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设计与西方现代设计比较
中西方艺术设计的本质比较研究

中西方艺术设计的本质比较研究艺术设计是一种以审美为目的的艺术创作活动,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还可以传递文化、表达情感、传播信息等。
中西方是世界上两大文明体系,其艺术设计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方艺术设计的历史背景、审美观念、设计理念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本质上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一、历史背景中西方艺术设计的历史背景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艺术设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其审美理念受到古典文化的影响。
在中世纪,由于基督教的传播,宗教题材成为西方艺术设计的主题,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
随后,工业革命的兴起催生了现代设计理念的形成,西方艺术设计逐渐走向多样化和现代化。
而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华夏文明,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设计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
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艺术设计在宗教、宫廷、民间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二、审美观念中西方的审美观念有着本质的差异。
在西方,人们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审美追求,追求的是新颖、独特、个性化的艺术设计作品。
西方人注重个人的审美体验,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感受。
而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强调的是整体美和和谐美,以天人合一、阴阳互补为审美理念,重视的是审美对象与自然、社会、人类的关系,强调艺术作品的普遍性和共通性。
三、设计理念中西方的设计理念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设计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讲究“形随意性”和“功能性”。
西方设计强调的是“Less is More”,即设计越简洁,越能体现其美感和功能性。
西方设计注重创新和实验,鼓励设计师突破传统,寻求独特的设计风格。
而中国古代设计强调的是“形似之美”和“用似之美”,即设计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和人的实际需要。
中国古代设计重视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追求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重视生活的品质和人的内心体验。
四、共通之处尽管中西方的艺术设计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论中国建筑现代与古代区别

论中国建筑现代与古代区别论中国建筑现代与古代区别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一)从原始社会的半地穴棚居式建筑到夏商周时期建筑雏形的形成旧石器时代,从原始社会的半地穴棚居式建筑到夏商周时期建筑雏形的形成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已原始人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从半穴居住所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并形成聚落。
而在长江流域则为杆栏式建筑。
而在长江流域则为杆栏式建筑。
这便是中国古建筑的创这便是中国古建筑的创阶段。
阶段。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不论在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不论在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不论在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布平布局上,已经基本具备了建筑雏形,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基础。
局上,已经基本具备了建筑雏形,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基础。
(二)汉唐成熟期、土木结构的特点(二)汉唐成熟期、土木结构的特点(1)汉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木架结构成熟阶段,公元前木架结构成熟阶段,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建统一六国,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修驰道、筑长城、凿灵渠。
汉代则在秦的基础上,进入大规模建造时期。
汉代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在汉朝中国的木架结构经达到成熟阶段,甚至在东汉时期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
到成熟阶段,甚至在东汉时期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
(2)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两晋、南北朝时传统建筑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佛教建筑的传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南北政权时期佛教寺庙盛行,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结合了许多印度、大融合时期。
南北政权时期佛教寺庙盛行,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结合了许多印度、西亚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3)唐代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唐代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唐代因为自身发展原因,唐代因为自身发展原因,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国力富强,其建筑在继承前几朝的优秀之处的同时也融入了外来的因素,从而自身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同时也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
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和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和表现形式作者:李艺来源:《硅谷》2008年第09期[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优秀文化传统和广泛审美情趣的伟大民族,中国古代传统艺术历炼数千年以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风格,然而我们同时在研究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中国古代传统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设计之间,无论是在艺术观念还是在表现形式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共性和相似之处,这些共性和相似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文化渗透性。
[关键词]彩陶纹饰龙飞凤舞解构重组意念形态中图分类号:J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7597 (2008) 0420141-02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带来了现代艺术设计领域的巨大变化,各种设计风格、思潮流派层出不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艺术的意识观念的丧失,一些传统的、民族的美学思想仍然深深地影响着现代设计的文化理念。
我们从大量的中华原始艺术、民族民间艺术、各种工艺绘画艺术以及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分析比较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在艺术观念还是在表现形式方面,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设计之间存在如此多的共性和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彩陶纹饰与抽象符号早在原始社会,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并非动物人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样,即各种各样的曲线、直线、火纹、螺旋纹、三角形、锯齿形种种。
这些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起“美观”、“装饰”的作用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涵义,当年它们在原始巫术礼仪中具有重要的图腾意义。
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后来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并且它的原始图腾涵义不但没有消失,相反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使这种涵义变得更加强烈。
西方现代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个否定再现、强调纯形式的审美观点给后世绘画乃至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
设计形象的形式语言以抽象形态的出现来表达艺术家的一种意念、一种审美情趣,追求视觉语言的纯粹,醉心于点、线、面、色彩等的造型要素的纯形式构成,它是一种人的内部世界――情感、情绪、感受、心理和潜意识的倾诉。
中外设计史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设计,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中外设计史见证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无限潜能。
本报告将对中外设计史进行总结,梳理设计史的发展脉络,探讨设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二、中外设计史发展概述1. 古代设计(1)中国设计中国古代设计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
从新石器时代彩陶、玉器,到夏商周青铜器、陶瓷,再到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中国古代设计在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2)外国设计外国古代设计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古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到古希腊的神庙、雕塑,再到古罗马的斗兽场、水渠,外国古代设计在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中世纪设计(1)中国设计中世纪的中国设计以佛教艺术和道教艺术为代表。
佛教艺术在雕塑、壁画、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
道教艺术则主要体现在道观建筑和道教雕塑上。
(2)外国设计中世纪的外国设计以哥特式建筑和文艺复兴艺术为代表。
哥特式建筑以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等为代表,强调垂直向上的空间感。
文艺复兴艺术则注重对人体比例的把握和人文主义的内涵。
3. 近现代设计(1)中国设计近现代的中国设计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新中国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设计逐渐吸收了西方设计的精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
(2)外国设计近现代的外国设计经历了从工业革命到现代设计运动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外国设计经历了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演变。
三、中外设计史特点及影响1. 中国设计史特点(1)注重实用性中国古代设计强调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统一,如陶瓷、漆器等。
(2)讲究象征意义中国古代设计注重寓意和象征,如玉器、青铜器等。
(3)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设计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 外国设计史特点(1)注重审美外国古代设计强调审美价值,如古希腊雕塑、罗马壁画等。
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赏析800字

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赏析800字篇一:建筑与室内设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宫殿、庙宇和亭台楼阁,还是西方古代的城堡、教堂和宫殿,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室内设计。
在当今世界,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已经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成为了人们审美享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的建筑和室内设计注重对称、平衡和和谐,追求自然、人文和艺术价值。
例如,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庙宇建筑,都有着严谨的对称结构和独特的装饰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卓越智慧。
而西方古代建筑和室内设计则注重线条、形状和色彩,追求新颖、创新和视觉冲击力。
例如,古希腊的神庙和罗马的竞技场,都有着独特的建筑结构和装饰风格,体现了西方古代文化的卓越智慧和艺术魅力。
在当今世界,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已经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例如,中国的故宫和兵马俑,已经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胜地,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而西方的巴黎圣母院和罗马大教堂,也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胜地,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也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和风格。
在当今时代,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开始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用了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材料,追求绿色、低碳和环保的建筑风格和室内设计。
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开始注重科技和智能化,采用了更多的现代科技和智能化设备,追求高效、智能和舒适的建筑风格和室内设计。
总结起来,中外建筑与室内设计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代表了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艺术和智慧。
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外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将继续探索和创新,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作品,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审美享受和文化体验。
篇二:建筑与室内设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文化、历史、价值观和技术发展水平。
中西设计艺术思想比较

2013.10中西设计艺术思想比较楚梵引言设计是人类特有的智慧,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将自然物的改造与自身所需的功利性相结合,创造出使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的各类工艺。
千万年来,我们一直在利用设计能力改善与美化着自己的生存环境。
而不同的生存环境又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念与设计理念。
中西方两种不同的哲学价值观与文化背景下所衍生的设计文化带给了中西方人民以不同的审美体验与享受。
以古希腊,古罗马美学为起源的西方美学,和以儒道释为基础的中国美学,我们都能在其中找到现今各种设计观念的盟芽。
中西方设计艺术既有自身艺术形式的独特性,也有审美观方面的相通之处。
下面我就用中西方设计艺术的发展史,来比较一下它们之间的相通与区别之处。
一.从中西美学思想看中西设计艺术设计发展来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艺术设计推动了社会发展,发展了的社会逐渐在生活中使人们形成了自己民族特有的审美观。
我们首先从民族审美观入手,看看中西方的设计理念区别。
学者陈望衡认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主要有四个要点1.崇尚中和的审美理想(儒家)2.崇尚空灵的审美境界(道家)3.崇尚传神的审美创造(气韵生动)4.崇尚“乐”与“线”的审美意味(音乐与绘画)。
其中的中和、空灵、与传神非常具有民族审美独特性。
无论是儒家追求的天人合一,道德仁义与社会和谐,还是道家追求的人合于天,逍遥无为。
它们重视的都是一种内在精神享受,强调人的内心精神状态,重精神,重伦理的文化开始忽视了对自然,对科技的理论研究。
忽视了人作为个体是应该拥有凭借智慧改善自身生活舒适度的激情的。
因此在中国衣食住行各方面设计理念都大量贯穿着伦理道德教化的痕迹。
尽管古代的帝王权贵们也不忘极尽奢侈的物质享受,但豪华居所与奢华工艺的设计理念主要功能是为了维护封建伦理等级,或是体现民众习俗与祝愿。
如宫殿建筑,突出封建家长制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中轴对称的木结构民居体现了宁静、平和、内向的氛围。
在家具与工艺品,日用品的设计上舒适性也被摆在其次,或繁或简的装饰与造型大量的体现内在精神理念。
中外设计史知识点

中外设计史知识点设计作为一个广泛涵盖了艺术、科技和商业的领域,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而多样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中外设计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设计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1. 古代设计史在中国,古代设计以汉唐文化为代表,包括建筑、家具、服饰、器皿等各个方面。
古代中国的设计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无缝连接。
而在西方,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设计的影响深远。
古希腊的建筑风格具有对称美和比例感,而古罗马的建筑则注重实用性和宏伟壮观。
2. 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文艺复兴时期是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标志着设计从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中解放出来。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催生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如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
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注重对人体比例的研究,追求对称美和理性的秩序。
它们对后来的设计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现代设计的基础。
3. 工业革命及现代设计工业革命的到来推动了现代设计的发展。
随着大规模制造技术的成熟,设计师开始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和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
包豪斯学派是现代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注重简洁、功能性和大众化。
包豪斯学派的设计理念深受现代设计师的推崇,可见其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4. 当代设计趋势在当代设计中,人们更加注重环保、可持续性和用户体验。
现代设计师不仅要满足产品功能需求,还要考虑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
用户体验设计(UX Design)在当代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强调将用户置于设计的中心,通过研究用户需求、行为和心理来提供更好的设计解决方案。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设计、平面设计和互联网设计等新兴领域也日益重要,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5. 中外设计师与作品中国有许多著名的设计师和作品,如中国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天安门广场、王澍设计的嵊州博物馆等。
这些设计作品将中国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展现了中国设计的独特魅力。
在西方,有许多重要的设计师和作品,如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作品、工业设计师乔纳森·伊夫的产品等。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之风格比较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之风格比较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之风格比较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园林文化的国家,人们的园林造景确立了一种独特的园林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可以称之为中国古典园林。
而在现代园林设计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层次的不断提升,园林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之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中国古代历经几千年的园林艺术,它不仅仅是对自然山水的利用,而且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山水融入其中,形成独特的园林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如下:1. 绿色生态环境: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自然环境的生态性和生机盎然的绿色环境,园林里面种满了各种植物,山水环绕四周,更具艺术魅力。
2. 文化性的表达:中国古典园林包括了文化、哲学、艺术等多种形式的表达,从琴棋书画到文学、诗词歌赋等多元元素的交织,丰富了园林的内涵。
3. 工艺美术的表现: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工艺美术的表现手法,这主要体现在丰富多彩的工艺品、雕刻、拱门、廊亭的制作上,更加增加了园林艺术的观赏性。
二、现代园林的特点现代园林是根据当代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欣赏、生态环保、经济技术要求等要素而设计的园林。
现代园林的主要特点如下:1. 实用性的考虑:现代园林注重的是园林的实用性和人文特色的融合,其建筑、花卉、水池、雕塑等都是为了更加人性化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2. 简洁大方的风格:现代园林的园林风格主张以环保、简约为主,加上实用性的考虑,园林的外在形式更加简单大方,简单而不失美感。
3. 养眼的景物:现代园林强调的是养眼的景物和室外生活方式的提供。
使得人们在园林里可以舒适地休息、散步,给予更加完善和舒适的户外体验。
三、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比较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在历史渊源和风格上都有显著区别。
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的比较如下:1.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在建设过程中,一个是传承经典,一个是创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设计与西方现代设计比较————————————————————————————————作者:————————————————————————————————日期:2浅谈中国古代设计与西方现代设计比较柳冠中李永春摘要:文章从中国古代设计与西方现代设计比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谈起,论述设计比较的关键在于:建立内外因素分析的事理学逻辑体系,抓住人为事物演化形式背后的系统关联,揭示更多设计创新潜在的可能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设计西方现代设计比较1 中国古代设计与西方现代设计比较的问题缘起在西方中心主义思潮影响下,不断产生诸如: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有没有宗教?有没有设计?……这样一系列的问题。
在问题的背后,反映出的不仅是中西方关于某些概念定义上的差异,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差异,西方科学强调实证主义;宗教强调“一神论”,组织化;设计看重技术更新,但这样并不能否认中国古代文化的合理性与创造性。
归结为存在形式的不同,似乎有一些道理;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基本上回答了人类认知的相对性问题,包括科学发现指的也是相对的真理,何况文化更有“测不准”的问题,想要“测量”“文化”,必然受到测量者、测量环境、测量角度、测量方法等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具有复杂性和非确定性,不存在一种正统、普适的设计文化,更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脱离系统分析的设计比较和评价,是毫无意义的,如同中国西汉的碟形轮和独轮车设计,仅就材料、工艺等内部因素而言,是无法与西方的登月四驱车轮相提并论的,但它们在体现人类的创造性方面谁更领先?又是谁影响了谁?问题似乎并不简单;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无知与漠视,必将导致中国古代设计的虚无主义和莫名的悲观主义。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从整体上看,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浸透着浓厚的生命象征意味与伦理价值观念,讲求天时、地利、人和,因材施艺,因势利导,适可而止的设计原则。
而西方现代设计更突出科学精神,更强调创造性与个性特征,更注重逻辑分析,更善于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注重对于外部世界因自身个体化的需求不断扩大而产生的创造力和成就感。
存在于人们固有的思维定式中的共性与差异,都需要用比较来验证,中国古代设计与西方现代设计的比较不是笼统意义上的简单的定性比较,比较的目的也并非只为得出几条概念性的结论,他最大的意义在于:比较中建构起的新的设计思维,全部的过程,赋予人类创造力以全新的解释,并尽可能多地揭示设计演化系统潜在的可能性;中国古代设计与西方现代设计的比较不是单纯设计物之间的比较,而是与设计相关的文化系统各要素间关系的比较,是动态的,多角度的,综合性的以设计为主线的文化比较。
中国古代设计与西方现代设计比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设计研究的是满足人类特定时空条件下各种“需求”的方法,运用发现的“原理”,根据限定的“条件”,进行创造发明,培根在《新工具》中指出:“从许多书籍和许多制造品看来,心和手所产生出的东西是很多了,但所有这些花样乃是出于已知事物的精华和引申,而无关于原理的数目。
”认识设计事物就必须抓住其存在的最本质原因,例如:中国古代辁车轮子的发明与西方现代的磁悬浮列车设计,都是为了克服物体运行过程中的摩擦力,解决出行效率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决不可只站在今人的立场,因技术含量的限制,而主观臆断孰优孰劣;在创造性的层面,评价的标准是综合的,要区分内部和外部因素,考察在设计质变的关键点上,对于限制条件的突破程度;而在历史性的层面,应更深入地分析设计变迁体系中点、线、域的关系,客观地论证其当时乃至未来对于相邻或相关设计创新点的影响。
同样,在“住”与“筑”的一对关系上,中国古代“构木为巢”、“掘地为穴”同西方现代建筑设计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可比性呢?这即是:设计之本——关于特定时空条件下,设计存在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在变化了的居住方式中,又包含了不变的需求之本,在变化了的建筑形式中,又包含了不变的造型之本,在变化了的建筑技术中,又包含了不变的方法之本。
一言以蔽之,在变化了的限制条件中,体现出不变的创新的本质。
2中国古代设计与西方现代设计比较的内外因素分析设计不是无源之水,其本质是选择一种适当的方式,用以满足源自生活中产生的人类各种需求的计划、行动和结果,任何人为事物,例如建筑、道路、桥、轮子、计时器等等,它们的起源和演进最终都是因主观的或客观的限制与调整、突破,进而归结到一种适当的形式而存在。
导致变化的力来自许多方面,为了加强研究的系统化,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反映了设计物演化的结构、功能合理性的逻辑关系,外部因素着眼于文化、社会、时空环境和演化条件的分析。
二者共同结成需求与满足、限制与突破的矛盾共同体,体现出根本的设计规律。
在不同设计物演化体系的网络中,分布着无数层次不同的内外因素的关键点,通过比较,在脉络的梳理与根本差异的揭示这两个方面都会加深对于设计本质的理解。
经受历史检验的成功设计作为综合因素下的适当形式,是“物顺事理”的必然,也是“人为事因”的结果。
以往的设计分析,多只停留在对于设计物的内部因素分析,即局限在材料、工艺、技术、性能、形式之上,而忽略了设计物外部因素的考察。
以桥为例,如果单单罗列梁桥、拱桥、索桥等在性能、形式或材料、技术上的差异,则无法真正揭示其设计的文化意义,只有结合考察与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密切相关的造桥的目的、环境、历史条件、社会伦理需求等等,我们才能理解当时当地桥的设计的根本属性——需求满意程度和限制突破程度。
同样,中国古桥的简便灵活,技术上追求适可而止,因地制宜的品格,与西方现代桥梁设计的大跨度、高技术同样体现了内外因素合理化系统下产生的设计典型特征,不能只停留在个别因素的孤立比较上,而要就整个系统集成的创造性进行客观的分析。
只有这样的视野,我们才能跨越古今中外设计物的表面形式障碍,发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都产生过同样伟大的设计文化。
3 中国古代设计与西方现代设计比较的体系建构设计文化是在变迁中适应和发展的,由于时空的转换,在缺失背景和联系的孤立分析中,常常导致错误的结论。
设计比较的目的正是通过对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多元实质、附表:功能•原理•构造材料•工艺•技术 形态•大小•数量需求满足程度 设计目标性质设计目标系统矛盾的综合体 内部因素 设造物 适合 实事行为时间 行为环境行为条件行为对象 行为目的理外部因素复杂秩序、多维联系的有机互动研究,建构设计文化的有机适应性系统的研究框架,“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打破僵化的思维定式,在分析设计形式复杂表象的基础上,认识建立设计分类的新概念;应用系统综合的方法论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抽象、揭示出更多人为事物演化形式背后非线性、非加和性、动态的隐结构。
事实上,设计是方法论,设计的目的是要提供问题求解的方法,轮子的发明,克服了摩擦力,提高了运行效率;桥的物发明,使险阻变通途;墙的发明,使居住的内外空间隔离,防风防寒;门的发明,又使居住的内外空间灵活畅通;而当我们有了轮子,又设计了路,还有桥、屋、伞、等各种器具等,人类在衣食住行用诸多领域不断突破需求增长与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的矛盾。
在有形的设计背后,交织着一个特定文化共享群体中交流和互动的有秩序的社会关系,以及包括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知识、艺术等一切文化要素在内的复合整体。
“物”的背后,是一连串“事”的过程,例如祠堂之后是一系列宗族祭祀之事;轿子之后是一系列婚俗嫁娶之事;设计之“事”的研究,强调外部因素的合理化,以及内外因素的协调。
“事”是“物”的存在方式,“事”也是“人”与“物”发生关系的行为状态,“人”不是直接与“物”发生关系,而是通过“事”与其使用“物”产生联系,因此中外比较的关键在揭示深藏于诸多设计“事”“物”之后的“理”——设计存在与演化的系统联系。
在中外建筑比较研究中,必须筛选有着更多文化价值和可比性的建筑典型,必须区分比较双方是同质异构还是异质同构的比较类型,研究建筑的设计系统目标,演化的主客观条件,以及在中外历史(哲学史、建筑史、科技史、艺术史等)中相关层次要素的演化关键点和线的分布,包括建筑与交通,建筑与社会,建筑与生态,建筑与人口的关系等等,从中总结出中外设计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与相互取长补短的可能性。
4 两个有启示作用的例子例1:谈到有机建筑,我们会想到现代建筑设计大师弗兰克•赖特,他主动从中国道家思想和日本建筑中汲取营养,在设计倾向上将建筑与自然有机融合,他反复强调的有机设计的实质就是:建筑的结构、材料、建筑方法融为一体,合成一个为人类服务的有机整体。
很多人在研究时过分夸大了其与东方设计的相似性,并不由自主地生发出一种低级的爱国主义情绪,忽略了一个中外设计比较和相互借鉴的良机。
首先,中国传统的有机建筑思想,是一种起源于复杂的天地崇拜,万物有灵,祖先崇拜的交织渗透的复合观念,天人合一,是人们心灵内化了的一种和谐甚至是同一,抒发了中国人渴望与充满神秘的自然保持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将人为与天命融合,实际上是“顺应天命以为人事”的主观理想,中国建筑大量应用土木等自然材料,是为换取建筑有生命的精神映射,土者,万物之母,木者,土之华也,建筑从动土的那一天起,就和人一样有了生命。
而赖特的有机建筑是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设计突破限制的人类智慧的反映,他是站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价值立场上,提出更好的为满足人类的需求服务的理念,它提出建筑的自然化方向,是在他积极的反都市化倾向的背景下提出的,是经过认真的19世纪下半叶工业化进程和建筑哲学反思后提出的,是思想的进步,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
他积极地采用现代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及他的功能主义倾向,他风格中的抽象细节,都是典型的现代主义语汇,这样分析下去,我们会挖掘出越来越多的差异性,譬如,小到大屋顶、采光方式、开窗方式的问题,大到建筑与人的关系,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政治制度的关系问题等等……,需要大量的调查和系统的分析。
然而比较的意义就在于:要揭示模糊人们视线的一类表象,从而认识其本质和系统关联属性。
例2:谈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曲线美,很多人津津乐道,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产生和发展的新艺术运动和1930年美国流线型运动中,曲线型的设计风格也一度成为主流,但是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异同呢?西班牙建筑设计大师安东尼•高迪的有机曲线建筑与中国的徽派民居的曲线又有何异曲同工呢?当然,要比较的内容非常多,但是这里可以铺垫一个框架,引发一些思路。
首先,中国建筑思想的主旨是天人合一,崇德重礼,建筑有实用功能外还有精神教化功能,中国建筑不以人工来与自然抗衡,而采取一种内敛的方式,主动与自然达成和谐,表现在建筑风格上是一种含蓄、舒缓的品质,中国徽派建筑以群落布局,表现了对于宗族观念与血缘亲情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