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大豆发展现状

合集下载

“九三大豆”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九三大豆”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农垦 2019.1038“九三大豆”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文/王晓春黑龙江农垦九三管理局地处嫩江县、讷河市和五大连池市境内,隶属于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农垦总局)。

全局耕地面积379.1万亩,下辖11个国有农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以生产优质非转基因大豆而闻名,有“中国绿色大豆之都”的美誉,全局正全力打造中国大豆食品专用原料生产基地。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九三大豆”必将在国家“大豆振兴计划”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九三大豆”的发展现状(一)国内外大豆市场分析1.大豆产销分析美洲和亚洲是大豆的主产区,大豆产量占全球的96%以上,其中美国、巴西、阿根廷是全球大豆主产国,产量占全球的85%以上,中国、印度、巴拉圭、加拿大、乌克兰、玻利维亚、乌拉圭等均为大豆生产国。

现今我国年消费大豆1.1亿吨左右,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需进口大豆0.9亿吨左右,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左右。

据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预计2018/2019年度全球大豆总产量为3.6058亿吨,同比增加1891万吨;预计2019年度全球大豆消费量为3.4911亿吨,高于上年度的3.3858亿吨。

由于消费增幅低于产量增幅,全球大豆供应充裕的格局还将持续。

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大豆进口量为8803万吨,较上年减少750万吨,为2012年来首次下降;2019年度我国大豆产量将达到1727万吨,比上年的1600万吨提高7.94%。

2.大豆市场用途在国际市场上,以大豆为原料的加工制品已达1.2万种。

大豆消费主要有食用、油用、饲用三部分构成。

食用消费分直接食用和间接食用,直接食用即制作豆芽、豆浆、豆腐、腐竹、酱油、大酱、纳豆等,间接食用即用于加工食品、大豆蛋白制品、大豆磷脂制品、保健食品、医药等。

油用消费为豆油,全球豆油占植物油食用消费的50%以上。

饲用消费主要为豆粕,豆粕主要为畜牧、水产业提供优良的植物蛋白,是重要的饲料原料。

转基因政策对国内大豆市场的影响

转基因政策对国内大豆市场的影响



26 00元 /。 由于 大豆 供货 数 量 下 降 , t 市场 基 本 有
价无市。
上 半年 ,受 转 基 因政 策实 施 的影 响 ,国产大 豆价 格 出现 大 幅度 上 扬 ,1 —6月 , 销 区 中等 油 产
用 大 豆价 格 上涨 幅度 高达 7 0元 / 。 0 t
2 .大 豆进 口大 幅 回落
业 部 发 布 了农 业 转 基 因生 物 安 全管 理 条 例 细 则 , 细 则 包 括 :《 业 转 基 因 生 物 安 全 评 价 管 理 办 农 法 》 农 业 转基 因生物 标识 管 理 办法 》 农 业转 、《 、《
基 因 生物 进 1 全管 理 办 法》 3安 。办 法规 定 , 3月 2 0 日以后 抵 达 中 国沿 海 港 口 的转 基 因 大 豆 产 品必
对 进 口 大 豆 引 起 了 轩
然大 波 ;今 年初 颁 布 了 转 基 因管理 细 则 ,随后 又 公 布 了 进 口转 基 因 农 产 品I 临时 措 施 管 理 程 序 ,接 着卫 生 部 又发 布 了 《 基 因食 品卫 生 转 管理办法》 。随 着 一 系 列 政 策 的发 布 ,对 国 内
在 大 豆进 口数 量减 少 的 同时 ,食用 植 物 油进
电 子 件 :l @c iae d og c sg hn fe . r. n j

中国饲料 工业信患网
ht: / w. hn fe . r. n t / ww c i e d og c p a
定 的 影 响 。总 体 来 讲 ,
今 年 上 半 年 国 内 大 豆
市 场 基 本 呈 现 以 下 特
点 :大 豆 进 口 大 幅 回

大豆的基因转化方法研究进展

大豆的基因转化方法研究进展
豆 是主要 的转基 因作物 , 2 0 1 1 年 全球 转 基 因作物 面积 为 1 . 6 亿 h m 2 . 其 中转 基 因大 豆 占有 4 7 %。 目前 巴两 转基 因 大 豆 的
种植面 积约为 1 7 7 1万 h m : , 占 该 作 物 全 国种 植 总 面 积 的
从 细胞层 面进 行转 化 的 。 大豆 体 细胞 胚胎 发生 的报 道提 供 一种 可 以在 体 外进 行 组织 增 生和 分 化 的 系统 。 体 细 胞胚 胎 发 生是 指从 孢子 或 体
细 胞 组织 发 育成植 株 , 这 个过 程 中不包 括 配子 的融 合 。 体 细
7 5 %. 在 世界 上仅次 于 美国 , 居 全球 第 2位I 1 1 。
农 艺学
现 代农 业科技
2 0 1 3年 第 2 3期
大 豆的 基 因转化 方 法研 究进展
曹甜 甜
( 哈 尔滨 师 范 大 学 生 命 科 学 与 技 术 学 院 , 黑龙江哈尔滨 1 5 0 0 2 5 )
摘 要 大豆 是重 要 的 油料 作 物和 高蛋 白粮饲 兼 用作 物 。 转基 因 大豆 是 主要 的转 基 因作物 , 2 0 1 1年 全球 转基 因作 物 面积 中转 基 因 大 豆 占有 4 7 %。 基 因转 化技 术迅 速发 展 为 大豆 产业发 展 奠定 了技 术 支撑 。 论述 了基 因枪 法、 农杆 菌转化 法 以及花 粉 管通道 法 的利 弊 , 并分 析 了转基 因大豆 的产业 化现 状 . 以期 为转基 因 大豆的 生产提 供参 考 。 关 键词 大 豆 ; 基 因转化 ; 方法 ; 现状; 研 究进 展 中图分 类号 S 1 8 8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7 — 5 7 3 9 ( 2 0 1 3) 2 3 - 0 01 4 - 0 2

农业部公布的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

农业部公布的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

农业部公布的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
2023年12月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14个转基因大豆品种获审定通过。

其中,隆平高科子公司联创种业、巡天农业、惠民农业旗下共计8款转基因玉米品种,登海种业2款转基因玉米品种,以及大北农旗下5款转基因大豆品种。

这些品种在提高作物产量、抗病虫害能力以及耐旱抗逆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其中,转基因玉米品种《超级丰收1号》具有强大的抗倒伏能力和高产潜力,转基因玉米品种《绿色健康2号》致力于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作物的品质和安全性。

在大豆领域,转基因品种的应用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这些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拥有了合法身份,正式迎来商业化。

浅谈转基因大豆

浅谈转基因大豆

■专题论坛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3547(2020)01-0045-02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投入商业化种植以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每年更新出版《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

其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为1.898亿hm2,较1996年的170万hm2增加了112倍。

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最大,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50%。

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91.3%)主要分布在五大种植国: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

共有67个国家/地区应用了转基因作物。

这一系列的数据标志着生物技术已成为近年来应用最为迅速的作物技术[1]。

从1996年起,我国从大豆出口国变成大豆进口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我国2018年进口大豆8803.1万t,大部分为转基因大豆。

随着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进程的推进,对转基因技术理解上的偏差,使得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近年来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

基因是细胞中携带遗传信息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构成基因的基本单元是4种核苷酸(A、T、G、C),不同基因的遗浅谈转基因大豆*收稿日期:2019-02-18;修回日期:2019-12-27第一作者:张万科,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豆功能基因组学,E-mail:wkzhang@*基金项目:营养功能型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2016ZX08004003);抗逆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2016ZX08004002)**通讯作者:陈受宜,女,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植物应答非生物胁迫分子机制及大豆籽粒性状调控,E-mail:sychen@■专题论坛传信息差异包含在这4种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

转基因技术是运用生物技术,将克隆的目的基因转入到受体生物的基因组中进行稳定表达,使受体生物获得目的基因参与控制生物性状,如:抗病虫、抗除草剂、抗逆、高产、营养品质改良等。

转基因食品是以经转基因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生物为原料加工而成或鲜食的食品[2]。

我国大豆贸易现状及比较优势

我国大豆贸易现状及比较优势

我国大豆贸易现状及比较优势中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当今大豆生产、贸易的现状,揭示了我国大豆进口量快速增加的原因。

并通过对我国的大豆竞争力水平、影响我国大豆生产的因素以及我国大豆的比较优势的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大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正文引言:大豆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已经超过了5000年,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净出口国。

然而自我国于1996年全面开放大豆市场以来,大豆进口关税大幅降低,国外的大豆大量涌入我国,进口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使得我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大豆尤其是转基因大豆的大量进口,不但损害了占农业人口4.66 %的大豆生产者的根本利益,还使得我国油脂行业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大豆交易过程中,少数跨国公司已经实质上控制了大豆的生产、流通,并通过基金买卖等方式,间接影响芝加哥大豆期货市场(CBOT)的价格,并使得我国大豆加工企业最终成为“大豆风波”(2004年3月份,国内大豆加工企业集中采购的美国大豆升贴水期货价格为1064美分/蒲式耳,但5-6月份,大豆价格竟突然直线下落,至7月已跌至590.4美分/蒲式耳1 )的直接受害者。

随后ADM等跨国公司对我国油脂压榨企业的地价收购,加强了其对我国大豆消费市场的控制。

在我国大豆产业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只有认真审视我国大豆的竞争优势,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大豆振兴计划出谋划策,才能使我国大豆及大豆制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面对挑战。

一、我国大豆生产与贸易状况分析(一)、大豆生产与贸易概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富含优质蛋白的大豆日益成为人民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量迅速扩大。

然而在我国大豆呈现刚性增长之际,本土大豆的产量却始终维持在1500万吨左右的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大豆需求的缺口主要靠进口来补充,到2003年,中国进口的大豆总量更是突破了2000万吨,超过了我国国产大豆的生产规模(见表1),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_余永亮

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_余永亮

第29卷 第1期2010年 2月大豆科学S OY BEAN SC I ENCEVol 129 No 11Feb . 2010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收稿日期:2009209228基金项目: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资助项目(20092Z34);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08ZX080042005;2009ZX080182001B )。

第一作者简介:余永亮(19792),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豆品质遗传改良与分子育种。

通讯作者:梁慧珍,研究员,博士。

E 2mail:lhzh66666@ 。

余永亮,梁慧珍,王树峰,练 云,位艳丽,王庭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摘 要:大豆的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转基因大豆已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我国应该借鉴国外转基因大豆发展经验,立足已有的技术、人才和材料储备,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相关法律、政策下,完善和健全我国转基因大豆技术及其产业化体系。

大力发展我国转基因大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该文概述我国转基因大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再生体系;遗传转化;外源基因;产业化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841(2010)0120143208Research Progress and Comm erc i a li za ti on on Tran sgen i c Soybean i n Ch i n aY U Yong 2liang,L I A NG Hui 2zhen,WANG Shu 2feng,L I A N Yun,W E I Yan 2li,WANG Ting 2feng(I nstitute of I ndustrial Cr op s,Henan Acade 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Zhengzhou Subcenter of Nati onal Center for Soybean I m p r ov ment,Zhengzhou 450002,Henan,China )Abstract:Soybean transfor mati on research is a “hot s pot ”in the area of p lant molecular genetics .Transgenic s oybean has become the i m portant power of s oybean ′s industry devel opment in the world’s maj or p r oducers of s oybean .By using its own technol ogy,pers onnel and materials under the related la ws and policies of agricultural genetically modified bi o 2safety man 2age ment and dra 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China should consu mmate and i m p r ove the technol ogy and the in 2dustrial p r oducti on syste m of transgenic s oybean .The devel opment of transgenic s oybean is of i m portance for enhancing mar 2ket competitive of s oybean industry in China,strengthening nati onal f ood security and increasing far mer ′s income by decrea 2sing p r oducti on cost,i m p r oving econom ic returns and p r omoting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advance ment .The status of research and commercializati on on transgenic s oybean technol ogy was su mmarized,and its future devel opment and p r os pects was dis 2cussed .Key words:Transgenic s oybean;Regenerati on syste m;Genetic transfor mati on;Exogenous gene;Commercializati on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多种人体有益的生理活性物质,是蛋白质、油脂及保健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又是食品、饲料等多种加工工业的优质原料。

浅谈黑龙江省九三非转基因大豆核心区大豆生产现状及前景展望

浅谈黑龙江省九三非转基因大豆核心区大豆生产现状及前景展望
◇ 农林科技◇ Fra bibliotek科技 圈向导
2 0 1 3 年 第0 5 期
浅谈黑龙江省九三非转基 因大豆核心区 大豆生产现状及前景展望
吴艳华 邱长久 刘长海 张安宏 胡淑艳 宋喜清 (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九三农业科学研究所/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九三综合试验站 黑龙江 嫩江 1 6 1 4 0 0 )
【 摘 要】 通过对黑龙江省九三非转基 因大豆核 心区所具备 的生产现状的分析 , 展望九三非转基 因大豆发展前景广 阔, 经济效益可观 。 【 关键 词】 九三j } 转基 因大豆; 生产现 状; 前景
大豆是黑龙江省重要 的粮食和油料作物 . 它具有经 济价 值专用性 较强的特点 , 其产量 、 蛋 白质和油分形成与 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选 择 以发展 绿色 、 无公 害大 豆为主攻方 向 , 利于高产 、 高油 、 高蛋 白质形 成 的生态 区 . 建立大 豆优 质非转基 因大豆核心保 护区建设 , 会创造 可
3 9 4 9 5 9 0 o 0 3 1 9 2 9 1 0 0 0
九三非转基 因核心 区. 位于九三农场管理局境 内 地处小 兴安 岭 1 . 3 农 业机械设 备情况 西南麓 . 松嫩平原 过度地段 的漫 岗地带 , 海拔 2 8 8 . 1 m. 北纬 4 8 。 5 2 , 东 九三管理局在农业机械加大投入 . 不断加快农机现代化步伐 。应 经 1 2 5 o 1 7 . 该 区域属东北高寒 高纬度地带 . 主要耕作 土壤为黑土 . 土 用卫星导航 。 G P S 定位 , 和信息数字监控等现代科技设备。 全局现拥有 层 深度 3 0 — 6 0 c m, 土壤有 机质含量 5 . 6 %, P H值 5 . 3 5 , 碱 解氮 1 9 . 8 3 m g / 大 中型拖拉机 6 4 7台 . 大型收获 机 6 4 3 台. 配套农具 7 5 0 0台件 , 农用 k 速效 钾 1 9 6 . 4 m g / k g , 气温 条件属寒 温带 大陆季风气 候 , 年平 均气温 飞机场 8 处. 飞机航化作业 面积达 8 0 %以上 . 农机 田间作业综 合作业 O . 4 ℃ . 降水量 5 0 0 — 6 0 0 m m左右 , 有效积温 1 9 0 0 — 2 2 7 0 o C 左右 , 属 四、 五、 率达 9 9 %以上 . 保证了大豆在种 、 管、 收全程标准化作业 。全局还拥有 六积 温带 无霜期在 1 0 0 — 1 2 0天左右 粮食处理 中心 和种子加工厂 3 3 座, 全封闭彩钢板机库 4 万平米。 已建 1 . 九三非转基 因核心区生产 现状 成2 5 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的现代农机装备区 , 喷灌 已覆盖 4 O 万亩非 1 . 1九三非转基 因核心 区大豆生产特点 转基 因大豆标准基地 多年来 . 九三农 管局 始终坚持 “ 非转基 因、 绿色无公害 ” 的理念进 在非转基 因大豆深加工上 . 九三粮油分公司每年可加工绿 色非转 行大豆生产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 推广高油型 . 高蛋 白专用品种 , 建 基 因大 豆 6 0万 吨 立绿色食 品大豆生产基 地 . 使大豆 品质显著提 高 . 同时也为垦 区绿色 1 . 4九三非转基因核心区内的大豆农业科学研究机构 大豆产业发展做 出了很大贡献 在大豆种植上 , 充分发挥规模优势 、 良 九三非转基因核心内有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 系九 三综合试验站 . 种优势 、 农机 装备优势 、 科 技创新优势 、 标准化作业 优势 , 使大 豆单产 开展大豆产业综 合集成技术 的试验 、 示范 : 培训技 术推广人员和科技 水 平不断 提高的 同时形 成 了适合本 地区的较为先 进的栽培模式 一大 示范 户 , 开 展技术服务 ; 调查 、 收集大 豆生产实际 问题与技术 需求信 垄密植栽培模式 。紧紧抓住高产增效技术不放松 . 及 时进 行实用新技 息. 监测分析疫情 、 灾情等动态变化 , 每年 承担多项农业科研及示 范任 术的综合组装配套 总结 出了北部高寒地区大豆高产栽培模 式 , 提出 务. 推广农业科技新技术 , 指导农 民科学种 田. 从而提高大豆产量 。 了缓解大豆重迎茬减产的措施 . 积极拓宽大豆增产技术应用领域 。近 九三科研所大豆育种研究 室. 成立至今 已有 五十余年 的历史 。重 年来 重点引进推广 了大豆“ 大垄密植” 栽培和精量点播技术 . 推广 田比 点进行高产 、 抗病 、 特用型大 豆新品种选育 。九 三科研 所 已育成 品种 般 生产 田平均亩增产 4 5 k 口 2 5 个. 累计推广 面积 5 2 0 0 万亩 . 增产 大豆 1 5 . 6亿斤 , 创社 会效益 1 9 2 0 1 2 年全局全面推行 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 、 测土 配方 施肥 、 播后 亿元。 苗前 封闭土壤处 理 , 1 0 0 %实行统一供种 、 供肥 、 供药 , 采用 G P S自动导 2 . 九三非转基因大豆核 心区生产优势及发展 前景展望 航驾驶 系统秋起垄 、 秋施肥 。全生 育期 中耕 四次 , 机械 、 飞机航化喷施 2 . 1 九三局非转基 因大豆核心 区生产优势 叶面肥 、 磷酸二 氢钾 、 杀虫剂三遍 。 在工作 中坚持做 到“ 六狠抓 ” 即狠抓 2 . 1 . 1地缘 优 势 “ 三秋 ” 工作 , 狠抓农 时标准 , 狠抓人 员素质 , 狠抓标准提升 . 狠抓措施 九三局属于寒 温带大 陆性气候 . 是典型 的旱地农作物生 区。气候 落实 . 狠抓管理 到位 产量提高 到每亩 2 1 0 k g .实现平均亩效益 2 5 4 特点是春季多风 . 夏 季暂短炎热 . 秋 季降温快 . 冬季漫长寒 冷 , 有利于 元。 减 少病源菌 和越冬虫卵数量 .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最高温度 3 6 ℃左右 , 1 . 2九三非转基 因大豆核心 区的生产情况 最低 温度 一 3 8  ̄ C 左右 。年 ≥1 0 ℃积温在 1 9 0 0 — 2 2 7 0 o C , 无 霜期 1 0 0 — 1 2 0 垦 区“ 六 五” 期间平均亩产 7 3 k q , 全国平均亩产 8 0 . 2 k 9 . 低 于全 国 天。 年降雨量 5 0 0 — 6 0 0 m m , 多集 中在 7 、 8 月间。 这个气候条件利于油分 生产水平 8 %。2 0 1 1 年垦区平均亩产 1 8 1 . 1 k q , 全 国最 高年份亩产 1 2 4 积 累, 属 于绿色高油大豆产业带 , 非常适合发展 大豆产业 。 大面积土地 k g . 高于全 国最高年份平均生产水平 4 6 %。 属全 国著名 的黑土地带 . 黑土腐殖质含量高 . 潜在肥力高 . 素以土 中之 2 0 1 0 年九 三管理 局大豆播 种面积 1 3 3 2 2 7 h .平 均亩 产 2 0 0 . 2 王著称 . 气候凉爽湿润 . 土地集中连片 . 土壤 环境和气候 条件非常适合 k q 2 0 1 1 年九三管理 局大豆播种面积 1 2 6 9 5 9 h 比2 0 1 0年大 豆播 大豆生产 . 有着极好的种植大豆地缘优势 种减少 6 2 6 8 h a l , 平 均亩产 2 0 7 . 4 k g , 比2 0 1 0年增产 3 . 6 %。2 0 1 2年九 2 . 1 . 2机 械 优 势 三管理局大豆播种面积 9 8 7 9 3 h r f,比 2 0 1 0年大豆播种减少 3 4 4 3 4 h 拥有迪尔 、 凯斯等大型拖拉机 、 精播机 、 喷药机 、 收获机 , 拥有配备 平均亩产 2 1 5 . 5 k g 。 比2 0 1 0年增产 7 . 6 4 %。虽然扩大玉米种植 面 卫星定位 自动驾驶导航 系统等 .现 已成 为全国大型现代农垦企 业之 积, 压缩 大豆种植面积 , 随着单产增加 , 大豆总产量减少也是有限的。 雄厚的机械力量可保证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 。 2 0 0 4 — 2 0 1 2年 九 三 农 场 管 理 局 大 豆 播 种 面 积 及 产 量 统 计 表 2 . 1 . 3种子优 势 年份 播种面积( h n f ) 大豆单产( k g / h n f ) 大豆总产( k g ) 各农场种子公 司通过对生产用 种 的统一加工 、 统一包衣 、 统 一标 识及 包装 . 进行 统一质量标准供种 . 以主导 品种推广应用为重点 . 强化 2 0 0 4 l 2 l 3 3 l 2 7 l 0 3 2 8 7 8 9 0 0 0 良种 良 法 配套集成 推广 , 实现产 品均质化 2 o O 5 1 1 3 2 6 0 2 8 5 2 3 2 2 9 7 1 o ( ) o 2 . 1 . 4 科技优势 2 o o 6 1 1 0 5 3 1 2 6 6 5 2 9 4 5 8 8 0 0 0 从2 0 0 6 年起九三局参加农业部大豆科技入户工程 . 在原有 的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基因大豆发展现状摘要:大豆起源于中国,不仅是人类主要的油料作物和植物性蛋白来源,而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我国粮食安全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对大豆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与玉米、水稻等禾谷类作物相比,大豆绝对产量很低,如按能量转换计算,大豆产量只有玉米的1/3,加上大田除草等工作量大,导致大豆比较效益低,制约大豆生产。

育种工作者利用杂交、诱变等手段已培育大量优良新品种,但进步相对较慢,不能满足人类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需求。

但大豆生产受病、虫害和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产量很不稳定,虽然常规育种技术在抗性品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物种间杂交不亲和性及与不良性状连锁等因素影响而难以利用, 使常规育种受到了限制,因此,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可以打破生物之间的界限来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因而可按照人类预先设计来改造生物,成为解决农业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

大豆比其它作物在遗传操作技术的某些方面难度较大,但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豆的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80年代以来,已分别建起细胞、组织和原生质体水平的植株再生体系。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外源基因遗传转化方法1转基因大豆类别1.1抗虫转基因大豆农作物害虫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

在世界范围内,虫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农作物总收获量的13%,每年大约损失数千亿美元大豆生育期间受害虫侵害严重,常给大豆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不仅会增强害虫的抗药性,使益虫及其它生态区系遭受破坏,而且严重污染环境,提高生产成本,破坏生态平衡。

常规的育种时限较长,但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可缩短时限,并且局限性小。

抗虫转基因研究涉及到来自苏云金杆菌的Bt基因和豇豆胰蛋白酶基因。

1.1.1含苏云金杆菌的Bt基因的转基因大豆Bt基因是苏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杀虫结晶蛋白(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ICP)基因的简称,ICP通常以原毒素的形式存在,当昆虫取食ICP后,在昆虫的消化道内,原毒素被活化,转型为毒性多肽分子。

活化的ICP与昆虫肠道上皮细胞上面的特异性结合蛋白结合, 结合以后,ICP全部或部分嵌合于细胞膜中,使细胞产生一些孔道,从而导致细胞由于渗透平衡被破坏而破裂。

伴随着上述过程,昆虫将停止进食,最终导致死亡。

我国的大豆外源抗虫基因研究起步晚,发展比较慢。

1997年,徐香玲等以Ti 质粒为介导,将Pkt54B7C5质粒上的Btk-D内毒素蛋白基因导入东北大豆/黑农370、/黑农390等品种。

采用多种外植体和感染方法,从胚轴和子叶节诱导出丛生芽和再生植株[1]。

1999年,苏彦辉等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erliner)杀虫晶体蛋白(Bt)基因和葡糖苷酸酶(GUS)基因通过基因枪轰击和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mith et Townsend) Conn)介导转入大豆(Glycine max(L.) Merr.),诱导大豆转基因植株再生[2]。

1.1.2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转化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是天然的抗虫物质。

与苏云金杆菌毒蛋白相比,具有抗虫谱广,对人无副作用以及害虫不易产生耐受性等优点。

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是由设在尼日利亚的国际热带作物研究所(ÒTA)从几千份豇豆资源材料中筛选得到的一份抗豆象蝉材料-TAu2027中得到的。

它是由约8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其产物可抑制昆虫消化道中的消化酶,使昆虫取食后不能演化吸收营养物质而饿死。

1.2抗病转基因大豆1.2.1CP基因CP基因是指病毒外壳蛋白(virus coat pro-tein)基因,外源的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后,可使植物细胞获得保护作用,减少发病或延缓发病。

大豆在我国北方由于花叶病毒的危害,严重影响产量(可减产10一17%)与质量(褐斑粒)。

大豆的抗花叶病毒是属于马铃薯y 组病毒的一个成员,两者具有同源性。

1993年,徐香玲和刘伟华用的表达载体为PBCY 一401 ,带有NPT五和PvY 一CP基因,用发恨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R1000(pRiA4b)作为受体[3]。

1.2.2几丁质酶几丁质酶(chitinase)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为单基因编码,具有降解几丁质的作用.由于许多危害植物的病原真菌的细胞壁主要成份之一是几丁质,而植物中还未发现几丁质的底物,所以,几丁质酶在防御病原菌侵害中具有重要作用。

病原真菌细胞壁中几丁质的降解,不仅破坏细胞新物质的沉积,致使病原体死亡,而且产生的细胞壁碎片具有诱导物作用,从而刺激寄主植物的抗病反应。

徐香玲等以大豆下胚轴为外植体用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将几丁质酶基因转入大豆,并得到了整合的分子证明[4]1.3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作物抗除草剂的基因工程是国际上植物基因工程研究领域中的活跃中心之一。

阿特拉津(Atrazine)是玉米生产中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对玉米无害,效果良好。

1983年国外就有人提出将杂草中的抗阿特拉津基因转移到作物中的设想,国外研究表明, 对阿特拉津的抗性是由叶绿体抗阿特拉津的psbA基因调控的, 该基因编码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究KD蛋白,并参与光合系统I中的电子传递链过程。

[5]在转基因作物中, 大豆一直独占鳌头, 2007年转基因大豆面积为5 860万hm2, 占全球大豆总面积的61. 7%。

占所有转基因作物面积的51%, 而在此前的若干年中一直占60%以上, 即所谓的两个60%。

在所有转基因作物中, 抗除草剂的占63%, 为7 200 万hm2,其中抗农达大豆占81%[6]。

1988年,刘伯林等选用夏大豆(Glycine max)新品系作受体植物。

在开花后一天内用自制微量注射器将抗性基因DNA溶液注人子房内.DNA从pSB135质粒中提取, 该质拉含龙葵抗性基因的叶绿体DNA片段。

在对叶片徐抹阿特拉津的鉴定中, 未注射抗性基因的后代对八阿特拉津水溶液敏感, 叶片涂药液后很快出现褐色斑点, 然后变黄、枯萎,6一10天后脱落。

在注射抗性基因的第一代植株中, 出现了涂药后叶片生长正常的植株, 其叶色及光合作用功能正常, 表现出对阿特拉津的抗性。

在温室中对少数子二代植株进行了初步鉴定, 表型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抗性基因可以遗传[7]。

1986年,傅骤哗等将抗Atrazine龙葵(SOlanum nigrum )中的psbA 基因用直接注射法导人大豆, 经叶片涂抹Atrazine,荧光诱导动力学变化检测。

接着傅骤哗等于1990年设计了田间喷施Atrazine液的试验,以检测抗性植株能否经受住药液的侵袭,试验获得了一定结果[8]。

、20世纪9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股推广应用耐除草剂大豆品种的热潮。

耐除草剂大豆品种,主要是指耐磺基脲类除草剂( STS) 和耐草甘膦类除草剂。

这两类大豆品种,分别由美国杜邦公司和蒙三都公司于1994年和1995年通过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

1999 年,艾格福公司还将推出两个耐Liberty的大豆品种。

美国培育的耐草甘膦大豆品种已达600多个,可在多种生产条件下种植。

耐草甘膦品种的配套除草剂超级草甘膦( Roundup Ultra)是孟三都公司生产的安全有效与快速吸收传输产品,被誉为世界上最可信赖的除草剂[9]。

草甘膦( G lyphosate)是孟山都公司研制的一种灭生性除草剂, 商品名为农达( Roundup) , 优点是杀草谱广, 对人畜低毒, 易被土壤吸收, 残效期短, 对环境的污染小。

但由于没有选择性, 实际应用受到限制。

1.4高品质转基因大豆大豆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富含蛋白质。

有的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高达50%。

大豆种子蛋白主要有7s和11s蛋白组成。

1991年,安永强等将大豆种子7s贮藏蛋白α’亚基基因通过改装Ti质粒的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感染转化烟草叶片,并使转化组织再生成完整植株。

通过Southern杂交证明,α’亚基基因已插入烟草基因组中。

ELISA分析证明,转基因植株种子中α’亚基蛋白的含量显著高于非转化植株[10]。

1996年,黑龙江省农科院雷勃均研究员和卢翠华副研究员在其所主持的“导入外源总DNA 获得优质高蛋白和双高大豆新品系”课题研究中, 筛选出的大豆优质高蛋白品系, 命名为D89一9822的“转基咽大豆”新品系[11]。

2000年,张燕君等将带有牛酪蛋白基因casein B 的植物表达载体pAS- 2,在大豆自花授粉后,用注射法导入大豆受精子房中[12]。

2.大豆转化方法2.1农杆菌介导法农杆菌在侵染受伤植物时,可将其质粒上的一段DNA(T-DNA)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上,并在植物体内表达。

因而,农杆菌被作为一种天然载体系统被广泛应用到植物基因转化中。

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具有以下优点:不需要专门仪器;宿主范围广,包括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和少数单子叶植物;插入外源基因的片段较大,可达50kb以上;转化率明显高于其它直接转化方法;外源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上的拷贝数较少,多为单拷贝;整合的外源基因变异小,后代的分离规律也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13]。

农杆菌对双子叶植物侵染虽然较敏感,但对同属双子叶大豆来说侵染效果一直不理想,虽然近期大豆的组培再生系统有了很大突破,但转化效率仍然很低,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基因型依赖性强,二是农杆菌与受感染大豆外植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过敏反应导致感染部位褐化或坏死,从而影响转化效率[14]。

Facciotti等于1985年克隆了SSU(1,5-二磷酸核酮糖融化酶)、OSU (章鱼碱合成酶)和nptÒ(新霉素磷酸转移酶)的融合基因,最先用农杆菌对大豆进行侵染转化,所用的外植体是栽培大豆For-rest的子叶、子叶节和节间,得到的抗性愈伤组织经检测后证明有融合基因的诱导表达。

1988年Hinchee等首次获得大豆转基因植株所用的就是农杆菌介导法,他们筛选到的对农杆菌敏感的品种Peking,用农杆菌介导法将nptÒ,gus(B-葡萄糖苷酸酶)和Glyphosate耐性基因转化大豆子叶,得到含有nptÒ和gus基因的共转化植株和含有nptÒ和Glyphosate耐性基因共转化植株[15]。

2.2基因枪法基因枪法(particle gun)是是由康泰尔大学Kleim等(1987)发明的外源基因直接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

该方法是将带有目的基因的载体裹在金属(钨)微粒上,再用金属微弹加速轰击受体组织,金属微弹到离受体细胞一定距离的金属网屏受阻,而把微粒连同基因载体打入受体组织细胞内,再通过组织培养产生再生植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