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药滴丸制剂工艺

(完整word版)中药滴丸制剂工艺
(完整word版)中药滴丸制剂工艺

中药滴丸剂工艺质量及发展现状

中药滴丸剂以其基本能符合现代制剂

“三效”(高效、速效、长效)、

“三小”(毒性小、反应小、用量小)、

“五方便”(生产、运输、使用、携带、保管)的发展方向,故发展非常迅速并在医药及食品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近年来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概述

滴丸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基质用适宜方法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制剂。滴丸剂的制备具有设备简单,易操作,生产周期短,生产过程简单,成本低,无粉尘污染,节约原材料和辅料等许多优点;其质量稳定,均一一致;含量准确;溶出快,高效速效;生物利用度高,局部给药有长效作用;可减少药物的挥发,增加药物稳定性;便于携带,贮存,服用。

滴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有用聚乙二醇4000为基质,以植物油为冷凝剂制备苯巴比妥钠滴丸的报道,1958年国内有人用滴制法制备了地锑钾滴丸[1],1968年我国芸香油滴丸的试制成功揭开了中药滴丸的序幕[2]。近年来,随着中药剂型的不断发展,滴丸在中药剂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中药新剂型。滴丸剂是采用滴制法制成的丸剂,过程实际上是将固体分散体制成滴丸。上海医药工研院等单位对苏和香丸进行研究,其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EG与药物形成固体分散体系,药物主要呈胶体、分子、或微晶状态分散于基质中,使药物总表面积增大,从而溶出速率加快,吸收完全,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因剂量小,起效快,可发挥高效、速效作用。主药在基质中分散均匀,剂量准确,药物稳定性高,不易水解、氧化。又因滴丸剂既可口服给药又可舌下含服,这就克服了一些同类口服剂型,如片剂、冲剂、胶囊等起效慢,肝首过效应和胃肠反应等缺点,也避免了注射剂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急性中毒反应、过敏反应,使其成为稳定性好、易于储藏携带、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安全、高效、速效为一体的现代新制剂。

中药滴丸可用于全身用药也可用于局部治疗。可分为两种:一是油性成分分散于基质中,滴制法制备,如芸香滴丸;一是将不溶于水,溶出速度慢,吸收不好的中药成分或有效部位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速效滴丸,后者一直是研究热点。如孙载明等[3]将黄芪夹竹桃仁提得的混合物制备成强心灵滴丸;王海波等[4]以PEG4000,硬脂酸,石蜡为基质,将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制备成肠溶滴丸,可减少胃肠刺激。口服和用于舌下者较多见,耳用滴丸是90年代发表的新剂型,它与液体制剂相比有局部浓度高,便于携带,作用持久等特点,如乔艳等用聚乙二醇6000为基质制成的复方黄芩耳用滴丸[5]。此外,滴丸用于眼部和牙科的报道也有。

2. 发展现状

近年来已上市和已批准临床研究的中药滴丸品种中,多数为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各种

痛症等方面的用药。已上市的中药滴丸剂有20多种,已批准临床研究的中药滴丸有十余种。滴丸剂是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药物新剂型,由于该剂型具有能够提高某些难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的突出特点,几年来有较大发展。以下介绍有关滴丸的辅料,工艺及质量研究等方面进展。

(1)滴丸的辅料

滴丸的基质和冷凝剂均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常用基质:脂溶性基质: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虫蜡、蜂蜡、石蜡、氢化植物油及植物油等;水溶性基质:PEG、硬脂酸钠、甘油明胶、水等。

新型基质: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类是一种优良的水溶性基质(熔点为46-51℃)S-40改变了PEG本身不具有亲脂性结构和表面活性的性质,有报道S-40可改善某些在PEG中难溶药物的溶解度,但其具有引湿性,故应密封保存;聚醚类具水溶性,毒性很小,价格较低,能与许多药物形成固溶体。以泊洛沙姆为例它可减化滴丸制备工艺,制备时的温度控制比PEG 简单,但溶出和透皮释放均比后者慢。

常用冷凝剂:脂溶性冷凝剂:液体石蜡、植物油、煤油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等;水溶性冷凝剂:水、乙醇或者两者的混合液。

新型冷凝剂:二甲基硅油表面张力小于液体石蜡,比重为0.965-0.970,与药液的比重差小,可减少黏滞力,有利于滴丸的成形,黏度较大,可显著改善滴丸的圆整度;玉米油作为冷凝剂其表面张力近似于二甲基硅油,但黏度较小,故作为冷凝剂时常与二甲基硅油和用。

其它成分:在滴丸中加入其它成分,如崩解剂或增(助)溶剂等,有助于增加药物与载体在熔融状态时的互溶度,以提高药物的溶出度。

① CMC-Na与CMS-Na作为崩解剂可促进滴丸在溶出介质中迅速分散,增加与溶出介质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溶出度的改善。

② 增溶剂:少量聚山梨醇酯-80可提高甲硝唑-PEG滴丸主药的溶出度。

③ 其他:适量加入甘草浸膏作为矫味剂对圆整度似有所提高。加入适量水可使基质与提取物充分混匀,稠度适当,并能相对减少基质的用量,增加载药量。此外,添加适量丙二醇、硬脂酸钠和淀粉等成分可改善滴丸的性能。

2)工艺及质量研究

滴丸的制备工艺对滴丸的影响因素较多,如配方、滴制温度、及滴制速度、冷凝剂的选择等,甚至滴距,滴头口径,冷凝柱高度等都影响到滴丸的质量。

滴丸的圆整度受以下因素影响:

1.滴在冷凝液中的移动速度液滴在冷凝液中下降或上升,是受重力或浮力的影响。这种力作用于液滴使之不能成正球形而成扁形。移动的速度愈快,受的力愈大,就愈扁;液滴与冷凝液的比重相差大或冷凝液的粘滞度小都能增加移动速度。速度的调整可使滴丸从球形变为扁平的片形。调整冷凝液,保证丸粒圆整。亦可用其它物质来调节粘滞度与比重,据文献介绍,有用石油醚、玉米油等、可使液滴移动速度达到理想效果。

2.冷凝液的温度离开滴头的液滴带着空气进入冷凝液中,在下降的同时逐渐收缩成丸并逸

出所带入的气泡。液滴冷凝得快的品种在未完全收缩成丸前就凝固了,致不圆整;气泡尚未退出致产生空洞;有的在逸出气泡时,带出少量药液,导致尚未缩回而带有尾巴。

3.液滴的大小与圆度的关系,液滴的大小不同,所产生的单位重量面积也不同。一般的单位重量所产生的面积是小丸大于大丸。面积大的收缩成球的力量强,小丸的圆整度比大丸好。所以在主药含量不变的情况下,辅料基质尽量少,使丸尽量小.滴出的丸圆整度相对就好。与滴丸丸重有关的几个因素:

1.实际丸重比理论丸重轻,滴丸为自然滴定,液滴的重量即是丸重。丸重与滴管的口径和药液的表面张力有关。实际丸重比理论丸重轻,这可由液滴的形成过程看出,当液滴充满管口即为理论丸重。滴下时,总是有部分剩余,故实际丸重轻。

2.药液粘滞度与丸重的关系,药液的粘滞度随温度升高与降低而变化,温度高时,粘滞度小;滴的速度快时,丸重减小。药液粘滞度大时能充满较大的管口,而滴丸时温度低也会使粘滞度增大,这有利于选用较大的滴出口以增大丸重,滴管口半径小的丸重小,半径大的丸重大,这是一般道理,但半径不能过大,过大时药液不能充满管口,易造成大小粒不均匀,丸重差异大。

3.表面张力与丸重的关系,表面张力随温度的上升几乎是直线下降,当温度高时,表面张力减小,丸重也减小,温度低时,表面张力增大,丸重也增大。为保持丸重大小一致,操作中要保持恒温。

4.多滴头及滴头管壁与丸重的关系,丸重与半径有关,在多滴头机上各滴出口的边缘缺损及半径很难一致,因此丸重有差异。为此,在选用滴头时,尽量做到精密,减少误差。滴出口管壁厚的,初滴出的部分因药液未湿润到滴出口外壁.丸重轻些,因此起始滴出丸不能要。药液逐渐湿润到外壁时,圆周也逐渐增长,丸重也逐渐变重,并增加丸重差异,所以管壁越薄越好。多滴头机上各个滴头的滴速应基本一致,快慢不一,易造成重丸差异。

5.滴出口与冷凝液面的距离一般不宜太大,以4—6cm为宜。距离太大,药液液滴易被跌散产生细粒。太近,液滴在冷凝掖中冷缩不够,成形欠佳,圆整度不够,易出现不规则的异形丸,增加丸重差异。

因此,滴丸的质量不能用一个指标来衡量。目前工艺研究中多用正交实验法和均匀设计法,采用成形性,丸重变异系数,外观质量(圆整度)和硬度等几项指标来评定工艺的优劣,进行工艺优选。如冯伟华等用正交实验法优选蓝盆花总黄酮滴丸的制备工艺[6]。各滴丸工艺研究的实例见表一。

对于质量研究方面,由于复方制剂成分复杂,互相干扰,同时又存在基质干扰,含量测定方法很难找到,但广大药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如王凤有[7]等用HPLC测定复方黄芩耳用滴丸中黄芩苷的含量。李茂星等用紫外法测定芦丁滴丸中芦丁的含量[8]。

(3)固体分散技术固体分散技术主要是通过微粉化、固体分散体和粉状溶液或溶剂沉积等技术达到高度分散,在固体分散体中,水溶性和亲水性很强的物质常作为固态分散物的载体,以增加一些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率,增加药物口服的生物利用度。固体分散体的常用制备方法有熔融法、溶剂法、溶剂-熔融法等,还可以用共熔原理,用研磨法制成低共熔

混合物,以及药物溶于有机溶剂分散吸附于惰性材料(如二氧化硅)形成粉状溶液。

(4)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中药制剂工艺的特点使得制成载药量小的滴丸需药材精制,富集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这虽然使滴丸成分明确,质量易于控制,但由于目前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不够深入全面,使得滴丸的研究和生产难度加大,目前只应用于剂量小药物或处方组成少于4味的药物,不利于该剂型扩大应用范围。同时由于中药复方制剂的要求的,滴丸在服用量上仍然较多,带来不便,同时存在的脂溶性、水溶性和挥发性成分也给生产带来不便。由于基质和冷凝剂的品种有限,发展缓慢,也限制了滴丸剂的研究和发展。

2 发展前景

随着制药工业和新药开发的不断进展,我国中药制剂已从传统经验的工艺水平逐步上升到科学制药水平。

中药滴丸剂的研制常以中药材为起始原料,为了达到疗效高、剂量小的要求,一般药材都需要经过粉碎、提取、浓缩、干燥等过程。近年来,在多学科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这些方面的技术研究已有新的进展[9],如:药物粉碎中的超微细粉化技术;半仿生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旋流提取法、加压逆流提取法、酶法提取等浸提新方法、新技术;超滤法、高速离心法、分子蒸馏技术等分离和精制的新方法等等,这些新的研究结果若用于中药制剂生产,将大大改善中药加工的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也必将促进滴丸剂的发展。

中药滴丸作为一种新型制剂,它的产生与发展是和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固体分散技术、包衣技术、包合技术、乳化技术、纳米技术等最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必将为滴丸剂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新辅料、新聚合物、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宽滴丸剂的应用范围。可以设法将多剂型联合制剂或将不同性质的有效成分采用包合技术或乳化技术进行分别包合后与基质混合进行滴制。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加强缓释、速效、控释制剂、长效滴丸制剂的研究,可以将滴丸中的速释与缓释共存、或微囊型滴丸、脂质体滴丸等等。此外,异型滴丸机的出现提示我们,可以通过设备工艺研究,避免采用冷凝剂,从而扩大复方中药滴丸的适用范围,解决目前困扰中药滴丸剂研究和发展的基质与冷凝剂问题。

中药滴丸剂应该是具有稳定明确的成分指标以及可重复的药理和临床效用数据的“标准化制剂”,利用与国际水平同步的现代测试手段,建立定性和定量方法,建立客观的质量检测指标,对有效成分进行准确定量控制。使制剂生产研究与世界研制工作接轨,我想这应该是我们今后的研究中心。

复方丹参滴丸于1997年底通过了美国FDA临床用药申请,成为我国第一例通过该项认证的复方中药制剂,进人美国医药市场。这证明,复方中药制剂采用现代化科学研究方法,完全可以与国际标准接轨,成为高科技、国际化的现代中药,造福全人类。

[参考文献]

[1] 沈阳药学院.药剂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416.

[2] 黄体忠。中药滴丸的制备与发展.中药通报,1985,10(4):26.

[3] 孙载明,包如才.强心灵滴丸的试制及体外溶出速率[J]。中草药,1991,22(10):478.

[4] 王海波,杨敏华,钱金粉,等.雷公藤肠溶滴丸药剂学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1994,8(3):15~1

[5] 乔艳,房德敏,:王凤有.复方黄芩耳刚滴丸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研究。天津药学,1998,10(2):88.

[6] 冯伟华,任常胜,王继东.正交实验法优选蓝盆花总黄铜滴丸的制备工艺.内蒙古中医药,2001,4:41.

[7] 王凤有,乔艳.HPLC测定复方黄芩耳用滴丸中黄芩苷的含量[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1999,5(1):79~80.

[8] 李茂星,谢景文,葛欣,等.芦丁滴丸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华西药学杂志,2001,16(5):363.

[9] 郭胜民,范晓雯.高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00,11(6):241.

[10] 王艳萍,孟庆彪,王伟东,等.一清滴丸的工艺及质量研究.中医药杂志,2002,27(12):906.

[11] 饶淑华,杨光华,黄爱璐.利福平眼用滴丸工艺研究.中国药业,2002,11(12):42.

[12] 马云淑,阮志国,余华.黄连解毒汤提取工艺及其滴丸制

备的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9,5(4):1.

[13] 张师愚,李锦.牙痛滴丸的研制及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天津药学,2001,13(6):47.

[14] 张纪兴,周玉平,程国华,等.山腊梅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中国药师,2003,6(2):74.

[15] 葛月宾,陈大为,李智博,等.银杏叶提取物速释滴丸的研制.中国中药杂志,2003,28(5):410.

[16] 黄莹娟.正交试验法优选失笑滴丸的滴制工艺.中国药学杂志,1997,32(5):303.

[17] 罗晓健,郭世江.香连滴丸制备方法的实验研究.中成药,1992,14(9):4.

[18] 林亚平,李向东,刘国兰,等.用均匀没计法优选咽立爽滴丸的滴制工条件.中成药,1995,17(1):9.

[19] 马云淑,宁朝香.小青龙滴丸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22(3):14.

[20] 石林平,姚立娟.复方桔梗止咳滴丸的制备和质量标准研究.中草药,1999,30(12):907.

[21] 弥宏,董方言,陈颖,等,冠心丹参滴丸的成形工艺设计研究,中成药,2000,22(3):190.

[22] 王玉玺,李汉保.雷公藤制剂的研究进展.中草药,1997,28(1):52.

[23] 魏玉平,刘俊,姚欣,等.头痛舒滴丸的成形工艺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0,

6(4):17.

[24] 孙昕,魏强,吕泰省,等.复方麝香草脑滴丸剂的研制.中国药房,1997,8 :262.

世界500强中制药企业

77 Pfizer 辉瑞美国

92 Johnson & Johnson 强生美国

114 GlaxoSmithKline 葛兰素史克英国

193 Novartis 诺华瑞士

205 Roche Group 罗氏瑞士

222 Merck 默克美国

239 Bristol-Myers Squibb 百时美施贵宝美国

248 Aventis 安万特法国

254 Abbott Laboratories 雅培美国

269 AstraZeneca 阿斯利康英国

330 Wyeth 惠氏美国

433 Eli Lilly 礼来大药厂美国

100 BASF 巴斯夫德国

125 Dow Chemical 道化学美国

129 Bayer 拜耳德国

365 Akzo Nobel 阿克苏诺贝尔荷兰

中药制剂工艺

中药制剂工艺 中药材前处理生产管理要点 1. 中药材的验收 (1) 中药材验收人员,必须由有中药材鉴别真、伪、优、劣、规格、等级的业务知识,并掌握质量标准的人员担任。 (2) 净选前的中药材,包装应整齐每件附有合格证。注明品名、产地、进厂编号、检验证号,毛重、皮重、净重。并逐件检斤验质,将检验情况逐项填写原始记录。 (3) 合格的待加工中药材按通则要求码放,并发出加工通知书。 2. 净选本工序包括清除杂质和分离、去除非药用部用部位等过程。 (1) 中药材净选前应按通则要求做好清场工作。 (2) 净选工序应由会使用净选工具,掌握各种净选技术,熟悉加工方法,分清药用部位及非药用部分的人员操作。 (3) 净选后的药料要标明品名、批号、规格(等级)、数量、工号、挑选日期,并做好记录。 3. 水制 对水制的用水量,时间等技术要求,必须根据品种、规格(等级)、季节、气候等条件制订,并认真操作, 严格控制。 (1) 水制设施应清洁无异物。 (2) 水制应用饮用水,浸过一种药材的水,不得浸另一种药材。 (3) 淘洗药材时,最后一遍水洗应用流水冲洗。 (4) 除必须浸泡的药材外,应做到“少泡多润”、“药透汁尽”。 (5) 水制后药材应无泥沙、杂质、无伤水腐败和霉变异味及非药用部位。 (6) 水制后的药材,应及时淋干或甩干后,装入洁净容器,标明品名、重量、件数、生产日期、批号、工号迅速转入下工序。 4. 切制 切制包括切、镑、创、挫、劈等过程。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所使用的机具切制技术。 (1) 各种中药材饮片企业应有切制规格的标准,并按规格要求进行操作。 (2) 按质量要求进行切制,切制后的药材装在洁净的容器里,注明品名、重量、件数、生产日期、批号、工号迅速转入下工序。 (3) 切制后的药材应及时干燥并做好记录。 5. 炮制本工序包括炒、灸、煮、蒸、炖、烊、煨、烫、制霜、制炭、水飞、复制、发酵、发芽、提净等过程。 (1) 本工序操作人员应是具有二年以上炮制操作经验的技术工人,并在中药技师的指导下操作。 (2) 应制定炮制品质量标准,并有炮制前、后实物标本作对照。 (3) 各类药材炮制前应符合饮片质量标准,炮制时应严格按炮制规范应用辅料,根据品种特点制定炮制时间、温度和程度等工艺规定,严格掌握操作方法和质控要点,炮制后炮制品应符合质量标准。 (4) 炮制品冷透后应用洁净专用容器盛装,标明品名、数量、工号、炮制日期、批号、作好原始记录,及时转入下工序。 (5) 对直接入药无需灭菌的炮制品应用无菌包装盛装。 6. 干燥 (1) 干燥设备应清洁无异物。定期检查其干燥设备的温度均匀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 应依药材性质不同制订各类饮片干燥方法,提出不同的工艺条件。 (3) 干燥中要定时倒盘和翻料,防止糊化,并应定期验证干燥设备温度的均匀性,发现问题及时检修。 (4) 干燥后的净药应用洁净容器盛装,附标签,标明品名、数量、工号、批号、生产日期并作好记录。 7. 配料 (1) 本工序操作人员应由能鉴别中药材、掌握药材质量标准、保管技术熟悉配伍及上、下道工序工艺操作的人员担任。 (2) 本工序收、存、发等过程操作,应参照通则生产技术管理中的车间物料管理办法执行。收料时做好验收、检验工作,认真核对药材的品名与实物、称重无误后收料。 配料时由专人填写配料卡、车间工艺员复核并签名,投料操作者与复核者核对品名与物料一致后,称重投料并签名。对剧毒、贵重和部分容易发生差错的净药料应建立监督投料制度,由车间工艺员、质检员监督投料,签名并严格执行。

(现场管理)综合车间固体制剂工艺流程及操作注意事项

综合车间固体制剂工艺流程及操作注意事项 我们综合车间现有固体制剂型有片剂—乳块消片,健阳片(糖衣片),降糖甲片(薄膜衣片), 颗粒剂—舒尔经和腎全颗粒,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它们的工艺流程。12月份我们车间面临着颗粒剂的GMP认证,由于肾全颗粒是临床试验品种还未上市,认证的品种还是舒尔经颗粒,下面我们要重点关注舒尔经颗粒的生产过程,以便大家可以更好的理解舒尔经的生产工艺.,从而使我们车间能顺利的通过12月份GMP认证。 二、提取部分: 1、提取工序 舒尔经提取:领料投料→煮提、蒸馏→混合后浓缩→喷雾干燥

(1)、芳香水蒸馏后药渣与其余8味药一起煮提:两蒸馏罐每罐再加入陈皮10kg、柴胡3kg、桃仁9kg、牛膝10kg、白芍12kg、赤芍12kg、益母草15kg、醋延胡索9kg,和蒸馏后药渣同煮,一煎加1900L饮用水,加热煮提,适当调节蒸汽阀门保持微沸1.5小时,二煎加1400L饮用水加热煮提微沸1小时,蒸汽压力保持在0.1MPa以下。合并药液至指定储罐内备用。 (2)将待浓缩液预留350L与50kg糊精、702g甜菊素混合,搅拌均匀后,吸入浓缩器内,浓缩至药液体积为920±20L。待浓缩液至终点时,吸入104kg芳香水溶液混合均匀,待喷雾干燥,此时药液相对密度约为 1.08~1.13(75℃),即可放出至不锈钢桶中,储藏备用。挂好内容物状态标牌,注明品名、批号、数量、操作人、操作日期。与喷雾工序交接。 降糖甲提取:领料投料→水提→浓缩→醇沉→烘膏

2、浓缩工序: 3、醇沉工序: 4、提取液浓缩用三效浓缩器浓缩,蒸汽压力控制在0.05~0.09Mpa,温度控制 在50~85℃,真空控制在0.02~0.08Mpa。 5、收醇用单效浓缩器,蒸汽压力控制在0.01~0.05Mpa,真空控制在 0.04-0.08Mpa,温度控制在40-80℃。 6、喷雾:调进风温度为220℃,出口温度为80~90℃,塔内压力-200~-50Mpa, 乳块消待喷雾药液室温相对密度至1.10~1.15进行喷雾。 7、水提液有效期为24h,浓缩液有效期48小时,醇沉液有效期8~10天。 8、烘膏:真空控制在0.07~0.09Mpa,汽压0.15Mpa以下,温度不超过90℃。 9、及时按要求填写生产记录。 三、制剂部分: 舒尔经颗粒:领料→混合→干法制粒→内包→外包 乳快消片:领料→混合→制粒→压片→包衣→内包→外包

中药药剂学各剂型制备工艺流程汇总

2014 中药药剂学各剂型制备工艺流程汇总 一、一般散剂的制备 工艺流程: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 (一)粉碎与过筛 内服:细粉 儿科、外用:最细粉 眼用:极细粉 二、特殊散剂的制备 1.含毒性药物的散剂 倍散:指在小剂量的毒性药物中添加一定比例量的辅料制成的稀释散。 -0.1g:10倍散 -0.01g:100倍散等量递增法混合 <0.001g:1000倍散 剂量上限×稀释倍数=1 2.含低共熔混合物的散剂

低共熔现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的现象。低共熔药物:薄荷脑+樟脑; 薄荷脑+冰片 樟脑+水杨酸苯酯 视药理作用变化,决定是否低共熔 药理作用增强或无变化——可低共熔 药理作用减弱——避免出现低共熔 3.含液体药物的散剂 4.眼用散剂 无菌、过200目的极细粉 极细粉:全部通过八号筛,并含能通过九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二、合剂的制备 1.工艺流程:浸提→纯化→浓缩→配液→分装→灭菌。

2.制备要点: 浸提:煎煮法、双提法(芳香挥发性成分)。 纯化:离心分离→水醇法→吸附澄清法。 方法及其参数的选择(如含醇量、澄清剂用量以及离心的转速等)应以不影响有效成分的含量为指标。 浓缩:每次服用量——10~20ml。 配液: 添加矫味剂、防腐剂,调节pH,加液体药料(酊剂、醑剂、流浸膏,应以细流缓缓加入药液中,随加随搅拌,使析出物细腻,分散均匀)。 灭菌: 小包装:流通蒸汽、煮沸(100℃,30min)大包装:热压 三、糖浆剂的制备★ 工艺流程:

二、煎膏剂的制备 工艺流程: 炼糖方法: 蔗糖+水+酒石酸—→加热溶解—→微沸熬炼—→滴水成珠,脆不粘牙,色泽金黄(糖转化率达到40%~50%) 酒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酊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二、分类和制备

制剂工艺流程图

悬浮剂的英文名字为suspension concentrate ,一般简写为SC ,为难溶于水的固体农药与助剂经过研磨、分散在水介质中的悬浊液。是农药生产的一种主要的剂型,也是未来大力发展的一种环保型的剂型,其连续相为水。悬浮剂的加工过程相对较为复杂,其过程需要经过多个斧的制备。 简单的生产过程如下图所示: 其中加料的过程以35%吡虫啉悬浮剂为例来进行说明: 首先是将水打入高速分散斧,后加入称量好的吡虫啉三次原粉、乳化剂、抗结剂、防腐剂等。其中防腐剂为苯甲酸和苯甲酸钠的缓冲溶液,高速分散约40分钟后,放入装置斧,过30mL 或50mL 的卧式砂磨机进行研磨。此过程较慢,需时较长,研磨完全后的母液真空抽滤加入配置斧中,此间第二次加料,抗冻剂、增稠作用的黄原胶、高渗剂,其中抗冻剂为乙二醇或丙二醇,投过料后进行搅拌,反应完全后即可放入微调斧,在微调斧中加入适量的消泡剂。缓慢搅拌约40分钟后,既可以取样到质检科进行化验产品,合格以后放料包装。如果不合格还需要检查原因,进行返工。 水乳剂的剂型国际代号为EW ,曾称浓乳剂(Concentrate Emulsion)。是将液体或与溶剂混合制得的液体农药,原药以0.5~1.5 微米的小液滴分散于水中的制

剂,外观为乳白色牛奶状液体。水乳制剂有:25%咪鲜胺EW(m/v)、5%功夫EW(m/v)、30%毒死蜱EW(m/v)等。 水乳剂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了水相斧、油相斧、微调剪切斧、容器等部分,其过程相对悬浮剂来说相对简单。 其主要的生产过程如下图所示: 微胶囊剪切斧已经装备完毕,而生产上还没有具体应用,近几年来,微囊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动植物细胞、酶和其他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化学药物的固定化方面。具体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乳油的加工过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是按照一定的配比将原料计算好了之后,用真空泵将其打入加工混合斧中,搅拌约1小时后,用输送泵打到沉降区的沉降槽中,检验产品合格后放料。其过程简单图示如下:

(完整word版)中药滴丸制剂工艺

中药滴丸剂工艺质量及发展现状 中药滴丸剂以其基本能符合现代制剂 “三效”(高效、速效、长效)、 “三小”(毒性小、反应小、用量小)、 “五方便”(生产、运输、使用、携带、保管)的发展方向,故发展非常迅速并在医药及食品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近年来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概述 滴丸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基质用适宜方法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制剂。滴丸剂的制备具有设备简单,易操作,生产周期短,生产过程简单,成本低,无粉尘污染,节约原材料和辅料等许多优点;其质量稳定,均一一致;含量准确;溶出快,高效速效;生物利用度高,局部给药有长效作用;可减少药物的挥发,增加药物稳定性;便于携带,贮存,服用。 滴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有用聚乙二醇4000为基质,以植物油为冷凝剂制备苯巴比妥钠滴丸的报道,1958年国内有人用滴制法制备了地锑钾滴丸[1],1968年我国芸香油滴丸的试制成功揭开了中药滴丸的序幕[2]。近年来,随着中药剂型的不断发展,滴丸在中药剂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中药新剂型。滴丸剂是采用滴制法制成的丸剂,过程实际上是将固体分散体制成滴丸。上海医药工研院等单位对苏和香丸进行研究,其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EG与药物形成固体分散体系,药物主要呈胶体、分子、或微晶状态分散于基质中,使药物总表面积增大,从而溶出速率加快,吸收完全,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因剂量小,起效快,可发挥高效、速效作用。主药在基质中分散均匀,剂量准确,药物稳定性高,不易水解、氧化。又因滴丸剂既可口服给药又可舌下含服,这就克服了一些同类口服剂型,如片剂、冲剂、胶囊等起效慢,肝首过效应和胃肠反应等缺点,也避免了注射剂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急性中毒反应、过敏反应,使其成为稳定性好、易于储藏携带、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安全、高效、速效为一体的现代新制剂。 中药滴丸可用于全身用药也可用于局部治疗。可分为两种:一是油性成分分散于基质中,滴制法制备,如芸香滴丸;一是将不溶于水,溶出速度慢,吸收不好的中药成分或有效部位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速效滴丸,后者一直是研究热点。如孙载明等[3]将黄芪夹竹桃仁提得的混合物制备成强心灵滴丸;王海波等[4]以PEG4000,硬脂酸,石蜡为基质,将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制备成肠溶滴丸,可减少胃肠刺激。口服和用于舌下者较多见,耳用滴丸是90年代发表的新剂型,它与液体制剂相比有局部浓度高,便于携带,作用持久等特点,如乔艳等用聚乙二醇6000为基质制成的复方黄芩耳用滴丸[5]。此外,滴丸用于眼部和牙科的报道也有。 2. 发展现状 近年来已上市和已批准临床研究的中药滴丸品种中,多数为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各种

第十二章 药物制剂分析

第十二章药物制剂分析 一、最佳选择题(从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方法中不用于排除亚硫酸钠对注射剂检查干扰的是( )。 A.加入甲醛 B.用有机溶剂提取后测定 C.加酸后加热 D.加入双氧水 E.加入甲醇 2.对于制剂的检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片剂的一般检查不包括含量均匀度检查 B.注射剂一般检查包括重量差异检查 C.溶出度检查属于片剂一般检查 E.片剂检查时常需要消除维生素E的干扰 D.防腐剂的检查属于注射剂一般检查的范围 3.关于药物制剂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或微生物学的测定方法对药物制剂进行分析 B.对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进行分析 C.检验药物制剂是否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 D.药物制剂由于具有一定的剂型,所以分析时比原料药容易 E.药物制剂中含有各种赋形剂、稀释剂等,分析时需要排除它们的干扰 4.关于药物制剂的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含量测定方法需要考虑定量限、选择性及准确度等指标 B.要考虑赋形剂、附加剂等对含量测定的影响 C.复方制剂需要考虑各种药物间的相互干扰 D.对不同剂型,采用不相同的检测方法 E.对大剂量的片剂需要检查含量均匀度 5.关于制剂分析与原料药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制剂分析中,对所用原料药物所做的检验项目均需检 B.制剂中的杂质,主要来源于制剂中原料药物的化学变化和制剂的制备过程 C.制剂分析增加了各制剂的常规检验法 D.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不同于原料药的表示方法 E.含量限度的要求与原料药不同,一般原料药分析方法的准确度要求更高 6.关于片剂的常规检查,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片剂的一般检查包括外观、重量差异及崩解时限的检查 B.对于小剂量的药物,需要进行含量均匀度检查 C.片剂外观应当完整光洁,色泽均匀,有适宜的硬度 D.片重大于0.39时,质量差异限度为10% E.糖衣片应该在包衣前检查片芯的质量差异,包衣后不再检查质量差异 7.注射剂的一般检查不包括( )。 A.注射液的装量检查 B.注射液的澄明度检查 C.注射液的无菌检查 D.pH检查 E.注射剂中防腐剂使用量的检查 8.下列检查中不属于注射剂一般检查的是( )。 A.注射剂的装量检查 B.无菌检查 C.澄明度检查 D.不溶性微粒的检查 E.pH检查 9.片剂中常使用的赋形剂不包括( )。 A.糖类 B.硬脂酸镁 C.滑石粉 D.淀粉 E.维生素C 10.不属于排除硬脂酸镁对片剂分析方法干扰的是( )。 A.加入草酸盐法 B.碱化后提取分离法 C.水蒸气蒸馏法D.用有机溶剂提取有效成分后再测定 E.加强氧化剂氧化硬脂酸镁后再进行测定

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内容

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技术要求 制备工艺是中药新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药制备工艺研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对方剂中药物进行方药分析,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剂型选择、工艺路线设计、工艺技术条件筛选和中试等系列研究,并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使制备工艺做到科学、合理、先进、可行,使研制的新药达到安全、有效、可控和稳定。制备工艺研究应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新设备,以提高中药制剂研究水平。 一、剂型选择 剂型是药物使用的必备形式。中药剂型的选择应根据临床需要、药物性质、用药对象与剂量等为依据,通过文献研究和预试验予以确定。应充分发挥各类剂型的特点,尽可能选用新剂型,以达到疗效高、剂量小、毒副作用小,储运、携带、使用方便的目的。 二、提取工艺研究 由于中药新药的研制一般以中药材为起始原料,为了达到疗效高、剂量小的要求,除少数情况可直接使用药材粉末外,一般药材都需要经过提取。针对影响提取效果的多种因素,可从三方面进行提取工艺研究。 (一)药材的鉴定与前处理 中药材的鉴定与前处理是保障制剂质量的基础,投料前原药材必须经过鉴定,符合有关规定与处方要求者方能使用。此外,还应根据方剂对药性的要求,药材质地、特性和不同提取方法的需要,对药材进行净制、切制、炮炙、粉碎等

加工处理。凡需特殊炮制的药材,应说明炮制目的,提供方法依据。 (二)提取工艺路线的设计 中药成分复杂、药效各异,组成复方并非药物简单相加,因此对复方中药一般应复方提取。在工艺设计前应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每味中药的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结合临床要求与新药类别、所含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及其理化性质;再根据提取原理与预试验结果,选择适宜的提取方法,设计合理的工艺路线,并应提供设计依据。 (三)提取工艺技术条件的研究 在提取工艺路线初步确定后,应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提取效果的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采用准确、简便、具代表性、可量化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与方法,优选合理的提取工艺技术条件。在有成熟的相同技术条件可借鉴时,也可通过提供相关文献资料,作为制订合理的工艺技术条件的依据。合理的提取工艺,应达到同类研究先进水平(提供相应文献资料)。 三、分离、纯化、浓缩与干燥工艺研究 (一)分离与纯化工艺研究 分离与纯化工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根据粗提取物的性质,选择相应的分离方法与条件,以得到药用提取物质。二是将无效和有害组分除去,尽量保留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可采用各种净化、纯化、精制的方法,以为不同类别新药和剂型提供合格的原料或半成品。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新药类别、剂型、给药途径、处方量及与质量有关的提取成分的理化性质等方面的不同而异。应设计有针对性的试验,考察纯化精制方法各步骤的合理性及所测成分的保留率,提供纯化物含量指标及制订依据。对于新建立的方法,还应进行方法的可行性、可靠性、安全

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首次备案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

广东省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首次备案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对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实施备案管理的公告》(2018年第19号,下称《公告》),特制定本工作指南。 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下称传统中药制剂)备案,是指医疗机构依照法定程序、条件和要求,将表明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科学性、合理性、必要性和质量可控性的材料提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存档、公开、备查的过程。 1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国家总局《公告》中规定的传统中药制剂备案工作。 1.1由中药饮片经粉碎或仅经水或油提取制成的丸剂、散剂、丹剂、锭剂、煎膏剂(膏滋)、膏药、汤剂等传统剂型; 1.2由中药饮片经水提取制成的颗粒剂以及由中药饮片经粉碎后制成的胶囊剂; 1.3由中药饮片用传统方法提取制成的酒剂、酊剂。 2备案主体

传统中药制剂备案人应当是本省省内医疗机构(下称申请人)。 3备案流程及要求 3.1获取备案信息平台登录帐号 申请人应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获取备案信息平台登录帐号的申请。申请登录帐号的具体方式沿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网上办事平台数字证书申请方式。 3.2产品备案信息填报、提交 申请人获得备案信息平台登录帐号后,通过省网上办事大厅(https://www.360docs.net/doc/2d7918762.html,/sites/szck/gdsspypjdglj/index.html)找到传统中药制剂备案事项,点击进入平台,认真阅读并按照相关要求逐项填写申请人及申请传统中药制剂备案品种相关信息,打印系统自动生成的备案申请表,连同其他备案材料,逐页在文字处加盖申请人公章。 申请人将所有备案纸质材料清晰扫描成彩色电子版(PDF格式)上传至备案平台,确认后提交。 申请人已取得批准文号的传统中药制剂,在该批准文号有效期届满后,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予再注册,符合备案要求的,进入备案平台后,可按规定进行备案(注册时已提供的材料,不需要重新提供);对此前已受理的此类制剂注册申请,申请人可选择申请撤回,改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综合车间固体制剂工艺流程及其操作注意事项(doc 9页)

综合车间固体制剂工艺流程及其操作注意事项(doc 9页)

? ? 综合车间固体制剂工艺流程及操作注意事项

我们综合车间现有固体制剂型有片剂—乳块消片,健阳片(糖衣片),降糖甲片(薄膜衣片), 颗粒剂—舒尔经和腎全颗粒,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它们的工艺流程。12月份我们车间面临着颗粒剂的GMP认证,由于肾全颗粒是临床试验品种还未上市,认证的品种还是舒尔经颗粒,下面我们要重点关注舒尔经颗粒的生产过程,以便大家可以更好的理解舒尔经的生产工艺.,从而使我们车间能顺利的通过12月份GMP认证。 名称主要成分功能主治包装规格 舒尔经颗粒当归、醋香附、牡丹皮、 白芍、赤芍、醋延胡索、 陈皮、益母草、桃仁、 牛膝、柴胡 活血化 瘀,止痛 调经 10克×9袋/盒×100盒/箱 乳块消 片橘叶、丹参、皂刺、川 楝子、地龙、王不留行 疏肝理 气,活血 化瘀,消 散乳块。 36片或60片/瓶×200瓶/箱 降糖甲 片地黄、黄芪、黄精、天 花粉、太子参 补气益 气,养阴 生津 60片/瓶×200瓶/箱 健阳片蜈蚣粉、淫羊藿提取物 粉、甘草提取物粉、蜂 王浆 补肾益 精,温肾 助阳。 8片/袋×4袋/盒×30盒/箱 二、提取部分: 1、提取工序 舒尔经提取:领料投料→煮提、蒸馏→混合后浓缩→喷雾干燥 工序浸泡一煎加水量一煎微沸 时间二煎加水量二煎微沸 时间 水提30分钟8倍量 1.5小时6倍量1小时蒸馏润透9倍量每罐收集约 52kg备用 ———— 蒸馏后煮提——8倍量 1.5小时6倍量1小时(1)、芳香水蒸馏后药渣与其余8味药一起煮提:两蒸馏罐每罐再加入陈皮10kg、柴胡3kg、桃仁9kg、牛膝10kg、白芍12kg、赤芍12kg、益母草15kg、醋延胡索9kg,和蒸馏后药渣同煮,一煎加1900L饮用水,加热煮提,适当调节蒸汽阀

中药新药药学研究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药学研究技术要求 第一部分中药新药分类及申报资料项目 本文中的中药是指在我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本文中的天然药物是指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天然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一、注册分类及说明 (一)注册分类 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 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7、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 8、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 9、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 (二)说明 注册分类1~8的品种为新药,注册分类9的品种为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 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天然的单一成份及其制剂,其单一成份的含量应当占总提取物的90%以上。 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是指未被国家药品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药材规范(统称“法定标准”)收载的药材及其制剂。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是指替代国家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处方中的毒性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药材的未被法定标准收载的药用物质。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具有法定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份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包括: 6.1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 6.2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 6.3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农药制剂加工工艺流程示范

农药制剂加工工艺流程 示范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农药制剂加工工艺流程示范 1、乳油配制:有效成分(应写明农药名称)、溶剂、乳化剂、其它助剂(如渗透剂等)→搅拌混合→检测(含量不合格返回配置)→静置或过滤→包装→检测(不合格返回配制或包装)→入库 2、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应写明农药名称)、填料、助剂→混合→初粉碎→气流粉碎或超微粉碎→再混合→检测(含量不合格返回混合)→包装→检测(不合格返回混合或包装)→入库 3、悬浮剂(包括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应写明农药名称)、填料、助剂、水(水溶性助剂和水应预混合)→混合→砂磨(球磨)→再混合→检测(含量不合格返回混合)→包装→检测(不合格返回混合或包装)→入库 4、颗粒剂: (1)包衣法:有效成分(应写明农药名称)、水或溶剂、助剂→混合→检测(含量不合格返回混合)→喷入装有河沙或其它载体的包衣机内→包衣→干燥→包装→检测(不合格返回混合或包装)→入库 (2)捏合法:有效成分(应写明农药名称)、助剂、高岭土或粘土等→混合→粉碎(有效成分和高岭土也可分别粉碎)→+水混合→造粒→干燥→检测(含量不合格返回混合)→包装→检测(不合格返回混合或包装)→入库 (3)吸附法:有效成分(应写明农药名称)、溶剂、助剂→混合→检测(含量不合格返回混合)→喷入装有吸附性的颗粒(如陶土颗粒等)的混合机内→干燥→包装→检测(不合格返回混合或包装)→入库 5、水分散粒剂(片剂): (1)干法:有效成分(应写明农药名称)、填料、助剂→混合→初粉碎→气流粉碎或超微粉碎→加水再混合造粒(挤出、沸腾床或盘式造粒)→检测(含量不合格返回混合)→包装→检测(不合格返回混合或包装)→入库 (2)湿法:有效成分(应写明农药名称)、填料、助剂→混合→初粉碎→加水再混合→砂磨→喷雾造粒→检测(不合格返回混合)→包装→检测(不合格返回混合或包装)→入库 6、微乳剂:有效成分(应写明农药名称)、溶剂、水、助剂等→混合搅拌或高速剪切搅拌→检测(含量不合格返回混合)→包装→检测(不合格返回混合或包装)→入库 7、水乳剂:有效成分(应写明农药名称)、溶剂、助剂等→混合→加入水→高速剪切搅拌→检测(含量不合格返回混合)→包装→检测(不合格返回混合或包装)→入库 8、微胶囊剂:有效成分(应写明农药名称)、溶剂、助剂等→混合→加入成囊剂→加水→检测(含量不合格返回混合)→包装→检测(不合格返回混合或包装)→入库 9、可溶性粉剂:有效成分(应写明农药名称)、助剂、填料(以上成分应具有水溶性)→混合→粉碎→造粒→检测(含量不合格返回混合)→包装→检测(不合格返回混合或包装)→入库 10、盘式蚊香:有效成分(应写明农药名称)、溶剂、助剂等→混合配制蚊香液(也可直接购买蚊香液)→检测(不合格返回配置)→喷药→干燥→包装→检测(不合格去无害化处理)→入库

中药制剂分析(参考答案)复习过程

1、中药分析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是:色谱分析。 2、中国药典中规定,水浴温度指:98~100℃。 3、中国药典中规定“恒重”是指供试品2次干燥后的重量差异在多少范围内:0.3mg。 4、“精密称定”是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十万分之一。 5、乙醇未指明浓度时,均系指:95%乙醇。 6、无需过滤除药渣操作的是:连续回流提取法。 7、对水溶液样品中的挥发性被测成分进行净化的常用方法是:蒸馏法。 8、下列属于样品净化方法的是:固相萃取法。 9、进行中药制剂中重金属检查时,样品的处理方法应选:消化法。 10、关于牛黄解毒片的性状描述正确的是:本品为包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黄色;有冰片香气,味微 苦,辛。 11、中药制剂的鉴别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是:薄层色谱法。 12、正确的描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的位置上,斑点颜色。 13、中药制剂的一般杂质检查包括:酸、碱、氯化物、重金属、砷盐。 14、在酸性溶液中检查重金属常用那种试剂作为显色剂:硫代乙酰胺。(碱性溶液中,用硫化钠)。 15、砷盐限量检查中,醋酸铅棉花的作用是:除去H2S. 16、不属于特殊杂质检查的是:安宫牛黄丸中酸不溶性灰分的检查。 17、砷盐检查法中,制备砷斑所采用的滤纸是:溴化汞试纸。 18、不需要进行含乙醇量检查的机型是:糖浆剂。 19、现版中国药典中,含量测定应用最多的方法是:HPLC。 20、GC法或HPLC法用于中药制剂含量测定时,定量的依据是:峰面积。 21、采用HPLC法对中药中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时最常用的色谱柱是:ODS柱(C18反相柱) 22、化学分析法主要使用于测定中药制剂中:含量较高的一些成分和无机成分。 23、气相色谱法中用于中药制剂的定量分析主要适用于:含挥发油成分及其他挥发性组分的制剂。 24、中药制剂分析中,大多数组分均在可见、紫外区有吸收,这类组分通常采用:紫外检测器(UVD)。 25、含有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累的中药的是: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 26、分析中药制剂中生物碱成分时,常用的样品净化方法是:氧化铝柱。 27、常用于提取黄酮苷的溶剂是:甲醇-水或甲醇。 28、质量标准的制定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充分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此题 要剔除“稳定可靠”这个选项)。 判断题 1、中国药典由凡例、正文、附录、索引四部分组成。(对)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目前每5年审议改版一次。(对) 3、在薄层定性鉴别中,最常用的吸附剂是硅胶。(对)

中药制剂工艺技术论文

浅论中药制剂工艺技术 摘要:本文就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中药制剂新技术中较常用的几种新型技术作一概述,着重介绍他们的原理和目前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中药制剂新技术的前景。 关键词:中药制剂新技术,超细粉碎,固体分散,包合,包囊和三超技术。 muge ji (anhui province pharmaceutical design institute,hefei 230009) 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d several kinds of new technologies which were in common use and which were of prepa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recent years. their principles and present applications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foreground of new technologies of prepa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was viewed. key words: new technologies of prepa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exceed-fine crush, solid disperse, wrap, in wrap and three-supers technologies.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进步,中药生产也由过去落后的手工作坊式,转变为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制开发新剂型、新制剂,使中药生产

第十二章 药物制剂分析

第十二章药物制剂分析

第十二章药物制剂分析 一、最佳选择题(从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方法中不用于排除亚硫酸钠对注射剂检查干扰的是( ) A.加入甲醛 B.用有机溶剂提取后测定 C.加酸后加热 D.加入双氧水 E.加入甲醇 2.对于制剂的检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片剂的一般检查不包括含量均匀度检查B.注射剂一般检查包括重量差异检查 C.溶出度检查属于片剂一般检查 D.防腐剂的检查属于注射剂一般检查的范围E.片剂检查时常需要消除维生素E的干扰3.关于药物制剂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或微生物学的测定方法对药物制剂进行分析 B.对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进行分析 C.检验药物制剂是否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

D.药物制剂由于具有一定的剂型,所以分析时比原料药容易 E.药物制剂中含有各种赋形剂、稀释剂等,分析时需要排除它们的干扰 4.关于药物制剂的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含量测定方法需要考虑定量限、选择性及准确度等指标 B.要考虑赋形剂、附加剂等对含量测定的影响C.复方制剂需要考虑各种药物间的相互干扰D.对不同剂型,采用不相同的检测方法E.对大剂量的片剂需要检查含量均匀度 5.关于制剂分析与原料药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制剂分析中,对所用原料药物所做的检验项目均需检 B.制剂中的杂质,主要来源于制剂中原料药物的化学变化和制剂的制备过程 C.制剂分析增加了各制剂的常规检验法D.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不同于原料药的表示方法 E.含量限度的要求与原料药不同,一般原料药

中药制药工艺与设计

1.有效成分:是主要药效的物质,一般指化学上的单体化合物,能用分子式和结 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理化性质。 2.辅助成分:系指本身无特殊疗效,但能增强或缓和有效成分的物质,或有利于 有效成分的浸出或增强制剂稳定性的物质。 3.无效成分:系指无生物活性,不起药效的物质。 4.超临界流体:物质处于其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力(Pc)以上的单一相态称 为超临界流体。 5.超临界萃取技术:是一种用超临界流体作为溶剂对中药材所含成分进行萃取和 分离的新技术。 6.吸附:是指流体与固体多孔物质接触时,流体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分传递到多孔 物质外表面和微孔内表面并附着在这些表面的过程称为吸附。、 7.分子蒸馏:又称短程蒸馏,是一种利用不同物质分子的平均自由程的差别,在 高真空下、在远低于其沸点的情况下进行分离精制的连续蒸馏过程的技术。8.夹带剂:为了增加CO2流体的溶解性,在CO2流体中加入少量的第二溶剂,可 大大增加溶解能力,这种第二溶剂称为携带剂或夹带剂。 9.薄膜浓缩:是利用液体形成薄膜而蒸发,具有极大的表面,热的传播且均匀, 能较好地避免药物的过热现象,总的受热时间有所缩短,所以膜式蒸发适用于蒸发处理热敏性物料。 10.结合水:当固体物料为晶体结构时,其中含有一定量的结晶水,结晶水以化学 里或物理化学力与物料结合。 11.非结合水:系指机械地附着与物料固体表面,存积于大孔隙内和颗粒堆积层中 的水分。 12.干燥曲线:在恒定干燥条件下,实测物料的湿含量x随着时间t变化所得曲线, 称为干燥曲线。 13.对流干燥:又称为直接加热干燥,干燥过程中必须有载热体存在。载热体降热 能以对流传热的方式传给与其直接接触的湿物料,供给湿物料中水分气化所必须的热量并将气化的水蒸气带走。干燥的介质通常为热空气。 14.木脂素类化合物是二分子苯丙烯衍生物通过侧链β位结合而成。 15.浸提原理分为浸润、溶解、扩散三个过程。 16.理想的提取溶剂应符合4个基本条件:①能最大量的提取中草药的有效成分, 而不提取或极少量提取杂质;②性质稳定,不应与有效成分发生化学反应;③廉价易得,或可以回收;④使用方便,操作安全。 17.煎煮法适用于有效成分溶于水,且对湿、热均较稳定的药材。 18.渗漉筒中药粉量装的不易过多,一般装其容积的2/3. 19.理化鉴别:系指用化学与物理方法对提取物所含某些化学成分进行鉴别试验。 20.分离方法选择的基本依据是看分离对象是非均相体,而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 离两大类。 21.萃取法:是利用混合物种各成分在互不混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的方 法。 22.沉淀法:将被分离物溶于某种溶剂中,再加入另外一种溶剂或试剂,使某种或 某些成分析出沉淀,而某些成分保留在溶剂中经过滤后达到分离的一种方法。 23.盐溶:在较低浓度的盐溶液中,酶和蛋白质的溶解度随盐浓度升高而增大,称 为盐溶。 24.分馏法:对于完全能过互溶的液体系统,可利用个成分沸点的不同而采用分馏 法。 25.结晶法:利用混合物中个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来达到分离的方法。 26.蒸馏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 27.变温吸附:吸附通常在环境温度下进行,而解吸在直接或间接加热吸附剂的条 件下完成,利用温度的变化实现吸附与解吸附的再生循环操作。 28.变温吸附就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吸附,在较高温度下使吸附的组分解吸出来。 29.硅胶的再生温度为150℃。 30.大孔吸附树脂化学稳定,不溶于酸、碱及有机溶剂,对有机物有浓缩、分离作 用且不受无机盐类及强离子、低分子化合物的干扰。大孔吸附树脂具有化学稳定高、比表面积大吸附容量大、选择性好、吸附速度快、解吸条件温和、再生处理方便、使用周期长、宜于构成闭路循环、节省费用等诸多优点。 31.膜分离技术原理:膜分离过程一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 推动力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32.超滤过程:在静压差为推动力的作用下,原料液中溶剂和小溶质粒子,从高压 的料液侧透过膜到低压侧一般称为滤出液或透过液。UF同反渗透(RO)纳滤(NF)微滤(MF)一样,均属于压力驱动型膜分离技术。 33.色谱过程是基于样品组分在互不相容的两相中,由于分配系数的差异达到分离。 34. ? ? ? - - 液色谱法 液 固色谱法 液 液相色谱法 ? ? ? - - 液色谱法 气 固色谱法 气 气相色谱法 35.分配色谱法:固定相为液态。利用样品组分早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溶解度不同 造成分配系数差别而分离。 36.色谱硅胶多为一多孔性物质,可用通式O xH SiO 2 2 ?表示。 37.氧化铝一般在200℃左右加温4~6h活化。

中药制剂废水处理设计方案

中药制剂废水处理设计方案1概述 项目生产废水主要含一定量的悬浮物和天然有机物,主要成份为糖类、氨基酸类、苷类、有机酸类、本质素、蛋白质、淀粉以及其它水解产物等,不含有毒、有害物质。本项目污水排放量60t/d,根据污水处理厂的相关设计手册,以污水的日平均排放量来确定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规模,本项目拟建一座日处理量为60t 的污水处理站。 我方按贵方提供的废水水量、水质资料,借鉴相关工程实际运行经验,本着投资省、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的原则,编制了该设计方案,供贵方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2.1设计规范与标准 1、《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1997年修订) GBJ14-87 3、《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25-89 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5、《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J69—84 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7、《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 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9、《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 10、《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11、《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 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15、《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1-90 16、《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17、《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 2001版 18、《建筑中水设计规范》CECS30-1991 19、《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3-94 20、《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 2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95 22、《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50217-94 23、《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 GB50062-92 24、《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92 2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 26、《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65-83 27、《自动化仪表选型规定》 HG 20507-92 28、《仪表供电设计规定》 HG 20509-92 29、《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定》 HG 20513-92 30、《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93 31、《分散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HG20573 32、《电气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J63-90 33、《分散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定》HG/T 20573-95 34、《控制室设计规定》 HG 20508-92 35、《信号报警、联锁系统设计规定》HG 20511-92

第7章 药物制剂分析

第7章药物制剂分析 学习目标 1.掌握药物制剂分析的特点及片剂和注射剂的质量分析方法; 2.熟悉片剂与注射剂的检查项目及附加剂的干扰和排除; 3.了解药物及其制剂的稳定性试验。 第1节概述 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必须制成各种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栓剂等,目的是保证药物用法和用量的准确,使药物更好的发挥疗效,增加药物稳定性,便于服用、储存和运输。因此制剂分析是药物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片剂和注射剂是应用最广泛的两种剂型,其分析方法最具代表性,本章主要介绍这两种制剂的质量分析。 互动:我们日常服用的药物是原料药还是制剂?有哪些剂型? 原料药与制剂的组成有何区别? 一、制剂分析的特点 药物制剂除原料药外,含有各种附加剂(辅料):如淀粉、硬脂酸镁、蔗糖、乳糖等,往往影响制剂分析,所以制剂分析一般与原料药的分析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方法不同由于制剂的组成比较复杂,在选用分析方法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含量的多少以及辅料对测定是否有干扰来确定。测定方法除应满足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要求外,还应注意专属性和灵敏度,所以原料药的测定方法不能照搬到制剂中。如附加剂对主药的测定有干扰时,应对样品进行预处理,或选择专属性更高的方法。 2.分析项目和要求不同由于制剂是用符合要求的原料药和辅料制备而成,因此制剂的杂质检查一般不需要重复原料药的检查项目,制剂主要是检查在制备和储藏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杂质。除杂质检查外,《中国药典》中规定制剂还需做一些常规的检查项目,如重量差异、崩解时限、卫生学检查等;有些制剂还需做一些特殊的检查,如小剂量的片剂需做含量均匀度检查、水溶性较差的药物片剂需做溶出度检查、缓释剂或控释剂需做释放度检查等。 3.含量测定结果的表示方法及限度要求不同制剂的含量限度范围,是根据主药含

药物制剂分析及答案

药物制剂分析及答案 一、A1 1、注射剂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所采用的方法是 A、家兔法 B、鳖试剂法 C、生物检定法 D、细菌检查法 E、理化检查法 2、属于注射剂检查项目的是 A、细菌内毒素检查 B、崩解时限 C、融变时限 D、释放度 E、沉降体积比 3、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注射用无菌粉末,一般不再进行 A、装量差异检查 B、释放度检查 C、崩解度检查 D、重量差异检查 E、微生物限度 4、注射剂的质量要求不包括 A、无菌 B、无热原 C、澄明度 D、粘稠度 E、pH值 5、需要检查热原的制剂是 A、栓剂 B、滴眼剂 C、口服液 D、普通片剂 E、静脉用注射剂 6、注射剂的一般检查不包括 A、注射液的装量差异 B、注射液的澄明度检查 C、注射液的无菌检查 D、热原检查

7、需进行含量均匀度检查的制剂 A、搽剂 B、大剂量液体制剂 C、单剂量口服固体制剂 D、滴眼剂 E、洗剂 8、能间接反映片剂在体内吸收情况的检查项目是 A、溶解度 B、含量均匀度 C、片重差异 D、溶出度 E、程度 9、片剂重量差异检查操作时应取 A、5片 B、10片 C、15片 D、20片 E、30片 10、含量均匀度检查是指 A、按规定称量方法测得每片的重量与平均片重之间的差异程度 B、单剂量的固体、半固体和非均相液体制剂含量符合标示量的程度 C、口服固体制剂在规定的介质中,以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查全部崩解、溶散或成碎粒并通过筛网所需时间的限度 D、药物从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E、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溶剂中释放的速率和程度 11、微生物限度检查不包括 A、细菌数 B、霉菌数 C、酵母菌数 D、病毒数 E、控制菌 12、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制剂不再检查 A、崩解时限 B、重(装)量差异 C、溶出度 D、主药含量 E、释放度 13、片剂在0.3g或者0.3g以上的片剂的重量差异限度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