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论文初搞

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论文初搞
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论文初搞

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梁义超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全世界人民都盼望有个好的国际环

境,中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并奉行睦邻友好政策,然而近年来中日关系一直不平静。日本为了掩盖它的侵华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篡改历史教科书、制造中国威胁论、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企图利用这些来遏制中国的发展,想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谋取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对于这种侵略野心,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试从甲午战争分析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从而鉴史至今,警策后人,富国强兵,振兴中华!

关键词:甲午战争、人民群众、民族觉醒、维新变法、孙中山

On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awaken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

Liang Yichao

Social Schoo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bstrct:The theme of nowaday society is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people all of the around are looking forward to a goo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hina has always been paying highly attention on and executing Good-neighborly and Friendly Policy.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quite unpeaceful these years. In order to cover the aggression fact, Japan denied Nanjing Massacre, revised the textbooks and made up China threat theory. They tried to use these ways to conta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o that they can seek military and political power of the world by their strong economic power. For this invision ambition, we must pay highly atten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se the influence of Jiawu Sino-Japanese War to learn from history, alert our decendents, make our economy and militory stronger and realise the regeneration of China.

Key words:Jiawu Sino-Japanese War, people, national awakening, political reform, Sun Yat-Sen

一、甲午战争的爆发

1、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的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中华民族便成了列强竞相角逐的焦点,面对帝国主义日益膨胀的侵略野心,清政府依然在?天朝上国?的梦中游离。统治集团腐朽衰败,军队松弛,这种麻木状态一直持续到甲午战争败给了?蕞尔小国?日本才开始苏醒。日本原先也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岛国,经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为了发展经济、满足其侵略野心,征服中国成了它的既定目标。日本通过精心策划,选择以朝鲜为跳板,拟定侵华方案,对华进行全方位的扩军备战。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政府乞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以至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 ,诱使清政府出兵朝鲜。清政府没有识破日本人的阴谋,于是派叶志超和聂士成率兵进入朝鲜镇压起,并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通知日本。起义平息后,聂士成向李鸿章建议迅速撤军,但李鸿章迟疑不决,最终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

1894年7月25日,日本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击沉丰岛海面运载中国士兵的轮船,向驻守牙山一带的清军发动进攻。战争迫在眉睫,消极备战的清政府却把希望寄托于列强的调停,对于各怀鬼胎的英、俄等国,他们设法搪塞敷衍,调停的幻想破灭,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战争爆发

2、甲午战争的过程与结果

甲午战争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时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中国境外的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其间日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旅顺打屠杀。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历时8个月之久的战争终于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1895年4月17日,日本强迫清政府在马关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是一个内容极为苛刻的约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极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的要求,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为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大借外债,财政权受制于列强之手,人民负担加重;众多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广阔市场被占,列强也都乘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本封建化程度空前加深。

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耻辱,开启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

之祸迫在眉睫。?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诗句)、?满腔都是血泪,无处著悲歌?(梁启超诗句)。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二、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的觉醒

1、甲午战争冲击了清朝统治阶级内部集团,并加快了它的分化

甲午战争对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影响非常大,早在甲午战争即将爆发之际,清政府无心备战,寄希望与帝国主义的调停之时,统治阶级内部就分化出以光绪帝和其老师翁同龢等为首的主战派,面对日本的嚣张与狰狞,光绪帝在对日本宣战书中严厉指斥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鸿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2]的罪恶行径,并命令?沿海沿江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驶入港口,即行迎头痛击,毋得稍有退缩,致干罪戾?。[3]光绪帝也?不欲为亡国之君?[4],以他为首的帝党也在开始寻找救国之策,并且强烈反对妥协与求和,形成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对峙,让帝党和后党的矛盾迅速尖锐化。甲午战争后帝党官僚和维新思想产生共鸣,光绪帝冲破重重阻力召见康有为等人决定变法。而后党却竭力阻止变法,逐渐孤立光绪帝,最终以帝党的失败而告终。可见战争的惨败确实让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化,其对维新变法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2、甲午战争将维新运动推向高潮,维新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快瓜分中国的步伐,为了救国图强,反抗外来侵略资产阶级改革派要求通过变法改革挽救国家,发展资本主义。康有为是维新变法思想的倡导者,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就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张。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名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和变法的主张。对清政府的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

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日益高涨,康有为发起成立了维新时期最早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以此扩大维新运动的影响。紧接着《中外纪闻》和《实务报》等相继创立,?刊登当时未经公开的‘廷寄’,大加跋语,阐明变法的必要性,借‘谕’发挥,宣传变法?[5]。后来各地的学会、学堂、报纸如雨后春笋班出现。它们以新学位武器,要求变法,抨击封建旧制度,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救亡图存运动。

在维新运动期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重大的变化,不再被?三纲五常?这些封建礼教所束缚。教育改革兴办新式学校,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康有为在被光绪帝召见时,就曾痛说科举考试的弊端与带来的恶果:?辽台之割,琉球、安南、缅甸之弃,铁路、矿务、商务之输,于人、国之弱、民之贫,皆有八股害之?[6]。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为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让人们及时了解国内外时事,他们积极传播西学,通过翻译外国作品,将西方近代学术思想及发生的大事刊登于报纸进行宣传。另外在进化论思想上他们也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除教育改革外,维新派还发动了不缠足运动、禁早婚与兴女学运动,这对解放女性自由与尊重女性人权起了转变性作用,女子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得到了人们的尊重。维新派为改造国人新的精神面貌,还提倡男子剪

断大辫子,并且提倡国民意识与国家观念,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等。封建制度的根基动摇了

维新派虽然几经努力,维新变法还是以失败而告终,由于资产阶级改革派自身的软弱性,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想依靠君主的力量来对抗一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反动势力。当维新派为变法高兴之时,却不知封建反动势力正在秘密策划政变。1898年9月21日,光绪帝被软禁,慈禧终得以重新?垂帘听政?,大肆捕杀维新人士,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为变法作出流血牺牲,进行了103天的变法运动遭夭折。这次流血事件,从实践证明了上层改革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3、甲午战争推动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反帝斗争的兴起

维新变法失败后,中国下层人民继续探索新的救国之道。1900年,在山东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将中华名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甲午战争后,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现实,义和团高举?扶清灭洋?的大旗,在天津、北京等地给了帝国主义侵略军以沉重打击。但由于义和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还缺乏本质的认识,又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和行动,最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绞杀惨遭失败。但他们的斗争却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者的英雄气概,阻止和打乱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7]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让中国人民进一步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残民的丑恶嘴脸,得出了中国要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就必须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4、甲午战争将资产阶级革命派推向政治舞台,孙中山先生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也给孙中山先生以很大的震动,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重要转变。在此之前他对改良主义还?深表同情?,相信用和平的手段可以让清政府变法革新,使中国可以走上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道路。甲午战争后,孙中山先生摆脱了这种改良思想的影响,走上了争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征途。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治团体兴中会。他在亲手制定的章程里说:?近之辱国丧师,翦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列邦,文物衣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愤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以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于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抚大厦之将倾。?[8]字字发自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感,振兴中华的信念如此坚定。

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总部,孙中山在会员誓词提出?驱除鞑虏、回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性口号。并着手联络会员发动了广州起义,走上了武力反清的正确道路。虽然起义一次次的失败,但孙中山先生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意志,全国的革命形势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人们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更加

清晰的,不可动摇的摆在面前。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清王朝越来越被群众所孤立,离覆没的日期不远了。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爆发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结束了。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不久革命胜利的果实就被袁世凯所窃取,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由于他们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异常软弱的,他们又保留了另一种性质,即对于革命敌人的妥协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即使在革命时,也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分裂,并且他们同农村中的地租剥削有密切联系,因此他们就不愿和不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更加不愿和更加不能彻底推翻封建势力。这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两大基本任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解决。?但辛亥革命使近代中国接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民主革命的洗礼,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是近代民族觉醒的一次伟大的飞跃。

三、甲午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大有瓜分中国之势,这样的时代背景,将尚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试图通过改良,达到抵御外辱,救亡图存的目的。掀起了具有历史影响的维新运动。但是血一样的事实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改良只能是一种幻想。义和团的农民运动视图通过和封建势力合作,联合打击帝国主义,掀起了农民运动的高潮,但最终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确定和弱点使义和团运动在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而失败,说明单纯的农民运动在中国走不通。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摒弃了改良主义和依靠农民运动的幻想,决心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中华民族抗击列强的侵略,争取名族独立,使中华民族渡过了一次次危机。正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这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这个民族是永远不可征服的。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也要牢记这段历史,追寻先辈的足迹,比将激起整个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一个民族只有先进和强大才能自立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洗刷曾经的耻辱,赢得民族尊严。香港、澳门的回归深刻说明了这个道理。现在中国人民更有条件保持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定将把所有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反对一切威胁、干涉别国内部事务的霸权行为,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周边国家友好相处,避免悲剧重演。

参考文献:

[1]北平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949、954件,第13卷,7-8.

[2]、[3]刘玉明,戚俊杰.《辩证看甲午》.海军出版社,2005,113.

[4]费行简.《慈禧传信录》.

[5]焦润明.《救亡图存——清末维新思潮》.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83.

[6]行龙,李文海.《近代中国民族的觉醒》.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1.

[7]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从刊《义和团》(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244

[8]《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2),14

甲午战争论文

甲午战争的整理与分析 【内容摘要】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作为后人,应该好好回眸这段历史,吸取其中的教训。为此,对甲午战争始末中日两国的情况分析与这场战争所带来的影响的整理与分析就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甲午战争、政治、经济、军事、影响 一、甲午战争前的中国与日本的实力对比 1.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政治对比: 清政府:在政治制度上,清政府仍旧是腐朽的封建体制,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并且清政府的封建体制处于封建体制的衰落期,腐败不堪。 日本:日本经历了比较彻底的明治维新运动,已经基本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了较现代化的政治体系,各项管理制度都相对与清政府优秀 2.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对比: 清政府:总体国力来说,清王朝超过日本,洋务运动也为清王朝累计了一定的资本,但是清朝的封建财政体系落后,工业基础薄弱。 日本:经历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借助比较先进的近代财政系统,各项财政收 入与清政府差距甚微,且日本重视工业生产,工业化程度远远超过清政府(例:甲午时清有铁路约400公里,1890年日本有铁路2733公里;1893年日本有轮船680艘,110205吨,1894年清招商局有26艘轮船22900吨,民间轮船寥寥无几;1894年清工业产煤可查产量约54.4万吨,而日本是426.1万吨等等)。 3.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军事对比:

甲午中日战争800字论文

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中日间的关系相信每个国人都众所周知,所以我们更应该理性的认清甲午战争这一历时史实,勿忘国耻。从古代中日友好往来到日本侵略中国,这一种种罪行,正正体现了一种对金钱的强烈欲望。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1894年甲午战争以丰岛海战为开端爆发,直至1895年4月17日以《马关条约》的签订结束。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从而致使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在种种欺压挺了过来,然而直到甲午战争120年后的今天,中日关系从未能正真的缓解。现今两国最大的争腻钓鱼岛问题尤为关注,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中日关系的种种冲突与争端由钓鱼岛进一步恶化,但是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是不会让步,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我国与日本的历史矛盾根本没有解决,问题不在我们身上,相反,我们是很宽容的,比如战后赔款,我们只字未提;而日本呢,它首先根本没有意思到自己的历史错误,不断歪曲自己的侵略行为,一再的参拜靖国神社,伤害我国及其他亚洲人民的感情;试想,一个无法意识到自己错误,或者说它已经意识到自己错误却根本无心改正的国家怎么能让人信任?人与人之间,交往在于知心,而国与国之间,更在于诚信!关于这点,日本更应该多像德国学习。如果日本一直不敢正视自己对中国造成巨大伤害的历史罪行,那么中日关系就不可能真正地好起来! 利益冲突才是国家冲突的根本原因,如果日本当日没有想统治中国,就不会有8年抗日,各国人民就不会妻离子散,如果日本没有想把钓鱼岛占为己有,我们就不会有抵制日货这一类口号,这归根结底就是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导致了种种冲突的发生。 在这个处于相对和平的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去了解过去,看清历时史实,不忘记我们昔日的沧桑,让我们国家更加的繁荣富强,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的和平,而并不是肆无忌惮的剥削与掠夺。同时也要有警惕之心,防止他国对我国的威胁。 身处和平时代,我们就应居安思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结的很好: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自身打铁功夫硬,我们才能不惧怕任何国家或者势力的威胁。只有更好的发展,我们才能不怕威胁,与绝不妥协。

甲午战争的影响

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今年是甲午马年,正是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两个甲子。 回首120年前甲午战争的历史伤痛,不是为了在伤痛上撒盐,而是为了总结历史教训。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甲午战争以来中日国交的历史,战争多于和平,紧张多于友好。要创造和平多于战争,友好多于紧张的局面,中日两国人民都要经常回顾历史教训,牢记历史教训。认真反思历史场景,认识那场战争何以发生、何以成为那样令人不忍回首的结局,对于我们今天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清政府事前没有料到的。日本在战争中完胜,也是欧美各国没有料到的。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却是巨大的。 甲午战争与中日的历史走向 清代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末期,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挑战,完全处在下风。在国际事务上,朝野上下颟顸无能,内政一沓糊涂,赔款压力山大,经济成长乏力,贪污腐败成风,武备不兴,民气不扬。这种状况对付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小国日本,战败是必然的。 从近代中国的历程中处处可见甲午失败的影响。中国的宝岛台湾以及澎湖列岛在《马关条约》中割让给日本。清政府被迫付出2.3亿两白银战争赔款,只能忍痛向欧美银行团发起三次大借款,中国被牢牢捆绑在欧美和日本债务单上。 甲午战争的胜利给日本发挥其野心带来巨大的刺激。中国付给日本的赔款,是当时日本想都想不到的一笔巨大收入。日本内阁大臣井上馨说,看到这样大的财富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顿觉无比地富裕”。这笔巨款中近2.7亿日元转入临时军费和扩军支出,用作

扩充海陆军等军事费用以及扩大军事产业基础其中建立八幡制铁所(今天属于“全日铁”)这样的大型钢铁厂,只用了58万日元。同时它还提出5000万日元作为储备金,建立了金本位制,打下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日本在1905年取得了对俄战争的胜利。也就是这个基础,成为此后日本制定大陆政策,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 年发动七七事变,企图一举灭亡中国的奠基石,第一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和第二次中日战争,带给中国人民无尽的苦难。 甲午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 甲午战争出人意料的结局,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加大侵略中国的胃口。欧美列强看见东方刚刚崛起的小国日本打败了中国,便认为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的“遗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占领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抢占路矿权利,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名义上保持着独立的地位,实际上处在半瓜分的状态。 甲午战争后,中国历史上与周边亚洲国家建立的宗藩关系体系彻底瓦解,殖民主义体系在亚洲取代了宗藩关系体系。远东以及国际格局发生变化。远东地区(包括中国与朝鲜)从此成为欧美、日本等列强关注的焦点。此后,八国联军(其中日本出兵最多)对中国的侵略,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进攻并占领中国山东),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以及九国公约,李顿调查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抗日战争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太平洋战争,开罗会议等等,都直接与远东,与中国相关。说甲午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甲午战争让中华民族觉醒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给予中国沉重一击,同时也给中华民族猛烈的警醒。中国不能停留在老样子上,应该有所变革。1894年11月,正是平壤战败和黄海海战失败后,孙中山等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 一个多世纪前发生的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较量。仅就 战争角度而言,掌握了解敌方情况,对于战争胜负往往起关键作用,这就 是所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实现侵华目标,用很大力气开展间谍活动,曾经对战争进程发生过重大影响。当时,清朝一位御史就 曾沉痛的说:“两国角争,间不容发,有备者胜,无备者败。知己知彼者胜, 不知己知彼者败。……倭之虚实,我国茫然,而我之一举一动,有士大夫不 知,而倭无不知者。”英国著名的谍报史专家查德·肯迪更明确的指出:甲午 战争前,日本间谍大量搜集了情况,其中相当一部分为1884至1885年日 华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前,日本在华主要间谍机构为汉口的乐善堂和上海的日清贸易研究所。这两个间谍机关虽然在战争爆发之前相继解散,但他们搜集的大量情报及培养的大批间谍,在甲午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如侦察直隶海岸情况;选择山东半岛登陆点;侦察天津、上海的炮台和机器局(兵工厂);搜集渤海湾等地军事情报;严密关注北洋舰队动向等等。他们在写给国内的报告中,根据已掌握的情报,敦促日本政府发动战争。如“可乘之机就在今日,拖延时日使彼稳固基础,非为得策,故谓速战有利。”等等。 战时,日本间谍的活动更加猖獗,“凡我之动静彼皆洞悉无遗,甚或暗中为之接应,为之向导,故彼攻击调度每合机宜,我仅多受其制。”在丰岛海战,进攻辽东半岛、威海卫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日本间谍都起了重要作用。如丰岛海战,是由间谍石川五一买通天津军械局一书吏,从而获得了高升号开船日期,并突袭成功;进攻辽东半岛,是由间谍向野间一先行刺探,被捕后又用2块银元买通清兵松绑后逃脱返回,使得日军一举攻占金州;进攻威海卫是由日本8名间谍提前在“近村购食物并鸦片烟,与村民狎,得威海、成山兵防状以去。”由此可见,甲午战争中,日本间谍的确成为军事行动的先锋。根据间谍提供的情报,日军“尽 我军情,先发以制我,致倭人招招领先,而我则处处落后。”不仅如此,日本间谍还为日军私递军火,接济米粮,并多次进行破坏活动。如上海吴淞口5万斤之巨炝毁于药水;湖北制造局机器及枪炮子弹被火焚;抓获石川五一时起获8箱地雷炸药,据石川五一供认,“欲用地雷炸药轰海光寺军火器械集聚之所。此寺一毁,则天津毁矣,海防废矣”;日本的外交人员也利用合法身份作掩护,致力于谍报活动。此外,由于技术落后,密码编制原始,规律简单,清廷的密电码被日方全部破译,日本由此掌握了中国驻日公使全部往返密电共54件。由于清廷毫无察觉,整个战争中一直没有更改密码,以至马关谈判期间,清廷与李鸿章 的往来密电共22件也全部被日本破译。

甲午海战论文

甲午海战 120年前,日本海军不宣而战,偷袭北洋水师。从此,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中国近代现代化进程戛然而止,四万万中华儿女进入了更痛苦的沉沦。甲午中日海战爆,发伴之以令国人不堪回首的耻辱,再一次用鲜血染红了中国近代史。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次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是持续30余年之久的洋务运动最后失败的标志,又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的原因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中国方面 19世纪末,世界格局尚不稳定,日本帝国主义寻求扩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但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此战风险极大。 欧美方面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二.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前的几年,日本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

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 当时的日本为大战做足了准备,大肆扩军,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反而是自大不已,认为“天朝”地位无法撼动,政府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甲午战前,慈禧挪用巨额海军经费建颐和园和祝寿,导致北洋海军将士因军费紧张而节衣缩食,甚至丁汝昌为舰队更换火炮所急需的几十万两白银的请奏也被驳回。试问以此状态有何战胜之言? 三.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甲午海战之前,中国的发展势头应该是很好的,洋务运动开展了好多年,进行了很多改革,虽然有很多满清政府的阻力。日本倾全国之力和北洋舰队打了一仗,对于中国,大清第一实力派李鸿章的家底输了个干净,看起来能挑战皇权的力量没有了,但反过来,慈禧得以控制其他督抚和贵族的实力也没有了。原先微妙的平衡被打破,在1900年,八国联军打过来时,东南督抚互保条约就说明了此战的影响。中央的控制力下降了。日本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日本得到大量的赔款和割地,但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实际上处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它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社会的极其重要的步骤,甲午战争后,列强以武力威胁、政治利诱等手段开始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加紧在华争夺势力范围、强租军港、构筑炮台、修建军事基地,控制了南起广州湾,北至旅大的多个重要港口,从而形成了一个中国门户洞开、藩篱尽失,京师腹地处于列强炮口之下的不利局面,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对整个中国社会震动之大,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从前只被西方大国打败过,如今竟被东方小小的岛国日本打败了,不仅割国土,赔巨款,丧利权,蒙受奇耻大辱,而且进一步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中国的民族危机愈益深重了,甲午战争彻底打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也进一步唤醒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哭泣、悲歌、呐喊和抗争中,孙中山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口号:“振兴中华!”从此,“振兴中华”成了一代代爱国者梦寐以求的宏伟理想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学生姓名:吕伟佳 学号:1310303218 所在院系:基础医学院 所在年级:2013级 任课教师:史春风 课程助教:吕净蔓 完成时间:2014年3月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摘要】 甲午中日战争 【关键词】 甲午中日战争 公元1894年是中国旧历的甲午年,在蒙受了西方列强五十多年欺凌和屈辱之后,大清王朝的血色残阳正在缓缓落下。然而,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的垂死大清帝国却奇迹般地建立起了一支北洋水师,竟然以它的坚船利炮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八。这一支龙旗飘扬的大清舰队,曾经在帝国漫长的海岸线上留下过伟岸、巍峨的侧影,这一支曾经称雄亚洲的北洋水师,曾经成为了大清帝国最后的辉煌与荣耀。然而,1894年9月17日的那一场悲怆的甲午海战,却吹响了北洋水师最后的挽歌,在日本海陆军的凌厉攻势下,四个月后,这曾经的一切都化为乌有。而那一年的9月17日,就是中秋佳节之后的第三天,执行护航任务的北洋水师官兵们还没有来得及和家人团聚,就在茫茫大海上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战斗、血洒疆场,用勇气和鲜血留下了大清王朝最后一幕的感动。然而,当时间过去了一百一十多年,今天的我们仍旧会追问:这样一支曾经排名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如何会惨败在曾经是东洋小国的日本手下?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北洋水师官兵的牺牲,为何最终换来的却是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呢?就让语言文字,带我们回到一百一十多年前的那一场痛心之战——甲午风云。 在1890年的时候,北洋大臣李鸿章曾向皇帝报告说:“北洋海军规模,足以雄视一切,渤海门户,深固未摇。”就是说中国的海军,现在已经可以在亚洲称雄了。我们中国的海防,已经很巩固了。是不是这样的?当时的西方的《海军年鉴》也曾经把中国的海军评为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八位。那么中国是不是真的已经像这些洋务派官僚所标榜的那样,已经“自强”了呢?而这样一支曾经称雄亚洲的强大舰队,究竟是因为什么会败给当时实力远不如中国的日本?今天我们要讲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一次真正的检验。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中国人做了四千年的“天朝大国”之梦,什么时候才被唤醒的呢?实际上是从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才梦碎惊醒的。从这个时候开始,1894年,在中国来讲,就是农历的甲午年。日本在这一年,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我们中国叫做“甲午战争”,日本把它称为“日清战争”。可是这一年,清政府的那些统治集团的官员们,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事情呢?并不是关心如何抵抗日本的侵略,官员们最忙碌、最操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慈禧太后要过六十大寿,要庆贺太后的万寿大典。大家都知道,中国当时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光绪皇帝,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是慈禧太后,人们把她叫做“老佛爷”。被称作“老佛爷”的慈禧太后,她是掌握实权的。那么1894年,正好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岁生日。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是很讲究“六十一甲子”的,因此很重视这个六十大寿,希望这一年不要出什么不吉利的事情,所以慈禧太后很早就为自己这个大寿在做准备,那么清朝政府就要为她修个颐和园。这个颐和园的前身叫做“清漪园”,当年是乾隆皇帝为他的母亲六十大寿修的这个园子。后来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被英法联军烧了。光绪皇帝以及清朝就要为慈禧太后把颐和园再修起来。这样准备她过万寿大典的时候,在这里庆贺。1892年的时候,光绪皇帝就下了一个圣旨“甲午年,欣逢太后花甲昌期”,就是我们说的“六十花甲”,所以朕要率领天下的臣民都来庆贺,为此就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 第一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是有着四亿人口的亚洲大国,日本只有三千万人口,国土也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双方的兵力对比:海军大体相等,但中国的舰龄向对老化;陆军我强于敌,中国全体兵力共约63万人,前线作战兵力共约20万人左右,还可陆续集结;日本共动员陆军24万人,除第四和第七师团尚未参战外,基本上是倾巢而出,国内几乎成了空城。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日本耗费军费两亿至两亿五千万日元,超过了当年的全部国民收入,财力枯竭已无再战之力。 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主要战场在中国本土,有人民的支援,后勤保障较方便,以逸待劳,有许多有利条件。国际舆论同情中国,日本在外交上,一直有列强干涉的压力和危险。所以在开战之初,多数国家判断中国将获胜。日本大本营也考虑过如果一旦战败,便退守保卫本土的“丙种作战”方案。海军军令部长就因为对战争缺乏信心而被撤职。日本各界亦有人认为第一次中日战争,“确是天皇势力的巨大冒险事业,是把初生的生命作为赌注的投机事业。”以上情况本应是中国可以抵御日本侵略的有利条件,但日本的投机和冒险却获得了成功。为什么日本能够得逞?表现在战场上的胜与败,必须首先从政治上去找原因。这是腐败而又守旧的清政府,长期积弱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变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结果。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对待西方的科学技术,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再甲午战争之前,自日军侵犯台湾吞并琉球后,中国朝野对海防建设是重视的。北洋舰队的组建成军,沿海重要港口的设防,绿营向练军的转化,军火工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成绩,中法战争中陆军的胜利,就是证明。但因为政治上的腐败,必然会阻碍军事上的发展。中国的军事制度,一直没有实行根本性的改革,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国防军。北洋水师虽具有相当规模和战斗力,因为慈褚挪用海军经费修建三海和颐和园,结果使日本海军后来居上,也丧失了优势。 国势的衰败,使清朝官员对洋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前倨后恭”的变化。国门初开时,蓝服金发的西方人被视为异类,称为“夷人”,至于“东洋小国”的“倭人”则更不在话下。1873年,各国驻北京的公使要求同治皇帝予以接见。清延提出觐见时需行“跪拜礼”,以示国威。各国公使偏不给面子予以拒绝,僵持了四十多天,经过往返交涉磋商,最后清廷终于允行“三鞠躬”礼,才结束了这场可笑的外交纠纷。可是至中法战争时,清政府竞不顾国家尊严,委派英国人金登干“代表”中国政府,去巴黎与法国政府谈判议和,创造了主权国家外交史上的奇闻。在中日战争结束时,美国人科士达和田贝的劝告,对中国的换约决定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腐败的清政府已经从妄自尊大走向另一个极端,逐渐丧失了民族自尊心。

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论文初搞

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梁义超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全世界人民都盼望有个好的国际环 境,中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并奉行睦邻友好政策,然而近年来中日关系一直不平静。日本为了掩盖它的侵华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篡改历史教科书、制造中国威胁论、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企图利用这些来遏制中国的发展,想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谋取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对于这种侵略野心,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试从甲午战争分析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从而鉴史至今,警策后人,富国强兵,振兴中华! 关键词:甲午战争、人民群众、民族觉醒、维新变法、孙中山 On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awaken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 Liang Yichao Social Schoo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bstrct:The theme of nowaday society is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people all of the around are looking forward to a goo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hina has always been paying highly attention on and executing Good-neighborly and Friendly Policy.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quite unpeaceful these years. In order to cover the aggression fact, Japan denied Nanjing Massacre, revised the textbooks and made up China threat theory. They tried to use these ways to conta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o that they can seek military and political power of the world by their strong economic power. For this invision ambition, we must pay highly atten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se the influence of Jiawu Sino-Japanese War to learn from history, alert our decendents, make our economy and militory stronger and realise the regeneration of China. Key words:Jiawu Sino-Japanese War, people, national awakening, political reform, Sun Yat-Sen

甲午海战的论文

甲午战争 中日关系因历史原因从未真正和谐过,早在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中,中日关系已出现裂痕。 1894年,中国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由以慈禧太后为主的顽固派统治,没有开放、长远的思想和眼光。而洋务派也只是学习了的西方的技术创立了亚洲强大的北洋海军,却没有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所以当时的中国只是外强中干的国家。其政治十分腐败,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艰苦。而当时的日本因明治维新使国家经济繁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政府开始制定“清国征讨策略”,且前后共修改过8次。日本用长达7年的时间准备。天皇还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相反中国当时面临慈禧大寿将大部分的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致使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最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面对日本的充分准备也为中国最后的战败埋下了伏笔。中日甲午海战有人说是实力原因,我却认为不尽然。其主要原因有: 1缺乏主见,准备不足 2实战经验少,战略不足——指挥失当。 3装备不足,缺少弹药——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 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4只会依靠他国,不能自立——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 取,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用心可以理解。但他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既殆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一味求助别人,而松懈自己,放纵敌人,在战争中实为大忌,无疑是取祸之道。日本加紧进攻以求速战速胜,而中国则在一次又一次的调停中丧失时间和机会。 5信奉“武器决定论”——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 在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中,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但因为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绝对化,导致因为武器不先进而士气低落。 6放弃和丧失制海权——由于日本濒临海洋重视制海权而中国忽视了,导致 在战争中不易给军队输送必需品。 这就是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我认为现在中国和日本不可能开战,原因有二:一是中国和日本中间还有一个美国,中美乃世界大国要维护世界和平;二是中国人大部分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不愿打仗,小部分政府高官的子女亲人移居国外,若是开战则生命受到威胁,所

近代史论文 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内容摘要】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导致了《马关条约》的签订,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总结、汲取其中的教训,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甲午战争,政治,经济,军事,中日实力对比,钓鱼岛 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趁中国战败之际非法窃取了我国的钓鱼岛。如果我们仔细查看甲午前后的历史数据,发现就当时的综合国力而言,清政府已经远远超越了日本,但是这场战争为什么会以战败而结束,导致中华民族逐渐走向深渊?下面让我们就此进行探究。 一. 政治方面 表现在战场上的胜与败,必须首先从政治上去找原因。 我们输在哪里? 我们输在制度上的腐朽落后。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同时日本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日本政府还积极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反观此时的中国,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像为慈禧太后搞“万寿庆典”,官员们竟随意挪用海军建设的军费,大肆挥霍,导致燃料、弹药极度紧缺,北洋舰队老化却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在对待西方科学技术的方面,清政府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清朝的洋务派虽然积极寻求富国强兵的方法,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由此可见,封建地主阶级主观思想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为中国的发展埋下重重危机。 所以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是腐败而又守旧的清政府长期积弱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变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结果。试想,如果中国准备充分的话,可能会改变战争进程,甚至把战争中止于初起阶段。但是,中国丧失了这个机会,清政府

甲午战争 论文

甲午战争 ——日本“百年国运”之豪赌 G1001 张诗锦 甲午战争,一个中国人人皆知的名词。1894年爆发,伴之以令国人不堪回首的耻辱,再一次用鲜血染红了中国近代史。泱泱大国的中国惨败于东方小邦日本,腐朽的清政府在又一次重击下摇摇欲坠,而日本则在战争赔款下青云直上,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中国朝贡体系被打破,日强中弱改变了千年以来在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平衡局面。日本赌赢了,它改变了东亚的面貌,甚至世界的面貌,直至当代…… 一.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的原因 日本人不仅想称霸世界,而且还制定了一整套战略方针。这就是所谓的“大陆政策”。公元1865年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统治,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是由于日本地域狭小。资源短缺难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日本需要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中国当时处于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军事落后,经济分散。面对西方国家的侵犯只有招架之力。面对日本步步紧逼,清政府并没有认真备战,把大量资源用于兴建颐和园和操办慈喜的生日庆典,其实中日两国关系在此之前就已经极度恶化,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1890-1899年间强占了大清的附属国——琉球王国。对中国来讲,朝鲜是中国的战略屏障,中国绝对不愿意看到在朝鲜出现一个敌对势力。而对日本来讲,朝鲜就像一把匕首插向它的腹部。因此朝鲜一有风吹草动,中日两国全都紧张起来。而在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这成为中日战争的导火索。 列强的态度:面对中日战争,西方国家肯定不会漠不关心,俄罗斯本来把东北和朝鲜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不会允许日本插足这一地区事务,但是由于欧洲的形势更为严重,俄罗斯的战略重心在巴尔干半岛,它无暇东顾。对日本的行动只能睁一眼,闭只眼。英国面对俄罗斯的战略压力只能寻求日本的帮助来平衡俄罗斯。对日本的行动表示支持。美国、德国、法国都有某种投机心理,希望在中日战争中有所收获,因此也支持日本发动对中国的战争。 二.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儿肖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