开始研究超微量分析,同时改进了基于燃烧的各种测定方法。

为了尽快地进行经济建设,完成国家的工业化,在“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方针指导下,一些新的学科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高分子就是一个代表。

1952年,国家交给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两项任务: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与聚己内酰胺(卡普纶,今名锦纶)的试制与工业化数据。

这两项都属于高分子化学,成为中国早期的高分子工业。

195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全国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委员会,负责规划、安排、协调全国高分子科研和生产工作,并于1954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高分子学术会议,宣读研究论文30余篇。

中国的元素有机化学也是50年代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主要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各高等学校分别担负。

在最初几年里,结合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元素有机化学主要在3个方面做了工作。

一是结合消灭血吸虫病的任务,制备锑有机化合物,1950~1957年间,先后应用酒石酸锑钾治疗血吸虫病患者76万人,治愈率达90%,应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黑热病患者60万人,永久治愈率达97.4%;二是结合农业药剂研究有机磷化合物,1950年北京农业大学合成了1605农药,改良了国际上通用的生产方法,并于1951年进行小批量生产;第三方面是为了满足中国工业生产发展对新材料的需要,开展了有机硅单体及聚合物合成的研究。

解放后开始建立起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和有机玻璃的化学工业。

据统计,到1955年,在专门的化学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中,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占48.5%,物理化学占14.2%,分析化学占20.9%,生物化学等占13.4%,而无机化学仅占3%。

这些数字反映着当时中国的化学研究在不同领域内大致的发展状况。

(2)第二阶段(1956~1966年)1956年,国务院着手编制中国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对我国化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科学院又分别在广州、成都、兰州、新疆、青海、北京、上海、山西、福建等地新建了9个新的化学类研究所。

重视基础研究与完成国家急需的重大应用任务相结合,是这一时期我国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12年规划提出了要加强高分子学科的建设,为满足高新尖端技术的需要而进行特种高分子的研究工作被提上了日程。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高分子科学系(下设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两个专业),对推动我国高分子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60年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分子物理研究室,同时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合成橡胶结构表征、黏弹性和加工为目标开展研究,为我国高分子工业的初创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在此时期高分子科研工作者不仅合成了国外已有的品种,也合成了一些具有我国特色的新的品种。

有机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与分析。

其中,由有机化学家参与的具有生物活性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成为这一时期有机化学发展的代表之作。

无机化学研究不再单纯以无机原料的分析和定性测定为发展方向,而转入对无机化合物进行较系统的定量的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无机合成、配位化学和稀有元素三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生物无机化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近30年来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日益广泛,尤其是近20年来取得重大进展,如通过对铂配合物与生物分子作用的研究,揭示了顺铂配合物的抗癌机理;发现了离子与人血白蛋白结合,诱导血清白蛋白产生交联缔合;还研究了稀土对单核苷酸及DNA的断裂作用等等。

(3)第三阶段(1966~1976年)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科学技术事业受到严重摧残。

到1975年基础理论研究几乎全部停止,研究人员流散各地,全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完全瘫痪。

尽管如此,仍有一部分化学工作者在坚持研究,利用有限的条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卢嘉锡、蔡启瑞一直在做生物固氮模型;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的工作在国际生物有机化学界产生了影响。

聚丙烯纤维、封装材料等方面研究工作取得一系列较有影响的成果。

而70年代初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以及与之配套的顺丁橡胶生产工艺,是我国独立自主进行化工过程开发应用的一个典范,对我国的化工生产和材料合成有着深远的意义。

(4)第四阶段(1976年以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成为“科学的春天”到来的标志,但是,国内的科学研究已封闭了10年之久,对国际化学发展状况所知甚少,研究方法仍是在沿袭以前的传统,进展缓慢,各分支学科均陆续进入了一个调整期。

1983年国家编制了《1986年至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其中的五项任务之一是抓好一批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化学科学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有了新的部署,如开展了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络合物化学、静态与动态结构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表面化学(特别是固体表面化学)、光化学(包括非线性激光化学)、与发展各种新材料有关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以及无机固体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以填补过去的空白。

经过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调整与发展,我国的化学学科已比较完善,研究方向已基本明确,为90年代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1985年我国化学界共发表论文11 906篇,仅占世界化学论文总数的2.6%,居第9位;而且其中仅有1 374篇是以外文发表。

如果以外文发表的论文看作是进入国际交流的论文,那么日本是我国的22倍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我国化学界的总体水平。

化学界开始注重提拔年轻人才,新培养的和出国留学归来的年轻研究人员逐渐进入重要岗位。

伴随着研究队伍的更替与调整,化学开始在新的起点上迎接生命科学、高新技术和国家发展所提出的种种挑战,并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主动发展适合国家需求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潜在产业。

按传统方法,我国化学学科的门类已经建立齐全,其中二级学科有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分析化学、化学工程学、环境化学,此外还有生物化学、感光化学、冶金化学、农业化学等。

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课题申请的专业统计,共有60多个三级基础学科,其中不包括被划归于生物、医学、材料、农业等系统的专业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等。

目前,我国高校共有250多个化学院系,有各类化学研究机构近千个,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19个,部门开放实验室23个以及省市实验室16个,共计58个。

这些实验室大都配备有先进的科学仪器装备。

我国出版的中英文专业化学期刊已超过30种。

1997年SCI收入论文数前20名的单位中,有8个为化学研究单位;国际发表论文被引用最多的前5个单位中,有3个单位属化学专业。

根据《科技统计与分析》1998年第2期对中国科学院1991~1995年的论文统计资料,中国科学院的化学科技论文被引用的篇数和次数分别为1 011篇和2 124次,高于物理的960篇和1 810次,远超过生物、材料、地学等其他学科,而其经费投入并不高于其他学科。

由此可见我国化学的面貌。

我国的化学与国际相比既有领先,又有差距;其贡献既显著又不全尽人意。

一方面,我国化学的迅速发展,为我国自主工业的建立,包括引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我国化学研究水平与国际的差距、与国家需求的差距,制约了国家许多方面的发展。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化学自身发展时间不足的限制,有研究机制上的缺陷,有资金和政策指导上的不足,还有许多认识上的问题。

2.重要成就50年来,经过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我国化学领域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成果。

据统计,截止到1997年,化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共获奖84项,占总数的13.9%,近年所占比例又有上升趋势。

各类科研成果数以千计,在国内外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报告数以万计。

下面分别从基础研究和应用发展两方面,简要叙述建国50年来我国化学科学取得的主要成果。

(1)50年来化学学科在基础研究方面不断取得重大成果50年来,我国化学学科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36项,四等奖15项。

下面就一、二等获奖项目作一简要回顾和介绍。

获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① 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研究(1982年获奖)1965年,我国的科学工作者经过6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了人工全合成的牛胰岛素结晶。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此后,又合成了许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多肽激素,同时进行了更大蛋白质分子的人工合成。

胰岛素人工合成的成功,为我国蛋白质的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② 配位场理论研究(1982年获奖)配位场理论、分子轨道理论、价键理论构成了研究分子结构的理论基础。

吉林大学唐敖庆教授等人针对配位场理论的发展需要,克服了不少概念上和数学上的困难,使配位场理论系统化、标准化和更便于广泛地实际应用,对配位场理论研究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③ 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方法及其应用(1987年获奖)唐敖庆与江元生经系统研究,提出和发展了一系列新的数学技巧和模型方法,使这一量子化学形式体系,不论就计算结果或有关实验现象的解释上,均可表述为分子图形的推理形式,概括性高,含义直观,简单易行,深化了化学拓扑规律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