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工艺
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一、问题概述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是中药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质量直接影响着中药产品的药效和安全性。
当前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艺不规范:部分中药制剂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工艺不规范的现象,包括生产工艺不严谨,操作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容易导致产品品质参差不齐。
2. 药材选用不当:部分中药制剂生产企业在选用药材时存在质量不合格或者掺假掺杂的情况,造成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的基础环节存在严重问题。
3. 设备陈旧落后:部分中药制剂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导致工艺生产效率低下。
4. 缺乏科学技术支撑:部分中药制剂生产企业在工艺研发和技术支持方面缺乏科学技术支撑,工艺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对策分析针对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包括规范工艺、提高药材质量、更新设备、加强科技支撑等方面。
1. 加强工艺规范管理:中药制剂企业应加强生产工艺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每一个生产环节都符合GMP要求。
2. 强化药材质量管控:中药制剂企业在选择药材时要加强采购管理,确保药材的质量安全,防止掺假、掺杂等情况的出现。
3. 更新生产设备:中药制剂企业应逐步更新生产设备,提高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改善工艺生产条件。
4. 加强科技支撑:中药制剂企业要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
5. 持续改进工艺流程:中药制剂企业应注重工艺流程改进,重视生产工艺的持续改进和创新,提高工艺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三、结语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是当前中药生产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药制剂生产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生产工艺水平,不断引进新技术和工艺,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中药制剂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强化质量监管,对违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确保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符合规范,保障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药药材研磨、配伍、加工制成方剂或制剂的过程,具有传统药品制备工艺和质量要求,是中医药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制剂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中药制剂的质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制剂行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分析。
1. 原药材种类繁多,质量不稳定中药制剂的原药材种类繁多,每一种原药材都有其自身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周期,因此在收获、加工、储存等环节容易受到环境、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原药材的质量不稳定。
这就给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容易导致制剂成分不稳定、功效不一致等问题。
2. 工艺标准不统一由于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受到制剂方剂和加工工艺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厂家生产的中药制剂工艺标准不统一,甚至出现了同一种制剂在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
这使得中药制剂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也增加了消费者对中药制剂的选择难度。
3. 加工工艺落后目前很多中药制剂生产企业的加工工艺还存在着较为落后的情况,采用的加工设备陈旧、工艺流程复杂、人工操作多。
这不仅影响了生产效率,同时也容易造成操作失误,影响产品质量。
4. 污染物残留在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导致一些有害物质的残留,例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等。
这些残留物对中药制剂的安全性和药效产生潜在威胁,也给消费者的用药安全带来了隐患。
5. 工艺监管不足由于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的特殊性,这使得监管部门对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的监管难度加大。
存在一些中药制剂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等问题。
二、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的对策分析1. 强化原药材质量管理针对原药材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应加强对原药材的采购、储存、加工等环节的管理,确保原药材的质量稳定。
还可以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对原药材进行快速检测和精准评价,提高原药材的质量稳定性。
各种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

各种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
1.煎剂:将中药材破碎、清洗后,按一定比例配制,加水煮沸,煮至指定时间,然后滤去渣,得到溶解性物质较多的液态制剂。
2.浸膏:将中药材破碎、清洗后,按一定比例配制,用水或酒等溶媒浸泡一定时间,然后蒸馏或浓缩,得到浓缩糊状物,即浸膏。
3.水蜜丸:将中药材破碎、清洗后,按一定比例配制,用水或酒等溶媒混合蜂蜜或糖,制成小球状物,常用于口服。
4.研粉:将中药材研成细粉,经过专门的工艺制作成颗粒或丸剂等,常用于复方制剂的制备。
5.蒸馏水提取物:将中药材破碎、清洗后,按一定比例配制,加水煮沸,用蒸馏法提取目标成分,然后经过浓缩、干燥、制成颗粒或粉末等制剂。
6.乙醇提取物:将中药材破碎、清洗后,按一定比例配制,加乙醇等有机溶媒提取目标成分,然后经过浓缩、干燥、制成颗粒或粉末等制剂。
7.微波辅助提取物:将中药材破碎、清洗后,按一定比例配制,利用微波辅助提取目标成分,然后经过浓缩、干燥、制成颗粒或粉末等制剂。
8.冷水提取物:将中药材破碎、清洗后,按一定比例配制,加入适量的水,浸泡数小时或过夜,然后过滤,得到水提取物,再经过浓缩、干燥制成制剂。
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是指将中药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加工,制成各种不同类型的中药制剂的工艺过程。
中药制剂生产工艺存在一些问题,如工艺流程复杂、工艺技术要求高、原料选择不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对策分析。
一、问题分析1. 工艺流程复杂: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流程通常包括原料准备、药物提取、制剂加工等多个环节。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支持,缺一不可。
而且,不同的中药制剂可能需要不同的工艺流程,增加了生产的复杂性。
2. 技术要求高:中药制剂生产工艺需要掌握一系列的专业技术,包括药物提取技术、制剂加工技术、质量控制技术等。
这些技术要求操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
3. 原料选择不当:中药制剂生产需要选择适宜的中药原料,而中药原料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制剂的质量和疗效。
目前存在一些中药原料质量不稳定、掺杂现象严重等问题,使得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面临较大的挑战。
二、对策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工艺流程优化:通过对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优化,简化复杂环节,减少操作步骤,降低生产成本。
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质量标准。
2. 技术培训和人员提升:加强对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技术的培训和学习,提升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鼓励技术人员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和专业培训,及时了解和应用最新的工艺技术。
3. 加强对中药原料的质量控制:加强对中药原料的质量控制,建立起严格的验收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确保中药制剂的原料质量符合要求。
加大对中药原料产地的监督和管理力度,提高中药原料的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
4. 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加强对生产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5. 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加大对中药制剂生产工艺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

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中药制剂是指将原始中草药经过加工炮制、配制固定比例后制成的成品药物,是中医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对于保障中药的疗效、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并探讨其对中药品质的重要性。
一、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1. 原料选择和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的原料选择非常重要,应选择符合药典规定的优质中草药,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原料的采集、存储和加工应符合相关规范,以确保其质量和疗效。
2. 加工炮制中药制剂的加工炮制是将原料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并通过炮制使之更易吸收和利用。
不同的药材需要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如炒、煮、晒等,以提升其药效。
3. 配制配制是指将经过炮制的药材按照一定的配方比例配制成中药制剂。
配制过程需严格按照药典规定的方法和配方进行,以确保药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4. 粉碎和筛分部分中药制剂需要经过粉碎和筛分,以确保药物的均匀性和易服性。
粉碎过程要控制好粉碎度和粒度分布,同时避免污染和氧化。
5. 包装和储存中药制剂的包装和储存也是生产工艺的一部分。
包装要采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材料,同时进行密封和防潮处理,以保持药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二、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1. 外观和理化性质中药制剂对于外观和理化性质有一定的要求,如颜色、形状、气味、溶解度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药品的纯度和稳定性。
2. 质量控制指标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是评价药品质量的重要标准。
这些指标一般包括有效成分含量、有害物质残留、微生物限度等。
各种指标都要符合药典规定的要求。
3. 稳定性研究中药制剂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影响其药效和安全性。
稳定性研究是评价药品稳定性的关键环节,有助于确定药品的保存期限。
4. 生物利用度和药效评价中药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评价是判断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
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了解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从而预测其在临床上的疗效。
中药的中药制剂制备

中药的中药制剂制备中药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珍贵的传统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
中药制剂是将中药提取物或粉末制成各种剂型,方便患者服用。
中药制剂制备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工艺,以确保其药效和安全性。
下面将介绍中药的中药制剂制备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中药材的选择和加工1.中药材的选择:首先需要选择优质、无污染的中药材作为原料,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
中药材的采集应当在适当的季节和地点进行,同时对采集到的中药材进行鉴别,确保其品质符合药用标准。
2.中药材的加工:采集回来的中药材需要进行加工处理,包括晒干、研磨等步骤。
加工过程中要注意温度、湿度和时间的控制,以免影响中药材的有效成分。
二、中药提取和制剂制备1.中药提取:中药材加工完毕后,可以进行提取工艺,提取出中药的有效成分。
一般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醇提取等,需要根据中药材的特性选择适合的提取方法。
2.制剂制备:根据药理学和药效学知识,确定中药制剂的剂型和配方。
常见的中药剂型包括膏剂、颗粒、丸剂等,每种剂型都需要按照标准工艺制备,确保其药效和品质。
三、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1.原料控制:中药制剂的原料应当符合中药材的质量标准,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2.生产控制: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确保每一个步骤都符合要求。
3.成品控制:生产完成的中药制剂需要进行成品检验,包括外观、含量、纯度等指标的检测,合格后才能上市销售。
四、中药制剂的储存和包装1.储存:中药制剂在储存过程中需要避光、防潮、防虫,保持干燥通风的环境。
2.包装:中药制剂的包装应当符合国家标准,保证中药制剂的药效和质量不受影响。
总之,中药的中药制剂制备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保证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只有这样,才能让中药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造福人类健康。
希望有关部门和企业在中药制剂制备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为中药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

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中药制剂是指通过加工、提取、配制中药材或中药复方药物,制成符合药品管理法规要求的剂型和规格的药品。
中药制剂作为一种特殊药物形式,其生产过程需要严格遵循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和稳定。
一、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料药提取、制剂配制和包装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细致精确的操作,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1. 原料药提取原料药提取是中药制剂生产的第一步,通过适当的溶剂提取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得到包含中药有效成分的浸膏或浸膏干燥粉。
提取工艺中需要控制温度、时间和溶剂比例等参数,以确保提取效果和成分稳定。
2. 制剂配制制剂配制是将提取得到的中药浸膏与其他辅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符合规定剂型与规格的制剂。
制剂配制需要确保配方准确、操作规范,避免添加过量或不足的辅料,以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3. 包装中药制剂的包装需要符合相关药品管理规定,采用适当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工艺,确保药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包装过程中需要注意密封性、防潮防光等要求,以保持药品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二、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是制定和评价药品质量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药材质量、制剂质量和药品规格。
1. 药材质量中药制剂的药材应符合中药材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含量测定和微生物限度等指标。
药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制剂的质量,因此在采购和使用药材时,应选择符合质量标准的优质药材。
2. 制剂质量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外观、含量测定、溶出度、微生物限度、纯度和稳定性等指标。
这些指标通过合适的检测方法来评定,制剂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
3. 药品规格中药制剂的规格是指药品的剂型、规格和使用方法。
药品规格需要符合国家药品管理规定,包括药品命名、剂型定义和适应症等内容。
药品规格的准确性和明确性对医生、患者和药师具有指导意义,避免误用和滥用药品。
三、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是确保药品安全、有效和合规的重要环节,对于维护患者用药权益和保障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流程解析

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流程解析中药制剂是指通过研磨、混合等一系列工艺将中草药转化成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的药剂形式。
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处理、制剂加工、包装等多个环节。
本文将对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流程进行详细解析。
一、原料处理原料处理是中药制剂生产的首要环节。
首先,需要对采集回来的草药进行筛选,剔除有病虫害或其他污染的杂质。
然后,对干燥的中药材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灰尘、泥沙等杂质。
接下来,根据中药材的不同特性进行处理,比如研磨、切片、煅烧等。
二、制剂加工制剂加工是将经过原料处理的草药转化为成品的过程。
首先,需要进行炮制,即研磨成细粉,然后根据处方要求进行配方加工。
在配方加工过程中,一般采用水煎、浸泡、蒸馏等工艺,将中药材与辅料进行混合,提取出有效成分。
接下来,对提取出的液体进行浓缩、除杂等处理,得到浓缩液。
最后,根据药物的形态和用途,进行成型加工,比如丸剂、糖衣片、颗粒剂、口服液等。
三、质量控制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首先,需要对原料进行质量检查,包括外观、色泽、气味、含水率等指标。
其次,在制剂加工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记录并进行质量把关。
比如,在浸泡工艺环节中,需要控制浸泡时间和温度,确保提取出足够的有效成分。
此外,还需要进行药物稳定性测试和微生物检测等。
四、包装中药制剂包装是保证产品品质和使用安全的环节。
包装首先要确保产品的卫生和干燥,以防止湿度和污染对产品的影响。
其次,需要根据制剂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比如药用袋、瓶子、盒子等。
最后,对包装进行标签贴附和封装,标明药品的名称、规格、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流程的解析到此结束。
通过原料处理、制剂加工、质量控制和包装等环节,中药制剂生产得以规范和标准化。
这些工艺流程的严谨执行,保证了中药制剂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也促进了中药产业的发展和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制剂工艺中药材前处理生产管理要点1. 中药材的验收(1) 中药材验收人员,必须由有中药材鉴别真、伪、优、劣、规格、等级的业务知识,并掌握质量标准的人员担任。
(2) 净选前的中药材,包装应整齐每件附有合格证。
注明品名、产地、进厂编号、检验证号,毛重、皮重、净重。
并逐件检斤验质,将检验情况逐项填写原始记录。
(3) 合格的待加工中药材按通则要求码放,并发出加工通知书。
2. 净选本工序包括清除杂质和分离、去除非药用部用部位等过程。
(1) 中药材净选前应按通则要求做好清场工作。
(2) 净选工序应由会使用净选工具,掌握各种净选技术,熟悉加工方法,分清药用部位及非药用部分的人员操作。
(3) 净选后的药料要标明品名、批号、规格(等级)、数量、工号、挑选日期,并做好记录。
3. 水制对水制的用水量,时间等技术要求,必须根据品种、规格(等级)、季节、气候等条件制订,并认真操作,严格控制。
(1) 水制设施应清洁无异物。
(2) 水制应用饮用水,浸过一种药材的水,不得浸另一种药材。
(3) 淘洗药材时,最后一遍水洗应用流水冲洗。
(4) 除必须浸泡的药材外,应做到“少泡多润”、“药透汁尽”。
(5) 水制后药材应无泥沙、杂质、无伤水腐败和霉变异味及非药用部位。
(6) 水制后的药材,应及时淋干或甩干后,装入洁净容器,标明品名、重量、件数、生产日期、批号、工号迅速转入下工序。
4. 切制切制包括切、镑、创、挫、劈等过程。
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所使用的机具切制技术。
(1) 各种中药材饮片企业应有切制规格的标准,并按规格要求进行操作。
(2) 按质量要求进行切制,切制后的药材装在洁净的容器里,注明品名、重量、件数、生产日期、批号、工号迅速转入下工序。
(3) 切制后的药材应及时干燥并做好记录。
5. 炮制本工序包括炒、灸、煮、蒸、炖、烊、煨、烫、制霜、制炭、水飞、复制、发酵、发芽、提净等过程。
(1) 本工序操作人员应是具有二年以上炮制操作经验的技术工人,并在中药技师的指导下操作。
(2) 应制定炮制品质量标准,并有炮制前、后实物标本作对照。
(3) 各类药材炮制前应符合饮片质量标准,炮制时应严格按炮制规范应用辅料,根据品种特点制定炮制时间、温度和程度等工艺规定,严格掌握操作方法和质控要点,炮制后炮制品应符合质量标准。
(4) 炮制品冷透后应用洁净专用容器盛装,标明品名、数量、工号、炮制日期、批号、作好原始记录,及时转入下工序。
(5) 对直接入药无需灭菌的炮制品应用无菌包装盛装。
6. 干燥(1) 干燥设备应清洁无异物。
定期检查其干燥设备的温度均匀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 应依药材性质不同制订各类饮片干燥方法,提出不同的工艺条件。
(3) 干燥中要定时倒盘和翻料,防止糊化,并应定期验证干燥设备温度的均匀性,发现问题及时检修。
(4) 干燥后的净药应用洁净容器盛装,附标签,标明品名、数量、工号、批号、生产日期并作好记录。
7. 配料(1) 本工序操作人员应由能鉴别中药材、掌握药材质量标准、保管技术熟悉配伍及上、下道工序工艺操作的人员担任。
(2) 本工序收、存、发等过程操作,应参照通则生产技术管理中的车间物料管理办法执行。
收料时做好验收、检验工作,认真核对药材的品名与实物、称重无误后收料。
配料时由专人填写配料卡、车间工艺员复核并签名,投料操作者与复核者核对品名与物料一致后,称重投料并签名。
对剧毒、贵重和部分容易发生差错的净药料应建立监督投料制度,由车间工艺员、质检员监督投料,签名并严格执行。
(3) 计量器具应专人管理,配料前要先校正计量器具,无误后操作。
(4) 配料后药料要用洁净容器盛装,并标明品名、批次、数量、件数、工号。
8. 灭菌本工序包括干热、湿热、化学、物理等灭菌方法,用于灭菌的药料必须是经前处理后的净料。
各生产单位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制订相应的灭菌方法、操作法及质控要点,灭菌后净药料应符合本企业内控标准。
加热灭菌后药材必须冷透后用洁净、无菌容器密闭盛装,并标明品名、批次、数量、件数、工号、日期及检验合格单。
9. 粉碎过筛本工序包括一般药材混合粉碎和细料单味粉碎,以及过筛等过程。
(1) 粉碎前应核对品名、批号、数量、件数,并检查筛网质量。
(2) 各企业应根据药物性质制订相应的粉碎操作方法,并严格按规定操作,粉碎操作中应定时检查药粉细度。
(3) 需要加入细料药时,应先将细料药料单独粉碎后,按比例计算投入量,并采用套研法兑入群药粉,兑研均匀后装入洁净容器。
.(4) 粉碎过筛后药料应用洁净密闭专用容器盛装,附上标签,标明品名、批号、数量、工号、日期。
并做好原始记录。
(5) 粉碎、过筛设备,应有捕尘或吸尘装置,粉碎机入料及细粉排出口,应安装永久性磁铁,防止异物混入。
10. 混合本工序指粉碎过筛后药粉的混合过程。
(1) 操作前应核对品名、批次、数量、件数。
(2) 混合时要掌握操作方法,一个批号的药粉应在同一混合罐内充分混合,使同批药粉混合均匀,质量均一。
(3) 混合后药粉用洁净密闭专用容器盛装,内、外应附有标签,标明品名、批号、数量、工号、日期转入中间站,并做好原始记录。
11. 中间站(1) 中间站的物料管理应符合通则中仓贮管理及车间物料管理的有关要求。
其洁净级别应为控制区,要求控制室温为18C〜28C,相对湿度为50%〜65%,定时记录温、湿度。
⑵贮存的药粉应有贮存期限的规定,超过贮期要重新抽检,合格后方可下转。
(3)使用后的容器具,退回中间站时,应洁净干燥,验收合格后入站。
中药提取生产管理要点1. 原辅料的验收(1) 中药材验收、复核人员.必须要由有中药材鉴别真、伪、优劣、规格、等级的业务知识,并掌握质量标准的人员担任。
(2) 验收时,应先核对原辅料的品名、批号、数量、件数、规格(粒度)、质量、来源、日期、工号,要与生产流程卡及工艺要求相符,并附检验合格单,方可签名收料。
(3) 对有理化指标的原辅料,其检验合格单应有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以指导投料。
(4) 验收中如发现不符合工艺要求、质量标准的,应及时填报“质量信息返馈单”,送交有关科室。
接到技术科的书面处理文件后方可操作。
2. 配料(1) 投料操作者与复核者核对标签与实物相符后,称重、投料并记录签名,如使用两个以上批号的原料时,要注明混合比例数,并严格执行监督投料制度。
(2) 计量器具应设专人管理,校正准确后方可投料。
(3) 剩余原辅料应附标签,写明品名、数量、规格、日期、包装完好,及时返库或转中间站贮存,并做好记录、签名。
3. 提取本工序主要包括煎煮、渗漉、回流、蒸馏、沉淀、静置、过滤、浓缩、干燥等过程。
其生产设备、容器应统一编号,挂牌标明其工作状态,并附标签,写明生产品名、批号、数量、操作工序、日期、负责人等项。
提取工序必须严格执行清场制度,与当日生产无关的原辅料,不得进入生产现场。
所有生产设备、管道及容器具,每批生产结束后,均应按规定用符合工艺要求规定的水清洗干净。
下批生产前,要检查清场情况及清场合格证,无误后开始操作。
(1) 煎煮时应控制投料量和加水量,不得超过设备容积的三分之二,操作时要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必要时可补充煎煮水份。
提取液应先粗滤,再用分离器分离或静置沉淀,除去细粒杂质。
(2) 渗漉原料规格(粒度)应符合工艺规定。
并经湿润后装筒。
装筒应严格按工艺规程操作,分层加料,表面适度加压。
渗漉中应定时检查并记录流量(流速),控制收集液量,并要随时补充溶媒,保持一定液面。
(3) 回流(包括回收溶媒)原料规格(粒度)应符合工艺规定,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及安全技术岗位作法。
回流生产操作中应定时检查,记录回流速度,控制收集液量。
(4) 蒸馏时应分层投料,摊平并适度压紧。
操作中要定时检查并记录蒸馏速度,蒸馏液温度应控制在以下,并控制蒸馏40 C 液的收集量,以保证蒸馏提取完全。
4. 沉淀沉淀通常采用醇沉淀、水沉淀两种方法:(1) 醇沉淀时要检查浓缩液的相对密度应合格;沉淀用的乙醇液浓度,加入量应符合规定,洗涤残渣所用的乙醇液浓度应与上清液的含醇量相同。
(2) 水沉淀用的水质,加水量应符合工艺要求。
5. 过滤过滤通常采用常压过滤,加压过滤,减压过滤,离心、分离、静置等方法。
(1) 过滤前应静置,上清液应粗滤后,再精滤,以保证滤液澄明。
(2) 洗涤沉淀物所用的溶剂浓度,必须与滤液中该溶剂的浓度相同。
(3) 滤器、滤材每次使用后要按规定清洗,使用前应检查合格后操作。
(4) 过滤弃去物应按规定排放处理。
6. 浓缩浓缩通常采用常压蒸发,减压浓缩等几种方法,浓缩时应严格控制蒸汽流量、压力、浓缩温度和速度,并定时记录。
(1) 薄膜蒸发时应控制进液的粘度,相对密度(或浓缩比),以避免局部干壁。
(2) 常压蒸发应控制药液受热时间、温度防止锅底结焦,并注意车间的通风、排气。
(3) 减压浓缩应控制真空度,并定时记录,操作时谨防泡溢。
(4) 使用有机溶媒,应注意安全、防爆。
回收的有机溶媒装桶后,每件附标签,标明品名、数量、浓度、日期、工号,转中间站备用。
'7. 干燥干燥通常采用烘箱干燥、喷雾干燥、沸腾干燥、减压干燥等方法,干燥时必须确保浸膏呈均一状态,操作中应按工序严格控制蒸汽流量、真空度、温度、进液速度等条件,并定时记录。
(1) 烘箱干燥应定期验证烘箱温度的均匀性。
、(2) 减压干燥时应适当控制被干燥物的量,以防泡溢污染箱体。
(3) 喷雾干燥应严格控制药液浓度,进出口温度,进料速度,真空等技术参数,要定时记录。
(4) 沸腾干燥所用的空气应净化除尘,操作中应不断检查有无结料现象。
干燥后的干膏应冷却至常温后,装入容器,每件附标签,转下工序或中间站。
8. 粉碎 干膏粉碎时,同批干膏粉应在同一混合罐内混合均匀后,装入洁净、密闭的容器内,每件附标签,标明品 名、批号、数量、生产日期、工号,转入中间站。
9. 中间站(1)中间粘的物料管理应符合通则中仓贮管理及车间物料管理的有关要求。
其洁净级别应为控制区,要求控制室温为 18C 〜28C ,相对湿度为 50〜65%,定时记录温、湿度。
(2) 贮存的干膏粉应有贮存期限规定,超过贮期要重新抽检,合格后方可下转。
(3) 使用后的容器、具退回中间站时,应洁净干燥,验收合格后入站。
药材浸出方法一、浸出方法 常用的浸出方法有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水蒸气蒸馏法等。
(一) 煎煮法 煎煮法系在药材中加水煎煮取汁的方法。
煎煮法为传统的古老方法,但至今仍为浸出的有效方法之一。
常 用水浸出,有时也用酒浸出。
其一般操作过程如下:取药材,适当地切碎或粉碎,置适宜煎煮器中,加适 量水使浸没药材,浸泡适宜时间后加热至沸腾,保持微沸浸出一定时间,分离煎出液,药渣依法煎煮2〜 3 次,收集各次煎出液,离心分离异物或沉降过滤,低温浓缩至规定浓度。
以酒为浸出溶剂时,应采用回流 提取法以免乙醇损失,同时也有利于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