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新儒学本体论的思想来源与特征
“宋明新儒家”概念的流变及其反思

4、思想意义和价值
4、思想意义和价值
“宋明新儒家”概念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它推动了儒家 思想的复兴和发展,为中国哲学史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传承。此外,“宋明新儒家”概 念还对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提供了有 益的思考路径。
4、思想体系的意义和价值
4、思想体系的意义和价值
尽管“宋明新儒家”的思想体系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其意义和价值仍然 不可低估。首先,“宋明新儒家”的概念为中国哲学史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 儒家思想的复兴和发展。其次,“宋明新儒家”的思想体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 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传承。此外,“宋明新儒家” 的概念还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思考路径,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提 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反思文明概念的本质和意义。尽管我们生活在一 个日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世界中,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平等和分歧。因此,我们需 要更加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和地区,努力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平等与繁荣。
对文明概念的反思
此外,我们还需要深入探讨如何平衡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与矛盾。尽管文明 的交融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会引发新的冲突和分歧。因此, 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更加包容和多元的方式来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2、思想体系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思想体系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宋明新儒家”的思想体系对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首先,它所强 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借 鉴意义。此外,“宋明新儒家”概念所主张的天人合一观念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 平衡的维护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宋明新儒家”的知行合一思想对于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处理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论宋明儒家“生”之伦理的言说特色

论宋明儒家“生”之伦理的言说特色摘要:较之其他儒家,宋明儒家对“生”之义理作了高度思辩的理论发微,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生”之伦理思想。
他们通过对性与天道问题的周延论证,清晰而透彻地说明了“生”之本源依据;通过“为天地立心”,特别彰显了人道之“生”的意义;通过“万物一体”的生命情怀,表达了“生生之境”的终极伦理追求。
其“生”之思想的根本在于从深层次上确证人的伦理性存在的意义,提升整体人类的伦理境界。
关键词:宋明儒家;生;伦理;言说特色儒家伦理,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关于“生”的伦理。
儒家视”生”为天地之德、道之本体,围绕着“生”,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生”之伦理思想。
这一思想先是在《易经》中得到初步的理论说明,后又经原始儒家和汉儒的大力拓展,最终在宋明儒家那里形成“万物一体”的恢弘气象。
相较于前儒,宋明儒家对“生”之义理的阐发独到而深刻,立足本源论证而又融摄现实的道德诉求,着眼人伦日用又不乏高远的境界追求。
一、性与天道:对“生”之本源的理论发微天人关系是儒家构造其学说义理的基本方式。
历代儒家言“生”,也都遵循着这一基本方式。
天人关系,在宋明儒家那里主要表现为性与天道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从儒家“生”的思想角度而言,它要回答的主要是“生”的根据问题。
相较于前儒,宋明儒家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确立了一种本体论的进路和取向,从而在超越义上更清晰地说明了天人共“生”的本源依据。
宋明儒者言“生”,尤为注重对宇宙本原和万物生化问题的探讨,并把它们与形而上、形而下的理论联系起来。
他们一方面承接孔孟之意,强调“天”对人之“生”的意义和“人”在天地间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从本体之理和自我之心的相互关系角度来讲“生”的道理。
因此宋明儒者论“生”,一方面表现为现实的天道和人事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精神上的天、性、心、理之间的决定和体认的关系。
这与前儒论“生”是有显著不同的。
在天道与人道之间探讨“生”的意义,这是儒家“生”之伦理的一贯特征。
高中历史 专题一 3宋明理学习题 人民版必修3

三宋明理学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困境:魏晋时期,____兴起和____传播直接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唐末五代之后,______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复兴: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________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____思想;同时,李翱也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韩愈、李翱的思想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北宋________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在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特别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
一、1.道教佛教官方儒学2.复兴儒学道统士大夫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理气学天理♨应用思考北宋理学的创立背景、思想来源、基本特征。
应用思考:背景:(1)唐末五代长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的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的破坏,不利于政治的稳定。
(2)儒学家革除时弊、重建儒学道德,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4)宋代学者抛弃汉唐师古学风,敢于疑经改经。
思想来源:儒学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基本特征:把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应用示例“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
下列关于“北宋五子”建立的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力图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能继承孔孟正宗和治国之道B.一开始就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C.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毫无积极作用可言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当完全肯定应用示例:A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主要思想。
(1)本体论:理比______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认为“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______”。
宋明理学主要特点是什么 主要的学派分别有多少

宋明理学主要特点是什么主要的学派分别有多少本文导读: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无疑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但从总体上看,它至少有以下两个主要的特点。
(一)思辨化的儒学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思辨性。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其所具有的三世因果的彼岸性深深吸引了儒学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佛教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发展。
但相对而言,儒家的应变总体上是滞后的。
在唐一代,儒家学者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李翱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佛道二教尤其是外来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
但他们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比较简单化,韩愈主张“人其人,火其书”,用政府行政干预的方法来禁止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李翱思考得相对深入一些,主张援道入儒、以儒包佛,来解决佛教文化的冲击。
宋代的理学家们认识到,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儒学本身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原始儒家大部分典籍失传,直到近代才出土大量竹简,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先秦孟子从“四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则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讲究阴阳灾异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
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的阴阳灾异和神学化的论证则更显得粗浅,实际上已误入歧途。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例如被列于“六经之首”而最具形上学性质的《周易》的道器观,孔子的“仁”学,《孟子》与《中庸》对于“性”与“天”的问题的探讨。
理学家们吸收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上学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熹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苏的“道”、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心”,等等。
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内涵

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内涵自唐宋之际以来,中国的哲学思想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儒家学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形成了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思想体系。
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内涵,是我们学习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
一、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1、宋代儒学的兴起宋代可谓是中国儒学的全盛时期,不仅儒学经典的研究和教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儒家学说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重要的改进。
诸如程颐、朱熹等后来成为宋代儒学代表人物的学者,都在这个时期开始着手整理儒家经典,设立讲学,推广儒学思想。
2、朱熹的理学思想宋代儒学的发展到了宋理学的时期,朱熹成为了儒家学说的最高权威。
他提出了“理”的概念,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指针。
朱熹在《大学衍义》、《中庸章句》、《礼记集解》等多篇著作中,把儒家学说从道德伦理层面推向了本体论层面,成为儒家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3、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明代,王阳明成为了理学的代表人物,并提出了“心学”思想,形成另一种儒家思想的流派。
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将“知”放在“行”之后,认为人的理性思维与心灵感悟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
王阳明倡导的“心即理,理即心”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哲学信仰。
二、宋明理学思想的内涵1、理、气、心三合一宋明理学思想提出“理气心”三合一的概念,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本,气是理的体现,而“心”是人类认识宇宙的能力和源泉。
在宋代,朱熹对“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认为“理”是普遍存在的东西,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而在明代,王阳明则进一步强调了“心”的作用,认为人的心是智慧的源泉,是寻求真理的阶梯。
2、知行合一宋明理学思想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回应当时朝廷官僚思想的应试教育和官本位思想的批判。
知识和行为的逐渐统一,不仅体现了人类智慧的魅力,也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3、正心诚意宋明理学思想强调了“正心诚意”的概念,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认识真理,是因为他们保持了纯真的内心。
【推荐下载】宋明儒学中的身体本体论建构

[键入文字]
宋明儒学中的身体本体论建构
在承继前人五脏开窍于目、开窍于耳、开窍于口、开窍于鼻、开窍于二阴这一思想基础上,理学家一方面深刻挖掘出身体之窍的本体论向度,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宋明儒学中的身体本体论建构。
提出一个完整的天地之心的发窍路线天地之心发窍于人心( 良知/ 灵知/ 虚灵/ 灵窍)-人心(通过五脏六腑)发窍于耳目口鼻四肢这一连续性的发窍结构,并借助于汉儒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思想揭示出天地之心-人心(灵窍)-七窍一体结构的时间性( 七窍、灵窍律动与天地万物律动的同步性),另一方面,呈现出丰富的七窍与心窍修身经验,这些经验极大丰富了孔孟四勿与践形功夫。
儒家强调身体之窍、心窍的虚、无性格,与萨特所代表的意识现象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儒家通身是窍的理念折射出儒家的主体性乃是扎根于生生不已、大化流行之中与他者、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相互应答的身心一如的存在,这种主体性本身就嵌在身体之中,无论是惕然动乎中,赧然见乎色之耻感,抑或是恻然动乎中之不忍、悯恤、顾惜之同感,乃至生意津津之一体生命的生机畅遂感、乐感,皆是深深嵌入身体之中觉情与实感。
1。
宋明新儒学是如何发生的?请谈谈早期新儒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

宋明新儒学是如何发生的?请谈谈早期新儒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
到了宋明时代,儒家知识分子面对着儒门淡薄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受到了佛道两教兼容并包的思想的冲击,“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耳!”,二是其理论受到了佛教的批判和奚落,“云虚无混沌一气等。
名为元始。
不知空界已前早经千千万万遍成住坏空终而复始。
故知佛教法中小乘浅浅之教。
已超外典深深之说”,批判其天命观的粗糙。
之后,儒家学者开始了奋勇的反抗。
儒家学者对外采取了攻乎异端的方式,指的是抨击导致儒学中衰的外部根源,包括排佛道、斥时文两个手段。
斥佛道,也就是对佛道两家进行批评,大致经历了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采取简答粗暴的方式,中期受孟子“辟异端”方法的启示,采取“修其本以胜之”的原则,晚期则主要从理论高度进行辩驳。
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退之《原道》辟佛老,欲‘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于是儒者咸宗其语,及欧阳公作《本论》,谓‘莫若修其本以胜之’,又何必‘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也哉?’此语一出, 而《原道》之语几废。
”由此可见,欧阳修“修其本以胜”佛老的观念极大地促进了宋代学人辟佛方法的转变。
斥时文,则是以韩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反对当时华而不实的骈文之风,化骈为散,回到“六经”的朴实文风中,并提倡文以载道,于是出现了我们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
儒家学者对内则采取了拨乱反正,即从儒学内部进行调整,包括对传统经学内容和研究方式的调整,以及儒学理论上的整合创新。
前者涉及从“五经”系统转向“四书”系统,以及从训诂之学转向义理之学;后者则指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对儒学进行了哲学论证。
这两个方面其实指向一件事,即对先秦儒学思孟一系的重新发掘,有学者将这个发掘的过程称之为“孟子升格运动”。
为了应对新的挑战,人们需要从儒学内部寻找一种思想资源和方法,于是人们在先秦留下的资料中发现了孟子。
新儒学结合了宋明理学和道学,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后来演变为心学和理学,分别以朱熹和王阳明为代表。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阶段。
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朝人,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拓展: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再一次腾飞与发展,儒家思想已渐渐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
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这些发展演变: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
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1、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①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②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2、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①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
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
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②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传统儒学对宋明新儒学的影响 一、一元性的道德本体论—
先秦时期,由于人们思想中神的权威逐渐下降 ,传统儒学开始融入了对人的主体性思考 ,人性及 超越性的道德意识有被当做本体的倾向 。在 《论语 》 中, 孔子 “仁 ” 的思想即是对主体道德重要性 的表述。此后,孟子认为 “天” 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人只要反求诸己, 就可以认识天, : “天 这是儒学 “天人合一” 的一元性道德本体论的开端。传统儒家经典 《中庸》 也表现出这种思想
宋明儒学家依据传统儒学一元的思维模式认为 “天道 ” 与 “人性 ” 可以获得统一, 因而提出 “性即理 ” 、 “心即理 ” 等哲学命题。 关于 “天道 ” 与 “性命 ” 的关系问题, 后世理学家以道德本体 ) , 或强调 “自明诚 ” 为中心,以 《中庸 》 的思维模式展开辩论, 或强调 “自诚明” ( “尊德性 ” ( “道问学” ) 。但无论哪种学派都认为 “天命” 是道德性的本体; 不仅圣人的 “率性” 依据天道,凡 : “儒者则因明致诚, 因诚致明, 故天人合一, 致学而可以成圣, 人修道也有着天道的依据。张载说
: 《二程遗书》 卷 6 ,载 《二程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第 131 页。 程颢、程颐 》 ,《大正藏》 册 48 ,第 483b 页。 ② 《华严发菩提心章 : 《朱子语类》 卷 75 ,北京: 中华书局,1980 年,第 1979 页。 ③ 黎靖德编 : 《陆九渊集》 卷 34 ,北京: 中华书局,1980 年,第 423 页。 ④ 陆九渊 ① ⑤ ⑥ : 《中国佛教与宋明理学 》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118 页。 参见陈运宁 : 《王阳明全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第 6 页。 王阳明著,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
通过借鉴华严宗理事关系说的论证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体与万物的圆融无碍。 《华严发菩提心章 》 说: ② 朱熹以此为思维方式, 提出 “太极如一木生 “事既揽理成,遂令事相皆尽,唯一真理平等显现。 ”
③, 说明性、 理、 事圆融相即。 陆王心 上,分为枝干,理事无碍,一理能摄万事, 万事都包含一理 ” 学在本体论上与佛教禅宗理论的渊源非常明显 。 陆九渊提出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 满心而发, 无 ④,固然是受孟子的影响 , 更无疑是禅宗 “心是道, 心是理 ” 命题的翻版。 ⑤ 王阳明深化陆 非此理” ,并发挥禅宗 “万法从自性生 ” 的思想, 在论 九渊的思想,提出心即本体,所谓 “心即性,性即理”
① ② ③
: 《庄子集释》 ,上海: 上海书店,1987 年影印本,第 116 页。 郭庆藩 : 《朱子语类》 卷 75 ,北京: 中华书局,1994 年,第 1983 页。 黎靖德编 :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1983 年,第 79 页。 朱熹
222
社会科学战线·2011 年第 12 期·博士论坛
③ 朱熹通过确 : “性者,人所受之天理; 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 ” 与天理结合,他说 立理与天道、人性的一致性,强化了自然人性实现名教之理的可能性 。但是,朱熹将理性绝对化的倾
向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统道德在人心中的僵化 。 作为朱熹学说的反动, 陆王心学把外在天理内化于人 ,把与理合一的心之本性作为本体。 这一思想转向包含 心,以心体取代了性体,通过标揭 “心即理” 着魏晋玄学一贯持有的对人类精神境界追求 ,在哲学上进一步强化了本体论向内追求的趋势 。
— —宋明新儒学本体论的特征及意义 结语: 返本开新—
宋明新儒学本体论将 “理” 或 “心” 的内涵重归于传统儒家的道德意识, 这不是对传统儒学本 体论伦理道德原则的简单复原,而是在对佛、道思想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对传统儒学本体论的思想内 容与思维方式进行的深刻改造和发展 。 就大端而言,传统儒学确立了 “天人合一 ” 的道德本体论的方向, 但未能进行细致地诠释; 魏 晋玄学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宇宙本体论的探讨 ,唤起了主体精神的自觉性,追求着人的性情与社会道 德的一致性。在传统儒学和魏晋玄学的影响下 ,中国哲学本体论日益向内向性的道德化方向发展 ,但 一直在道德心性与宇宙本体、本体与现象的沟通上缺乏有效论证 。隋唐佛学将心性与本体相结合,在 理论上完成了心性本体论的探讨 ,但在价值取向上偏离了传统儒学的方向 。宋明时期儒、释、道学术 会通盛行一时,宋明新儒学继承传统儒学 “天人合一 ” 的思维模式, 最终建立了以传统道德思想为 内涵的心性本体论,实现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由玄学 、佛学义理向儒学思想的转换。 同时, 宋明新儒 、 学超越魏晋玄学体用会通模式, 通过借鉴佛教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强化本体与精神的结合, 将 “理 ” “心” 等范畴提升到包括宇宙本原、人性根本、万物法则的本体论高度。 这种扩展, 一方面将道德伦 理为主的政治哲学向外延伸,直至宇宙本体的生成变化; 另一方面则向内深入,将本体直达生命个体 的本性与本心,使外在道德规范直接成为人的自觉认识和行动 。由此,宋明新儒学极力从天理与人心 相通的角度对原始儒学的薄弱之处进行了创造性诠释 ,同时也解决了魏晋玄学无法将道家之体与儒家 之用合一的问题,这对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 责任编辑: 王艳丽
① 同样 ” , 《易传 》 通过对宇宙普遍规律与现实社会秩序即天 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人合 道与人道一致性的推演,试图以 “阴阳” 之道为基础建立包罗宇宙人生一切方面的世界观 ②, 也为后来宋明新儒学 一” 的思维方式使传统儒学经典成为 “整个儒家最基本和最高的哲学典籍 ” 本体论的建立提供了儒学方面的思想资源 。
宋明新儒学本体论的思想来源与特征
221
— —魏晋玄学对宋明新儒学的影响 二、内向性的宇宙本体论—
魏晋玄学家吸收、改造老庄思想,通过哲学上本体论的 “有无 ” 之辩为政治上讨论的 “自然与 名教” 的关系服务,以求为名教的存在及价值提供思想依据。 王弼认为 “自然之性 ” 是本体 “无 ” , 是自然的必然表现。 王弼强调主体性情对于名教的支配作用, 在人性论层面的彰显,名教是 “末 ” 这是对道德规范背后人的自然情感的呼唤和张扬 。但王弼在贯通 “有无” 关系时过多地突出了 “无 ” 作为本体的逻辑规定性,因此造成了无与有在本末、体用上的区分和对立; 这也使与 “有” “无 ” 相 对应的名教与自然未达到根本上的一致。 此后, 阮籍、 嵇康 “越名教而任自然 ” 的思想和裴頠重名 教而轻自然的思想便是王弼本体论体系矛盾的外在化表现 。郭象注意到这方面的理论不足,开始加强 “有无” 联系的论证,努力使名教与自然达到统一。 郭象在其 “独化 ” 论中认为自然之 “无 ” 与名 教之 “有” 都是事物 自 然 如 此 的 性 分, 都 具 有 存 在 的 必 然 性, 所 以 必 须 使 “神 器 独 化 于 玄 冥 之 ①,使个人从内心冥证事物 “ 境” 独化” 的本性。玄学从王弼发展到郭象, 虽然一直在试图沟通有无 以建立人性与礼教和谐共存的社会 ,但最后却归结到在主体精神世界中去实现这样的理想 ,这使得中 国本体论必然会向内向的心性本体论方向发展 。 此后, 宋明新儒学延续着魏晋玄学 “自然与名教 ” 关系的思考,继续以 “性与天道” 的关系为主题展开探讨。 宋明新儒家也通过哲学上本体与现象关系的阐述寻求政治上内圣之道与名教的一致性 。宋代学者 朱熹便以此作为其理学的内在理路 ,在确立宇宙本体为 “理 ” 后提出人性通达形而上之 “理 ” 的途 : “未有事物之时,此理已具。少间应处,只是此理 。 ” “事物虽大, 皆形而下者。 径与方法。朱熹说 ② 朱熹认为理为万物本体 ,有理则有其事对应 ; 而未有事时, 即具体事物尚 ” 理虽小,皆形而上者。 、 “有生于无 ” 的思维方式一脉相承。 但朱熹 未显现时,其理仍在。这种宇宙观与王弼 “以无为本” 特别强调以儒家道德原则为理本体的内涵 ,这就翻转了王弼以自然为本、以名教为末的体用关系,明 确了 “理” ( 名教) 的正面价值及其本体地位。朱熹的理本论虽然与玄学的价值取向不同 , 但却并没 有改变玄学本体论对内向性精神境界的追求 。 朱熹在赋予 “天理 ” 本体性质的同时特别注重将人性
。 他说 : “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本体便是 述心与万物关系时,提出 “心外无物 ” ⑥ 心、 性、 理、 万物圆融无碍, 相即 ” 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 无心外之物。 相用,了无差别。由此可见,宋明新儒家在吸收佛教心性本体论的过程中 ,将人性本原与宇宙本体相 ” 、 “道 ” 等同的本体地位, 并借助佛学即体即用的思辨 结合,使心、性范畴上升到与传统哲学 “天 方式,最终圆满地建立了本体与现象之间融通无碍的心性哲学体系 。
即体即用的体用观,这主要得益于对隋唐佛教各派别思维方式的吸收。 传统儒学 “天人合一 ” 论的 ” ,“人道” 由 “天道” 派生; 而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则借助佛学心性 立足点是 “道之大原出于天
①, 使人之本 “性 ” 本体论即体即用的思维方式, 从天人相即的角度说明 “天人本无二, 不必言合 ” 等同于本体性质的理或道。 此后, 朱熹在坚持二程 “性即理 ” 的基础上提出 “理一分殊 ” 的思想,
③ 在张载看来 ” , “天人 ” 本来合一, 人们可以通过对个体的道德修养获得对 “天 得天而未始遗人。 ④ 理” 的证悟。陆王心学也沿此思维路径展开论说 ,陆九渊提出的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
显然是对孟子 “万物皆备于我 ” 一语的诠释。 宋明儒学家把天理看做道德性的本体, 认为天理与人 性合二为一,这正是在传统儒学一元性思维方式下进行思考而获得的理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09SJB720012 ) 。 作者简介: 吴丹,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博士,研究方向: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① ② ③ ④ :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1983 年,第 17 页。 朱熹 :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13 页。 李泽厚 : 《张载集》 ,北京: 中华书局,1978 年,第 31 页。 张载 : 《陆九渊集》 卷 36 ,北京: 中华书局,1980 年,第 483 页。 陆九渊著、钟哲点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