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8417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8417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8417

一、

二、

三、填空及名词解释(30)

1、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信息——一切表述或反应事物内部或外部的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们的认识和思维的过程中。

4、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5、信息沟——谓“信息沟”,就是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这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我们通常称之为“交际”。

6、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7、所指——所指即是当能指这样的声音-形象在社会的约定俗成中被分配与某种概念发生关系,在使用者之间能够引发某种概念的联想。

8、能指——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由声音-形象两部分构成

9、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号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10、主我——指个人的主体意识

11、客我——指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期待。

12、内省——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

13、内省式思考——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

14、镜中我——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15、集合行为——指得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16、传播情境——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如时间、地点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集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

17、媒介——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18、新媒介——指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限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以及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之雏形的互联网络等等。

19、电子乌托邦——指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然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20、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21、模式——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

把关人——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因为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工作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

22、两级传播——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然后再由这些人传到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也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两种传播的模式进行的,即两级传播理论。

23、舆论领袖——舆论领袖是指能够非正式地影响别人的态度或者一定程度上改变别人行为的个人。(人们所认识和信赖的人,往往跟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被认为具有某些专长和对某些问题见解深刻。)

24、既有政治倾向——指的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

25、选择性接触——受众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26、耶鲁学派——指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并活跃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几个有影响的教授,包括保尔?德曼、哈洛德?布罗姆(Harold Bloom)、杰夫里?哈特曼和希利斯?米勒。

27、枪弹论——指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快速的反应;他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28、固执的受众——

29、自助餐厅——指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自助餐厅里的主角是受众,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

30、容器人——指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他们是鼓励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31、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是一种由新媒介带来的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有几个特点:①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②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③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④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32、充欲主义——媒介激起人们物质的欲望,继而追求物质而达到感官的享乐

33、知晓权——指的是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其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利。

34、传媒接近权——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35、休眠效果——指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被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出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36、免疫效果——指“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反对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强有力的抵抗力,这种效果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

37、上限效果——指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

38、控制实验法——指伴随着对实验对象和条件的严格限定和控制。

39、《报刊的四种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和“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四、简述题(30)

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答: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

2.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

答: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在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3.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和循环模式?其区别是什么?

答:线性传播指“斯韦尔模式”即“个W模式”概括为:谁,说了信息,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循环模式,指施拉姆在C.E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上,提出的一个新的过程模式。

区别:1、直线模式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2、直线模式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与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一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4简述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答:

5.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答: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6.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答: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本身作为认识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7.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答:下行传播(企业组织内部传播工作内容),上行传播(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汇报工作),横向传播(组织内部同级部门间传播)。

8.什么是大众传播?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比,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答: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其传播对象是社会上一般大众,即“受众”4、其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的过程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9.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大众传播功能观

答: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10.简述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答:许许多多的“拟态事件”,包括验验、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等,最初并不见得具有代表请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人是环境的主体,应当靠自己的力量确认自己的环境。但现状却是,人只能依赖于信息环境及其赋予的定义而生存。在这样的现代环境的结构下,有时人就会被信息环境、虚拟环境所欺骗。”)

11.简述“社会责任”理论

答: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12.简述“民主参与”理论

答:民主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它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13.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答:1、大众传播活动必须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

2、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的限制;

3、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

4、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5、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厉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14简述新媒介的特点

答: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2、多媒体和媒介功能的融合;3、媒介资源的丰富化;

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15.传播效果分为哪些层面?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答:1、从时间上考虑,可分为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2、从与传播者意图的关联上,可分为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3、从效果的性质上,课分为积极(正)效果,消极(负)效果,逆反效果等,此外还有一些效果的中间形态。

三个层面: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16.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及其三个基本命题。

答:默的螺旋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由诺埃勒-诺依曼在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

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三个基本命题: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17.简析传播学两大学派的区别

答:基本区别

学派①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传播制度②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③实用性、经验性明显。欧洲批判学派①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②利用对现有的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有事实社会变化。

研究焦点

美国传统学派①关于如何传播、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②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自身规律③落脚点在传播效果和受众(微观)④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实践。欧洲批判学派①关心为谁传播之类问题②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宏观)③落脚点在传播意义上。

研究方法

美国传统学派主要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欧洲批判学派主要采用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不排斥定量分析、注重思辩、理论宏观、全面。

社会观

美国传统学派资本主义是多元社会、只要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衡即可消除社会矛盾,认为媒体可以帮助改进社会问题资本主义制度。欧洲批判学派传播制度本身并不合理,大众传媒本质是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对大多数人实现统治的意识形态的工具,必须批判。

18.什么是抽样调查法?简述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答: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

1、简单随机抽样;

2、系统抽样;

3、分层抽样;

4、多级抽样

19.试析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答:哈氏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通俗地说,就是指“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公共领域最关键的含义,是独立于

合法性的基础。

20.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由G·格伯纳等人提出。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五、阐释题(40)

1.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创始人是谁?试析他们各自的主要贡献。

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拉斯韦尔,霍夫兰。

1.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https://www.360docs.net/doc/808289227.html,sswell,1902--1978)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政治学协会主席、国际法协会主席、国际政治心理协会名誉主席。执教于美国国内的名牌大学,还被许多国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包括我国的燕京大学。

不过,他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一篇篇幅不大但影响巨大的论文《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此文可谓传播学的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从传播的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或五个环节;其二,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人类传播的主要作用。

拉斯维尔认为,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可以分解为这样五个部分,即在传播学界耳熟能详的5W理论:

(1)“谁”(Who)----传播主体

(2)“说什么”(Says What)----传播内容

(3)“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

(4)“对谁说”(To Whom)----传播对象

(5)“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

拉斯维尔认为人类传播活动具有三项功能:

(1)环境监控功能。

(2)社会协调功能。

(3)文化传承功能。

2.心理学家卢因(Kurt Lewin,1890--1947)

卢因既是心理学中完形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社会心理学中团体动力学的创始人,而且由于率先将类似自然学科的试验方法应用于社会心理学,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他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把关人”理论。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Paul https://www.360docs.net/doc/808289227.html,zarsfeld,1901--1976)

他以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著称的社会学家。

其贡献:其一,两级传播理论。第一步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上的一小部分人,由于这些人在传播中表现活跃(如经常听广播、看报、了解许多情况),被称为“意见领袖”。第二步再由这一小部分意见领袖,将媒介的信息扩散到广大的受众那里。这个理论是拉扎斯及其应用社会学研究所的同事在1940美国总统大选期间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社会调查中发现的,后来在1948年出版的《人民的选择》一书里作了详尽阐发。研究发现,大众传播的效果实际上非常有限,在整个社会传播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人际间的影响,即意见领袖对受众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众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其二,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他比其他人都更多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不过,这种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只看数据不看其他,拘泥于实证资料,沉湎于统计分析,受到其他学者尤其是批判学者的抨击。

4.霍夫兰(Carl Hovland),社会心理学家.

他是以探讨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而闻名的。他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即“劝服”,这些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二战期间,受美国政府指派率领一群年富力强的学者,对战时宣传问题特别是宣传的效果问题展开大规模研究。第二个阶段,在耶鲁大学继续进行劝服与态度改变研究,并把战时的研究成果整理为《大众传播实验》(1949),并以他为核心形成了传播研究的耶鲁学派,1953年出版了《传播与劝服》被视为霍夫兰及其耶鲁学派的代表作。该书

为传播所下的定义具有鲜明的行为主义色彩。传播“就是某人(传播者)通过传递刺激信号(一般是语言符号)以改变他人行为的过程”。贡献

其一,把心理实验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

其二,提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三论”对传播学研究的有哪些影响?

答:一、信息论:信息是对环境中不确定性,

或熵的测定。信息论的贡献之一,就是在科学史、技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与质量、能量并列的信息概念。”

二、控制论——是一门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是控制论的反馈理论反馈——系统输出信息返回输入端,经处理,再对系统输出施加影响的过程。

●反馈同信息一样,都极大地启发了传播研究

三、系统论:所谓系统,指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

合在一起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简单说,系统就是相互关联并组成一个整体的一组事物。

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更体现在方法论上。传播学的一大特色:整体性、系统性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全面的观点,更连贯的意识

3.答:传播学批判学派中包含了哪些主要流派或理论?各有什么特点?

答:1、政治经济学派:以英国学者戈尔丁和默多克为代表,主要是从考察媒介所有权的集中和垄断程度入手,揭示资本主义媒介为垄断资本服务的本质;特点:该学派依据马克思关于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观点,从经济基础上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处罚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支配与控制的现状。

2、文化研究学派:以英国学者霍尔为代表,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编码和释码”的角度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与各种亚文化的对立、矛盾与冲突关系;特点:

3、意识形态霸权主义:以普兰扎斯等人为代表,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来揭示资本主义媒介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工具所起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批判学派反对美国主流学派的经验主义和行为科学的方法,重视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和语义学的分析方法。

4、哈伯马斯的批判理论:

4.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各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答:1.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强调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非它所传递的内容。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指传播媒介对人感官中枢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心灵与社会

3.冷媒介与热媒介

媒介有冷热之分,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无需更多感官和联想就能理解;冷媒介相反,信息含量少,但需多种感官联想配合理解。

4.地球村

麦克卢汉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1980年麦克卢汉去世后,与其同事合著的《地球村》一书出现。

意义: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此外,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不同的媒介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语言,也是符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

局限性:1、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在他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3、他的理论全部依据都集中于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发出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5.试析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

答: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3、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6.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并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特点。答:“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强调,他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

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电视的“热点化效果”较突出;报纸优于形成“议题”的基本框架,电视长于强调最主要“议题”;电视主要提供“谈话议题”,报纸可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深刻影响。

7.简述“知沟”理论概要,并联系实际谈谈现代信息社会是否存在“知沟”问题?

答: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8.谈谈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和效果观的变化

答: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媒介万能效果(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

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40年代至60年代)

1.传播流:“无力的大众传播观”《人民的选择》(1940)《个人影响》(1955)《创新与普及》(1962)

2. 有限效果论J.T.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1960)P198

3.说服性传播:劝服效果霍夫兰与“耶鲁研究”《传播与劝服》(1953)

4.使用与满足研究(适度效果)

三、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70年代以后)

9.谈谈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

答:1、要从唯物史观出发重新建构传播学理论系统,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2作为一门社会学科,,传播学需要哲学世界观的指导,从科学的传播观出发,考察人类传播活动。3、我们研究传播学目的之一是为了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规律,理顺我国社会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10.如何看待“受众即市场”?

答:1.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复杂的社会传播关系

被简化成了单纯的买卖关系。

2.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3.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4.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受众不是单纯的消费者,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

11.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答:日〕清水几太郎: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

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使得人们与大多数重要的“实物”不可能保持实际接触,只能依靠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拷贝”。现代人处在“拷贝”的洪水的包围之中,无法躲避其影响。“拷贝的支配”可能会转化为“心理的暴力”。

两条“抽象的原理”:

1.利润原理。拷贝收集、制作和提供是作为营利活动来进行的。传媒为了迎合受众,提供大量刺激人的原始需求的拷贝。

2.政治或宣传原理。宣传主要通过“拷贝”的选择和加工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具有一种“麻醉”效果。一般受众作为消费者被动地接受单向的拷贝洪流的冲击。

评价:揭示了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及其社会影响力。但把受众看作是绝对被动的存在的观点有失于偏激。受众不仅不是被动的,而且具有很强的能动性。

12.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发展过程,并结合实际对该项研究加以评价。

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传者中心观→受者中心观

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矫正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理论。被称为“适度效果”理论。

局限性:

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

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地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假设预期:假定受众都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并知道如何通过媒介使用满足其需求。

理论前提:受众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信息,可按照自己意愿取舍信息。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传播学概论测试题3

第一章、第二章测试 1、人类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2、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是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 3、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分别是: (1)拉斯韦尔 (2)拉扎斯菲尔德 (3)卢因 (4)霍夫兰 4、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认为,只要是能够消除或减少事物的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都是信息。 5、十五世纪四十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6、人类传播有哪些特点? (1)社会传播是信息在扩散中实现共享的过程。 (2)社会传播是传播双方的互动行为。 (3)社会传播的发生是以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为前提的。 (4)社会传播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建立着新的社会关系。 (5)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是各种类型的传播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7、什么是符号化?什么是符号解读? 符号化(编码):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声音或文字语言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符号解读(译码):是受传播者对其接受到的符号进行理解和阐释,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第三章、第四章测试 1、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传播者(C),受传者(R),讯息(M),媒介(MD),反馈(F) 3、1949年,美国的信息论学者(香农)和(韦弗)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 4、1967年,美国学者(丹斯)强调了传播过程的动态性质,比如,谈话中双方“认知场”总是在不断扩大。麦奎尔将其观点概括为“螺旋形模式”。 5、在对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研究中,(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是由普遍联系的各种类型的传播所构成的复杂系统。(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则看到了大众传播各个环节都受到各种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其中,社会心理因素对传播者和受众具有重大的影响。 6、人内传播的一些理论与社会心理学密切相关。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看来,人的自我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布鲁默)则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 7、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提出了一个基于基模理论的个体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8、“镜中我”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依赖于同他人之间的互动。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是一面“镜子”,个体依此调整自身行为。 9、图示:拉斯韦尔五W模式。 10、图示: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概论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传播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一句话三功能 拉斯维尔在著名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一句话”是指“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明确了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个基本内容,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三功能”是指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二、简答题 1、如何提升组织传播的效果? ⑴从组织传播的信息流向来看, A信息的下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多途径发布,造势,大张旗鼓)? B信息的上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金点子征集)? C信息的平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讨论会、学习会)? ⑵从传播的主要层次来看,需要考虑 A自我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激励个体的自觉学习)? B人际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制造话题)? C大众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制造新闻点)? 2、从两级传播模式来看如何提升大众传播的效果? (1)培育和发现舆论领袖,并发挥好舆论领袖的作用。…… (2)在第一级大众传播的基础上更高效、更有意识地触动第二级人际传播的发生。…… (3)在两级传播的基础上促进更多级传播的发生。…… 3、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⑴依赖大众传播工具,有专门的传播组织和职业传播者。 ⑵信息的公开性、选择性和社会性,传播快捷性。 ⑶受众的匿名性,信息的单向流动性。 ⑷与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互为补充,互相交互。 注意: 简答题答题技巧——记住和理解题干要点。考试时,题干要点后面需要加一到两句自己的理解。 论述题答题技巧——采用两段论模式,“一般认为”、“我认为”。“一般认为”相当于简答题中的题干要点,“我认为”相当于简单题中的自己的理解,当然要展开论述。 传播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指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对一个或几个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并写出个案报告,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3、焦点访谈法 作为定性调研中最常用的方法,焦点访谈法是由一个训练有素的主持人通过倾听一组从目标市场中选来的被调查者,从中获取对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度信息。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常常可以从自由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得到一些新概念、新创意而且快速,能节省大量时间。 二、简答题: 1、请简述焦点访谈法的操作要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和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得分 评阅人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密封线内勿答题) 姓名 学号 学院(系) 专业 年级 班(密封线内勿答题)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传 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 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传播学概论 自己总结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库利1909年《社会组织》开创社会学的传统 皮尔士1911 《思想的法则》开创符号或语义学的传统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2345 p4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系统)p7 大众传播的特点p7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的环境适应过程需要五要素p8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p8 1234 双重偶然性德国鲁曼p8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传播隔阂p9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和行为主义传播学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表现在: 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精神生产既然属于一种生产,必然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因此,人们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上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重大问题,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质。 3.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精神生产的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地表述为信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业叫做信息产业。物质产品的消费大多是一次性的,而信息产品的消费则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虽然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着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然而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的基本框架 Who(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传播者研究(控制研究 传播内容研究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 四位主要奠基人以及创建者 拉斯韦尔 卢因 霍夫兰 拉扎斯菲尔德 威尔伯·施拉姆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什么是冗余?

冗余:讯息中可预测或者说常规的内容。 冗余在传播中有何作用? 冗余可以是一种“惯例”。有助于解码的准确。 有助于克服渠道的嘈杂。 有助于克服传递高熵值讯息的问题。 有助于解决与受众相关的问题。 在特定的传播渠道中需要冗余。 ?什么是符号? 人类是通过符号或符号体系来传递信息的。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是形式,信息是内容。 ?符号的属性 (1指代性 (2社会共有性 (3发展性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传播态度与情绪方面的信息 辅助语言传播 代替语言传播 ?传播的基本类型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什么是人内传播? 内向传播、自我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 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 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人际传播的动机 获得信息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 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建立社交圈子、摆脱孤独感、释放压抑情绪等?人际传播使用的符号

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等 ?舆论领袖及其特征 传播活动中表现活跃的一小部分人。他们对某方面的事态发展比较关心,比较了解,能向其他人提供相关的信息并作出解释。即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断的人。 人数不多,是全体社会公众中的一小部分成员。 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能担当起领导舆论的重任。 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 ?何为两级传播?如何评价两级传播论? 含义: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 忽略了一个明显事实,即大量信息其实是由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公众。 将大众传播的受众分为舆论领袖和芸芸众生,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舆论领袖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 信息的传播可能是多级的。 ?何为创新扩散?创新扩散过程的几大部分。 是指一种新事物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密不可分。 罗杰斯、休梅克《创新的扩散》 前提部分:主客观条件

传播学概论试题

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试题(B卷)答案 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一、单项选择(1*10=10分) 1、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C ) A、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 B、战争宣传研究的需要 C、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D、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 2、拉斯韦尔的代表作是( A ) 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B、《传播与说服》 C、《人民的选择》 D、《舆论学》 3、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属于政治学家的是( D )。 A、拉扎斯菲尔德 B、卢因 C、霍夫兰 D、拉斯韦尔 4、提出大众传播具有“麻醉”功能的传播学者是( B )。 A、施拉姆 B、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5、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这是( B )媒介规范理论的观 点。 A、集权主义 B、民主参与理论 C、自由主义 D、社会规范 6、(B )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A、人内传播 B、人际传播 C、大众传播 D、群体传播 7、下列与选择性理解意思最为接近的成语是(D ) A、择善而从 B、爱屋及乌 C、从谏如流 D、见仁见智 8、提出“把关人”理论的学者是(B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夫兰 D、施拉姆 9、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 C )的交流 A、信号 B、象征符 C、意义 D、语言 10、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是 ( C ) A、传播权 B、知晓权 C、媒介接近权 D、文化权 二、名词解释(4*5=20分) 1、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着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着作中。 2、自我互动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

传播学概论 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定义: 共享说:亚历山大·戈德《传播的定义》: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劝服说:霍夫兰等传播就是某人传递信息或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 反应说:史蒂文斯,传播就是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对定义的理解: 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1 强调一点,中文中的传播一词,一般被理解为信息由一方传到另一方,很少让人想到 另一方的回馈或反应。但是传播学里的传播,是双向、共享意义上的信息和知识的流动过程。 2 传播不是纯粹的获取和交流信息知识,它可能创造出新的思想。 信息的概念: 1 信息是一切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它与物质、能量并称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要素。 2 信息就是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下,为特定人提供的有用的知识。 3 香农:信息就是能够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4 熵定律:从这个定律出发,信息就是事物及事物间的差异和变化。差异越大,变化越 多,信息越丰富 传播学的演化: 两大流派:美国的经验学派和欧洲的批判学派 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 信息科学:信息论:香农(信息的概念;传播过程的模式) 控制论:维纳 *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控制论是信息论的应用。 系统论:系统论同信息论、控制论实为一组密不可分的群落,它 们的理论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 四大先驱:1.哈罗德·拉斯韦尔 ①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②宣传目的:改变受众态度来支持自己,推进自己的事业,损害敌人。 方法:集中和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是社会上层人物实施权力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③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2 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5W的传播模式。在我 国传播学教科书上属于必然谈到的入门理论。 3他论证了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 1)环境监测功能:是指大众媒体能够向个人或组织提供关于环 境变动的最新信息。 2)社会协调功能:对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 使之能够正常运作。这种协调既包括信息的 沟通,也包括价值观的协调。 3)传递文化遗产 4他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传播信息进行研究。

传播学概论论述题完整总结

1.试述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 答:首先,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1)最早的传播方式是原始的、简单的,不仅信息的内容并不复杂,而且表达信息的符号和传递信息的载体也相当简单。在古代,简单的社会生活内容并不要求有复杂的传播形式。而到了近代和现代,简单的传播形式就无法表达复杂的生活内容。(2)由此可见,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一致的。正是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上生产力发展促进传播技术不断更新,传播才一步步发展起来。其次,尽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最早是十分简单和原始的,但同时却是多通道的、多样化的,也就是说人类对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及这两类系统的信息符号是并用的,既有口头语言,也有手势语和各种图像、图形的符号集。(1)目前,在有些民族如澳洲土著居民中,还使用着一种十分复杂特殊的手势语。可是,随着文字的产生,特别是15世纪中期印刷机的出现,人类兼用的视听两种通道开始分离,社会信息沟通以视觉通道为主。(2)本世纪以来,传播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广播电视相继问世,听觉通道、视觉通道和原来的印刷媒介的视觉通道、文字符号都共同被全社会所使用。到今天,网络传播又成了时代的宠儿。(3)这些都一再说明了,正是出于社会需要和实际可能,传播活动才能得以不断完善,朝着复杂化、多样化、多层次和日益改善的方向发展。 2.试述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差异 答:传播学和新闻学的不同之处主要是:(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初期的新闻学著作大都是有关业务方面即采访、写作、编辑等内容的,后来研究领域虽有所拓宽,进而总结和评述新闻事业(主要是报业)的历史,但新闻理论的专著却并不多。而新闻理论多半论述新闻的本质、本源和特性,以及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等,研究的角度、范围都很有限。由此可见,新闻学的研究路线是:实务一历史一理论。传播事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要求学者们跳出以往单学科研究的狭隘圈子,从社会整体和宏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 5,符号意义的分类: 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 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 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 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它界定 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 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 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 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 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 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 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 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 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也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

全国传播学概论试题_1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 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际传播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际传播仅指() A.自我传播 B.亲身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第一个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 A.李普曼 B.拉斯韦尔 C.卢因 D.施拉姆 3?卢因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 B.创建了〃二级传播理论〃

C.第一个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概念 D?从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4?霍夫兰的代表作是() A.《传播与说服》 B.《宣传、传播与舆论》 C.《报刊的四种理论》 D.《权力的媒介》 5?把符号还原成意思的过程叫() A.编码 B.译码 C.组码 D.释码 6?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过程的美国学者是() A.施拉姆 B.霍夫兰 C.赖利夫妇 D.拉斯韦尔 7?在控制实验中,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A.实验组B.控制组 C.测量组 D.模拟组 8?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群,以群为单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群,再对抽中的群内各单位实 行普查的随机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传播学概论课本,从各个方面介绍了传播学要研究的内容及其传播的意义.课本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难度,但只要抓住个章节课本知识的重点话语,加一自己的理解及一些资料的辅助,就能大略的掌握课本理论知识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比较感兴趣的章节是第5章_传播学的社会功能.它主要介绍的内容就是大众传播以及人际传播信息的社会作用,功能,以及传播理论所涉及的一些特殊功能性.比如:传播的三种社会功能-环境检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娱乐功能. 这个章节也是我认为的,对我的传播学学习以及新闻专业知识学 习具有启发性的内容之一.新闻传播的学习以及专业新闻报道.采访 的学习,首先的前提就是要弄清楚传播的社会功能及它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让我们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意识到春播信息对社会 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造成的影响和作用.才能要求我们抱着严谨的 态度来学习新闻学以及传播学的知识,严格要求自己今后在传播信息,创作新闻作品时,考虑到的更多是自己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作用,以次 来严格要自己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成为合格的新闻人才. 我认为最难学习及理解的章节多是一些理论性知识占主要内容的章节,比如.第12章-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以及个章中理论知识的部分,它们大多涉及传播学研究的一些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派别的理论成果,语言比较专业拗口,读起来比较生涩难懂.

我认为应该重点讲解的内容有第5章-传播学的社会功能,第7章-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第9章受传者研究及第10章-传播效果的研究.这些章节的知识内容较为难懂,而且与我们所学的新闻专业有很大联系,对我们新闻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写作新闻,采访技能等有只管重要的作用,只有弄清信息传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弄清信息传播的效果-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弄清信息受众学要什么样的信息,才能个好的为我们的信息传播,新闻创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打好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让我们在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几实践中,更家得心应手.既然如此,当然,这些章节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完全可以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的,为我们的学习及工作提供充分的"知识武装". 2. 传播学作为一门多科学的边缘学科是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它的诞生是有条件的,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各类科学不断延伸并相互联系,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就为传播学的产生作好了铺垫,同时,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世界的各个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客观上成为传播学产生和发展的催化剂,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传播学在美国问世了.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十分广泛的,广义上讲它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而从狭义上讲它又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环太平洋国家在内的传统学派,另一派是和美国对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面对如此庞大的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研究的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 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 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经济背景 1.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 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 3.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 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2.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 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定性 人文科学研究法 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 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 实地调查法步骤 ①提出研究假设、 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 ③确定抽样方案 ④设计调查问卷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1.传播的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2.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 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 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3.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4.与传播技巧相关的理论:“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于“诉诸感情”、“警种效果”。 5.传播学两大学派:传统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其中传统学派有关 理论:舆论空间;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不再讲微观,它讲的是宏观, 6.传播模式,研究整个传播过程的一个方法,对传播过程进行第一次系统的、完整的、科学 的论述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以及拉斯韦尔的五要素、施拉姆传播过程“三要素”说:即信源、讯息和信宿。 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渠道、反馈、噪音、译码 8.传播学调查研究主要方法的名称: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其中,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及典型案例(李普曼:美国报纸上关于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报道;贝雷尔森与索尔特针对美国的文艺作品少数民族形象的研究) 9.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10.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调节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 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环境监测、社会联系协调和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经济功能(买卖信息、经济行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11.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骚乱。产生集合行为的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2.拟态环境: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 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 们提示的环境。 13.麦奎尔的六种理论: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 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 14.传播控制的结构(了解):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政党和利益群体的控制、经济势力 的控制、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15.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和传播对象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受众心理四层防护圈: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传播学概论(试题试题合集)

第一章 1、传播学起源: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皮尔士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一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将单个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一直和社区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 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无论其参与者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符号化即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而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解释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当我们把传播视为“系统”的时候,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不但考察某种具体的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发展变化。 3、确立唯物史观的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于1845年至1846年)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了“交往”的概念。 文中并没有明确作出一个总体定义,但从论述中可以看出:(1)“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2)如“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可以说,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 第二章 1、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详细地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迄今为止的传播活动可区分为几个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符号传播时代。 3、公元105年,东汉蔡伦造出了结实耐磨的植物纤维纸。 4、1045年,宋代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5、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所谓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经由媒介交换信息、传递感情、交流意义的社会活动. 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1)这是一种社会活动2)这种活动运用符号和经由媒介进行3)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4)这种活动是为了社会协作而交流信息、交流感情、也能够交流信息和感情5)交流是在意义的生产活动中进行的,交流活动在生产着社会现实,维系社会的运行6)交流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 传播技巧所谓传播技巧就是指传播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策略、战术和手法。 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1)前语言传播时代(姿态传播) (2)言语传播时代(面对面交流的便利性)(3)文字传播时代(此后传播媒介演进日益加速)(4)印刷传播时代(大规模传播)(5)电子传播时代()(6)数字传播时代 噪音:西方传播学界把阻碍、歪曲或干涉信息顺利传递的任何事物都称之为“噪音”。出现在文字传播和印刷传播中,也可来自心理因素的干扰。不仅来自通道,也来自信源或信宿本身。从某个角度是有害的,但是起着某种制衡作用。 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传播过程中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物,是传播者为表达意义采用或创造的形式和手段,如表情、语言、形式。 符号的特点:(符号=物质形式+意义) (1)符号是人类为了传播的需要而创造的;(2)符号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排列组合才能表达一定的意义,杂乱无章的的符号不能表达任何意义(3)任何符号作为表意形式的手段或形式,都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借助物质实体(即载体)而存在,否则就会转瞬即逝,如语言符号(口语)必须借助录音带才能保留,文字必须借助纸张、图像必须借助胶卷才能保留下来。 符号的分类 传播学通常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一)语言符号:可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 1、有声语言(也叫口头语言)可分两种:对话和独白。 2、无声语言(书面语言)可分为书面对话(通信)和书面对白(文章).语言符号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不仅可以表达丰富的含义,而且可单独使用,其它的非语言符号必须借助语言才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二)非语言符号: 1、非语言符号的种类 (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也叫副语言,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等,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符。它们不仅可以辅助语言,而且本身也有特定的意义,可以反映出传播者的许多背景材料,如个性、文化程度、修养以及书写、说话时的心情等;(2)体态符号:例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等;也称之为体态语言,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与语言并用,它们在形成语境(传播情境)方面起着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