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文化生活》一轮复习课件第五课:文化创新
文化生活第五课复习(飞扬之旗)

知识点三、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向
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3)怎么办: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着眼 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 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 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 文化的新辉煌。 ①正确把握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 和“历史虚无主义”; ②正确把握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 和“民族虚无主义”。
把握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 “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 “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速记图表〗
源泉和动力 根本途径
意义
文化 创新
基本途径
主体
正确方向
知识点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文化发展 (1)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 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理解: (1)文化创新的源泉、基础、动力是社会实践,因此文化创 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把主体理解为文化工作者 缩小了文化创新主体的外延。 (3)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基础不是传统 文化而是社会实践。
知识点二、文化创新的意义
思 维 辨 析
注意几个误区
误区一: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依靠文化创作者的 聪明才智 注意:文化创新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作,我们不能否认创作 者的灵感和自身的聪明才智对文化创新的影响,但是,文化创 新来源于社会实践。因此,上述观点中 “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 的灵感”是错误的。文化创作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认为“文化 创新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的观点是错误的。文化创 作者要真正实现文化创新,就必须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 相结合的道路,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误区二: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注意: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 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但文化创新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易混易错知识辨析

2021届高三政治文化生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易混易错知识辨析判断并改错!改错!!改错!!!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高考热度★★★)1.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3.各民族文化无论优劣,一律平等。
4.文化传承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5.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6.举行大型庆祝活动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开展文化申遗能够拓展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涵。
8.中法两国的红色文化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9.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中确定的。
10.《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显示当代中国文化得到韩国民众的广泛认同。
11.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12.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13.新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4.文化交流是文化多样性的前提。
15.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6.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7.大众传媒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强大功能。
18.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19.文化交流消融了文化多样性。
20.保护文化遗产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21.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22.文化交流的目的,就在于文化传播。
23.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24.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25.中法开展文化遗产修复和保护合作旨在赋予中法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高考热度★★★)26.文化遗产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7.文化多样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28.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9.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30.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件)2023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统编版)

“不变”和“变”
(4)影响(作用)
①积极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 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消极影响: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 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传统文 化的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 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 ③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
× (4)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
提示: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伴随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也不断 融入新的时代内容,实现自身的发展。
× 易错提示:
(5)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提示:传统文化自身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如果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会对社会发展 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则会阻碍社会发展。
角色,通过教育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化建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
设 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与人 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 的素质 的全面发展
归纳总结: 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
文化与经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内容。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
原因
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 传统文化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基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精品]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5文化创新(押题专练)
![[精品]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5文化创新(押题专练)](https://img.taocdn.com/s3/m/98ce23673968011ca2009151.png)
专题25 文化创新1.2017年6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正式首发。
在动车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标志着中国铁路成套技术装备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使科技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③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④使科技成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C【解析】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错误;科技创新可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②正确;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有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③正确;传统建筑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不选。
故本题答案选C。
2.一部名为《美丽的森林》动画短片把藏在故宫“深闺”中的十余幅宋代工笔画“复活”。
风吹树叶动,鸟飞展翅高,古画仿佛有了生命。
为了让花鸟“复活”,作者还创新出一套已申请专利的计算机技术,辅助形成动画效果。
短片古韵悠然,精美的画面,浓郁的中国风,打动了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的专业人士,成为首部冲击2017年奥斯卡动画短片奖的中国作品。
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②有价值的文化创新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③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借助现代科技得以彰显和传播④依托科技的文化创新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C3.为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某市文化馆积极深入现场开展采风活动,及时、准确、全面采编环保行动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和民声民情,并转化为艺术创作。
该文化馆的做法体现( )①人民群众从来就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④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并转化为艺术创作,该文化馆的做法体现了人民群众从来就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①正确;该文化馆的艺术创作离不开采风活动,这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正确;②④观点正确但材料未体现,排除。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第五课

正确把握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 (1)基本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我为主”,就是在对 世界文化精华的汲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为 我所用”,就是辩证取舍、择善而从,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 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应高度警惕文化殖民 主义,防止西方国家以文化为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输入他们 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2)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具体分析西 方文化,真正做到择其优而弃其弊。二是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的原则。充分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努力实现西方文 化的中国化。三是要坚持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为现阶段服务的原 则。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 实际出发,既要看到我们的优势,更要看到我们的差距和不足,从 而以博大的胸襟、积极的态度,开展对外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学习外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经验和进步 文化成果,以服务和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践决定认识
• • • • 来源 动力 目的 检验标准
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 新
• • • • 是文化创新源泉 是文化创新动力 是文化创新根本目的 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文化创新引导、制约和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决定
反作用
图示
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
2、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文化创新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根本途径
基本途径
要求建立学习型社会 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的方向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5课《文化创新》课件1

课 外 生 活 感 悟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菜
单
人教版 ·政治 必修3
课 时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方式四:典型案例导入 (课前准备:确定采集民歌、童谣的活动主题。然后组 织学生分组制定采集方案,确定介绍新民歌的人员和各自 要完成的任务。)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 深刻了解采集新民歌活动对文化创作有哪些作用、采风活 动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教师由学生的讨论导入本课。
课 外 生 活 感 悟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菜
单
人教版 ·政治 必修3
课 时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 单
课 外 生 活 感 悟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主要 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命题时主要通过展示国家或地方有 关文化发展的鲜活材料,考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和动力。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人教版 ·政治 必修3
课 时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方式一:情景导入 年光似鸟,事事如棋。30年多前,中国在检验真理标 准的讨论中拉开改革的大幕,30多年后,中国人民共享着 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 前行;300年前,数千万普通百姓走上“闯关东”的漫漫征 途,300年后,一部史诗般的《闯关东》创作完成。
文化创新 。 就在于__________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必修三第五课文化创新【高考】总复习政治选择性考试教学课件

观点二:基本正确。发展中国家最好不要参加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文
:化学与社会发展
52.7让、自纽己扣的第内一心颗藏就着扣一错条了巨,文新龙可,你化的用既扣是到创作一最种后苦一刑颗化 的 创 的,才也发创发新繁是现一。新展的荣种有乐一可,根。趣些。事以是本文一开推文标化始就动化准创是错社创。新的,会新,③可只实的是文有到践根一化最后的 本 个创才不发目民新得不展的族能承认。,的够。 推也文促动是化进社检永民会验葆族实文生文践化命化 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区分文化创新的七个关键词 (1)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
(3)文化创新的目的——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 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文化创新 的根本途径。
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③强化文化的统一
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能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 物质技术手段,也有利于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② ④入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 心和标志,①错误;科技创新不是强化文化的统一性、 缩小文化的差异性,③错误。
串一串
【串一串】 ①社会实践 ②社会实践 ③文化不断创新 ④文 化创造 ⑤重要保证 ⑥社会实践 ⑦民族文化 ⑧社 会实践 ⑨推陈出新 ⑩博采众长 ⑪封闭主义 ⑫历史 虚无主义
考点一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文化生活第五课

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咏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 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 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 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 途径
• 【答案】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清明文化创新的 根本途径。 •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 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 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 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 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 •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批判继承是基础,是起点。有批判继承才有创新, 才能不断创造新文化。 (2)创新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上融会新实践经验的升华创 新,是发展。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 (3)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就会陷入_ “民族虚无主义” 和“历史虚无主 义” 的错误倾向; 固守传统,否定创新就会导致_守旧主义”和“封闭主 义” 的错误倾向。
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 吾民。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 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 地……这表明( )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 值追求 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 术的永恒 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 善良本性 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 走向未来
第五课 文化创新
高考考点: ①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的意义 ③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向 ④坚持正确的文化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