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方法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摘要:I.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概述A.定义和背景B.目的和作用II.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A.转移支付的方式和标准B.资金来源和分配C.监管和评估III.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挑战与问题A.地方财政依赖B.资金使用效率低下C.地区间不平衡IV.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A.政策调整B.完善监管和评估机制C.增强地方自主权V.结论A.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性B.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正文: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上级政府按照一定比例,从中央或省级财政收入中划拨一部分资金,用于补助下级政府的教育财政支出。
该制度旨在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教育公平,降低地区间教育水平差距。
一、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概述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起源于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是我国政府为解决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可以实现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保障困难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公平。
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实施涉及转移支付的方式和标准、资金来源和分配、监管和评估等方面。
首先,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各级政府需要明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金额和分配比例。
其次,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中央和省级财政收入,包括税收、非税收入等。
最后,监管和评估是保障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和评估体系,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
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挑战与问题尽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地方财政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依赖程度较高,导致地方财政自主性不足。
其次,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部分地方存在挪用、滥用资金的现象。
最后,地区间教育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转移支付制度在缩小地区间不平衡方面作用有限。
四、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为应对上述挑战和问题,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需要进行改革。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方法(一)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方法(一)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方法在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中,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进行资金的调配和分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基本方法:1. 确定转移支付的对象转移支付的第一步是确定接收资金的对象。
这可以包括各级政府、学校、教育机构等。
根据不同的需要和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对象,以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和管理。
2. 制定转移支付的目标和指标在确定转移支付对象后,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
这可以包括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地区间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
目标和指标的制定是确保转移支付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
3. 确定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方式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方式是决定资金分配的关键。
规模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财政状况进行调整,以确保教育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支付方式可以是一次性拨款、分阶段拨款或按项目结算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4. 设立转移支付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为了确保转移支付的资金被正确使用,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这可以包括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审计机关等的参与,对转移支付的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5. 建立信息化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信息化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对于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顺利进行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各级政府和学校之间的数据共享,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统筹和配置。
6. 加强合作与交流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需要各级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可以通过开展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沟通,分享经验,共同解决转移支付中的问题,提高转移支付的效果和效率。
通过以上这些基本方法,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
各级政府和学校应密切合作,共同努力,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
论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致, 同时辖 区划分 还 受到其 他 因素 的影响 ; 二是 由中 央 政 府统 一提 供 义 务教 育 这种 公 共 品 , 是 各 个地 但
作者简介 : 李
浩 (9 2 , , 1 8 一)女 湖南益 阳人 , 山东 大学经济学 院 20 04级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财政理论。
使 得辖 区 的 划 分 和 其 他 公 共 物 品 的 受 益 范 围不 一
公共经 济理 论认 为 , 地方 公 共 产 品或 准公 共 产
品具有 “ 外溢 效应 ” 而 与一 般 公 共 产 品 不 同 的是 义 , 务 教育 具有 特殊 的 “ 重外 部 性 ” 这 可 以从 义 务 教 双 ,
而且不 同地 区之 间 的发展差 异也 十分 明显 。这种 区
域 的不平 衡 发展 不仅 影 响 了义务 教 育 的实 施 效 果 , 而且 也违背 了普及 义 务教育 是 为 了使所 有适 龄儿 童 都 享有 接受 最基本 教 育 的权 利 的初衷 。义务 教育 区 域 发展 存在 差异 的根本 原 因在 于地 区间经 济发展 的 不平衡 , 以及 在此 基 础 上 各地 区对 义 务教 育 投 入 的 差异 。财政 转移 支 付通 过 政 府 间 资金 的转 移 , 够 能
对义务 教育 的需 求也 存 在 差 异 , 因此 由中 央政 府 统
一
提供 也不 现实 。既然 这 两 种 方法 都 不 可 行 , 该 应
由谁对 地方 义务 教育 提供 补贴 呢?根 据“ 受益 , 谁 谁
起到平 衡地 区 间政府 财 政 状 况 的作 用 , 于弥 补 贫 对
提 供 的义务 教育进 行 成 本 一收 益 分 析 时 , 往往 不会
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 5)对 于 中西 部 贫 困地 区的 “ 一
转 移 支 付 ( 制 补 助 , 税 收 返 还 )照 体 顾 了原 财 政 体 制 下 地 方 的 即得 利 益 , 使 发 达 地 区获 益 较 多 , 贫 困 地 区 处 于 不 利 地 位 ; 对 于 较 少 的 专 项 转 移 支 付 资 金 , 通 常 要 求 地 方 进 行 资 金 配 套 , 这 种 措 施 调 动 了地 方 的 参 与 热 情 , 但 是 对 于 原 本 就 经 费 短 缺 的 地 区 而 言 , 财 政 负 担 进 一 步 加 重 , 其 结 果 是 贫 困 地 区仅 能 获 得 数 额 较小 的项 目。 ( ) 义 务 教 育 转 移 支 付 结 构 不 2 合 理 , 地 区 间 义 务 教 育 水 平 差 异 难 以 缩 小 。 中 央 和 省 级 补 助 从 类 型 上 看 仅 限 于 工 程 性 的 专 项 资 金 , 并 未 用 到 学 校 事 业 性 支 出 。 但 是 , 解 决 农 村 经 费 不 足 及 地 区 水 平 差 距 , 需
1 、 义 务 教 育 转 移 支付 的 力 度
不够 。
我 国政 府 预 算 内 拨 款 所 占 比 重 以 2 3年 为例 , 初 中、小 学 大 约是 O O
6 6 %、7 4 % 其余 则是 通过 捐 5. 5 3. 5 ,
加 任 何 条 件 。 专 项 转 移 支 付 , 一 般
的高等 学校 进行 转移 支付 ,对 落后
地 区 进 行 专 项 补 助 拨 款 ; 省 级 财 政 主 要 是 对 地 方 举 办 的 高 等 院 校 及 少 量 中 小 学 进 行 拨 款 ; 省 级 以 下 的地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定义和背景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和作用四、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方式五、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影响六、总结正文一、引言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定义和背景、目的和作用、实施方式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定义和背景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中央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将一部分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用于支持地方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制度安排。
这项制度的产生背景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部分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育事业发展滞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制定了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和作用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利。
具体来说,这项制度有以下几个作用:1.弥补地区间教育经费的不足,提高地方政府教育投入水平。
2.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3.保障教育公平,缩小地区间教育发展差距。
四、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方式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施:1.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央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将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教育需求进行分配和使用。
2.专项转移支付:中央政府根据地方政府承担的特定教育任务,按照实际需要将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
五、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影响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地方政府教育投入水平,促进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2.缩小了地区间教育发展差距,保障了教育公平。
3.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教育服务质量。
六、总结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为了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财政政策。
完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与税收
服务的 发展予以 高度 重视 并建 立规 范的 专项 义务教 育转移支 付 , 是 无可厚 非 的 , 只不 过 在 实施中 应 注 意与 其 他 基 本 公共 服 务 的 协 调 �
完善义务教育财政 转移支付制度
马海涛 向飞丹晴
此外, 在我国 现行 的政 府管理 体 制中, 对地方 官员财 政支出行 为自 下而 上的 制约 和监 督机 制相对缺乏 , 政绩评 价主要还是以经济增长 为 指挥棒 , 因此, 在对一 般性 转移 支付 进行 分 配 的过程中 , 很难相信 地方政府会优先考虑义 务
� 为我国应建 立规范 的义 务教 育 专项 财政 转移 某县义务教育标准收入 ) 支付制度来保障义务 教育的投入, 以促进义务 教育均 衡 发 展 , 理 由 在 于: 首 先, 从 理 论上 来 说, 与等额的一 般性 转移 支付 相比, 专项 性义 务教育补助 使地方 政府 增加 的 义务 教育 量会 更多 � 因此 , 在实现义务教育 财政结果公平方 面, 专项转移支 付要 比一 般转 移支 付成 本低 � 其次, 从我国 的现实 情况 来看, 现行 财政 转移 支付制度中税收返还 等尊重既得利益的设计 , 虽然延缓了公共服务 水平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 但它却激励了发达地 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保 障了中央政府调节地 区差距的实力, 有利于实 现基本公共服务高水 平的均等化 � 由此可见 , 通过一般性 转移支 付来 均衡 地 方之 间的 财力 差异, 以达成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的方案在短 期内是难以实现的 � 然而, 面对经济发展与社 会发展失衡的现实 ,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上升到 了国家政策 和法 律层面 , 已经 不是 应不 应为 , 能不能为的 问题, 而 是政 府如 何作 为的 问题 � 因此 , 在财政安排中对义务教 育这一基本公共
西方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一国义务教育经费总量不足和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主要措施。
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各自建立起了适应本国国情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较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本文将对美、日、德、法、英五国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制度加以介绍,以期对我国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起到借鉴作用。
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与国家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密不可分。
因此,在比较各国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之前,首先必须了解各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义务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间的分担模式1、中央集权模式:法国法国的中央财政通过国民教育部把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直接划拨到他们的个人账户,从而承担了70%以上的义务教育经费(表3)。
义务教育的校舍建设与学校行政经费则由地方政府负担,市镇政府和省级政府分别负担小学和初中的相应经费。
2、地方分权模式:德国、英国、美国所谓地方分权模式,是指一国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区政府或当地政府承担,或者主要由地区和当地两级政府共同承担。
(1)以地区政府为主:德国。
德国的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州政府负担。
教师工资由州政府直接拨入教师个人账户,地方政府负担公用经费和基建经费。
在义务教育公共支出中,州政府承担了四分之三的份额,市镇政府承担了五分之一的份额,中央政府所占比重仅在3%左右(表3)。
(2)以当地政府为主:英国。
英国实行由地方教育当局管理基础教育财政的体制,义务教育经费的承担主体是当地政府,即区政府。
区政府一般负担了义务教育经费的80%左右(表3)。
(3)地区政府和当地政府共同负担:美国。
90年代以来,美国州和当地两级政府共同负担了的义务教育经费的90%以上(表3)。
3、共同分担模式:日本在日本,中央、地区和当地三级政府都负担了相当比例的义务教育经费。
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方法

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方法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国家根据教育资源情况和地区经济实力,在财政预算中划拨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各地区的义务教育事业发展。
这一制度的建立是为了解决我国义务教育存在的地区差距和贫富差异,保障每个孩子都能够平等享有教育权利。
首先,根据地区差异制定合理的转移支付标准。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存在差异,因此,在划拨资金时应该结合地方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标准。
可以考虑的指标包括每个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师生比例、学校建设和设施建设等。
通过制定合理的转移支付标准,可以确保资金的公平合理分配。
其次,建立健全的转移支付机制。
转移支付机制应该包括规范的申请和审批程序,以及监督和评估机制。
各地区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申请转移支付资金,并经过审核机构的审批后才能获得资金支持。
同时,设立监督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效果。
再次,加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监督。
为了确保转移支付资金的有效使用,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和使用制度。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条件,并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同时,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资金使用制度,定期公布资金使用情况和效果,接受社会的监督。
此外,要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追踪评估。
转移支付资金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和改善教育质量。
因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对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结果,及时对转移支付政策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教育质量。
最后,要加强转移支付资金与其他相关政策的衔接。
转移支付制度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不能孤立地看待。
应该与其他相关政策相衔接,形成协同推进的局面。
例如,可以与农村扶贫政策相结合,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确保贫困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总之,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我国教育差距和贫富差异的重要制度安排。
通过合理制定转移支付标准、建立健全的支付机制、加强管理和使用监督、实施追踪评估和与其他政策衔接,可以有效地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具体情况:县级政府,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县级政府财政收入能力很低省与县共同参与配套,以省为主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方法(一)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目的是将各级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责任落实到预算当中,是保证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基础。
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已经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5条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
”只要在单列的教育经费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和非义务教育经费分开,就形成了单独的义务教育预算。
中央及省政府基本不直接举办义务教育,在其本级预算中,单列的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是对下级的转移支付金额。
县级政府承担统筹和直接支付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应做出全面的义务教育收支预算。
(二)建立县级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型,确定转移支付需求以县为单位建立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型,测定转移支付额。
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额由义务教育标准支出、义务教育标准收入及激励系数计算确定。
凡标准支出小于标准收入的县,可以得到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
标准支出、标准收入应根据客观因素按数学公式计算,它们由多个项目构成。
(三)中央和省承担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最终责任对县级义务教育的收支缺口,应根据所在省的财政状况,确定中央和省的弥补责任。
弥补采取总额比例弥补法。
各级转移资金直接划拨到县,不经过中间环节。
四、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型:总额比例补助(一)县级转移支付模型县级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模型为:县义务教育转移支付额=(县义务教育标准支出 -县义务教育标准收入)X激励系数其中:激励系数=[1+B(县政府义务教育财政努力程度-全国县级政府平均义务教育财政努力程度)]它表明,某县义务教育财政努力程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所获得的补助将增加B%(二)义务教育标准支出模型县义务教育标准支出=该县小学标准支出+该县初中标准支出小学标准支出=小学人员标准支出+小学公用经费标准支出+小学贫困生补助标准支出+小学基建标准支出其中:小学人员标准支出=小学在校生数X全国小学生均人员经费X地区调整系数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职工工资,不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采用全国生均人员经费作为计算人员经费需求的参数。
(应当考虑到落后地区学校规模问题,保证这些地区教师工资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因为落后地区学校的学生规模通常较小。
自)地区调整系数反映一个地区的教职工工资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高低,可以根据人口密度、学校规模、海拔、纬度、物价指数等客观因素,采用数学模型计算确定。
小学公用经费标准支出=小学在校生数X全国小学生均公用经费X地区调整系数我国各地的基础教育都采用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基本相同,因此经济落后地区的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考虑到不同地区之间成本与物价存在一定的差异,采用调整系数进行调整。
调整系数的确定方法同上。
小学贫困生补助标准支出=在校贫困生人数X生均补助额补助的项目包括文具费、资料费、住宿费和伙食费等,生均补助额可用国家规定的补助标准或全国平均数计算。
小学基建标准支出=危房改造支出+新建校舍支出危房改造支出=危房面积x单位面积改造成本x10%单位面积改造成本可以按抽样调查数据根据数学模型得出,存量危房在10年内改造完毕,每年支出改造成本的10%。
新建校舍支出=需新建校舍面积X单位面积建造成本X 10%需新建校舍面积=学龄人口数X生均校舍面积定额 -现有校舍面积之所以采用学龄人口而不采用在校生数,是因为校舍应满足全部适龄儿童的入学要求,应创造使适龄儿童都可以入学的校舍条件。
在10年内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未来10年完成所缺校舍的建设,每年投资总支出的10%。
单位面积建造成本=全国平均单位建造成本X调整系数调整系数的确定方法同上。
初中的标准支出与小学的计算方法相同。
关于标准支出的确定,美国的教育界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
根据格思里和罗思坦的归纳,美国教育财政政策分析者和研究者通常采用三种方法衡量标准的学校教育经费[67]。
(1)利用统计分析技术推导,如雷谢夫斯基和伊迈泽基采用成本函数对德克萨斯州和威斯康星州的“标准”成本进行的测算。
(2)利用实验方法,即设计一个可达到某学业标准的示范学区,然后估算示范学区的教育成本,设定为基本的“标准”水平。
(3)专家判断和估算,如格思里及其同事作为怀俄明州教育财政的研究者邀请了由州内和州外教育实践工作者组成不同的专家组,根据专家对教育内容的定义和成本估算,对怀俄明州公立中小学的教育财政标准水平进行的成本研究。
(三)义务教育标准收入模型县义务教育标准收入=县本级财政义务教育标准收入县本级财政义务教育标准收入=(该县标准财政收入-上级义务教育补助)X(全国县级财政支出的全部义务教育经费-上级政府对全国县级政府的全部义务教育补助)/(全国县级全部财政支出—上级政府对全国县级政府的全部义务教育补助)。
()补助上级政府全部义务教育全国县级全部财政支出经费补助上级政府全部义务教育育经费全国县级财政性义务教上级义务教育补助县标准财政收入入县本级义务教育标准收--⨯-=(标准财政收入-上级义务教育补助)是没有义务教育财转移支付条件下,一县的财政能力。
标准财政收入=自有标准财政收入+全部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收入自有标准财政收入按标准税基和标准税率计算得出,反映该县自有财政能力。
(全国县级财政支出的全部义务教育经费-上级政府对全国县级政府的全部义务教育补助)/(全国县级全部财政支出 -上级政府对全国县级政府的全部义务教育补助),是全国县级政府在没有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条件下可用财力中用于义务教育的比例。
(四)义务教育财政收支缺口模型及分担模式在计算出义务教育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后,就可以确定收支缺口,并设计弥补方式。
县义务教育收支缺口=义务教育标准支出-义务教育标准收入在该县义务教育财政努力程度高于或低于全国县级政府的平均水平时,由于激励系数的作用,所得到的转移支付额将高于或低于收支缺口。
县级义务教育转移支付额分担,在全国范围内按两种方式进行,如表17和表18所示。
其中人均财政收入可用转移支付前的自有人均财政收入。
(中央与省放在一起。
然后再确定二者之间分担比例。
自)各级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原则上要在本级预算中足额列入。
并优先于其他支出项目。
五、建立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配套条件建立义务教育财政专项转移支付伟峻,需要具备如下配套条件:第一是法律保证。
全国人大应通过《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之类的法律,为财政体制的调整和义务教育筹资提供法律规范;第二是义务教育财政预算制度的完善,建立预算评议、预测、编制和管理的科学办法,并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第三是设置专门的机构服务于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对诸如标准收入、标准支出等计算和测定以及转移支付的效果评价等工作实施专项负责。
六、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过渡方案在建立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之前,在现行的财政体制框架下,对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进行过渡性改革,有利于向目标模式靠拢。
(一)一个有用的模型[68]假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还没有能力完全弥补对义务教育投入总量的不足,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地进行分配问题。
下面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作为两个参与人,自然地,把中州乍为上层决策者,而地方作为次一层决策者。
从数学的角度我们假设全国的财政收入Q和中央财政总收人R是已知的,地方的总收入为r也是已知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总量之和应至少满足我国最低的义务教育投入水平C0。
关于中央还作如下假设:中央的其他事业标准需求总量为A;国家每年对义务教育投入的需求量为M;中央每年对义务教育投入总量和对其他事业费的投入总量分别为x1和x2(即中央的决策变量为x1和x2);关于地方也作一些假设;地方的其他事业费标准支出为B;地方每年对义务教育投入总量和对其他事业费的投入分别为x3和X4(即地方政府的决策变量为x3和x4):中央的目标需要考虑的有四个部分:(1)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总量x1:与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总量x3:之和应尽量满足国家每年对义务教育投入的标准需求量M,即:(x1+x3:一M)2应尽量得小。
(2)中央每年对其他事业费的投入总量为x2,应该尽量满足中央的其他事业标准需求总量A。
即((x2 -A)2应尽量得小。
(3)中央政府在考虑调动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积极性,同时又不过份增加地方政府的负担,所以希望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总量X3与中央要求地方政府的配套投入量nx1应尽量的接近,即(nx1-x3)2应尽量得小。
(4)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总量x1:与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总量x3之和应至少满足我国最低的义务教育投入水平C o,即x1+x3>= C o。
地方政府的目标主要是下面几个部分:(1)由于中央政府的权威性,地方政府应尽量满足中央政府要求的配套投入资金,即(nX1一x3)2越小越好。
(2)地方每年对其他事业费的投入总量为x4,应该尽量满足地方的其他事业标准需求总量B。
即(x4一B)2应尽量得小。
(3)地方政府出于对自身利益考虑,希望中央对义务教育投人的总量x1越大越好。
根据上述假设和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问题可描述为如下二人主从Stackelberg博弈模型:Min G (x1, x2, x3)=(x1+x3 -M)2+( x2 -A )2+(nx1-x3)2x1., x2s. t. x1+x2 <=Rx1+x3>=C0X1, X2>=0Min g (x1, x3, x4)= (nx1-x3)2+(X4一B)2-x1x3. x4s. t. x3+x4<=rx3, x4>=0其中G (X1,X2, X3 )表示中央政府的目标函数,g ( x1 ,x3, x4)表示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由上述二人主从Stackelberg博弈模型求解,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最大可能付义务教育的投入量x1与x3得:这样我们便求得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时,中央和地方对义务教育的最有效的投入策略。
(二)增大均等化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现行财政体制下,财政转移支付数额并不小。
2000年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总额为4057. 8亿元,占地方政府财政支出3996。
问题在于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太少,发达地区所得过多,达不到转移支付的目标。
这样一种转移支付格局,当然无法缩小地区差异,经济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也无法得到必要的资助。
各省内的财政转移支付也存在与中央类似的情况。
省级自有财力加上中央的转移支付,在向下转移支付时,也没有按均等化的方式进行分配。
从统计数据看,最困难的乡级财政,1998年所得到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只有2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