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支付制度_1

合集下载

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制度

二、转移支付制度的经济效应
配套转移支付
封顶 规定了转移支付的最高限额。
不规定限额,只要有自有
不封顶 资金配套就可无限获取上
级政府的资金支持。
第五讲 转移支付制度
二、转移支付制度的经济效应
配套转移支付
F
第五讲 转移支付制度
A H
F4
E4
F1
E1
O
G1 G4
BC
D
G
二、转移支付制度的经济效应
F
第五讲 转移支付制度
第五讲 转移支付制度
一、转移支付制度的概念
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
缓解纵向财政不平衡 缓解横向财政不平衡 协调地区间的财政经济活动
第五讲 转移支付制度
一、转移支付制度的概念
保护森林
第五讲 转移支付制度
水资源利用
一、转移支付制度的概念
第五讲 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制度会产生什么 样的经济影响呢?
二、转移支付制度的经济效应
按照课税对象第性质十的二不同章 政府预算与政府间财政关系
周克清 教授
一、转移支付制度的概念
财力纵向差异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财政 收入多
事权小
财政 收入少
事权多
财力横向差异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
财力 雄厚
财力 薄弱
第五讲 转移支付制度
一、转移支付制度的概念与目标
什么是转移支付 制度呢?
第五讲 转移支付制度
第五讲 转移支付制度
二、转移支付制度的经济效应
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经济效应
F C
A
F2 F1
E2 E1
O
G1 G2 B
D
G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央视节目中的惊艳文案央视节目中的惊艳文案随着社交网络的普遍使用,越来越多人热衷于在朋友圈发布文案,文案用以分享自己生活中值得纪念的小确幸。

那什么样的文案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央视节目中的惊艳文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央视节目中的惊艳文案篇11、“半生写作半生空,半为金钱半为名,半已入土半尚存,半口气在半力争。

”2、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3、偶尔想逃离,哪怕只是短暂地离开去一片宽广的大地,我只想伸开腿脚的时候,碰不到钢铁和水泥。

4、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兼程是状态,风雨无阻是心态!5、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6、真正有光的人,压的越久,深度越深,绽放的光芒才可以越灿烂。

7、是微风,是晚霞,是心跳,是无可替代。

8、车尘马足,高官厚禄,不如行扁舟,赏垂柳,笑看人生,一世风流。

9、万千荣耀,不及日日晨昏间的琐细。

10、是微风,是晚霞,是心跳,是无可替代。

11、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而是愿意含着泪,继续奔跑的人。

12、万事从人,百年皆客,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13、有时候,我们活得很累,并非生活过于刻薄,而是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围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

14、多年前所有的眼泪,已在今天的心底凝成雪白的结晶,用舌尖触碰,还能尝到淡淡的苦,随后慢慢地,竟有一丝的清甜。

15、人生中得意和失意都只占5%,剩下的90%是平淡。

你能不能把那90%的平淡过得不那么平淡?不太容易,尤其年轻的时候更不容易。

16、“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17、才有仪式感,生活之美很大程度在于仪式感。

因为仪式永远需要从容,需要一板一眼,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多一些用心,也就多一分雅致,生活方上升为艺术。

18、“你已春风摇曳,我仍一身旧雪。

”19、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诞生的!20、人生不是一个完美的圆环,一旦完美,你就再没有任何可能性。

健全转移支付制度

健全转移支付制度

健全转移支付制度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困人口逐步减少,然而,在一些地区和特定群体中,贫困现象仍然存在,如老年人、残疾人、农村劳动力等,他们需要获得政府的帮助才能过上基本的生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一种政府为缓解贫困现象而采取的一项直接转移资金或物质财产的政策制度。

它是通过政府划拨资金、物资或减免税费等方式,向特定群体或地区提供资金或服务,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转移支付制度对于贫困人口和特定群体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帮助作用。

通过转移支付,政府可以减轻贫困人口的负担,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转移支付制度也有助于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政转移支付,二是社会救助制度。

(1)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不同地区政府之间、省市和县之间的资金调剂。

其中,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资金的调剂主要包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特定转移支付和其他转移支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是指中央财政向地方财政拨付的专款,用于解决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均衡问题。

特定转移支付是中央或地方政府拨付的用于特定领域或特定受益群体的转移支付,如中央财政对于农村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地方政府对于城市建设的拨款。

(2)社会救助制度在转移支付制度中,社会救助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救助制度是指政府提供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援助和服务,向特定的贫困群体提供资金、物品等帮助,以达到基本生活的需求。

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失业保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特困供养等等。

其中,失业保险是向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医疗救助是向需要医疗救助的贫困群体提供短期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是向住房困难的群体提供资金或住房安置;特困供养是向生活无着落的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员提供经济救助。

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

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的模式类型:
• • • • • 转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 二是横向转移。 三是纵向与横向转移的混合。 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是:公平原则、 效率原则和法治原则。
• 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前,我国做了 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工作,1994年实行分 税制体制改革后才从西文引进了转移支付的概念。 我国中央财政是从1995年开始正式实施过渡 期转移支付办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 财政统计手册》中的支出分析框架,政府转移支 付有两个层次,一是国际间的转移支付,包括对 外捐赠、对外提供商品和劳务、向跨国组织交纳 会费;
• 我国目前应在以上几类因素中选择出与我 国已确定的有限支出项目呈强相关的因素, 一般认为有五大因素:人口、行政事业单 位职工人数、地域面积、少数民族人口比 例、人均GDP.
中国转移支付现状

我国虽未出台转移支付法,但已有转移支付 的实践,我国政府间的转移支付的形式包括以下 几类: (1)一般转移支付,或称体制转移支付, 是在现行财政体制之下所实施的转移支付。它是 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 (2)专项转移支付。 即为实现某种特定的政策经济目标或专项任务, 由上级财政提供的专项补助。 (3)特殊转移支 付。是在发生不可抗力或国家进行重大政策调整 时,由上级政府支付的特殊补助。 (4)税收返 还。即中央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将集中的部分 税收收入返还给地方。 上述政府间转移支付 类型可以归结为两类:一般性转移支付和转型转 移支付。
• 二是国内的转移支付,既有政府对家庭的转移支 付如养老金、住房补贴等,又有政府对国有企业 提供的补贴,还有政府间的财政资金的转移。一 般我们称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的财政资 金转移,是中央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地 方政府重要的预算收入。在西方国家,财政支出 的重要分类就是分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我国的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分税制的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是一套由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 和专项转移支付三部分构成的、以中央对地方的 转移支付为主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转移支付制度情,确定完善目标及其基本 原则 • (一)我国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国情基础。 • (二)确立转移支付的完善目标及其原则。 • 二 完善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外部条件 • (一)挖掘财源、适度提高“二个比重”。 • (二)科学划分事权是建立科学的、规范的 转移支付制度的前提条件。 • (三)加快完善我国转移支付实施的配套改 革。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的资金转移形式,旨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调节地区间的财力差距、改善地方财政状况和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在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于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和财政分权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背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地方财政收入过于依赖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和明显的财力不足问题。

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税收能力等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财政收入分配不均衡,地方政府往往面临着较大的财政压力。

因此,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引入旨在通过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平衡地方财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和目标财政转移支付可以采取一次性奖励、定期性补助和有条件的项目拨款等形式。

其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地区间的财力差距:通过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资源和资金,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2. 改善地方财政状况:向财力紧张的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帮助其改善财政状况,满足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

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向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地方就业和产业发展。

4.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养老等,使公共服务在不同地区具有基本均等化的水平。

三、中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的资金转移形式,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中央向地方、省级向地市和市级向县级。

各级政府在收到中央和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后,需要按照规定用于特定的支出事项。

中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已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完善。

从1994年开始,中国在财政体制改革中逐渐推行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已经成为支撑地方财政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机制。

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问题和展望虽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转移支付管理制度

转移支付管理制度

转移支付管理制度一、转移支付管理制度的基本概念所谓转移支付管理制度,是指政府部门在进行转移支付时所执行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

在转移支付管理制度中,国家对财政的收支、预算编制、资金分配等都有详细的规定,以确保转移支付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

转移支付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预算编制制度。

政府在制定年度预算时要明确转移支付的规模和范围,确定各项转移支付的金额和对象,确保转移支付财政拨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资金分配制度。

政府在实施转移支付时,要遵循资金分配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和财政状况,合理分配资金,确保各项转移支付经费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

(三)审核审批制度。

政府对转移支付经费的使用要建立完善的审核审批制度,规范转移支付的程序和要求,确保转移支付的合法性和透明度。

(四)绩效评估制度。

政府要建立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估体系,通过对转移支付项目的绩效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完善政策,提高转移支付的效益。

(五)监督管理制度。

政府要建立健全的转移支付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转移支付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出现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等问题,确保转移支付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二、转移支付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转移支付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转移支付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转移支付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因此,转移支付管理制度的健全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经济发展。

转移支付管理制度的健全,可以确保转移支付的资金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促进经济发展。

合理的转移支付可以补助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有利于提升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2、保障民生。

转移支付管理制度的健全,可以确保资金直接用于民生工程和社会保障,有利于提高民生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

转移支付管理制度的健全,可以确保转移支付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防止转移支付资金被滥用和挪用,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的产生。

转移支付制度情况汇报

转移支付制度情况汇报

转移支付制度情况汇报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转移一定的财政资金,以支持地方政府履行其法定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

转移支付制度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用。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转移支付制度的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转移支付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汇报,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转移支付制度的运行情况。

1. 资金规模,近年来,中央转移支付资金规模逐年增加,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支持。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总额达到XX亿元,较上年增长XX%。

这一增长趋势表明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2. 支付范围,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各项支出均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和财政拨款标准,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

3. 拨付方式,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方式多样,包括一次性拨款、按项目拨款、按指标拨款等。

这些不同的拨付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地方政府的实际需求,提高资金使用的灵活性。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政府在使用转移支付资金时存在浪费、滥用等问题,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建议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考核,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

2. 支付标准不够统一,不同地区的支付标准存在差异,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

建议进一步统一支付标准,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调整,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

3. 资金使用透明度不够,部分地方政府在资金使用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透明度不够的问题,容易引发财务风险。

建议加强对地方政府的财务监管,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三、加强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1. 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监督和考核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监管,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2. 推动资金精准扶贫,结合精准扶贫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力度,确保资金用于最需要的地方,真正惠及贫困群众。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资金的一种方式。

该制度的目的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调节地区间的贫富差距,补偿地方政府在执行国家政策时所面临的经济困难。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起源于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当时是为了保障国家统一计划的实施而进行的财政转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经济逐渐市场化,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如今,它已经成为衡量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运行机制主要通过中央财政向地方财政提供一定金额的转移支付。

这些资金通常被用于支持地方政府的重点项目,例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扶贫救助等。

中央政府会根据地方经济状况、政策实施情况等因素进行资金分配,并通过预算编制、审核、监督等手段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它可以解决地方政府由于财力不足而无法承担的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通过转移支付,中央政府可以促进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减少地区间的贫富差距,提高全国整体经济水平。

然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中央政府在资金分配上的权力过大,地方政府在申请资金时存在难度,有可能受到不公平对待。

其次,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也存在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会滥用资金,导致转移支付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也存在重复性、不透明等问题,影响了其效率和公信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加强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监督和管理。

首先,中央政府应该建立更加透明的资金分配机制,并加强对地方政府使用资金的监督。

其次,地方政府应该加强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确保转移支付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

此外,应该建立起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各项规定和要求,提高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总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调节区域间经济差距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移支付制度
一、建国后前三十年转移支付变更轨迹
1950—1979年的三十年间,我国财政体制曾经多次调整,但总的格局是以中央集权为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从转移支付的情况看,是一个逐渐摸索和改进的演变过程。

总的财力调剂由中央统一进行,凡收大于支的地方上解收入,凡支大于收的地方由中央补助,始终是一种形式单一的补助模式。

二、改革以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调整背景与内容
1980年以来的转移支付制度,经过十几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以地方分权为主体制的做法。

然而缺点也很明显,突出表现为转移支付方式复杂、制度不规范、政策缺乏透明度、主观因素影响过多、各类补助和上解相互交叉、混合运转,由于补助项目过多过散,使本来就规模较小、缺乏调控力度的转移支付形成不了合力,宏观调控的政策意图不明显,使用效率相当低,不能很好地体现
效率为主,兼顾公平的原则,容易造成地区间苦乐不均,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均衡发展。

三、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确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994—1995年,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可以分为特殊性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前者主要包括专项拨款补助、专项结算补助和解决临时问题补助等方式;后者主要包括体制补助、体制结算补助和税收返还等方式。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确立的财政转移
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未能发挥其
应有的作用。

为了保护各地的既得利益,分税制仍然保留了原包干体制中央对地方的
补助和地方向中央的上缴部分,中央对地方实行税收返还,在确定体制补助和税收返还的数量时,仍然采用“基数法”。

只要地方政府存在收支差异,就给补助,既不考虑各地区收入能力与支出需要之间存在的客观
差异,也缺少比较合理的客观标准,形成了一种“收益地区长期收益,吃亏地区长期吃亏”的内在运行机制,对长期形成的地区之间财力不均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依然保
持了原有财力分布的格局。

因此,这时的转移支付在实现合理再分配、调节资源配置、缩小地区公共服务差距方面,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的实
施情况
1.向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靠近
按照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建立分税制后应当相应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
付制度,以便调节各级政府之间的纵向和横向不平衡。

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以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均等化为目标,在合理划分政府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选择客观因素建立数学模型,确定地方的“标准收入能力”和“标准支出需求”,据此确定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一般均衡拨款,同时,辅之以实现特点政策为目标的专项拨款。

分税制建立之初,各级政府的事权尚未做到明确划分,中央财政可用于转移支付的资金也十分有限,制约了转移支付的规模和范围。

政府的预算尚不统一,为准确计算公共服务领域的收支造成一定障碍。

而且废弃“基数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