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歌曲演唱中应注意到的问题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存在的音准问题及对策-最新教育资料

⼩学⾳乐歌唱教学中存在的⾳准问题及对策-最新教育资料⼩学⾳乐歌唱教学中存在的⾳准问题及对策⼀、引⾔⾳乐是⼀门陶冶⼈们情操、丰富⼈们情感体验的艺术,同时也是⼩学德育中的重点学科之⼀。
但是在现阶段,我们经常会听到⼀个⼈说⾃⼰“五⾳不全,唱歌跑调”,这是因为他们缺乏良好的⾳准,所以在唱歌的时候⽆法清晰地区分歌曲中的⾼⾳区和低⾳区,因此在听他们演唱的时候,会发现他们的⾳的⾼度始终保持在⼀个位置,从⽽形成⾛⾳、跑调的效果。
笔者认为,⼩学是⾳乐启蒙的最佳阶段,在⼩学⾳乐课中培养学⽣的⾳准,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奠定良好的⾳乐素养,⽽且还能为他们以后学习⾳乐提供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分析如何提⾼⾳准教学指导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当前⼩学⾳乐歌唱教学中有关⾳准的问题及成因进⾏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全⾯了解学⽣的实情,从⽽让教学具有针对性。
在本次研究中,作者便根据长期的实践,观察与总结分析出当前⼩学⾳乐歌唱教学中存在哪些⾳准问题,并制定合理的解决对策。
⼆、⼩学⾳乐歌唱教学中⾳准问题的成因分析在分析如何提⾼⼩学⽣对⾳准的把握能⼒时,⾸先要对当前⼩学⾳乐歌唱教学中存在的⾳准问题进⾏分析,在归纳类型的同时寻找成因,只有这样才能让策略的制定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其中,具体⾳准问题主要为以下三点:1.学⽣⾳乐基础功底薄弱⽬前,虽然许多家长在孩⼦幼龄阶段便帮助其报许多⾳乐学习班,但是⼤部分⼩学⽣在初次接触⾳乐时,都是缺乏⾳乐基础的,即使部分接触过⾳乐学习班的学⽣,他们在⾳乐基础知识⽅⾯依然相对薄弱,导致他们在唱歌的时候存在⾳准问题。
⽽且,⼩学⾳乐教学⼤部分以感性教育为主,以技法指导为辅,在这种侧重性极强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学⽣对⾳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然偏低。
所以,⾳乐基础功底薄弱,是学⽣存在⾳准问题的主要原因。
2.教学⽅法脱离实际现状⽬前,⼤部分⼩学⾳乐教学都采取传统的听唱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实施⽅式为:先通过带领学⽣听,随后再指导学⽣唱。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分析及情感处理——以黄自《思乡》为例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分析及情感处理——以黄自《思乡》为例摘要: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演唱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素材,也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演唱艺术歌曲需要演唱者充分把握其作品的内涵,通过声音的运用、情感的表达和处理,将作品表现得更加完美。
文章以黄自《思乡》为例,首先对作品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演唱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对歌曲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曲式、调式和声等方面内容。
最后结合作品创作风格、演唱技巧和情感的处理上对歌曲进行了详细解读。
关键词:艺术歌曲黄自《思乡》(一)黄自简介黄自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曾在美国欧伯林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习作曲。
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任教,并兼任音专教务主任,热心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
黄自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
他在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黄自在学习期间就十分喜欢西方古典音乐,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黄自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作曲家,他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创作领域方面具有较高的天赋,在创作中不仅能够掌握歌曲中复杂多变的情感,还能够将歌曲中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自所创作的艺术歌曲都是中西方风格的结合,且艺术价值极高的经典作品,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黄自在艺术歌曲领域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他所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旋律优美动听、情感真挚细腻、意蕴深远绵长。
黄自先生的很多经典作品都成为了我国声乐教育中必唱曲目。
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他担任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初创时期教务和教学。
是当时理论作曲组唯一的专任教员,此外还兼授西洋音乐史和音乐领略法两门课,培养出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等近代音乐先驱。
(二)中国艺术歌曲《思乡》背景介绍《思乡》是一首中国艺术歌曲,该曲创作于20世纪初30年代,在当时就获得了很高的声誉,旋律较为优美动听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华人民正在处于痛不欲生地狱般的生活,民族同胞的不幸在黄自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他将这些冲击都体现在了他的作品当中。
声乐作品《曙色》的音乐探析和演唱方法及技巧

声乐作品《曙色》的音乐探析和演唱方法及技巧一.歌曲《曙色》的创作背景徐沛东的作品能够凸显浓浓的国家民族情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曙色》成为了当时非常著名的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艺术作品,《曙色》这首歌曲是《复兴之路》第一章的的最后一首作品,此歌也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诞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
这首歌具有相当的历史厚重感,演唱情绪连接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诞生,表现出的是民族存亡危机大清朝灭亡之际,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期待曙色来临时的期盼与渴望,同时也表现了中华儿女在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艰难探索的伟大革命精神。
作曲家徐沛东在歌曲里运用了大量的戏曲风格特征和内在的一种磅礴的力量,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二.音乐分析从曲式结构上看,《曙色》分为主歌和副歌,单二部曲式结构,其中主歌部分四个乐句,是一个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
从上面的歌词来,我们可以发现歌词不仅平仄押韵,朗朗上口,而且艺术性的表达了在“漫漫长夜”中的中国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此曲的调式调性为降B 自然大调,我把其分成三段来解析,前两句歌词“一年年花开花落,冬去春来草木又蓬勃 ;一页页历史翻过,前浪远去后浪更磅礴”。
立身于历史之外,指出无论冬去春来,潮涨潮落,历史都亘古不变,这两句要唱的圆润细腻,语气平和,像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不起波澜。
其中开头一个“一”字用附点四分音符来演唱,把字拉长,就像历史的画卷缓缓拉开。
因此这个“一”字至关重要,演唱时一定要咬清,但不能咬死,要做到“清”且“轻”,这一句要多借鉴一下京剧的唱腔,唱出一点京剧的韵味。
“花开花落,东去春来”描绘了历史的不断更新,时代不断变迁。
从旋律上来看前两句为起、承关系,旋律的前半部分一致,显得比较平稳,所以在演唱时每一个字要唱的很肯定、扎实且位置都在同一点上。
以这样的两句歌词开场,起到了“起”“承”的作用,为整首歌的视角和心态奠定了一个基调。
歌曲《红豆词》的演唱分析与情感处理

歌曲《红豆词》的演唱分析与情感处理《红豆词》是由近现代作曲家刘雪庵作曲改编而成,这首歌曲改编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是一首古风很明显的表现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爱情的歌曲,中华民族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
一方面,国家处于水深火热的内战中,各方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
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觊觎我东北领土已久,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酝酿着大战,在此之前刘雪庵的创作多如《红豆词》一样,风格抒情而浪漫,随着“九一八”事变之后,面对全国抗日救亡之浪潮,它的创作内容不再是风花雪月与伤春悲秋,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知识分子面对国家危亡时振聋发聩的呐喊。
《红豆词》即继承了他早期的浪漫主义,又承上启下的衬托出了当时人民走投无路的无力感和他们的悲苦。
表现了作者眼见这些情景内心的痛苦之情和悲天悯人的知识分子情怀,在面对国难时的浓浓愁绪与呐喊,使听者无不动容。
二、古诗词歌曲《红豆词》的演唱分析与处理:笔者认为,歌者在表演之前,要认真分析作品从整体到局部,了解声乐作品的风格,了解歌词创作的背景和旋律,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作品的主观分析能力,于是我将从本人演唱《红豆词》的分析和情感处理结合起来阐述,并从自己演唱《红豆词》的经验来谈对这首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情感处理。
(一)演唱《红豆词》时呼吸方面处理:第一句歌词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表明宝黛二人之间爱情的发生发展,“泪”字在《红楼梦》里出现过多次,暗示着他们的恋情是有悲剧成分的。
吸气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注意自己的嘴型,放松口腔之外,还要注意自己的两肋与横膈膜,因为正是这些位置才可以帮助演唱者随意的控制气息和声音的流通,古古诗的歌曲大多安静、悠远的意境,所以安静的呼吸对于歌者来说很重要。
每个歌者的呼吸都应该像读诗歌一样,因为每一句古诗中的词如果有停顿,就会影响表达。
换言之古诗词歌曲也是一样。
所以我们处理这部作品的时候,腔体应保持积极的有准备的保持内紧外松的状态,要有一种向外膨胀的兴奋和呼之欲出的情感状态。
艺术歌曲《黄河渔娘》的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黄河渔娘》的演唱分析1. 引言1.1 介绍《黄河渔娘》《黄河渔娘》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歌曲讲述了黄河旁一个普通渔家女的故事。
这首歌曲发表于1955年,由著名作曲家聂耳谱曲、卞之琳作词。
《黄河渔娘》通过歌颂渔家女在艰苦生活中坚韧乐观的精神,表达出了对普通劳动人民的敬意和关怀。
歌曲中描绘了美丽的黄河风光,悠扬动听的旋律配以清亮高亢的嗓音,使人仿佛置身于黄河之滨,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与力量。
《黄河渔娘》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情感共鸣,成为广为传唱的经典之作。
这首歌曲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也被广泛传唱到海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对《黄河渔娘》的演唱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歌曲的内涵和魅力。
1.2 歌曲传唱背景《黄河渔娘》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歌曲,它描绘了黄河流域的渔家女的生活场景,歌颂了她们勤劳、朴实、纯洁的品质。
这首歌曲在中国广为传唱,成为了广大民众喜爱的经典之作。
《黄河渔娘》的传唱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后的繁荣发展时期,这首歌曲在人们心中犹如一股清泉般流淌,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这首歌曲的动人旋律和朴实真挚的歌词深深触动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不禁为渔家女的勤劳与纯洁而感动。
歌曲的传唱背景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让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民族情怀和家国情怀。
通过这首歌曲,《黄河渔娘》的美丽形象被传承和弘扬,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 正文2.1 演唱者的选择演唱者的选择在演唱艺术歌曲《黄河渔娘》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演唱者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演唱技巧,以确保歌曲的演绎达到高水准。
演唱者的声音特点也会对演唱效果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清澈明亮的声音更容易打动听众,而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能更好地传达情感。
演唱者的个人魅力和舞台表现力也是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
针对《黄河渔娘》这首歌曲,演唱者的选择需要考虑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歌曲《一抹夕阳》的演唱分析

笔者认为,歌曲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绝大多数是靠气 息来控制的。在叙述部分时,气息平缓、流动;在表达 坚定的情感时,气息是有爆发性的;在抒情部分时,气 息又是源源不断往外涌的。除此之外,在悲伤时,气息 又是“欲出还留”的;在欢乐时,气息又是颗粒性的, 轻快的。可以说,歌唱中的技巧就是为表达情感来服务 的,只有掌握了歌唱的技巧,才能更好的诠释歌曲。
保证歌唱状态同时在线,该松的地方松,该紧的地方紧,也就是要求歌唱者一瞬间达到歌唱器官、语言和情感
等多方面的高度协调。因此,后天科学的学习及练习也是很必要的。歌剧《伤逝》是施光南先生为纪念鲁迅先
生诞辰一百周年所作,也是施光南先生的第一部歌剧作品,其中很多著名的选段经久不衰,歌曲《一抹夕阳》
就选自歌剧《伤逝》,音域舒适,情感充沛,有很高的教学价值。
(三)歌曲《一抹夕阳》的旋律分析 歌曲《一抹夕阳》是一首互相对比的 A、B、A’的 三段曲式,G 大调。A 段的抒情性较强,旋律线条较为 平缓,讲述的是子君站在窗前,望着涓生产生种种思 绪,为之后的展开做出铺垫。整个 A 段的音域是从小字 一组的 d 到小字二组的 d,音域虽然不宽,但是旋律流 动性很强。B 段是整首歌的副歌部分,表达了子君要与 封建婚姻对抗到底,追求自由爱情的决心,如“出笼的 鸟儿”和“破网的鱼儿”一般,旋律铿锵有力,重音较 多,在唱出重音的同时还要保持旋律的连贯性。尤其是 第 50 小节的“啊”,由小字二组的 g 音到小字一组的 b 音, 跨度较大,更好的表现出子君此时此刻内心激昂的情绪。 A’是 A 段的再现,虽然旋律与 A 段完全一样,但 是伴奏肢体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变成了琶音,旋律的情 感发声了明显的变化,表达出来的是一种难以掩饰的激 动和内心的矛盾。整首歌的旋律有抒情、有坚定,但是
高职声乐教学中意大利艺术歌曲演唱分析

高职声乐教学中意大利艺术歌曲演唱分析意大利艺术歌曲是声乐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因此在学习和演唱时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理解。
下面是对高职声乐教学中意大利艺术歌曲演唱的分析。
在演唱意大利艺术歌曲时,要注意其特点和表达方式。
意大利艺术歌曲多以抒发感情为主题,以优美的旋律和优雅的歌词表达情感,要求演唱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些情感。
在演唱时,要注重语气的变化,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绪,比如悲伤、喜悦、愤怒等。
还要注重歌词的发音和感情的细腻表达,体现出意大利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
在演唱意大利艺术歌曲时,要注意声音的运用和技巧的应用。
意大利艺术歌曲要求演唱者能够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声乐技巧,能够运用混合共鸣、头声、胸声等技巧来展现意大利艺术歌曲的特点。
还要注意声音的调节和掌握,通过声音的变化和发挥来表达情感,增强曲调和歌词的表达力。
还要注重声音的美感和协调性,注重声音的稳定和平衡,使演唱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演唱意大利艺术歌曲时,要注重节奏和音准的把握。
意大利艺术歌曲多以典雅的节奏和精确的音准为特点,要求演唱者能够准确把握节奏和音准,通过音乐的变化和切换来表达情感。
还要注重节奏的感知和把握,在演唱时要有稳定的节奏感,同时注重音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使演唱更加准确和精确。
在演唱意大利艺术歌曲时,要注意形象和表演的塑造。
意大利艺术歌曲在演唱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声音、技巧和音乐的表达外,还要注意形象和表演的塑造。
要求演唱者能够根据歌曲的内容和情感来塑造合适的形象和表演方式,注重舞台形象和表演技巧的运用,使演唱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高职声乐教学中意大利艺术歌曲的演唱分析主要包括特点和表达方式、声音的运用和技巧应用、节奏和音准的把握、形象和表演的塑造等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能做到全面把握和运用,才能更好地演唱意大利艺术歌曲,展现其独特的音乐魅力,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浅谈歌曲《枉凝眉》的作品分析与演唱技巧

浅谈歌曲《枉凝眉》的作品分析与演唱技巧【摘要】歌曲《枉凝眉》是一首充满古风气息的音乐作品,通过深情而悲怨的歌词表达了爱恨情仇。
在背景介绍中,我们会了解到这首歌曲的创作初衷和历史渊源。
情感表达和作品分析将揭示歌曲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情感转化过程。
曲调与编曲技巧部分将分析歌曲的音乐结构和编曲手法。
演唱技巧分析则会探讨歌手在演唱过程中的技巧运用和情感表达能力。
音乐特色与创新之处会突出歌曲在音乐风格和创新元素方面的独特之处。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枉凝眉》这首歌曲的艺术价值和音乐魅力。
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歌曲的精髓和价值。
【关键词】歌曲《枉凝眉》, 作品分析, 情感表达, 曲调, 编曲技巧, 演唱技巧, 音乐特色, 创新, 结论1. 引言1.1 引言《枉凝眉》是一首歌曲,它从旋律到情感表达都展现出了深厚的艺术内涵。
这首歌曲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爱情的真挚表达和内心的矛盾挣扎。
通过这首歌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并从中汲取灵感和感悟。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将结合歌曲的背景介绍、情感表达与作品分析、曲调与编曲技巧、演唱技巧分析以及音乐特色与创新之处,来全面解读这首歌曲的魅力所在。
让我们一起探索《枉凝眉》这首歌曲,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和情感。
2. 正文2.1 歌曲《枉凝眉》的背景介绍《枉凝眉》是一首由叶丽仪演唱的经典歌曲,歌词感人,曲调优美,一直备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这首歌曲的背景介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歌曲《枉凝眉》的词曲作者是方文山和周杰伦,这两位华语乐坛的天才创作人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了这首歌曲之中。
歌曲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描述了枉凝眉的形象,表达了对爱情的不舍和无奈。
歌曲的演唱者叶丽仪是一位实力派歌手,她的声线温柔细腻,能够很好地诠释歌曲中蕴含的情感。
她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更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让听众感受到了枉凝眉的心情。
歌曲《枉凝眉》通过叶丽仪的演绎,成功地传达了作曲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让人们在聆听音乐的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歌曲演唱中应注意到的问题
要将一首歌曲表演得完整流畅,体现出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境和情感,不仅仅需要歌者将音符和文字如实地表现出来,更需要歌者在表演过程中进行再创作,加入自己的情感和对歌曲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应用一些演唱的技巧,也要避免出现一些常见的问题。
笔者就这两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对歌曲进行再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理解歌曲作品的内涵。
所谓内涵,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即思想感情。
对歌曲作品内涵的理解是演唱的基础。
一首歌曲或长或短,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感情,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蕴藏在每个音符之中,歌唱者需要认真地去发掘和领会。
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
对作品内涵有无深刻的理解,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因为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真情的表达。
2.尽量去启发音乐的想象力。
如果把一首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设想的很具体,那么你在表达时就会很真实和生动。
想象和意境会很快帮助你确立起正确的音乐形象或者说歌曲的主人公的形象来,歌曲的主人公形象完整、统一了,歌曲的主题思想也就明确了,这样就会达到情真意切。
做为歌者,应随时用眼睛和耳朵去搜集和倾听各种生活的画面和声音,去感受生活,从而增强我们对生活和人物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3.恰当把握歌曲作品的风格。
歌者应该很好地在歌唱前对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区风格、个人风格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了解,从而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歌唱技巧来表达作品的风格。
当然与其它姐妹艺术相比,音乐的风格具有更多的抽象性。
音乐是无形的时间艺术,而绘画、雕塑、建筑等都是有形的空间艺术,因而他们的风格往往比音乐更容易一目了然。
所以一个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浅,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
高层次的歌唱家能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风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能把音乐的全部涵义诠释成声音,让听者闻之动情。
4.演唱时歌曲韵味的体现会给作品的再创作注入新的生命力。
演唱的再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劳动过程,它对演唱者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
好的演唱者不仅要准确地领会和传达歌曲的艺术意境,同时要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挖掘歌曲里潜在的、可能是词曲作者家没有想到的东西,这样演唱出来的歌曲就有自己的性格标签在里面了。
5.演唱时对歌曲进行艺术的处理至关重要。
有了对歌曲的真情实感后,应该对歌曲处理有一个全面的总体设想,包括整个歌曲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等问题。
当然这些设想不是盲目的或是随心所欲的,歌曲的结构、曲风、调式、旋律的起伏发展,可以指引歌者内在情绪的走向,如一首歌的叙述性和歌唱性的区别,一首歌曲中强弱、轻重的变化,其中关键的是要找到歌曲的高点和低点。
一般来说要突出高点,一定要把低点放低,一定要有铺垫的过程,否则单一的强调或单一的平叙是无法体现艺术效果的。
找到整个作品的高潮所在,这时就能投入对应的情感,才能完整地体现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
6.技术与艺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技术与艺术,即表演时的声与情。
歌唱的人声是以人身的整体作为乐器从事歌唱的,绝非只靠嗓子、气息或共鸣就能单独完成的,歌唱是全身心都参与的一种表演艺术,不仅全部身体都要参加,而且包括你的灵魂。
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成果。
二、表现歌唱技巧时应注意的问题
1.发声是歌者能够进行表演的基础。
人们一般把发声理解为喉头与舌头的位置和嗓音的特征。
许多歌唱者都有一种不好的习惯,就是发出喉音或过于靠后的声音。
即使体质强壮、最结实的发声器官也经受不住这种方式。
这就是许多演员很快就离开舞台或者被迫安于默默无闻的地位的原因。
为了要求得正确的、固定的发声方法,必须设法有意识地把咽部打开。
不要以为把嘴张得很大就等于打开了咽部。
只要稍微懂得一点发音常识的人都知道,单靠呼吸就能打开咽部,不必明显地把嘴张开。
但是要正确地打开咽部,必须很自然地张开嘴和放下下巴。
当然,在唱高音时必须把嘴张得大一些。
但一般说来,应当保持近似微笑的形状。
经常在镜子前练习打开咽部,并且设法看到小舌,就如同让医生检查喉咙时那样,是有好处的。
2.应给予发声一定的支撑。
声音发出以后,必须给予应有的支点,这就必须掌握呼吸的技巧。
首先要把气吸满,如果发声时肺部只有一半的气,那声音很快就会失去支撑,也就失去了力度,同时可能会有音失准的危险。
声乐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善于吸足气和善于正确而节省地使用这些气。
歌唱者无论有多么好的听觉和愿望,如果他不会控制气息,那他就唱不准音,或是发出毫无生气声音。
用鼻子呼吸可以改进深呼吸的技巧;也可以防止过快地消耗吸进的气。
此外,鼻子可以过滤空气和使空气变暖,这就比用嘴呼吸更有益了。
呼吸的练习时都必须注意这一点:肺部在吐气时要尽可能把余气放出来,因为这样可以推动重新吸气,并使肌肉结实。
所以,当懂得了什么是呼吸的艺术之后,就踏上了走向音乐表演的正确道路。
3.掌握声音共鸣的方法。
人体共有三个共鸣区,即头部、后脑及肩颈为
第一个共鸣区;前额、鼻腔及上颚为第二个共鸣区;胸腔则是第三个共鸣区。
第一个共鸣区肩负着调整音域的作用。
高音在脑后部及顶部,中音在脑后枕部,低音则在额头及肩部。
第二共鸣区是由眉、鼻、腭、齿几个共鸣点串联起来形成的。
第三共鸣区是最重要的共鸣区,是发音的基础。
利用第三共鸣区发出的声音被称为基础音。
演唱时要先掌握声音的中心,然后以该中心为发生点,使气息在第三共鸣区内扩散膨胀,逐渐将气息推向背部及腰部,同时进入第二共鸣区。
这需要演唱者长期大量的练习才能实现。
4.克服半音唱法中的缺点。
半声唱法的概念大致可以这样来说明:只用很少的自然嗓音,但有气息的支持。
有了正确的气息支点才会使声音具有优美的质量。
因此。
半声唱法就像是饱满嗓音的集中。
半声唱法所需耗费的气息和饱满的嗓音所需的一样多。
没有气息支持的音总是微弱无力的。
它传不远,甚至在近距离内也听不见。
相反,如果最轻的声音有很深的气息的支持,它就能传得很远,声音动听而且有表现力。
5.培养乐感才能使作品充满生机。
乐感是音乐的灵魂,也可以称之为音乐感染力,在歌唱艺术中比音色与技巧更重要。
当然,歌唱是这三者的结合,缺一不可。
音色动人的歌唱者让人欣赏到音乐的美感,技巧高超的歌者让人钦佩,而乐感浓厚的歌者则让听者动情。
乐感的体现是多方面的。
一名乐感强的歌唱者能够把缠绵悱恻唱得催人泪下,把幽默诙谐唱得让人喜而忘忧,把深沉恬静唱得如梦如幻,把慷慨激昂唱得荡气回肠……乐感属于后天因素,必须经过针对性的学习才能获得。
如果说乐感是歌者对歌词理解的能力,或者对作品忘情投入的程度,就都有些片面了。
乐感应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解释。
主观上的音乐感染力,应该是对听者的感染力,是吸引听众的精神力量。
而客观上的音乐感染力,则是作品词曲的相辅相成,形成优秀的音乐作品,使听众在曲调和歌词方面都收到感染。
如果一名歌者能够在对音乐作品的再创作过程中既能表现出自己高超的技巧,同时又能恰当地投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那么一定能将一首歌曲的声音、文字、内涵、精神准确地传达给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