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SLE中的作用
瑞加德松抑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干预减压病导致的内皮损伤和血管栓塞演示稿件

除了捕获和杀死病原体外,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还具有调节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等功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血管栓塞是减压病的重要病理过程之一,会导致组织缺血和器官功能损害。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血管中的沉积是导致血管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
减压病导致的内皮损伤和血管栓塞
内皮损伤机制
减压病导致的气体气泡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进一步加重内皮损伤。
NETs在血管内皮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瑞加德松通过抑制NETs形成,减轻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减轻内皮损伤
NETs可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瑞加德松通过抑制NETs形成,减少血管栓塞的风险。
减少血管栓塞
瑞加德松可用于治疗减压病导致的内皮损伤和血管栓塞,通过抑制NETs形成,减轻内皮损伤和血管栓塞,改善患者症状。
01
02
03
瑞加德松对减压病导致的内皮损伤和血管栓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在减压病导致的内皮损伤和血管栓塞中发挥重要作用。
瑞加德松可能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保护作用。
结论与展望
瑞加德松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有关,为治疗减压病提供了一种新的药物选择。
瑞加德松抑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干预减压病导致的内皮损伤和血管栓塞
汇报人:XXX
2024-01-08
目录
瑞加德松介绍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介绍减压病导致的内皮损伤和血管栓塞瑞加德松抑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干预减压病导致的内皮损伤和血管栓塞的实验研究结论与展望
瑞加德松介绍
特异性
瑞加德松主要针对NETs的特定成分进行抑制,对其他细胞或组织的影响较小,具有较好的靶向性和特异性。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通过CCDC25促进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研究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通过CCDC25促进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研究木特力·买买提;徐磊磊;李文强;颜飞华【期刊名称】《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24(21)2【摘要】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在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方法纳入骨肉瘤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20例,通过ELISA检测血清中PAD4和H3cit水平。
提取两组人群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较NETs形成差异。
将NETs与骨肉瘤细胞MG63共孵育,期间加入DNA降解酶DNaseⅠ,分为对照组、NETs组和NETs+DNaseⅠ组。
通过蛋白质印迹检测CCDC25蛋白表达水平,CCK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水平。
将si-NC和si-CCDC25转染至MG63,加入NETs共孵育,分为si-NC组和si-CCDC25组,通过蛋白质印迹检测CCDC25蛋白表达水平,CCK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水平。
结果与健康受试者比较,骨肉瘤患者血清中PAD4和H3cit水平升高(P<0.05),NETs形成能力增强。
与对照组比较,NETs组CCDC25蛋白表达升高,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水平升高(P<0.05)。
与NETs组比较,NETs+DNaseⅠ组CCDC25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水平降低(P<0.05)。
与si-NC组比较,si-CCDC25组CCDC25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水平降低(P<0.05)。
结论NETs通过释放的DNA激活骨肉瘤细胞CCDC25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总页数】6页(P129-134)【作者】木特力·买买提;徐磊磊;李文强;颜飞华【作者单位】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关节骨科;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骨肿瘤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8.1【相关文献】1.低密度中性粒细胞介导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SLE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2.降脂药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及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形成的影响3.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通过诱导巨噬细胞M2型极化促进非小细胞肺癌增殖和侵袭4.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通过上调DU145人前列腺癌细胞IL-8表达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5.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通过circRNA_0080220促进乳腺癌增殖及侵袭的机制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述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抗病毒免疫作用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论述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抗病毒免疫作用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一种由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网络结构,主要由DNA以及与其结合的细胞内颗粒和蛋白质构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ETs在抗病毒免疫作用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相关研究进展和展望:
1. 抗病毒作用: NETs的形成和释放可以通过捕获和杀伤病毒颗粒来直接抑制病毒的扩散。
NETs通过包裹和固定病毒,阻碍其进一步传播,并通过释放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内颗粒(如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来直接杀伤病毒。
此外,NETs 还能够通过释放足够的DNA网络结构,诱导炎症反应和促进其他免疫细胞对病毒的杀伤作用。
2. 免疫调控: NETs除了直接作用于病毒,还能够介导炎症反应和免疫调控。
NETs 释放的DNA和相关蛋白质可以激活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的Toll 样受体(TLR)信号通路,启动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此外,NETs还能够影响抗病毒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分泌,增强免疫细胞的抗病毒能力。
3. 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NETs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并提出一些新的发现。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病毒感染会激活NETs形成,但同时病毒也可以逃逸和抑制NETs的形成。
此外,在某些病毒感染中,NETs的过度释放可能导致炎症反应过度、器官损伤等不良效应。
4. 展望:虽然目前对于NETs在抗病毒免。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糖尿病肾病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演示课件

在糖尿病肾病肾小球内
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和
机制研究
汇报人:XXX
2024-01-09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概述 • 糖尿病肾病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机
制 • 实验研究 •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糖尿病肾
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实验结论和讨论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对糖尿病肾病肾小球内皮细胞 具有保护作用,能够减轻细胞损伤程度,降低炎症因
子表达水平,改善氧化应激状态。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 应、减轻氧化应激损伤等有关,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进一步研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糖尿病肾病中的 具体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NETs通过激活GEnC表面的TLR4受体,触发NF-κB信号通路,导致炎症 因子(如TNF-α、IL-1β)和趋化因子(如MCP-1)的表达增加,进一步
招募和激活炎症细胞,形成正反馈循环,加重GEnC损伤。
此外,NETs还能够诱导GEnC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细胞内ROS水平 升高,抗氧化酶(如SOD、CAT)活性降低,从而造成GEnC的氧化损伤 。
01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以肾小球内
皮细胞(GEC)损伤为主要特征,导致肾功能逐渐丧失。
02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
NETs是中性粒细胞在活化或凋亡时释放的一种网状结构,具有捕获和
杀死微生物的功能,同时也参与无菌性炎症的调节。
03
NETs与糖尿病肾病
近年来研究发现,NETs在DN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影响
低密度中性粒细胞介导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SLE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低密度中性粒细胞介导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SLE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王旋; 付萍【期刊名称】《《皮肤病与性病》》【年(卷),期】2019(041)005【总页数】4页(P652-655)【关键词】低密度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系统性红斑狼疮; 靶向治疗【作者】王旋; 付萍【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4+1; R751.02中性粒细胞是人体血液中计数最多的白细胞,约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50%~70%,具有趋化、吞噬、杀菌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是宿主防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其杀灭微生物的作用受多种方式调节,例如通过脱颗粒释放中性粒细胞颗粒中的抗菌肽〔包括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基质金属蛋白酶〕,通过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溶酶体里吞噬和降解细菌,以及通过释放一种称为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的由染色质与颗粒肽结合形成的网状组织,从而固定和清除微生物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1]。
中性粒细胞形成NETs结构并发生自身死亡的过程被称为NETosis,中性粒细胞和NETosis在健康个体的先天性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然而如果由于NETs的过量产生或吞噬系统障碍而导致清除功能下降,生物个体将面临大量的化学性和酶促修饰,继而产生免疫学上的新表位,易于导致抗组蛋白、抗DNA 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的生成。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形成并介导器官、组织损伤的自身免疫病。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3-03-10T01:11:26.371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5月5期作者:李扬何其勇程卓鑫李加成洪治国[导读]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中性粒细胞形成的一种网状结构,其中含有DNA和蛋白质。
NETs既在先天免疫反应中发挥着作用,还参与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其他非感染性病理过程,如血管炎、血栓形成、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凝血障碍和癌症。
同时相关研究发现NETs参与了结直肠癌的进展和转移。
本文将主要关注NETs对结直肠癌的影响进行综述,为寻找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靶点提供参考。
李扬,何其勇[通讯作者],程卓鑫,李加成,洪治国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佳木斯市(154002)【摘要】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中性粒细胞形成的一种网状结构,其中含有DNA和蛋白质。
NETs既在先天免疫反应中发挥着作用,还参与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其他非感染性病理过程,如血管炎、血栓形成、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凝血障碍和癌症。
同时相关研究发现NETs参与了结直肠癌的进展和转移。
本文将主要关注NETs对结直肠癌的影响进行综述,为寻找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靶点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结直肠癌;结直肠癌(CRC)在消化系统中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恶性肿瘤的病死率中已达第三位,是我国的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Ts)是一种复杂的网状结构,能够捕获真菌、细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
一些研究调查了NETs在肿瘤中的作用,报告显示它们参与了癌症的免疫编辑、进展、转移扩散和癌症相关血栓形成。
NETs可以发挥抗肿瘤或促肿瘤活性。
NETs的一些成分如髓过氧化物酶(MPO)、蛋白酶和组蛋白可以杀死肿瘤并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然而NETs蛋白酶还可以降解细胞外基质,促进癌细胞外渗和转移[1]。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蛋白质的免疫原性

[ A B S T R A C T ] Ne u t r o p h i l 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 t r a p s( NE T s )a r e c o mp o s e d o f D N A a n d a n t i mi c r o b i a l p r o t e i n s .
c l e a v a g e o f p r o t e i n s e x t e r n a l i z e d i n t h e NET s , o r a b n o r ma l c o n f o r m ̄i o n o f d r u g — i n d u c e d NET s , c o u l d p r o mo t e t h e g e n e r a t i o n o f a u t o a n t i b o d i e s i n p a t i e n t s wi h t a u t o i mmu n e d i s e a s e s . I n s h o t r ,NET s ma y p r o v i d e a u n i q u e , s t i mu l a t o r y mi c r o e n v i r o n me n t t h a t c a n b r e a k n o r ma l i mmu n e t o l e r a n c e , a n d t h e r e b y p r e d i s p o s e t o a u t o i mmu n i t y .
I m mu n o g en i c i t y o f p r o t ei n s d e r i v e d f r 0 m n eu t r op h i l 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 t r a p s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多种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多种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王鑫伟;杨爽【期刊名称】《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7)002【摘要】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中性粒细胞发挥生物学作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除了具有强大的抗感染作用以外,它亦对机体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损伤,可与炎症因子相比拟.近年来研究表明 NETs在抗炎、血栓形成、自身抗体的产生等方面均有参与.本文就NETs的基本组成结构以及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is another form of neutrophil playing biological role.In addition to its strong anti-infective effect,NETs has direct or indirect injury on body,which can be compared to those of in-flammatory factors.In recent years,studies suggested that NETs has involved in anti-inflammation,thrombosis and autoantibody production etc.The present article made a review on basic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NETs and its role in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diseases.【总页数】5页(P217-221)【作者】王鑫伟;杨爽【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12309【相关文献】1.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林笑颖;周明倩;李海昌2.低密度中性粒细胞介导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SLE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王旋; 付萍3.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在抗病毒免疫作用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J], 李汶霖;李淑凝;王洋;沈海娥;李志敏4.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呼吸道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J], 王逸凡;代蓉;晏雪梅;李爽;李秀芳5.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脓毒症中病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J], 郑大勇;张天翼;林源希;李真玉;宗晓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SLE中的作用
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病,以抗核抗体产生和免疫复合物聚集为特征。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数量多,寿命短。
生理情况下,凋亡是主要的中性粒细胞死亡方式。
但除了发生凋亡外,中性粒细胞还可以发生NETosis。
NETosis是在2004年首次被发现的一种中性粒细胞不同于凋亡和坏死的死亡形式。
中性粒细胞发生NETosis时产生NETs(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由DNA、组蛋白、抗菌肽及弹性蛋白酶等形成的网状结构。
有研究表明,NETs产生过程中因核物质以及蛋白质暴露在细胞表面,可能成为自身抗原,引起自身抗体的产生,形成免疫复合物,并且刺激某些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因而NETs可能与SLE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目的:分析SLE患者是否存在NETs水平异常,以及SLE患者血浆内环境对NETs形成的影响,并分析NETs与SLE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及NETs在SLE致炎细胞因子分泌中的作用,从而明确NETs 在SLE病理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1.收集44例女性SLE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肝素抗凝,无菌分离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cocyte,PMN),血浆冻存于-80℃备用,同时收集SLE 患者的临床资料。
以42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
s检测:一部分pmn用荧光光度法定量测定nets形成率,分析nets在sle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是否有差异,并分析nets水平与esr、crp、抗dsdna
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和sledai评分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另一部分pmn用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nets组分之一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elastase,ne),同时用dapi标记细胞核,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
察nets的形态结构。
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测定血浆中ne的浓度,分析其在sle组和hc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以及ne浓度与esr、crp、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和sledai评分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4.收集30例活动期sle及健康对照者的血浆分别制备成混合血浆,处理33例健康者的外周血白细胞24h后,收集培养上清和细胞。
培养上清用于检测il-17、il-6和ifn-α浓度,采用荧光光度法检测pmn的nets形成率。
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
5.用浓度分别为0、12.5、25和50nm的佛波酯刺激健康者的pmn(产生的nets 随佛波酯浓度增加而增加),分别用以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24、48h,收集培养
上清检测il-17、il-6和ifn-α浓度,分析nets在不同水平和不同处理时间对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l-17、il-6和ifn-α等细胞因子的影响。
结果:1.女性sle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nets荧光强度为[(240.82±139.20)vs(172.57±134.61),p=0.002],sle组nets水平显著增高。
2.sle患者nets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r=0.402,p=0.020),与
crp(r=0.122,p=0.504)、esr(r=0.291,p=0.101)、抗dsdna抗体
(r=-0.065,p=0.675)、抗组蛋白抗体(r=0.034,p=0.827)、抗核小体抗体
(r=-0.268,p=0.078)均无明显相关性。
3.sle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浆中ne浓度为[(102.02±47.02)vs(61.76±22.25),p=0.000],sle组ne水平显著高于对
4.sle患者血浆中ne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r=0.341,p=0.032),与
crp(r=-0.437,p=0.07)、esr(r=-0.021,p=0.926)、抗dsdna抗体
(r=0.177,p=0.409)、抗组蛋白抗体(r=-0.291,p=0.167)、抗核小体抗体
(r=0.202,p=0.343)无明显相关性。
5.外周血白细胞经sle混合血浆和健康对照混合血浆培养24h后,(1)两组间nets荧光强度比较:[(88.06±47.01)vs(63.89±50.49),p=0.000],有显著差异。
结果表明,经sle混合血浆处理的pmn,其nets水平增加。
(2)两组间致炎细胞因子浓度比较:il-17浓度为
[5.77(2.42,12.11)pg/mlvs2.99(1.82,3.87)pg/ml,p=0.002)],il-6浓度为[606.69(233.64,916.76)pg/mlvs93.71(13.09,181.54)pg/ml,p=0.000],ifn-α
浓度为[(98.32±53.13)pg/mlvs(10.92±10.11)pg/ml,p=0.000],均有显著差异。
结果表明,外周血白细胞经sle混合血浆处理后,培养上清中致炎细胞因子
il-17、il-6和ifn-α的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混合血浆处理组。
6.经不同水平的nets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24、48h后,致炎细胞因子il-6和ifn-α浓度显著高于未处理组,但il-17浓度增高趋势不明显,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这些细胞因子浓度增高。
结论:1.女性SLE患者组NETs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表明SLE患者有NETs形成增强,推测NETs可能参与SLE的病理过程。
2.SLE患者NETs水平与SLE 疾病活动度评分正相关,表明NETs可能作为SLE严重程度的评价指标。
但我们的结果未发现NETs与机体自身抗体的形成有关。
3.SLE血浆可促进
中性粒细胞形成NETs,效应分子可能包含血浆中IL-17、IL-6和IFN-α等致炎细
4.佛波酯处理PMN形成的NETs,可以刺激IL-6和IFN-α增高,表明NETs可能是导致SLE炎性病变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