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犯罪论体系
三大犯罪论体系下责任理论的对比研究

三大犯罪论体系下责任理论的对比研究1. 引言1.1 犯罪论体系概述犯罪论体系是研究犯罪的一种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三大犯罪论体系:正统犯罪论、社会犯罪论和新犯罪论。
正统犯罪论主要关注犯罪行为本身,认为犯罪是个体的自由选择行为,着重于犯罪行为的个体特征和动机。
社会犯罪论强调犯罪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关性,认为社会结构、文化背景和社会化等因素对犯罪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新犯罪论则强调犯罪行为的动态性和多维性,认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三大犯罪论体系在研究犯罪问题时各有侧重,正统犯罪论注重个体犯罪行为的解释和预测,社会犯罪论着重于社会背景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新犯罪论强调犯罪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这三大犯罪论体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和成因,为相关领域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在责任理论研究中,也应该考虑三大犯罪论体系的不同观点和方法,以更全面地探讨犯罪责任的问题。
1.2 责任理论概念责任理论是指在刑事法律理论体系中,对犯罪主体在犯罪行为中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规范和界定的理论。
责任理论一般包括行为责任、结果责任和过错责任等内容。
行为责任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所承担的责任,即行为的起因和行为本身引发的后果。
结果责任是指犯罪主体应对犯罪行为的后果负责的责任,主要体现在犯罪结果的预见性和预防性方面。
过错责任是指犯罪主体在犯罪行为中所表现出的过错程度,即应对其过错的程度和形式进行责任的划分和界定。
责任理论的核心是对犯罪主体的主观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估,以便确定其是否应当承担犯罪责任。
责任理论对于司法实践和法律制度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其不断发展与完善将有助于促进刑事司法公正和效率的提高。
2. 正文2.1 三大犯罪论体系下的责任理论三大犯罪论体系下的责任理论主要包括罪责划分理论、犯罪人格理论和犯罪社会责任理论。
在罪责划分理论中,责任的划分主要根据犯罪人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来确定。
简评三阶层犯罪论体系

简评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一、概述在刑法理论中,犯罪论体系是对犯罪行为进行认定和评价的重要框架。
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作为一种主流的犯罪认定方法,在大陆法系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对三阶层犯罪论体系进行简要的评价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刑事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又称为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的犯罪论体系,是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的一种犯罪成立理论。
它起源于德国刑法学家贝林格的构成要件理论,经过迈耶、麦耶等人的发展,最终由德国刑法学家耶赛克与魏根特等人确立为通说。
该体系以行为人的行为为核心,通过三个阶层逐步过滤,最终确定行为的犯罪性质与责任。
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第一个阶层是构成要件符合性,主要关注行为是否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具体构成要件。
第二个阶层是违法性,即使行为符合了构成要件,还需要进一步判断该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
第三个阶层是有责性,主要考察行为人是否应当对其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这三个阶层相互独立,但又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犯罪论体系。
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具有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特点,为刑事司法实践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犯罪认定方法。
该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争议点。
例如,在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中,如何准确把握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构成要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违法性和有责性的判断中,如何平衡法律的公正性和灵活性,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作为一种主流的犯罪认定方法,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进行介绍,阐述其在刑法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本文还将对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刑事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简述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概念及其在法律领域的重要性。
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也被称为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的犯罪论体系,是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这一体系由德国刑法学家贝林格首倡,经过麦耶、迈耶、李斯特等学者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已成为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学界的通说。
构建犯罪论体系的方法论

构建犯罪论体系的方法论一、概述犯罪论体系,又称犯罪构成体系,是以犯罪成立条件为基础而建立的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的构建是基于罪刑法定原则,即犯罪成立条件是刑法规定的,而非刑法理论设定的。
尽管犯罪成立条件由刑法明确规定,如故意杀人罪的成立条件在刑法分则第232条和刑法总则第14条等条款中有明确规定,但这些规定相对分散。
为了给犯罪的司法认定提供指导,就需要将刑法所规定的这些犯罪成立条件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列,形成一个理论体系,这就是犯罪论体系。
犯罪论体系是在刑法规定的犯罪成立条件的基础上,对犯罪成立条件进行的理论归纳和逻辑排列。
在构建犯罪论体系时,应遵循逻辑推理、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等原则,以保证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的需要。
同时,犯罪论体系的研究主要内容是犯罪构成理论,包括犯罪构成要素和构成要件。
这一体系的构建对于指导司法实践、准确认定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1. 犯罪论体系的重要性犯罪论体系为刑法学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个完整的犯罪论体系能够清晰地界定犯罪的概念、分类、构成要件以及犯罪的法律后果,为刑法学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对犯罪论体系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犯罪的本质、原因和规律,为犯罪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犯罪论体系有助于统一司法实践和法律适用。
在一个统一的犯罪论体系指导下,司法实践中的犯罪认定和刑罚适用将更加一致和公正,有利于维护法制的统一和权威。
犯罪论体系为司法人员提供了判断犯罪的标准和依据,有助于减少主观随意性和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
第三,犯罪论体系对于犯罪立法和刑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论体系的研究可以为犯罪立法提供理论依据,帮助立法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刑法规范。
同时,犯罪论体系的研究也可以发现现有刑法体系的不足和缺陷,推动刑法改革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犯罪形势的变化。
犯罪论体系对于培养刑法学人才和提升刑法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论体系的研究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对于培养刑法学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讲之一 犯罪论体系概述

1、何秉松:《犯罪构成系统论》,中国法律出版社 1995年版; 2、阮齐林:《评特拉伊宁的犯罪构成论 ——兼论 建构犯罪构成论体系的思路》,载于陈兴良主编: 《刑事法评论》(2003年第13卷) 3、„日‟大塚仁著,冯军译: 《犯罪论的基本问 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陈兴良、周光权:《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陈兴良:《犯罪构成的体系性思考》,刑法学 教学网站,总论研讨, /eduonline/xf/Articleshow.as p?id=14
(三)有责性
1、责任能力(含责任年龄,责任能力,对 应原主体要件) 2、故意责任(含事实认识错误的讨论,对 应主观要件) 3、过失责任(对应主观要件) 4、动机与目的(对应主观方面选择性要件) 5、消极条件:责任阻却事由 (应当含意外事件,不可抗力,违法性认识 错误,缺乏期待可能性,与主观方面相对应)
依贝林格的观点
成立犯罪以构成要件符合性为其第一属 性,此外必须具备违法性及有责性。特 征: 1、构成要件乃刑法所预定的犯罪行为 的客观轮廓,与主观要素无关,在价值 上是中性、无色的。 (因此可以认为,大陆法的犯罪构成即 构成要件符合性仅是犯罪成立的第一个 条件,构成要件符合性只做事实判断, 不做价值判断,也不做责任判断。)
大陆法系递进式
我国平面式
该当性行为 违法性
有责性
客 客 主 主 体 观 体 观
犯罪
犯罪
递进式犯罪论图解2 符合性 与犯罪特征呈现大致对应性
含价值 判断
危害性
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 有责性
应受惩罚性
有违法阻却事由
有责任阻却事由
刑法犯罪论体系知识点

刑法犯罪论体系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刑法犯罪论体系知识点》①基本定义:刑法犯罪论体系就是判断一个行为是不是犯罪,以及是怎样一个犯罪的一整套思考法则。
简单说呢,就像一个大机器,把一个行为扔进去,这个机器会按照一定顺序检查各种条件,最后告诉你这是不是犯罪、是什么样的犯罪。
②重要程度:在刑法学科里,这可太重要了。
可以说是刑法的核心部分。
要是没有这个体系,那认定犯罪就变成一锅粥了,谁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该受到刑法的惩处。
③前置知识:得先对刑法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了解,比如说什么是违法、什么是责任呀,还有像行为、结果这些最最基本的概念。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的法律工作中非常有用。
律师得用这个体系给犯罪嫌疑人辩护,法官得用它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罪、该判多重的刑。
就好比我们做蛋糕得知道每个原料的比例和做法,这体系就相当于做这个蛋糕(判断犯罪)的秘籍。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刑法学科里,犯罪论体系可是占据着中心地位。
周围围绕着刑法的各个细则规定、量刑等等。
就像大树的树干,其他部分就像树枝树叶一样。
②关联知识:和刑法的总则部分的各种规定分不开。
比如刑法的适用范围、犯罪的预备未遂之类的概念都和犯罪论体系有联系。
和分则里面一个个具体的罪名更是息息相关,分则里那么多罪名就像是不同种类的果实,对果实的认定就得依靠这个体系这个树干来判断。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挺难的。
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好多概念的层层判断,有时候得转好几个弯。
- 关键点:对各种概念的确切把握,像违法性到底是怎么判断的,责任要素又包含哪些东西。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超级重要。
不管是法律资格考试还是学校里的刑法考试,这都是必考内容。
- 考查方式:会通过很多方式来考。
有时候给你一个案例让你分析是不是犯罪,有时候让你阐述犯罪论体系中的某个要素或者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犯罪论体系是一个综合的判断框架。
首先得有一个符合刑法规定的行为存在,这里强调的是行为的主体是人而且是有意识做出的动作。
浅谈犯罪行为研究体系独立论

浅谈犯罪行为研究体系独立论——基于刑事一体化的思考关键词: 犯罪行为;系统化;独立研究;犯罪行为学内容提要: 对犯罪行为的研究虽在刑法学和犯罪学中都有涉及,但受制于学科性质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学界对犯罪行为研究的视角和重心各有不同。
在刑事一体化理念基础上,通过对犯罪学和刑法学视野中的犯罪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和理性分析,可以得出有必要和可能把犯罪行为在行为学、犯罪学、刑法学等学科分别研究的基础上突出出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创设犯罪行为学科;以实现犯罪学中散在性的犯罪行为与刑法学中确定性的犯罪行为的对接。
这是强化对犯罪行为研究的深度和分量的重要途径;对完善刑事法律学科和促进刑事司法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犯罪行为的概念各国刑法中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在英美国家,犯罪行为(crime act)是受到指控的犯罪定义中所指的行为(有时是不作为或其他事件)与有关情况的结合。
[1]在大陆法系国家,犯罪行为被认为是人的具备构成要件相当性的身体举止,但历史上围绕行为问题形成的四种学说主张以及不同主张间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由此也导致犯罪行为的概念及有责性等方面的认识也不同。
在我国刑法理论上,犯罪行为是指成立犯罪的行为,即危害行为。
犯罪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犯罪行为是指与最终被定罪量刑有关联的行为诸要素,狭义的犯罪行为仅仅是指犯罪的本体要素。
广义和狭义的犯罪行为都是静态和动态的结合体。
犯罪本体要素是指在刑事实体法规范指引下的动态行为的静态化特征。
在刑事法律学科发展的过程中,犯罪行为一直是各个分学科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对广义犯罪行为的研究刑法学和犯罪学都有所涉及,特别是刑法赋予了犯罪行为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刑法理论上,一般认为犯罪诸要素中,不可缺少的是行为要素。
这无论在大陆法系递进式的犯罪构成体系结构中还是在英美法系双层平行的犯罪构成体系结构中,或者在前苏联的四要件体系中,都肯定了行为的核心地位。
应当承认,在中外刑法学界以刑法为基点对犯罪行为的研究是很有建树的。
试论我国犯罪论体系之自我完善

试论我国犯罪论体系之自我完善论文摘要犯罪论体系作为刑法中的一个理论体系,是刑法学理论的基石,是衡量一个具体危害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法律标准。
在我国,犯罪构成四要件说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司法界都出于通说地位,然而,在刑法学变得越来越精妙的今天,特别是随着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把保障人权作为刑事诉讼的目的之一的情形下,犯罪构成四要件理论体系开始陷入困境:在理论上存在很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缺陷,在司法实务上又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错案,无法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针对我国现在所面临的窘境,本文借鉴德日刑法理论,并兼顾我国传统的四要件说,对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进行了修正,勾勒出了完善后的犯罪论体系。
论文关键词犯罪论犯罪论体系犯罪构成要件犯罪论体系,是整个刑法理论的核心,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犯罪论体系这个基石运转不灵,那么这栋刑法学大厦不会牢固。
犯罪论体系是将成立犯罪的各种构成要素加以组织化、序列化的排列组合,并对犯罪是否成立进行合理化、功能化的判断认知系统。
在我国,由于犯罪构成四要件说占据主流地位,所以在我国犯罪论体系又通称犯罪构成要件体系。
犯罪构成要件体系是由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这些要件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构建而成的理论体系。
一、各国犯罪论体系的差异由于各国刑法的文化传统和法律规定上的差异,因此决定了犯罪论体系上的不同。
简单归纳起来,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犯罪论体系: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递进式犯罪论体系、前苏联及我国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体系、英美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双层次犯罪论体系。
这三种犯罪论体系各具特色,各具优缺点。
(一)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递进式犯罪论体系大陆法系递进式犯罪论体系属于三元论体系,该体系由行为的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构成,这三个构成要件之间具有递进式的逻辑结构,因此我们称之为递进式犯罪论体系。
构成要件的该当性是指行为具有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个具体特征。
该当性是递进式犯罪论体系的基础,一般构成要件的该当性具有违法性推定功能,符合该当性的行为,只要不存在允许性规定,就是法律法规要惩罚的行为。
浅谈我国犯罪理论体系中的犯罪构成

浅谈我国犯罪理论体系中的犯罪构成摘要:犯罪论体系是研究犯罪的核心要素,鉴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及意识形态诸多差异的客观存在。
因此有必要对犯罪论体系做些理论上的探讨。
本文以犯罪构成要件为突破口,对有代表意义的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犯罪论体系的含义做些梳理,期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犯罪论体系构成要件理论探讨在当今世界主要有三种犯罪论体系:一是日本、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采取的犯罪论体系;另外是英美法系将犯罪成立条件分为犯行与犯意,然后讨论抗辩事由;还有一种是前苏联等国采用的犯罪论体系,即将犯罪成立条件分为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然后讨论排除犯罪的事由,犯罪形态等问题的理论体系。
本文主要探讨我国犯罪理论体系中的犯罪构成,并以第一种犯罪论体系(日本)与我国犯罪构成之间作出比较,寻求一些细微差别。
一、构成要件该当性之概念及特征构成要件该当性也称为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构成要件的实现。
换句话说,它是指所发生的事实与刑法条文所规定的构成要件相一致。
构成要件该当性的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或者说是一种抽象的、定型的判断。
因为构成要件是一种抽象的犯罪定型。
对于该当性的判断,要观照事实是否符合犯罪定型,因此它是一种抽象的定型的判断。
该当性与有责性、违法性统一构筑了构成要件理论,它只是成立犯罪的条件之一。
宏观来讲,构成要件分为一般构成要件与特别构成要件两部分。
前者是指总则要件,也称犯罪的成立要件,后者是指各种犯罪所具有的特别构成要件,亦即各具体构成要件,一般称为构成要件。
因此,构成要件一词有其特定的含义,即用以表示刑法分则上各个抽象构成犯罪事实(即法定构成事实)。
某种行为符合构成要件是犯罪成立的首要的和基本的条件,但并不是唯一条件,即行为符合构成要件与犯罪并不是同等的更不是同一概念。
要成立犯罪还必须具有违法性和有责性。
二、我国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的关系我国刑法理论一般用犯罪构成来描述犯罪成立的条件。
其通说认为:犯罪是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犯罪论体系
摘要:犯罪理论体系是刑法理论体系的核心与基础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犯罪理论体系的研究对整个刑法理论体系的发展来说,具有重大意义!犯罪理论体系在整个社会主义刑法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成为能否正确认识犯罪的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犯罪;理论体系
一、犯罪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犯罪论体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在最初的时候把犯罪当成研究的对象而进行了分析整理,仅仅形成了一些具体概念和原则以及原理,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知识的增长,进而将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整理,再按照它们内在联系从而总结出基本概念,从而经过他们的概念进行推理,最终组成了一个合理、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
犯罪理论这一个体系的建立,在刑法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理论从起初阶段逐步走向成熟。
并且随着理论的深入发展,犯罪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自身。
犯罪理论体系发展的历程,虽然表现出的是其自身单独的的发展,但是在内容上却为理论上的相互映射即为犯罪事实与刑法有关规定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从根本上来说,犯罪理论体系就是关于司法实践与犯罪的刑事立法的理论化、全面化和系统化的体现。
二、我国犯罪论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刑法学界有这么一种说法: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体。
刑法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其中的刑法理论一定要能够实现刑法的功能,犯罪论体系作为刑法科学的基础、中心理论,它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功能,即展示功能、指导功能、检验功能、限制功能。
根据功能论的标准来看:构成要件符合性、有责性、违法性的理论基本都能符合犯罪理论体系的功能所要求的,但是在我国,四要件理论有必要进行改造,因其不能很好满足这些要求。
三、对中国犯罪论体系的改造
根据上述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缺陷,笔者有必要研究对我国的四要件构成论的改造问题。
(一)对犯罪论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造
四要件说只是做了一件简单的事情,即罗列了犯罪成立的要件。
这样的理论仅仅是拥有要件、要素但却没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体系。
西田典之教授指出:阶层式的犯罪论体系通过阶段性的深入,即由形式性判断进入实质性判断、由对客观要素的判断进入对主观性要素的判断,可以确保裁判官的判断的正确和适当。
付立庆博士认为:“只反映定罪规格的我国传统的四平面要件的犯罪构成体系,较之既反映定罪规格又反映定罪构成的德日的阶层式的犯罪论体系,处在功能上的劣势地位,在正视所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以德日的阶层式体系为范本。
由于阶层体系的实质在于,在重视罪行法定的形式意义下,贯彻违法性与责任的区分,所以阶层式的犯罪论体系对于重构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就成了我们应该积极借鉴的一种犯罪论体系模式。
(二)在满足控辩对抗需要方面的完善
实体论的观点认为,刑法是一种制裁规范,其基于刑罚权的,对法律要件进行阐释是犯罪论体系必备的性质和要求。
根据程序推进的视点分析,法官是根据程序的运行并且运用刑法的规定来判定犯罪的,作为裁判上判定标准的刑法是一种裁判规则和方式,因此犯罪论必然也是一种判定和认定。
那么根据我国的四要件犯罪论体系,法官在裁判案件中,基于控方对犯罪论体系内部四要素的证明,又由于法律对正当合法事由的证明责任及其相关规定不明确,因此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使被告处在不利的地位,严重影响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而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的犯罪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更能生动形象具体的反映出了定罪过程,控辩双方的对抗活动也必须和犯罪论体系中规定的内容相符合。
在三阶层的犯罪理论体系的结构和内容上,特别是在违法性、有责性的裁判中,在不需要承担任何证明责任的情况下,被告方都可以享有辩护权;然而检察官必须做出相应的抗辩以对辩方的辩护或质疑进行反驳,假使反驳失败,那么将增大质控主张不被法官采纳的可能性。
这样的犯罪论体系能够积极弥补我国四要件在控辩对抗的需要,在违法阻却性以及责任阻却性等问题的漏洞,因此也很值的我们刑法学者去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四、结论
犯罪论体系在刑法学以及立法、司法实践的重要作用与巨大意义是毋庸置疑
的,一个科学的犯罪论体系应当具有充分地法律功能的同时兼具社会功能,能够正确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人民。
综上所述,犯罪论体系需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兹待完善、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许玉秀.犯罪阶层体系及其方法论[M].台湾:台湾成阳印刷股份有限公司,2000.
[2]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M].陈忠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2.
[3]清华大学周光权教授,在第18卷第一期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发表的相关论文.
[4][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5.[5]周长军.犯罪论体系的程序向度:研究误区与理论反思[J].清华法学,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