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的弯曲变形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梁的弯曲变形实验 (测梁的挠度和转角)

一、实验目的

测量简支梁的最大挠度和铰支处的转角,验证挠度和转角计算公式。

二、设备和仪器

1.多功能力学实验台。 2.活动板手。 3.百分表二块。

三、试样

变形梁的材质是铝合金,其尺寸为18mm×18mm×440mm ,弹性模量E 。在梁的侧面和顶面上刻有线a 、b ,c 、d ,e 、w 和g ,用于安装定位,如图6-1所示。

侧面

顶面

图6-1 变形梁

四、实验原理

梁跨距L =400mm ,在中点(A 点)处加载,铰支B 点处安装测转角用夹具,见图6-2。用一百分表测A 点挠度,另一百分表测夹具上距梁的中性层e 点处的水平位移δ。由于转角B θ很小,可认为B e

δ

θ=

本实验在弹性范围内进行,采用等增量加载,每增加等量载荷F ∆,测定挠度增量和转角增量各一次,取平均值f ∆实和θ∆实与理论计算值f ∆理和θ∆理进行比较。

2

a 支具

图6-2

五.实验步骤

1.力传感器接线、设置参数、在无载情况下预调平衡,并转入测量状态。 2.安装定位块和测转角夹具,见图6-2。 3.调整试验台,安装梁和百分表。 4.实验

调整初载荷到200±1N ,记录两表读数f 0和o δ,百分表读数时保留至小指针示值。然后等增量逐级加载,每级增加150N F ∆=,记录各级读数i f 和i δ,共加载五级。

5.卸载。试验台和仪器回复原状。 实验数据用表格形式记录。

六、实验结果处理

实验数据处理参考表6-1,然后根据理论公式计算在F ∆作用下的挠度增量f ∆理和转角增量θ∆理,计算实验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

表6-1实验数据处理表

3

2 3 4 5

七、思考题:

分析实测值误差产生的原因。

(验证位移互等定理)(简支梁弯曲实验)

一、实验目的:

验证位移互等定理。

二、设备和仪器

1.多功能力学实验台。 2.活动板手。 3.百分表一块。

三、试样同上 四、实验原理

简支梁,如图6-3。在A 点加载,测得C 点挠度c f 。再在C 点施加同样大小的载荷,测得A 点的挠度A f 。根据所测两个挠度值,看它们是否满足位移互等定理。

图6-3简支梁

五、实验步骤:

1.力传感器接线,设置参数,在无载情况下预调平衡,并转入测量状态。 2.在A 处加载,测C 处挠度c f 。

(1)左、右支架,定位块和梁安装、调试。加载荷200N 左右。安装百分表,使表的测

4

杆对准梁顶面上的e 线(见图6.2),预压4~6mm 。

(2)调整初载荷至200±1N ,记录百分表读数o

c f 。继续加载至1000N ,记录百分表读数c f ′,然后卸载。重复测量三次。

3.C 处加载,测A 处挠度A f 。

(1)左、右支架均左移100mm (有锥销定位),当定位块右移对准梁顶面上的w 线后将支架固定在梁上,安装梁。加载荷200N 左右,然后安装百分表,使表的测杆对准梁顶面上的C 线,预压4~6mm 。

(2)调整初载荷至200±1N ,记录百分表读数o A f ,继续加载至1000N ,记录百分表读

数A

f ′。然后卸载。重复测量三次。 4.卸载。试验台和仪器回复原状。 实验数据用表格形式记录。

六、实验结果处理:

按表6.2计算出A 处三次加载C 处挠度平均值和C 处三次加载A 处挠度平均值。比较之,验证是否符合位移互等定理。

表6.2 数据处理表 梁高= mm 梁宽= mm 惯性矩I = mm 4 弹性模量E = GPa 跨距= mm OA = mm AC = mm 载荷W = N

次 0(mm)c f ()C f mm ′ A 处加载荷W 时 c 处挠度 (mm)o C C C f f f ′=−次(mm)o A f (mm)A

f ′ C 处加载荷W 时

A 处挠度 (mm)o A A A f f f ′=−1 1 2 2 3 3

A

处 加 载 平

/ /

C 处加载平均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