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业简介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1. 引言1.1 西藏地区农业的重要性西藏地区农业在西藏自治区的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西藏自治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农业生产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食物和生计,同时也为西藏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藏地区农业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农业是西藏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虽然西藏地区地势高原复杂,气候条件恶劣,但农业生产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农业生产不仅保障了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撑。
西藏地区农业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西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农业生产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采取合理的种植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西藏地区农业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是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计和生活品质,同时也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息息相关。
必须重视并不断改进西藏地区农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2 现阶段西藏地区农业面临的问题西藏地区的气候条件极端恶劣,高海拔、低气温、干旱缺水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农作物种植季节短暂,温度波动大,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风险较高。
西藏地区的土壤贫瘠,缺乏养分,土壤酸碱度高,同时受到水土流失和草原退化的困扰。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西藏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现代化农业生产理念和技术支持。
农作物种植方式传统,耕作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西藏地区农业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气候条件恶劣、土壤贫瘠、农业水平低等方面,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只有通过改进农作物种植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有效利用水资源,加强技术支持与培训,才能推动西藏地区农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分析西藏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其农业发展对于当地经济和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西藏农牧制度

西藏农牧制度1. 西藏农牧制度的背景和概述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农牧资源而闻名。
西藏农牧制度是指西藏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组织和管理体系,它在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藏的农牧业是西藏自治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西藏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不适宜大规模的农作物种植,因此畜牧业成为了当地居民的主要生计。
西藏农牧制度的发展与西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2. 西藏农牧制度的历史演变西藏的农牧制度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在古代,西藏地区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利用来维持生计。
农业主要以小规模的粮食种植为主,畜牧业则是以放牧为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农牧业逐渐成为了西藏地区的重要产业。
在近代,西藏的农牧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西藏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政府对农牧业的管理也逐渐加强,推行了一系列的农牧政策和制度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农田水利的建设、畜牧业的规范管理等。
3. 西藏农牧制度的特点和作用西藏农牧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自然资源依赖:由于西藏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农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高。
农民和牧民需要根据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化来选择适合的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发展方式。
•合作经济模式:在西藏,农牧业往往是以合作社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
这种经济模式可以有效地整合农牧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和牧民的收入。
•保护生态环境:西藏地区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农牧制度在发展农牧业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农牧业模式。
西藏农牧制度在西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农牧制度的健康发展可以保障农民和牧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增长:农牧业是西藏地区的支柱产业,农牧制度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西藏农业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及特点概述-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西藏农业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及特点概述西藏自治区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南与缅甸、印度、锡金、尼泊尔等国毗邻,西与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北与新疆、青海交界,东与四川、云南相连,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
地势高峻,是青藏高原的主体,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平均海拔 4 000米以上。
境内高山耸立,绵亘雄伟,南有喜马拉雅山,中有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北有唐古拉山和昆仑山,山高平均海拔5 500米以上。
境内江河、湖泊众多。
流出西藏自治区之外的外流江河:南部有雅鲁藏布江从西至东流经全区,流域面积24万平方公里;东部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西部有象泉河、狮泉河等。
内流江河主要分布在怒江上游分水岭以西的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的藏北高原和雅鲁藏布江上游分水岭及喜马拉雅山以北地带,年总流量少,约有300亿立方米,仅占江河径流量的8%左右,而流域面积占西藏自治区面积的51%。
西藏的外流水量多。
内流区的主要水资源是由雨水、冰雪融化水和地下水三种组成。
西藏由于地高水低,缺乏电力及提水设施,大量的水资源白白流走,致使农业灌溉用水严重不足。
境内虽然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湖泊最多的地区,大小湖泊约有l 500多个,约占全国湖泊总而积的三分之一,但是这些湖泊分布在高山峻岭之间,与河谷农区距离遥远,欲以此解决种植业用水困难很大。
在巍峨耸立的高山之间,有广袤的草原,有因江河切割而成的谷地。
这些谷地宽窄不一,深浅不同,所处位置的海拔也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西藏各地农牧业状况也就主要为海拔高低所决定:地表高度在海拔4 500米以上的面积约占西藏地表面积的77.7%,为西藏的主要牧区;海拔4 500~4 000米之间的面积占8.4%,为半农半牧区;海拔4 000~3 500米的面积占6.0%;3 500~3 000米的面积占2.4%;3 000~2 500米的面积占1.2%,2 5000米以下的面积占4.3%。
其中海拔3 000~4 100米之间的耕地面积,约占全西藏可耕地面积的70%左右,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西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因其高海拔、寒冷气候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具有独特的农业特点。
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下,西藏地区的农业现状和农作物种植方式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和农作物种植方式入手,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西藏地区农业现状1. 自然环境西藏地区地处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气候寒冷,土壤贫瘠,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偏少。
这些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构成了较大的困难。
2. 农业模式西藏地区主要以传统的农耕为主,主要农作物包括青稞、藏青稞、青稞麦、高原蔬菜等,种植方式主要是人工耕作,缺乏现代化农业设备和技术。
牧区的草原养殖也是当地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
3. 农业产量受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限制,西藏地区的农业产量一直较低,农产品供应不足。
再加上部分地区交通不便,农产品销售市场狭窄,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1. 种植适应性更强的作物针对高海拔、寒冷气候和贫瘠土壤的特点,可以选择种植适应性更强、耐寒抗旱的作物,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比如青稞和藏青稞就是适应高寒条件的优良农作物,可以进一步研发培育更耐寒、更适应当地环境的品种。
2. 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引进农业科技支持,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包括高产栽培技术、新型施肥技术、抗病虫害技术等。
适应西藏地区特殊气候和土壤条件,采取合理的灌溉排水制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设备、农业生产资金等,提高西藏地区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
加强对农业生产资金的金融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 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在牧区,要加强对畜牧业的发展,引进高产优质家畜,加强畜牧业科技支持,提升养殖业和牧草业的整体水平。
积极发展有机畜牧业,提高牲畜品质和养殖效益。
5. 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加强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开发,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销渠道,拓宽西藏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地区,也是全球最大的高原。
其自然特征独特而丰富,包括极高的海拔、极端的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植被和动物种类等。
这些特征对该地区的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青藏地区的极高海拔造成了寒冷的气候条件。
这里的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凉爽。
由于稀薄的大气层,高地的日夜温差非常大。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青藏地区只能种植少数的作物,如青稞、大麦和土豆等。
这些作物具有适应寒冷气候的特点,能在极端的环境中存活和生长。
其次,青藏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也对农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势平缓,地表水资源较为稀缺,而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
因此,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主要依赖于地下水的灌溉。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地下水的水位下降和水质污染成为严重问题。
这对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此外,青藏地区也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如藏羚羊、野牦牛等珍稀动物。
这些动物在当地的农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藏羚羊的毛皮可用于制作毛织品,野牦牛的乳制品在当地被广泛消费。
同时,这些珍稀动物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保护和监管的动力,促进着青藏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息息相关。
极高的海拔、寒冷的气候、地理条件以及丰富的植被和动物资源都对当地的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民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利用当地的资源开展农业生产,努力寻找适应青藏地区特殊环境的种植和养殖方式。
同时,也面临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和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西藏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农业产区之一,拥有着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受到高海拔、寒冷气候、缺乏水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西藏地区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的改进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让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西藏地区目前的农业现状。
西藏地区因地处高原,地势复杂,气候多变,四季分明,受季风影响,自然环境条件较为苛刻,正是这些条件造就了西藏地区独特的农业生态环境。
目前,西藏地区的农业以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经济作物和牧草为主,其中青稞、小麦、青稞换成葡萄等是当地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品种。
在牧业方面,饲养畜牧业是当地主要的生产活动,畜牧业所占的比重占总的农牧业生产总值的80%以上,被誉为“西藏的第一支柱”。
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传统的手工农业还是占主导地位,大部分地区尚未实现工业化生产。
面对西藏地区的农业现状,为了改善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生产效益,我们有必要进行一系列的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我们应该注重引进新的农作物种植品种,通过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我们可以推广大棚种植技术,利用大棚种植技术来调控环境条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还可以开展水培技术的推广,通过水培技术来减少对土壤的依赖,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我们还可以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通过机械化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
在改进农作物种植方式的还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还需要加强对农田的综合治理工作,加大对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形成良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
还需要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管控,推动农产品的产地认证和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还需要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引导,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西藏农业的自然条件及特点

西藏农业的自然条件及特点一、气候特点(一)夏季气温不高,春季气温回升和秋季气温下降缓慢西藏高原夏季气温低,7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低于17℃,只有藏东南局部江河深切的河谷地区高于18℃(察隅18.7℃);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农区与长江中游平原相比,7月份平均气温大约相差12~14℃,比黑龙江的嫩江还低1.4~2.8℃。
西藏的主要农区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区,大于O℃的活动积温均在2 600℃左右。
藏东南局部河谷农区,年大于O℃的活动积温多于3 000℃。
西藏高原夏季温度低,不适宜种植喜温的农作物,如水稻、黍、稷、谷等作物,只能在海拔低于2 300米以下的地区种植。
西藏主要农区种植的是喜凉的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作物,种随面积占西藏农作物韩植面积的90%以上,其中青稞和小麦占75%左右。
西藏高原春季气温上升缓慢,秋季气温下降平缓。
大部分农区春季日平均气温由0℃上升到10℃的时间为75~96天,秋季平均气温由10℃下降到O℃的时间为49~73天,这时的气温对麦类作物分蘖和穗分化十分有利,是麦类作物穗大粒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春播、秋种的期限幅度大,有利于安排劳、畜力和细致整地。
西藏高原7、8月份的气温,有利于麦类作物的绿色保持较长时间以进行光合作用,是形成西藏麦类作物粒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藏高原主要农区冬季并不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比我国北方冬、春麦区高3~10℃,极端最低气温高10~16℃,如拉萨(-16.5℃)比北京(-27.4℃)高10.9℃,比呼和浩特(-32.8℃)高16.3℃,比乌鲁木齐(-41.513)高25℃。
所以,不仅适宜种植春播麦类作物,而且冬小麦和优良牧草如紫花苜蓿也可安全过冬。
西藏高原主要农区大于O℃的活动积温不但能满足主要作物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正常生长发育的要求,而且还有富余。
热量资源的利用,有待进一步开发。
(二)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光能资源丰富,是西藏发展农业生产的最大优势。
青藏高原的主要种植

青藏高原的主要种植青藏高原位于西南高原的西部,是全球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由于其高寒环境和独特的地理条件,青藏高原上的农业种植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同时也有少量的农作物种植。
下面将详细介绍青藏高原的主要种植业。
一、畜牧业青藏高原作为中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适宜牧业发展。
主要畜牧业动物有牛、羊、牦牛、马等。
这些动物对高原的适应性强,能够在高寒、低氧的环境下生存和繁殖。
畜牧业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青藏高原区域特色经济产业。
畜牧业在青藏高原的种植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肉类和奶制品,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此外,畜牧业还促进了青藏高原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合作,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小麦种植青藏高原上的小麦种植主要集中在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地区。
由于高原的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不适宜种植小麦。
但在一些地势较低的山谷中,由于地势低于周围地区,温度相对较高,气候条件适宜小麦的种植。
小麦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青藏高原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
种植小麦不仅可以满足当地人民的粮食需求,还可以提供农民的经济收入。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青藏高原的小麦产量也在逐渐增加。
三、高原蔬菜种植由于青藏高原气温低、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种植蔬菜的条件较为苛刻。
然而,一些高原山谷地带由于地理条件的独特性,气温相对较高,土壤肥沃,利于蔬菜的种植。
在这些地区,人们种植了一些高原蔬菜,如青椒、土豆、洋葱和胡萝卜等。
这些蔬菜除了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膳食需求,还可以作为经济作物销往其他地区。
四、草地种植青藏高原以其茂密的高寒草地而闻名于世。
草地覆盖了大片的高原地区,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草资源。
有人统计,青藏高原的草地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草地之一。
草地作为高原的主要植被,对于维持当地的地表水循环、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草地的牧草资源也是青藏高原畜牧业的重要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关树森先生在田间工作情景(涂仕华提供) 西藏农业简介
关树森
西藏自治区农科所 拉萨
西藏地势高峻, 是青藏高原的主体,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该区共有土地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耕地523万亩,占土地面积的0.31%,主要农区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牧草地9.69亿亩, 占56.7%;林地1.07亿亩,占6.27%。
一、西藏的自然条件
1、西藏主要农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温差大, 适宜很多农作物生长
大部分地区七月份平均气温低于17 0C ,农区大于0 0C 的活动积温在2600~3100度之间。
低海拔区种植水稻、棉花、花生、芝麻、鸡谷等喜温农作物,主栽青稞、小麦、油菜、玉米、豌豆, 其次为土豆、蚕豆、皮大麦, 蔬菜等。
春季气温上升缓慢,秋季下降平缓,播种的期限幅度很大,有利于安排劳力、畜力和精细整地。
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在-10至-16 0C 。
西藏日温差较大,多在12-16 0C 之间,有利于农作物光合产物的积累和高产。
2、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且雨热同步,水资源丰富
西藏光照充足,拉萨、日喀等地年日照时数为2939~3249小时, 总年辐射为7712~7761兆耳/平方米。
农作物生长季节日照时数为2315~2417小时,占全年的71%~82%, 辐射量为6091~6629兆耳/平方米,占全年的78%~86%。
6- 9月光、热、雨同步,年平均经流量达48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年水资源总量的16%,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首位, 为农作物生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春小麦最高单产达985公斤/亩,油菜411公斤/亩。
3、耕地资源丰富,分布海拔垂直跨度大
西藏有宜农耕地680万亩,
人均耕地2.8亩,比全国多
1.3倍。
分布在3500~4100
米之间的耕地占60.8%,
4100米以上的占22.2%,
2500~3500米之间的占
11.4%,2500米以下的占
5.6%。
耕地土壤海拔垂直
跨度之大(610~4795米)
乃世界之最。
26二、西藏农业特点
1、立体性突出
西藏高原境内高山耸立,江河贯穿,切割深度大,地势高差悬殊,表现出农业生产的多层次分布及立体特点。
全区最高点是西部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最低点是东南部雅鲁藏布江的出境处(海拔100米),两者相差8700米。
巨大的高差伴随温度、降水的变化,形成了农业生产和生物的多样性。
海拔低于2300米的地区种植水稻、玉米、大豆、黍、稷、鸡谷等喜温作物,并有冬春小麦、冬春青稞、油菜、豌豆等喜温凉作物,一年两熟;海拔2300~3000米地区,有冬春小麦、冬春青稞、油菜、豌豆,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海拔3000~3800米地区,种植春青稞、冬麦、豌豆、油菜,一年一熟;海拔3800~4100米的地区,种植春青稞,春小麦、豌豆、油菜,一年一熟;4100~4300米地区,有春青稞、春小麦、豌豆、油菜等早熟品种,一年一熟;4300米以上多为纯牧地区。
2、农作物分布海拔高
因西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不仅使农业呈主体变化明显,而且作物分布海拔高,如冬小麦在世界最高的南美安第斯山区分布上限在3660米,而西藏的林周县分布上限在4320米,高660米,油菜在尼泊尔境内分布限为3430米,而在西藏的文部境内海拔4700米仍能种植并正常成熟。
3、广种薄收、耕作粗放, 生产潜力大
西藏耕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2.8亩,户均耕地15亩以上,劳动力人均种地7~15亩以上。
但目前区内机械
化程度低, 多用耗牛耕地,
顺犁沟撒种, 科学技术推
广滞后, 田间管理落后。
在施肥上科技含量较低,
很少施肥或施肥量很低,
区内只有氮磷肥销售, 且
多为有啥施啥, 用量随
意。
田间灌水是挨户轮流
灌溉,造成猛灌和用水时
间冲突。
2000年全区粮食
播种面积523万亩,总产
91万吨,平均亩产175公
斤左右,最高亩产达700斤左右,生产潜力很大。
西藏农民在田间午餐(涂仕华提供)
27农业科研人员
在田间工作情
景,左起关卫
星先生、关树
森先生、候亚
红女士及次卓
嘎女士(涂仕
华提供)
三、西藏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1、科技专业人才缺乏
全区藏民族人口约220万人,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占千分之一,大专生占有数不足万分之一。
科技干部奇缺,例如全西藏土肥专业人员不足20人,实际从事土肥工作的仅有两名。
农业科研及农技推广工作非常困难。
2、牧业基础差
西藏的畜牧业主要靠4000米以上的自然草场,人工牧场很少。
因海拔较高, 气候变化大,畜牧业受自然因素约束很大。
在暴风雪多的年份,牧业受到的经济损失严重。
四、西藏的农业发展及前景
西藏农科院已与农牧学院合并,成立了“西藏农林科技大学”。
得到国家保证经费投入,同时农科成果转化实行企业管理。
会将一部分经费和创收,改善一般教育,扩大农业教育面。
并增进农牧林业生源,培养农业专业人才。
加强耕地、光能、雨、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特别是在年积温3000 0C 以上的农区选择早熟作物品种进行套种、复种,变一年一熟为两熟(即禾谷作物 - 季经济作物/豆科饲草)。
提高种植指数及提高耕地、光、雨、热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迈向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持续农业目标。
西藏有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沧江、怒江四大江,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等二十多条河,可开发的水利资源丰富。
如能开发,可供给农业上灌溉和发电,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