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作文课堂
生活处处是课堂的作文

生活处处是课堂的作文生活处处是课堂的作文(精选10篇)生活处处是课堂的作文1生活是一个大课堂,充满了知识,而在生活的大课堂中,我学到了许多不局限于学校的知识。
那次,我们来到了老高老高的天柱山,这里海拨有3000多米,我们坐车坐到半山腰,这里看山下,房子就是小蚂蚁。
这里风景十分美,当我们坐在缆车里时,我已经喜欢上了这里,空气是多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湛蓝,还有那些奇峰巨石让人不经震憾。
那老人峰,是多么得像,当我到了山腰上面时,我就下了决心,要征服这座山,于是我们浩浩荡荡向山上走去。
这山上可真潮湿,让人在不经意间打滑,当我摔了一跤狗啃泥后,自然很不开心,可是我是已经不过决心,要爬到山之巅。
我努力向上爬,空气要让我窒息了,这样的环境实在是太难爬了,腿脚无力,我艰难地向上爬,体力和自然环境使我越走越慢。
这里有一条陡梯,需要拉着绳索前进,这时大雾又出来捣乱,天空还打起了雷,下起了雨,我又想起了我的决心和爸爸的鼓励:坚持不解的人总会胜利。
这时候来了一个响雷,让我一惊,还好及时抓住绳索,我于是更努力地向上爬。
不到一会儿,我快体力不支了,可胜利就在前方,于是我拼尽全力,走上了山顶,当我望着山下,一片雾茫茫,而谁知道,雾后,是最美丽的风景。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他教会了我如何去坚持,如何去迎来自己的巅峰。
生活处处是课堂的作文2有一位老师,你似乎无法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时时刻刻给你传授知识,使你受益终生,这位老师就是生活。
你会在生活中得到知识,受到启发。
我是一个爱打羽毛球的人,每天都吵着爸爸和我一起打羽毛球。
记得那天我和爸爸又来到楼下打羽毛球,打累了后我们坐在树荫下休息。
爸爸不知怎么了很仔细的看着我的两个胳膊,之后又严肃的对我说:“婷婷,过来!我看看你。
”我心里不由得一惊,心想完了,我又怎么了,爸爸平时一个眼神我就吓的半死,这回又让我过去,我想:又一次世界大战来临了!我慢慢移到爸爸身旁,爸爸并没有责备我,而是说:“你的两个胳膊不一样粗!”“什么!”我喊到,我把目光移到胳膊上,真的呀!完了,我的胳膊一个粗一个细,可怎么见人呀!我急了。
让生活走进作文论文

让生活走进作文【摘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感悟生活,让生活走入作文,本文论述了让生活走进作文的四种方式。
【关键词】生活作文乐趣一提起作文,很多学生就头疼。
究其原因,不只是知识的不足,更是学生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对生活漠然、贫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作为语文老师,首要任务是如何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作自己要作的题目,让学生能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
笔者作了如下尝试:一、设计游戏情境,让“玩”走进作文课堂英国教育家沛西能说过:解决教育上极大多数问题的钥匙在于了解游戏。
学生对作文有兴趣,首先要玩得有趣,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玩,玩是儿童认识生活和世界的重要方法,是主要的实践和创造平台,它有助于课堂无意学习氛围的形成,能达到减轻学习焦虑,激发情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低中年级的“玩玩说说课”中的游戏表演是驱赶小学生习作恐惧的良药;是铺设小学生从低年级看图写话到高年级独立习作的桥梁;是中年级学生观察、思维、表达训练的最佳形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要凭借。
请看实验小学姚凤荣老师的一节作文课,她开始把学生分组,让每组的每名同学到黑板上写一个字,每组要把字连成一句话。
学生兴趣很高,在连话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各样的问题,引起了学生之间的争议,教师相机点拨,渗透观点,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领悟了做人的原则,感悟了人生,这样学生有感而发,写出了情文并茂的好文章。
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经常这样做,比如说带学生放风筝、做树叶粘贴画、抓蚂蚁、抓蚂蚱、吹气球等,学生在玩中得到了乐趣,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所以学生很愿意把自己的体验写出来。
老师的指导就变得轻松了。
二、展现生活场境,激活学生的“创作热情”“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因此,学生的现实生活就成了品德与生活课堂的立足点。
教师应以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然而,怎么体现生活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一、内容――源于儿童生活儿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品德教育只有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把蕴藏于儿童生活中的道德事件和问题作素材,让课程内容充满儿童文化,从中引发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才能真正唤起儿童的共鸣与向往,才能培养出真正内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品德。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关注儿童外在的生活环境和内在的生活世界,创造生活化的、儿童喜爱的教学内容。
1.关注儿童外在的生活世界《欢欢喜喜过新年》这一单元,教材编排的大部分内容背景是北方城乡过大年贴窗花、吃饺子的习俗。
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孩子们了解北方过大年的有关习俗外,而且还应该联系近距离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回忆过年时候搓汤圆、做年糕、燃烟花、放鞭炮等一家人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生活场景,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起他们对生活、对亲人、对和平的热爱。
2.关注儿童内在的心理世界《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一单元《我上学了》关注的就是儿童内在的心理世界。
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儿童来讲是一个大的转折点。
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儿童,对学校这个陌生的环境、对小学生这样陌生的角色心里既充满新鲜与好奇、期盼与憧憬,也不免有一些担忧、不安甚至惶恐。
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的学习。
“我上学了”这一单元,配合小学的入学教育,通过“我背上了新书包”“我们的校园”“新同学新朋友”“校园铃声”这四个主题循序渐进地让儿童的心理得应有的储备,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贴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贴近生活摘要: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真正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品行素质,使学生获得幸福感。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源头活水,思想品德教学只有根植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实际关系密切教学中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打造贴近初中学生实际的思想品德课堂,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
我认为,构筑生活化课堂,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学生、关注学生,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初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这样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才会因此而变得“有用”和“有意义”。
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蕴正确使用教材。
课程资源的内容是广泛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首先离不开各门课程的教材。
新教材的内容本身就充满了来源于生活的资源,仅挖掘教材本身,就可以营造出精彩的生活化的课堂氛围,然后进行适当的理论提升,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生活。
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思想品德课特别是新课程涵盖了社会生活在内的综合学科,很多内容都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只有联系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学生才会兴趣盎然地学习。
(一)联系生活立体化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提高品德修养的基础。
我们不能知性地将其分割成碎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时要注意其立体性、系统性。
(二)教学环节生活化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按照生活德育理念,应以真实生活为基础,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联系,无论是课首引入,课中预习展示和反馈,都应体现生活特点。
(1)开展活动探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

到校 门口两旁摆放着许多盆花 , 你知道每边有多少盆花吗? 两旁
一
学生感受 到数学就在身边。学生学起来才觉得亲切 , 才有兴趣。
学生 的思 维 状 态 由被 动 转 为 主 动 , 由消 极 转 为 积极 , 这不 仅 活 跃 了学 生 的思 维 , 而且 立 足 现 实 , 越 了学 生 个 体 感 觉 范 围 的更 为 超
广 阔 的生 活 。
四 、 强 自身体 验 。 建 实 践 化 的 内化 加 构
一
共 有 多 少盆 花 吗 ? 、今 天 大 家 是 刚 来 学 校 的 , 家互 不认 识 , ”“ 大
你知道我们班 的每组各有几个 同学吗? 全班一共有多少个 吗? 一
年 级 一共 有 多少 人 吗 ? 校 又共 有 多 少 人 吗 ? 想 大 家 对 这 些 问 全 我
画面” 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 : , 如 在一年级新 学期 开学 的第一 节数学课 , 可这 样设 计 :新学期 开学了 , “ 大家走进校园 , 你会看
小数部分的… 都 去掉 , 品的价格到底有没有发 生变化 , 0’ 商 我们
一
起来学 习小数 的基本性质 , 就会 明白答案。这样 切人课题 , 让
商 品 的价 格 就 发 生 变 化 了。如 1 5 。在 争 论 中 , . 元 0 我顺 水 推 舟 :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 ,但 生动的内容被列
入 教 材 后 就 成 了抽 象 的概 念 。如 果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能创 造 性 地 再
把 教 材 还 原 于 现 实 生 活 , 数 学教 学 与 生 活 融 合 , 勒 出 “ 活 将 勾 生
中, 我们应该怎样联系生活实际呢? 我认为就是要让数学课堂生
把握阅读 让生活走进作文[论文]
![把握阅读 让生活走进作文[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10a977627284b73f242502a.png)
把握阅读让生活走进作文摘要: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再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
阅读教学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是作文的基础。
教师就要把握住语言思维发展的最佳期,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习作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了,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
让生活走进作文。
关键词:阅读;作文;日记;生活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19-01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学不能再以单独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应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再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
阅读教学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是作文的基础。
作文又是阅读的结晶。
儿童在6----8岁时,是发展语言和思维的黄金时期,刚入学的儿童对她身边的事情有了初步的认识,已具备了把所见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
我们教师就要把握住语言思维发展的最佳期,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一、如何让学生会阅读“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s·拉塞克、g·维迪努著,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因此,如何加强学法指导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小学教育,如何进行学法指导也成为我国小学教学改革的热点课题。
1.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
把我们生活带入语文课堂

把我们的生活带入语文课堂摘要:本文论述了如何通过“联系生活、模拟生活、用于生活”三个阶段的课堂教学,将最真实的生活带入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活语文来源于生活,又直接应用于生活。
语文的实践就是生活,真实的生活,就是精神的历险和成长,就是自主地阅读、积极地体验、个性化地感悟和自由地富于创造性地表达。
陶行知先生曾论述“生活即教育”。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世界本是生动、鲜活的,也是学生非常喜爱的。
语文教学只有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最真实的生活带入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才能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 联系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学1.1 联系生活进行感悟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有一个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严谨有序的知识体系,因而也不需要依赖这种知识体系并通过科学严格的训练而达到一定的学科素养和能力,语文的素养和能力更多的是依靠语文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感悟和积淀。
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是,从没有学过语文的人,照样有很强的听说能力。
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答案只能是从实践中来,从生活中来。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素材、主题,力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课文中生活的相似性体验,来感悟和积淀,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教师的任务不是下结论、贴标签,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在实践中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教师当然也需要通过评价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但主要还是让学生自己去习得和悟得。
如学习《背影》时,为了要学生体验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儿子看见父亲的背影而“流泪”这一情感,我引导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父母使自己感动得流泪的一件事。
让生活走进课堂 还课堂以本色

让生活走进课堂还课堂以本色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生活,将教材知识与时政、学生、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课堂教学,最终实现教材知识与生活的融合,充分体现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统一。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通过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
它体现着生活的精彩和课堂的本色。
一、课堂生活化,践行新课改精神的必然选择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活,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统筹教学内容,体现时代特征,是新课程的亮点之一。
纵观新教材四个必修模块,无不显示着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散发着生活的气息。
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推进新课改,发挥学生主体性,让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
怎样在政治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呢?二、教学生活化的应对策略及实践(一)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学生的实际1.知识与技能方面。
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也是实现其他教学目标的前提。
教师在确定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政治学科的特点及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等因素。
还要注意顾及学生的整体水平,重视对学情的调查分析。
2.过程与方法方面。
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生成性,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参与、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获取知识的自主建构,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中所蕴含的道理与教材知识融会贯通,在探索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课堂各种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走进学生的生活陶行知早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
因此,教材只是教学的工具,而不是信条。
随着生活的变迁,有的教材内容也会过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生活走进作文课堂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往往无从下手,即使写出的作文也往往是东拼西凑、言之无物。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较有效的方法是让生活走进作文课堂,引导学生写生活化的作文。
一、辩明关系,让生活与作文牵手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
”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
但许多学生不认识到生活和写作的关系,只能让眼前的生活资源白白浪费,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讲明两者的关系。
首先教师应告诉学生,作文就是生活,每个人天天都在“作文”,吃饭、穿衣、睡觉就是作文,只不过没有用文字表达出来而已,作文是人的生命本能,谁都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变成作文;其次教师应告诉学生,生活就是作文,一个举动、一次谈心、一声问候、一句祝福……无不可以写出一篇篇优秀作文。
教师可以举朱自清写《背影》、冰心写《小橘灯》、高玉宝写《高玉宝》为例,讲明只要带上五种“武器”(鹰眼、狗鼻、牛嘴、人脑、天使的心)去观察感受生活,对生活多一份敏锐,多一份敏感,多一份体验,多一份理性,多一份感动,那么生活处处皆作文,作文就会一路高歌。
如此辨明关系,学生就会消除写作的恐惧感,增强写作的必胜信心。
二、创设平台,让生活与作文接轨
俗话说:“一花一叶一世界。
”同样,对于学生而言,一人一事一世界,每个人的经历和内心世界也不尽相同,再因为社会新闻瞬息万变,因此很有必要创设一个平台让学生进行信息的沟通和共享。
为此,笔者每周设立一节课,命名为“百家讲坛”,给学生每人两分钟登上讲台播报一周以来的大事、小事、新鲜事、感动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然后让学生评出“最有价值的十件事”、“播报最成功的十大主持人”。
通过这个平台,激发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关注之情,实现了学生间信息共享,拉近了生活和作文的距离,挖掘了生活的亮点,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说话能力,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学生写作时立意选材与时俱进。
其次,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建设的平台,让学生施展写作才华,笔者要求班级每小组每月轮流出版一期《作文园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班级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
三、教给方法,让生活变成作文
当前学生的生活要比老一辈丰富,信息来源的渠道比老一辈多,他们为什么写不好作文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缺乏将生活转化成作文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
1.观察生活,将生活重现。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可见观察生活是学生的一项基本功。
但是大干世界无所不
有,从哪些角度进行观察呢?笔者认为要抓住四个点进行观察和积累生活:①生活的闪光点,即体现时代精神的人和事;②生活的动情点,即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可以是一个动人的细节、一幕动人的情景;③生活的感触点,即发人深省的人和事;④生活的独特点,即别人不曾看到和想到的人、事、理。
观察时要由表及里、由实到虚,按表象一特征一事理的顺序不断求索,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
例如笔者曾给学生布置过一次特殊的家庭作业:给父亲洗一次脚,观察父亲的双脚,然后以《第一次帮父亲洗脚》为题写一篇作文。
结果学生的作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感情真挚。
不少学生由父亲布满厚茧的双脚联想到父亲平时工作的艰辛,由父亲工作的艰辛联想到自己要努力学习报答亲恩。
这样的观察就是由表及里、富有价值的。
2.感悟生活,将生活点化。
著名的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可见发现美的眼睛很重要。
如何感悟生活,将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点化出来呢?可以从几个方面人手:①对人要点化出不平凡的品质。
例如冯骥才的《挑山工》写作者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发现了原因,由此作者从平凡的挑山工身上点化出挑山工不平凡的精神,即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往前走。
②对事要点化出不寻常的意义。
小事件往往包含着大道理,这需要作者深入挖掘和提炼,从稀松平常的事中点化出做人做事的大道理来。
再如笔者曾指导一名学生以《扫地的启迪》获得了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文章写在教室扫地时忽然遭遇暴风雨,垃圾被大风吹散,逆风扫无法
将垃圾扫在一起,最后改变方法顺风而扫,将垃圾集中在一个避风的墙角,然后扫进垃圾桶。
作者从这件事点化出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要遵循科学,按照规律来办,否则就是蛮干。
扫地算是普通的一件事,经过作者点化就变得有价值有意义,文章因而具有文学价值。
③对物要点化出超乎物外的力量。
这往往要用到托物言志、象征深化的手法,使物与人之间建立联系。
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等,都是通过对物的点化、挖掘出物的本质意义,成为托物言志的名篇。
3.表现生活,将生活艺术化。
将生活进行艺术是生活转化为作文的关键。
如何艺术化地表现生活呢?其一,注意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存精。
在服务于主题的前提下,能充分表现主题的就留下,不能充分表现主题的则舍弃。
例如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初选定的事件有几十个,最后压缩为三个,从三个角度去表现中心,经过如此处理,事件就更典型。
其二,注意对生活素材进行详略安排。
在服务予主题的前提下,充分表现中心的就详写,与中心无关的则略写。
如《木兰诗》对木兰十年的征战一笔带过。
其三,对生活素材进行虚实结合。
虚写是实写的有益补充,是表现主题的艺术手段。
虚写主要是指对人物和事件进行适当包装改造,对景物进行适当烘托,这好比是人照相之前的化妆。
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其四,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表达。
这主要指用上各种写作技巧、修辞方法进行写人记事说理。
让生活走进课堂,引导学生写生活化作文,我们就能开创作文教学的美好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