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1)

合集下载

流行性出血热 (1)

流行性出血热 (1)

免疫 作用
炎症介 质细胞 因子
肾损害
少 尿 期 多 尿 期 恢 复 期
四、病理解剖 ( Pathology )
(一)血管 (blood vessel):小血管内皮细胞肿
胀、变性和坏死——基本病变 (二)肾脏 (kidney):皮质苍白、髓质暗红, 极度充血、出血和水肿 (三)心脏 (heart):右心房内膜下出血 (四)脑垂体 ( pituitary gland):前叶充血、出 血和坏死 (五)后腹膜(peritoneum)和纵隔(mediastina) 有胶冻样水肿
二、流行病学 ( Epidemiology )
(一)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 Host and Source of infection) 我国有53种动物携带本病毒,主要是啮齿类 (Rodent):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等,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
褐家鼠
黑线姬鼠
(二)传播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 1、呼吸道传播 (transmission by respiratory tract) 2、消化道传播 ( transmission by digestive tract) 3、接触传播 (contact infection ) 4、母婴传播 (maternal-infant transmission) 5、虫媒传播 (insect transmission)
(四)多尿期( Diuretic period )
1、发生和持续时间:多在9-14病日,持续时间不 一, 2、分期:
尿量 ml 尿素氮、肌酐 症状
移行期
多尿早期 多尿后期
500-2000
2000-3000 ﹥3000
上升
上升 下降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及临床意义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及临床意义
维普资讯
中 国免疫 学杂志 2 0 O 2年第 l 8卷
流 行 性 出血 热 患 者 血 清 sC l AM. 平 及 临 床 意 义 1水
罗军敏 孙万邦 宋 明英 张 忆 雄 ( 义 医 学 院 免 疫 学教 研 室 , 义 530 ) 遵 遵 60 3
表 1 E F患者 与对 照 组血 清 sC H l AM- 水平 1的
Ta 1 Le es o r u n s CAM - n p t n s w t b. v l fse l l 1 i a i t ih EHF n e ad
c t ol on r
1 材 料 与 方 法
E F患 者 四 期 血 清 s A 1水 平 均 升 高 (P < H I M. C 00 ) 尤 以少 尿 期 明 显 , 尿 期 与 发 热 期 无 显 著 性 .1 , 少 差异 (P >O 0 ) 多 尿 期 有 明 显 下 降趋 势 , 恢 复 .5 , 但 期 仍 高 于 正 常对 照 组 ( 表 1。 见 )
11 研 究 对 象 . 遵 义 地 区 3 经 临 床 及 血 清 学 检 9例
查 确 诊 的 E F患 者 , 2 H 男 6例 , 1 女 3例 , 龄 1 年 7~6 6 岁 , 及 乙 型 肝 炎 病 毒 感 染 指 标 均 为 阴 性 。 根 据 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E F的临床 分型标 准 , 轻型 4例 , H 计 中型 2 例 , 型 1 重
心 法 检 测 , 试 剂 盒 说 明 书 操 作 , 后 置 D 32 A 按 然 G 02
No e: mp r d wi I o ma o t 1 t Co a e t r lc n r .P <O. In o 01

出血热名词解释

出血热名词解释

出血热名词解释
出血热,也被称为流行性出血热或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这种疾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出血、充血和低血压休克,以及肾脏损害。

此病毒为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的病原体,流行范围广泛,病情危急,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每年全球有大量出血热病例发生,其中大部分在中国。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对于具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由专业的医务人员来完成。

如果对出血热有疑问或者有症状,应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流行性出血热一例报告

流行性出血热一例报告

流行性出血热一例报告作者:李阳敏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检测参数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血、尿常规以及部分生化指标对患者进行检测。

结果流行性出血热患者WBC、HGB均增加,PLT明显下降,出现大量异型淋巴细胞及出现蛋白尿,尿素氮及肌酐在低血压休克期轻、中度增高。

少尿期至多尿期达高峰,二氧化碳结合力发热后期即下降,低血压休克期明显。

讨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PLT明显下降、异型淋巴细胞增加及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和尿素氮增高可作为放映本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HV)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HV)引起的、伴有明显肾病综合征的出血倾向的传染性疾病,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以发热、出血、肾损害以及外周血中出现大量的异型淋巴细胞为其特征。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全身多系统均可受累,我院近收治一例患者,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女 46岁胃寒、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鼻衄以及颜面及眼眶区有明显充血。

1.2 实验室资料外周血象:白细胞21.6×109/L,淋巴细胞52%,血小板25×109/L,异型淋巴细胞34%,血红蛋白180g/L。

尿常规:蛋白定性实验:+++ 白细胞++/HP,红细胞5—9/HP 白细胞管型4—9/LP 颗粒管型2—5/LP。

血液生化指标:血清尿素15.0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3mmol/L,血钾7.2mmol/L,血钠122mmol/L。

纤维蛋白原降低。

2 结果患者具有发热、出血症状。

白细胞、血红蛋白、异型淋巴细胞均增高,血小板明显下降;尿蛋白定性试验+++;血清尿素15.0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3mmol/L,血钾7.2mmol/L,血钠122mmol/L,纤维蛋白原降低。

出现明显该病症状和体征。

3 讨论流行性出血热是由H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传染源是鼠类,如被携带出血热病毒的鼠尿、粪、唾液及血液污染了尘埃、食物及破损伤口,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播而感染健康人,由于多途径传播,病情复杂,易误治[2]。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1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1

栓部位、形态、与管壁的关系及腔内受损状况,还可同时评价肺实质病变。

PTE的直接CT征象为[4]:血管内中心性充盈缺损,周围有造影剂环绕充盈缺损;附壁性充盈缺损征;肺动脉分支完全阻塞,其远端血管不增强。

其间接CT征象有: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扩张,周围分支纤细,构成“残根征”;马赛克征;肺梗死灶;胸膜改变等。

螺旋CT的敏感性为86%~100%,特异性为92%~100%。

电子束CT扫描速度快,图像更加清晰,更有利于三维重建[5]。

10 磁共振成像(MRI)MRI对肺段以上肺动脉内栓子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且对肾脏的损害很小,适用于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无射线辐射危害,将逐步成为PTE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另外,MRI具有潜在识别新旧血栓的能力,有可能为将来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1 肺动脉造影肺动脉造影是目前诊断PTE的“金标准”。

敏感性为98%,特异性为95%~98%,可以鉴别2. 5mm大小的栓子。

可同时测量右心房、右心室和肺动脉压力及肺毛细血管楔压和心排出量。

PTE常见征象为:血管腔内充盈缺损,肺动脉截断现象;肺血流不对称,某区域血流减少;栓塞区可呈“剪枝征”;肺动脉分支充盈和排空延迟。

如缺乏PTE的直接征象,不能诊断PTE,但阴性肺动脉造影可除外明显的PTE。

但由于肺动脉造影术费用昂贵、有创和复杂而限制其广泛应用,如其他无创性检查手段能够确诊PTE,则不必进行此项检查。

肺血栓栓塞症是一种诊断比较困难的疾病,以上几种方法中,确诊有赖于CT肺血管造影、磁共振检查、核素肺显像及肺动脉造影。

然而,要从真正意义上降低PTE的误诊率及漏诊率,首要的是提高对PTE的诊断意识,只有意识到PTE的发生,才能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尽早做出正确诊断,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

12 参考文献1 European S ociety of Cardiology.G uidelines 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 onary embolism.Eur Heart J,2000,21:1301-1336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259-2643 G iannitsis E,Muller-Bardorff I,K urowski V,et al.Independent prog2 nostic value of cardiac troponin T in patients with pulm onary embolism.Circulation,2000,102:211-2134 时启标,孙东立,赵敏.肺栓塞急诊救治研究新进展.中国急救医学.2002,22:308-3115 房芳,温绍君,张维君,等.肺栓塞诊断新进展.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1,9:159-161(2003-05-22收稿)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1)李 保 顺100011 北京地坛医院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 orrhagic fever,EHF)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em 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RFS)。

【传染病】第2章 第8节流行性出血热(1)

【传染病】第2章 第8节流行性出血热(1)
– 发热期 – 低血压休克期 – 少尿期 – 多尿期 – 恢复期
重症病例可有二或三期重叠,而轻症不典型病例则可越期而 不具备五期经过
(一)发热期
发热:39-40°C之间,稽留热和弛张热。体温越高, 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全身中毒症状:三痛、胃肠道症状、中毒性神经精神 症状
毛细血管损害: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三红
尿蛋白:第2病日可出现,并逐渐增多,第4-6天可达 +++-++++,对诊断意义大。
膜状物:蛋白和脱落上皮细胞的凝聚物 巨大融合细胞:汉坦病毒的包膜糖蛋白在酸性条件下
引起的泌尿系脱落细胞的融合,能检测到抗原。 管型和红细胞
3.血液生化检查
BUN和Cr: 血气分析:
– 发热期:呼吸性碱中毒 – 休克期和少尿期:代谢性酸中毒
种脱落细胞及管型 • 肾间质炎性反应轻,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A)肾小球大部分呈凝固性坏死,毛细血管襻及鲍曼氏囊结构破坏,模糊 不清,细胞色淡,内残存少数细胞核;
(B)肾小球普遍坏死,上皮细胞及基底膜分离,多数小管内批细胞破碎消失。
其他脏器损伤
心脏:心内膜下出血,心纤维变性,坏死、部分可断裂 脑垂体:前叶显著充血、出血和凝固性坏死,后叶无明
– IL-1和TNF:发热 – TNF和r干扰素:血管渗透性升高的重要因素,引
起休克和器官衰竭 – 内皮素、血栓素B2、AT-2升高,减少肾血流量和
肾小球滤过率,促进肾功衰竭
休克的发生机制
原发性休克:病程的第3-7天出现,病毒、免 疫反应、血管活性物质等因素
–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下降
(二)低血压休克期(病程4-6日)
持续1-3天。多发生在第4~6病日 一般出现在退热前1~2d,或热退同时血压下

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分析病史摘要:患者,男,27岁,农民。

因发热、头痛、腰痛、口鼻出血5天入院。

20天前参加秋收(当地鼠害比较严重),5天前突发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尤以肾区疼痛为甚。

血压97/60mmHg,体温38.8℃。

面色潮红,呈醉酒貌。

睑结膜及咽部、颊黏膜充血、水肿并点状出血。

全身皮肤散在淤点、瘀斑,肾区叩痛。

实验室检查:WBC 20X109/L,N:0.85,核左移,RBC 600X1012/L,Hb:7g/dl。

尿蛋白:+++,RBC:10/HP,可见各种管型。

入院后抢救无效,终因循环、呼吸衰竭死亡。

尸检:全身皮肤及黏膜散在瘀点及瘀斑,睑结膜充血、出血,口鼻有血性分泌物。

肺表面血管扩张充血并可见点状出血,右心房出血,肾脏体积增大,苍白、水肿,并可见点状出血。

镜检:脑组织水肿,血管扩张、充血,可见小灶状坏死。

肺组织明显水肿,血管扩张充血,部分区域可见出血,肺泡腔内可见少量粉状液体。

心肌细胞水肿并可见小灶性坏死,间质充血、水肿并出血。

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肾间质极度水肿、充血并出血,部分肾小管变性坏死,管腔内可见各种管型,肾盂及肾盏可见大片出血。

分析题:1、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尸体解剖资料,作出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

2、根据病理变化,解释患者出现的临床表现。

3、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什么?参考答案:1、流行性出血热:休克、肾功能衰竭、出血、发热。

依据:病史;发热、头痛、腰痛、口鼻出血、全身酸痛;面色潮红,呈醉酒貌;多处出血(包括右心房出血);低血压;实验室检查,尸检结果所见。

2、全身性小血管损害→多处出血、发红;出血→休克→循环衰竭;肾充血出血→肾区痛、肾功能障碍;肺充血出血→呼吸衰竭;心脏弥漫性出血→心功能不全;病毒侵入血流→发热。

3、全身性小血管损害。

血管心脏、肾、垂体及其他脏器受累。

流行性出血热题库1-1-8

流行性出血热题库1-1-8

流行性出血热题库1-
1-8
问题:
[单选]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的治疗错误的是()
A.补液
B.高热者可酌情给予激素
C.解热镇痛药
D.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E.止血药
问题:
[单选]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属于()
A.有肾损害的动物源性出血热
B.无肾损害的动物源性出血热
C.蚊传性出血热
D.蜱传性出血热
E.虱传性出血热
问题:
[单选]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期患者的首要抢救措施不恰当的是()
A.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B.静脉注射碳酸氢钠
C.吸氧
D.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
E.静脉滴注平衡盐溶液
(天津11选5 )
问题:
[单选]出血热患者少尿期,下列检查结果直接危及患者生命的是()
A.PLT10×109L
B.BUN30mmolL
C.血清钾7.5mmolL
D.血细胞比容0.54
E.血清钙4mmolL
问题:
[单选]如图所示,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属于()
A.细菌
B.立克次体
C.病毒
D.螺旋体
E.衣原体
问题:
[单选]流行性出血热的基本病变是()
A.全身小动脉坏死
B.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
C.微血管的内皮细胞损伤
D.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E.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问题:
[单选]如图所示,血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流行性出血热
B.猩红热
C.疟疾
D.弓形虫病
E.日本血吸虫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病毒直接作用引起细胞损害。 2.免疫作用:主要是 Ⅲ型变态反应,即免疫复 合物沉积于皮肤小血管壁、肾小球基底膜、肾小 肾间质血管,是本病血管和肾脏损害的原因。还 有其他Ⅰ、Ⅱ、Ⅳ型变态反应参与。
⒊ 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其中IL-1和 TNF能引起发热,一定量的TNF能引起休克和器 官衰竭。
(四)抵抗力 (resistance) 弱:EHFV不耐酸不 耐热,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敏感。
二、流行病学 ( Epidemiology )
(一)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 Host and Source of infection)
我国有53种动物携带本病毒,主要是啮齿类 (Rodent):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等,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二)肾脏 (kidney):皮质苍白、髓质暗红, 极度充血、出血和水肿
(三)心脏 (heart):右心房内膜下出血 (四)脑垂体 ( pituitary gland):前叶充血、出
血和坏死
(五)后腹膜(peritoneum)和纵隔(mediastina) 有胶冻样水肿
病理解剖
颅 内 出 血
五、临床表现( Clinical findings )
(三)流行特征 (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 1、地区性: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我国疫情最重, 其次为俄罗斯、韩国和芬兰。目前流行趋势是老疫 区病例↓,新疫区↑。 2、周期性和季节性: 野鼠型——11月至次年1月为大高峰 5至7月为小高峰 家鼠型——3至5月为高峰 大林姬鼠——夏季为高峰 3、人群分布: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
流行病学
褐家鼠
黑线姬鼠
(二)传播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 1、呼吸道传播 (transmission by respiratory tract) 2、消化道传播 ( transmission by digestive tract) 3、接触传播 (contact infection ) 4、母婴传播 (maternal-infant transmission) 5、虫媒传播 (insect transmission)
(四 )易感性 ( Susceptibility )
EHF病人世界分布趋势
流行病学
不同省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人群构成比
>10% >5% ﹥1%
新疆 西藏
黑江
吉林
辽宁
甘肃
北京 河北 天津
青海
陕西 河南
四川 贵州
湖北
上海
浙江
湖南
江西 福建
云南
广西
台湾
海南
﹤1﹪ 无发病
我国不同省市流行性出血热疫区分 布
潜伏期 (incubation period )4~46天(7~14天); 典型病例有五期经过; 不典型和轻型可有越期现象; 重者可有两期或三期重叠;
汉坦河流域
一、病原学 (Etiology)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一)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为负性单链
RNA病毒 L —— 聚合酶 M —— 膜蛋白membranal protein(G1、G2) S —— 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 (二)核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和稳定的抗原簇,核蛋白抗体出现最早。
HFRS发病机制与临床的联系
病 病毒血症
扩张(充血)


广泛小血管病
通透性
直 接 作 用
变 内皮细胞肿胀
发热 变性坏死
脆性
出血
血浆外渗 组织水肿
容 量
血液浓缩
休克 低血压
免疫 作用
炎症介 质细胞
因子
肾损害
少多 恢 尿尿 复 期期 期
四、病理解剖 ( Pathology )
(一)血管 (blood vessel):小血管内皮细胞肿 胀、变性和坏死——基本病变
病原学
病 毒 颗 粒 示 意 图
病原学
侵入细胞间隙的病毒颗粒
(三)血清学分型 ( serological types ) 1、Ⅰ型汉坦病毒 (Hantann virus) 野鼠型 2、Ⅱ型汉城病毒 (Seoul virus) 家鼠型 3、Ⅲ型普马拉病毒 (Puumala virus) 棕背鼠平型 4、Ⅳ型希望山病毒 (Prospect hill virus) 田鼠型 5、Ⅴ型辛诺柏病毒 (Sin Nombre Virus)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黑龙江
新疆
西藏
黑线姬鼠及褐家鼠
黑线姬鼠
吉林
辽宁
甘肃
北京 河北 天津
青海
陕西 河南
四川 贵州
湖北
上海
浙江
湖南
江西 福建
云南
广西
台湾
海南
褐家鼠
大林姬鼠
三、发病机制 ( Pathogenesis )
进入人体后随血流侵入血管内皮细胞,骨髓,肝, 脾,肺,肾及淋巴结等组织,进一步增殖后再释 放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主要作用为:
发热5天,尿少2天
基本病情:患者于住院前5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自测 体温39 -400 C, 无寒战,伴畏寒,头晕,头疼,腰疼, 全身酸痛不适,伴有鼻出血,腹泻,每日 2-3 次稀便, 大便无粘液脓血,无腹痛,感腹胀,恶心呕吐。于2天前 家属发现其脸色发红,并出现尿量减少, 每日 2-3 次 小便,量不多,尿中有膜状物。
休克 ( shock )
原发性休克—血浆外渗性低血容量性休克。 继发性休克—大出血、继发感染、多尿期水 与电解质补充不足。
出血 (bleeding)
血管壁损伤,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肝素类物质增加, DIC。
急性肾功能衰竭 (acute renal failure)
肾血流不足, 免疫损伤, 肾间质水肿和出血,肾小球微血栓及缺血、坏死, 肾素血管紧张素激活, 肾小管被蛋白和管型所阻塞。
检查:血常规WBC15.5X109/L,N59.8%,尿:尿蛋白 (+++),WBC2-5/HP,RBC4-8/HP,便:褐色稀便,隐血 试验(-),腹部B超:双肾体积增大,双肾弥漫性病变, 查肾综合征出血热IgM(+)。
1
概况 (General consideration)
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为自然 疫原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 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 现,广泛流行于亚欧等许多国家,我国为重疫 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