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大豆的主要特性及安全性评价
2024年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三篇)

2024年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随着转基因技术向农业、食品和医药领域的不断渗透和迅速发展,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现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我国已正式成为WTO成员之后,面对进口转基因食品的大量涌现,如何合理地利用WTO规则,保护我国人民健康,发展我国转基因产业,在国际商贸中争得主动,是摆在我国科技界和政府有关主管部门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加强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核心和基础是安全性评价。
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遵循以科学为基础、个案分析、实质等同性和逐步完善的原则。
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毒性、过敏性、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标记基因转移和非期望效应等。
在“973”、“863”等科技计划中,我国科学家将以水稻、鱼等为对象,重点研究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预测毒理学和建立食物过敏人群血清库等关键科学问题。
食品安全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没有一种食品是百分之百安全的。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人们对食品安全很自然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食品不仅是营养和能量的来源,还是文化和传统的标志,也是经济贸易的支柱。
在转基因食品展现光明前景的21世纪,根据国际发展趋势,综合科技、贸易等多方面因素,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转基因食品产业发展和安全管理办法,加强食品安全的科学技术研究,将有利于我国食品生物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通常人们认为传统食品是安全的,但随着新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不断应用,食品安全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相当多的食品安全风险的实质是科学应用的风险,这种风险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才能加以识别和控制。
安全性评价包括转基因食品与传统对应物的比较,集中于异同点的测定。
对整个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既要考虑期望效应,又要考虑非期望效应。
若新的或改变的危害,营养或安全问题被确定,要分析确定对人类健康的关系。
传统上讲,新种类的食用植物在上市前并未系统地对其进行广泛的化学、毒理学和营养学方面的评估(除非这些食物可能作为膳食的基本组成应用于特殊的人群,如婴儿),对于诸如食品添加剂或可能在食物中残留的农药要进行典型的严格的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大豆.doc

一、国外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研发的基本流程以现有大豆品种作为受体材料,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构建重组植物表达载体,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两种方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豆,获得转基因植株,分析其对疫霉根腐病的抗病性,筛选出抗病大豆新株(品)系。
由于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具有插入基因拷贝数低、遗传稳定、转化过程相对简单、成本相对低廉等诸多优点,一直是植物转基因研究的首选技术,在大豆中亦是如此。
自Hinchee 等于1988年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器官发生转化系统之后,许多实验室以此为基础开展了优化、改进工作和转基因材料创制研究,也使该技术体系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大豆转基因手段。
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转基因技术体系建立的同时,基因枪介导的大豆转基因技术体系也获得了成功。
尽管基因枪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存在多拷贝插入频率高、断裂的DNA 片段插入难以避免、转基因后代遗传稳定性较差等缺点,但由于其受基因型限制较小,操作流程相对简单、遗传转化相对较易实现等优点,仍是植物转基因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大豆遗传转化较为困难的现实条件下,其在大豆中的使用依然较为普遍,特别是在利用转基因大豆材料进行基因功能分析的研究中更为常见。
二、如何有效减少转基因后代材料中目的基因沉默或丢失的现象1、避免基因间的同源性由于重复或同源序列是基因沉默的普遍诱因,因此,在构建表达载体时,尽量降低所设计的序列与内源基因的同源性,以减少或避免配对。
应尽量使外源DNA碱基组成与植物DNA碱基组成相一致,以避免被植物限制修饰机制所识别。
同时,也可以采用定点插入方法,将外源基因插入到具有与其相似碱基组成的染色体区域。
另外,在育种过程中要选择外源基因表达稳定的株系。
2、避免重复序列的出现基因枪法以及电激法等直接DNA导入法易引起多个拷贝基因整合,使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植物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一问题。
因此在进行植物转化时,应优先考虑使用后一方法。
(整理)浅析转基因大豆及制品的安全性问题

浅析转基因大豆及制品的安全性问题摘要:本文论述了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安全性问题,并提出了减少大豆带来的风险,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食品安全性营养价值前言:中国近年来转基因大豆进口激增,因此转基因大豆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
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了,现如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关于食品方面出现的问题却不容忽视,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食品安全问题不像一般的急性传染病那样,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及计划免疫工作的持久开展而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反,随着新技术和化妆品的广泛使用,食品安全问题将日益严峻。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与否,都普遍面临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天天说食品安全,到底什么叫食品安全呢?是食品安全一般是指食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性,即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影响。
关于食品安全,至今学术界上尚缺乏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
1983年4月,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总干事爱德华提出的食品安全新概念,其内容为“食品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的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任何食品。
”同时,食品安全必须满足以下三项要求:1.确保生产足够多的食品;2.确保所有需要食品的人们都能获得食品,尽量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3.确保增加人们收入,提高基本食品购买力。
纵观食品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变化,可以看出食品安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食品安全系统的风险程度不同,食品安全的内容和目标也不同。
虽然食品频频出现事件,但是最令我担忧的还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类新型食品,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带来潜在的风险。
因此,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评估和管理

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评估和管理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粮食、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日益重要。
在这个背景下,转基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以期望增加作物产量、抗虫、抗病和优化营养成分等方面的特点。
然而,一些人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它们可能对健康和环境产生潜在风险。
因此,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和管理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评估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评估包括两个方面:环境安全性评估和食品安全性评估。
环境安全性评估主要是针对转基因农作物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估,以保证它们不会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负面影响。
食品安全性评估主要是确定转基因农作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过敏反应、毒性等。
1. 环境安全性评估环境安全是评估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环境安全要求转基因农作物具有对周围环境的最小影响。
在环境安全性评估中,主要评估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安全性评估:评估转基因农作物对常规作物、野生动植物以及土壤微生物等生态系统成员的影响。
(2)转基因农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的杂交:实验室实验和田间试验都证明,转基因农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的杂交是可预见的,一些转基因作物中的转基因基因可能会传至自然种群中。
(3)有效性与效果评估:评估转基因农作物及其转基因基因对目标病虫害的有效性,以及对非目标生物种群的影响。
(4)生态特性评估:评估转基因农作物的生长、繁殖、耐受力和抗药性等生态特性,以发现非目标性状的变异或不良效应。
2. 食品安全性评估食品安全性评估是保护公众的健康问题,也是评估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的重要方面。
在食品安全性评估中,主要评估以下几个方面:(1)物种源和转换农作物的确认:确认农作物中的转基因基因是来自于哪个物种,并对转换农作物的DNA序列进行分析和确认。
(2)新物质的判定:评估新物质的3D结构、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毒理学等特性,以确定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
转基因大豆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r e s i s t a n t s o y b e a n v a i r e t i e s c u l t i v a t e d c o mme r c i a l l y i n 1 9 9 6 .W i t h t h e t r e me n d o u s e c o n o mi c b e n e f i t s ,i t s p o t e n t i a l r i s k o f f o o d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a f e t y wa s o f wi d e s p r e a d c o n c e r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t r a n s g e n i c s o y b e a n s ,f o o d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fe a t y , a n d p r o v i d e d a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c o mme r c i a l i z a t i o n o f t r a n s g e n i c s o y b e a n s i n C h i n a . Ke y wo r d s T r a n s g e n i c s o y b e a n; F o o d s a f e t y;E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fe a t y
1 转 基 因大 豆 的优 势
1 . 1 转基 因大 豆主 要特 性
大豆是 植物 蛋 白 、油脂 、食 品 、饲料 及工 业原 料 的 重要 来 源 作 物 。仅 排 在 水 稻 、小 麦 和 玉 米 之 后 .是世界 四大粮食 作物 之一 当前 ,转基 因大 豆
转基因大豆的健康风险与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大豆的健康风险与安全性评价作者:郭慧玉来源:《活力》2015年第06期大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钙及B族维生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品,也是中国居民膳食中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美国在1994年将转基因技术应用到大豆的商业化种植,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2008年2月13日公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1.143亿公顷,占全球作物种植总面积的8%,其中转基因大豆种植占全球转基因作物总种植面积的57%。
我国目前尚未批准种植转基因大豆,但进口转基因大豆量逐年增加,从1997年的288万吨逐年增加到2012年5838万吨。
与此同时,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全面地深入地评估转基因大豆所带来的风险,是保障我国人民食品安全的需要。
为此,本文查阅近年相关报道、论文论著,对关于转基因大豆的(潜在)健康危害以及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行综述。
1 转基因大豆概述转基因大豆,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导入外源基因所培育的具有特定性状的大豆品种。
转基因大豆的研发是转基因作物研发的热点之一,涉及的转基因性状包括对除草剂、虫害、病害及干旱、盐碱等环境逆境的抗性,以及油分、蛋白质、活性物质的含量和组成等,其中针对生产应用开展的品质改良和抗逆研究较多。
2 转基因大豆潜在的健康危害对于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安全问题,业内普遍的看法是:转基因大豆的过敏性、毒性、营养品质改变、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转基因大豆由于其引入外部基因,可能更容易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转基因大豆及制品导致过敏的事件屡见不鲜。
另外,如果引入的抗生素标记基因进入人体,则有可能导致人体内致病菌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抗生素的临床有效性,也可能使人体对很多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有研究表明,转基因大豆的组成物质与非转基因大豆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如植物凝血素提高了约1倍,蛋白酶抑制剂高26.7%,而蛋白质和苯丙氨酸明显下降,维生素B2复合体胆碱的含量低29%等,这些组成物质的变化可能会使人体生长缓慢;转基因大豆还含有一种类似雌性激素类化学物质,它会影响人体荷尔蒙,导致人体生殖器官异常,并损害免疫系统。
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研究

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研究【摘要】转基因大豆是世界上最早商品化、推广应用速度最快的转基因作物,但其遗传转化仍然是基因工程领域的难点之一,如何建立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是转基因大豆的研究重点,同时随着转基因大豆走上人们的餐桌,关于其安全性也引起了人们的质疑。
本文将从目前研究的各个方向来阐述转基因大豆的发展现状、转基因大豆的优势、转化技术、安全性评价以及对未来转基因生物的展望。
【关键字】转基因大豆、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基因漂移【正文】一、转基因大豆生产的现状近年来,美国的转基因大豆商业化速度进展很快,1994年美国Monsanto公司研制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1997年DuPont公司研制的高十八烯酸(油酸)大豆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1998年AgrEvo公司研制的抗草丁膦大豆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
2001年,世界种植大豆总面积7 200万公顷,而转基因大豆有3330万公顷占据全球转基因作物的63%,且均为抗除草剂大豆。
目前种植转基因大豆的国家主要是美国(转基因大豆约占97%)、阿根廷(转基因大豆约占90%)和巴西(转基因大豆约占25%)等,我国还没有转基因大豆生产。
二、转基因大豆的优势1、转基因大豆的主要特性大豆是植物蛋白、油脂、食品、饲料及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作物。
仅排在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是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
当前,转基因大豆商业化种植的主要品种美国抗除草剂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是通过农杆菌介导方法,将矮牵牛Ti质粒(GaMy)中35s启动子控制EPSPE基因导入到大豆植株,进而培育成的新品种[1]。
其含有的4个来源于土壤细菌的5-烯醇丙酮酸莽草酸-3-膦酸合成酶(epsps)基因,是草甘膦抗性的主要来源[2]。
此基因与大豆酚类、生物碱和芳香族氨基酸等代谢相关。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特性主要表现为:较好控制草害、大豆产量高、抗虫性较强、护土壤、降低污染、改善环境、防止土壤养分及水土的流失、减少除草剂活性成分及能有效地控制杂草的生长与繁育,转基因大豆食品使大豆油的产量与品质得到改良、延长食品贮藏时间。
RR大豆的安全性评价

2 . 2 毒性 与过 敏 性评 价
转 基 因大 豆能 否对 人 和动物 产 生潜 在毒 性 和致敏 性 等危 害一 直 以来是 人们 关心 的首要 问题 。己有研 究 证 明抗 草甘 麟转 基 因大 豆表 达 的 C P 4 E P S P S蛋 白质 能在 体 外迅 速降 解 , 灌 胃急 性 毒性 试 验显 示 对 小 鼠不 具 有任 何 毒性 作用 。植 物 蛋 白质是植 物食 品 中主要 的过 敏原 , 过 敏反 应 常 以 I g E为介 导 , 当I g E与 蛋 白质结 合
豆 的毒性 和 致敏 性仍 需要 深入 和 长期 的研 究 。
2 . 3 饲 用安 全 性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1 — 1 9
・
3 0 ・
现 代 化 农 业
2 0 1 5 年第 4 期( 总第 4 2 9期 )
秋 白菜 栽 培 技 术
杨 红 梅
( 公 安 边 防部 队 士 官 学校 , 昆明 6 5 0 2 1 4 )
我 国每年 进 口大量 R R大 豆 , 主要用 于食用 及 饲喂 , 转基 因大 豆 的安 全性 一 直 是 人 们关 注 的焦 点 , 因此对 抗 草 甘膦 转 基 因大豆 的安 全性 评 价是 有 必要 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o 0
. 预计将推广至 4 个国家。 0 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 民 预计将增加一倍 。 转基因大豆的发展过程上可能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 它需要不断探索 . 但不可杏 认 , 因技术正以它特有的 、 转基 潜在的优 势蓬勃 发展 , 坚信随着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 。 . 转
50 20 5
500 6 0
大豆的食品安全性 。
2 0 05
约 占总产量的 3%。而采用转基因与常规育种相 7 结合的方法选育抗病品种, 已成 为作物抗病虫害 育种的最具前景的方法。 a o 等用携有 B 结晶 Prt rt l 蛋白 毒性基因和 C T 基因的微弹轰击各种基 因 pi
出 = 安 窒 性 则 17 了品 摹评 的望 : 竺 全 孽 筌质 同 食 兰性价 实等 原 9 9
。
15 25 .
。
6 7 0
14 60
如果转基 因植物 生产的产 品与传统产 品 1 9 98
2 . 78
M 实 公 塑 抗草甘膦转基 因大豆 具 sno簟 , 兰 墨 全品 1 9 有质 型0 9 9 o at 司对 n
1 0 2
56 80 40
某些转基 因会增强它们在野外的适合度,以绝对 优势竞争过 当地其他物种,进而破坏 当地的生态 结构, 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 不同种作物之间的互 相授粉, 一种作物可能会携带多种不 同抗杀虫剂 基因从 而对多种杀虫剂有抗性。为了防治基因漂 流带来的破坏影响,目 已有相关 的针对性 的保 前 护措施, : 包括 限制作用的花期隔离 、 物理屏障, 而 生物学措施包括: 利用母性遗传 、 雄性不育 、 种子 不育 、 闭花受精 、 单行生殖、 不相容基因组等方法 防止基因漂流。 222转 基 因大 豆对 土壤 微 生态 的影 响 .. 转基因作物的广泛引入会导致杀虫剂使用的 增加从 而造成对土壤 、 地下水 的污染 以及对动植 物多样性 的副作用。 实际上, 加拿大油料作物协会 的研究数据显示。 抗杀虫剂油料作物的种植减少 了大约 6 0 吨杀虫剂的使用。 00 据统计 , 9— 06 1 62 0 9 年,大豆除草剂有效成分的用量减少 了6 0 20万 I, ( 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g 减少农药的使 用可以土壤地理化性质 , 降低土壤酸化程度, 保护 土壤微生物的生存 ,防止了环境荇染同时也降低 了大 豆 的农 药残 留。
: : 转基因大豆的某些外来基因会通过天然杂交 转移到其他物种 中, 这种现象可能是广泛存在的。 目前普遍关注的问题. 主要是某些转基因作物的 抗杀虫剂或抗逆性基因如果转移到杂草 中有可能 造成超级杂草的产生 。 其次是对于一些野生物种,
.
21差 奎 毽 , _转基 因大豆的“ , 2 孽 呈 基因漂移” 2 .
抗除草剂 航 草丁膦) 大豆首次获准商业 年 度 种 植 面 积 总 额 销 售 质改良是借助 自 然选择或控制的方法进行基因改 转基因作物生产迅猛发展 , 种植 ( 万 h 2 百 m) ( 万 ¥) 百 良, 选择效率低育种周期长等制约着大豆生产的 种植后,, 发展 , 而转基因大豆技术则是直接转变基因型 , 具 面 积和 总销售额 增加 表1 。 逐渐 ( ) — ■ — — — ■ —— — — —一 ■ = —— — ■ — — —— — ■ 2 转基因大豆的食品安全性 . 1 1 9 9b l2 ・ , b 有准确高效等特点, 育种效率大的提高 , 促进大豆
型大豆品种的胚状悬浮系 , 获得转基因植株 , 后 代对黎豆夜蛾幼虫有明显抑制生长的作用 。刘德 璞在大豆中导入高抗花叶病 的外源 D A 获得 了 N, 生预期 、 生长习性 、 株高、 节数、 分枝数等倾向供体 的变异性状 ,且对 S MV的抗性也得到了提高。 1 抗逆性 . 3 大豆抗逆性遗传极其复杂,因而大豆抗逆性 能( 包括抗非生物胁迫, 如盐碱、 干旱 、 低温等的能 力和抗生物胁迫的能力等)的提高受到 了极大限 制。 利用转基因技术 , 植入抗性基因是 目前最有效 的解决办法之一。吉林省农科 院刘德璞等利用花 粉管通道导入野生大豆总 D A技术, N 培育出了抗 旱、 耐轻碱的吉科豆 6 寻找多抗基 因利用转基 号。 因技术导入 , 是提高大豆抗性的最有效手段 , 对保 证大豆产量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 科学家还针对如何利用转基因方法提 高农作物品质、开发高能生物油料资源进行了研 究, 黑龙江省农科 院雷勃钧【] 1 利用应用花粉管通 道法 将 高蛋 白野 生 大豆 Gyiegais ( 白含 l n rci 蛋 c l 量为 5 %) 0 的总 D A转 入栽培大豆 , N 从而培育出 了早熟 、 高蛋 白( 蛋白质含量 4.4 的大豆品种 5 %) 4 黑生 11 0 。相信不久的将来转基因大豆 的特性将 越来 越 丰富 多彩 。 2转 基 因大豆 的 生物 安全 性 评价 虽然抗除草剂转基因已 于商业化生产, 用 但
39 9 .
4 . 42 5 6 2
.
2 0 30 1— 0 02
3 0 00
500 0
9 ・ 57
8 . 36
140 0 7
500 4 0
理 蓑 冀 的 耋 24 ' 其 存 詈 以确保转基因 0 毪是 能 风 篇 评 可 在 险 估 昝 0林科研 III
周 雁 鹏 赵 宏伟 ‘ 位 昕 禹
科 潜商
转基 因大豆 的主要特性及安全性评价
(、 1 东北农 业 大学农 学 院 , 龙江 哈 尔滨 10 3 2 嫩 江县农 业技 术推 广 中心 , 龙 江 嫩 江 110 黑 50 0 、 黑 64 0 3 黑龙 江省 农 业科 学 院黑 河分 院 , 龙 江 黑 河 14 0 ) 、 黑 6 30
摘 要:近年来, 随着分子 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因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 转基 在大豆生产上也有 了应用。介绍了转基因大豆主要特性 , 评价了转基因 大豆 的生物 安 全性 。 望 了未 来转基 因大 豆的 前景 。 展 关键词 : 转基 因大豆 ; 特性 ; 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技术是分子生物学领域 中最具有潜 大豆转基 因农产 品的安全性问题受到普 表 1 95 20 19 — 06年世界转基 因作物种植面积和销售额 9 4年美国 Mo n mam公司的 ———■———●●——————————————一 力技术之一 , 近年来发展速度极快。 传统的大豆种 遍关注。从 19
种 4 22 进行食品安全评价的结果表明, 2 0 0 32 00 它的 内含 物和普通 大豆品种没 有差异 , 2 0 01 20 0 3年通过共抑制技术获得 的无过敏转 基因大豆研制成功 , 从而更加确保 了转基 2 0 02 因大豆的食用安全性。 但是每一种新研制 2 0 03
产量的提高。 1转基因大豆的特性 11 .抗除草剂的特性 转基因作物发展初期, 抗除草剂性状是转基 因 作物的主要性状。 9 4 美国孟山都公司向 19 年, 一 种高产大豆导人从农杆菌中复制 的一个基 因, 研 发了“ 抗农达(on u ed】” R u d pR 3 y 大豆。 这种大豆能 够经受非选择性除草剂——草甘瞵的喷洒。种植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 草害得到控制 , 大豆生长 良 好, 因而大豆产量较好 , 从而带来效益 , 另一方面 降低了生产成本 , 因为生产投人减少 , 只喷一次除 草剂 , 不再进行机械除草 , 免耕或少耕技术更可靠 更有效 , 进一步减少了投入。 相对于传统大豆的生 产费用低 3 一 O% . 0% 5 而产量却增加 1% 2 % 5 ~0 。 1 . 2抗病虫性 大豆病虫害是影响大豆产量的的重要原 因, 不完全统计显示. 大豆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食品安全性是转基 因植物安全性评 1 9 96 2 8 .4 25 3
3展 望
截止 到 20 年 全球 已经有 2 个 国家共 同 种 08 5 植转基因作物,转基因技术使粮食产量提高 1 l . 4 亿 吨, I A 据 S A预测, 2 1 年, A 至 05 全球转基因作物
-
2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