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大豆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性
转基因大豆是否可以种植

转基因大豆是否可以种植转基因大豆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大豆进行基因改造,使其具有特定的性状或特征。
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为了全面回答这个问题,我将对转基因大豆种植的背景、争议、利益和风险进行分析。
转基因大豆的种植背景大豆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富含蛋白质和油脂,被广泛用于人类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
然而,传统大豆种植面临着多种问题,例如害虫侵袭、疾病感染和低耐盐碱等。
为了提高大豆的产量和抗病性,科学家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大豆,从而使其具有抗虫和抗病的特性。
转基因大豆种植的争议转基因大豆种植引发了许多争议,其中最主要的争议涉及环境安全性、食品安全性和经济利益。
环境安全性方面,批评人士担心转基因大豆会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他们认为,转基因大豆可能对非目标生物产生毒性,破坏生物多样性,并增加农药使用量。
此外,转基因大豆的基因可能会在野外与野生亲缘物种杂交,产生新的杂种,从而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食品安全性方面,争议主要集中于转基因大豆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有人担心转基因大豆中的外源基因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影响。
此外,存在着转基因大豆可能对土壤、水源和空气中的微生物产生不利影响的虑虑。
经济利益方面,争议主要集中在转基因大豆的专利控制和市场垄断。
批评者认为,转基因大豆种植将加强跨国公司对种子市场的控制,剥夺小农的种植选择权,并导致农民对公司的依赖增加。
此外,转基因大豆的种植可能导致农业生产结构的单一化,增加农民的风险敞口。
转基因大豆种植的利益与风险转基因大豆种植也有一些潜在的利益。
首先,转基因大豆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通过增加虫害抗性和疾病抗性,转基因大豆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转基因大豆可以提高作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例如耐虫和耐盐碱。
这有助于确保粮食安全,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和土地退化等环境压力下。
然而,转基因大豆种植也存在风险。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性评价##!*文章编号:()#""#’"()"*""!"$’##!*’"!中国公共卫生*""!年第#$卷第$期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00123)4567346【综述】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性评价霍飞,江国虹,常改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010*******:3;30:<99:/8<)78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基因组构成的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主要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果。
#目前存在的问题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持有不同态度,尤其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约翰罗西教授()等人发表的有关转基C9D1E-F9G07因玉米花粉伤害大斑蝶的报道,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基因组构成,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其生物的遗传物性,并使其性状、营养价值、物种品质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原料和工艺与传统的食品生产最根本的差异是实现了基因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转移,甚至可将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生物体内,可利用及可改造的基因来源范围非常广泛。
本文将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安全性评价做如下综述。
转基因食品分类转基因食品大体上可以分为!类:(#)转基因植物食品。
如转基因的玉米、大豆等,是转基因食品中种类较多的一类,主要是为了提高食品的营养及抗虫、抗病毒、抗除草剂和抗逆境生存以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和改良品质,以及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转基因动物食品。
如转基因的鱼、肉类等,主要是通过转入适当的外援基因或对自身的基因加以修饰的方法,来降低结缔组织的交联度,从而使动物肉质得到改善,或获得风味及营养价值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食品〔!〕。
(!)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整理)浅析转基因大豆及制品的安全性问题

浅析转基因大豆及制品的安全性问题摘要:本文论述了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安全性问题,并提出了减少大豆带来的风险,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食品安全性营养价值前言:中国近年来转基因大豆进口激增,因此转基因大豆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
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了,现如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关于食品方面出现的问题却不容忽视,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食品安全问题不像一般的急性传染病那样,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及计划免疫工作的持久开展而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反,随着新技术和化妆品的广泛使用,食品安全问题将日益严峻。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与否,都普遍面临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天天说食品安全,到底什么叫食品安全呢?是食品安全一般是指食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性,即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影响。
关于食品安全,至今学术界上尚缺乏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
1983年4月,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总干事爱德华提出的食品安全新概念,其内容为“食品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的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任何食品。
”同时,食品安全必须满足以下三项要求:1.确保生产足够多的食品;2.确保所有需要食品的人们都能获得食品,尽量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3.确保增加人们收入,提高基本食品购买力。
纵观食品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变化,可以看出食品安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食品安全系统的风险程度不同,食品安全的内容和目标也不同。
虽然食品频频出现事件,但是最令我担忧的还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类新型食品,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带来潜在的风险。
因此,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转基因食品现状及发展展望

然而,转基因食品在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一些研究表明,转 基因食品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如引起过敏反应、影响人体消化系统等。 此外,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伦理问题也引发了广泛,如是否侵犯了自然法则、对传 统农业的影响等。
二、市场需求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环保等问题的日益,转基因食品市场需求呈现出上升趋 势。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转基因食品在提高粮 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和环境变化,转基因食 品市场需求还将继续扩大。
我国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合作,以推动全球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 工作的健康发展。
感谢观看
转基因食品现状及发展展望
目录
01 一、转基因食品的现 状
03 参考内容
02
二、转基因食品的发 展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关键领域。转基 因食品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手段修改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价值、 抗病性等方面有所改变,然后培育出新的食品种类。尽管转基因食品在提高产量、 抗病性和营养
一些作物可以产生自己的杀虫剂,或者对除草剂产生抵抗力,从而减少农药 的使用。
然而,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一些人认为转基 因食品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毒素积累和抗生素耐药性等问题。此外,一些人还 担心转基因技术可能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和传统农业文化。因此,一些国家和地 区对转基因食品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态度。
然而,未来转基因食品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技 术研发和风险管理,确保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其次需要加强公众沟通 和科普教育努力消除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忧和恐惧。最后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和协调建立全球
转基因大豆

转基因大豆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转基因大豆,主要包含转基因大豆的抗药性原理,转基因大豆存在的隐患及危害,转基因大豆的检测,转基因大豆的生产现状与趋势关键词: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
1996年春,美国伊利诺伊西部许多农场主种植了一种大豆新品种——转基因大豆,这种大豆是移植了矮牵牛的一种基因,这个新大豆品种可以抵抗杀草剂——草甘膦(毒滴混剂)而草甘膦会把普通大豆植株与杂草一起杀死。
原理:转基因大豆的研制是为了配合草甘膦除草剂的使用。
除草剂有选择性的和非选择性的,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的除草剂,可以杀灭多种植物,包括作物,这样,虽然这种除草剂的效果很好,但是却难以投入使用。
草甘膦杀死植物的原理在于破坏植物叶绿体或者质体中的EPSPS合成酶。
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让植物产生更多的EPSPS 酶,就能抵抗甘草膦,从而让作物不被草甘膦除草剂杀死。
转基因大豆油对人体危害:1、转基因大豆及产品会引起跨物种感染,使人类感染动物的疾病,带来严重灾难。
转基因食品中引入特定的基因或病毒,为跨物种感染埋下了通道。
转基因食品引起跨物种感染的破坏性非常严重,不得不加倍慎重对待。
2、转基因大豆及其产品会损害人体的内部系统。
转基因大豆的组成物质与非转基因大豆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如植物凝血素提高了约1倍,蛋白酶抑制剂高26.7%,而蛋白质和苯丙氨酸明显下降,维生素B2复合体胆碱的含量低29%等,这些组成物质的变化可能会使人体生长缓慢,使人身材矮小;转基因大豆还含有一种类似雌性激素钓化学物质,它会破坏人体荷尔蒙,导致人体生殖器官异常,并损害免疫系统。
此外,有证据表明,转基因大豆食品与非霍奇淋巴瘤发病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相关性。
3、转基因大豆及其产品可能对人体产生过敏反应。
全世界有近2%的成年人和4%—6%的儿童发生过食品过敏,而90%的过敏是由蛋、鱼、贝壳、奶、花生、大豆、坚果和小麦8种食物引起的。
转基因大豆的健康风险与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大豆的健康风险与安全性评价作者:郭慧玉来源:《活力》2015年第06期大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钙及B族维生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品,也是中国居民膳食中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美国在1994年将转基因技术应用到大豆的商业化种植,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2008年2月13日公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1.143亿公顷,占全球作物种植总面积的8%,其中转基因大豆种植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的57%。
我国目前尚未批准种植转基因大豆,但进口转基因大豆量逐年增加,从1997年的288万吨逐年增加到2012年5838万吨。
与此同时,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全面地深入地评估转基因大豆所带来的风险,是保障我国人民食品安全的需要。
为此,本文查阅近年相关报道、论文论著,对关于转基因大豆的(潜在)健康危害以及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行综述。
1 转基因大豆概述转基因大豆,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导入外源基因所培育的具有特定性状的大豆品种。
转基因大豆的研发是转基因作物研发的热点之一,涉及的转基因性状包括对除草剂、虫害、病害及干旱、盐碱等环境逆境的抗性,以及油分、蛋白质、活性物质的含量和组成等,其中针对生产应用开展的品质改良和抗逆研究较多。
2 转基因大豆潜在的健康危害对于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安全问题,业内普遍的看法是:转基因大豆的过敏性、毒性、营养品质改变、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转基因大豆由于其引入外部基因,可能更容易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转基因大豆及制品导致过敏的事件屡见不鲜。
另外,如果引入的抗生素标记基因进入人体,则有可能导致人体内致病菌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抗生素的临床有效性,也可能使人体对很多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有研究表明,转基因大豆的组成物质与非转基因大豆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如植物凝血素提高了约1倍,蛋白酶抑制剂高26.7%,而蛋白质和苯丙氨酸明显下降,维生素B2复合体胆碱的含量低29%等,这些组成物质的变化可能会使人体生长缓慢;转基因大豆还含有一种类似雌性激素类化学物质,它会影响人体荷尔蒙,导致人体生殖器官异常,并损害免疫系统。
农业转基因安全隐患排查(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转基因作物可以提高产量、增强抗病性、降低农药使用量等,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转基因作物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等。
为了确保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有必要对其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业转基因安全隐患进行排查。
二、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生态入侵转基因作物可能会通过花粉传播、种子传播等方式,入侵其他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例如,转基因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会通过花粉传播到附近的其他玉米品种,导致其基因发生改变,影响其生态适应性。
2. 生物多样性影响转基因作物可能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导致某些物种的数量减少或灭绝。
例如,转基因大豆可能会影响豆科植物的天敌,导致豆科植物数量增加,进而影响生态平衡。
3. 草原退化转基因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会改变土壤结构,导致草原退化。
例如,转基因玉米可能会改变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三、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1. 食品安全问题转基因作物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如转基因成分在食品中的残留、转基因食品的过敏反应等。
目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较为严格,但仍需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估。
2. 长期健康影响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
一些研究表明,转基因作物可能对人体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转基因作物的长期健康影响进行长期跟踪研究。
3. 转基因成分的潜在毒性转基因作物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具有毒性。
例如,转基因大豆中的蛋白质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因此,在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推广过程中,应关注其成分的潜在毒性。
四、农业转基因安全隐患排查措施1. 建立健全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体系加强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确保其在上市前经过严格的评估。
评价体系应包括生态环境、人类健康、食品安全等方面。
转基因大豆对中国农业及农民的危害

转基因大豆对中国农业及农民的危害--------------------------------------------------------------------------------作者: 来源:新华网发布者: 亦云类别:专题3-转基因食品安全日期: 2006-05-21 今日/总浏览: 1/2610中国是个食用油的消费大国,又是一个食用油缺乏的大国,每年需从国外进口食用油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我国本土传统生产的大豆、花生、菜籽、葵花籽等农作物均属于高等油脂作物,可以直接用来榨取制油。
由于转基因大豆的侵入,这些农产品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培育,致使转基因大豆不断侵占我国的食用油市场,使中国消费者成为国外转基因大豆的实验品,而且对中国的农业、农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转基因大豆造成中国农民的“卖难”现象由于受到转基因大豆的冲击,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农民相继出现了卖大豆难、卖油菜籽难、卖花生难、卖葵花籽难等“多难”的现象。
我国的大豆种植规模较少,即使土地资源丰富的黑龙江,专业农户的规模也只能达到150亩左右。
相比之下,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农场生产规模远远超过我国,大豆种植成本大大低于我国。
按完全的种植成本比较,我国大豆种植成本比美国高出33%。
美国所种植大豆基本上是转基因大豆,大部分出口到中国,主要用于做大豆色拉油,其次用于做豆浆、豆粉等。
科学表明,国产大豆的出油率为16—17%,而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出油率一般在19—22%,相差2—3个百分点。
大豆的出油率每差一个百分点,加工10万吨大豆,其效益就相差1500万元。
受此冲击,使中国的“金豆子”变成了“愁豆子”,中国豆农民长期堆积陈年的豆子,卖路难寻。
我国是世界上的大豆、花生、菜籽、葵花籽主产国家,大豆主要产于东北三省和华北地区,花生主要产于山东、河南、河北、安徽、辽宁、新疆等沿黄流域大部分地区;菜籽是以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为中心的华南产区;葵花子籽是以华北为产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转基因大豆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性》201230440316 12家具1班莫智辉101号摘要:世界转基因作物发展迅猛, 其中转基因大豆无论种植面积还是作物产量方面均占有较大比例,但其安全性受到人们极大关注。
本文将从转基因大豆发展现状、转基因方法、转基因大豆种类及其安全性等方面对其做一简单蛛述,并对转基因大豆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安全性;展望;1 转基因大豆概述及现状转基因大豆可以抵抗杀草剂——草甘膦(毒滴混剂)。
草甘膦会把普通大豆植株与杂草一起杀死。
这种大豆被称为转基因大豆。
而这种转基因技术终于走出实验室和试验田,进入像玉米、大豆和棉花作物的日常耕作。
转基因大豆的研制是为了配合草甘膦除草剂的使用。
除草剂有选择性的和非选择性的,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的除草剂,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是目前全球播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
草甘膦杀死植物的原理在于破坏植物叶绿体或者质体中的EPSPS(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
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让植物产生更多的EPSPS酶,就能抵抗甘草膦,从而让作物不被草甘膦除草剂杀死。
有了这样的转基因大豆,农民就不必像过去那样使用多种除草剂,而可以只需要草甘膦一种除草剂就能杀死各种杂草。
当前除了大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抗甘草膦的转基因作物,包括油菜、棉花、玉米等。
除了抗草甘膦作物之外,还有抗草丁膦除草剂的作物,不过草丁膦与草甘膦杀灭植物的原理并不相同,而培养这两类作物所转的基因也不同。
而当前转基因大豆主要用来提炼大豆油。
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 转基因作物研究与开发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举世瞩目进展。
目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主要国家有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中国、巴西和南非。
2003年, 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4280万公顷, 比上一年增加10%, 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的63%;阿根廷居第二, 占21%;加拿大占6%;巴西和中国各占4%;南非占1%。
这六个国家占全球种植总面积的99%。
其中转基因大豆无论种植面积还是作物产量方面均占有较大比例, 而且一直保持着增长趋势[1]。
营养学家称21世纪是“大豆的世纪”, 可见转基因大豆在转基因物及未来食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2 转基因大豆研究概况大豆高效遗传转化一直是植物基因工程领域的难点之一。
其主要原因是转化以后从转化组织的细胞上再生植株比较困难。
虽然已经有了再生频率相对较高的再生系统包括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器官发生再生系统, 然而, 这些再生系统尚不能与现有的植物转化方法很好地结合, 转化效率依然没有显著提高。
2. 1大豆遗传转化的常用方法目前, 应用于大豆遗传转化的方法有根癌农杆菌介导法, 基因枪法, 花粉管直接导人法, 电击介导法,PEG法, 真空抽滤法, 显徽注射法和超声波辅助农杆菌法等。
其中, 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是应用较为普遍的方法, 前者更为常用[2]。
●根癌农杆菌介导法优点在于其拷贝数少、整合完整、遗传稳定(后代分离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及受目的基因分子限制小等, 因此成为大豆遗传转化的首选方法。
王连铮等(1984)首次报道根癌农杆菌的个菌系对大豆的致瘤作用, 证明Ti 质粒可以作为载体把胭脂碱基因转移到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基因组中, 并能稳定遗传。
Hinchee等(1988)首次报道农杆菌转化成功获得大豆转基因植株。
Ko等(2003)报道农杆菌菌株和外植体的接种朝向是影响农杆菌转化大豆未成熟胚来源的胚性愈伤组织的重要因素[3]。
Ko等采用农杆菌菌株辅以辅助质粒转化大豆未成熟胚来源的胚性愈伤组织被认为是目前应用前景最好的农杆菌介导转化系统,转基因胚性愈伤组织的频率可达55%(PCR检测结果)。
●基因枪法也叫微弹轰击法, 是借用火药爆炸、高压气体或高压放电为动力, 用徽粒对植物进行轰击而将其上的外源基因带人到植物细胞核内。
与根癌农杆菌介导法相比, 基因枪法可以不受基因型和轰击靶组织的限制, 且操作简便, 可控度高。
但是,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目的基因一般不易太大(<10kb), 拷贝数高易引起基因沉默等[4]。
McCabe等(1988)幻首次以大豆芽分生组织为靶组织, 经基因枪轰击获得转基因大豆, 这是基因枪法转化大豆的首例报道, 虽然获得了转基因植株,但都为嵌合体。
Aragao(2000)利用基因枪法转化大豆成熟种子浸泡24小时后的茎尖获得转化植株是目前应用于大豆基因枪转化的最好系统。
●花粉管直接导入法是目前国内大豆转基因常用的方法之一。
主要是利用花粉粒及花粉管通道, 利用子房、幼穗及种胚注射等生物媒介导人外源基因。
刘德璞等(2002)通过该方法育成抗蚜虫转基因大豆品种吉科豆1号。
由于此方法的分子机理研究的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应用上还存在争议[5]。
2. 2 转基因大豆种类●耐除草剂基因大豆(简称RR大豆)RR大豆对非选择性除草剂农达有高度耐受性, 是目前世界上种植最多转基因大豆。
Roundup Ready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广谱(即可杀死多种植物)除草剂, 它对动物和人体毒性不大[6]。
其杀草机理是抑制植物必需氨基酸合成途径中EPSPS合成酶活性, 从而使杂草致死。
种植抗草昔麟大豆使农业耕作管理容易, 节约劳力减少除草剂用量, 降低成本除草效果更加明显, 在杀灭杂草后可使大豆增产。
因此, 在美国、阿根廷等国对RR 大豆进行大面积推广。
●改变脂肪酸组份大豆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出高油酸含量, 同时降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且不存在反式脂肪酸, 因此是一种理想植物油。
通过转基因方法可改良大豆脂肪酸组成, 提高大豆油营养价值、氧化稳定性和功能特性, 有助于提高油脂产品附加值。
在美国, 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用反义的油酸脱饱和酶基因转入大豆, 已培育出油酸含量达70%以上大豆品种,此外,低亚麻酸大豆、低棕搁酸大豆、高硬脂酸大豆、高棕搁酸大豆等转基因品种也已培育成功。
●杭虫害转基因大豆由于大豆食心虫危害, 抗虫害转基因大豆研究在国内外广泛开展, 研究者多采用苏云金芽抱干菌(Bt)伴抱晶体蛋白基因提高大豆抗虫性。
目前, 在国际上还未见有抗虫害转基因大豆被批准商品化报道[7]。
3.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安全性应用转基因作物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包括对环境、食品的安全性、抗性基因的稳定性及抗性杂草发生影响等。
大豆是人类可食用的最重要的植物蛋白质之一。
由于转基因大豆安全性存在不可预见性, 因此, 必须要对其进行长期监控。
每一种新研制的转基因大豆都必须通过个案处理, 评估其可能存在的风险, 以确保进行环境释放和市场释放时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的食品具有高度的安全性。
同时, 中国拥有丰富的野生大豆资源, 几乎有大豆种植的地方就有野生大豆分布。
由于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间没有生殖隔离现象, 一旦转基因逃逸到野生大豆群体中, 野生大豆原始性状将受到破坏, 其抗除草剂特性也可使其变为杂草, 其攀生芡延将给大豆生产造成不可估童的损失, 并造成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因此, 对我国来说, 转基因大豆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3.1转基因大豆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最大风险之一“杂草化”[8]。
“杂草化”包括抗性作物自身“杂草化”, 抗性基因“漂移”到杂草上, 导致抗性杂草产生。
此外还存在对环境影响、食品安全性、抗性基因稳定性、加速抗性杂草发生等问题。
据研究, 转基因大豆更易感染疾病和受害虫侵袭。
转基因大豆大量种植可能引起耐除草剂杂草蔓延及疾病传播, 除草剂使用量较种植传统大豆多11.4%, 从而加速抗性杂草发展。
草甘麟大量使用限制大豆根部生长和固氮功能, 特别是在缺水情况下。
由于盲目种植转基因油菜, 在加拿大农田里发现拥有抗多种抗除草剂特性野草化油菜植株, 即超级杂草, 同时也导致种质污染且被传播到北美其它地方。
●不同用途转基因作物之间交叉污染。
近年来, 转基因作物交叉污染不断出现。
在ProdiGene有限责任公司在爱荷华州和内布拉斯加州种植大豆地中发现有药物转基因玉米。
墨西哥偏僻奥克斯喀等山村, 农民玉米品种被转基因玉米污染。
美国政府清楚知道基因污染风险, 因此不容许在本土有棉花野生亲缘种地区(夏威夷、南佛罗里达等)商业种植抗虫(Bt)基因棉花[9]。
可见, 不同用途转基因作物之间交叉污染对生物安全的影响不容低估。
●进口转基因大豆对我国大豆资源可能影响。
美国研究者发现转基因大豆不能和美国大陆上近缘野生种进行杂交, 因大豆不是美国本土生物。
但已有研究表明, 转基因大豆能和原产中国野生大豆品种G.soja和P.soja杂交[10]。
大豆原产于中国, 中国拥有丰富野生大豆资源, 有6000多种野生大豆品种。
由于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间没有生殖隔离现象, 相互杂交结实已属正常, 一旦转基因逃逸到野生大豆群体中, 野生大豆原始性状将受到破坏, 将对物种多样性产生毁灭性灾难。
3.2转基因大豆对人体健康性可能影响转基因大豆含有一种类似雌性激素化学物质, 人类食用后会对人体荷尔蒙有一定影响, 导致生殖器官异常, 免疫系统发生障碍。
转基因大豆中使用抗生素标记基因如果进入人体, 有可能转移到有害致病菌中, 使它们产生耐抗生素能力, 从而降低抗生素临床有效性, 也可能是人体对很多抗生素产生抗性转基因大豆作为食品与非霍奇淋巴瘤(一种癌症)发病率增高有相关性[11]。
原国家科委于1993年12月发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国务院在2001年5月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同年, 农业部发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 并设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 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工作[12]。
2005年, 农业部明确规定, 所有转基因作物必须不含抗生素标记基因。
在面临近期实施转基因食品标示管理之际, 若无精确与经济可行的国家检测方法, 仍将难以真正贯彻执行标示管理。
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出台必将对转基因大豆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4.转基因大豆未来展望随着世界转基因生物技术不断成熟和完善及人们对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认识不断提高, 将会有更多国家和地区重视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 并决定其取舍。
目前, 转基因大豆主体是抗除草剂品种, 今后, 抗虫、改善营养成分(如脂肪酸)组成将是转基因大豆重点。
美国杜邦公司已育成抗营养因子(如寡糖、水苏糖、棉子糖和半乳糖等)水平较低大豆新品系, 在大豆油品质改良方面也取得若干新进展。
为适应现代节水农业、绿色农业发展要求增强大豆抗逆特性, 根据大豆生理适应性培育抗旱、抗病害、高油、高蛋白等各种专用大豆品种将是大豆育种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1]曹阳,丁伟,李新海,等.转DREB3 基因抗旱大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有益微生物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42( 1) : 17 -20.[2] 桂恒, 张培培, 华小梅, 等. 富含硫氨基酸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2, 34(2):181-187.[3] Kennedy I R, Choudhury A T M A, Kecske′s M L. Non symbiotic bacterial diazotrophs in crop-farming systems:Can their potential for plant growth promotion be better exploited[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4, 36:1229-1244. [ 4] EL-Shemy H A,Khalafalla M M,Fujita k,et al.Improvement of protein quality in transgenic soybean plants[J].Biol Plant,2007,51( 2) : 277-284.[4] 邹雨坤,张杨.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草原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PLFA 分析[J].草叶学报,2011,20( 4) : 6.[5]夏友富, 田仁礼, 朱玉, 等.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研究[M].2003.108[6] 张磊, 戴匝和转基因大豆安全性评价与发展趋势[J].安徽农学通报,2003 (9):54一55[ 7] Cheng X. Y. et al. Agrobacterium- transformed rice plants expressing synthetic cryl( A) b and cryl( A) c genes arehighly toxic to striped stem borer and yellow stem borer [ J] .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7, 95: 2767~ 2772.[8] Peacock A D,Mullen M D,Ringelberg D B,et al.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responses to dairy manure or ammonium nitrate applications[J]Soil Biol Biochem,2001,33( 7-8) : 1 011-1 019.[ 9]王连铮, 尹光初, 罗教芬等.大豆致启及基因转移研究〔J〕中国科学(B),1984,2:137-141 [ 10] BEN -David E A,Holden P J,Stone D J M,et al.The use of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analysis to measure impact of acid rock drainage on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sediments.[J].Microb Ecol,2004,48( 3) : 300-315.[ 11] 赖欣,张永生,赵帅等,转基因大豆对土壤氨氧化细菌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1,26( 1) : 210 -214.[12] 李刚,赵建宁,杨殿林.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 1) : 100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