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转发宁波市发改委《关于宁波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方案》的通知法律法规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市发改委提出的《宁波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转发,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七月二十七日
宁波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方案
(市发改委 二○○八年七月)
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党的十七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为了进一步明确我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工作要求、组织分工、进度安排等内容,做好我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重大意义和基本原则
(一)重大意义
编制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的落实和细化,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将全市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功能定位,确定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为把宁波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编制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六大联动”,努力实现“六大提升”,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构建“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市域发展格局,实现宁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南北区域协调发展;二是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三是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四是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订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是各类规划编制的基础,是各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协调区域开发格局、编制空间布局规划、审批和核准重大建设项目的依据。
(二)基本原则
1.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确定区域主体功能,制定分类别的区域开发政策,提高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人与自然和谐。主体功能区规划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立足区域自然特点和环境容量,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统一。
3.主体功能导向。主体功能区规划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适当突破行政区域限制,抓住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确定区域主体功能,引导区域开发建设的方向。
4.突出整体性。主体功能区规划必须站在区域全局的高度,整体谋划区域发展,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5.强化可操作性。主体功能区规划必须建立明确、可操作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并在保持行政单元完整性的基础上,制定分类别的区域开发政策,使主体功能区规划真正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6.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形成主体功能区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主要通过明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引导市场主体自觉地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从事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二、主要内容
我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包括四方面内容:
一是开展前期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市发改委提出的《宁波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转发,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七月二十七日
宁波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方案
(市发改委 二○○八年七月)
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党的十七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为了进一步明确我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工作要求、组织分工、进度安排等内容,做好我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重大意义和基本原则
(一)重大意义
编制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的落实和细化,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将全市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功能定位,确定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为把宁波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编制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六大联动”,努力实现“六大提升”,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构建“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市域发展格局,实现宁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

促进南北区域协调发展;二是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三是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四是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订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是各类规划编制的基础,是各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协调区域开发格局、编制空间布局规划、审批和核准重大建设项目的依据。
(二)基本原则
1.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确定区域主体功能,制定分类别的区域开发政策,提高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人与自然和谐。主体功能区规划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立足区域自然特点和环境容量,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主体功能导向。主体功能区规划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适当突破行政区域限制,抓住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确定区域主体功能,引导区域开发建设的方向。
4.突出整体性。主体功能区规划必须站在区域全局的高度,整体谋划区域发展,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5.强化可操作性。主体功能区规划必须建立明确、可操作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并在保持行政单元完整性的基础上,制定分类别的区域开发政策,使主体功能区规划真正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6.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形成主体功能区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主要通过明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引导市场主体自觉地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从事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二、主要内容
我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包括四方面内容:
一是开展前期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市发改委提出的《宁波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转发,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七月二十七日
宁波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方案
(市发改委 二○○八年七月)
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党的十七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为了进一步明确我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工作要求、组织分工、进度安排等内容,做好我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重大意义和基本原则
(一)重大意义
编制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是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的落实和细化,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将全市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功能定位,确定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为把宁波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编制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六大联动”,努力实现“六大提升”,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构建“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市域发展格局,实现宁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南北区域协调发展;二是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三是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四是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订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是各类规划编制的基础,是各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协调区域开发格局、编制空间布局规划、审批和核准重大建设项目的依据。
(二)基本原则
1.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确定区域主体功能,制定分类别的区域开发政策,提高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人与自然和谐。主体功能区规划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立足区域自然特点和环境容量,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主体功能导向。主体功能区规划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适当突破行政区域限制,抓住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确定区域主体功能,引导区域开发建设的方向。
4.突出整体性。主体功能区规划必须站在区域全局的高度,整体谋划区域发展,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5.强化可操作性。主体功能区规划必须建立明确、可操作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并在保持行政单元完整性的基础上,制定分类别的区域开发政策,使主体功能区规划真正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6.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形成主体功能区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主要通过明确不

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引导市场主体自觉地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从事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二、主要内容
我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包括四方面内容:
一是开展前期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市发改委提出的《宁波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转发,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七月二十七日
宁波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方案
(市发改委 二○○八年七月)
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党的十七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为了进一步明确我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工作要求、组织分工、进度安排等内容,做好我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重大意义和基本原则
(一)重大意义
编制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的落实和细化,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将全市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功能定位,确定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为把宁波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编制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六大联动”,努力实现“六大提升”,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构建“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市域发展格局,实现宁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南北区域协调发展;二是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三是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四是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订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是各类规划编制的基础,是各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协调区域开发格局、编制空间布局规划、审批和核准重大建设项目的依据。
(二)基本原则
1.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确定区域主体功能,制定分类别的区域开发政策,提高资源配置的总体效

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人与自然和谐。主体功能区规划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立足区域自然特点和环境容量,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主体功能导向。主体功能区规划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适当突破行政区域限制,抓住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确定区域主体功能,引导区域开发建设的方向。
4.突出整体性。主体功能区规划必须站在区域全局的高度,整体谋划区域发展,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5.强化可操作性。主体功能区规划必须建立明确、可操作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并在保持行政单元完整性的基础上,制定分类别的区域开发政策,使主体功能区规划真正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6.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形成主体功能区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主要通过明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引导市场主体自觉地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从事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二、主要内容
我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包括四方面内容:
一是开展前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