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如何识别断层

野外如何识别断层

在自然界,大部分断层由于后期遭受剥蚀破坏和覆盖,在地表上暴露得不清楚,因此需要根据地层,构造等直接证据地貌,水文方面的间接证据来判断断层类型

地震的破坏效应主要表现在,地震断层,地裂缝,地震液化效应,地震激发地质灾害等方面

井下常用的断层性质识别方法

井下常用的断层性质识别方法 1、揭露断层的征兆 (1)煤层的顶底板岩石中裂隙显著增加,一般越靠近断层越明显。 (2)煤层产状发生显著变化。这是由于断层两盘相互错动,牵引附近煤岩层变形的结果。 (3)煤层厚度发生变化,煤层顶底板出现不平行现象。这是由于煤层较松软,或者顶底板岩石力学性质差异较大,在受到断层挤压和揉搓时,不同部位存在差异所致。 (4)煤层结构发生变化,滑面增多,出现揉皱和破碎现象,煤呈鳞片状、粉末状,常有效褶曲出现。 (5)在大断层附近常半生一系列小断层,这些小断层与大断层性质相同,是大断层伴生小构造。 (6)充水性强的矿井,在巷道接近断层时,常出现滴水、淋水以致涌水等现象。这是由于上部含水层或者其他水体沿断层附近裂隙下渗所致。 2、断层性质区分 (1)井下实地观察:查明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也是确定断层类型不可缺少的一向工作。落差小于巷道高或小于煤厚,根据上下盘移动方向,可以直接判定;落差大于巷道高或大于煤厚,根据顶底板岩性或者摩擦面判定。 断层标志,有一部分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指示断层两盘相对为位移的方向。例如,断层面上的擦痕、阶步和反阶步。在确定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时,必须充分注意到断层在不同侧面造成的地层效应,综合分析断层多方面的标志,才能正确地确定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当测定了断层的产状和确定了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就可定出断层的类型,包括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和枢纽断层等。

1、正阶布 2、反阶布 3、擦痕及两盘运动 方向 (2)层位对比法:根据巷道揭露的断层两盘煤岩层位,进行对比,再根据断层的产状,确定断层的性质。 利用层位对比法,可初步判定断层性质(存在标志层的判定会更加准确) (3)伴生派生构造判断法:断层附近常伴生派生一些小型列些构造或者拖拽牵引,这些构造在成因上与断层有密切的联系,可根据这些构造的产状,从而推测出断层的产状。

断层的识别

断层的识别 断层类型很多,规模差别极大,形成机制和构造背景各异,因此,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各不相同。但是断层研究的首要环节是要识别断层和确定断层的存在。虽然断层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译航卫片、物探图、地质图和有关资料得以确定或推定。但识别和确定断层存在的主要方式是进行野外观测。 断层活动总会在产出地段的有关地层、构造、岩石或地貌等方面反映出来,形成了所谓的断层标志,这些标志是识别断层的主要依据。 地貌标志(1) 断层崖由于断层两盘的相对滑动,断层的上升盘常常形成陡崖,这种陡崖称为断层崖。盆地与山脉间列的盆岭地貌是断层造成一系列陡崖的典型实例。 断层三角面断层崖受到与崖面垂直方向水流的侵蚀切割,乃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 1.jpg 地貌标志(2) 错断的山脊往往是断层两盘相对平移的结果。 横切山岭走向的平原与山岭的接触带往往是规模较大的断裂。

串珠状湖泊洼地往往是大断层存在的标志。这些湖泊洼地主要是由断层引起的断陷形成的。 泉水的带状分布往往也是断层存在的标志。念青唐古拉南麓从黑河到当雄一带散布着一串高温温泉(右图),是现代活动断层直接控制的结果。 水系特点断层的存在常常影响水系的发育,引起河流的急剧转向,甚至错断河谷。 构造标志 如果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在平面上或剖面上突然中断、错开,不再连续,说明有断层存在。右下图示断层造成的构造线不连续现象。为了确定断层的存在和测定错开的距离,在野外应尽可能查明错断的对应部分。 构造强化是断层可能存在的重要依据。构造强化现象包括有:岩层产状的急变和变陡;突然出现狭窄的节理化、劈理化带;小褶皱剧增以及挤压破碎和各种擦痕等现象。 构造透镜体是断层作用引起构造强化的一种现象。断层带内或断层面两侧岩石碎裂成大小不一的透镜状角砾块体,长径一般为数十厘米至二、三米。构造透镜体有时单个出现,有时成群产出。构造透镜体一般是挤压作用产出的两组共轭剪节理把岩石切割成菱形块体后,

断层封闭性的研究方法

断层封闭性的研究方法 陈晶地质11-7班 2011010949 摘要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断层封闭性研究方法概括为定性评价方法及定量或半定量评价方法,并就大量方法中的地震资料评价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定性评价方法中包括岩性配置识别法、断层活动性分析、声波时差分析法、物化性质指示法、油水界面分析法、流体包裹体、断裂带填充物七种,定量或半定量评价方法包括断层封堵系数法、地震速度谱识别法、断层压力计算法、地球化学分析法、断层面泥岩涂抹分析法、连通概率综合评价、逻辑信息法七种。 关键字断层封闭性定性评价定量或半定量地震资料评价 1 引言 所谓断层封闭性是指断层面或断裂带对地层流体封堵并阻止流体渗流的能力。断层封闭性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地质问题,它不仅受断层的力学性质、断面承受应力状况、断层剪切带、泥岩玷污带、断层两盘储层排驱压力、断层两盘岩性配置关系、断层两盘地层产状配置关系和断层活动时期与油气运移聚集期的配置等多种地质条件制约,而且受构造演化史、应力场演化史、盆地充填史制约探讨各种评价断层封闭性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2 定性评价方法 2.1 岩性配置识别法 岩性配置是经典断层封闭性研究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地层埋藏较浅、断层力学性质为张性或张扭性、断层断距较小时,及断裂带厚度一般较薄或不能连续分布,导致断层两侧岩石直接相遇时,其岩性配置对断层封闭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当断层两盘砂岩与泥岩对接时,断层封闭性好;当砂岩与砂岩对接,且有相同或相近的排驱压力时,断层封闭性差;当断层两侧接触的砂岩具有不同排驱压力时,断层的封闭程度取决于封堵砂岩的排驱压力与储集层的排驱压力差。目前,常用砂岩百分比含量、砂岩连通率以及Allan断面图来研究岩性配置情况。 2.2 断层活动性分析 据相关研究成果, 断层在静止状态下以封闭作用为主, 在活动期以开启作用为主。同时, 应用断层埋藏史、演化史, 结合区域构造的演化, 构造活动的大小程度、时间与油气的运聚关系等, 评价断层的封闭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识别断层

如何识别及描述断层 断层:断层与节理同属断裂构造,而断层往往是节理的进一步发育所致。或者说,当节理发生位移,两壁有所错动时,即称为断层。断层是野外常见的一种重要地质现象。 野外地质填图时遇到断层,应如何研究呢?首先要确定断层的几何要素,其内容包括下列各点: 1、断层面。所谓断层面,就是两部分岩块沿着滑动方向所产生的破裂面。断层面的空间位置也像地层的层面一样,是由其走向和倾向而确定的。但断层面并非一个平整的面,往往是一个曲面,特别是向地下沿伸的那一部分,产状可以有较大的变化。此外,断层面不是单独存在的,往往是有好几个平行地排列着,构成所谓断层带,又由于断层带上两壁岩层的位移错动,使岩石发生破碎,因此又称为断层破碎带。其宽度达几米、甚至几十米。一般情况下,断层的规模愈大,断层带的宽度也愈大。 2、断盘。断层面两侧相对移动的岩块称为断盘。由于断层面两壁发生相对移动,所以断盘就有上升盘和下降盘之分。在野外识别时,按其位于断层面之上者称上盘;位于断层面之下者称下盘。当断层面垂直时,就无上盘或下盘之分。 3、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相交之线,称断层线。 4、位移。这是断层面两侧岩块相对移动的泛称。在野外观察断层时,位移的方向是必须当场解决的问题之一。特别遇到开矿时,一旦遇到矿脉(或矿层)中断,往往是断层位移所致,需要立即追查。

追查的办法是运用两侧岩层的层序关系来判断或抚摸断层面上的擦痕等来确定。 在野外地质填图时,如何注意断层?怎样研究断层?观察什么内容?此类问题必须熟练掌握,现分述如下:先讨论断层的标志及两盘相对位移问题。 (1)构造(线)不连续。各种地质体,诸如地层、矿层、矿脉、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等都有一定的形状和分布方向。一旦断层发生,它们就会突然中断、错开,即造成构造(线)的不连续现象,这是判断断层现象的直接标志。 (2)地层的重复或缺失。这是很重要的断层证据。虽然褶皱构造也有地层的重复现象,但它是对称性的重复;而断层的地层重复却是单向性的。至于地层的缺失,凡沉积间断或不整合构造也可造成,但这两类地层缺失都是区域性的,而断层造成的地层缺失则是局部性的。关键的问题,填图者应对区域内的地层系统及其分布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可以在填图准备时查阅地层表、剖面、地层柱状图之类)。利用地层的重复或缺失不仅是判断断层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判断断层两盘相对动向的重要方法,借此还可以确定断层的性质——正断层,还是逆断层? (3)断层面(带)上的构造特征。这是识别断层的直观证据,即在眼前“方寸”之地内所能见到的若干构造现象,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断层擦痕:就是断层两侧岩块相互滑动和磨擦时留下的痕迹,由一系列彼此平行而且较为均匀的细密线条组成,或为一系列相间

地质构造与地质图识别

3 地质构造与地质图识别 本章重点、难点 ?地层地质年代的确定; ?判读地质年代表; ?认识地质构造的各种类型、地质构造与公路工程的关系; ?节理玫瑰花图的绘制 ?阅读地质图 3.1 地史的基本知识 几个概念的区分: 地史---地壳发展演变的历史叫做地质历史 绝对地质年代----地质事件发生(或地质体形成)的时代,是用距今多少年以前来表示,是通过测定岩石样品所含放射性元素确定的; 相对地质年代----地质事件发生(或地质体形成)的先后顺序,是由该岩石地层单位与相邻已知岩石地层单位的相对层位的关系来决定的。 一般以应用相对地质年代为主. 一、地层的地质年代 地层和岩层的区别: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岩层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组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是沉积岩的基本单位而没有时代的含意。 地层-在地质学中,把某一地质时期形成的一套岩层及其上覆堆积物统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 二、地层的相对地质年代 ◆沉积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岩浆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一)沉积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1.地层层序律: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自然的层序总是先老后新(下老上新). 2.标准地层对比法:一定区域内,同一时期形成的岩层特征基本一致。可以以岩石的组成、结构、构造等特点,作为岩层对比的基础. 但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和不可靠性。 3.层位接触关系对比法:不整合接触就成为划分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4. 生物层序法:化石是确定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 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地壳上升可以形成侵蚀面,然后下降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埋藏的侵蚀面称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之间具有埋藏侵蚀面的这种接触关系,称不整合接触. (1)角度不整合:埋藏侵蚀面将年轻的、新的、变形较轻的沉积岩同倾斜或褶皱的沉积岩分开,不整合面上下岩层之间有一角度差异。 (2)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上下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互相平行,但在岩性时代、古生物特征上是不连续的,中间发生过沉积间断。 (3)整合:上下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互相平行,且在岩性时代、古生物特征上是连续

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

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 断层类型很多,规模差别极大,形成机制和构造背景各异,因此,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各不相同。但是断层研究的首要环节是要识别断层和确定断层的存在。虽然断层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译航卫片、物探图、地质图和有关资料得以确定或推定。但识别和确定断层存在的主要方式是进行野外观测。 断层活动总会在产出地段的有关地层、构造、岩石或地貌等方面反映出来,形成了所谓的断层标志,这些标志是识别断层的主要依据。 地貌标志(1) 断层崖 由于断层两盘的相对滑动,断层的上升盘常常形成陡崖,这种陡崖称为断层崖。盆地与山脉间列的盆岭地貌是断层造成一系列陡崖的典型实例。 断层三角面 断层崖受到与崖面垂直方向水流的侵蚀切割,乃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 地貌标志(2) 错断的山脊 往往是断层两盘相对平移的结果。 横切山岭走向的平原与山岭的接触带 往‘往是规模较大的断裂。 串珠状湖泊洼地 往往是大断层存在的标志。这些湖泊洼地主要是由断层引起的断陷形成的。 泉水的带状分布 往往也是断层存在的标志。念青唐古拉南麓从黑河到当雄一带散布着一串高温温泉(右图),是现代活动断层直接控制的结果。 水系特点 断层的存在常常影响水系的发育,引起河流的急剧转向,甚至错断河谷。 构造标志 如果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在平面上或剖面上突然中断、错开,不再连续,说明有断层存在。右下图示断层造成的构造线不连续现象。为了确定断层的存在和测定错开的距离,在野外应尽可能查明错断的对应部分。 构造强化是断层可能存在的重要依据。构造强化现象包括有:岩层产状的急变和变陡;突然出现狭窄的节理化、劈理化带;小褶皱剧增以及挤压破碎和各种擦痕等现象。 构造透镜体是断层作用引起构造强化的一种现象。断层带内或断层面两侧岩石碎裂成大小不一的透镜状角砾块体,长径一般为数十厘米至二、三米。构造透镜体有时单个出现,有时成群产出。构造透镜体一般是挤压作用产出的两组共轭剪节理把岩石切割成菱形块体后,其楞角又被磨去形成的。包含透镜体长轴和中轴的平面,或与断层面平行,或与断层面成小角度相交。 在断层带中或断层两侧,有时见到一系列复杂紧闭的等斜小褶皱组成的揉褶带。揉褶带一般产于较弱薄层中,小褶皱轴面有时向一方倾斜,有时陡立,但总的产状常常与断层面斜交,所交锐角一般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断层岩的发育和较广泛产出也是断层存在的良好判据。 地层标志 地层的重复和缺失是识别断层的主要依据。 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标志 大断层尤其是切割很深的大断裂常常是岩浆和热液运移的通道和储聚场所,因此,如果岩体、矿化带或硅化等热液蚀变带沿一条线或带断续分布,常常指示有大断层或断裂带存在。一些放射状或环状岩墙也指示放射状断裂或环状断裂的存在。 岩相和厚度标志 如果一个地区的沉积岩相和厚度沿一条线发生急剧变化,可能是断层活动的结果。断层

断层识别标志

断层类型很多,规模差别极大,形成机制和构造背景各异,因此,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各不相同。但是断层研究的首要环节是要识别断层和确定断层的存在。虽然断层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译航卫片、物探图、地质图和有关资料得以确定或推定。但识别和确定断层存在的主要方式是进行野外观测。 断层活动总会在产出地段的有关地层、构造、岩石或地貌等方面反映出来,形成了所谓的断层标志,这些标志是识别断层的主要依据。 地貌标志(1) 断层崖由于断层两盘的相对滑动,断层的上升盘常常形成陡崖,这种陡崖称为断层崖。盆地与山脉间列的盆岭地貌是断层造成一系列陡崖的典型实例。 断层三角面断层崖受到与崖面垂直方向水流的侵蚀切割,乃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 地貌标志(2) 错断的山脊往往是断层两盘相对平移的结果。 横切山岭走向的平原与山岭的接触带往‘往是规模较大的断裂。 串珠状湖泊洼地往往是大断层存在的标志。这些湖泊洼地主要是由断层引起的断陷形成的。 泉水的带状分布往往也是断层存在的标志。念青唐古拉南麓从黑河到当雄一带散布着一串高温温泉(右图),是现代活动断层直接控制的结果。 水系特点断层的存在常常影响水系的发育,引起河流的急剧转向,甚至错断河谷。 构造标志 如果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在平面上或剖面上突然中断、错开,不再连续,说明有断层存在。右下图示断层造成的构造线不连续现象。为了确定断层的存在和测定错开的距离,在野外应尽可能查明错断的对应部分。 构造强化是断层可能存在的重要依据。构造强化现象包括有:岩层产状的急变和变陡;突然出现狭窄的节理化、劈理化带;小褶皱剧增以及挤压破碎和各种擦痕等现象。 构造透镜体是断层作用引起构造强化的一种现象。断层带内或断层面两侧岩石碎裂成大小不一的透镜状角砾块体,长径一般为数十厘米至二、三米。构造透镜体有时单个出现,有时成群产出。构造透镜体一般是挤压作用产出的两组共轭剪节理把岩石切割成菱形块体后,其楞角又被磨去形成的。包含透镜体长轴和中轴的平面,或与断层面平行,或与断层面成小角度相交。 在断层带中或断层两侧,有时见到一系列复杂紧闭的等斜小褶皱组成的揉褶带。揉褶带一般产于较弱薄层中,小褶皱轴面有时向一方倾斜,有时陡立,但总的产状常常与断层面斜交,所交锐角一般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断层岩的发育和较广泛产出也是断层存在的良好判据。 地层标志 地层的重复和缺失是识别断层的主要依据。 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标志 大断层尤其是切割很深的大断裂常常是岩浆和热液运移的通道和储聚场所,因此,如果岩体、矿化带或硅化等热液蚀变带沿一条线或带断续分布,常常指示有大断层或断裂带存在。一些放射状或环状岩墙也指示放射状断裂或环状断裂的存在。 岩相和厚度标志 如果一个地区的沉积岩相和厚度沿一条线发生急剧变化,可能是断层活动的结果。断层引起岩相和厚度的急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控制沉积盆地和沉积作用的同沉积断层的活

野外识别断层的主要依据

断层的识别 1. 地貌标志 构造地貌是确定断层存在的重要标志,构造地貌包括由挽近时期(一般指第四纪以来(有时新近纪以来)地壳运动的时期)断层活动直接形成的动态构造地貌和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断层经外营力塑造的静态构造地貌。 它们都能清楚地显示断层的存在,为观察和确定断层提供了重要线索。 (1) 断层崖:通常是挽近活动断层面形成的陡崖。正断层相对容易形成,发育于盆地、平原与山地(脉)之间,如图一、图二所示。 图一滇池断层崖 图二华山断层崖 (2)断层三角面:通常是挽近活动断层面形成的陡崖受与崖面垂直方向的水流侵蚀切割、形成的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也发育于盆地、平原与山地(脉)接合部,如图三所示。

图三断层三角面 (3)错断山脊:通常是挽近平移活动断层相对平移错动,造成某一方向的山脊发生突然的、有规律的错断,如图四所示。 图四错断山脊示意图 (4)横切山岭走向的平原与山地的接触带,如图五所示。

图五横切山岭走向的平原与山地的接触带 (5) 串珠状湖泊-洼地 由大断层引起的断陷或破碎带形成的湖泊、洼地,在走向上呈线状、串珠状分布,单个湖泊、洼地也具有定向的特点,如图六所示。 图六直线状洼地 (6) 带状分布的泉水 泉水(点)呈带状、线状分布也是断层存在的标志之一,温泉一般是现代活动断层重要证据,如图七所示。

图七串珠状分布的泉水 (7) 错断的水系、河流 断层的存在常常影响水系的发育,引起河流的急剧转向、甚至切断河谷,如图八所示。 图八错断的河流 2 地质标志 (1) 错断线状、面状地质体 先于断层形成之前的线状、面状地质体(如地层、矿层、岩脉、侵入接触面、劈理或相带界线)被之后断层切割后,在平面、剖面上突然中断、错开而不连续现象,如图九所示。

滑坡的野外鉴别

滑坡的野外鉴别 滑坡的发育过程是受其内在地质条件和各种外界因素所控制的,滑动发生后会在地表留下各种滑坡构造形迹。研究这些滑坡构造形迹的展布规律和特征,进行滑坡的野外鉴别,是研究滑坡形成机制和进行滑坡防治的基础和前提。滑坡的鉴别也是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对于滑坡或易滑动的山坡缺乏正确的认识,将工程建筑物设置在易滑动地段,在施工或营运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古老滑坡的复活或产生新的滑坡。这将对工程造成极大的危害。有的工程项目因产生滑坡而被迫迁移;有的工程则因整治滑坡而增加投资,甚至延误工期。 (一)野外鉴别方法 1.地层岩性 地层岩性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一定地区的滑坡发生于一定的地层之中。滑坡的产生多与泥质地层的存在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地层中容易产生滑坡的主要原因是此类地层岩性软弱。在水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往往构成潜在的滑动面(带)。 在进行滑坡野外调查时应首先查明易滑坡地层在研究区内的分布组合规律。在我国易滑坡地层的主要类型有:砂页岩和泥岩互层;煤系地层;灰岩、泥灰岩、页岩互层;板岩、千枚岩、云母片岩等变质岩系;各种粘土、黄土和类黄土地层;风化残积层以及各种成因的堆积层等。 根据滑坡区内地层层序和产状的异常现象可以区分滑坡体和未扰动体的界线。在滑坡区内,滑坡体在脱离未扰动体的滑移过程中,岩土体常有扰动松脱现象。滑坡体的层位和产状特征常与外围岩体不连续,局部可能出现新老地层倒置的现象。滑坡造成的地层层序和产状特征的异常往往易与断层相混淆,在野外调查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其主要区别为:滑坡改变岩体结构的范围不大,而断层改变岩体结构的范围大,一般顺走向延伸较远。滑坡体常具折扭、张裂、充泥等松动破坏迹象,而断层上盘的岩体破碎多数是由有规律的节理切割而成。滑坡塑性变形带的物质成分较杂,厚度变化大,挤碎性差,所含砾石磨光性强;而断层带的物质成分较单一,厚度较稳定,破碎较强烈,常形成断层角砾岩或断层泥。2.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条件控制了滑坡滑动面的空间位置和滑坡范围,在大的构造断裂带

断层的确定与分析

在露头区,野外观测是断层研究的基础和主要方式。断层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断层的识别、产状的确定、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确定以及断层形成时代和活动演化进程的确定,进而探讨断层的组合、形成机制及其产出的地质背景和物理环境。 断层的确定与分析 断层活动总会在产出地段的有关地层、构造、岩石或地貌等方面反映出来,即形成了所谓的断层标志,这些标志是识别断层的主要依据。 (一)断层是识别 1.地貌标志 (1)断层崖由于断层两盘的相对滑动,常常促使断层的上升盘形成陡崖,这种陡崖通常称为断层崖。如王乔洞断层西盘栖霞组灰岩形成约10米高的断层崖。 (2)断层三角面断层崖受到与崖面垂直方向的水流侵蚀切割,乃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 (3)错断的山脊错断的山脊也往往是断层两盘相对平移等运动的结果。 (4)横切山岭走向的平原与山岭的接触带往往是一条较大断裂。 (5)串珠状湖泊洼地这种洼地往往是大断层存在的标志。 (6)泉水的带状分布断水呈带状分布往往也是断层存在的标志。如沿猫耳洞断层分布的一系列下降泉(落水洞) (7)水系特点断层的存在常常影响水系的发育,引起河流的急剧转向,甚至错短河谷。 2.构造标志 (1)构造线不连续任何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如地层、矿层、岩脉、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面、片理或相带等均顺其产状延伸。如果这些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在平面上或剖面上突然中断、错开,不再连续,说明有断层存在。图7是断层造成的构造线不连续现象的图示。走向断层F1、倾向数层F2和斜向断层F3分别切断地层或早期断层,或在平面上或在剖面上,或者既在平面上又在剖面上,两者均显示出构造线的中断。为了确定断层的存在的测定错开的距离在野外应尽可能查明错断的对应部分。 图7 断层引起的构造不连续现象 F1走向断层;F2倾向断层;F3斜向断层 (2)构造强化现象断层活动引起的构造强化,包括有岩层产状的急变、多变和变陡;节理化、劈理化甚至片理化窄带的突然出现;小褶皱剧增以及挤压破碎和各种擦痕等现象。如果我们在野外发现这些现象,就要进行认真的观察,探究引起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 构造透镜体是断层作用引起构造强化的一种表现。断层带内或断层面两侧岩石碎裂成大小不一的透镜状角砾块体,长径大小一般为数十厘米至二、三米。构造透镜体有时单个出现,有时数个或更多个透镜体成组产出。构造透镜体一般是挤压作用产生的两组共轭剪节理把岩石切割成菱形块体,菱块楞角又被磨去形成的。包含透镜体长轴(A)和中轴(B)的AB平面,或与断层面平行,或与断层面成小角度相交或成雁列。如果形成雁列,则构造透镜体的AB面与断层的锐夹角指示对盘运动方向(图8、9)。

2015断层解剖学复习资料

断层解剖学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单选题 一、头部 1.在横断面上,识别距状沟前部的标志 A.禽距 B.侧副隆起 C.侧副沟 D.海马 E. 海马傍回 2.显示基底核区的最佳横断层面 A.胼胝体干 B. 胼胝体压部 C.松果体 D.前连合 E.后连合 3.识别中央旁小叶的标志 A.扣带沟 B.扣带沟边缘支 C.中央沟 D.中央前沟 E.中央后沟 4.内囊前肢与内囊后肢分界的标志 A.豆状核 B.壳 C.苍白球 D.尾状核 E.背侧丘脑 5.在横断层面上,小脑延髓池两侧的脑组织 A.小脑扁桃体 B.小脑半球 C.小脑蚓 D.枕叶 E.舌回 6.半卵圆中心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 A.楔叶 B.楔前叶 C.缘上回 D.外侧沟 E.顶枕沟 7.胼胝体干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 A.侧脑室 B.第三脑室 C.尾状核 D.外侧沟 E.顶枕沟 8. 半卵圆中心以上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E.楔叶 9. 胼胝体压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 A.内囊 B.外囊 C最外囊 D.第五脑室 E.第六脑室 10. 胼胝体压部横断层面上的结构 A.胼胝体嘴 B. 胼胝体膝 C. 胼胝体干 D.海马 E. 海马傍回 11.内囊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 A.尾状核 B.豆状核 C屏状核 D.杏仁体 E.背侧丘脑 12. 胼胝体压部两侧的腔隙为侧脑室 A.前角 B.中央部 C.三角区 D.后角 E.下角 13.红核和黑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 A.侧脑室 B.第三脑室 C.中脑水管 D.胼胝体膝 E.透明隔 14. 鞍上池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 A.交叉池 B.大脑纵裂池 C.小脑上池 D.环池 E.大脑外侧窝池 15.齿状核横断层面上的结构 A.小脑上池 B.小脑扁桃体 C.小脑上脚 D.小脑中脚 E.小脑下脚 16. 第四脑室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 A.中脑 B.脑桥 C延髓 D.小脑半球 E.小脑蚓 17.形成“Y”形小脑幕的结构 A.大脑镰 B.小脑幕 C小脑镰 D.大脑镰和小脑幕 E.小脑幕和小脑镰 18.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的白质区 A.内囊 B.外囊 C.最外囊 D.视辐射 E.听辐射 19.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的白质区

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

地震行业标准 《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征求意见 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计划编号等基本情况 该项任务是在“活动断层调查与探测系列标准的相关研究项目”课题—“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与实际材料图编制标准”的基础上于2017年重新启动的“活动断层探察标准编制”专题。其目标是在活动断层填图、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以及国际上主要断层研究以及2016年提交的《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标准》验收稿的基础上,完善《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并作为行业标准对外发布。 二、编制标准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野外地质调查是活动断层填图、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等的重要内容。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1989年在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的组织下,由邓起东院士主持制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工作大纲》,经过三年的实践,于1992年制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1:50000)工作规范》。该规范从课题申请、批准和组织,填图工作内容和要求,资料整

理和总结、验收等几方面具体、明确地规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的相关技术要求。 1999年,为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由中国地震局胡聿贤院士主持编制了《工程场地地址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2005年又修订为《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该标准划分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分级,增加了“发震构造”等术语,修订了内容和技术要求,使其与相关标准的协调性更强。 鉴于城市直下型地震的重大危害,我国开展了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工作,为保障工作质量,中国地震局先后出台了《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技术规程》、《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大纲》, 2005年颁布了DB/T 15-2005《活动断层探测方法》,2009年修订为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该标准规定了活动断层探测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探测方法、数据管理和产出成果等技术要求。 随着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的深入和遥感数据的大量应用,需要对活动断层填图相关工作流程、填图内容、技术指标和成果表达形式等内容做进一步的细化和规范,以确保得到可靠的活动断层参数和统一的填图成果,满足数据共享的需要,为此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DB/T 35-2013《1:50 000活动断层填图》标准。 活动断层探察研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以来,其研究内容

褶皱与断层识别

(1 )褶皱:岩层受力的挤压而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几乎在任何沉积岩 区都能见到的一种极普通的构造地质现象,只是其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大者长达几十千米,甚至几百千米,小者在标本上就能观察到,甚至在显微镜下可见。不过,在野外视野所及者,几百米、几千米的规模居多。真正特大的褶皱,在距离较短的剖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必须通过长距离的剖面穿越,或通过填绘地质图以后才能分析出来,而本书所谈的褶皱,主要是指视野范围之内能观察到的褶皱。 研究褶皱的基本要点,不外乎褶皱的形态、产状、类型、形成的方式以及分布的特点。 ①褶皱的基本形态,只有两种:背斜和向斜。背斜的标志是岩层向上弯曲、核心部位是老岩层,两侧为新岩层。向斜的标志是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位为新地层,两侧翼部为老地层。如果岩层被侵蚀风化,在地表暴露出来(以平面图形式表示的话)时,从中心到两侧,岩层的排列,由老到新,对称出现,是为背斜。相反,从中心向两侧的岩层,自新到老,对称出现,则为向斜。 认识背斜和向斜构造以后,就可以按照褶皱要素——核部、翼部、转折端、轴向、倾伏等进行具体的描述了。例如某背斜构造,核部由志留系地层构成,两侧由泥盆系至石炭系地层构成,轴向东北,向西南倾伏。然后,再将观察的褶皱进行分类,最常用的褶皱分类是根据褶皱轴面的产状分为:直立褶皱、歪斜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一般说来,这些褶皱的形态都反映了岩层受力程度的不同。或者说,从直立褶皱到翻卷褶皱,受力越来越强,因两侧受力的程度不同,轴面向受力较弱的一侧倾斜。 另一种褶皱形态分类,根据岩层弯曲的形态而定,也是野外观察剖面时常用的,有圆弧褶皱、尖棱褶皱、箱状褶皱、扇形褶皱及挠曲。 以上所说的褶皱形态,可以说是“小型”的褶皱,即站在褶皱岩层的面前,一眼看去,就清晰能辨。而实际上,还有“大型”的褶皱,在野外地质旅行,穿越长剖面时才能辨认的,它们大多是“非单个”褶皱,而是由一系列褶皱复合组成。通过剖面示意图最能说明此种类型——基本上有两类。 一是复背斜和复向斜,也就是在它们的两翼被一系列次一级褶皱所复杂化,或者说,大的褶皱轮廓是背斜,但在翼部尚包含若干小的背斜和向斜。反过来,大的褶皱轮廓是向斜,而在其翼部则尚有次级的背斜和向斜。此类复式的背斜和向斜,常见于“地槽区”,如我国的秦岭、天山、内蒙中部、喜马拉雅山等地均有所见。 二是隔挡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一个平行褶皱群内,如果背斜呈紧密褶皱,而向斜呈开阔平缓的褶皱,称为隔挡式褶皱,如四川东部的褶皱群。而隔槽式褶皱,则是一系列相间排列的开阔背斜褶皱被一系列紧密向斜所隔开。 在褶皱形态的观察基础上,进一步就是研究形成褶皱的机理,可在地质旅行告一段落以后作详细的解剖——如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柔流褶皱作用、压肩作用等,此处不作进一步论述。 ②怎样研究褶皱?在地质旅行或踏勘剖面时,认识褶皱以后,如何进一步作具体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基本上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对褶皱形态的研究:其中包括查明褶皱的位置、产状、规模、形态和分布特点,探讨褶皱形成的方式和形成的时代,了解褶皱与矿产的关系等等。 在这里,需要观察的要点有:查明地层的层序并追索标志层。根据地层内所含的化石特征以及岩石性质等标志,确定组成褶皱构造的层序关系。进而查明其层序是正常还是倒转。再观察这些地层的对称排列及其重复关系,确定背斜或向斜的所在位置。在观察地层层序及其排列关系时,必须抓住某个岩性特征显目、厚度不大、展布稳定的岩层作为了解褶皱的标志层。褶皱的产状也可根据标志层予以确定。这些产状,主要是测定褶皱枢纽和轴面的产状,此两者是正确判断褶皱产状和真实形态的前提。 其次是观察褶皱出露的形态,也就是从褶皱在地面出露的形态作纵横方面的观察,经过多方分析,恢复其真实面貌。 再次,对褶皱内部的小构造研究也应注意。所谓小构造,指小褶皱、小断裂面、线理等等。它们分布于主褶皱的不同部位,各自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主褶皱的某些特征,这些内部构造,由于规模较小,易于观察,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构造解析法): 构造解析是对地质构造加以分解,分析其总体和内部结构及其构造的关系,阐明和解释地质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 地质构造解析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几何学解析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组合型式及相互关系、各种要素的测量及其各个构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具有几何规律的构造体系或型式。它是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 2)运动学解析根据几何学的有关资料和数据,重塑和再现岩石在构造变形期间所发生的运动和 变位,包括变形岩石内外部的运动。 3)动力学解析探索构造变形的作用力性质、大小、方向、应力场的演化及其发育顺序,应变分析也属于动力学研究的内容。三者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水平/倾斜/直立岩层的特征 水平岩层的特征: (1)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的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在山顶或孤立山丘上的地质界线呈封闭的曲线,在沟谷中呈尖齿状条带,其尖端指向上游; (2)一套水平岩层,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地形切割轻微,地面只出露最新地层。如果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发育,则在低洼处出露较老的地层,自低谷至山顶地层时代依次变新; (3)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是岩层的厚度,水平岩层的厚度即其顶、底面的标高差; (4)岩层出露宽度是其顶、底面出露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水平距的大小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厚度一致的岩层出露宽度决定于坡度,坡度大出露宽度小,坡度小出露宽度大。坡度一致时,出露宽度决定于厚度,厚度大出露宽度大,厚度小则出露宽度小。 倾斜岩层的特征: 倾斜岩层是指倾向和倾角基本一致的一套岩层,是变形岩层和构造中最基本的一种。倾斜岩层往往是大褶皱的一翼或断层的一盘。 直立岩层特征: 直立岩层的特征: (1)岩层面直立,在地质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2)其厚度直接表现为平面图上的水平距离;(3)直立岩层的出露宽度只与岩层的厚度有关。V字形法则: “V”字形法则对野外地质填图工作有很重要 的指导意义。 “V”字型法则在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穿越沟谷的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指向沟谷上游,“V”字形尖端指向与岩层倾向一致;穿越山脊处“V”字形尖端指向下坡,即与岩层倾向相反的方向;地质界线的“V”字形弯曲较等高线开阔。 (2)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穿越沟谷的地质界线“V”字形 尖端指向沟谷下游,即岩层的倾向;山脊处 的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指向山脊上坡,即岩 层倾向相反的方向(图A);岩层的倾角越陡, “V”字形越开阔。 (3)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在沟谷 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且其“V” 字形的弯曲较等高线紧闭。 研究不整合的意义 (1)不整合从沉积的方面记录了地壳运动的演化历史,不仅体现了地质体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也反映了时间上的发生顺序,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鉴定地壳运动特征和确定构造变形时期的重要依据; (2)在岩石地层学上,不整合也是划分地层单位的依据之一。不整合线是地质填图的重要地质界线。对不整合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其类型变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古地理环境和古构造 状况及其变化; (3)不整合面上及其邻近的岩层常可形成铁、锰、磷及铝土矿等沉积矿产。不整合面也是一个构造软弱带,宜于岩浆和含矿溶液活动,故常常形成各种热液型矿床;不整合面也有利于石油、天然气等的储聚。 (4)在岩石力学性质上,不整合面是一个构造软弱面,控制着岩层或岩体的稳定性。第三章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 岩石处于地下深处,承受着周围岩体对它施加的围压作用、地下热量对其的加热作用、地下流体对其的物理和化学作用以及时间因素的作用等。 1.围压因素 围压对于岩石力学性质影响的原因在于,围压使固

断层识别

1、非纵测线上辨别断层比较明显,往往能看到波的走时跳跃。在断层附近能看到能量的明显衰减。有的断层记录上看不到波的跳跃,但和纵测线一样,也能产生回转现象。在断层附近由于岩石吸收系数增大,不管设计何种观测系统,断层点附近的能量都会减弱或消失。地震同相轴错断,间断,扭曲等,都可能是断层特征。 2、岩层破碎带判识准则为:深度偏移图像中正负反射波组较明显且杂乱,正负反射波能量相当或正反射能量略强;纵波波速下降,在岩性图中,各曲线都呈较明显、密集的起伏变化;二维、三维图像中反射面较多,较集中,且相互重叠。 3、含水岩体、水体及夹泥带判识准则为:深度偏移图中P波反射较S波弱,且S 波负反射能量较正反射强;速度图中P波处于高速区,S波处于低速区;反射层提取图中S波出现较明显的负反射面;岩性图中S波曲线明显下降,纵横波波速比V/s 和泊松比显著增大,岩体密度p和动态杨氏模量E等明显下降。 4、断层破碎带地震波反射特性:纵波遇断层破碎带反射较强,若岩层富水横波反射也较强,深度偏移多以强烈的负反射开始,以强烈的正反射结束,反射带内正负反射层多而杂乱,以负反射为主,单个反射条带窄、延伸性差。断层破碎带内岩体纵横波速总体下降,但高低变化频繁。 5、泥夹石充填型溶洞地震波反射特性:纵横波在泥夹石充填型溶洞内的传播和反射特性与断层破碎带内基本一致,但泥夹石充填型溶洞深度偏移图反射带内正负反射层数量视充填物内块石粒径和含量的不同而不同。块石粒径和含量大则正负反射层较多而杂乱,以负反射为主,单个反射条带窄、延伸性差;块石粒径和含量小则正负反射层少,以负反射为主,单个反射条带宽、延伸性好。泥夹石充填型溶洞内纵横波速总体下降,高低变化频率随充填物内块石粒径变大而降低,随充填物内块石含量变大而升高。 6、软弱夹泥充填型溶洞地震波反射特性:纵波遇软弱夹泥充填型溶洞反射很强,若岩层富水横波反射也较强,深度偏移以强烈的负反射开始,以强烈的正反射结束,反射带内正负反射层少、正负相间、以负反射为主,单个反射条带宽、延 伸性好。软弱夹泥充填型溶洞内岩体纵横波速下降,且充填物内部波速变化较小。 7、地下水充填型溶洞地震波反射特性:纵横波遇地下水充填型溶洞反射都较强,

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系的解释

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系的解释 论文提要 大家都知道地壳是不断运动的,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组成地壳的岩层不断发生变形和变位,使这些岩层的原始产状改变,形成一定的地质形态,岩层变动后形成各式各样的几何形体。岩层受力后发生断裂,两盘岩层断裂面发生显著位移时,这种构造成为断层。组成断层的基本要素有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距等。断层的主要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和断层的组合形式。地壳受力是比较复杂的,再加上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因此断层不是想象中那么的规则,我们要根据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具体的分析解释。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对各种与断层有关的构造的形成和油气的运移以及其重要控制作用。因此,对断层的解释是地震解释的重要内容。一下就对各种断层的形成机理和各种断层的特征与识别作出阐述。希望读者通过此文能对断层有个更生的了解。 正文 一、张性断裂系 在断层复杂地区,经常遇到断层切割问题。采用地震剖面分析断层切割问题时,因从地质角度出发,根据本区各组断层发育的历史,结合地震剖面特征,按照各断层特点及其规模大小,确定出各组断层间的相互顺序及主次关系是解释的关键;只有认真分析主要断裂和次要断裂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在剖面上合理的解释断层间的相互切割问题。比如,根据一般地质规律,只断深层不断浅层的,是较老断层;深浅层都断,落差随深度增大而增大的,是长期发育的断层。 图一 Y字形断裂系剖面特征 在张性为主的各类盆地中,地震剖面上常见的断层相互切割关系,大体上有“Y”字形,“X”形、“人”字形、包心菜形和阶梯状断裂系等各种样式;其中,“Y”字形断

裂系中,向深层延伸较长断层一般是长期发育且规模较大的主断层,而延伸较短的是伴生断层(图一)。阶梯状断裂系有反向阶梯状断裂系和正向阶梯状断裂系,前者断层倾向于地层倾向相反;后者断层倾向于地层走向一致这类断裂系多发育在盆地缓坡,一般规模较小,不断入盆地基地(图二)。这类断裂的形成主要与盆地沉降过程中缓坡翘倾产生的滑落或隆张等作用有关。包心菜式断裂系一般发育在张性盆地隆升构造顶部,断层由外向内由老变新依次下降,剖面特征似空心菜。 图二反向阶梯状断裂系剖面特征 图三为受边界生长断层控制与其相关半生发育的次级正断层与逆牵引构造,在逆牵引构造顶部发育包心菜式断裂系,在逆牵引构造侧翼发育“Y”字形断裂系。图三中,边界断层上升盘及基地岩系中出现的反射同相轴与凹凸不平的断面反射有关。 图三与边界生长断层有关的正断层系相互切割关系和逆牵引构造

断层封闭性研究方法

断层封闭性研究方法 赵佳慧地质11-9班 2011011739 摘要: 断层封闭性是指断层阻止流体通过的能力大小,包括侧向封闭性和垂向封闭性两种。断层封闭性与油气藏形成、破坏关系密切,其研究意义在于它能揭示油气运移的方向和途径,认识烃源岩与储集层、圈闭的沟通关系,明确成藏期后新生断层和继承性断层对油气的控制和再分配作用等。针对断层封闭性的研究方法,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技术,这些方法有的是从定性角度对断层封闭性进行简单的预测分析,有些是学者根据实践结果和经验所总结的对断层封闭性可以进行定量评价的因子。通过阅读大量的有关断层封闭性的文献,我将从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两个方面对断层封闭性的研究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1 断层封闭性的定性评价方法 断层封闭性的形象因素是各种各样的,主要包括断层的性质(如张性或压性、产状),被断层错断的地层中泥岩的含量,以及断层带内流体性质等。定性研究方法就是从这些角度出发提出的。 1.1 岩性配置分析法 当储集砂岩层与对盘泥岩层对接时断层具侧向封闭性;当储集砂岩层与对盘砂岩层对接时,断层在侧向上可能不具封闭性。如果断移地层岩性以泥岩为主或泥地比值较高,那么断层两盘砂泥对接的可能性就大,侧向封闭性好;反之,断层两盘砂泥对接的可能性则小,侧向封闭性差。

Allan 断层截面图是最常用的来研究砂泥对接关系的一种方法[1],它是以断层面作为镜面。将断层两盘砂泥岩的几何形态投影到断面上,直观地展现上、下盘砂泥岩层沿断面垂向和走向的接触关系。下图所示是准南安集海河地区安集海河北断层Allen图,图中明显的表示了泥岩与砂岩的对接关系,其中蓝色区块没的部分为砂泥岩对接良好的地区,这些区域的断层封闭性较好。 1.2 断层的力学性质 断面的紧闭程度是影响断层垂向开启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断面紧闭,断层垂向封闭性好,油气难以沿断面作垂向运移;否则,断层开启,断层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断面的紧闭程度通常取决于断面所受正压力的大小,较大的正压力使得断面两侧地层在断层活动过程中趋于变形,减小了断层面的孔隙,甚至导致断层裂缝闭合。泥岩所受压力达到其弹性极限后,会发生塑性变形。但不同地区和层位泥岩塑性变形的弹性极限压力不尽相同,在具体研究时需要重新确定。另外,断层封闭性好坏还与地层的异常高压有关。泥页岩地层如果具有异常压力,就会降低其弹性极限,使其塑性增强发生流动。当断层两侧的泥岩具有异常压力,那么断层面就容易被塑性流动的泥岩充填造成封堵[2]。 1.3 断层两盘流体的性质 1.3.1 断层两盘油气藏性质 对于断层上下盘均有油气藏的断层来说可以根据油气藏的一些性质来判断断层的封闭性。开启性断层两盘油气水物理、化学性质基本相同,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3];而封闭性断层两侧油气水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各自具有独立的、纵(横)向上极为复杂的油、气、水关系,可形成特殊的油气藏。另外如果断层两侧具有同一的油气水界面那 么说明断层的封闭系 较差,两个油气藏在一 定程度上是统一的,相 反如果两个油气藏的 油水界面不是一个那 么说明断层封闭性良 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