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锈色与坑口(史上专业没有之一)

合集下载

浅谈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

浅谈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

【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浅谈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唐邦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地[4]。

1.2 河流出土类河流出土类可细分为河岸出土类和河中出土类。

河岸出土类如位于宁乡县老粮仓镇唐市陈家湾附近的楚江河岸出土的1件大铙。

出土时口朝上,距地表仅十多厘米,原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039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1(下)铜大铙和大型青铜容器、兵器上,有圆雕、浮雕等表现形式(图8、图9)。

商代晚期湘江流域、赣江流域突然出现的虎饰青铜器,可能与当时长江中游地区政治文化版图的改变有关[6]。

2.2 燕尾纹燕尾纹是指那种曲折形的边饰,其实就是一种曲折纹(图10),中原少见。

湖南青铜器上流行燕尾纹的时代,已到了春秋时期,但一批被认为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所谓越式鼎上,也常见这种纹饰,如长沙金井出土2件燕尾纹鼎,腹部主纹上下即以燕尾纹为边饰。

不少学者坚信这种纹饰与南方地区几何印纹陶有关[7]。

2.3 象纹象是湖南青铜器常见的表现形式,除了象尊以外,还有许多象纹以局部纹饰出现在大铙的于部、鼓部等(图11、图12)。

2.4 猪纹猪纹在中原青铜器中很少见,然而在湖南出土的青铜器中,猪的形象表现较多,是湖南地区青铜器的特色纹饰之一[8](图13)。

2.5 蛙纹蛙纹是湖南商周青铜器上的特色纹饰,大致可分为写实蛙纹和变形蛙纹两种(图14)。

浏阳柏嘉出土的青铜铙上的蛙纹则是写实蛙纹的典型,而三亩地云纹铙上突起的图14 故宫藏无旋粗圆铙眼部变形蛙纹 图16 中轴线上的江豚纹图15 三亩地云纹铙突起的变形蛙纹【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

青铜器究竟该如何鉴定

青铜器究竟该如何鉴定

青铜器究竟该如何鉴定说过鉴定青铜器的一个顺口溜里体现出来了,那就是“先看型,后看花,拿到手里看底下,紧睁眼,慢开口,铭文要细查,锈斑、地子是关卡”。

先看型大家都能理解,观察器形,迅速判断出该器形相对应的年代;后看花,就是指仔细观察纹饰,同时判断纹饰的年代是否与器形相应的年代相符;看底下是指器物外底会有很多铸造时留下的痕迹,现在大家对青铜器的知识仅仅看外底是不够了,要观察器物的全身了,比如从器物纹饰区、耳朵、鋬等隐蔽区仔细查看范线、垫片、铸疣、铸补等特征;铭文要细查那是因为许多造假者对真器增加了铭文,以抬高器物价格;锈斑地子是最后的管卡有道理,前面的特征都相符,锈斑地子没问题了,那就可以得出是真品的结论了。

为什幺这幺说,伪器必有假锈,特别现在3D打印技术这幺发达,像前面所述特征都可以弄得和真的一模一样,唯有锈斑地子还没被造假者攻克,所以说这个最后的管卡至关重要,一定要把好关。

现实中,许多人鉴定青铜器,都是从器物上找与真品的相同点,这个思路错了,当然容易出现鉴定错误,也就容易上当,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造假者不可能笨到用桑塔纳去冒充奔驰,他们也会花尽心思把器物外表弄得很像,真器上的特征该有的都有。

这样难道没办法区分了吗?那倒也不是。

这时充分了解真器上的特征就至关重要了!青铜器鉴定是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这就要求青铜器鉴定者一定要见多识广。

掌握每个时期器物的造型、纹饰、铸造等特征。

掌握不同时期每类器物上特征的变化,包括器形、纹饰、铸造工艺。

还要知道铭文从商中到春秋的变化,字体的演变,铭文格式的变化,内容的不同,位置的变更。

在青铜器甄别真伪的时候最后的管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锈斑和底子(有人称皮壳)。

这就要需要鉴定者了解各个地域出土的青铜器锈斑、地子。

不同地域的锈斑地子是不一样的,同地域出土的青铜器锈斑地子也有好多种。

古玩行把这种不同区域的特征称为“坑口”,带有独特的地域特征。

它相当于青铜器出土,相当于第二次出生,因为它和入土时的颜色、重量都有很大变化,我们可以暂且把这种特征称为历史特征,这是时间和埋藏环境给予它的变化。

如何正确辨别青铜器的真伪

如何正确辨别青铜器的真伪

如何正确辨别青铜器的真伪作为文明起源的三大标志之一,青铜器在研究中国古代早期文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如何鉴别青铜器的真伪呢?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如何正确辨别青铜器的真伪,欢迎阅读!器形之间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纹饰之间看由于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除了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不过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很少见。

铜铁合铸上看近代的考古发现新材料证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这类铜铁合铸器所使用的铁都是陨铁,那么究竟什么时候出现人工冶铁?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间推定问题,因为,只要这个时间铆定了,我们才可以知道从商代晚期到什么时候属于陨铁和铜材料结合成器存在的时间?而什么时候又是人工冶铁和铜结合器存在的时间。

1990年,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虢国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茎铜芯柄铁剑,为铜铁合铸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铁,被称之为“中华第一剑”,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由此我们可以推定,中国历史上铜和陨铁合铸的时代是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

而人工冶铁与铜合铸成器的时代至迟在西周晚期技术上已经成熟。

铸范种类上看西周时期除了陶范法冶铸外,也还延续了夏商时期用石范铸造青铜器小件和不复杂器物的传统。

由于石范法只能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和武器类青铜器,所以到西周时期石范铸造青铜器的方法,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在西周时期绝大多数青铜器的铸造还是采用陶范法铸造,只有极少数的青铜器是用石范铸法铸造,我们在鉴定这一类石范法铸造的青铜器时,就要和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鉴定要点区分开来,如石范法铸造的青铜器,存在着器形和纹饰之间相同的现象。

从其它看,西周时期青铜器在以下几个方面和夏代青铜器的特征相似,如,在听声音上和青铜器的锈蚀上、以及青铜器的重量上,其辨伪的方法基本相同。

几个安全有效的除锈方法 让你的铜器容光焕发

几个安全有效的除锈方法 让你的铜器容光焕发

几个安全有效的除锈方法让你的铜器容光焕发2017-03-11 13:35 来源:请君为我倾耳听铜钱、铜器以及铜镜的除锈方法,一般回复的方法大多是用醋酸来与铜绿进行反应,可是这种方法实际效果并不太理想,大多情况下,用醋,醋酸和铜锈进行反应,最后往往会破坏原有的漂亮锈色。

下面介绍几方法,与大家分享。

铜的锈蚀产物,大多被称为红斑绿锈,实际上,红斑绿锈,红斑主要为氧化亚铜,那么除锈问题主要就是如何安全地除去这两种物质。

绿锈的化学清除法:碱式碳酸铜是二价铜的碱式碳酸盐,它比较容易与多种酸发生反应,但是主要是酸和碳酸根发生反应,因此用酸并不是最佳方法,最理想和安全的方法是络合法与铜离子反应最快的络合剂是氨水,它能够迅速产生铜氨络合物,用浓度10%的氨水可以快速地络合掉绿锈,而且能够保证剩余的绿锈不发生太大的色变,相对比较理想,特别是氨水和柠檬酸三氨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但是在有些情况下,这个反应过快,容易造成绿锈迅速大块剥落。

另一种更加安全的方法就是用EDTA二钠在PH=9的条件下进行络合,EDTA是一种最广泛的金属阳离子络合剂,它和铜绿的反应速度不如氨水那么快,但是它与铜绿的络合反应更加稳定安全,方法是配制10%浓度的EDTA二钠溶液,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入EDTA溶液中,用PH试纸观察溶液PH值为8-9的时候,这个络合反应就可以以比较理想的速率进行了络合法较之单纯的酸反应,主要优点是,它的全部反应产物都是可溶的,并且不会对其余部分造成损害。

红斑的化学清除法:之前有人用味精水除锈,在某些情况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味精水可以除去一部分红斑,这是因为红斑的主要成分是氧化亚铜,而氧化亚铜是一价铜的氧化物,味精水去除红斑的原理是氨基酸类对一价铜的络合作用,但是,络合一价铜的比较理想的试剂,是半胱氨酸,而半胱氨酸在受热条件下,容易变质为带有2个硫键的胱氨酸,因此我们也可以在PH=9的条件下,使用相对稳定的半胱氨酸盐酸盐溶液,来络合红斑,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花几百块钱买个恒温水浴锅,把水浴温度设定在60度,隔水加热浸泡铜器的半胱氨酸盐酸盐溶液,这样反应速度会加快,一般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溶液会在10分钟后开始发黄,并且颜色越来越深,在溶液彻底浑浊之前,更换溶液,这样反复几次,可以彻底除去红斑最后谈几个相关的细节问题1:彻底除去红斑绿锈之后,能否恢复与铜器上原生铜光一致的效果答:这个不一定,并且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达到这个效果的,原因是:青铜的锈蚀是一种发生在土壤中的电化学反应,因此锈蚀的产生是青铜合金中不同电位的金属元素之间的电位差形成的微区电池以及氧浓差电池造成的,你现在看见的铜光部分,是因为那一个区域富锡,而生锈的部分恰是因为铜光部分是腐蚀电池的负极,而形成的被腐蚀的阳极,简单说,只要一个铜器上有铜光干净的部分,就注定会有锈蚀部分,且这个锈蚀是铜器中的铜不断向外析出的结果,因此,即使你完全除去了红斑绿锈,它最终还是会出现一层致密有光泽的黑斑,这种黑斑,在大多数铜镜的绿锈根部,都是很容易看到的,因此在除锈前,请先谨慎考量是否要完全除锈,或者除某一部分。

浅谈古代青铜钱币上的红斑绿锈

浅谈古代青铜钱币上的红斑绿锈

浅谈古代青铜钱币上的红斑绿锈浅谈古代青铜钱币上的红斑绿锈青铜钱,是古人以金属铜为主原料,加锰,锌,铁等金属元素按一定比例混合,铸造而成的金属钱币,有些不通历史,不懂古代冶金术的伪专家,误认为青铜器和青铜钱是颜色呈青色的,古币如果显其它颜色就是假币,真是无知的笑话。

其实到代的先秦青铜货币,露铜是呈微红色的。

用来铸造青铜钱的合金,金属成分的化学稳定性是不相同的,在土壤中或在空气中,或在水中,比较活跃能起化学反映的往往是钱币中的某种金属成分。

一般情况下,金属元素铜在酸性土壤环境中不能生成绿锈。

人们常说的古币上的绿锈其实是“碱式碳酸铜”,绿色的“碱式碳酸铜”遇酸会出现了水解现象(酸碱中和),绿色的“碱式碳酸铜”会消失。

比如,清洗出土铜钱时,用醋或其它弱酸,本来孔雀蓝或孔雀绿的出土古币一会就变得灰白,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见到的出土钱币有像碱一样白色痕迹,是酸和青铜中的锡的反应析出的白色物质-----锡酸盐。

那出土的古代铜币上的红斑绿锈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中国目前有的古币专家,认为红班绿绣都是“铜锈”,是对古钱币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下发生的变化,没有客观的认识,忽略了漫长的变化过程中的质变,这种变化是科学,不能依主观推断下结论。

化学上,铜和酸不能生成“绿锈”碱式碳酸铜,锈的成分其实很复杂,古文献有记载;古代铸造青铜器为防腐要刷上近于红绿漆的防腐剂,有的钱币上红绿色的“绣”其实是古人铸钱时使用的润滑济,是人为的刷上去的,也就是说古钱币上本来就有的,刷上的这些物质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和二氧化碳。

硫酸铜是翠绿色的,所以刚出土的铜钱上有孔雀蓝绿锈,越是铸造精工的青铜币,色彩越艳,如齐大刀币,三孔布币,新莽币,徽宗朝铸币等。

硫酸铜也是易溶物质,和水都能渗到土壤中,有的出土生坑钱币周围土壤染成绿色,即是这个原因。

但是出土的红斑绿锈铜币放置一段时间,颜色会发生变化,变的比原来浅淡或者灰白一些,有的币体上还会出现白色析出物无机盐类,白色瘢痕,人工化学做的锈变化不明显也不会出现白色析出物,这也是鉴别自燃锈与人工锈的参考方法之一。

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by一得斋主人

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by一得斋主人

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常常参观博物馆,青铜器形态多种多样,其使用功能与名称与现代生活有比较大的距离。

青铜器是用红铜、锡、铅的合金铸造而成,也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陈设欣赏价值。

青铜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8世纪的夏朝,就已经能生产很复杂的青铜器,如酒器爵、食器鼎以及青铜工具、兵器、乐器等。

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达到了鼎盛时期,器物的形制和纹饰可谓五花八门。

那时青铜器只是上层贵族享用的物品,平民百姓无法享受。

直到公元前3世纪,青铜器不再为少数人所专用,而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复杂,若按用途大致可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农具、杂器等。

一,鼎(顶)煮食器。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1,商早器商代早期安阳博物馆藏三足,尖足,无盖,双耳2,商中后期司母戊大方鼎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

四足,方,二耳,高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3,周、战国中山王鼎战国,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三足,有盖,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

战国的鼎与同时期大多其他青铜器一样,发色偏黄红,文饰简约。

二,簋(gui,音轨)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是我国商周时期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主要用于祭祀、日用和随葬,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青铜簋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也有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

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

1,周应侯见工簋西周美国范季融先生藏高23、1厘米口径19、2厘米腹深11、9厘米腹径24、5厘米重4589、4克曾侯乙簋战国早期有坐,可以抬高器物高度,也可以下面加热湖北博物馆藏1979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c108)通高31.8、口徑22.2、座高10釐米,重12.8公斤。

出土青铜器如何鉴定

出土青铜器如何鉴定

出土青铜器如何鉴定不同的铸造方法,有不同的特征,这是鉴定青铜器的主要依据。

下面整理了出土青铜器如何鉴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众所周知,青铜锈具有层状结构,紧贴青铜基体有一层红色的氧化亚铜,在这上面是黑色的一氧化铜,再在上面是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孔雀石。

无色蜡状的氯化亚铜横穿铜锈各层,在表面层中又与孔雀石和土粘结在一起,在此中间还分布着灰白色的二氧化锡。

由于青铜器的腐蚀环境不同,原始表面存在的情况也不同。

青铜器的原始表面一般存在于黑色一氧化铜层中,这可以从铜锈密度的差别判断,但这种差别很细微,判断需要经验;如果青铜器的绿锈形成过程很慢而且很均匀,那么就会形成一层“贵绿锈”,它美观、光滑、往往还闪闪发光,对于这种有“贵绿锈”的青铜器,“贵绿锈”层的表面即为原始表面。

原始表面也可以从器物的X光片上看出。

博物馆修复后的铜器一般呈黑色(一氧化铜)、褐色(铜的硫化物)、红色(氧化亚铜)或绿、蓝色(碱式碳酸铜),与我们在古玩市场上看到的生坑器截然不同,这一点是很多藏友大为疑惑的普遍问题所在,我们可以从叶家山出土的一件盉在处理前后的不同品相得到印证)。

由于无色蜡状的氯化亚铜会跟水、氧气反应形成“粉状锈”,不断的腐蚀青铜基体,所以必须除干净。

机械去除一般很难除干净,所以经常用锡箔置换。

具体操作是用琼脂将锡箔贴于器物需要置换的部位,然后将器物放进置换箱中,如此反复操作,直到锡箔无变化即不发生氧化为止,然后用水冲洗干净。

这样就可以确保氯化亚铜的完全去除。

从青铜器铭文辨别真伪在古玩市场上,凡带铭文的青铜器,铭文字数越多,其价值越高,有铭之器的价格往往高于无铭之器价格几倍以上,故作伪者常在青铜器上作伪铭。

从铭文辨伪,主要从掌握铭文字体的风格特征入手。

1、青铜器铭文字体风格特征青铜器铭文字体的风格与各个时代铭文形成的方法密切相关。

从商代至春秋时期,青铜器铭文一般是铸字,即先在内模的表面或在外范的内壁刻出突起的阳文,铸成的铭文呈底宽面窄,而战国时期的铭文是用工具直接在青铜器壁上錾刻的,铭文字口呈V字行,字体纤细而颀长。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九章知识点:漆器、金属工艺品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九章知识点:漆器、金属工艺品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九章知识点:漆器、金属工艺品一、漆器生漆自古盛产于中国,漆器制作始于六七千年以前。

明隆庆年间,新安(今安徽歙县)漆工黄大成,将绝技传之吴越,开其地漆作之先声,并著成《髹漆录》一书,对漆器制作工艺的阐述极为精辟。

以推光、雕填、彩绘、镶嵌玉石和螺钿等技法,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

当代漆器主要分布于北京市、福建省福州市、江苏省扬州市、四川省成都市(雕嵌填彩)、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推光)、贵州省毕节地区大方县(皮胎)、甘肃天水(雕填)等地。

(一)北京雕漆北京市雕漆、江西省景德镇市瓷器和湖南省长沙市湘绣,称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

雕漆不同于一般漆器,它是在涂刷成几毫米到20多毫米厚的漆层上,加工雕刻的工艺品,是我国漆器艺术中的一个独特品种。

(二)福州脱胎漆器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已有180多年历史。

其脱胎漆器特点是质地轻巧坚牢、造型雅致大方、色泽鲜艳古朴、做工精细,还具耐热、耐酸、耐碱等优点。

福建脱胎漆器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的国际礼品和重要出口产品,被誉为“真正的中国民族艺术”。

(三)扬州镶嵌漆器江苏省扬州市漆器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生产,在明朝时达到全盛时期,成为全国漆器制作中心。

其产品以镶嵌螺钿特色,造型古朴典雅,做工精巧细致,纹样优美多姿,色彩和谐绚丽,五彩缤纷。

二、金属工艺品(一)青铜器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皿、用具等。

青铜是红铜与锡,铜与铅或是铜与铅、锡的合金。

青铜原来的颜色大多是金黄色的,由于经过长期腐蚀表面所生成的钢锈呈青绿色,因此而得名。

青铜具有下列优越性:首先,硬度大;其次,熔点低,溶液流动性能好,凝固时收缩率小;再次,化学性能稳定耐腐蚀,可长期使用和保存;此外,青铜器碎坏以后可回炉重铸。

中国青铜时代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到战国末年结束,跨越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经历了2000多年时间。

铸造一件青铜器需要经过塑模、翻范、烘烤、浇注等一整套工序。

浇注方法包括浑铸法、分铸法、叠铸法及失蜡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锈色与坑口(史上专业没有之一)
————————————————————————————————作者:————————————————————————————————日期:
青铜器锈色与坑口
标签:
一、锈的种类
绿锈
氯化物锈
枣皮红锈
黑漆古锈
水银沁锈
有害锈
泛金锈
绿漆古锈
蓝锈
紫锈
炭锈
二、锈的产生
1、绿锈
名称:孔雀石石绿碱式硫酸铜碱式碳酸铜碱式氯化铜
分子式: Cuco3 Cu(oH)2 Cuso4.3cu(oH)2 Cuco3.3cu(oH)2 Cu2(oH)3C1 呈色:暗绿色暗绿色橄榄绿色淡绿色绿一墨绿色
青铜器在空气和土壤中,天然和人工形成的物质作用于青铜器,使其逐渐氧化,尤其是雨水会熔解大自然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墓里陪葬生物体及土壤化合物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等一起侵蚀着铜合金,形成上面表述的化合物,变成绿锈。

2、绿化物锈
名称:氯化钙氯化亚铜
分子式:Cac12 Cuc1
呈色:灰色灰色
一般出土在酸性土壤中,酸性土国为含有许多石英砂等等,或者呈沼泽湿的泥泞状态,因此几乎将铜和锡等速解;青铜器表面的花纹也均速溶解,盐类物质逐步替代金属花纹,形成脱胎或半脱胎。

锈色表面呈现灰色的亚光。

用刀片能象切木头一样一片一片切削下来。

3、黑漆古锈
名称:一氧化铜硫酸亚铜氧化亚锡
分子式: CuO Cu2S SnO
呈色:黑色黑色,褐色棕黑色
“黑漆古”一般是叠压在铜芯上氧化铜,是当地水质和土壤酸碱度恰当时形成的。

其色黑亮如墨或棕黑色或褐色。

4、枣皮红锈
名称:氧化亚铜铅丹
分子式: Cu2O Pb3O4
呈色:深红色大红色
“枣皮红”是指有些青铜器绿锈下呈现的暗红色,是青铜器原始表层或黑漆古上,与土壤化合物生成氧化亚铜或铅的层面。

5、水银沁锈
名称:二氧化锡
分子式: SnO2
呈色:银灰色
青铜器长期埋在中性土壤中(PH=7),但有些器物含锡量偏高,若锡在15-22%时,因锡析出到器物的表面形成所谓“水银光”又称“水银沁”。

同时锡青铜还会有“逆偏析”趋向,使之产生二氧化锡。

因中性土壤极不稳定,很容易改变成为酸性或碱性土壤,故有些铜器先形成少量的红绿锈后再产生“水银光”。

6、有害锈
名称:碱式氯化铜氯化亚铜氧化铅二氧化锡
分子式: Cu2(oH)3c1 Cuc1 PbO SnO2
呈色:粉状绿色粉状绿色粉状绿色粉状绿色
以上四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有害锈是青铜器的癌症,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青铜器粉化和完全毁坏,同是粉状有害锈还能相互“传染”。

若一件青铜器患有粉状锈,将会威胁整个库房青铜器的安全。

有害锈的形成主要是土壤中的氯化物引起的。

7、泛金锈
名称:游离铜离子
分子式: Cu+
呈色:金黄色
反金与水银沁的情况相仿,并非器物铸造时镀了水银或者黄金,而是青铜器在特定土壤环境中形成的特殊的表层,旧时也称“返金”或者“返铜”。

这种现象通常只出现在刚刚铸造完成尚未使用过就入土的青铜器上,而且几乎全部出土于河南安阳附近的商代地层中,陕西只存在个例,其它地区从未见到类似情况的报道,所以非典型安阳类型的“反金”器是一定要注意的。

8、绿漆古锈
名称:碱式氯化铜碱式硫酸铜
分子式:Cu2(oH)3C1 Cuso4.3cu(oH)2
呈色:淡绿色绿色
严格意义上讲,“绿漆古”是铜器绿锈生成之后,由于水文地质或者墓葬窖藏常年浸水,器物表面的浮锈自然脱落,都因年代久远,绿色牢牢的浸染在器物表层上形成的,好像罩了层薄薄的绿漆,故俗称“绿漆古”。

9、蓝锈
名称:硫化铜碱式碳酸铜硫酸铜(胆矾)
分子式: CuS Cuco3.3cu(oH)2 Cuso4.5H2o
呈色:靛蓝蓝色蓝色
蓝锈的形成机理和绿绣类同但数量少于绿锈。

10、紫锈
化学成分和形成机理有待分析
11、炭锈(图片暂缺)
名称:炭
分子式:C
呈色:黑色
木炭经千年吸附造成。

三、全国主要出土青铜器省份的土壤条件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陕西省、河北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