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材料

合集下载

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

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

106560逻辑代数逻辑代数是一种描述客观事物逻辑关系的数学方法,是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George Boole)于1847年首先提出来的,所以又称布尔代数。

由于逻辑代数中的变量和常量都只有“0”和“1”两个取值,又可以称为二值代数。

逻辑代数是研究数字电路的数学工具,是分析和设计逻辑电路的理论基础。

逻辑代数研究的内容是逻辑函数与逻辑变量之间的关系。

1.3.1逻辑代数中的三种基本逻辑关系1.逻辑代数中的几个问题(1)逻辑代数中的变量和常量逻辑代数与普通代数相似,有变量也有常量。

逻辑代数中的变量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称为逻辑变量。

每个逻辑变量的取值只有“0”和“1”两种。

逻辑代数中的常量,只有两个“0”和“1”。

与普通代数不同的是这里的“0”和“1”不再表示数值的大小,而是代表两种不同的逻辑状态。

例如可以用“1”和“0”表示开关的“闭合”与“断开”;信号的“有”和“无”;“高电平”与“低电平”;“是”与“非”等。

究竟代表什么意义,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正逻辑和负逻辑的规定脉冲信号的高、低电平可以用“1”和“0”来表示。

规定:如果高电平用“1”表示,低电平用“0”表示,则称这种表示方法为正逻辑。

如果高电平用“0”表示,低电平用“1”表示,则称这种表示方法为负逻辑。

以后如果无特殊声明,均采用正逻辑2.基本逻辑关系逻辑代数中有与、或、非三种基本逻辑关系,分别对应着与、或、非三种基本逻辑运算。

(1)“与”逻辑如图1-5(a)所示的串联开关电路中,把“开关闭合”作为条件,把“灯亮”这件事情作为结果,那么图1-5(a)说明:只有决定某件事情的所有条件都具备时,结果才会发生。

这种结果与条件之间的关系称为“与”逻辑关系,简称“与”逻辑。

图1-5(b)是“与”逻辑的逻辑符号。

图1-5 “与”逻辑与运算符号为“?”,与逻辑用表达式可以表示为Y = A·B或写成 Y=AB(省略运算符号)。

与运算又称逻辑乘。

逻辑函数及其化简

逻辑函数及其化简

上页 下页
2.4 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2.4 .1逻辑函数
逻辑函数的定义 实际的逻辑问题描述
2.4 .2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
逻辑真值表
逻辑函数式
逻辑图
各种表示方法间的互相转换
2.4 .3逻辑函数的两种标准形式
最小项
最小项表达形式
最大项
最大项表达形式
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上页 下页
2.4.1 逻辑函数
例如 : L ( A B )( A C),则其对偶式为 L' AB AC
如恒等式( A B )( A C ) A BC成立, 则其对偶式为AB AC A( B C )也成立。 例如:1 A A,0 A 0成立。 则其对偶式为0 A A,1 A 1也成立。
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一、(逻辑)真值表 利用表格的形式罗列逻辑函数输入变量的所有可能取值及输
出变量之间的一一对应的数值关系的一种数值表。
输入
例如:举重裁判电路
A
B
C
的真值表
0
0
0
0
0
1
0
1
0
0
1
1
1
0
0
1
0
1
1
1
0
1
1
1
输出 Y 0 0 0 0 0 1 ABC 1 ABC 1 ABC
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上页 下页
二、逻辑函数式 把输出与输入变量的关系写成与,或、非等运算的组合关
系式.
例如: Y AB AC
Y F ( A, B, C)
Y A( B C )
ABC ABC ABC

合肥工业大学--电力电子技术--精品课程

合肥工业大学--电力电子技术--精品课程
100 80 基波 In/I*/% 60 40 20 3次 5次 7次
图4-6 电阻负载单相交流调压电路 基波和谐波电流含量
0
60
120 180
触发延迟角α/( °)
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电子技术精品课程项目组
12.1.1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
阻感负载的情况
电流谐波次数和电阻负载时相同,也只含3、5、7…等次谐波 随着次数的增加,谐波含量减少 和电阻负载时相比,阻感负载时的谐波电流含量少一些
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电子技术精品课程项目组
12.1.1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
利用边界条件:ωt = α +θ时io =0,可求得θ:
sin( α + θ − ϕ ) = sin( α − ϕ ) e
180
0 9° 9° ϕ= ° ° 75 75 ° 60 ° ° 45 45 ° ° 30 ° 30 ° 15 15° 0
λ=
P Uo I o Uo = = = S U1 I o U1 1 π −α sin 2α + 2π π
(4-4)
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电子技术精品课程项目组
12.1.1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
• 的关系: 输出电压与α的关系
移相范围为0≤ α ≤π。 α =0时,输出电压为最 大, Uo=U1。随α的增大,Uo降低, α =π时, Uo =0。
(n=3,5,7,…)
bn =
基波和各次谐波有效值
Uon = 1 2
2 2 an + bn
(n=1,3,5,7,…)
(4-13)

负载电流基波和各次谐波有效值
I on = Uon / R
(4-14 )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九讲正弦波信号产生电路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九讲正弦波信号产生电路

即振荡频率为
电子技术基础精 品课程——模拟
(+)
× (+)
(+) (-)
反馈
(+) (+)
(+)
(+) ×
反馈
满足相位平衡条件 电子技术基础精 品课程——模拟
满足相位平衡条件
9.3.3 LC三点式振荡电路
1. 三点式LC并联电路
仍然由LC并联谐振电路构成选频网络 中间端的瞬时电位一定在首、尾端
电位之间。 三点的相位关系 A. 若中间点交流接地,则首端与尾端
电子技术基础精 品课程——模拟
例如文氏桥典型电路
+×+
+
T2
电子技术基础精 品课程——模拟
例9-1:根据相位平衡条件,利用瞬时极性法判断以下电路能否 振荡
Rb1
RC1
+
T1
+
× Re1
RC2 +Vcc
-
T2
C
R-
Ce Re2
RC
不满足相位平衡条件,不能振荡 电子技术基础精 品课程——模拟
作业
• P312 • • • •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九 讲正弦波信号产生电路
2020年7月18日星期六
9.1 正弦波振荡器的振荡条件
• 正弦波振荡电路
– 没有输入信号,依靠自激振荡产生正弦波输 出信号的电路
• 组成:
1. 放大电路 2. 正反馈网络 3. 选频网络 4. 稳幅环节
正反馈框图如图示 。(注意与负反馈方
框图的差别)
1 振荡条件
则,输出频率为
的正弦波。
RC正弦波电振子荡技术电基路础一精般用于产生频率低于 1 MHz 的正弦波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简述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简述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简述一、课程简介《电子技术基础》是电气电子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分为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部分。

《模拟电子技术》中,通过对常用电子器件、模拟电子基本单元电路及其应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培养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了解模拟电子技术的新发展,新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中,以逻辑代数、数字电子基本单元电路、常用中大规模数字电子集成器件及其应用等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对典型数字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为重点,使学生获得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通过《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电子电路的基本调测技术;初步学会查阅电子器件资料,正确使用器件,分析、寻找和排除电路故障,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写出较为规范的实验报告。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组主要为通信工程、电网监控、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等专业的专科生开设《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为火电厂集控运行、热能与动力工程和输配电工程等专业的专科生开设《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通信工程(分设无线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多媒体通信4个专业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和信息工程3个本科专业开设《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

二、课程建设简况本课程的建设有30多年的历史,在上世纪80年代,本课程已拥有一批敬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他们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教研成果,使本课程在全国有了一定影响。

自1990年以来,在胡宴如、杨志忠老师的带领下,本课程的老师们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改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在全国具有很大影响的教研成果。

胡宴如老师曾负责原国家教委高工专“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改革课题”中电子系列的工作,原国家教委“电工电子系列实习基地改革”课题组的工作,以及“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750-01-02高等教育重点课程教学质量测评软件及评测理论与方法》子专题——“国家级高工专电子技术及电子线路试题库”的研制工作,为全国高等工程专科学校的电子系列课程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中职中专电子技术与应用类课程精品课电子电路与PCB设计公开课

中职中专电子技术与应用类课程精品课电子电路与PCB设计公开课

中职中专电子技术与应用类课程精品课电子电路与PCB设计公开课在中职中专电子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中,电子电路与PCB设计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呈现一门精品课《电子电路与PCB 设计公开课》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深入了解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并学习如何运用PCB设计软件进行实际的电路板设计。

第一部分:电子电路的基础理论和原理电子电路作为电子技术领域的重要基础,对于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起着关键作用。

在本课程的第一部分,我们将学习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包括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以及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重要定律的应用。

第二部分:电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在掌握了电子电路的基础理论后,学生将学习如何分析和设计不同类型的电子电路。

本课程将介绍常见的电子元器件,如二极管、三极管、电容器等,并教授学生如何根据电路的功能需求进行电路的设计与搭建。

学生将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并组成电路,以满足特定的电路功能。

第三部分:PCB设计基础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是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本课程的第三部分,学生将学习PCB的基本知识和设计原则。

我们将介绍PCB的主要结构和制作工艺,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使用常见的PCB设计软件进行电路板的设计。

第四部分:PCB设计实践在本课程的最后一部分,学生将有机会进行实际的PCB设计实践。

我们将提供一些典型的电子电路设计案例,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PCB设计软件进行电路板的布局和连线。

学生将学习如何考虑电路的可靠性、布局的合理性以及信号的阻抗匹配等重要设计要素。

通过这门精品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一定的电子电路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他们将不仅能够理解电子电路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的电路设计与制作。

这将为他们今后从事电子技术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本篇文章介绍了一门精品课《电子电路与PCB设计公开课》的内容。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ppt)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ppt)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 部分(ppt)
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
优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
前言
课程介绍
1. 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2. 教学目标 3. 课程研究内容 4. 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5. 参考书
前言
1. 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是电气信息类专业具入门性质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特点
(1) 发展快、应用广 (2)非纯理论课程,实践性较强 (3)常以工程实践及试验方法处理分析数字电路的问题
1.数字逻辑基础
1.数字逻辑基础
1.1 数字电路与数字信号 1.2 数制 1.3 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 1.4 二进制代码 1.5 二值逻辑变量与基本逻辑运算 1.6 逻辑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作业:1.2.2, 1.4.1, 1.6.1
1.数字逻辑基础
1.1 数字电路与数字信号 1.1.1 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1.1.2 数字集成电路的分类及特点 1.1.3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1.1.4 数字信号的描述方法
1.1数字电路与数字信号
1.1数字电路与数字信号
1.1.1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60~70代- IC技术迅速发展:SSI、MSI、LSI 、VLSI。 10万个晶体管/片。
80年代后- ULSI , 1 0 亿个晶体管/片 、 ASIC 制作技术成熟 90年代后- 97年一片集成电路上有40亿个晶体管。 目前-- 芯片内部的布线细微到亚微米(0.13~0.09m)量级
前言
4.课程的学习方法及基本要求
打好基础、 关注发展、 主动更新、 注重实践 a、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和基本分析、设计方法 b、具有独立的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数字电路的 实际问题的能力。
(1)逻辑代数是分析和设计数字电路的重要工具,应熟练掌握。 (2)重点掌握各种常用数字逻辑电路的逻辑功能、外部特性及 典型应用。对其内部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不必过于深究。 (3)本课程实践性很强。应重视习题、基础实验和课程设计等 实践性环节。 (4)注意加强查阅数字集成电路产品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电工电子技术》说课

《电工电子技术》说课

04
教学资源与环境
教材与教辅材料选用
教材选用
选用符合国家规划教材,内容全面、系统、科学、先进,适应当前电工电子技术发展的需要。
教辅材料
配合教材,选用高质量的教辅材料,包括习题集、实验指导书、课件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巩固知 识。
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室建设
建设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电工电子技 术实验室,满足课程实验和综合性、设 计性实验的需求。
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设计
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设计,将工程实践案例融入课程内容, 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企业工程师授课
邀请企业工程师来校授课,分享工程实践经验和技术前沿动态,拓 宽学生视野。
校企合作项目
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共同研发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推动课 程内容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06
教学效果展示与评价机制建立
THANKS
感谢观看
成果汇报效果
学生在成果汇报中表现积极,能够清晰地阐述项目背景、设计思路、实施过程和成果,汇报内容丰富、 逻辑清晰,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及改进措施汇报
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满意度较高,认为课程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教师授 课生动有趣、重点突出。
VS
实训基地建设
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 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职业素养。
网络教学资源利用与开发
网络教学资源利用
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网站 、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网络教学资源, 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
网络教学资源开发
结合课程教学需求,自主开发或与企 业合作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包括在线 课程、虚拟仿真实训项目等,丰富教 学内容和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材料2003,清华,华成英◆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近况发出日期:2006-01-12 建设基础发出日期:2003-10-25 教师简介教学情况发出日期:2003-10-29学术研究课程负责人近况发出日期:2006-01-12一、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主讲“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每年平均讲课学时大于112。

2004年首次开设面向全校研究生的“电子技术专题”课,并首次开出模拟可编程器件实验。

已开课两年。

二、坚持教材建设完成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立体化教材(包括主教材、试题库、教师手册、教学辅导书、电子教案)的建设。

该立体化教材是高教社百门精品教材。

主编并出版教材:1.《帮你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电子教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另外,已交稿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本教程》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06.2。

该教材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三、以身作则,团结同志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甘于奉献、具有良好传统、积极向上的师资队伍,2004年获得清华大学先进集体称号。

四、教学研究项目1.教指委项目:电子技术基础(共五门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制定,为负责人之一,已完成。

2.教指委和高教社项目:“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资源库”的研制,为牵头单位负责人。

该库有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和非线性电子电路基础三个分库,30个子库,6000多个素材,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十所高校100多位教师参加,即将完成。

五、获奖情况2004年“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为第一获奖人;主编的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获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为第二获奖人。

同时上述两项均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含教材部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为第一获奖人。

建设基础发出日期:2003-10-25 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创建于1956年,开设电子技术课程近50年。

童诗白教授长期担任教研组主任,20世纪60年代初,他所主持编写的4种配套教材,成为国内最早出版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材。

此后,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和历届主任的领导下,在电子技术发展的每个关键时刻,先后5次进行了教材更新,总结了教学改革的成果,在引导和推动我国高等院校电子技术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多本教材发行量在百万册以上;《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的第一版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第二版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现在的版本是国家教委“九五”重点教材和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并被列入“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几十年来,坚持不懈地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曾获得国家、北京市、清华大学各种级别的教学成果奖数十项,个人奖近百项。

1989年电子学教研组荣获教学奖的最高奖“全国高校首届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特等奖”。

1987年电子技术基础课被评为清华大学一类课,并于1990、1993、1996和1999年四次通过复审,2002年被列为清华大学精品课建设的重点。

近三年来,又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一项,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二项,清华大学实验成果二等奖一项、实验成果三等奖一项。

在近几年的建设中,我们具有了更好的教学条件,并且在课程内容体系、教材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网络课堂的应用、教师教学水平等多方面,保持着国内同类课程中的领先地位。

教学情况发出日期:2003-10-29一、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本科生技术基础课,4学时/周,自动化系和电机系各五届,约1800人。

2、模拟电子技术导论:本科生技术基础课,2时/周,计算机系一届,207人。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1、实验课: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共1800学时,200人;模拟电子技术导论实验,36学时,207人。

2、生产实习:1998、1999、2000年三届学生,共45人。

3、毕业设计:5人,1998年2人,1999年2人,2000年1人。

4、指导硕士研究生5人。

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试题库的研制,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教委,1995~2002年,项目总负责人。

2、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建设,“211工程”项目,清华大学,1997年~2000年,项目负责人。

3、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建设,清华大学,2002年至今,项目负责人之一。

四、主编并出版的教材和发表的与教学相关论文1、《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2、《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试题库》,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教师手册》, 高等教育出版,2002年4、《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2001年5、《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 2002年6、模拟可编程器件简介,电气电子教学学报,教委会主办的期刊,2001.107、在系统可编程模拟器件,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国内核心刊物,2001.18、修订《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的一些设想,全国高等院校电子技术研究99’年会论文集,1999.8五、获奖情况1、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年,华成英、阎石、王宏宝、唐竟新、徐振英2、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华成英、阎石、王宏宝、唐竟新、徐振英3、清华大学实验成果二等奖,2002年,闫捷、华成英、阎石、唐晓英4、清华大学实验成果三等奖,2002年,闫捷、华成英、阎石、路而红学术研究发出日期:2003-10-29一、近五年完成五项科研项目:1、大庆油田砂岩储层断层对比解释系统,1996~1998,主要参加者2、股票咨询系统的研制,1999~2000年,主要参加者3、声控电梯,与日本兄弟公司的国际合作项目,2000~2001年,项目负责人4、字体压缩技术研究与日本兄弟,与日本兄弟公司的国际合作项目,2001~2002年,项目负责人5、OCR系统中的性能改善及算法说明,与日本兄弟公司的国际合作项目,2002~2003年,项目负责人二、发表的学术论文1、汉字字形结构式压缩方法的研究和实现,计算机科学,国内核心刊物,2003年第30卷,第五期,高锐智(华的研究生),华成英2、Eefficient automated microarray image analysis,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Graphics,国际会议,2002.8,齐飞(华的研究生),华成英3、由函数元构成系统的概率描述的两种方法及相互关系,宇航学报,国内核心刊物,2000.1,邓北星(在站博士后)、杨士元、华成英、罗予频4、一类Neuman型故障源的特性的研究,自动化学报,国内核心刊物,2000.11,邓北星(在站博士后)、杨士元、华成英、罗予频三、奖励大型零售商业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山东省科协,山东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杨士元、华成英、陈锡明等◆课程介绍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发出日期:2003-10-30 教学内容发出日期:2003-10-24教学条件发出日期:2003-10-24教学效果发出日期:2003-10-29教学方法和手段发出日期:2003-10-29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发出日期:2003-10-30 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始建于1956年,童诗白教授任首任主任。

他是著名的电子学科学家、中国电子学学科和课程建设的主要奠基人,一代教学大师。

我们自开设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至今,已近五十年。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电子学教研组始终站在我国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沿,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国内外电子技术的发展同步,以其具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出色的教材享有盛誉。

清华大学电子技术课程的发展历史,集中地表现在教材的建设史上。

每当电子科学和电子工业发展的关键时刻,教研组都在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体系上作重大的改革,并及时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进行教材的更新。

这些教材均具有开创性,学科内容始终处于领先水平,在编写体系上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在引导和推动我国高等院校电子技术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

20世纪60年代初,童诗白主持编写了我国最早出版的电子学教材,从此结束了我国长期使用外国翻译教材的历史,将我国高等院校以大功率、整流技术为主的“工业电子学”课程内容体系,转变为以小功率、控制为主的整流-放大-振荡-脉冲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体系,完成了从工业电子学到电子技术基础的转换,课程名称也随之改变,为培养我国自动化方面的人才打下基础,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外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国内因政治动乱而停滞不前。

童诗白从1971年至1974年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和工业自动化系有关教师合编了《晶体管电路》和《晶体管脉冲数字电路》两套教材,实现了教学内容从以电子管为主到晶体管化的转换。

据不完全统计,仅《晶体管电路》就发行了100万册以上。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套书影响了一代人。

它不但推动了全国高等院校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而且对全国普及晶体管知识、推动我国电子工业的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八十年代初,面临集成电路突飞猛进地发展,教研组教师及时编写出版了14种教材和习题集(其中包括三种翻译教材),校内讲义11种,完成了教学内容体系从分立元件电路为主体到集成电路为重点的再次更新。

其中童诗白所主编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阎石所主编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在全国受到普遍好评,多次印刷,发行量超过《晶体管电路》,创国内同类教材发行量的最高纪录,并双双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适应性、先进性”,八十年代末,童诗白主持修订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阎石主持修订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这两种书的发行量在同类书中又名列前茅,又双双荣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面对EDA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特别是可编程器件的高度发展和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电子学教研组再一次编写《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2001年出版)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1998年出版)。

它们均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纵观几十年的教材建设史,出版了电子技术方面的各种教材共15套,近2000余万字,既反映了电子技术发展的过程,又反映了我国高等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历程。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它的实践性。

多年来实验室建设始终作为课程的基本建设的重点,实验教学改革始终作为课程内容改革的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