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特征在雪莱的诗歌《西风颂》中的体现

合集下载

雪莱诗歌《西风颂》原文及赏析

雪莱诗歌《西风颂》原文及赏析

雪莱诗歌《西风颂》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雪莱诗歌《西风颂》原文及赏析【导语】:一哦,犷野的西风,秋之实体的气息! 由于你无形无影的出现,万木萧疏, 似鬼魅避驱魔巫师,蔫黄,魃黑, 苍白,潮红,疫疠摧残的落叶无数, 四散飘舞;哦,你又把有翅的种籽, 凌空运送到他们黑暗的越冬一哦,犷野的西风,秋之实体的气息!由于你无形无影的出现,万木萧疏,似鬼魅避驱魔巫师,蔫黄,魃黑,苍白,潮红,疫疠摧残的落叶无数,四散飘舞;哦,你又把有翅的种籽,凌空运送到他们黑暗的越冬床圃;仿佛是一具具僵卧在坟墓里的尸体,他们将分别蛰伏,冷落而又凄凉,直到阳春你蔚蓝的姐妹向梦中的大地吹响她嘹亮的号角(如同放牧群羊,驱送香甜的花蕾到空气中觅食就饮)给高山平原注满生命的色彩和芬芳。

从文化意境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西风颂》

从文化意境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西风颂》

从文化意境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西风颂》发表时间:2018-04-26T10:37:00.81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上作者:未志娟[导读] 雪莱是一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西风颂》。

在这篇诗中雪莱就是借着对西风的歌颂未志娟(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摘要:雪莱是一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西风颂》。

在这篇诗中雪莱就是借着对西风的歌颂,来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黑暗的反抗,对光明的向往。

他用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诗歌里的文字都是有灵魂的。

本文借用三个译者(王佐良、江枫及查良铮)的译文,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字,通过译者是否传达出原作中的意境,达到原文想表达的效果,来对《西风颂》进行赏析。

使得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理解诗人笔下气势磅礴的西风。

关键词:《西风颂》,意境,修辞手法;一、序言《西风颂》是英国著名作家雪莱的作品,它是雪莱“三大颂”诗歌中的一首,这首诗歌写于1819年。

当时因为作者在树林中散步,不料刮起一阵猛风,而这自然界的电闪雷鸣使得作者联想到人世间的各种苦难与悲痛,所以这个景象为作者写作此诗作了一个铺垫。

这首诗不管从内容上、写作风格,语言修辞上都表现的极好,它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完美的从侧面向我们展示出了时代精神。

二、文化意境这首诗歌的翻译是属于文学翻译的,而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传达,因为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译文是否将原文的意境表达出来。

诗歌用很简短的语言表达着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再现,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境。

本文第一节描写的景象是西风与残叶,它既描写了西风的强劲,强烈到把树叶吹得满地都是;又描写了西风带来的好处,它把希望吹向了田野,吹向了每一户人家。

而这首诗它没有那么简单的只是描写景象,它是有寓意的,西风喻指社会的力量,这股力量吹响了战争的号角。

第二节又写了天空。

描写了西风吹乱了天上的云彩,使得大自然的景象一起悦动,狂风暴雨,这所有的一切喻指了打倒旧势力,推倒旧事物的革命的到来。

《西风颂》浪漫主义特征剖析

《西风颂》浪漫主义特征剖析

ywjsxxk@《西风颂》是英国文学的巅峰之作,作者雪莱借西风的象征精神,用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对革命的期盼,对自由和人性的追求。

本文从语言学视角入手,在对《西风颂》浪漫主义形式和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西风颂》中丰富大胆的想象、大量自然景物的描写、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等特征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西风颂》,加强对雪莱创作手法的理解。

一、浪漫主义形式和内容《西风颂》采用经典诗歌模式,全篇共由五大节组成,每一节都采用了“3+英雄”四个诗节的固定形式。

整部作品的创作细致入微,即使细小的元素也经过了精密的设计。

而在整体的控制上,雪莱一直致力于突破不合理规则的限制,以表达自身在创作中的自由性,这虽然破坏了传统的节律形式,但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形式和内容的融合,使作品的情感抒发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浪漫主义形式的诗歌作品中,情感的抒发有着约定俗成的规则,然而雪莱却选择了富有个性的方式,这或许是他在革命期待中产生的焦急和兴奋在作品中的投射。

例如对男韵(masculine rhyme )的应用,此类读音较为适合男性使用,因为其更容易带给人朗读的力量感,很多读者也因为男韵,在诵读中感受到了力量的震撼。

从细节上看,《西风颂》在音步上所采取的手法也值得后人学习,每一行设置五个音步,这样可以保证节奏控制的准确,例如《西风颂》首行出现的风声便是通过这样的设置实现的。

事实上,不同音步设置对韵脚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读者的发声就能契合原文情境。

以首节中的第一行为例:O wild West Wind,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Thou,from whose unsee 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Are driven,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其中所应用的就是韵脚变化给读者带来的情绪感。

这句话中“wild West Wind”采用了半元音的方式,也就是/w/,这是诗歌常用的发音方式,主要用于凸显凝重的肃杀气息,这也是雪莱为《西风颂》所设定的主基调。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西风颂》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西风颂》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西风颂》作者:刘子懿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6期“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杰作。

文体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语言特色。

本文试从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包括语音、词汇、句法)两大层面来对这首名篇进行文体分析。

这首诗写于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1819年。

英国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生存权利,正同资产阶级展开英勇的斗争,捣毁机器和罢工事件接连不断。

全诗共五节,全部围绕作为革命力量象征的西风来加以咏唱。

本诗的第一节写西风的威力和它的作用,第十四行点出破坏者和护持者,这是贯串全诗的两个主题。

第二诗节用云、雨、冰雹、闪电来衬托描写西风的威力;第三节写西风作用于波浪;第四诗节写诗人因西风而发生的感慨,诗人向西风说但愿自己也像枯叶被风带走,虽然不能像风和雨那样地自由自在,也能分得它的一分猛烈的威力;在最后一诗节里,诗人请求西风帮助他扫去暮气,把他的诗句传播到四方,唤醒沉睡的大地。

最末两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预言革命春天即将来临,给生活在黑夜及困境中的人们带来鼓舞和希望。

作者作此诗应当是为了赞颂革命力量,同时鼓舞大众。

诗篇还表达了诗人对反动腐朽势力的憎恨,对革命终将胜利和光明未来的热切希望和坚定信念,深刻揭示出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客观规律。

全诗气势雄阔,境界奇丽宏伟,具有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

语音是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诗歌讲究语言的乐感,语音层面是诗歌语言的一种组成方式。

分析诗歌时,语音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语音配合文字以其丰富、独特的表达手段,传递直接、间接、明了、含蓄、曲折的各种信息,还可以发出双关之语,表述言外之意。

语音的文体特征在诗歌中尤为明显从语音的层面上看,《西风颂》音韵和谐,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具有诗歌独特的美学价值。

这首诗的韵律形式是英诗中常见的五步抑扬格。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作者:刘智慧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8期摘要:19世纪是英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发展高峰时期,雪莱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西风颂》成为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在语言学的视角下对《西风颂》的内容形式和神话的原型等方面进行解读,从而来感悟雪莱是如何用自然的语言来诠释浪漫主义色彩的,抒发人性的自由和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语言学《西风颂》浪漫主义赏析一、前言19世纪是英美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孕育了众多的浪漫主义诗人,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这位浪漫主义代表诗人——雪莱有这样的评价:“一个伟大的诗人时代,写出了最伟大的抒情诗剧”,其代表作《西风颂》不仅在形象上生动饱满,语言上更是清新又富有音乐节奏,诗歌中的感情诚恳真挚。

诗歌的更高造诣在于诗歌的思想中凝结着崇高的光芒,所以,雪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先进的思想家和无产阶级革命斗士。

《西风颂》完成于1810年,是雪莱最为著名的抒情诗歌之一,它的创作背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创作灵感来源于诗人对大自然无穷魅力的感悟;第二,诗人对英国工人运动和希腊民族运动的大力支持。

当时诗人正在希腊的佛罗伦萨的阿诺河畔的森林中漫步,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给森林的摧枯拉朽的震撼力,诗人顿时灵感进发,于是奋笔疾书,佳作就此流传于世。

诗人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的语言、主题达到了完美而和谐的统一。

二、语言学视角下《西风颂》中的浪漫主义形式和内容的赏析在形式上,《西风颂》共分为五大节。

每个大诗节都是由固定的三行诗节和一个英雄诗节构成。

诗歌的前十二行的韵脚是三联式的但丁韵:aba,bcb,cdc,ded,和后面的ee韵脚形成了一个忽高忽低的波峰,仿佛就像是随风起伏的波浪,连绵不断。

诗人突破了传统的诗律束缚,很多行诗不仅采用了跨行(run--on line),还采用了跨节(run-on stanza),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飘逸洒脱的秉性,使得诗歌的语言形式和诗歌主题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也传达出诗人反传统浪漫主义的革命情结。

雪莱《西风颂》的语言艺术风格评析

雪莱《西风颂》的语言艺术风格评析

雪莱《西风颂》的语言艺术风格评析
雪莱的著作《西风颂》是虚构的一篇颂歌,它属于浪漫主义的风格,采用夸张手法,充满了浪漫的激情和热情,借助诗词的美妙语言和抒情手法,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把一种美好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西风颂》的语言艺术风格来看,它在语言方面展现了一种高雅自然的风格。

首先,该诗集采用明确而细腻的语句,除文字本身极具美感以外,还通过诗句的安排和一定的句法结构突出诗意的特点。

这种特殊的句子结构给人以一种朦胧的感受,使诗的主题显得更加贴近自然。

比如,“霞光灿烂,月影悠悠”这句话,结构紧凑完整,可以清楚形象地传达出日月的辉煌。

其次,该诗集用更多的排比结构,赋予诗句以抒情的美感,表达作者对自然的渴望。

比如,“宝物有无数,金玉良辰;珍宝无价,珠宝璀璨”,排比结构使读者感受到诗人那种极致的欣赏力。

此外,该诗集也采用夸张的语言表达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丰富的浪漫情怀。

比如,“山河万里,冥冥犹可辨;祁门巨口,若白浪多”,采用夸张手法来形容山河间的壮观,激发读者对自然惊人之美的惊叹之情。

最后,该诗集还强调了语言的律动性。

比如,“抱膝恩深情重,玉颜明媚眉盈”,采用手拍胸脯的律动抒情,表达诗人对亲情的浓浓感情。

总之,《西风颂》在语言艺术风格上充满浪漫情怀,表达对自然
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它采用明确的语句、抒情的排比结构、夸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的律动性,让诗文表达出一种恬静、抒情的美好画面。

试析《西风颂》中的浪漫主义诗风

试析《西风颂》中的浪漫主义诗风

——三鲤鱼生塑』_堑E_———————————————_学术・理论现代衾菩一试析《西风颂》中的浪漫主义诗风王秀艳(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包头014030)摘要:《西风颂》是英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

本文从内容与形式上以及神话原型等方面对<西风颂》深入分析,从而感悟雪莱借自然来发掘真理,抒发人性自由,昂扬乐观的浪漫主义诗风。

关键词:内容形式神话原型雪莱是英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正如e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说,他在“一个伟大的诗的时代,写出了最伟大的抒情诗剧”。

他的抒情诗的魅力,不仅在于形象丰满而生动,语言清新而富有音乐性,感情真挚而充沛,更在于其思想上闪耀着崇高的光辉,他是那个时代的先进的思想家和无产阶级革命斗士。

《西风萄磅写于18lO年秋,是雪莱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

这首诗的创作灵感一方面来自于对大自然无穷威力的感受,另一方面来自于英国工人运动和希腊民族解放运动的强烈触动。

当时诗人在佛罗伦萨的阿诺河畔的森林散步,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以摧枯拉朽之势撼动这森林乃至大地,使诗人灵感迸发,随即奋笔疾书,写就此传世佳作。

诗人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使诗的形式与主题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就形式而言,《西风固Q共分为五大诗节。

每大诗节都是由四个三行诗节和一个英雄双行体组成。

前12行的韵式是但丁式的三联韵,aba,bcb,cdc,ded,仿佛风浪的波动连绵起伏,后两行的韵脚ee,正好和全节的一个小小的波峰相应。

诗人突破了诗律的束缚,很多诗行不仅跨行(run—onliIle).而且跨节(run-0n如n劫,表现西风自由不羁,飘逸不凡的特征,这使得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也与诗人反传统的浪漫主义革命特征相一致。

这种韵脚使诗行纳入统一音响结构中,使诗歌产生一种乐美的整体效果;而跨行、跨节的诗句则加快了诗的脉搏,增强了诗的乐感更加突出了西风劲吹的乐音。

男韵(眦seu№rhyme)的使用,响亮有力,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雷声的轰鸣,风吹树叶的飒飒声。

《西风颂》中的英国浪漫主义特质

《西风颂》中的英国浪漫主义特质

Analyzing the Features of British Positive Romanticism from the Poem of Ode to the WestWindAbstract:There are many domains research about romanticism. Whereas, the research about British positive romanticism is little. The positive romanticism has its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various countries. The English positive romanticism pushed the romanticism literature to the high tide. Shelley’s Ode to the West Wind is one of the best works of positive romanticism of Britain. This thesis mainly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Ode to the West Wind, and the features of positive romanticism. This thesis appreciates Ode to the West Wind in various ways by analyzing the subjectivism, the political lyricism, idealism. This thesis also illustrates the features of human being admiration for nature. Both the style of this poem and the writing ways of the poem express the British positive romanticism characteristics vividly.Key Words:Ode to the West Wind; British; positive romanticism摘要:文学的研究有很多领域,对浪漫主义的研究也有很多,但是把积极浪漫主义独立起来研究却很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浪漫主义文学特征在雪莱的诗歌《西风颂》中的体现【摘要】波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alley,1792-1822)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诗人和无畏的革命斗士,有“天才的预言家”之称。

诗人常用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幻想来描绘理想之国,表达反抗腐朽势力的斗争必将获胜的坚定信念。

雪莱的政治抒情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1820)以磅礴的气势、澎湃的激情和乐观的情怀在众多诗篇中独领风骚。

本文将通过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创作手法的分析来探索浪漫主义文学特征
在《西风颂》中的体现。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雪莱;《西风颂》
1.引言
浪漫主义文学是指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以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为突出特征的文学思潮。

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又一个文学高峰。

共成长了风格各有所长的两代浪漫主义诗人。

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是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为代表的“湖畔派”诗人;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革命斗士。

新崛起的诗人把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更高峰,较之湖畔派诗人其作品更具有强烈的战斗意识和鲜明的政治立场。

他们敢于正视现实,敢于批判社会的黑暗,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常被称为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但无论是积极派还是消极派,其诗歌都表现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诸多特征,本文主要总结了在《西风颂》
中所体现的三个基本特征。

2.浪漫主义文学特征在《西风颂》中的体现
2.1主观性与抒情性相结合
“浪漫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偏重表现主观理想,抒发个人感情。

”([1]p135)浪漫主义诗人往往把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以诗歌的形式得以抒发,多采用主观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方式。

如诗人雪莱,在一场暴风骤雨的自然景象的触发下,胸中炽热的革命激情难以抑制,即刻沸腾成慷慨激昂的颂歌——《西风颂》。

全诗共五节,每节由十四行诗组成。

前三节重在描写西风的自然姿态,后两节重在直抒胸臆。

无论是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诗人的直抒胸臆都渗透了诗人的主观意念和炽热的革命情怀。

如在第一节中,诗人描写道: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第一节)
“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
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有如鬼魅碰到了巫师,纷纷逃避”。

(杨熙龄译)
诗人把“狂烈的西风”说成是“秋之生命的呼吸”,开篇就将西风赋予了生命的力量,明显带有诗人的主观认知,表面上是在歌颂西风的威力,实则表达了诗人对革命风暴的崇敬之情。

再如最后一
节,作为整首诗的高潮,诗人的对西风的热烈情感的宣泄一发不可收拾,只要被赋予西风一样的精神,早已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所以诗人直接呐喊:
“be thou, spirit fierce,
my spirit! be thou me, impetuous one!”
“呵,但愿你给予我
狂暴的精神!奋勇者呵,让我们合一!”(杨熙龄译)
至此,读者已经无法分辨西风和诗人本身,仿佛他们本来就是合二为一、浑然一体的。

这便是浪漫主义诗人将主观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精妙之处。

让读者在翻阅自然画面的同时感觉仿佛是在和诗人的灵魂进行对话。

2.2崇尚自然与托物言志相结合
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二个基本特征表现在浪漫主义作家常把崇尚自然与托物言志相结合。

浪漫主义作家接受了卢梭“回归自然”的口号([3]p356),崇拜大自然,把自然景物作为描写和歌颂的对象并借以抒发作者的理想与抱负。

在《西风颂》中的前三节,诗人几乎用了所有的笔墨来描写雷雨来临之际西风千变万化的自然姿态,为最后两节诗人的直抒胸臆做好铺垫。

如在第一节中诗人写道: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西风呵,是你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
黑暗的冬床上,”(杨熙龄译)
面对西风摧枯拉朽之势,诗人借其勇猛的姿态表达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和民主进步的社会理想。

雪莱是一个热情洋溢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个英勇无畏的革命斗士,所以《西风颂》也表达了雪莱献身革命的强烈愿望。

又如在本诗的高潮部分,他无比真诚地祈求:
“ make me thy lyre, even as the forest is:
what if my leaves are falling like its own!”
“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吧,有如树林:
尽管我的叶落了,那有什么关系!”(杨熙龄译)
可见,诗人的革命激情是如此的真挚,哪怕不惜牺牲自己也要和西风融为一体横扫腐朽的反动势力,即使像树林一样叶子落尽也没有关系,诗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迎接“西风”,愿意用生命去召唤“春天”。

不难看出,在《西风颂》中,诗人常常表现出大自然与心灵的交融,藉此抒发个人对大自然的礼赞及对美好社会的殷切期盼。

体现了诗人崇尚自然并善于托物言志的浪漫主义特征。

2.3奇特的想象与夸张、象征等手法相结合
“从广义上说,诗歌可以被解释为想象的表露。


(雪莱,《诗辩》)([2]p386)
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往往以奇特的想象,采用极度夸张和象征等手法,通过几乎怪异的景象来塑造非凡的艺术效果。

在诗人雪莱的笔下,“西风”拂过大地,穿过丛林,冲向云霄,
滑过大海,飞翔在现实和诗人的想象之中。

诗人用奇特、跳跃的想象力和极度夸张、富于变化的语言,无比形象地刻画了西风能够抵御腐朽并招来新生的巨大能量。

如:诗人最初由“西风”想到了“生命的呼吸”,而当它横扫残叶之时又把它想象成了魔法无边的“巫师”,当它冲散云雾时,诗人又想到了它是在为腐朽的社会高唱“葬歌”,昭示着社会黑暗势力即将毁灭。

诗人更是由“冬天”想到了“春天”,表现了诗人“天才的预言”。

再如,诗人由“黑暗的冬床”想到了“墓中的死穴”:由“飘落的流云”想到了“狂女的飘扬的头发”;由“密集的黑夜”想到了“广大墓陵的一座圆顶”……诗人用这种种奇特而又跳跃的想象和极度夸张的表现手法把西风的
威猛和大自然变幻莫测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当然,在读者震惊于诗人奇特而又丰富的想象力之时,也难免会为其娴熟的象征手法而感叹。

在《西风颂》中,“西风”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而是诗人借以表白内心情感和思想抱负的艺术
道具。

整首诗自始至终都是在歌颂西风这一伟岸的形象,西风被赋予了新的革命力量的象征意义,即诗人表面上是在歌颂西风的威武实则是对新的革命力量的颂扬。

如诗人在第二节诗中如此写道:“vaulted with all thy congregated might
of vapours, from whose solid atmosphere
black rain, and fire, and hail will burst: oh hear!”
“里面正有你的万钧之力的凝结;
那是你的浑然之气,从它会迸涌
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哦,你听!”
(第二节)(杨熙龄译)
显然,这里的所描绘的西风已不仅仅是自然之风,而已成为新的革命力量的化身。

甚至在诗歌的结尾部分,诗人也用了极富有象征意义的反问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用“冬天”象征腐朽的社会现状,用“春天”象征美好的未来,同样是一箭双雕。

3. 结论
雪莱不仅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抒情诗人,也是一名为自由而奋斗终身的革命战士。

这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西风颂》面对狂暴的雷雨、冰霜的大地,预言着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季的来临,整首诗不仅渗透着诗人乐观主义的战斗精神,而且饱含了诗人惊人的想象力和澎湃激昂的浪漫主义情怀。

如果说《西风颂》不仅开拓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大道,而且也为世界文学增添了辉煌的一页,那么雪莱则用短短30载的生命历程抒写了更壮丽更伟大的人生诗篇,更值得后人进一步学习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外国文学简明教程》郑克鲁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英国文学通史》侯维瑞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英国文学简史》王守仁,方杰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4]雪莱《西风颂》意象解读,刘知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谭萍,女,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讲师,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