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学5-态度
《消费者行为学》课件——4.消费者的态度形成与改变

消费者态度 的基本功能
• 适应功能 • 防御功能 • 认知功能 • 表现功能
消费者态度的形成
诱因理论
学习理论
平衡理论
权衡利弊之后做出抉择 U=V*P
三个阶段(凯尔曼) 顺从 认同 内化
海德的平衡理论
消费者态度的形成
一般特点
1 消费者态度是消费者接受各种信息后经过思 考判断而形成的。
2 消费需要是形成消费者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转变
消费者他们对品牌的 评价缺乏信心,态度
更容易转变
奖励式的呈递
消费者态度的改变
• 改变信念 • 改变属性的权数 • 增加新属性 • 改变理想点
改变认 知成分
改变情 感成分
• 经典性的条件反射 • 激发对广告本身的
情感 • 增加对品牌的接触
改变行 为倾向
C O N S U M E R B E H AV I O R
外界因素的影响
• 信息的作用 • 个体之间态度的相互影响 • 自我知觉理论 • 团体有意无意的压力
消费者态度的改变
当前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几个特点
信念比追求利益更 容易改变
1
品牌信念比品牌态 度更容易转变
3
弱态度比强态度 更容易转变
5
以情动人的呈递 方式
7
2
4
6
8
品牌信念比品牌态 度更容易转变
消费者对产品参与程 度不高时态度更容易
1 消费者态度的基本构成 2 消费者态度的特性和功能 3 消费者态度的形成 4 消费者态度的测量 5 消费者态度的改变
图示
态度
构成 特性、功能
形成
测量
改变
消费者态度
态度 人们对于事物所持有 的肯定或否定、接近 或回避、支持或反对 的心理和行为的倾向。
消费者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人的大脑对直接作用于其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2.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阈限因感觉类型不同而不同,也因人而异。
4.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感觉到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刺激变动量。
5.学习:人在生活过程中,因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6.经典性条件理论(1)含义:当一种能够引起反应的刺激(即无条件刺激,简称UCS)与一种自身不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即条件刺激,简称CS)重复地同时出现一定次数后,条件刺激单独出现时也能引起相同反应的一现象。
(2)形成:巴甫洛夫实验(3)在营销中应用:A.建立联想或联系: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替换产生事物的相互联系。
B.避免消退:坚持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之间的联系来强化。
创造消退:禁烟广告——切断香烟与吸烟所带来的愉悦感之间的联系而获得成功。
C.自然恢复,已经消退了的条件反射,经过一段时间休息之后,当条件刺激再次出现时,条件反射会重新恢复。
D.刺激泛化E.刺激辨别(分化)7.操作性条件理论(1)含义: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因为被强化而发生的反应。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中,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
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的强度就增加,从而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
(2)形成:斯金纳实验(3)在营销中应用:A.通过强化引导消费者的行为,正强化(强化物可以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正强化)、负强化(强化物可以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负强化)、惩罚(强化物可以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惩罚)B.通过塑形引导消费者的行为 C.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更适合高介入度的购买情境。
如火车站附近和小区附近的店铺。
8.文化价值观: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关于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正确的以及人们应追求一个什么最终状态的共同信念。
消费者行为学名词解释

消费者行为学名词解释:1、消费者:狭义的消费者是指购买、使用各种消费品或服务的个人与住户,广义的消费者是指购买、使用各种产品与服务的个人或组织。
2、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了获取、使用、处置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为,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为的决策过程。
3、知觉:是消费者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感觉的材料加以综合整理,从而形成的对事物的完整映像,观念。
4、感觉:是消费者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个体通过眼鼻耳舌等感觉器官对事物的外形,色彩、气味、粗糙程度等个别属性做出的反应。
5、感觉阀限: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的刺激作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叫感觉阀限。
包括绝对阀限和差别阀限。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被称为绝对阀限。
能够引起个体感觉到的最小刺激变动量被称为差别阀限。
6、学习:是指人在生活过程中,因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首先学习是因经验而生的,其次,其的学习伴有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最后,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是相对持久的。
7、态度:消费者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正面或反面的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的感受和行为上的倾向。
态度不是与身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态度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的特点,态度是一种后天习得的一种偏好,以不利或有利的方式对一个对象作出反应。
8、个性:是指决定和折射个体如何对环境作出反应的内在心理特征。
内在心理特征包括使某一个体与其他个体区别的具体品质、特征、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
9、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一切的知觉、了解和感受的总和,自我概念回答的是“我是谁”和“我是什么样的人”一类的问题,它是个体自身体验和外部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6章 消费者态度(消费者行为学)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 ( L· Festinger )于 1957 年提出并形成的一套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认知系统中都同时存在着 许多认知要素,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关 系: A)不相关:一个认知要素与另一个之间没有逻辑 关系或者说彼此毫不相干。 C)协调:指两个认知要素在逻辑上彼此相符,一 个要素是另一个要素的结果。 B)不协调:指两个认知要素的逻辑不相符。
不协调认知项目数量×认知项目的重要性
不协调程度=---------------------------------------------协调认知项目的数量×认知项目的重要性
认知失调理论(续)
当人们认知体系内呈协调关系时,就会设法 保持这种协调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 素相矛盾的信息;当人们的认知体系内发生 了不协调,就会设法去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 调状态。
三、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保护自我不受焦虑和恐吓的威胁。
态度有助于帮助个体回避或忘却严峻 环境及难以正视的事实。 广告可利用消费者对被“社会流放”的 心理,发展消费者对被社会接受、自 信和吸引力有关品牌的积极态度。
四、效用功能
态度能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和趋利避害,获 得他人和社会群体赞同、奖赏,指导个体去 获取渴望的基本利益。例如:汽车广告宣传 产品性能,就反映了态度的效用功能。 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 对能够给予回报的产品/品牌形成积极 的态度,反之亦然 说明提供回报或允诺的重要性
A品牌 B品牌 C品牌 D品牌 E品牌
注:对每一属性的评分从0到10,10分表示最满意的评价
五、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 (ELM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是消费者信息处理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模型。 根据这个模型,态度改变归纳为两个基本的 路径:中枢的和边缘的。 ELM模型的基本原则是:不同的说服方法依 赖于对传播信息作精细加工的可能性高低。 当精细加工的可能性高时,说服的中枢路径 特别有效;而当这种可能性低时,则边缘路 径有效。
消费者行为学之态度及其改变

消费者行为学之态度及其改变一、引言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心理、动机和行为的学科。
在消费者行为中,态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消费者的态度会影响其购买决策和行为,同时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本文将围绕消费者行为学中的态度以及其改变进行探讨。
二、消费者行为学中的态度2.1 概念解释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持有的评价、信念和情感构成的总和。
在消费者行为中,态度可以被视为消费者对产品、品牌或服务的看法和感受。
2.2 形成因素消费者的态度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特征、社会环境和市场营销活动等。
个人特征如个人性格、价值观等会影响个体对产品的态度。
社会环境如文化、群体和家庭等也会对消费者的态度产生影响。
此外,市场营销活动如广告、促销等也是塑造消费者态度的重要手段。
三、态度的改变消费者的态度是可以被改变的,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态度改变机制。
3.1 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当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会感受到心理上的不适,从而倾向于改变态度以减轻冲突感。
例如,如果一个消费者购买了一件昂贵的产品,但后悔了自己的决定,就会倾向于改变自己对该产品的态度,从而减轻后悔感。
3.2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态度的影响。
通过社会比较和社会认同等机制,社会影响能够改变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态度。
例如,当一个消费者发现其他人都对某个产品持有积极态度时,他可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对该产品的态度。
3.3 商家的营销策略商家的营销策略也是改变消费者态度的重要手段。
通过广告、促销等方式,商家能够改变消费者对特定产品的态度。
例如,通过打造积极的品牌形象和宣传,商家能够塑造积极的消费者态度,从而促进产品销售。
3.4 个体经验个体的消费经验也是改变态度的重要因素。
一个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会对产品的性能、质量等有自己的切身感受,这些感受会影响他对产品的态度。
例如,如果一个消费者在使用某个产品时遇到了很多问题,他就可能对该产品产生负面的态度。
消费者行为分析:消费者态度与行为

计算机品质超群,但这些消费者可能并没有意识到需要拥 有一台IBM计算机,由此造成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8
2、消费者态度与购买行为不一致的影响因素
(2)购买能力
消费者可能对某种产品特别推崇,但由于经 济能力的限制,只能选择价格低一些的同类 其他牌号的产品。
态度测量
11
2、消费者态度与购买行为不一致的影响因素
(5)态度测量与行动之间的延滞
态度测量与行动之间总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在 此时间内,新产品的出现、竞争品的新的促销手 段的采用,以及很多其他的因素,都可能引起消 费者态度的变化
进而影响其购买意向与行为。时间间隔越长,态度与行动之间的偏差或不一 致就会越大
6
2、消费者态度与购买行为不一致的影响因素
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造成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态度与行为之间还有很多中介因素起作用。
下面介绍一些主要影响因素:(1)购买动机(2)购买能力延滞。
7
2、消费者态度与购买行为不一致的影响因素
(1)购买动机。 即使消费者对某一企业或某一产品持有积极态度和好感, 但如果缺乏购买动机,消费者也不一定会采取购买行动。
12
谢谢观看
13
4
1、消费者态度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2)态度影响消费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起着过滤的作用。消费者在接触各 种来源的产品信息时,也会因对企业、产品的不同态 度,产生先人为主的见解,从而影响他对这些信息的 注意和理解。
(1)消费者态度将影响其对产品、 商标的判断与评价。
比如,人们一般对名牌产品怀有质 量好的信念和态度,所以在一些人中 形成了宁愿多花钱选择名牌的倾向。
《消费者行为学》 第五章、态 消费者的信念、态度与

2.信息发布者的吸引力 信息发布者外表吸引力与信息说服效果之间的
关系
3.信息发布者的受众喜爱程度 受众喜爱的信息发布者,所发布或传递的信息
往往具有较强的说服效果,因为人们常常表现出爱 屋及乌的倾向。
三、信息特征与说服效果
〔一〕信息内容与说服效果 1.信息内容的复杂程度 2.信息结论的表述 3.比较性信息 4.单面论述与双面论述信息 5.信息中的恐惧诉求 6.信息中的幽默诉求
第三节 消费者信念、态度与行为的改变
一、信念改变的说服路径 〔一〕精心加工可能性模型与说服路径
中央路径:认知反响-信念改变-态度改变- 行为改变
边缘路径:信念改变-行为改变-态度改变
〔二〕客体态度模型与说服路径
客体态度模型认为消费者的态度取决 于:某个客体突出属性的数量,消费者 对这些属性的评价以及该客体拥有这些 属性的可能性。
第五章 消费者的信念、态度与行为
学习要点 1.消费者信念、态度与行为的概念及其相
互关系; 2.消费者态度测量的模型与方法; 3.消费者信念、态度与行为改变的路径选
择; 4.营销信息沟通与说服效果。
第一节 消费者信念、态度 与行为的构成
一、消费者信念、态度与行为的概念 〔一〕消费者的信念
消费者的信念(Belief)是指消费 者所拥有的关于客体、属性以及相关 利益的知识。
凯茨(Daniel Katz)的态度功能学说 1.功利功能 2.自我保护功能 3.认识功能 4.价值表达功能
〔三〕消费者的行为
消费者的行为(Behavior)是指消费者 从事与获取、使用和处置产品或效劳相 关的活动。
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是 指消费者方案以某种特定方式获取、使 用和处置产品或效劳的倾向。
消费者行为(4)

该模型涉及三个基本要素: (1)显著信念(salient belief)。信念它有两层含义:第一,信念 是信念对象与属性之间的联结关系。第二,信念是一种主观判 断。 显著信念就是指对消费者态度起决定作用的信念。 (2)信念强度(belief strength)指消费者相信某个对象具有某种 重要属性的可能性。 (3)信念评价(belief evaluation)反映的是消费者怎样看待某
4.3.3.行为反应测量法 . 行为反应是观察人们对相关对象的实际行为反应,把行为反应作 为态度测量的客观指标。采用行为反映测量方法,可以避免因被测 试者知觉而造成的有意掩饰,从而有利于得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 料。但由于行为和态度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行为只是态度反 映的一个重要参考系数,因此,不宜单以观察行为来确定其态度。 常用的行为观察和测量技术有空间距离测量和生理反应测量:
2.利克特 .A.Likert)量表法 利克特(R. . 利克特 量表法 美国心理学家利克特在瑟斯通量表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更为简 便的态度测量表。回答该表问题时,可以使用陈述性语句答出有关 态度的倾向,但不将题目按内容强弱程度均衡分解为若干个连续系 列,而是仅采用肯定或否定两种陈述方式。然后要求被测者按照同 意或不同意的程度作出明确回答,供选择的态度在量表中用定性词 给出,并分别标出不同的量值。 3.利克特量表法的应用 ﹙省略,参见教材P102﹚
5.社会判断理论 社会判断理论 社会判断理论(social judgment theory)假设人们对于有关态度对 象的信息会加以同化,即以原有的态度作为参照标准,将新信息进 行归类和处理。根据这一理论,人们的现有态度会对新态度的形成 产生影响和制约。人们常说的“先入为主”就是这个意思。
该理论强调,某个刺激或信息是否被接受,总是因人而异。人们 根据态度标准会形成一系列的接受圈和否定圈。符合现有态度标准, 即落在接受圈内的观念和事物就会得到承认。如果落在接受圈内的 信息本身并不完全一致,那么,人们就会对其进行协调或调整,使之趋 于一致与和谐,这个过程就称为同化作用;另外,落在否定圈内的信 息可能遭受比客观的不一致性更强烈的排斥,这就产生了排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 5消费者的态度
第三节 消费者态度的测量方法
1.瑟斯顿等距量表 2.李克特量表 3.语意差别量表 4.行为反应测量
Chap 5 消费者的态度
根据涉入水平的递进,态度形成的三阶段 顺从(Compliance):在社会影响下,个人 仅仅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得和别人一致, 对为什么自己要这么做并没有深刻的认 识,也没有多少情感成分。这时个体对 行为的态度主要受到奖惩原则的支配, 一旦外部强化或刺激因素消失,行为也 可能终止,因此,这种态度是表面的、 暂时的、易变的。
∑ i ei b
对成功的 态度 对成功的 预期
过 去 尝 试 的 次 数
近 期 的 尝 试
∑ je j b
对失败的 态度 对失败的 预期
对 尝 试 的 态 度
尝 试 的 意 图
尝 试
∑ k ek b
对程序的 态度
对尝试的 社会规范
Chap 5 消费者的态度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一、态度的形成 所谓态度的形成是指从对某一给定的 对象没有态度到对它有一些态度的 转变。态度的形成是一种学习的结 果,因此其形成方式同学习理论中 的三大类。
1. 定义:态度是指对一个特定对象 (例如品牌),所学习到的持续性的反 应倾向,这一倾向代表着个人的偏好和 厌恶、对与错等的个人标准。
Chap 5 消费者的态度
2. 态度的特性
态度是有其所针对的对象的
态度是经由学习获得的
态度与行为具有一致性
信念、态度与行为之间具有关联性
态度是发生在情境中的
行为
感情
感情
行为
信念
基于体验 消费的态 度
Chap 5 消费者的态度
(二)多属性态度模型(Multiattribute Model)
基本要素:
属性(Attributes):态度对象的特性
信念(Beliefs):对特定态度对象的认知反应了 某一属性对消费者而言的相对优先权, 权重的大小因人而异。
认知成分:从态度对象和与各种资源相 关的信息的直接经验组合中获得的知识 与知觉。表现为对态度对象的信念。
情感成分:一个消费者对某一特定产品 或品牌的感情或感受组成了态度的情感 成分。表现为对态度对象的感觉。
行为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采取特定 的行为或举动的特殊方式的可能性或倾 向性。表现为对态度对象的行为意向。
Chap 5 消费者的态度
1. 费雪宾(Fishbein)模型的基本公式:
A =∑ I
ij ij
ij
其中:i= 属性; j= 品牌; A= 特定消费者对品牌j 的态度分数 β= 消费者关于品牌 j 具有属性 i 的程度的 信念 I=消费者对属性 i 施以的权重。
费雪宾模型的策略性应用
信念(β) 属性(i)
P O + + + X P + O + X
P
X +
P +
+ O
X
O
Chap 5消费者的态度
三、信息源对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影响
信息源或传递者的专长权威性 信息源或传递者的公正可信度 传递者外表的吸引力 对传递者的喜爱程度
Chap 5消费者的态度
四、改变消费者态度的营销策略
改变基本动机功能 联结策略 解决互相冲突的态度 改变多属性模型的成分 直接从改变行为入手
Chap 5消费者的态度
影响层级(hierarchy of effects)
标准学习层级Standard Learning Hierarchy : 基于认知 信念 感情 行为 信息加工 低涉入层级Low-Invovlement Hierarchy :的态度 基于行为 信念 学习过程 经验层级Experiential Hierarchy of Effects 的态度
Chap 5 消费者的态度
3. 信念、态度与行为联结偏离的可能原因
涉入不够 购买可行性不够 情境因素 测度上的问题
Chap 5 消费者的态度
二、态度的功能
效用功能(Utilitarian function):效用功能与基本 的奖惩原则有关 价值表现功能(Value-expressive function):具有 价值表现功能的那些态度表现了消费者的核心 价值观或自我概念。 自我防御功能(Ego-defensive function):为了防 御外来威胁和保护个体而形成的态度就表现出 自我防御功能。
Chap 5 消费者的态度
认同(Identification):由于喜欢某人、某群 体或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采取 与其相同的行为。这种态度带有较多情 绪和情感成分,虽然不一定有深刻的认 识作为基础,但此时的态度已经比顺从 阶段更为深刻,也更加积极主动。 内化:个体把情感认同的东西与自己持 有的信念、价值观等联系起来,这时的 态度就已内在化成为人们价值体系的一 部分,从而较为根深蒂固不易改变。
Chap5 消费者的态度
大部分的消费者实际行为的产生,都 会经过态度的产生。态度对于行为 具有某种程度的预测能力。 本章结构: 第一节 态度的定义、功能与模型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第三节 态度的测量方法
Chap 5 消费者的态度
第一节 态度的定义、功能与模式
一、态度(Attitude)的定义与特性
用代数公式简要表示如下:
B ≈BI = W1 • AB + W2 • SN
AB = ∑ i I i B
i =1 n
SN = ∑ NB j )( MC j ) (
j =1
n
对于行为结 果的信念(Bi) 对于行为结 果的评估(Ii)
不同来源的规 范信念(NBj)
= ii=1
∑Biieii bI
n n
态度 AB 行为 B
如果新的意见与已有的标准有较大差异, 则可能不被接受,即产生对比效果。
Chap 5消费者的态度
(三)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 人们在分析态度时会考虑他所认为相互关 联的一些事物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三种因素:自己(O), 自己对他人(P)的知觉,自己以及他人对 态度对象(X)的知觉。 平衡理论认为人们希望在这三种因素之间 维持一种认知的一致性,即保持平衡。
Chap 5消费者的态度
P
情感联结 他人
单元关系
态度对象 / 标的物
自己
O
情感联结
X
情感联结代表观察者对代言人和标的物的正负情 感,而单元关系则是指代言人与态度标的物的联 结关系是否成立
平衡理论中的平衡与不平衡关系
P + O X P + O + + X
P
-
X +
P -
+ O
X
O
平衡理论中的平衡与不平衡关系
Chap 5消费者的态度
二、态度变迁的有关理论
(一)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 人们会根据对自己行为的观察来判断自己 对某一对象所持的态度。 自我知觉理论与低涉入层级有关,在这种 情形下,人们在最初实施某种行为时并 不持有强烈的内在态度。之后,态度的 认知和情感成分才统一起来。通常,习 惯性的购买行为会在事后产生积极的态 度,即如果我不喜欢,我干吗买它?
学术声望 女校 花费 离家近 运动 聚会气氛 图书馆 态度分数 重要 程度(I) 6 7 4 3 1 2 5
史密斯 普林斯 拉特格 北方 大学 顿大学 斯大学 大学
8 9 2 2 1 1 7 163 9 3 2 2 2 3 9 142 6 3 6 6 5 7 7 153 3 3 9 9 1 9 2 131
Chap 5消费者的态度
(二)社会判断理论(Social Judgment Theory)
又称同化对比理论(Assimilation and Contrast theory) ,基本观点:人们会将新收到的 信息根据已知的信息加以同化,即人们 会以目前的态度作为参考框架对新信息 进行归类。 新的信息意见与已有的态度标准较为一致, 则认为产生了同化效果;
Chap 5 消费者的态度
2.合理行动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模型
引入“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BI)”“主观规范 (Subjective Norm,SN)”两个概念。
用BI代替B,则消费者的行为意向既取决于消费者 对行为B的态度,又取决于主观规范对形成行为 的影响。
行为意向 BI
∑ NB j )(MC j ) (
j =1
n
遵守主观规 范的动机(MCj)
主 观 规 范 SN
Chap 5 消费者的态度
3. 尝试理论(The Theory of Trying)
将“行为”这一因变量由“尝试”来替代, 在行为和尝试之间加入许多干扰变量, 包括:
过去尝试的次数 近期的尝试 信念 对于结果的评估 对过程的态度 对达成目标的成败预期 对尝试的社会规范的主观看法
认知功能(Knowledge function) :有些态度的形 成反映人们对了解秩序、结构和意义的需要。
Chap 5 消费者的态度
三、态度的结构模型
三成分态度模型
费雪宾模型
多属性态度模型
合理行动模型 尝试理论
Chap 5 消费者的态度
(一)三成分态度模型
认知
认知
情感
意动
行为
情感
Chap 5 消费者的态度
Chap 5 消费者的态度
案例: 经由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获得的态度: 刺激泛化品牌延伸:玉兰油从护肤品品 牌拓展为身体护理用品(态度形成在先)。 经由工具性条件反射学习获得的态度: 态度在购买和消费行为之后出现。偶然 的使用玉兰油防晒产品的经验获得正面 态度 经由认知学习获得的态度:玉兰油的美 白产品富含熊果苷、VC,美白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