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初期佛像
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

在色彩方面,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以暖色调为主,特别注重色彩的对比和搭配。 佛像的皮肤颜色呈深褐色,与鲜红色的衣裳、金色的饰品形成鲜明的对比,使 整个画面显得生动活泼。
二、宗教内涵
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的宗教内涵主要涉及信仰、伦理和思想等方面。首先,造 像体现了佛教信仰的深刻影响。这一时期,佛教教义逐渐传播开来,成为印度 民众的精神支柱。佛教造像作为传播佛教教义的载体,通过直观的形象传达了 佛教的信仰内涵。
参考内容二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 内涵。在传播佛教教义、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佛教造像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 结合,形成了具有民族化和世俗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本次演示将围绕中国早期 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其历史背景、概念内涵、研究现 状、重点问题以及创新观点和结论。
其次,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还体现了佛教的伦理观念。佛教强调慈悲、平等和 无私等伦理准则,这些准则在造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佛像的面容慈 祥,眼神充满关爱,展示了佛教对慈悲和无私精神的追求。
最后,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还传达了深刻的哲学思想。佛教倡导四大皆空、因 果报应等思想,这些思想在造像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例如,佛像的宁静安详 的面容和优雅端庄的姿态,传达了佛教对人生真谛的理解和追求。
也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佛教教义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这 一时期佛教造像的传承与发展、地域特色以及与其他地区佛教艺术的交流与互 动等问题,为全面认识和理解印度佛教艺术提供更丰富的视角和启示。
参考内容
中国内地早期佛教造像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佛教在中国 内地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介绍中国内地早期佛教造像的历 史背景、造像特征、代表作研究以及研究现状,并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论长江流域早期佛教造像的古印度影响

[ 关键词]长江流域文化 , 佛教 艺术 ; 印度佛像 ; 中印文化交流 [ 中图分类号]K 7 . 89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 号]10 - 16 (0 1 O 一O 1— 0 0 8 7 3 2 1 )5 17 6
TheS u y o h c e n i n’ n l e c o ry t d f t eAn intI d a S I fu n e f rEa l
n sy,man y i f e c d b s a a h r c o l i n e v rv l y o c n da n t eS u h r — at i l l n e y Ku h n M t a a s h os n Ga g sRi e a l fAn i t n i.I h o t e n Dy n u e e I
n sy,t e fg r f Bu d a I o t i a i r s o it d wih t e a ce t s u h r nda , i n n at h i u e o d h n n r h Ch n s mo e a s cae t h n in o t e n I i Sr La ka a d
第 2 5卷
第 5期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o . , . 1 25 No 5
S p 20 1 1 e .
2 0 1 1 年 9月
J un l fH u a iest ( o ilS in e ) o r a n n Unv ri S ca ce c s o y
Ab ta t Th a l s i e e f u e o u d a i t e mo e r e B d h ih f u d i o g i g i 2 s r c : e e ri t e Ch n s i r fB d h h n y t e u d a wh c o n Ch n q n 1 5 g s n n A. D.a d t ee r e ta c u t f d h o t h n r b u 0 e r tr n h a l s c o n so i Bu d a i n r c i a a ea o t 0 y a sl e .Ths s o h t i e e sa u n h 2 a i h ws t a n s t t e Ch i h is ie i h n t eRi e a i n t e f t s t eYa g z v rb s r r n n,a d t e i u e o u d a a ti h i a n h l w v r n h n F g r fB d h r t e S l Ro d a d t e Yel Rie n k o
【南印度】惊艳绝伦的古印度阿旃陀石窟佛像

【南印度】惊艳绝伦的古印度阿旃陀石窟佛像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西南部马哈拉斯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县以北阿旃陀村旁的瓦古尔纳河畔,共有高低错落的29个石窟,在温德亚山的陡崖上环抱成新月形,绵延550多米,为印度现存最大的石窟遗址。
它集古代建筑、雕刻、绘画之大成,融佛教信仰、文化变迁、社会生活于一体,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又饱含深厚的历史底蕴。
古印度阿旃陀石窟佛像,位于马哈拉斯特拉邦北部温德亚山的悬崖上,历时1000年之久。
中国唐代僧人玄奘大师曾对它作了最早的记载。
1819年英国人又重新发现。
该石窟今存洞窟29座,窟形分支提和毗诃罗两大类,以后者居多。
支提窟内中央置窣堵波,依天然岩凿成,内殿四周,建造柱,在早期的支提窟中有明显的仿竹木构造痕迹,且装饰简朴;至中晚期后则趋于精美。
毗诃罗窟内部有石床、石枕、佛龛等,陈设较简单。
古印度阿旃陀石窟,始凿于公元前2世纪,直延续到7世纪中叶。
现存30窟(包括一未完成窟)。
从东到西长550米,全部开凿在离地面10~30米不等的崖面上。
除5窟(即第9、10、19、26、29窟)为供信徒礼拜的支提窟外,余皆为僧房。
阿旃陀以其壁画艺术著称于世,是现存最早的印度古代壁画遗迹,多用晕染法,使人物形象立体化,这种手法对敦煌壁画有很大影响。
由于洞窟开凿年代分属三个不同时期,所存16窟壁画亦呈现出三种不同风格。
第9、10窟壁画涉及佛教的小乘形式。
绘制于公元前后,以本生故事为主。
佛教认为,佛陀是已入涅槃、彻底摆脱业报轮回的圣人,是不能再生的,所以多以象征性手法来表现,如法轮、莲花、小白象等。
第16、17窟为第二期壁画,约绘制于6世纪左右。
以人像和建筑图案的配合为特色,构图富于变化,线条流畅,笔法洗炼,色彩绚丽,内容多为佛教宣传。
第1、2窟为第三期壁画,约绘制于7世纪左右。
世俗性题材增多,与外来的中国、波斯风格融合混杂,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所表现,如帝王宫廷欢宴、狩猎、朝觐的场面,飞禽走兽、奇花异卉等等,构图活泼,栩栩如生。
十一世纪印度石雕:三面六臂文殊菩萨像

十一世纪印度石雕:三面六臂文殊菩萨像文殊菩萨是显教和密教都非常重视的一位菩萨,为智慧的象征,众菩萨之首席。
密教奉文殊为佛教部的部主,并作为本尊修持,其形象有多种:一面两臂,一面四臂,三面六臂和六面二臂等。
这里与您分享的是三面六臂文殊菩萨石雕像。
这尊出自印度北部的十一世纪浮雕像十分精美细腻,文殊菩萨头戴花冠,中央发髻高隆,宝珠顶严,面相慈悲端庄。
原三面六臂文殊菩萨的三面是有颜色之区分,正面为橙色,右脸蓝色,左脸红色,但此尊浮雕未彩绘,故三面一色。
主臂双手胸前抱臂结印,上右手高举智慧宝剑,左上手持青莲花,另一双左右手各持弓和箭(箭已失)。
全身佩有各式项圈、耳珰、臂钏、手钏、足钏及腰饰等璎珞珠宝饰品庄严全身。
双足呈金刚跏趺坐安住于莲花月轮之上。
莲座刻制精美,莲瓣肥硕圆润。
上方有雕刻精美的五座佛塔,塔中安住的主尊为三面六臂文殊菩萨,象征文殊菩萨的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六臂动作及持物有所不同,但右上手高举智慧之剑是相同的。
塔身二侧有卧狮护法。
美国鲁宾艺术博物馆收藏文殊菩萨是显教和密教都非常重视的一位菩萨,为智慧的象征,众菩萨之首席。
密教奉文殊为佛教部的部主,并作为本尊修持,其形象有多种:一面两臂,一面四臂,三面六臂和六面二臂等。
这里与您分享的是三面六臂文殊菩萨石雕像。
这尊出自印度北部的十一世纪浮雕像十分精美细腻,文殊菩萨头戴花冠,中央发髻高隆,宝珠顶严,面相慈悲端庄。
原三面六臂文殊菩萨的三面是有颜色之区分,正面为橙色,右脸蓝色,左脸红色,但此尊浮雕未彩绘,故三面一色。
主臂双手胸前抱臂结印,上右手高举智慧宝剑,左上手持青莲花,另一双左右手各持弓和箭(箭已失)。
全身佩有各式项圈、耳珰、臂钏、手钏、足钏及腰饰等璎珞珠宝饰品庄严全身。
双足呈金刚跏趺坐安住于莲花月轮之上。
莲座刻制精美,莲瓣肥硕圆润。
上方有雕刻精美的五座佛塔,塔中安住的主尊为三面六臂文殊菩萨,象征文殊菩萨的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外国古代雕塑

• 这尊菩萨像表现的是释迦牟 尼出家前身为太子时的形象。 菩萨面部带有印度与欧洲混 血儿的特征,容貌俊秀,英 姿勃发,与希腊阿波罗神像 有几分相像,表明其与希腊 雕刻艺术的密切联系;其服 饰华贵,尤其是头部和胸前 的饰物十分奢华,雕刻细致, 显示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增 强了雕像的装饰效果,体现 了古印度本土艺术特征。这 尊雕像可以看作是印度贵族 王朝风度翩翩的王子形象的 真实写照,只不过为他加上 了头光,表示出他非同凡俗 的佛教身份。它也是犍陀罗 雕刻家将希腊与印度艺术相 融合结出的硕果。
摩西
五.17─19世纪欧洲雕塑
西方雕塑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繁荣 之后,继续得到发展,各个时期均产生了 具有时代风格的优秀雕塑作品。雕塑的题 材得到拓展,形式更加多样化。贝尼尼、 乌东、吕德、罗丹等雕塑大师都为西方雕 塑艺术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17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刻家贝尼尼,擅 长于通过静态的人物雕像表现戏剧性的情 节,使雕塑具有强烈的动感和装饰意味。
《垂死的奴隶》两眼紧闭,似乎不是在迎接死 亡,好象是在休息。他那安祥的脸上,没有垂死 挣扎的痕迹,也没有因痛苦而造成的痉挛,却呈 现出一种梦幻般的平静和陶醉,仿佛是一种摆脱 了苦难的昏迷。他左手支撑着头部,右手扶在胸 前,好象刚刚经历过严酷的折磨,精疲力尽,正 在进入一种解脱的状态。
这件作品与《被缚的奴隶》是米开朗基罗为教皇 朱理二世创作的纪念性雕像,虽然是未完成的作品,但 已充分显示了作者雕刻技艺的完美。奴隶的姿态及其形 体的转折,传达出其全部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个被征 服者在经受了巨大痛苦之后的松驰与平静,死亡的悲哀 已转化为使灵魂解脱的祥和。坚硬的大理石被雕琢得细 腻光洁,令人感受到肌肤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人体的 脉搏。 垂死的奴隶 (大理石,1550年)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彩绘陶钵 约公元前26世纪
印 度 河 印 章
印度河印章
二、石工艺
古代印度石工艺成就突出
特点:神像及建筑装饰多 实用者少 完全依附于宗教 体现宗教精神
风格:造型优美、生动 线条流畅 注重节奏变化 创造了东方神像造型法则及标准 具有世俗性
牛像柱头 灰砂石 高198.2cm 孔雀王朝 公元前3世纪
佛教(Buddhism, 仏教)
乔达摩·悉答多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约公元前566—前486) 迦毗罗卫国国王之子,属刹帝利种姓
释迦(族名“能”) 牟尼(寂静、仁、儒、忍) 佛陀(觉悟者)
四谛:苦谛 集谛 灭谛 道谛
大乘佛教(Mahayana) 北传佛教 大(大道、大业) 乘(运载、渡、度)普渡众生 革新
当代柬埔寨的民间舞蹈 2012年
吴哥日出
吴哥日出
柬埔寨古寺庙
脱胎灵梦 石灰石 公元2世纪 阿玛拉瓦提
柬埔寨古寺庙
苏立耶立像 科纳拉克 13世纪
那罗和那罗衍那 笈多王朝 公元5世纪
五、其 他
牙雕药叉女神像 贵霜王朝 公元1~2世纪 喀布尔博物馆藏
人物纹象牙雕刻饰板(塔门下化妆的女人)
④ 首陀罗(Sudra) —— 土著居民 雅利安人中贫困破产者
⑤ 旃陀罗(Gandala) —— 最底层 山林地区落后部落 或不同种族结婚后生的子女 “最卑贱者”
宗教
吠陀教(Veda)
约公元前20世纪 由雅利安部落的信仰演化而成 信仰多神 自然物象均被幻化为神灵
婆罗门教(Brahmanism)
土陶母神像 高23cm 哈拉帕出土 前26世纪
土陶母神像 约公元前26世纪
土陶母神像 约公元前26世纪
陶塑舞蹈少女 前2世纪
古印度佛像识别指南:“犍陀罗”“秣菟罗”什么意思

古印度佛像识别指南:“犍陀罗”“秣菟罗”什么意思犍陀罗风格一般认为,佛造像最开始出现于公元1世纪的犍(jiān)陀罗地区(南亚次大陆西北部)。
图中画红圈处即为犍陀罗地区犍陀罗立式佛像,大英博物馆藏,公元2-3世纪犍陀罗风格的佛头,4-5世纪,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其次,佛所穿的袈裟,看起来厚重,不透明,很有垂感,看起来就像是地中海地区的长袍。
佛像的头发也通常刻画成波浪式的头发,不同于我们比较熟悉的螺发。
弥勒菩萨立像,约3世纪,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可以看到每一绺头发呈波浪状,而非盘旋带尖的螺发犍陀罗造像的表情较之后来显得有些呆板,严肃(可能也是脸型的锅),以至于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考古界普遍认为:犍陀罗佛像是佛像雕刻里面最丑的。
秣菟罗(又译马图拉、马土腊等)本是印度古国名,位于印度中部地区,是著名的雕刻之都。
在佛教兴起之前,秣菟罗就雕刻有很多印度教的神像。
大约在公元2世纪,这个地区开始出现佛像。
秣菟罗风格的造像虽然也受到古希腊艺术的影响,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更靠近印度腹地一些,造像的面容肯定不像古希腊人,在风格上也偏向印度本土艺术的风格,与犍陀罗佛像的区别还是较为明显的。
早期的秣菟罗佛像有很多都是裸体造型,即使有袈裟之类,也非常轻薄,凸显人体的肉感。
头发也不是波浪,而是一圈一圈盘旋的螺发。
衣纹的做法通常是在隆起的棱上加刻阴线。
早期的秣菟罗佛像,公元2世纪,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藏。
这肉体相当明显了公元2世纪后半叶,秣菟罗风格的佛像逐渐开始吸收犍陀罗佛像的一些特点来改造自身。
到了公元4世纪,秣菟罗佛像终于实现了印度传统与外来影响的完美融合,迎来自己的成熟期。
成熟期的秣菟罗佛像,体态显得更加优美细长,面孔是东方人的特征,耳垂长而厚,发是典型螺发,右旋,有肉髻。
眼睛一般半眯,神态平和,淡然,是我们印象里佛祖俯视众生的形象。
公元5世纪的秣菟罗风格佛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佛像的螺发秣菟罗风格佛像,公元4-5世纪,印度秣菟罗美术馆藏佛立像,公元5世纪,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藏笈多王朝萨尔纳特式佛像,公元5世纪,萨尔纳特美术馆藏北齐立佛造像(残),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青州博物馆藏虽然是残件,但也可以发现衣纹相当简洁。
犍陀罗与秣菟罗,佛教造像艺术的两大源头

犍陀罗与秣菟罗,佛教造像艺术的两大源头犍陀罗佛造像,释迦牟尼佛,3至4世纪,片页岩材质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因大乘佛教的兴起,出现了佛陀的造像和菩萨像。
贵霜王朝(Kushan Empire,西元一至三世纪),诞生了两大艺术中心──西北部的“犍陀罗”和恒河中上游地区的“秣菟罗”,两地同时期有佛教造像,但艺术风格却迥然不同。
犍陀罗造像静谧内敛,展现印度希腊化的睿智与写实风格;秣菟罗造像稳健有力,显现印度本土化的活力与古典样貌。
犍陀罗佛造像, 3至4世纪,灰泥材质犍陀罗佛造像,弥勒菩萨,3世纪,片页岩材质犍陀罗,是梵语(Gandhāra)的音译,“香遍国”、“香风国”是义译,又称“月氏国”、“健驮逻国”等。
《大唐西域记·卷二·三国》记载:“健驮逻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八百余里。
东临信度河,国大都城号布路沙布逻,周四十余里。
”信度河(Sindhu River)即今印度河,健驮逻国的都城古名“布路沙布逻”(Purusapura)即今巴基斯坦西北部的白沙瓦(Peshawar)与阿富汗东北边境一带,地处于印度与中亚、西亚交通的枢纽,是东西方文明的交通要道。
在犍陀罗发现的公元4-5世纪,希腊迪奥尼索斯的头像雕塑。
可见当时犍陀罗的艺术和文化深受希腊影响犍陀罗雕塑中希腊化的人物五官表现犍陀罗佛造像残件,5世纪,片页岩材质犍陀罗佛造像,3世纪,片页岩材质犍陀罗是古印度十六列国之一,曾为古波斯帝国的一部分,希腊亚历山大帝国曾占领此地,阿育王曾派佛教徒来此传播佛教。
西元前二世纪,希腊人于此建立大夏国(Bactria)。
西元一世纪,游牧民族大月氏人建立贵霜王朝,定都犍陀罗一带,所以犍陀罗文化结合了古波斯、古希腊、古印度与中亚草原文化的精华;贵霜王朝时,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当时亚欧四大强国。
贵霜王朝时代是犍陀罗艺术的鼎盛时期,犍陀罗地区曾为希腊文化殖民地,仿照希腊罗马雕刻神像的手法,以西方人体写实形式雕刻佛像,结合了佛教文化和希腊文化,此造像风格后人以地名“犍陀罗”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