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5批次的南山婴幼儿奶粉被检出强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M1超标一事,使得黄曲霉毒素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引发广泛关注。究竟黄曲霉毒素有多毒?易存在哪些食物中?中毒后会出现什么症状?我们来听听疾控专家怎么说。

柳州市疾控中心食品与环境卫生科科长黄运坤说,近段时间,有不少市民拿着奶粉前来咨询,他们都很想知道孩子的身体会不会受影响。针对市民的疑问,工作人员逐一给出了解答。

黄运坤介绍,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致癌物质,主要有

B1、B2、G1、G2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M2。“南方天气潮湿,空气湿度大,一些干的花生、玉米、豆类、果仁等,如果保存不当,黄曲霉就会在这些食物中繁殖,产生毒素。”他说。

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据悉,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当人摄入量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等;当微量持续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引起纤维性病变。“广西是肝癌高发区,比如扶绥、隆林等地,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发现其原因与黄曲霉毒素B1有关。”他介绍。

“从掌握的情况看,柳州没有发生过黄曲霉毒素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他说,但在早些年,曾有市民拿作坊压榨的花生油到疾控中心检验,有个别人的花生油被检出含有黄曲霉毒素,不过量不高。造成花生油含有黄曲霉毒素的原因,是压榨时使用了霉变的花生。

黄运坤提醒,由于花生、果仁等粮食类的食物未能及时晒干或者保存不当时容易霉变,因此市民在选购、食用这些食物时,一定要注意甄选,用肉眼看这些食物的颜色是否不同于正常颜色、有没有霉毛;用鼻子闻是否有霉味,如果发现异常,不要购买和食用。

对已经购买了问题批次奶粉的市民,他建议立即停止食用,并留心观察孩子一段时间,看孩子是否有不健康信号出现。不健康信号包括呕吐、发热、厌食、肝区隐痛等,与肝炎症状相类似。如果孩子出现上述不健康信号,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到医院诊治。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真菌(如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有毒的代谢产物,它们具有很强的致癌性,主要存在于谷物、坚果、棉籽以及一些和人类血液,动物饲料相关的产品中。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毒性、致癌性、污染频率均居于首位。薄层色谱一直是检测黄曲霉毒素常用的方法,但此方法制备样品及分析样品时费时又费力。而使用黄曲霉毒素B1 ELISA试剂盒则能够快速而准确的分析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残留。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综述) 易中华1 吴兴利2 (1 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2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100094 ) 饲料霉变的典型特征是产生霉菌毒素,可造成高达10%的经济损失,是饲料工业和畜牧业 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霉菌毒素不但对动物产生毒害作用,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动物对霉菌毒素的临床反应与其它化学毒物的反应相似,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症,并具 有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急性中毒可产生毁灭性影响,而且由于可疑饲料在检测前就被采食,中毒难以诊断和治疗。由于大量化学结构不相关的霉菌毒素产自不同真菌,很难准确指出某特定疾病发作是何种毒素造成的。动物慢性中毒症可降低生产性能、降低体重和饲料转化效率、降低肉和蛋的产量、抑制免疫并增加疾病发生率、损害重要组织器官、扰乱繁殖性能,引起的经济负面影响是急性发病和死亡的几倍。饲料和食品中的霉菌毒素有致癌的潜在危险,还有一些微妙的未知毒性作用,这与全球关注的健康危机紧密相关。现将饲料中几种常见霉菌毒素的中毒症及危害介绍如下: 1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 Aspergillus flavus )的一种代谢产物,目前已发现黄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 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种,以毒素B1、B2、G1和G2的毒力最强,在紫外线照射下,B1、B2呈蓝紫色荧光,G1、G 2呈黄绿色荧光,它们都具有致癌作用,导致动物和人类肝损害和肝癌, 其中又以B1 的致癌性最强。当B1 进入机体后,在肝细胞内质网中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的催化下,转变为环氧化黄曲霉毒素B1,再与DNA及RNA吉合,并发生变异,使正常肝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可见,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肝毒性很强的毒素。黄曲霉毒素作用机理是影响细胞膜,抑制RNA合成并干扰某些酶的感应方式,中毒症状无特异表现,按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临床可表现为发育迟缓、腹泻、肝肿大、肝出血、肝硬化、肝坏死、脂肪渗透、胆道增生等。其毒性因剂量、中毒持续时间、动物种类、品种、饲粮或营养状况等因素不同而不同(见图 1 )。家畜对黄曲霉毒素的 易感性其顺序是:小鸭>小猪>犊牛>肥育猪>成年牛>绵羊。 图 1 黄曲霉毒素攻毒递增剂量与豚鼠肝脏变化。上排最左边豚鼠未接毒,下排最右边豚鼠接毒剂量最大。注意到,豚鼠肝的苍白色随黄曲霉毒素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黄曲霉毒素摄入剂量过大时可致死,亚致死量可产生慢性毒性,长期摄入低剂量黄曲霉毒素可致癌(Sin nhuber 等,1977;Wogan和Newberne,1967)。一般情况下,动物年龄越小,其敏感性越高;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具有更强的耐受性;营养状况越差越容易发病;怀孕母畜比未怀孕母畜更容易产生反应。黄曲霉毒素已引起人们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强烈关注,因为黄曲霉毒素广 泛存在于被污染的花生、玉米、大豆、油类等食物中,是人类致癌的潜在因子。虹鳟鱼是早期研究黄曲霉毒素的试验动物,它们对黄曲霉毒素很敏感,其半数致死量按等比例混合黄曲霉毒素B1和G1计算为0.5?1.0 mg/kg(Lee等,1991)。饲粮中黄曲霉毒素的肝细胞恶性瘤致病几率高达8.0 x 10-8。虹鳟鱼在早期发育阶段对性疾病很敏感。将鱼苗或胚胎浸在黄曲霉毒素含量为0.5 mg/kg 的水中半小时,9 个月后30%?40%的鱼患有肝细胞癌(Sinnhuber 等,1977)。根据Lee 等(1991)综述黄曲霉毒素在对鱼的毒性,黄曲霉毒素导致加利福尼亚州鱼苗孵化场黄曲霉毒素中毒症流行,并很可能是鱼肝癌流行的原因。据调查,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棉籽粕是发病的原因。虹鳟鱼采食含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逐渐发展为肝癌(Sin nhuber 等,1977)黄曲霉毒素的中毒症在哺乳仔猪、生长猪、育肥猪和种猪上有报道。临床和病理症状包括:体增重减速,饲料转换效率下降,中毒性肝炎,肾病变,全身出血(Hoerr 和Andrea ,1983 ;Miller 等,1981 ,1982)。黄曲霉毒素对猪的毒性作用因年龄、饲粮、含量和中毒持续时间等的变化而 变化。猪从断奶至上市,饲粮黄曲霉毒素耐受量为0.3 mg/kg(Monegue 等,1977)。猪饲喂了毒素含量

常见霉菌毒素的种类及危害分析

常见霉菌毒素的种类及危害分析 霉菌毒素是一些霉菌在基质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霉菌产毒仅限于少数产毒霉菌的部分菌株。不同的霉菌可产生同一种霉菌毒素,而一种霉菌可产生几种霉菌毒素。 霉菌根据生长条件划分为田间霉菌和仓储霉菌两种。田间霉菌是指镰孢菌属、青霉菌属和麦角菌属等野外菌株,这类霉菌通常是谷物在生长过程中就已感染。仓储霉菌主要是指饲料或原料在储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以曲霉菌属为主。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曲霉菌产生的,其他曲菌、放线菌、镰孢霉菌和青霉菌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所有动物均对黄曲霉毒素敏感,不过不同动物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在家畜中以仔猪最为敏感。低浓度的黄曲霉毒素污染导致采食量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和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母猪饲喂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饲料,毒素会通过母乳传播而造成仔猪生长迟缓甚至死亡。此外,黄曲霉毒素还会干扰肝脏的解毒功能以及损害免疫系统。 赭曲霉毒素 赭曲霉毒素是由赭曲霉菌等所产生的一种毒素,分为A、B两种类型。赭曲霉毒素A的毒性较大,主要侵害猪的肾脏和肝脏。赭曲霉毒素可以造成猪的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消化功能紊乱,肠炎,甚至腹泻,脱水多尿,伴随蛋白尿和糖尿。妊娠母畜子宫黏膜出血,往往发生流产。中毒后的病理变化以肾脏为主,可见肾脏肥大,呈灰白色,表面凹凸不平,有小泡,肾实质坏死,肾皮质间隙细胞纤维化;近曲小管功能退化,肾小管通透性变差,浓缩能力下降。 呕吐毒素 呕吐毒素属于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等镰刀菌产生。其危害主要是造成猪只的呕吐,同时降低采食量。呕吐毒素也属于一种很强的免疫抑制剂,它在猪体内可以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对快速生长的组织(如皮肤和黏膜)和免疫器官均可产生影响,降低猪群的抵抗力。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由禾谷镰孢霉菌产生,是具有类似雌激素作用的霉菌毒素,临床症状因感染剂量和年龄不同而异。玉米赤霉烯酮对猪影响最大的部位是生殖系统。较低的浓度会诱发女性化现象,较高浓度会干扰排卵、受孕、植入及胚胎的发育。可造成后备母猪或小母猪出现假发情和阴道脱垂或脱肛。该毒素会造成怀孕母猪的流产和死胎、初生仔猪出现八字腿及外阴部肿胀。 T-2毒素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摘要:黄曲霉毒素是由寄生曲霉和产毒的黄曲霉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有很强 的致癌性。许多粮油食品、饲料等都容易被黄曲霉毒素污染,从而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生产。因此研究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非常必要。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真菌的代谢化合产物,发生范围分布世界各地,通过感染食物和饲料,致使家禽、家畜及人类发生黄曲霉中毒及各种并发疾病,是目前人们认识最多,研究最广的一种真菌毒素。 什么是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和动物健康的有毒致癌物质。根据其分子结构与感染方式的不同,黄曲霉毒素分为G1,G2,B1,B2,其化学分 子结构式分别为B1(C17H12O6),B2(C17H14O6),G1(C17H12O7),G2(C17H14O7)后来又在奶中分离出M1和M2 ,G和B的命名分别来自毒素在紫外光下发出的绿色荧光Green和蓝色荧光Blue,M则是由于它最早发生于奶中mike。 黄曲霉毒素对粮油食品的危害;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素B1最常见,而且毒性也最强,是真菌毒素中致癌力最强的一种。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素的检出率比较高。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世界谷物供应的25%受霉菌毒素污染,其中,每年至少有2% 的农产品因黄曲霉素污染而报废,世界上已有大约100 个家对食品中黄曲霉素的含量做了严格限量要求。我国花生及制品、食用

油、油料饼粕及饲料和玉米、大米等农产品及食品的黄曲霉素污染比较严重,其中,以花生和玉米的污染最为严重,成为一些地区肝癌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性食品的危害:已证实,几乎所有谷物、饲草和各种食品(包括畜产品)都可作为黄曲霉产生、生长基质,都有可能在被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污染后产生黄曲霉毒素。但动物源性食品不同于植物源性产品的特征是,活体动物一般不会发生黄曲霉菌或寄生曲霉菌的自然繁殖,因此不会像植物源性产品那样,在植物生长、获环节受到土壤、病害、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毒素。但在动物源产品加工、包装、储存等后期,“冷链”传递的失控或包装材料的污染却可能导致黄曲霉毒素的产生。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是动物源性食品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动物源性产品,特别像牛奶这样的产品,被黄曲霉毒素污染后没有明显的感官特征(不能像花生等产品对霉变粒进行挑选),使得人们对黄曲霉毒素的控制变得更加困难。动物源性产品的黄曲霉毒素主要由直接污染或动物食用被污染的饲料2 种途径引起,因此其控制措施就应针对原因进行研究。其中对于动物源性产品在加工、储藏、包装等环节的控制,主要应遵循食品卫生的操作规范,对特殊动物产品生产工艺进行监测,调整最佳工艺条件等。动物源性产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控制重点应是饲料的控制,此外还应深入研究奶类产品中黄曲霉毒素去除方法。 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黄曲霉毒素对食品的危害,归根还是对人身体的危害。人们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粮食和食品,牲畜使用被

黄曲霉毒素中毒

黄曲霉毒素中毒(AflatOXiCOSiS) 奶牛因长期或大量摄食经黄曲霉、寄生曲霉污染的饲料所致的中毒性疾病称黄曲霉毒素中毒。其临床特征是消化机能紊乱、神经症状和流产;剖检见肝变性、坏死和纤维化硬变。 病的发生 1961年Loosmore等首先报道了反刍兽的黄曲霉毒素中毒。20世纪60年代初,在英国东南部一些农场,约有l0万只火鸡死亡,病因不明,以肝坏死为特征,称为“火鸡X病”。经研究确定此病为黄曲霉毒素所致。 牛的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自然病例日趋增多。奶牛和肥育牛发病较高,尤以犊牛更为常见。由于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被污染的饲料不仅对牛,而且对鸭、鹅、鸡、猪、马和人都呈现中毒作用,同时黄曲霉毒素(AFT)还具有极强的致癌作用,因此现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病因 各种饲料如干花生苗、花生饼、玉米粉、谷类、豆类及其饼类、棉籽粉、酒糟,以及贮藏过的混合饲料,由于保管、贮存不当,在高温、高湿的坯境条件,极易为黄曲霉、寄生曲霉生长,产生黄曲霉毒素。有的是动物食人受黄曲霉污染饲料后在体内形成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结构类似的化合物,都含有二呋喃环和香豆素。目前已明确其结构的有十多种,主要有AFTB1、AFTB2、AFTG1、AFTG2、AFTM1和AFTM2。其中以AFTBl含量最高,毒性最大。所以当奶牛长期或大量摄取这些饲料后,即能引起中毒。AFT毒性比氰化钾还大。肝脏是AFT的靶器官。由于其品种、年龄、性别及个体的耐受性不同,因此中毒量各异。实验表明,体重183kg的肥育牛,采食含其毒素650—800ug/kg饲料的日粮,经17.5周后有轻度病变;奶牛每日每千克体重摄人o.5mg黄曲霉毒素,19周后出现产乳量降低,乳中可检出毒素;断乳犊牛采食含黄曲霉素0.22~2.2mg/kg体重的日粮,16周后出现了生长缓慢、肝损伤,甚至死亡;海伏特公犊,每千克体重口服0.1~1.0mgAFT,42d内3头牛无死亡;口服1.2—1.6mg 的3头牛,2头死亡,日服1.8mg的3头牛全部死亡。 Patterson指出,饲料中含有AFT 100ug/kg即对牛有害。对3月龄犊牛,AFT 中毒量为110ug/kg饲料,对成年牛低于这一剂量仍能引起中毒。 临床症状 急性中毒食欲废绝,精神沉郁,拱背,惊厥,磨牙,转圈运动,站立不稳,易摔倒。黏膜黄染,结膜炎甚至失明,对光过敏反应;颌下水肿;腹泻呈里急后重,脱肛,虚脱;约于48h内死亡。 慢性中毒犊牛表现是食欲不振,生长发育缓慢,惊恐、转圈或无目的徘徊,腹泻,消瘦。成年牛表现前胃弛缓,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奶产量下降,黄疸;妊娠牛流产,排足月的死胎,或早产。因奶中含有黄曲霉毒素,故可引起哺乳犊牛中毒。由于毒素抑制淋巴细胞活性,损伤免疫系统,故机体抵抗力降低,易引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https://www.360docs.net/doc/8116470372.html, 2004-9-24 中国畜牧网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对动物和人的危害、在畜产品中的残留以及预防和去毒措施。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危害措施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写AF)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在温暖潮湿气候地区的粮食和饲料,凡被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污染都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最易污染花生、玉米、棉籽、禽蛋、肉、奶及奶制品,其次是小麦、高粱和甘薯,大豆粕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程度轻些。我国粮食和饲料被黄曲毒素污染率很高,给饲料企业和养殖业主带来了很大损失,人们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危害到人体健康。 1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 目前已确定黄曲霉毒素结构的有AFB1、AFB2、AFM1等18种,它们的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又名香豆素),前者为其毒性结构,后者可能与其致癌有关。黄曲霉毒素难溶于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和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溶剂。分子量为312-346,熔点为200-300℃,黄曲霉毒素耐高温,通常加热处理对其破坏很小,只有在熔点温度下才发生分解。黄曲霉毒素遇碱能迅速分解,但此反应可逆,即在酸性条件下又复原。一般来说,温度30℃、相对湿度80%、谷物水份在14%以上(花生的水份在9%以上)最适合黄曲霉繁殖和生长。在24-34℃之间,黄曲霉菌产毒量最高。几乎所有谷物、饲草和各种食品(包括畜产品)都可作为黄曲霉基质。 2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2.1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很大,是目前已发现霉菌中毒性最大的一种。目前发现的18种黄曲霉菌毒素中,AFB1毒性最强,AFM1、AFG1次之,AFB2、AFG2、AFM2毒性较弱。AF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其毒性因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和体况以及营养状况的不同有差异,年幼动物、雄性动物较敏感。 黄曲霉毒素具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的作用。黄曲霉毒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动物中毒以全身性出血、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急性中毒表现为食欲废绝,运动失调,排泄停止,肝炎,黄疸,肝脏充血、出血、肿大、变性和坏死,并伴有严重的血管和中枢神经损伤,动物中毒后几小时至数天内死亡。慢性中毒者早期症状表现为食欲不佳,体重减轻,生产性能降低,胴体和蛋壳品质下降,后期出现黄疸,脂肪肝、肝损伤及抑制动物免疫机能和致癌作用。 猪 猪对霉菌毒素敏感,特别是哺乳或哺乳仔猪。一般来讲,当水平相对较低时,霉菌毒素降低饲料采食量、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20-200ppb的黄曲霉毒素B1可引起饲料采食量和生产性能下降,但可通过提高特殊日粮养分如赖氨酸或蛋氨酸水平来抵消;严重黄曲霉毒素中毒(1000-5000ppb),可发生急性影响,包括对呼吸的影响。据报道,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为2.0mg/kg时,可使猪体重由对照组的33.7kg减少到29.7kg。黄曲霉毒素通过胎盘屏障转移到胎儿,引起胎儿畸形,导致产仔数减少、产弱仔、死胎和木乃伊。急性中毒的个别母畜会发生流产。公猪黄曲霉毒素中毒则表现性欲下降。 家禽

黄曲霉毒素中毒DOC

病因:黄曲霉毒素中毒病是由曲霉所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种中毒病。可以发生于多种动物和禽类,在家禽中以鸭和火鸡易感。不同品种和不同龄的鸭其敏感性亦不相同,例如麻鸭比京鸭敏感,雏鸭比成年鸭更为易感。 分布:黄曲霉毒素分布的范围广,凡是被黄曲霉污染了的粮食和饲料都有黄曲霉毒素存在的可能。黄曲霉素有多种,其中以B1产生最多,毒性最。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必要条件是:有合适的培养基,诸如花生、大豆、玉米、麦、干草等;要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最温度范围为24℃一30℃,最适相对湿度为80%以上),以及适当的培养时间。这在我国南方的自然条件较适合,故易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病例。鸭采食了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而发生,至于发病与否取决于采食毒素的量、鸭的日龄等多种因素。病鸭最初症状为采食量减少,精神萎顿,衰弱无力,拱背和尾下垂,步态不稳(图141),倒地后常不能站立,叫声嘶哑。生长缓慢,羽毛脱落,腿和趾部可出现紫色出血斑点。雏鸭于死前常有共济失调,抽搐,角弓反张。 剖检:皮下胶样浸润,眼和蹼皮下出血以及肝脏病变(图14. 2)。1周龄左黄曲霉毒素中毒病患鸭拱背和尾下垂。右的雏鸭,常见肝脏肿大,色发灰黄,肾苍白肿大,或有小点出血。胸脏亦可能有出血点.3周龄以上的中鸭肝脏病变明显,肝苍白,萎缩与肝硬变。在较大的鸭见肝肿大、发黄、质脆,此外,尚可见心包积液和腹水,肾肿胀出血与胰脏出血。病程长者,则肝实质见有结节状增生- -肝癌(图14.3)。 防治:有效药物治疗,经验证明,一旦更换掉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后,很快即停止生病死亡.平时预防应注意加强粮食和饲料的保管工作,尤其在温暖

多雨季节更应注意防霉。 黄曲霉素中毒是一种常见的中毒病,发霉的玉米、花生、谷、豆饼、米糠中往往有大量的黄曲霉菌株生长繁殖,在使这些饲料发生霉变的同时产生了很多黄曲霉毒素。 1.症状不同年龄鸡吃入不同的毒素表现出不同的症状。雏鸡中毒时往往未有明显的症状而突然死亡,病程稍长的则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委顿,贫血,衰弱,排血色粪便,最后衰竭死亡。 2.防治坚持不喂发霉的饲料,尤其是不喂发霉的玉米。饲料仓库如果被黄曲霉毒素所污染,要用福尔马林熏蒸或用过氧乙酸喷雾,以消灭霉菌的孢子。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用具可用2%次氯酸钠溶液消毒,或在浓石灰乳中浸泡消毒。病鸡粪便含有毒素,要彻底清除,集中用漂白粉处理,以免污染地面和水源。 1. 病因 在温暖潮湿的地区或季节,玉米、花生、大米等被产毒黄曲霉污染,鸭、鹅吃了这种饲料即可发生中毒。 黄曲霉毒素有十几种,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最大,家禽少量食入即可引起慢性肝损害;若食入量过大,可引起肝炎;若长期食入,则可引起肝癌。雏鸭的敏感性高。 2. 症状

黄曲霉毒素解毒方法

1.1.4 黄曲霉毒素的解毒措施 黄曲霉毒素危害严重,分析每一批家禽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是不可能的,当慢性霉菌毒素中毒发生时,除了轻微的生产性能下降外,没有任何明确的临床症状。在发展中国家中,每年黄曲霉毒素都会给饲料业及畜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为尽量减少霉菌毒素的危害所做的努力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避免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超过规定允许的浓度是预防和治疗毒素中毒的方法之一。为减少黄曲霉毒素及其代谢物残留在动物性食品中以及减轻毒性反应,适当的方法包括物理分离,化学方法和毒素粘合剂是必须要使用的[42],如沸石化合物,活性炭,珍珠岩,膨润土,硅藻土等已经被使用。 1.1.4.1 物理去毒方法 传统用于霉菌毒素的物理去毒方法主要有混合稀释法、水洗法、热处理、脱壳、磨粉、放射、萃取、吸附等。混合稀释法是将简单地将霉变饲料与未霉变饲料进行混合,以降低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浓度,此法成本低,工作量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饲料中毒素的问题。水洗法可显著减少毒素,但只用于湿磨或发酵的前处理,否则干燥成本太高。霉菌素素在谷物表面含量高,脱壳可有效降低霉菌毒素水平,但工作量大。黄曲霉毒素耐热,一些试验表明热处理似乎能降低一些毒素水平,然而实际效果存疑。磨粉处理只能改变毒素的分布,不能减少毒素总量。放射能杀真菌孢子,但不减少毒素含量。有机溶剂可提取花生油、棉籽油中的黄曲霉毒素,几乎可将油中所有的黄曲霉毒素除去,但成本高,应用不广[43]。 在当前的实际生产中,往饲料中添加可以吸附霉菌毒素的物质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利用吸附剂来降低机体对毒素的吸收率,减少毒素对机体的毒害作用,众所周知的吸附剂主要有水合硅铝酸钙钠盐、蒙脱石、膨润土、粘土、沸石和活性炭等。汪前红、齐德生等[44,45]报道含有矿物、酵母等的复合吸附剂以及蒙脱石均能降低AFB1对动物的负面作用。在含黄曲霉毒素日粮中添加复合吸附剂或蒙脱石,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AFB1对动物的毒性作用,降低AFB1中毒的死淘率,一定程度上恢复动物的生产性能,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物理吸附法虽在一定条件下能吸附霉菌毒素,但其吸附毒素的特异性与广谱性的统一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1.1.4.2 化学去毒方法

黄曲霉毒素及其分析方法

誅饲料与添加剂 1概述 黄曲霉素(AFT)为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此外,在热带地区,温特曲霉和软毛青霉也能产生少量的黄曲霉毒素。 1.1结构 AFT是二呋喃环和香豆素(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目前已明确分子结构的约有17种。饲料在自然条件下污染的AFT 主要有AFTB 1 、AFTB2、AFTG1、AFTG2,其中以AFTB1最多,AFTG1其次,AFTB2和AFTG2很少。 1.2理化性质 AFT溶于多种极性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乙醇、丙酮、乙二甲基酰胺,难溶于水(在水中最大溶解度为10毫克/升),不溶于石油醚、乙醚和己烷,这是提取和溶解依据。 在365纳米波长的紫外灯下,B族黄曲霉毒素呈蓝色荧光,G族呈黄绿色荧光。 AFT对光、热、酸较稳定,但对强酸、强碱和氧化剂不稳定。AFT能耐高温,一般的蒸煮不易破坏,只有加热到280~300℃时才裂解,高压灭菌2小时,毒力降低25%~33%,4小时降低50%。对紫外光也相对稳定,但在强紫外光照射下可破坏。在酸性和中性介质中稳定,但pH值<3时分解。对碱不稳定,当pH值9~10时,其内酯环开裂生成几乎无毒的盐,荧光也随之消失,但此反应是可逆的,在酸性条件下又复原。 对氧化剂也不稳定,很多氧化剂如次氯酸钠、氯、过氧化氢、臭氧和高硼酸钠等均可使毒素破坏,荧光消失,且氧化剂浓度越高,分解越快。其中,5%次氯酸钠常作为实验室里AFT 的消除剂。 1.3毒性 AFT属剧毒物质,是目前发现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在世界卫生组织确定重点研究的毒物中被列为首位。不同黄曲霉毒素之间毒性差异很大,根据雏鸭的口服半数致死量可知,AFTB1的毒性最大,半数致死量为0.24~0.56毫克/千克;AFTG1次之,半数致死量为0.78~1.20毫克/千克;AFTB2的半 数致死量为1.68毫克/千克;AFTG 2 的半数致死量为3.45毫克/千克。 由于自然界黄曲霉产毒菌株产生的毒素以AFTB 1 的比例为高,加之其毒性和致癌性最大。因此在检验饲料中黄曲霉毒素 含量和对其进行卫生评价时,一般只以AFTB 1 作为分析指标。 几乎所有的动物对AFT都很敏感,但不同的品种、性别、营养状况对AFT的敏感性不同。一般地说幼年动物比成年动物敏感,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敏感。不同动物中,雏鸭、仔猪、火鸡为最敏感,绵羊对黄曲霉毒素有较高的耐受性。高蛋白饲料可降低动物对AFT的敏感性。 急性AFT中毒主要表现为出血、贫血、黄疸、血清谷丙转 氨酶(GPT)升高。剖解主要病理变化为广泛性出血、中毒性肝炎。组织学检查可见肝细胞变性坏死,部分肝小叶增生,胆小管增粗。 慢性AFT中毒主要表现为贫血、消瘦。剖解可见肝萎缩硬化和胸腹腔积液。组织学检查可见肝结缔组织增生,病程长的可见肝癌结节。 2一般分析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方法很多,有微柱法(与柱层析相似,常用作筛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和薄层色谱法(TLC)。薄层色谱法分析黄曲霉毒素一般要经过毒素的提取和纯化,定量测定、理化鉴定。 2.1AFT的提取和纯化 黄曲霉毒素提取常用的有机溶剂有甲醇、氯仿、丙酮。根据样品的性质不同,通常在这几种有机溶剂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如花生中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方法是用甲醇-水(55∶45)提取的,而棉籽中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方法是用丙酮-水(85∶15)提取的。 常用的提取方法是振荡提取法和匀浆提取法。提取液用萃取法纯化或在提取过程中用液固提取法纯化,纯化后的提取液浓缩至干,再用苯-乙腈(98∶2)溶解定容,供薄层色谱分析。 2.2定量分析 AFT分析常用的展开剂有,氯仿-丙酮(92∶8),苯-甲醛-乙酸(90∶5∶5),乙醚-甲醇-水(96∶3∶1)。将上述样液和标准液点于薄层板上,用适合的有机溶剂展开,然后于365纳米的紫外灯下观察。然后用下述方法定量,将提取液稀释,直至薄层板刚好能看到兰紫色荧光。通过荧光的黄曲霉毒素的最低量(一般情况下是0.0004微克)推知提取液中黄曲霉毒素的浓度,或将不同量标准黄曲霉毒素和提取液在同一薄层板上展开。再通过肉眼比较或薄层扫描仪扫描,求出待测样品的含量。 有时将点好样的薄层板先用无水乙醚预展,目的是消除一些杂质的干扰,预展后,黄曲霉毒素应在原点不动。 2.3理化鉴定 为了区别其可能产生荧光并与黄曲霉毒素Rf值相似的物质,必须对黄曲霉毒素进行鉴定。常用鉴定方法有以下2种。 光谱分析法。将薄层板上的荧光斑点(或带)剥离下来,用氯仿-甲醇洗脱,洗脱液蒸发至干,再用氯彷溶解,测定其紫外吸收光谱,并和标准液比较。 衍生物法。黄曲霉毒素能与三氟乙酸反应形成黄曲霉毒素的衍生物,通过标准黄曲霉毒素形成的衍生物与待测样品形成的衍生物的Rf值的比较,即可对待测样品进行鉴定。 黄曲霉毒素及其分析方法 宋彬彬(哈尔滨市饲料科学研究所150018) 輬輮訝 养殖技术顾问2011.7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 一, 概述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1,发现:上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有关.进一步的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 ,G1 ,G2 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 ,M2.其中M1 和M2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 ,G1 ,G2 ,M1 和M2的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 2,化学结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包括B1,B2,G1,G2,M1,M2,P1,Q,H1,GM,B2a和毒醇.黄曲霉毒素的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即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有关.M1是黄曲霉毒素B1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的主要分子型式含B1,B2,G1,G2 ,M1,M2等.其中M1和M2 主要存在于牛奶中.B1为毒性及致癌性最强的物质. 《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化学结构式》 黄曲霉毒素B1 黄曲霉毒素B2 黄曲霉毒素G1 黄曲霉毒素G2 黄曲霉毒素M1 黄曲霉毒素M2 3,理化特性:在紫外线下,黄曲霉毒素B1,B2发蓝色荧光,黄曲霉毒素G1,G2发绿色荧光.黄曲霉毒素的相对分子量为312-346.难溶于,易溶于油,甲醇,丙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但不溶于石油醚,己烷和乙醚中.一般在中性溶液中较稳定,但在强酸性溶液中稍有分解,在pH9-10的强酸溶液中分解迅速.其纯品为无色结晶,耐高温,黄曲霉毒素B1的分解温度为268℃紫外线对低浓度黄曲霉毒素有一定的破坏性. 二, 分布 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

黄曲霉毒素的知识

黄曲霉素的相关知识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东南部的一些农场,大约有10万只火鸡不明原由地突然死亡,一时间造成了极度恐慌和不安,其震惊的程度不亚于二三年前的疯牛症,关于病因当时也弄不清,只得取名为X 病,这就是美国闻名的“火鸡X病”事件。后来经过食品、毒理和细菌学方面专家的通力合作,终于找出了引起火鸡大批死亡的原因:他们从饲料玉米粉中分离出一种前所未知的由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命名为“黄曲霉毒素”。 另报道。1974年印度西部曾发生一次急性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居民吃了发霉(黄曲霉菌感染)的玉米后,有397人发生急性中毒肝炎,死亡106人。还有成批的狗发生腹水和黄疸,多在2~3周内死亡。该毒素中毒的症状主要为发热、呕吐、食欲不佳,继而出现黄疸,重者可出现腹水。可见黄曲霉毒素之危害严重性。发霉的食物中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最容易污染上黄曲霉素,小麦,大麦也常被污染,豆类一般污染较轻,工业化生产的发酵制品如面酱。咸肉、火腿、香肠等肉类食品,亦能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 有两种通过膳食的摄入途径: 一是由受黄曲霉毒素(主要为B1)污染的植物性食物中摄入;

二是经饲料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酪、奶粉等)的黄曲霉毒素(主要为M1)。不要将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喂养牲畜。如黄曲霉毒素B1在奶牛体内能转化为有致癌作用的黄曲霉毒素M1而进入牛奶,进而进入人体。所以它又是一类细胞毒素。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其致癌能力是二甲基偶氮苯的900倍[5],黄曲霉毒素具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的作用。主要诱发肝癌,故它是一类肝毒素。此外,还能诱发胃腺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肿瘤。黄曲霉毒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动物中毒以全身性出血、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急性中毒表现为食欲废绝,运动失调,排泄停止,肝炎,黄疸,肝脏充血、出血、肿大、变性和坏死,并伴有严重的血管和中枢神经损伤,动物中毒后几小时至数天内死亡。慢性中毒者早期症状表现为食欲不佳,体重减轻,生产性能降低,胴体和蛋壳品质下降,后期出现黄疸,脂肪肝、肝损伤及抑制动物免疫机能和致癌作用。1988年国际癌症研究总局(IARC)把黄曲霉毒素B1列为人的最强的致癌物质之一。 1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 ⑴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黄曲霉、寄生曲霉和温特曲霉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是一类有相似结构的化合物,都有一个二呋呋喃结构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结构。在紫外线下,根据荧光颜色Rf 值及结构等分别命名B1、B2、G1、G2、M1、M2、P、Q毒醇GM

黄曲霉毒素不可不知的秘密

黄曲霉毒素不可不知的秘密 在外聚餐时,餐桌上常会有赠送的餐前小吃——花生米,不过,如果你在金灿灿的花生米中无意夹到一颗变黑的,这时可千万不要往嘴里送,因为它们有可能已经被黄曲霉毒素污染而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那什么是黄曲霉毒素呢? 1、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经过聚酮途径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是一组结构类似的化合物总称。迄今为止,已发现的黄曲霉毒素至少包含有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P1、Q1、H1、GM、B2a、G2a及毒醇等20种左右结构相似化合物。 通常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及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可能会发现黄曲霉毒素。 2、黄曲霉毒素在食物中的限量标准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GB2761-2011《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的规定,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为:玉米及其制品、花生及其制品中不得超过20μg/kg;稻谷、糙米、大米和其他植物油脂中不得超过10μg/kg;小麦、大麦、其他谷物、发酵豆制品和其他熟制坚果及籽类中不得超过5μg/kg;部分调味品(如酱油、醋、酿造酱)中不得超过5μg/kg;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不得超过0.5μg/kg。乳及乳制品和特殊膳食用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限量不得超过0.5μg/kg。 3、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1)薄层色谱法(TLC法) TLC法是测定黄曲霉毒素的经典方法,是我国测定食品及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标准方法之一(GB/T5009.23-2006)。适用于各种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2)免疫分析法 免疫化学分析法是以抗原抗体的免疫化学反应为基础进行抗原抗体含量测定的方法。用于黄曲霉毒素测定的免疫分析法主要有免疫亲和层析净化—荧光光度法、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 ▲免疫亲和层析净化—荧光光度法和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亲和层析技术的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是目前我国现行国家标准推荐的方法之一(GB/T18979-2003),适用于玉米、花生及其制品(花生酱、花生仁、花生米)、大米、小麦、植物油脂、酱油、食醋等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ELISA法是应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来测定黄曲霉毒素含量的免疫分析方法,其相对应的标准是GB/T5009.22-2003(第二法),适用于粮食、花生及其制品、薯类、豆类、发酵食品及酒类等各种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4、黄曲霉毒素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挑选霉粒法 因黄曲霉毒素主要集中在霉坏、破损、皱皮、变色和虫蛀等的粮粒中,这些带毒颗粒比健康颗粒轻,外表也较易辨认,可用机械或人工掏除。 (2)植物油加碱去毒法

常见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及防控策略

常见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及防控策略 易中华 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收稿日期:2011 - 01 - 26 霉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常见的霉菌包括,曲霉菌、镰刀菌和青霉菌,它们可在农作物生长和收获期间及加工后的作物上生长。猪饲料中最常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等,偶尔还伴有其他霉菌毒素的污染。霉菌毒素不但对猪产生毒害作用,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饲料和猪肉中的霉菌毒素有致癌的潜在危险,还有一些微妙的未知毒性作用,这与全球关注的健康危机紧密相关。 1 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对猪的毒害 霉菌毒素对猪产生的毒害作用因在饲料中的含毒量、喂饲的时间、其他霉菌毒素存在与否、动物本身的物种、年龄及健康状况而有所不同。临床反应的变化可自急性中毒症状至慢性症状。如黄曲霉毒素的毒害作用通过其免疫抑制作用增加猪对疾病的易感性,同时造成出血和消化性障碍;呕吐毒素造成猪厌食;玉米赤霉烯酮影响繁殖性能;赭曲霉毒素导致肾受损。1.1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其他曲菌、青霉菌、镰孢霉菌和链霉菌属的放线菌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免疫功能的抑制剂,中毒的第一个症状为采食量降低,通常约于开始饲喂后3~4 d 发生。依污染的严重程度,黄曲霉毒素造成的损失包括,饲料效率下降、生长延迟、屠体品质不佳和死亡。 在20~200 μg/kg 的低质量浓度时,黄曲霉毒素减少饲料摄入量、降低饲料利用率和免疫抑制。泌乳母猪的饲粮中若出现超过500 μg/kg 含量时,则会因乳汁中的黄曲霉毒素而造成仔猪生长迟缓和死亡。即使离乳后不再饲喂含黄曲霉毒素的饲粮,但是仔猪生长受阻,饲养效果下降的情况会一直持 续至上市。而且低质量浓度的黄曲霉毒素还会造成微血管脆弱而容易引起皮下出血及挫伤等。长期采食含有黄曲霉毒素的动物,其肝、免疫系统及造血功能都会受损。黄曲霉毒素通过干扰肝中脂肪向其他组织的输送,使脂肪大量堆积在肝而产生斑点,同时还会干扰肝合成维生素和解毒的其他功能。1.2 呕吐毒素 呕吐毒素学名脱氧雪腐镰菌烯醇,由污染小麦的雪腐镰刀菌和寄生在谷物的燕麦镰刀菌产生。对生长肥育猪而言,用含有14 mg/kg 呕吐毒素的饲料饲喂猪,10~20 min 内即会出现呕吐、不正常的焦虑和磨牙现象。持续低剂量饲喂会导致皮肤温度下降、胃食管部增生和血浆中α-球蛋白含量降低(Rotter 等,1994)。呕吐毒素会强力抑制猪的采食量和生长速度,在呕吐毒素含量为0~14 mg/kg 的试验中,Williams 等(1998)发现,饲粮中每增加1 mg/kg 呕吐毒素,生长肥育猪的采食量即减少6 %,在含毒量超过10 mg/kg 即完全拒食。1.3 T-2毒素 T-2毒素是由念珠球菌属产生的新月毒素中的一种,新月毒素已超过100种,饲粮中的含量超过0.4 mg/kg 就会对动物产生中毒症状。T-2毒素属于组织刺激因子和致炎物质,直接损伤皮肤和黏膜。表现为厌食、呕吐、瘦弱、生长停滞、皮肤黏膜坏死、胃肠机能紊乱、繁殖和神经机能障碍、血凝不良、肝功能下降、白细胞减少和免疫机能降低。 T-2毒素通过影响DNA 和RNA 的合成及通过阻断翻译的启动而影响蛋白质合成,而且T-2毒素还会引起胸腺萎缩、肠道淋巴腺坏死并破坏皮肤黏膜的完整性。抑制白细胞和补体C3的生成,从而影响机体免疫机能。1.4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也称为F-2毒素,是由禾谷镰孢霉菌产生,具有雌激素作用的霉菌毒素,其临床症状随接触剂量和猪年龄不同而异。在所有的圈养动

(整理)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能使人体或动物的免疫功能丧失,诱导畸形、癌症的发生。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极强的化合物,AFB1的急性毒性为成年人半至死量(LD50)10.0。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厌食、发热、黄疸和腹水等肝炎症状。而黄曲霉毒素的“三致”(致突变、致癌、致畸性)危害性,更引起人们的关注。黄曲霉毒素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化合物,对鱼类、禽类、家畜和灵长目类动物的实验肿瘤诱导作用极大,并且能同时诱导多种癌症。黄曲霉毒素对人的致癌性虽然缺乏直接证据,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均证实,黄曲霉毒素的高摄入量和人类肝癌的发病率密切相关。因此,世界各国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黄霉菌是微生物世界的一个大家族,黄曲霉菌是这个大家族的一员。黄曲霉菌本身是无毒的,但在其繁殖代谢的过程中可分泌出有毒的物质黄曲霉毒素。黄曲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它损害动物的肝脏,引起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病变。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之一。 1 主要可诱发肝痛,还能诱发胃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肿瘤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威胁很大。目前已确定其化学结构,黄曲霉毒素B1、B2、C1、G2等17种,其中趴毒性最大。食物中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最容易污染上黄曲霉寿素,小麦,大麦也常被污染,豆类一般污染较轻,工业化生产的发酵制品如面酱。咸肉、火腿、香肠等肉类食品,亦能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我国卫生标准规定,花生、花生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不超过20微克/公斤;大米、食用油不得超过10微克/公斤;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婴儿食品中不得有黄曲毒素。 2 受黄曲霉菌污染的粮及食品不能食用 轻度污染的粮及其他食品,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将毒素破坏掉或除去。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以下方法去毒: 2.1 剔除霉变粮粒因毒素主要集中在霉变的粮粒中,凡表面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变质的花生米和玉米,都有可能污染黄曲霉毒素。在食用前应仔细挑选,剔除霉变粒。2.2 提高加工精度稻谷污染黄曲霉菌后,米中的毒素主要集中在米糠层,如果在稻谷加工时,将糙米碾得精一点,尽量除去米糠层,可降低大米中毒素的含量。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有 54~72%集中在皮层和胚中,如在加工时提取胚,可除去大部分毒素。用含黄曲霉毒素的玉米制成玉米淀粉,毒素的含量仅为原有含量的1%。 2.3 水洗去毒将污染上黄曲霉菌的大米用清水反复搓洗五六次,一直洗到水清时再煮饭,可除去大部分毒素。 2.4 加热去毒蒸煮、爆炒或油炸可减少一部分黄曲霉毒素。轻度污染的花生米,爆炒可使黄曲霉毒素B1、C1含量分别减少65%和62%;若用油炸,可使黄曲霉毒素Bl、 Cl含量分别减少69%和67%。大米煮成米饭,一般能破坏20%的黄曲霉毒素。用高压锅煮米饭,去毒效果比普通锅煮饭好。 2.5 植物油中的去毒在含黄曲霉毒素的植物油中,加入活性白陶土或活性炭等吸附剂,搅拌后静置沉淀,取上层清油,毒素含量大为降低。如在含毒花生油中加入1.5%的白陶土,可使含毒量从每公斤100微克降至10微克以下。用含黄曲霉毒较低的植物油烹调食物时,先将油倒入锅内烧至冒微烟(约120℃时),可除去油中90%以上的毒素。如果菜肴中加葱、姜、蒜等辛香料,对除去黄曲霉毒素效果更为理想。 2.6 山苍子去毒用中药山苍子或山苍子胶丸均可,每百公斤粮食用十四五粒胶丸。用法是先把胶丸剖开,放在小瓶中,用透气纱布扎住瓶口,然后连瓶埋人米缸中,盖上缸盖,让芳香油自然挥发,熏蒸粮食,即可消除黄曲霉毒素。将山苍子野果或干果直接埋人粮食中,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3 黄曲霉素的去除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黄曲霉在食品的加工、生产、贮存、运输等各个

(整理)几种常见的霉菌毒素对猪的影响

几种常见的霉菌毒素对猪的影响 在猪场上,仔猪的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各种呼吸道疾病和种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发病率极高。虽然免疫程序一步不缺、常规消毒按规定进行,用药也很到位,但是猪的各种疾病依然是层出不穷。其原因主要是猪场上存在着隐形杀手——霉菌毒素。 不管过去对霉菌污染下过多大功夫及防患措施,霉菌毒素的产生至今仍是全世界养猪业无时不存在的自然威协,给饲养者极大的危害与损失。本文主要针对各种霉菌毒素对猪只的影响及预防措施作一一的阐述。 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在基质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二次代谢产物。毒素在谷物的生产过程、饲料制造、贮存及运输过程中都会产生。畜禽食入这些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称为霉菌毒素中毒。霉菌毒素产生的临床症状会因饲料中毒素的含量、饲喂的时间、其他霉菌毒素的存在与否、动物本身的物种、年龄及健康状况而有所不同。 一、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其他曲菌、青霉菌、镰孢霉菌和链霉菌属的放线菌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所有的动物对黄曲霉毒素敏感,然而不同动物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在家禽中以雏鸭尤其敏感,在家畜中以仔猪最为敏感。依污染的严重程度,造成的损失包括饲料效率下降、生长延迟、屠体品质不佳、死亡。 在20~200ppb的低浓度时,黄曲霉毒素减少饲料摄入量、降低饲料利用率和免疫抑制。泌乳母猪的饲粮中若出现500ppb以上含量时,则会因乳汁中的黄曲霉毒素而造成仔猪迟缓和死亡。即使离乳后不再饲喂含黄曲霉毒素饲粮,但是仔猪生长受阻,饲养效果下降的情况一直至上市。而且低浓度的黄曲霉毒素还会造成微血管脆弱而容易引起皮下出血及挫伤等。长期饲喂含有黄曲霉毒素的动物,其肝脏、免疫系统及造血功能都会受损。黄曲霉毒素通过干扰肝脏中脂肪向其它组织的输送,使脂肪大量堆积在肝脏而产生斑点,同时还会干扰肝脏的合成维生素和解毒的其他功能。 而黄曲霉毒素对免疫系统所造成的伤害比肝脏要严重,即使是在较低剂量下的黄曲霉毒素也会伤及免疫系统。黄曲霉毒素通过与DNA 和RNA结合并抑制其合成,引起胸腺发育不良和萎缩,淋巴细胞减少,影响肝脏和巨噬细胞的功能,抑制补体(C4)的产生和T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及其他淋巴因子。黄曲霉毒素还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组织的发育。而且黄曲霉毒素还能危害通过接种疫苗的获得性免疫,如黄曲霉毒素B1会干扰猪丹毒免疫所获得的免疫力。 二、呕吐毒素 直到最近,呕吐毒素已被作为梭霉菌属的霉菌毒素污染的“标记”,故即使在饲料中发现含量很低的呕吐毒素,但仍会有梭霉菌属霉菌毒 -------------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5批次的南山婴幼儿奶粉被检出强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M1超标一事,使得黄曲霉毒素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引发广泛关注。究竟黄曲霉毒素有多毒?易存在哪些食物中?中毒后会出现什么症状?我们来听听疾控专家怎么说。 柳州市疾控中心食品与环境卫生科科长黄运坤说,近段时间,有不少市民拿着奶粉前来咨询,他们都很想知道孩子的身体会不会受影响。针对市民的疑问,工作人员逐一给出了解答。 黄运坤介绍,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致癌物质,主要有 B1、B2、G1、G2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M2。“南方天气潮湿,空气湿度大,一些干的花生、玉米、豆类、果仁等,如果保存不当,黄曲霉就会在这些食物中繁殖,产生毒素。”他说。 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据悉,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当人摄入量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等;当微量持续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引起纤维性病变。“广西是肝癌高发区,比如扶绥、隆林等地,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发现其原因与黄曲霉毒素B1有关。”他介绍。

“从掌握的情况看,柳州没有发生过黄曲霉毒素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他说,但在早些年,曾有市民拿作坊压榨的花生油到疾控中心检验,有个别人的花生油被检出含有黄曲霉毒素,不过量不高。造成花生油含有黄曲霉毒素的原因,是压榨时使用了霉变的花生。 黄运坤提醒,由于花生、果仁等粮食类的食物未能及时晒干或者保存不当时容易霉变,因此市民在选购、食用这些食物时,一定要注意甄选,用肉眼看这些食物的颜色是否不同于正常颜色、有没有霉毛;用鼻子闻是否有霉味,如果发现异常,不要购买和食用。 对已经购买了问题批次奶粉的市民,他建议立即停止食用,并留心观察孩子一段时间,看孩子是否有不健康信号出现。不健康信号包括呕吐、发热、厌食、肝区隐痛等,与肝炎症状相类似。如果孩子出现上述不健康信号,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到医院诊治。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真菌(如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有毒的代谢产物,它们具有很强的致癌性,主要存在于谷物、坚果、棉籽以及一些和人类血液,动物饲料相关的产品中。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毒性、致癌性、污染频率均居于首位。薄层色谱一直是检测黄曲霉毒素常用的方法,但此方法制备样品及分析样品时费时又费力。而使用黄曲霉毒素B1 ELISA试剂盒则能够快速而准确的分析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残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