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在分析汉字形音义中的局限性
利用六书理论辨析形近易误字

利用六书理论辨析形近易误字形近易误是指字形相似、易混淆,容易导致写错或读错的现象。
在语言文字学领域中,出现形近易误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
在中文学术论文中,形近易误尤为突出,这不仅会导致读者理解困难,还可能影响到文章的学术性和标准化。
六书理论是中国文字学的基础理论,揭示了中文字符的起源和发展。
六书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在利用六书理论进行形近易误辨析时,可以根据字的特点和构造进行分类,进一步分析和归纳同形同音字的辨析方法。
下面通过实例,探讨如何利用六书理论解决形近易误问题。
首先,以“青蛙”和“青蟆”两个词为例。
这两个词在汉字形式上非常相似,易混淆。
但是,通过六书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青蛙”中的“蛙”属于会意字,表示“蛤蟆”形态的下半部分,而“青蟆”中的“蟆”则属于形声字,表示“春蚓”的音旁加上“虫”部。
因此,正确的写法是“青蛙”和“青蟆”,分别指代不同的动物,而不是同一种动物。
另外,以“浓缩”和“浓朔”为例。
这两个词同样存在形近易误的情况。
但是,通过六书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浓缩”中的“缩”是形声字,表示“散射”的音,而“浓朔”中的“朔”则是指事字,表示朔月的月份形态。
因此,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浓缩”和“浓朔”,分别指代不同的物质和时间。
综上所述,利用六书理论可以有效地解决形近易误的问题。
通过对字的构造、音义方面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每个字的内涵和用法,避免因形近而误解、误读、误写。
在中文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字的选择、使用和辨析,以提高文章的质量和学术性。
六书简评

“六书”的局限性: 1.“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 声前四书与转注、假借后二书的性质不 同,并不在同一平面上。前者是形体构 造的法则,后者是使用文字的法则。 戴震:四体二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六书”中每一书的界定都不够明确。
指事、会意、转注、假借 令长
武信
假借、引申
界 定 不 明 确
象形与指事不易分:力、交 象形与会意不易分:眉、石 会意与形声不易分:娶、羞
“六书”是不宜于分析古文字与现代汉 字的。
新的汉字构造学说
唐兰:“三书说”
象形文字 象意文字 形声文字
陈梦家:“三书说”
裘锡圭: “三书说”
象形 假借 形声 表意 假借 形声
“六书”简评
“六书”的价值:
“六书”理论是我国最早的论述汉字结构 原理的系统理论。“六书”理论在全面分析小 篆构形的基础上,归纳了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类型,首次使汉字内部所隐 藏的条理显现出来,最早科学地揭示了汉字结 构的一般规律,对2000多年来的汉字研究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从《说文解字》诞生到近现代, 汉字结构分析一直采用六书分类法。
界 定 不 明 确
兼类
宋代郑樵《六书略》象形 下有兼声、兼意,指事下 有兼声、兼形、兼意,形 声下有兼意。
王筠《说文释例》有一类 是指事兼形意声。 汉字本身的复杂性 六书体系本身的不严密
◆
3.“六书”理论主要是依据篆文建立起来的, 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甲骨、金文中的形合字 隶变以后粘合的字: 更、無 古文字中的象形字经过隶变、楷化后不象形的 字:马、牛、象
浅谈“六书”说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六书”说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中的运用“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汉字书写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六书”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学习汉字的基础。
首先,关于“象形”和“指事”这两种书写方法,它们都是通过图画表示事物,是最为原始的汉字书写方法。
在小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常用的“象形”和“指事”字,比如“日”、“月”、“水”、“木”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字形,来理解字义和用法。
而“会意”则是在“象形”和“指事”的基础上,通过将不同的象形或指事结合在一起,表示更加抽象的意思。
比如,“心田”表示“忧虑”,“日月合璧”表示“和谐”。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将一些常见的“会意”字进行分类,如“心”、“口”、“手”、“目”等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义。
“形声”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书写方法,它是通过形和声音的组合表达某个意思。
其中,“形”指的是字的形状,而“声”则是字的音。
在小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形声字的构成和用法,如让学生发现一些常见的形声字,让学生双手比划,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来记忆形声字。
“转注”是指汉字在书写过程中的变化,其中的“转”指的是笔画的分离和转向,“注”则指的是在原型基础上进行稍加改动后的字形。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一些笔画比较活动,让学生在书写中感受到汉字的转注变化。
最后是“假借”,它是通过音义相同或相近的汉字互相借用来扩大汉字的使用范畴。
在小学教学中,可以教授一些常见的言字和炎字的用法,让学生掌握假借的基本规律,同时通过一些故事或实例,让学生理解字义和用法。
总之,“六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它不仅是学习汉字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汉字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和形式,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古汉语(一)思考与练习 及其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一)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绪论名词解释1.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古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文言文和古白话文两种形式。
2.文言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3.古白话古白话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语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变文,禅宗语录。
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这些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工具书的阅读一、名词解释: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
首创部首编排法,用540个部首编排汉字。
字头下先列小篆形体,后说解。
说解时先释字义,再用“六书”分析形体结构。
《说文解字》确立了“六书”的理论和体系,以秦汉通行的小篆为分析对象,间或举出古文和籀文,保存了汉字的篆文资料和古音古训,对于我们认识甲骨文和金文,了解词的本义和演变,以及阅读古籍,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大徐本、小徐本《说文解字》的原本已失传,世所通行的是宋初徐铉的校定本,称为“大徐本”。
徐铉之弟徐锴著有《说文解字系传》,称为“小徐本”。
3.清代《说文》四大家是指清代注解和研究《说文》的四位最著名的学者,其著作如下: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
4.《尔雅》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词典,其作者和著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大抵为战国末期到汉初的学者汇集经典中的训诂递相增益而成。
现存《尔雅》共三卷十九篇。
其中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为普通语词,后十六篇为百科词语。
《尔雅》十九篇的篇目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15文员复习资料一、简答题1.谈谈汉字的特点。
2.简要说明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
3.许慎《说文》序里关于六书是如何解说的,举例说明。
4.谈谈六书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5.简要说明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区别。
6.形声字的基本结构形式有哪六种,举例说明。
7.如何理解形声字的形(意)符?8.意符和部首有何异同点?9.为什么说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方式?10.分析下列汉字的形体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形义关系:人、解、高、大、诗、车、责、闻、刃、亦、星、虎从、莫、取、及、锡、见、斧、看11.简要说明繁简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12.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13.有哪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举例说明。
14. 什么是通假?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5. 用字通假与造字的假借什么区别?举例说明?16. 什么是古今字?举例说明古今字有哪些特点?17. 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8. 通假字与古今字有什么不同?19.什么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什么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二者的关系怎样?参考答案:1.谈谈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汉字是一种以象形字为基本构字部件的表意体系文字。
汉字结构的发展,经历了表形、表意和音义结合三个阶段:(1)表形阶段:表形阶段的汉字,主要是直观描拟外物的具体形象的象形字,它们有的是直接从记事图画脱胎而来的。
(2)表意阶段:有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用象形、指事难以造字,人们就用两个或几个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在一起表示,形成了会意字,汉字进入了表意阶段。
(3)音义结合阶段:表形和表意的字,只能用形象或抽象的图形符号来表示语词的含义,而不能表示语词的读音。
因此,每一个字的读音,必须一个一个地死记。
而文字的作用,就是记录有音的语词,因此,这些字在使用上和发展上,就受到很大局限。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人们就已经造好了的表形、表意字为基础,创造了音义结合的造字方法,汉字进入了音义结合的阶段。
说文解字的价值和局限

说文解字的价值和局限《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国人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
特别是《说文解字》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贡献1.建立部首是许慎的重大创造之一。
汉字是凭借形体来表示意义的,因此,对汉字义符加以分析,把所有汉字都按所属义符加以归类,这是汉字学家的工作,这项工作,由许慎最先完成了。
《说文解字》一共分540部,除了个别部首还可以合并与调整外,从总体上说都是合理的,都符合造字意图。
许慎在安排540部的次序上煞费苦心,把形体相近或相似的排在一起,这等于把540部又分成若干大类,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义符,更正确地理解字义。
每部所属的字的排列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依据以类相从的原则。
具体说来有三种情况:其一,词义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其二,词义属于积极的排在前边,属于消极的排在后边;其三,专有名词排在前边,普通名词排在后边。
许慎创造的540部首和一部之中各个字的排列方法,都是从文字学角度出发的,这种排列方法更能体现部首与部首、字与字之间的意义联系,这与后世从检字法角度的分部和按笔画多少分类迥然不同。
2.训释本义。
许慎之前的经学家为经典作注,都是随文而释,所注释的字(词)义,基本上是这个字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灵活意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紧紧抓住字的本义,并且只讲本义(由于历史的局限,个别字的本义讲得不对),这无疑等于抓住了词义的核心问题,因为一切引申义、比喻义等都是以本义为出发点的,掌握了本义,就能够以简驭繁,可以推知引申意义,解决一系列有关词义的问题。
此外,许慎在训释本义时,常常增加描写和叙述的语言,使读者加深对本义的理解,扩大读者的知识面,丰富本义的内涵和外延。
3.对汉字形音义三方面分析。
许慎在每个字下,首先训释词义,然后对字形构造进行分析,如果是形声字,在分析字形时就指示了读音,如果是非形声字,则常常用读若、读与某同等方式指示读音。
“六书”理论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优劣论

学习汉语的焦虑情绪,改变他们认为汉字难写、难认等想 诚提出另一问题:汉字的断代研究太薄弱,我们并不能将
法,提高学习效率。
汉字在各个时代的断代发展了解、考察、研究得很充分、
(四)有利于纠正学生的错别字,让学生从根源上重 很全面,这自然会影响到汉字系统的研究、描写。反映在
新认识汉字
课堂教学环节中,老师在给学生讲解汉字在每一阶段的发
语言应用研究
“六书”理论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 应用价值优劣论
□王瑞晓
摘 要:本文就“六书”理论是否应加入对外汉字教学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从其应用价值的优劣两方面进行解说。在 对外汉字教学中可以运用“六书”理论,但要因时、因地而异,不可一味地滥用,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 后再采用。
关键词:“六书”理论 对外汉字教学 应用价值 优劣
后来有人对“六书”是造字之本提出质疑,如戴震
认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是造字之法,这是毋庸置疑
的;但转注和假借是用字之法,它们并不能产生新字,故
而提出“四体二用”之说。后来又有“三书”说,主要包
括唐兰认为的象形、象意、形声;裘锡圭的表意、形声、
假借以及陈梦家的象形、假借、形声等。此后又有詹鄞
鑫、苏培成提出了新六书说。
首先“六书”抓住汉字“表意”这个根本特征,它
基本上反映了汉字构造方式的客观实际,对通过字形的分
析来理解本义、对把握字义的演变线索以及创造新字都有
重大意义。“六书”说不仅在中国古文字学中占有重要地
位,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我们当代人以及外国留学生学
习汉字、掌握汉字的形体、了解字义的演变、理解音、
形、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留学生即便面对庞大
等来表示物象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将生动的形象展现在留 处理,这种分类方法本身就不够严谨,缺乏科学性。
对六书理论的看法

1):通过线条化与图画拉开了距离,象形程度降低了,属于独体造字法,比如说“日( )(中间的一横是装饰性笔画,无实际性意义)”、“月( )”、“牛( )”、“羊( )”、“果( )”、“须( )”、“瓜( )”等字;
2):是用象征、借喻、暗示的手法,强调图形和文字相结合,比如说“大( )”、“婦( )”、“王( )”(天下所归往也,三画连其中谓之王)等字。
“来( )”、“令( )”、“西( )”、“北( )”、“韦( )”、“久(灸的初文)”、“朋( )(朋为两串具)”。
2):本有其字的假借,包括别字,比如说“草”、“弥”
以上为六书理论的具体介绍,接下来我想说说六书理论的意义:
1.六书理论为近代语源学,古文字学的根基;
2.六书理论对汉字ຫໍສະໝຸດ 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3.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譬”即声音。
1).途径=表意字+音符,比如说“星( )(这么多得小方形代表着众多的星星)”;
2).表意字+表意字:音符也有表意的作用。比如说“娶( )”(上面的“取“字有表意兼会意的作用)、“启( )(上面的“門”有会意兼形声的作用)”、“止( )”、“它( )(蛇的初文)”、“益( )(溢的初文,像水太满将要溢出来的形状)”;
下面我想对这六种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参考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分别具体介绍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下文括号中为对应字的甲骨文)
1.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1):纯符号性质的,比如说“上”( )和“下”( ),属于独体造字法,有抽象符号;
2):在象形文字上提示符号,比如说“本”( )(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末”( )(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朱”( )(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还有“亦”( )(像人流汗的形状)、“刃”( )(刀坚也、像刀有刃之形,凡刃之属皆从刃)等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书”在分析汉字形音义中的局限性
摘要“六书”理论自产生以来,在分析汉字的形音义方面具有极其的重要作用。
但随着汉字的演变与发展,其局限性也日益明显。
本文着重于探讨“六书”在分析汉字形音义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六书;汉字;形音义;局限性
“六书”一词产生之后,文字学者在讲汉字构形之时,往往会遵循“六书”的说法。
“六书”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說:“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
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
”由此可知,古人造字是先有义而后有音,然后才造出形。
而我们考求字义,是先观其形,再得其音,后得其义。
所以,在造字之始,形与义是相统一的,我们可以运用“六书”理论来分析汉字的形音义。
而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篆文,再到隶书、楷书,还有草书和行书,历经了多次重大变迁。
在汉字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形、音、义等各方面均发生了变化,如果再利用“六书”理论来分析汉字的构形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本文将从汉字的形、音、义三方面来阐释“六书”理论在分析汉字中的局限性[1]。
首先,不能运用汉字“六书”理论来分析演变之后的文字字形。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识声读的专著。
而今看来,许慎对一些文字构形的解释也有与文字本义不相符的。
这是因为处于东汉时期的许慎,没有看到甲骨文与金文,在运用“六书”理论对汉字进行分析时,便难免出现些许错误。
如“匈”。
《说文》:“匈():膺也。
从勹,凶聲。
,匈或从肉。
”而甲骨文作“ ”,“)”为“胸”的指事符号,胸前有物交叉。
战国楚简作“”,可以隶定为“胸”。
胸部的指事符号从人形上析离,由于“凶”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从“匈”字分化出来,所以许慎误以为凶声。
这种便是以讹体为说,分析字形出现错误。
再如“晵”。
《说文》:“晵():雨而昼夝也。
从日,啓省聲。
”“晵”字甲骨文作“ ”,从日,声,但后世“”字不单独使用,而是作“啟”。
因为许慎不知该字字形的演变,所以他分析的字形与初文不合。
还有现在推行的简化字。
比如繁体“產”。
《说文》:“产(),生也。
从生,彦省声。
”繁体字的“产”,我们可以运用六书理论据形索义,而简化之后的“产”用“六书”理论分析,则只知其声,不知其义。
所以,运用“六书”造字法分析汉字字形时,要考释出字源,否则很可能出现错误[2]。
其次,不能运用“六书”理论分析现代汉语的音读。
对于形声字来说,运用“六书”理论分析字音,则主要看声符的读音。
而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文字的读音与声符的读音均发生了变化。
假若这种变化不同步进行,就会出现声符读音与文字读音的偏离。
如“辈”,从“非”得声。
“辈”和“非”上古都属邦母微韵,后来“辈”和“非”的声母发生了轻唇、重唇的分化,二者的读音变远,“非”提供的声音理据弱化。
再如“旁”,从“方”得声。
“旁”“方”在上古均属並母阳韵,都属于重唇音,声音相同。
后来,“方”和“旁”的声母发生了轻重唇的分化,读音变远,“方”提供的声音理据淡化。
同时,也不能运用现代汉语的读音来分析古文字的字音。
如繁体字“豔”,从丰、盇声。
如果运用“六书”理论来分析字音,我们很容易发现它的声旁与该文字实际读音不同。
其实不然。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中“盍、盇,(古)匣叶”,“豔、艳,(古)余谈”。
根据音韵学知识,“豔”,喻母三等(余)上古归匣母,可见其与盍声同;而“叶、谈”主要元音相同,所以“豔”从盍。
再根据上古十三韵部,同横排的主要元音相同,所以“豔”为形声字。
综上,运用六书理论分析字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再次,依据“六书”理论考释字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清代段玉裁在《经韵楼集》中曾指出:凡字有本义,有引申、假借之余义焉。
守其本义,而弃其余义者,其失也固;习其余义,而忘其本,其失也蔽。
其实,意义一旦产生,便会随着事物的发展、人类认识的提高而不断发生变化,变化了的意义和根据本义所造的字形之间虽仍有联系,但人们想要找出这种联系,需颇费周折。
尤其是当变化了的意义取代较早的意义而成为常用义时,形义之间由于缺少了本义的过渡就更难被联系起来。
如“张”,本义是“施弓弦也”,沿着这一意义所具有的“伸张”特点引申出了“肿胀”、“帐幕”义,“肿胀”和“帐幕”都与“张”的字形没有直接联系。
再如“羞”,本义为进献食品。
《说文·丑部》:“羞,进献也。
从羊,羊,所進也。
”而后引申出“怕”、“羞愧”义,字形“羞”与“怕”“羞愧”义的联系便不明显。
再如“虹”。
该字甲骨文为“”,像长有两头的怪兽,巨口,有角。
古人认为“虹”是天上的神物,在雨天常探其带角的双首下地吸水。
而《说文》:“虹,螮蝀也。
状似虫。
从虫工声。
”“虹”为形声字。
不管是早期象形字,还是“从虫工声”的形声字,其构造意图都是把“虹”视为一种兽或虫。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虹”的认识逐步走向科学,却不明白“虹”之所以从“虫”了。
综上所述,“六书”理论在分析汉字字形、字音、字义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们不能随意地运用六书理论来分析汉字的形、音、义。
否则,便会贻笑大方。
参考文献
[1]许慎,徐铉.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444.
[2]李娜.《说文解字》误释字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