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电泳
《双向电泳技术》课件

高通量
该技术可以同时分离大量蛋白质,提高了实 验的通量。
高稳定性
该技术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实验结果重复性 好。
缺点
实验周期长
双向电泳技术的实验周期较长 ,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人力
。
对样品要求高
该技术需要大量的起始样品, 并且对样品的纯度要求较高。
对实验条件要求严格
双向电泳技术的实验条件较为 苛刻,需要精确控制实验参数 。
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总结词
双向电泳技术为药物研发提供了高通量和高效率的蛋白质分离手段,有助于发现潜在的药物靶点和筛 选候选药物。
详细描述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双向电泳技术可用于分析药物对蛋白质表达谱的影响,从而发现药物作用的靶点 。此外,通过比较不同物种或组织的蛋白质表达谱,可以发现潜在的药物靶点,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和候选药物。
应用领域的拓展
疾病诊断与治疗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疾病相关蛋白质,为疾病诊断 和治疗提供依据。
药物研发
通过双向电泳技术筛选药物作用靶点,加速新药研发 进程。
生物工程与农业
在生物工程和农业领域中应用双向电泳技术,优化生 物过程和育种。
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标准化与规范化
建立双向电泳技术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实验 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CHAPTER 02
双向电泳技术的实验流程
样本制备
01
02
03
样本选择与处理
选择适当的组织或细胞样 本,进行适当的处理以提 取蛋白质。
蛋白提取
使用适当的缓冲液和试剂 ,从样本中提取蛋白质。
蛋白定量
使用蛋白质定量方法,确 定蛋白质的浓度。
蛋白质提取
溶解蛋白质
双向电泳实验蛋白质样品制备要点

双向电泳实验蛋白质样品制备要点1.选择适合的样品预处理方法:蛋白质样品预处理的方法包括提取、富集和纯化等。
常见的方法有溶细胞法、组织破碎法和亲和层析法等。
根据具体实验目的和样品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样品预处理是确保蛋白质样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2. 选择合适的蛋白质溶液:根据目的不同,选择适于蛋白质分离的缓冲液和胶液。
常用的缓冲液有Tris-Glycine、Tris-Tricine和Tris-Acetate等,常用的胶液有聚丙烯酰胺凝胶和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共聚物凝胶等。
根据蛋白质的特性和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缓冲液和胶液可以提高分离效果和样品质量。
3. 蛋白质样品质量检测:在进行双向电泳实验前,需要对蛋白质样品进行质量检测。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BCA法、Lowry法和Bradford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测定样品中的蛋白质浓度,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4.样品处理与加载:在进行双向电泳实验时,需要将蛋白质样品进行处理和加载,以便进行分离和鉴定。
样品处理的方法包括蛋白质还原、脱脂和蛋白质标记等。
蛋白质还原可使用还原剂如二巯基乙酸、巴布威和三丁基磺酸等,蛋白质脱脂可使用胰酶和胰酶胰凝乳酶等。
加载样品时,需要控制样品数量和均匀性,避免过多或过少的加载,以避免样品定位和分离差异。
5.电泳条件的优化:电泳条件的选择和优化是双向电泳实验的关键。
根据样品特性和实验目的,调整电场强度、升温速率和电泳时间等参数,以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
此外,还需要注意电泳温度的控制,避免样品的热失活和电场影响。
6.截胶和染色:双向电泳实验结束后,需要进行截胶和染色步骤,以检测和鉴定分离的蛋白质。
截胶可使用染色剂如胭脂红和银染等,染色后可以通过人工或自动扫描仪对蛋白质进行定量和定位。
7. 数据分析和解释:双向电泳实验获得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和解释。
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质谱分析、2D胶电泳图像比较和蛋白质鉴定工具(如万得鉴定和Mascot等)。
蛋白质双向电泳简介

胶条平衡
在第二向SDS-PAGE分离前,必须要平衡IEF 胶。主要目的是用含有SDS的第二向介质 置换含有尿素的第一向介质,使分离蛋白质 与SDS能完全结合,保持蛋白质的巯基呈还 原状态,避免发生重氧化,确保在SDS-PAGE 过程中正常迁移。聚焦后的蛋白质在IEF胶 内处于其等电点处,净电荷为零,若未进行平 衡过程而直接进入第二向的SDS-PAGE分 离,蛋白质仍滞留在IEF胶中不能在第二向凝 胶中正常迁移。胶条平衡包括两个简短的 步骤,每步10~15 min。
复杂度较高的样品,为了尽可能的了解所包含的每种蛋白,需要反复实验才能完 成。如果将待检样品被富集以后则更易分析。
IPG胶条的pH范围
预试验确定 先宽后窄 先线性后非线性 先短后长
等电聚焦
胶条水合完成后,将开始运行等电聚焦。首先 在胶条两端接触电极处垫上水饱和的纸芯,以 防在高电压下胶条与电极的直接接触,损坏胶 条,同时可以吸附聚焦过程中迁移至两端的盐 离子。等电聚焦最好在高压电源下运行,在IPG 胶条的限制电流范围内迅速将电压升至最后的 目标电压。电压(V)与时间(h)的整合被称为伏 特小时(Vh),可以作为一个相同样品在不同运行 时间比较重现性的参数,也可以作为聚焦是否 充分的指标
增加样品溶解性的手段
变性剂:通过改变溶液中的氢键结构使蛋白质充分伸展, 将其疏水中心完全暴露,降低接近疏水残基的能量域。其 典型代表是尿素和硫尿。
表面活性剂:经过变性剂处理而暴露蛋白质的疏水基团后, 还常需至少一种表面活性剂来溶解疏水基团。常用的表面 活性剂有离子去污剂SDS、非离子去污剂Triton X-100和 NP-40、两性离子去污剂CHAPS、OBG等。其中CHAPS 和SB3-10最好。
双向电泳

双向电泳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摘要:双向电泳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具有简便、快速、高分辨率和重复性等优点。
本文重点介绍了双向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同时对当前双向电泳技术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双向电泳,应用,前景1.1双向电泳技术概述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2-DE)是蛋白分离的黄金标准,由此可以分析生物样品的显著差别,产生的结果用于诊断疾病、发现新的药物靶标和分析潜在的环境和药物的毒性。
双向电泳分离技术利用复杂蛋白混合物中单个组分的电泳迁移,第一向通过电荷的不同分离,另一向通过质量的不同分离。
双向电泳协同质谱技术是正在出现的蛋白组学领域的中心技术。
双向电泳是一种分析从细胞、组织或其他生物样本中提取的蛋白质混合物的有力手段,是目前唯一能将数千种蛋白质同时分离与展示的分离技术,其高分辨率、高重复性和兼具微量制备的性能是其他分离方法所无与伦比的。
双向电泳技术、计算机图像分析与大规模数据处理技术以及质谱技术被称为蛋白质组研究的三大基本支撑技术。
可见双向电泳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就像Fey和Larsen在他们的综述中提到:“尽管人们都想有新技术取代它,可是如果希望对细胞活动有全面的认识,其他技术无法在分辨率和灵敏度上与双向电泳相媲美”。
1.2双向电泳基本原理1975年,意大利生化学家O’Farrell发明了双向电泳技术[1],双向电泳是指利用蛋白质的带电性和分子量大小的差异,通过两次凝胶电泳达到分离蛋白质群的技术。
双向电泳技术依据两个不同的物理化学原理分离蛋白质。
第一向电泳依据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通过等电聚焦将带不同净电荷的蛋白质进行分离。
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向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它依据蛋白质分子量的不同将之分离。
双向电泳所得结果的斑点序列都对应着样品中的单一蛋白。
因此,上千种蛋白质均能被分离开来,并且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分子量和含量的信息都能得到。
双向电泳操作步骤

双向电泳操作步骤双向电泳操作步骤及相关溶液配置A(实验过程一实验原理:2-DE的第一向电泳等电聚焦是基于等电点不同而将蛋白粗步分离,第二向SDS-PAGE是基于蛋白质分子量不同,而将一向分离后的蛋白进一步分离。
这样就可以得到蛋白质等电点和分子量的信息。
二实验步骤:1. 样品的溶解取纯化后的晶体蛋白3.0mg,加入300ul裂解液(1mg蛋白:100ul裂解液)振荡器上振荡10min左右,共处理一个小时。
其中每隔10,15分钟振荡一次,然后13200rpm离心15min除杂质,取上清分装,每管70ul,—80oC保存。
2. Bradford法测蛋白含量取0.001g BSA(牛血清白蛋白)用1ml超纯水溶解,测定BSA标准曲线及样品蛋白含量。
取7个10ml的离心管,首先在5个离心管中按次序加入0ul, 5ul,10ul, 15ul, 20ul 的BSA溶解液,另2管中分别加入2 ul的待测样品溶液,再在每管中加入相应体积的双蒸水(总体积为80ul),然后,各管中分别加入4ml的Bradford液(原来配好的Bradford液使用前需再取需要的剂量过滤一遍方能使用),摇匀,2min在595nm下,按由低到高的浓度顺序测定各浓度BSA的OD值,再测样品OD值。
(测量过程要在一个小时内完成)。
3. 双向电泳第一向---IEF(双向电泳中一律使用超纯水)3.1 水化液的制备称取2.0mg 的DTT,用700ul水化液储液溶解后,加入8ul 0.05, 的溴酚兰,3.5ul(0.5,v/v)IPG buffer (pH 3-10)振荡混匀,13200rpm离心15min 除杂质,取上清。
在含300ug 蛋白(经验值)的样品溶解液中加入水化液,至终体积为340ul,振荡器上振荡混合,13200rpm离心15min除杂质,取上清。
3.2 点样,上胶分两次吸取样品,每次170ul, 按从正极到负极的顺序加入点样槽两侧,再用镊子拨开 Immobiline DryStrip gels (18cm,pH 3—10)胶条,从正极到负极将胶条压入槽中,胶面接触加入的样品。
双向凝胶电泳(2-DE)_百替生物

双向凝胶电泳(2-DE)双向凝胶电泳的原理是第一向基于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用等电聚焦分离,第二向则按分子量的不同用SDS-PAGE分离,把复杂蛋白混合物中的蛋白质在二维平面上分开。
近年来经过多方面改进已成为研究蛋白质组的最有使用价值的核心方法。
分离蛋白质组所有蛋白的两个关键参数是其分辨率和可重复性。
在目前情况下,双向凝胶电泳的一块胶板(16cm×20cm)可分出3~4千个,甚至1万个可检测的蛋白斑点,这与10万个基因可表达的蛋白数目相比还是太少了。
80年代开始采用固定化pH梯度胶,克服了载体两性电解质阴极漂移等许多缺点而得以建立非常稳定的可以随意精确设定的pH梯度。
由于可以建立很窄的pH范围(如0.05U/cm),对特别感兴趣的区域可在较窄的pH范围内做第二轮分析,从而大大提高了分辨率。
此种胶条已有商品生产,因此基本上解决了双向凝胶电泳重复性的问题。
这是双向凝胶电泳技术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
第二向SDS-PAGE有垂直板电泳和水平超薄胶电泳两种做法,可分离10~100kD分子量的蛋白质。
其中灵敏度较高的银染色法可检测到4ng蛋白,最灵敏的还是用同位素标记,20ppm的标记蛋白就可通过其荧光或磷光的强度而测定。
用图像扫描仪、莱赛密度仪、电荷组合装置可把用上述方法得到的蛋白图谱数字化,再经过计算机处理,去除纵向和横向的曳尾以及背景底色,就可以给出所有蛋白斑点的准确位置和强度,得到布满蛋白斑点的图像,即所谓“参考胶图谱”。
蛋白质组研究的主要困难是对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出来的蛋白,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最常用的方法是先把胶上的蛋白印迹到PVDF(polyvinylidene difluoride)膜上后再进行分析,确定它们是已知还是未知蛋白。
现在的分级分析法是先做快速的氨基酸组成分析,也可先做4~5个循环的N末端微量测序,再做氨基酸组成分析;结合在电泳胶板上估计的等点电和分子量,查对数据库中已知蛋白的数据,即可作出判断。
蛋白质组学研究介绍结合双向电泳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蛋白质表达分析
研究不同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蛋白质的表 达水平变化,揭示蛋白质的表达模式和
规律。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利用酵母双杂交、免疫共沉淀等技术 手段,研究蛋白质之的相互作用和
复合物的形成。
蛋白质功能研究
通过基因敲除、基因敲减、定点突变 等技术手段,研究蛋白质的功能和作 用机制。
智能化
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双向电 泳的智能化分析,自动识别和鉴定蛋白质, 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拓展双向电泳技术的应用领域
临床诊断
01
将双向电泳技术应用于临床诊断,通过对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和
分析,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药物研发
02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筛选和鉴定药物作用靶点,为新药研发提供
蛋白质芯片技术
高通量、快速、简便,但灵敏度和分辨率相对较低,且覆盖的蛋白质数量有限。
双向电泳与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的比较
双向电泳
可以对全蛋白质组进行分离和定性,分 辨率高。
VS
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
可以对特定蛋白质进行检测和定量,灵敏 度高,但只能针对已知的蛋白质进行检测 。
05
双向电泳技术的发展前景 和展望
蛋白质的纯化
通过双向电泳,可以去除样品中的杂 质,提高蛋白质的纯度,从而获得更 准确的鉴定结果。
蛋白质的表达和鉴定
蛋白质表达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生理状态或不同组织中 蛋白质的表达模式,可以研究蛋白质 的表达水平,进而了解其在生命活动 中的作用。
蛋白质鉴定
通过与已知蛋白质的数据库进行比对, 可以鉴定出双向电泳图谱中的蛋白质, 为后续的功能研究提供依据。
双向电泳原理及实验步骤

银染(Silver Stain Plus™ stain)
荧光染色(SYPRO® Ruby protein gel stain)
适用于质谱的染色方法
考马斯亮蓝染色
银染的检测灵敏度很高,可达到200pg,但其线性很差。普通的银染过程中因醛类的特异反应,而与下游质谱不兼容。
快速银染法,可与下游质谱兼容,但其检测灵敏度较低,并伴有很深的背景干扰。
聚焦时间的优化
IEF的基本条件
Stemp 1
Stemp 2
Stemp 3
total
voltage
Time
Volt-Hours
Ramp
250
20min
---
Linear
4000
4000
2hr
---
---
10,000V-hr
Linear
Rapid
5 hr
14,000V-hr
7 cm
Stemp 1
Stemp 2
双向电泳样品的溶解
是成功进行双向电泳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溶解的目标: 样品中非共价结合的蛋白质复合物和聚积体完全破坏,从而形成各个多肽的溶解液; 必须允许可能干扰2-DE分离的盐、脂类、多糖和核酸等物质的去除; 保证样品在电泳过程中保持溶解状态。
离液剂:通过改变溶液中的氢键结构使蛋白质充分伸展,将其疏水中心完全暴露,降低接近疏水残基的能量域。典型代表是尿素和硫尿。
02
样品上样缓冲液
标准溶液:
Reagent
Amount
8M urea
47ml of 8.5 stock or 24g urea in 25ml H2O
50mM DTT or 2mM TBP
385mg or 500ul of 200mM TBP stoc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方面,溶液中的两性电解质又破坏了水的解离平衡:
H2O
H++OH-
使溶液的pH有所改变。当某一两性电解质的pI较低,即释
放质子( H+ )能力较强,使溶液 pH 值下降,这类两性电
解质称为酸性两性电解质;而pI高的两性电解质可使溶液
1.2.1组合摸式:双向电泳主要是电荷分离——分子质量分 离的组合摸式。 ( 1 )第一向为电荷分离: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 毛细管电泳将样品按蛋白质等电点的差异进行分离。 ( 2 )第二向为质量分离:通过 SDS— 聚丙稀酰胺凝胶电 泳按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不同进行分离。
1.2.2分类:双向电泳根据其第一向使用的介质的不同可以
们到达净电荷为零的位置时才停止。
具有最低和最高等电点的分子带电荷最多,泳动速度最快, 所以pI梯度的形成开始在正、负级两端,然后不同pI的载 体两性电解质分子逐渐到达它们自己的等电点位置而形成
一个连续的pI梯度。如图所示。
A
B
C
载体两性电解质在电场中形成pI梯度的模式图
A 原始状态 B pI梯度的形成过程 C连续pI梯度的形成
出的优点。
图 等电聚焦的“聚焦效应”
等电聚焦电泳根据蛋白质等电点不同而将其分离,也可以根据蛋白 条带在pH梯度中形成的位置测定其等电点。
3第二向电泳——SDS电泳的基本原理
3.1蛋白质-SDS复合物
(1)SDS的作用:SDS是一种阴离子去污剂,它在水溶液中
以单体和分子团(micellae)的混合形式存在,作为一种变性
中存在三个物理效应和四个不连续性的分离系统。
3.2.1三个物理效应
(1)样品浓缩效应:只是将较稀的样品浓缩成一条带再分离
(2)凝胶的分子筛效应:不同分子量蛋白质通过凝胶时 ,起到 分子筛作用 (3)电荷效应:蛋白质所带净电荷不同,在电场下迁移率不同 上述三种物理效应 ,电泳时任何一种效应都不是单独存在 的,三者共存于一体,作用相互关联
载体两性电解质是由脂肪族多氨基多羧基的异构物和同系
物组成,由于分子中带有不同比例氨基与羧基的脂肪族多 氨基多羧酸,各组分的等电点既有差异又相接近,其pI值 在大多数羧基的pK值和大多数氨基的pK值之间。在电场 作用下,可以形成平滑而连续的pH梯度
R1-+NH2-(CH2)2-+NH2-R2 + CH2=CH-COO
2等电聚焦电泳的基本原理
2.1蛋白质等电电性质
蛋白质由不同数量和比例的氨基酸组成,氨基酸带有正负
两类解离基团:氨基和羧基,在一定 pH 下结合或解离质
子而使蛋白质带正电荷或负电荷,是典型的两性电解质。 蛋白质在某一 pH 时,所带净电荷为零,此时 pH 为该蛋白 质的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I)。 当pH>pI时,蛋白质带负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向正极移
极每隔1cm用表面微电极测定凝胶的pH值。
2.2.4 pH梯度的制备方式
在等电聚焦电泳中产生pH梯度的方式有两种:
(1)人工 pH梯度 : 用两种具有不同 pH的缓冲液相互扩散,
在混合区形成 pH 梯度,由于缓冲液离子的电迁移和扩散
使pH梯度不稳定,一般用于制备电泳;
(2)自然pH梯度: 在凝胶中加入载体两性电解质,在电场作
-
H2O,70℃ 16-20 h R1-+NH2-(CH2)2-+NH-CH2-CH2-COO- | R2 反应式中的R1,R2是氢或带有氨基的脂肪基。这个反应的特点是生
成众多的异构物和同系物的混合物,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含量、等电
点的分布,取决于原料的性质、比例和合成条件。
瑞典LKB 公司生产载体两性电解质 ——Ampholine,其 pH范围如图 所示:
溶液 pH 范围的平均值。在制备聚丙烯酰胺凝胶时,将其
混溶在凝胶中,在没有电场时,所有载体两性电解质分子 都带电荷,所带总的净电荷为零。 在电场作用下,载体两性电解质分子将向正极或负极方向 泳动,其中较低等电点的分子带有不同数量的负电荷,以 不同的速度向正极方向泳动;具有较高等电点的分子带有 不同数量的正电荷,以不同的速度向负极方向泳动。当它
pH 值上升,称为碱性两性电解质。所以,在溶液中的两
性电解质一方面受溶液 pH 的影响,决定其带电的性质;
另一方面它又影响周围环境,使溶液pH值有所改变。
2.2.3两性电解质pH梯度的形成
载体两性电解质是一系列多氨基多羧基的混合物,其pI分
布在 2.5—10 之间,载体两性电解质溶液的 pH 值大约是该
(1)载体两性电解质应溶解性能好,在pI处缓冲能力强,形 成稳定的 pH 梯度,不致被蛋白质或其它两性电解质改变 pH梯度;
(2)导电性能良好,具有相同的电导系数,在等电聚焦过程 中保持均匀的电场,可以适当加高电压,从而缩短电泳时 间,提高分辨率,避免由于两性电解质质量差而造成的凝 胶局部过热,严重时造成烧胶; (3)载体两性电解质应化学性质稳定,无毒、无生物学效应 ,不影响蛋白质活性; (4)载体两性电解质紫外吸收低,与蛋白质可逆结合,相对 分子质量小,易从聚焦的蛋白条带中除去,有利于蛋白质
SDS- 电泳,梯度胶电泳,
等速电泳
IPG-Dalt 等电聚焦固相 pH 梯 SDS- 电泳,梯度胶电泳, 度 等速电泳
2 第一向电泳——聚焦电泳的基本原理 等电聚焦(isoelectric focusing,IEF)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 瑞典科学家Rilbe H和Vesterberg O建立的一种高分辨率的 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技术。它是利用蛋白质分子或其它两性 电解质分子具有不同的等电点,从而在一个稳定、连续、 线性的pH梯度中得到分离。
分为两类。 (1)等电点-道尔顿(ISO-Dalt) :是用载体两性电解质配 制成的聚焦凝胶系统。 (2)固相pH梯度-道尔顿(IPG-Dalt) :是将载体两性电解 质偶联在凝胶上的聚焦系统。 双向电泳的分类和基本组合方式见表1。
表1 双向电泳分类和基本组合方式 系统名 第一向 第二向
称 ISO-Dalt 等电聚焦pH梯度
不连续系统的主要优点之一,是可以使用很稀的样品电泳,
这是因为在样品进入分离胶之前 , 先经过大孔径浓缩胶的
迁移作用而被浓缩成极细的条带. 这种浓缩作用的原理,在
缓冲系统中的弱酸 ,如甘氨酸,在接近其 pKa的pH时,任何时
候都只有一部分分子带负电,假设一种弱酸
a若某弱酸部分被解离-X,并以负离子形式存在,也可以看作
双向电泳技术
1概述 2 第一向电泳——聚焦电泳的基本原理
3第二向电泳——SDS电泳的基本原理
4双向电泳技术
5双向电泳的影响因素与解决办法
1概述
1.1双向电泳的含义
双向电泳技术(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简称2DE)
,是首先将样品在凝胶上进行一次电泳 (称为第一向),然 后沿它的直角方向在另一凝胶上再进行电泳 (称为第二向) 。人们把这种电泳方式称为双向电泳技术或二维电泳。 在生物体内,在细胞或体液中是非常复杂的。如果按常规 的分离纯化方法将细胞内的生物分子一个一个分离来进行 研究,这个研究是漫长的,研究生物分子的数量是十分有 限的。
白质分子一旦到达它的等电点位置,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
,就不能再迁移,如果它向等电点两侧扩散,净电荷就不
再为零,都会被阴极或阳极吸引回来,直至回到净电荷为
零的位置,因此蛋白质在与其本身pI相等的pH位置被聚焦
成窄而稳定的区带 , 如图所示。这种效应称之为“聚焦效
应”,保证了蛋白质分离的高分辨率,是等电聚焦最为突
是全部时间中X时带电
b该带电分子的泳动速率为M
c该分子在X时间内的有效泳动速率为MX d在电压梯度为V的条件下,则泳动速度为VMX e 由 于 样 品用 pH8.8的Tris-Gly Gly-解离少, 泳动率慢。 Cl-解离多, 泳动率快 若使这两种的泳动速率相等,就需施 加一定的电压。
用下形成连续的 pH 梯度,凝胶的防对流扩散作用使 pH 梯
度保持稳定。
2.3凝胶的性质 1 凝胶无筛分效应:选择交联度高,弹性好的大孔胶 2 丙烯酰胺纯度高 : 过硫酸铵和 TEMED 的用量要少 , 否则会 影响阴极端的蛋白质等电点漂移.
2.4聚焦效应 蛋白质在 pH 梯度凝胶中受电场力作用下泳动,它的分离 仅仅决定于其本身的等电点,是一个“稳态”过程。当蛋
的检测和分析。
从载体两性电解质的结构看,它既带有酸性基团(-NH3+),又带有
碱性基团 ( - COO - ) ,即它既可接受质子,又可释放质子,反应式
如下:
/NH3+ H+ /NH3+ OH- /NH2 R R R ﹨COOH ﹨COO- ﹨COO-
两性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行为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溶液的pH决定
蛋白质分子中半胱氨酸残基之间的二硫键打开并不易再氧
化。在样品和凝胶中同时加入SDS和还原剂DTT后,由于
还原剂作用,蛋白质分子被解聚成组成它们的多肽链,形
成单链分子。
(3)蛋白质-SDS复合物(protein-SDS micelles)的形成:解聚 后的氨基酸侧链与SDS充分结合,形成带负电荷的蛋白质SDS复合物。由于SDS带有大量负电荷,与蛋白质结合后 使蛋白质丧失了原有的电荷状态,形成了仅保持原有分子 大小为特征的负离子团块,所带电荷大大超过了蛋白质分 子原有的净电荷量,从而降低或消除了各种蛋白质分子之 间天然的电荷差异。这样的蛋白质-SDS复合物在凝胶中的 迁移率不再受蛋白质原有电荷和形状的影响,而只与椭圆
棒的长度,也就是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函数有关。
图 蛋白质样品在100℃用SDS和DTT处理3—5min后解聚成 单链分子并形成带负电荷的蛋白质-SDS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