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合同诈骗犯罪的定性与侦查

合集下载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合同诈骗是指以虚构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从而达到骗取财物目的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经济犯罪,其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首先需要证明被告人虚构了事实或者隐瞒了真相,使对方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这包括了虚构交易背景、隐瞒交易风险、虚构资质条件等行为。

例如,被告人在签订合同时虚构了公司的资产状况,使对方误以为其有能力履行合同义务,从而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

二、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还需要证明被告人的行为使对方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被告人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导致对方对交易对象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从而达到了欺骗的目的。

例如,被告人在合同中虚构了产品的性能指标,使对方误以为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从而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

三、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还需要证明被告人的行为是为了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

被告人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从而达到了骗取财物的目的。

例如,被告人通过虚构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骗取了对方的投资款项,达到了骗取财物的目的。

四、主观故意。

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最后需要证明被告人的行为是具有主观故意的。

被告人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时是明知其行为将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却仍然故意进行欺骗,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

例如,被告人明知产品性能指标虚构,却仍然在合同中进行了虚假陈述,以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

综上所述,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主要包括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达到骗取财物的目的以及具有主观故意这几个方面。

只有当以上要件齐备时,才能认定被告人构成了合同诈骗罪。

希望广大市民在签订合同时,能够提高警惕,避免成为合同诈骗的受害者。

合同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

合同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

合同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发布者:发布时间:2013-01-31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和犯罪构成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义念是1997年修改后的我国刑法第224条对合同诈骗罪所做的规定。

这也是修改后的刑法新增加的关于合同诈骗罪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发展和完善中,合同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基本保证。

但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各种诈骗,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曾于《关于当前办理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中,对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刑事责任作了司法解释,但是未能反映利用罪的全部情况和法律特征,因此修改后的刑法增立合同诈骗罪是十分必要的。

在对合同诈骗罪的理解中,关键词之一是应对合同的基本知识要有所了解。

合同的概念合同也称契约,是民事主体即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消灭)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合同一词含义广角度来看,它是当事人之间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

这也正是本文中所提的合同的意思。

合同的特征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消灭)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属于民事法律。

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消灭)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一种合法行为,它能形成当事人律意义的事实后果。

而这种行为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规定的条件,因此,它只有具备了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才能预期的后果。

而这种后果依当事人的意思由法律确定其效力。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的协议。

民事法律行为有单方和多方的区别,合同属于后者,是两方或两方以上当事人之间的协议同法》规定合同各方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凌驾他方之上强迫他方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

再次,合同并产生法律约束力的行为。

合同是合同签约各方当事人的合约,一经成立,既受法律的保护又受法律的约束,因此各守。

除法律规定或当事人事先约定的以外,合同一经成立,任何一方就不得擅自变更、解除。

诈骗诈骗罪是怎样定性的

诈骗诈骗罪是怎样定性的

一、诈骗诈骗罪是怎样定性的诈骗诈骗罪的定性如下: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

所以,不构成诈骗罪。

2.客观要件。

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二、敲诈勒索和诈骗罪的区别是什么意思1.不同的对象:敲诈勒索罪不仅侵犯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而且危及他人的人身权利或其他权益;2.客观表现不同:诈骗罪注重诈骗,即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敲诈勒索罪强调敲,即威胁、胁迫、恐吓等;3.受害人交出财产的主观状态不同:欺诈受害人被欺骗后自愿交出财产;勒索受害人害怕被迫交出财产;4.立案标准不同:诈骗罪数额超过3000元;数额超过5万元;数额特别巨大,超过20万元;敲诈勒索罪数额超过2000元;数额超过2万元;5.刑期不同:诈骗罪可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敲诈勒索罪最高刑期为10年有期徒刑。

三、怎么起诉敲诈勒索罪法律快车提醒您,受害人去公安机关报案进行立案调查,由公诉机关进行起诉。

受害者人可以自行到法院进行立案,然后进行自诉。

以威胁或者要挟的方式剥夺他人财产,向财产所有人或持有人强索财务的行为,会触犯敲诈勒索罪。

敲诈勒索主要方式有口头敲诈勒索、电话敲诈勒索、书面敲诈勒索、书信敲诈勒索等。

构成犯罪可以是当事人直接进行的敲诈勒索,也可以是委托第三人进行的敲诈勒索。

合同诈骗怎么判

合同诈骗怎么判

合同诈骗怎么判
合同诈骗是指在签订合同过程中,一方采取欺骗、隐瞒或其他
不正当手段,使对方在对合同内容或签署意愿上产生错误,从而达
到牟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合同诈骗行为严重影响合同的合法性和
有效性,对于合同诈骗的判定,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欺骗手段,合同诈骗的行为主体采取何种欺骗手段,包括虚
假陈述、故意隐瞒重要事实、伪造文件等。

2. 对方误解,被欺骗方是否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产生了错误的认
识或误解,导致其对合同内容或签署意愿产生了错误。

3. 不正当利益,欺骗方是否通过合同诈骗行为获得了不正当的
利益,或者给对方造成了损失。

根据以上因素,合同诈骗可能涉及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在民
事责任方面,被欺骗方可以请求撤销合同、要求赔偿损失等;在刑
事责任方面,欺骗方可能面临欺诈罪的指控,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
责任。

因此,针对合同诈骗的判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

在起草合同范本时,需要特别注意避免涉及任何合同诈骗行为,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如何定性工程合同诈骗罪

如何定性工程合同诈骗罪

如何定性工程合同诈骗罪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工程合同诈骗罪。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工程合同诈骗罪通常指的是在工程建设合同的签订或履行过程中,一方利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

这种行为必须具备欺诈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或者可能导致对方或者其他人的财物损失,仍然故意实施该行为。

我们来探讨如何定性工程合同诈骗罪。

在实际操作中,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特别注意的:1. 行为人的主体资格:行为人是否具有签订合同的资格,是否使用了虚假的身份或者资质来误导对方。

2. 行为手段:行为人是否通过虚构工程项目、夸大工程规模、隐瞒关键信息等手段来诱骗对方签订合同。

3. 行为目的:行为人的目的是否是为了非法占有对方的财物,这一点是区分诈骗与其他经济纠纷的关键。

4. 行为结果: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已经导致了对方财物的实际损失。

5. 法律后果:一旦构成诈骗罪,行为人将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罚金、拘役或者有期徒刑等。

在实际案例中,工程合同诈骗罪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典型情况:- 使用伪造、变造的证件或者他人证件签订合同;- 虚构不存在的工程项目,或者夸大项目的真实性质和规模;- 隐瞒关键信息,如资金状况、工程风险等;- 签订合同后无故拖延工程进度,或者中途停工,造成对方损失;- 收取预付款、保证金后逃匿,不履行合同义务。

面对工程合同诈骗罪,受害者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收集证据:保留所有与合同有关的文件、通讯记录等,作为日后诉讼的证据;- 报警处理: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请求立案侦查;- 法律途径:通过民事诉讼追回损失,或者要求追究对方的刑事责任。

合同诈骗罪及其司法认定中的一些问题

合同诈骗罪及其司法认定中的一些问题

合同诈骗罪及其司法认定中的一些问题合同诈骗罪是指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诱骗他人签订、履行或者解除合同,致使他人受到经济损失的行为,属于刑法中的经济犯罪之一。

而在实践中,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常常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具体成立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四条规定,合同诈骗罪成立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2.诱骗他人签订、履行或者解除合同;3.致使他人受到经济损失。

对于这三个条件,需要分别阐述其含义。

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是合同诈骗罪的首要条件,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个条件。

虚构事实一般指无法对外界真实情况做出准确描述或编造不符合事实的虚假内容。

比如在销售住房时,故意宣传该房屋为顶楼,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隐瞒真相则是指明知真相却故意对外隐瞒。

比如在销售二手车时,明知车子有严重故障,但却实施伪装以达到骗钱的目的。

这两种方式均是诈骗罪需要具备的条件。

诱骗签订、履行或解除合同诈骗罪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诱骗他人签订、履行或解除合同。

诱骗是指因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导致他人对合同具有错觉,从而误判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行为。

例如,在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时,房屋销售人员故意隐瞒了该房屋近期内的大修的事实,导致购房者被迫支付了较高的维修费用。

致使他人受到经济损失经济损失是合同诈骗罪的本体。

其实质是经济利益的剥夺或减少,是指因合同诈骗行为导致被害人的钱利权益受到实际损失。

例如,在房屋销售合同中,房屋销售人员虚构房屋状况以迫使消费者购买了一套格调不高的高价房屋,从而导致消费者经济上的损失。

司法认定难点在实践中,合同诈骗罪的认定还会存在一些司法认定的难点。

认定虚构事实的难点在合同诈骗罪中,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是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之一。

其中虚构事实的认定是存在较大困难的一个环节。

首先,虚构事实与口头承诺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

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一些口头承诺可能会被认定为虚构事实,但有些口头承诺并不一定会被认定为虚构事实。

最新-浅析司法实践合同诈骗罪认定 精品

最新-浅析司法实践合同诈骗罪认定 精品

浅析司法实践合同诈骗罪认定一、合同诈骗罪概述一合同诈骗罪的实质。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

[1]我国在97年新《刑法》实施以前,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通常会以诈骗罪进行定罪处罚。

①在97年新《刑法》制定之前,刑法理论界对于合同诈骗罪是否应当独立成罪曾有过深入探讨。

立法最终在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国情的基础上,将合同诈骗罪单独列出。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合同诈骗罪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诈骗形式,犯罪客体不再仅仅是财产权,而是双重客体,即财产权益和市场交易正常秩序的结合。

从立法设计上也能看出,该罪名被置于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八节扰乱市场秩序犯罪下,也意味着该种行为所侵犯的不仅仅是财产权益,更是一种扰乱市场正常秩序行为。

二合同诈骗罪的特点。

1.利用合同的形式进行诈骗合同诈骗罪不同于一般诈骗罪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合同诈骗是利用合同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从而侵犯了市场经济秩序。

[2]普通诈骗罪是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财物,合同诈骗罪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利用欺诈手段骗取财物的行为。

普通诈骗罪可以通过单方虚假表述的形式,而合同诈骗罪中必须存在相应的合同。

2.该种行为破坏了市场经营的正常秩序合同诈骗罪相较于普通诈骗罪,其所侵害的法益不仅仅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更包括对市场经营正常秩序的破坏。

合同诈骗罪的设立目的之一便是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对于利用与市场秩序无关的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则不应当属于合同诈骗罪的范围。

二、合同诈骗罪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对合同含义的理解存在的争议。

我国97年新《刑法》虽然规定了合同诈骗罪,但一直以来都没有出台相关立法或司法解释来解释其中合同的含义。

在刑法理论界,对该问题曾有过诸多探讨,但一直以来都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第一,是如何对合同的含义进行理解。

试论合同诈骗罪在实践中的认定和特征

试论合同诈骗罪在实践中的认定和特征

试论合同诈骗罪在实践中的认定和特征【摘要】合同诈骗罪在实践中的认定和特征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法律问题。

本文首先从认定标准入手,探讨在实践中如何确定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观和客观方面。

分析合同诈骗罪的行为特征,探讨诈骗者常用的手段和特点。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具体展示合同诈骗罪的案件特点和判决情况。

然后,介绍司法解释对于合同诈骗罪认定的具体规定和解释。

对法律适用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合同诈骗罪在实践中的具体适用范围和相关规定。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合同诈骗罪在实践中的认定和特征,为司法实践和法律适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诈骗罪、合同、认定标准、行为特征、案例分析、司法解释、法律适用、结论、论文1. 引言1.1 引言合同诈骗罪是指利用欺诈手段,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手段,达到欺骗他人的目的,使对方误以为真实情况而与之订立合同,从而获得非法利益的犯罪行为。

在实践中,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和特征十分重要,不仅关系到对犯罪行为的判断,也关系到司法机关对犯罪分子的定罪和量刑。

本文将从认定标准、行为特征、案例分析、司法解释和法律适用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深入探讨合同诈骗罪在实践中的认定和特征,为相关法律适用提供依据和参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能够更加全面地解析合同诈骗罪的实践认定和特征,为司法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2. 正文2.1 认定标准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假事实、隐瞒真相或者其他欺骗手段,诱使他人订立、变更或者解除合同,致使他人受到损害的犯罪行为。

其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要求行为人具有明显的主观故意。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故意犯罪,行为人必须具有明显的主观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他人受损并且故意进行欺骗行为。

要求行为人达成合同并实施非法占有行为。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需要行为人达成合同并实施非法占有行为,即在欺骗他人的基础上获得非法利益。

认定合同诈骗罪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故意、使用的欺骗手段和实施的非法占有行为,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合同诈骗犯罪的定性与侦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的合同诈骗犯罪明显增多,而司法机关普遍认为对合同诈骗犯罪的侦破工作比较吃力。

这主要是因为合同诈骗本身定性比较复杂,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合同诈骗作为一种高智能犯罪,所采取的手段就越来越先进、隐蔽,这对侦破机关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因此针对合同诈骗犯罪必须在法律上予以准确定性,在侦查中采取全新的侦查方式,在防控中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一、合同诈骗罪的定性及其特点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中,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一)、合同诈骗犯罪的定性
1、客体是复杂客体,不仅侵犯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更主要的是侵犯了国家对合同的管理制度,扰乱了市场秩序。

2、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务,数额较大的行为。

因此,构成合同诈骗罪在客观方面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1)行为必须发生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

(2)行为人采取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具体表现为以下五种情况:第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的名义签订合同的。

第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第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取得和履行合同的行
为。

第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的财物后逃匿的。

第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3)行为人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的相关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的,数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


3、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已满16周岁并具备辨认和控制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均可成为本罪的主体。

4、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并且具有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

(二)、合同诈骗罪的特点
1、合同诈骗罪的定性特点
合同诈骗犯罪与合同纠纷难以区分。

合同诈骗犯罪在客观方面的表现是:一是在签订、履行合同中,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二是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但一些具有欺诈行为的合同纠纷也有上述客观表现,却并不构成合同诈骗犯罪;而
一些表面上看有借据和欠条的案件,只要查清有虚构事实和隐瞒事实真相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也构成合同诈骗罪。

这使得经侦人员在认定合同诈骗犯罪时难以把握。

根据笔者本人的实践经验,正确的作法是公安经侦人员在参照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并结合近
年来司法实践经验,推定判断行为人有无非法占有目的的时候,应综合考察行为人签订合同时的履约能力和担保真伪、履行合同中有无履约实际行动、对合同标的物的处置情况、未履行合同的原因以及事后行为人的态度等方面的客观因素。

2、合同诈骗犯罪的证据特点
(1)、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有正面接触。

合同诈骗有着诈骗犯罪的一般特征。

”诈骗案件的本质特征就是欺骗性,因此,犯罪人一般以公开、温和的方式与被害人接触,在被害人信假为真的情况下,骗取财物,而不像其他刑事犯罪往往以秘密和暴力的方式来达到犯罪目的。


(2)、合同诈骗犯罪必然留下大量的书证、物证。

合同诈骗犯罪人为了骗取被害人的信任,总是采取种种手法蒙骗被害人,如伪造一些证件、信函、合同、收据、提单、身份证件、介绍信、明片、委托书、电传等等。


3、合同诈骗犯罪的手段特点
(1)、手段的智能化。

犯罪分子犯罪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甚至达到了专业化程度。

(2)、犯罪手段多样。

骗取的财物形式多样化,除了有货款、定金、预付款之外,又出现了”回扣”、”税金”等。

(3),流窜,团伙作案日趋严重。

犯罪分子为逃避公安机关的侦查,经常是打枪换一个地方。

二、合同诈骗犯罪的侦查
合同诈骗案件不同于其他一般刑事案件犯罪,犯罪嫌疑人大都是懂得经济运作法规和经济专业知识的,并利用熟悉的金融、证券、信贷、信用证等经济贸易结算方式作案。

”侦查中主要应当围绕以下三个重点:1查清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故意;2查清有无履约能力;3查清资金流向。

”在开展侦查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这三点主要方向。

(一)、分析案情,准去认定案件性质。

准确认定案件性质,是有效打击合同诈骗犯罪的前提。

公安机关要从犯罪手段上认定合同诈骗行为人的主观故意;从赃物流向上分析、研究犯罪要达到的占有目的;从报案人与嫌疑人的关系和经济往来情况搞清案件的性质。

(二)制定侦查计划。

侦查计划是整个侦查方案的具体部署和安排。

合同诈骗案件主要有三种侦查途径可以选择,主要是:1由事到人的途径,从诈骗案件的事实出发,包括从作案手段出发,从作案规律出发,从因果关系出发,从并案侦查出发等;2由人到事的途径,即从已知的犯罪嫌疑人体貌特征出发,去查证经济犯罪事实;3由物到人的途径,即从犯罪嫌疑人遗留的痕迹、物品或者赃物出发,以物找人,包括从控制赃物、可疑痕迹、诈骗工具等入手,查证诈骗犯罪事实。

(三)、通过审查合同、账册发现案件线索。

合同诈骗在签订合同之前就已经设下了圈套,为了掩人耳目,隐瞒真相,诈骗分子必然编造财务帐册,骗取资信证明,伪造、变
造各种票据、凭证,在结算方式上作文章。

通过详细审查合同、帐册和有关凭证,结合合同内容,签订的背景,担保条款等情况就可以审查出合同签约时对方有无履约能力,其提供的信息与自己实际能力是否相符。

(四)、控制赃款、赃物。

合同诈骗得逞后,案犯往往会转移赃款、赃物进行销赃。

现在的合同诈骗往往金额巨大,在案发的资金运作过程中,大都不可能以现金的方式进行交易,只能通过财务部门和银行结算划帐进行。

所以对合同诈骗案件的侦查重点应围绕着赃款、赃物的流向进行追踪。


三、结语
合同诈骗犯罪虽然与诈骗犯罪有着共同点,但是合同诈骗犯罪无论从犯罪特点、犯罪手段还是犯罪的危害性上都比传统的诈骗犯罪更具复杂性和破坏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的合同诈骗犯罪明显增多,而司法机关普遍认为对合同诈骗犯罪的侦破工作比较吃力。

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合同诈骗作为一种高智能犯罪,所采取的手段就越来越先进、隐蔽,这对侦破机关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除了传统的侦破方法外,司法机关还应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付新形式犯罪,健全自身队伍建设。

注释:
①《刑法学》李文燕杨忠民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二版
②《论合同诈骗罪案件及侦防对策》胡希哲载《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③《试论合同诈骗罪的特点、趋势及对策》曾细斌载《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5年2月
作者简介:崔怀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级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