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丸

滴丸
滴丸

滴丸剂的制备

xxx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 )

摘要:[目的] 掌握实验室小剂量制备滴丸的操作技术用。[方法] 将固体或液体药物与基质加热融化混匀后,滴入不向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滴丸制剂。[结果] 制得的薄荷油滴丸圆整均匀,色泽一致;无粘连现象;表面无冷凝液黏附。但有些滴丸不符合滴丸平均重量与重量差异限度规定的要求。随机抽取20丸,总质量为:0.7969g,平均丸重为:0.03984;[结论] 通过实验掌握实验室小剂量制备滴丸的操作技术,掌握置换值的测定及栓剂制备中的应用。

关键词:熔融;装液;滴丸;取丸

The preparation of droppi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laboratory preparation of low-dose pills of the operating techniques; [Method] Will be solid or liquid medicine after heating melt blending with the substrate, on miscibility of the drip into the condensate, the contraction of condensation and made into dropping pill preparation. [Results] system of peppermint oil pills spherical, color and luster; no adhesion phenomenon; condensate surface without adhesion. Meet the pills and the weigh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verage weight limit requirements, the content accurate. Random sample of 20 pills, total mass: 0.7969g, an average of pills weight: 0.03984; [Conclusion] laboratory experiment to master the operation of low-dose pills preparation techniques, master,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replacement value of the preparation of suppositories.

Key words: Melt; Liquid; Dropping pill; Take the pill

滴丸剂系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后溶解、乳化或混悬于基质中,再滴入不想混溶、互不作用的冷凝介质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滴收缩成球状而制成的制剂,主要供口服使用。滴丸剂制备制备简单操作方便,工艺条件易于控制,滴丸剂具有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还具有增加药物稳定性以及延效作用[1]。

1实验材料

1.1 仪器

滴丸装置,电炉,分析天平,普通天平,烧杯,玻璃棒,铁架台。

1.2 材料

薄荷油,PEG6000,液体石蜡

2 方法

2.1 处方

薄荷油 1.0g

PEG6000 10.0g

2.2 制法

熔融:将PEG6000置烧杯中,于水浴上加然至全熔后取下,迅速加入薄荷油搅拌均匀后,立即进行滴丸。

装液:于冷凝管上口倒入液体石蜡冷却液近满,再在热水浴瓶中加入80度以上的水适量,保温。

滴丸:将熔融的药液转至贮液器中,慢慢打开滴头螺旋夹,控制滴速在1.5滴/s左右,再使滴头对准冷凝管上口中心进行滴丸。

取丸:滴完后稍放片刻,以使滴丸充分凝固,然后放尽冷凝管中液体石蜡,才打开橡皮塞,将液体石蜡倒入回收瓶内,再把滴丸摊在滤纸上,擦干表面附着的液体石蜡,用吹风机吹干,包装即得。

2.3 质量检查

2.3.1 外观滴丸应圆整均一,色泽一致,无粘连现象,表面无冷凝液粘附。

2.3.2 重量差异滴丸的重量差异限度可按下法测定:取滴丸20粒,精密称定总重量,

求平均丸重后,再分别精密称定每丸的重量。每丸重量与平均值相比较,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滴丸不得多于2丸,并不得有1丸超出差异限度1倍。

3 结果与结论

3.1 结果

3.1.1薄荷油滴丸重量差异检查数据及结果记录在表1中,取滴丸20粒,精密称定总质量

为:0.7969g,平均丸重为:0.03984g

表1 重量差异检查数据及结果

组别精密称(g)丸剂差异限度

1 0.0478 4.8%

2 0.0397 3.9%

3 0.0350 3.5%

4 0.0423 4.2%

5 0.0415 4.3%

6 0.0355 3.6%

7 0.0388 -2.6%

8 0.0361 -9.4%

9 0.0413 3.6%

10 0.0362 -9.1%

11 0.0391 -1.9%

12 0.0390 -2.1%

13 0.0467 17.2%

14 0.0359 -9.9%

15 0.0416 -4.4%

16 0.0392 -1.62%

17 0.0457 14.7%

18 0.0409 2.7%

19 0.0355 -10.9%

20 0.0381 -4.4%

3.1.2 滴丸的各项质量检查结果记录于表2中。

表2 滴丸质量检查结果

名称外观 . 重量差异限度

薄荷油滴丸圆整均匀,色泽一致, -2.1%~17.2%

粘连现象,表面无冷凝液黏附。

3.2 结论

3.2.1 表1中所得的数据显示可知,实验结果重量差异限度范围是:-2.1%~17.2%。根据

滴丸平均重量与重量差异限度规定:0.03g以上至0.1g为±12%,实验结果并未完全符合要求,其中有两组数据不符合要求。

3.2.2 根据实验的结果表2可知本次实验所制的的薄荷油滴丸色泽一致,但均匀度并

不太好;无粘连现象;表面无冷凝液黏附。实验结果有些并未完全符合滴丸平

均重量与重量差异限度规定的要求。

4 讨论

4.1 滴丸的成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常采用正交试验或均匀设计法来选择最佳工艺。

基质的选择及比例、药液的温度、滴速、冷却剂的温度为最重要的因素,其他条

件如冷却液的长度、滴径等也需确定其最佳条件【2】。

4.2 在操作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滴管口径越大,滴丸越大,圆整度可能下降;融液的

度过低,药物和基质的混合液容易堵塞滴管;滴距越大,滴丸从空气中进入冷却

液时所具有的速度越大,滴距过长可导致滴丸进入冷却液时摔破,分成几个大小

不等的小丸,从而使滴丸的圆整度不合格、丸重差异变大;冷却液的温度低有利

于滴丸成型,但并不是越低越好,温度过低可使滴丸在收缩圆整之前就凝固,导

致圆整度不好;冷却液长度越大越有利于彻底冷凝滴丸;滴速越大,滴丸越小,

丸重差异越大[3]。

4.3 滴制时熔融药液的温度应不低于80℃,否则在滴口处凝固,不易滴下;液状石蜡冷却

液的温度应控制在-2℃~-3℃,若温度升高,会造成滴丸形状不好或滴丸不能彻底凝固而粘连在一起。药液滴完后,滴丸应在冷却液中放置一段时间,使冷凝完全。

4.4 薄荷在我国资源十分丰富,能够“上清头目诸风、治头痛、昏眩、发热、祛风痰。治

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男女虚劳发热”【4】。

4.5 关于滴丸剂的知识拓展【5】

滴制技术最先用于化学工业制作铝粒、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等颗粒。自1933 年丹麦首次制成维生素甲丁滴丸后相继报道的有维生素A、AD、ADB1 及ADB1C、苯巴比妥及酒石酸锑钾等滴丸[ 1] 。但由于制备工艺、制造理论不成熟, 不能解决生产上的问题, 无法保证产品质量, 因此以后这个剂型销声匿迹了。直到60 年代末我国药学工作者受到西药倍效灰黄霉素制成滴丸的启示,辛勤的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后, 使滴丸剂的理论、应用范围和生设备等有了很大的进展, 并具备了工业化生产的条件。1977 年我国药典开始收载滴丸剂型, 使中国药典成为国际上第一个收载滴丸剂的药典。可以说, 滴丸剂也成为我国独有的剂型。

滴丸剂的种类

速效、高效滴丸: 滴丸是利用熔融法制成固体分散体的技术进行制备, 滴丸在体内当基质溶解时, 药物以微细结晶、无定型微粒或分子形式释出, 所以溶解快、吸收快、作用快、生物利用度高、疗效高。如: 灰黄霉素滴丸的疗效为微粉剂片的1 倍[ 1, 27] 。

缓释、控释滴丸: 缓释是使滴丸中的药物在较长时间内缓慢溶出, 而达长效。控释是使药物在滴丸中以恒定速度溶出药物, 其作用可达数日以上, 如氯霉素控释眼丸[ 27] 。

包衣滴丸: 滴丸剂同片剂、丸剂一样, 在需要时可包糖衣、薄膜衣等, 如联苯双酯滴丸。

溶液滴丸: 片剂所使用的润滑剂、崩解剂多为水不溶性, 所以通常不能用片剂来配置澄明溶液。而滴丸可用水溶性基质来配置, 在水中可崩解为澄明溶液, 如洗必泰滴丸可用于饮水消毒。

栓剂滴丸: 滴丸同水溶性栓剂一样可用聚乙二醇等水溶性基质, 用于腔道时由体液溶解产生作用。如氯霉素耳丸就是在耳腔里当栓剂使用; 另外还有氟哌酸耳用滴丸、甲硝唑牙用滴丸等。滴丸同样可用于直肠、阴道产生局部作用, 也可由直肠吸收而作用于全身。和一般栓剂比较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快、生产方便、成本低、夏天也不需冷藏的优点。

参考文献:

[1]王巍,陈建民.滴丸剂的特点及其应用[J]药学实践杂志,2003,21(4):201-203.

[2]张利民,倪健.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0):89-90.

[3]付超美,何宇新,李玲等.中药滴丸剂成型工艺的研究[J]科技视野,2004,13(4):27-28.

[4] 陈光亮,余玉宝,李冬梅.薄荷油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2):33-34.

[5]田晓丽.滴丸剂的发展概况[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2,25(1):109-111.

滴丸剂的制备

应化一班薛茹茹41107173 实验2 滴丸剂的制备(主)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药物)滴丸剂制备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孰悉滴丸剂制备过程 及基本操作; 2.了解滴丸机及附属设备的结构; 3.熟悉滴丸的基质类型及基质成形实验。 二、滴丸成型原理 滴丸剂是将固体或液体药物溶解混悬或乳化在基质中,然后滴入到与药物基质不相混溶的液体冷却中,经收缩冷凝成球型或扁球型的丸剂。中药滴丸的开发,适合人们对现代药物制剂的“三小”(用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长效、速效)和方便用药,方便携带、方便贮存等基本需求,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目前常用的载体有水溶性与非水溶性两大类,水溶性载体常用的有聚乙二醇(PEG)类,以PEG4000或6000为宜,它们的熔点低(55~60 ℃),毒性较低,化学性质稳定(在100 ℃以上才分解),能与多数药物配伍,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亦能溶于多种有机溶剂,能使难溶性药物以分子状态分散于载体中。在溶剂蒸发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可阻止药物分子聚集。 非水溶性载体常用的有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 等,可使药物缓慢释放,也可用于水溶性载体中 以调节熔点。在实际生产中,滴丸的丸重、光洁 度、圆整度、粒径的均一度等是考察滴丸质量的 重要指标,是影响滴丸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的主 要障碍。 三、实验装置与流程 1、玻璃滴丸机 2、离心泵 3、石蜡储槽 4、转子流量计 5、加热器 6、热水泵 7、冷却水盘管

8、恒温槽 滴丸机主要结构流程如图二所示。基质(PEG6000)在化料罐中混合融化后加入保温储液罐。熔融的混合液通过滴头滴出。在玻璃滴丸机中冷凝液的冷却下形成滴丸并随冷凝液向下流动,流过筛网后实现滴丸与冷凝液的分离,完成滴丸的滴制过程。 实验装置面板图如图一所示,应用储液罐数字温度计可以控制储液罐内温度。 1-电加热器2-不锈钢恒温箱3-热水泵4-基质储液罐5-冷却盘管6-玻璃滴丸机7-放料阀8-接收筛网 9-液体石蜡储液槽10-滴头11-转子流量计12-流量调阀13-旁路阀14-离心泵15-化料罐 T1—恒温器温度T2—储液槽内液体温度 T3—滴丸机内上段温度T4—滴丸机内下段温度 四、实验步骤 1. 将聚乙二醇(PEG4000)100克放入恒温器融化罐中,打开恒温器加热开

(完整word版)中药滴丸制剂工艺

中药滴丸剂工艺质量及发展现状 中药滴丸剂以其基本能符合现代制剂 “三效”(高效、速效、长效)、 “三小”(毒性小、反应小、用量小)、 “五方便”(生产、运输、使用、携带、保管)的发展方向,故发展非常迅速并在医药及食品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近年来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概述 滴丸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基质用适宜方法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制剂。滴丸剂的制备具有设备简单,易操作,生产周期短,生产过程简单,成本低,无粉尘污染,节约原材料和辅料等许多优点;其质量稳定,均一一致;含量准确;溶出快,高效速效;生物利用度高,局部给药有长效作用;可减少药物的挥发,增加药物稳定性;便于携带,贮存,服用。 滴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有用聚乙二醇4000为基质,以植物油为冷凝剂制备苯巴比妥钠滴丸的报道,1958年国内有人用滴制法制备了地锑钾滴丸[1],1968年我国芸香油滴丸的试制成功揭开了中药滴丸的序幕[2]。近年来,随着中药剂型的不断发展,滴丸在中药剂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中药新剂型。滴丸剂是采用滴制法制成的丸剂,过程实际上是将固体分散体制成滴丸。上海医药工研院等单位对苏和香丸进行研究,其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EG与药物形成固体分散体系,药物主要呈胶体、分子、或微晶状态分散于基质中,使药物总表面积增大,从而溶出速率加快,吸收完全,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因剂量小,起效快,可发挥高效、速效作用。主药在基质中分散均匀,剂量准确,药物稳定性高,不易水解、氧化。又因滴丸剂既可口服给药又可舌下含服,这就克服了一些同类口服剂型,如片剂、冲剂、胶囊等起效慢,肝首过效应和胃肠反应等缺点,也避免了注射剂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急性中毒反应、过敏反应,使其成为稳定性好、易于储藏携带、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安全、高效、速效为一体的现代新制剂。 中药滴丸可用于全身用药也可用于局部治疗。可分为两种:一是油性成分分散于基质中,滴制法制备,如芸香滴丸;一是将不溶于水,溶出速度慢,吸收不好的中药成分或有效部位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速效滴丸,后者一直是研究热点。如孙载明等[3]将黄芪夹竹桃仁提得的混合物制备成强心灵滴丸;王海波等[4]以PEG4000,硬脂酸,石蜡为基质,将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制备成肠溶滴丸,可减少胃肠刺激。口服和用于舌下者较多见,耳用滴丸是90年代发表的新剂型,它与液体制剂相比有局部浓度高,便于携带,作用持久等特点,如乔艳等用聚乙二醇6000为基质制成的复方黄芩耳用滴丸[5]。此外,滴丸用于眼部和牙科的报道也有。 2. 发展现状 近年来已上市和已批准临床研究的中药滴丸品种中,多数为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各种

滴丸剂的制备

实验2滴丸剂的制备(主)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药物)滴丸剂制备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孰悉滴丸剂制备过程及基本操作; 2.了解滴丸机及附属设备的结构; 3.熟悉滴丸的基质类型及基质成形实验。 二、滴丸成型原理 滴丸剂是将固体或液体药物溶解混悬或乳化在基质中,然后滴入到与药物基质不相混溶的液体冷却中,经收缩冷凝成球型或扁球型的丸剂。中药滴丸的开发,适合人们对现代药物制剂的“三小”(用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长效、速效)和方便用药,方便携带、方便贮存等基本需求,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目前常用的载体有水溶性与非水溶性两大类,水溶性载体常用的有聚乙二醇(PEG类,以PEG400C或6000为宜,它们的熔点低(55?60 C),毒性较低,化学性质稳定(在100 c以上才分解),能与多数药物配伍,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亦能溶于多种有机溶剂,能使难溶性药物以分子状态分散于载体中。在溶剂蒸发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可阻止药物分子聚集。非水溶性载体常用的有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等,可使药物缓慢释放,也可用于水溶性载体中以调节熔点。在实际生产中,滴丸的丸重、光洁度、圆整度、粒径的均一度等是考察滴丸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影响滴丸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的主要障碍。 三、实验装置与流程 1、玻璃滴丸机 2、离丿心泵 3、石蜡储槽 4、转子流量计 5、加热器&热水 泵 7、冷却水盘管 PYgggg stf is 就胡 *■> rvinggg svia'gEB i PVEBSa O O O 0总电源 O O O O 怛凰泵开黄 图一、设备面板图

8、恒温槽 滴丸机主要结构流程如图二所示。基质(PEG6OO0在化料罐中混合融化后 加入保温储液罐。熔融的混合液通过滴头滴出。在玻璃滴丸机中冷凝液的冷却下 形成滴丸并随冷凝液向下流动,流过筛网后实现滴丸与冷凝液的分离, 完成滴丸 的滴制过程。 实验装置面板图如图一所示,应用储液罐数字温度计可以控制储液罐内温 度。 图二、滴丸制制铀靈验装置流程示意图 四、实验步骤 1-电加热器 5-冷却盘管 6- 9-液体石蜡储液槽 阀 13-旁路阀 14- T1—恒温器温度 T3—滴丸机内上段温度 2- 10- 不锈钢恒温箱 玻璃滴丸机 滴头 T2 3- 7- 11- 15- 4- 热水泵 放料阀 转子流量计 8- 基质储液罐 接收筛网 12- 流量调 离心泵 —储液槽内液体温度 T4 —滴丸机内下段温度 化料罐

中药滴丸剂制备实验报告

中药滴丸剂制备实验报告 实验号1(A1 B1 C1 D1)、2(A1 B2 C2 D2) 一.实验日期 第四周至第七周周六上午 二.实验理论知识 1.制成滴丸剂的优点 (1)稳定性强,可以让药物效果最大化。 (2)延缓药物的持久功效。 (3)三效:高效、速效、强效。 (4)三小:毒性小、用量小、不良作用小。 2.滴完剂简介 (1)滴丸剂的分类:以外观形式分类、以释放特性分类、以给药途径分类(2)滴丸剂基质的选择:水溶性基质、非水溶性基质、混合性基质 (3)滴丸剂冷凝剂的选择:水性冷凝剂、油性冷凝液 (4)滴丸剂处方工艺实例:化学药口服滴丸、中药滴丸、肠溶滴丸、缓释滴丸、包衣滴丸、舌下含服、常规外用滴丸 三.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制备滴丸的基本操作。 2.了解制备的基本原理。 3.了解的制备过程。 四.实验原理 滴丸的制备原理是基于固体分散法。用适宜的基质将主药溶解、混悬或乳化后,滴入一种不相混溶的液体冷却剂中,液滴由于表面张力作用而收缩成球形丸粒。由于药物在基质中成为高度分散的状态,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故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疗效迅速,同时能减少剂量而降低毒副作用,还可使液态药物固体化而便于应用。利用不同基质滴丸也可达到缓释或控释的目的。 滴丸常用基质有水溶性和非水溶性两类。水溶性基质有聚乙二醇、硬脂酸钠、甘油明胶等;非水溶性基质有硬酯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虫蜡、蜂蜡、氢化植物油等。应根据相似者相溶的原则选择基质,即尽可能选用与主药极性相似的基质。

常用的冷却剂有:水溶性基质可用液体石蜡、植物油、甲基硅油、煤油等。非水溶性基质可用水、不同浓度的乙醇等。 滴丸的制备是采用滴制法制备,即将药物溶解、乳化或混悬于适宜的熔融基质中,保持恒定的温度(80 ℃-100 ℃),并通过一定大小口径的滴管,滴入另一种不相混溶的冷却剂中,此时含有药物的基质骤然冷却,凝固形成丸粒。五.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仪器:水浴锅、滴丸装置,天平,玻璃棒,烧杯等。 试剂:药液,PEG(4000),PEG(6000) 六.实验 正交试验: 七.实验步骤 1.称量配置:按上述表格的数据称量PEG 4000,PEG 6000 ,药液。 将PEG 4000,PEG 6000分别混合,装入烧杯。 2. 溶化:将混合物于水浴上加热至全溶后取下,加入药液继续边搅拌边溶化,混合均匀后,进行下一步。 3. 滴丸:将熔融的药液转至制滴丸的机器中,制丸。 4. 取丸:滴完后,稍放片刻,使滴丸充分冷凝,通过纱布过滤,再把滴丸摊放在滤纸上,擦干表面附着的液体、晾干、包装即得。 5.随机取滴丸6枚,测得溶散时限,记录数据。 6.随机取滴丸10枚,测得硬度,记录数据。 八.实验结果与讨论

滴丸剂的制备

滴丸剂的制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应化一班薛茹茹 实验2 滴丸剂的制备(主)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药物)滴丸剂制备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孰悉滴丸剂制备过程 及基本操作; 2.了解滴丸机及附属设备的结构; 3.熟悉滴丸的基质类型及基质成形实验。 二、滴丸成型原理 滴丸剂是将固体或液体药物溶解混悬或乳化在基质中,然后滴入到与药物基质不相混溶的液体冷却中,经收缩冷凝成球型或扁球型的丸剂。中药滴丸的开发,适合人们对现代药物制剂的“三小”(用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长效、速效)和方便用药,方便携带、方便贮存等基本需求,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目前常用的载体有水溶性与非水溶性两大类,水溶性载体常用的有聚乙二醇(PEG)类,以PEG4000或6000为宜,它 们的熔点低(55~60 ℃),毒性较低,化学性 质稳定(在100 ℃以上才分解),能与多数药 物配伍,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亦能溶于多种有 机溶剂,能使难溶性药物以分子状态分散于载 体中。在溶剂蒸发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可 阻止药物分子聚集。非水溶性载体常用的有硬

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等,可使药物缓慢释放,也可用于水溶性载体中以调节熔点。在实际生产中,滴丸的丸重、光洁度、圆整度、粒径的均一度等是考察滴丸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影响滴丸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的主要障碍。 三、实验装置与流程 1、玻璃滴丸机 2、离心泵 3、石蜡储槽 4、转子流量计 5、加热器 6、热水泵 7、冷却水盘管 8、恒温槽 滴丸机主要结构流程如图二所示。基质(PEG6000)在化料罐中混合融化后加入保温储液罐。熔融的混合液通过滴头滴出。在玻璃滴丸机中冷凝液的冷却下形成滴丸并随冷凝液向下流动,流过筛网后实现滴丸与冷凝液的分离,完成滴丸的滴制过程。 实验装置面板图如图一所示,应用储液罐数字温度计可以控制储液罐内温度。

滴丸剂的制备

实验 2 滴丸剂的制备(主) 、实验目的 1. 掌握(药物)滴丸剂制备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孰悉滴丸剂制备过程 及基本操 作; 2. 了解滴丸机及附属设备的结构; 3. 熟悉滴丸的基质类型及基质成形实验。 、滴丸成型原理 滴丸剂是将固体或液体药物溶解混悬或乳化在基质中, 然后滴入到与药物基 质不相混溶的液体冷却中, 经收缩冷凝成球型或扁球型的丸剂。 中药滴丸的开发, 适合人们对现代药物制剂的 “三小”(用量小、 毒性小、副作用小),“ 三效”(高 效、长效、速效)和方便用药,方便携带、方便贮存等基本需求,具有广阔的前 景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目前常用的载体有水溶性与非水溶性两大类, 水溶性载体常用的有聚乙二醇 PEG )类,以 PEG4000或 6000 为宜,它们的熔点低( 55~60 ℃),毒性较低, 化学性质稳定 (在 100 ℃以上才分解),能与多数药物配伍, 具有良好的水溶性, 亦能 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能使难溶性药物以分子状态分散于载体中。 在溶剂蒸发 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可阻止药物分子聚集。 非水溶性载体常用的有硬脂酸、 单硬脂酸甘油酯 等,可使药物缓慢释放, 也可用于水溶性载体中 以调节熔点。 在实际生产中, 滴丸的丸重、 光洁 度、圆整度、粒径的均一度等是考察滴丸质量的 重要指标,是影响滴丸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的主 要障碍。 三、实验装置与流程 1、玻璃滴丸机 2、离心泵 3、石蜡储槽 4、转子流量计 5、加热器 6、热水泵 7、冷却水盘管 应化一班 薛茹茹 41107173

8、恒温槽 滴丸机主要结构流程如图二所示。基质( PEG600)0 在化料罐中混合融化后 加入保温储液罐。 熔融的混合液通过滴头滴出。 在玻璃滴丸机中冷凝液的冷却下 形成滴丸并随冷凝液向下流动, 流过筛网后实现滴丸与冷凝液的分离, 完成滴丸 的滴制过程。 实验装置面板图如图一所示,应用储液罐数字温度计可以控制储液罐内温 度。 T3—滴丸机内上段温度 T4 —滴丸机内下段温度 四、实验步骤 1- 电加热器 5- 冷却盘管 9- 液体石蜡储液槽 阀 13- 旁路阀 14- T1—恒温器温度 2- 6- 10- 不锈钢恒温箱 玻璃滴丸机 滴头 T2 3- 7- 11- 热水泵 放料阀 转子流量计 离心泵 —储液槽内液体温度 15- 化料罐 4- 8- 基质储液罐 接收筛网 12- 流量调

滴丸剂的制备

应化一班薛茹茹 41107173 实验2 滴丸剂的制备(主)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药物)滴丸剂制备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孰悉滴丸剂制备过程 及基本操作; 2.了解滴丸机及附属设备的结构; 3.熟悉滴丸的基质类型及基质成形实验。 二、滴丸成型原理 滴丸剂是将固体或液体药物溶解混悬或乳化在基质中,然后滴入到与药物基质不相混溶的液体冷却中,经收缩冷凝成球型或扁球型的丸剂。中药滴丸的开发,适合人们对现代药物制剂的“三小”(用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长效、速效)和方便用药,方便携带、方便贮存等基本需求,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目前常用的载体有水溶性与非水溶性两大类,水溶性载体常用的有聚乙二醇(PEG)类,以PEG4000或6000为宜,它们的熔点低(55~60 ℃),毒性较低,化学性质稳定(在100 ℃以上才分解),能与多数药物配伍,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亦能溶于多种有机溶剂,能使难溶性药物以分子状态分散于载体中。在溶剂蒸发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可阻止药物分子聚集。 非水溶性载体常用的有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 等,可使药物缓慢释放,也可用于水溶性载体中 以调节熔点。在实际生产中,滴丸的丸重、光洁 度、圆整度、粒径的均一度等是考察滴丸质量的 重要指标,是影响滴丸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的主 要障碍。 三、实验装置与流程 1、玻璃滴丸机 2、离心泵 3、石蜡储槽 4、转子流量计 5、加热器 6、热水泵 7、冷却水盘管

8、恒温槽 滴丸机主要结构流程如图二所示。基质(PEG6000)在化料罐中混合融化后加入保温储液罐。熔融的混合液通过滴头滴出。在玻璃滴丸机中冷凝液的冷却下形成滴丸并随冷凝液向下流动,流过筛网后实现滴丸与冷凝液的分离,完成滴丸的滴制过程。 实验装置面板图如图一所示,应用储液罐数字温度计可以控制储液罐内温度。 1-电加热器 2-不锈钢恒温箱 3-热水泵 4-基质储液罐5-冷却盘管 6-玻璃滴丸机 7-放料阀 8-接收筛网9-液体石蜡储液槽 10-滴头 11-转子流量计 12-流量调阀 13-旁路阀 14-离心泵 15-化料罐 T1—恒温器温度 T2—储液槽内液体温度 T3—滴丸机内上段温度 T4—滴丸机内下段温度 四、实验步骤

滴丸剂的制备

滴丸剂的制备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应化一班薛茹茹 实验2 滴丸剂的制备(主)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药物)滴丸剂制备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孰悉滴丸剂制备过程 及基本操作; 2.了解滴丸机及附属设备的结构; 3.熟悉滴丸的基质类型及基质成形实验。 二、滴丸成型原理 滴丸剂是将固体或液体药物溶解混悬或乳化在基质中,然后滴入到与药物基质不相混溶的液体冷却中,经收缩冷凝成球型或扁球型的丸剂。中药滴丸的开发,适合人们对现代药物制剂的“三小”(用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长效、速效)和方便用药,方便携带、方便贮存等基本需求,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目前常用的载体有水溶性与非水溶性两大类,水溶性载体常用的有聚乙二醇(PEG)类,以PEG4000或6000为宜,它们的熔点低(55~60 ℃),毒性较低,化学性质稳定(在100 ℃以上才分解),能与多数药物配伍,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亦能溶于多种有机溶剂,能使难溶性药物以分子状态分散于载体中。在溶剂蒸发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可阻止药物分子聚集。非水溶性载体常用的有硬脂酸、单硬脂酸甘

油酯等,可使药物缓慢释放,也可用于水溶性载体中以调节熔点。在实际生产中,滴丸的丸重、光洁度、圆整度、粒径的均一度等是考察滴丸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影响滴丸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的主要障碍。 三、实验装置与流程 1、玻璃滴丸机 2、离心泵 3、石蜡储槽 4、转子流量计 5、加热器 6、热水泵 7、冷却水盘管 8、恒温槽 滴丸机主要结构流程如图二所示。基质(PEG6000)在化料罐中混合融化后加入保温储液罐。熔融的混合液通过滴头滴出。在玻璃滴丸机中冷凝液的冷却下形成滴丸并随冷凝液向下流动,流过筛网后实现滴丸与冷凝液的分离,完成滴丸的滴制过程。 实验装置面板图如图一所示,应用储液罐数字温度计可以控制储液罐内温度。 1-电加热器 2-不锈钢恒温箱 3-热水泵 4-基质储液罐 5-冷却盘管 6-玻璃滴丸机 7-放料阀 8-接收筛网 9-液体石蜡储液槽 10-滴头 11-转子流量计 12-流量调阀13-旁路阀 14-离心泵 15-化料罐 T1—恒温器温度 T2—储液槽内液体温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