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使臣的不同命运——郭嵩焘与曾纪泽的外交人生
清朝驻外使节郭嵩焘生平简介

清朝驻外使节郭嵩焘生平简介郭嵩焘(1818年—1891年),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
字筠仙,号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城西人。
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朝驻外使节郭嵩焘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郭嵩焘生平简介郭嵩焘年少时曾就读于湘阴仰高书院、长沙岳麓书院。
道光十五年(1835)中秀才,两年后中举。
道光二十七年(1847)会试,得中二甲第三十九名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咸丰二年(1852)底,太平军攻克武昌,浩荡东下,咸丰帝饬令丁忧在藉的曾国藩兴办团练,曾数辞不允,郭嵩焘几度登门,曾国藩终为所动,创办湘军,罗致郭嵩焘于幕中,出谋划策、募捐筹饷,成为曾国藩的得力助手。
咸丰三年(1853)五月,郭嵩焘率湘军赴江西援救楚军江忠源部。
经实战观察,郭嵩焘认为太平军之所以攻无不克,多赖水军,遂向江忠源上“编练水师议,忠源韪之,令其疏请敕湖南北、四川制战船百余艘”。
此举使湘军由劣势转为优势,郭嵩焘因功授翰林院编修。
此后三年,受曾国藩派遣赴湖南、浙江等处筹饷,曾途经上海,参观外国人所办图书馆和外国轮船,接触了一些外国人,了解到西方的情况,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动。
咸丰八年(1858),郭嵩焘离开曾国藩幕府,入值上书房。
次年,英法军舰屯集天津大沽口外,郭嵩焘受命前往协助僧格林沁布置防务。
临行前,郭嵩焘将多年来对西方事务的思考具疏上奏,认为要“制御远夷”,首先要了解外国情况,建议从广东、上海、恰克图、库伦等地选派通晓外国语言的人才入京转相传司,并在天津设局,仿制西式战舰以制夷。
咸丰帝对此大感兴趣,立即召见询问具体方略。
至大沽口后,因反对僧格林沁撤防北塘而辞去。
同治元年(1862),授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
次年,署理广东巡抚,镇压广东境内的太平军残部。
五年(1866),因与两广总督瑞麟不合而罢官回籍,在长沙城南书院及思贤讲舍讲学。
光绪元年(1875)初,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再度出山,授福建按察使。
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纪泽生平简介

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纪泽生平简介曾纪泽,字劼刚,号梦瞻。
汉族。
清代著名外交家,曾国藩长子。
初袭父一等毅勇侯爵。
光绪年间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也是当时秉承“经世致用”新思维的官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纪泽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曾纪泽生平简介曾纪泽道光十九年生,自幼受严格教育,通经史,工诗文,并精算术。
及长,因受洋务运动影响,复力学英语,研究西方科学文化。
识者每以“学贯中西”誉之。
同治九年(1870)由二品荫生补户部员外郎,光绪三年(1877)父忧服除,以承袭爵位入京。
光绪四年(1878)派充出使英国、法国大臣,在英办理订造船炮事宜,补太常寺少卿,转大理寺。
在出使任内,深入了解各国历史、国情,研究国际公法,考察西欧诸国工、商业及社会情况。
又将使馆由租赁改为自建,亲自负责图书、器物购置,使得使馆的规模既不失大国风度,亦不流于奢靡。
驻外严于操远,节约公费,摒弃贪劣,倡导廉洁之风,为外国人所敬重。
光绪五年(1879),巴西通过其驻英公使与曾纪泽联系,谋求与中国建交、通商,并招募华工垦荒。
曾纪泽建议清廷予以同意;唯对招募华工一事,因美洲各国虐待“苦力”,请予以拒绝。
1878年(光绪4年)6月,清政府曾派崇厚赴俄谈判索回失地,崇厚在沙俄的威胁下,在清廷不知情的情况下,于1879年(光绪5年)12月2日擅自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除割去霍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里斯河流域大片富饶的领土外,还赔款500万卢布。
伊犁名义上归还中国,实际上却是“已成弹丸孤注,控守弥难”的残破空城了。
清廷得知后极为震怒,于1880年(光绪6年)派曾纪泽兼任出使俄国大臣,与沙俄谈判修改崇厚擅订的《里瓦几亚条约》。
曾纪泽抵达俄国后,“与俄外部及驻华公使布策等前后谈判历时10阅月,正式会谈辩论,有记录可稽者51次,反复争辩达数十万言。
至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1881年2月24日),终于达成《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
中国第一位驻外外交官——郭嵩焘

中国第一位驻外外交官——郭嵩焘中国第一位驻外外交官——郭嵩焘作者:王仕琪来源:《闽南风》2010年第05期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
道光年间进士。
1853年随曾国藩办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地天国革命。
1859年曾去津助僧格林沁抗击英法侵略军。
1863年署广东巡抚,1875年命在总理衙门上行走,署兵部左侍郎。
1877年起,任清政府驻英法公使。
1878年8月被清政府召回,从此闲居,1891年病逝。
郭嵩焘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外交官。
中国首次对外派遣常驻公使1876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其中一条是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
今人看来这是最正常、平常的一件事,可能认为与《烟台条约》中赔款、通商等项相比,不值一提。
但在当年,这意味着承认“天朝上国”的崩溃,是有“天翻地覆”之感的大事。
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互派大使,这是近代国际交往的惯例和常礼。
但中国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从无派大使到“属藩”之说。
而近代以来中国屡遭西方列强侵略,一方面感到与“蛮夷之邦”的“洋人”打交道有失身份,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屈从列强的压力和蛮横要求。
这种对“洋人”既鄙视又恐惧的心理与坚持传统礼仪、中外从不互派大使的观念紧紧纠结一起,更不愿派遣驻外大使。
互派大使,意味着承认“天朝上国”的崩溃。
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争论最大、咸丰皇帝和王公大臣最为痛心疾首的一条即外国公使驻京。
1858年中英天津谈判时,中方代表曾表示皇帝宁可一战也绝不让步。
但在英国代表与其将来北京挤满了外国军队、不如现在就痛快答应的武力威胁下,咸丰皇帝最终勉强同意,批准了《天津条约》。
同意外国公使驻京的消息传来,清廷大员一片怒斥,认为撼动国体,“从来外夷臣服中国”,来华朝贡均不许久留,允许外国公使驻京是“不修臣节”。
咸丰皇帝则又强调外国公使驻京是只准暂住,而且一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眷属”;如果英、法两国以条约为依据一定坚持其公使常驻北京,则他们“必须更易中国衣冠”;同时又要中方谈判代表改订部分条款。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自查高三历史答案

东莞市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xuéqī)期末教学质量检查高三文综(历史)24、在唐代,朝廷官员的父母亲趋势,皇帝强迫其辞官三年,回到祖籍,为父母亲守制。
到了宋、明、清时期(shíqī),均沿用了这项制度。
这说明:A君主专制(jūnzhǔ zhuānzhì)的加强 B 宗法观念影响(yǐngxiǎng)深远C地方分权(dì fānɡ fēn quán)的削弱 D 忠孝观念最终形成25、武帝时置刺史,“一条察强宗巨家。
二条察太瘦侵渔聚敛。
三条察失刑。
四条察选举不平。
五条子弟不法。
六条察太守阿附豪强”。
由此可知: A刺史拥有地方最高权力 B西汉豪强地主的势力强大C置刺史有利于中演集权 D刺史的级别高于地方太守26、521年梁武帝颁布诏书: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
又于京师置孤独园,孤幼有归,华发不匮。
若终年命,厚假料理。
尤穷之家,勿收租赋。
最能说明:A孤独园是我国重要社会福利机构 B人口南迁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C梁武帝劝化臣民信仰佛教的手段 D梁武帝对儒家所倡导的仁政的追求27、《国史探微》记载:“圆寂僧侣的私人所有物在唐、宋、元各朝已在寺院中拍卖。
元朝时代寺院也发行彩券来筹取基金”这种现象体现了:A“三教合一”的趋势 B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C佛教出现严重危机 D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28、1867年5月1日,通政使于凌晨奏称:“今天文算学馆甫设而争端即启,争端启则朋党必成。
夫天文算学术本属技艺之末,其果能得力与否尚不可知,而先令臣子别开分门,开国家未有之风气,所关实非浅鲜。
”这反映了当时:A技艺之争引发政治之争 B洋务运动的必要性争议C洋务派顽固派水火不容 D朝野上下对位懵懂无知29、民国12年夏,孙中山先生派蒋介石赴俄,考查红军和共产党的组织。
同年冬,苏联派遣鲍罗廷来华作顾问。
这说明:A孙中山想要联合苏共进行民主革命 B孙中三阶级立场的转变C孙中山想要联合俄国进行民主革命 D孙中山想要改组共产党30.中国近代奇女子张幼仪被丈夫徐志摩抛弃,成为民国以来新式离婚第一人。
历史趣谈:清朝首任驻外大使郭嵩焘鲜为人知的荣辱一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首任驻外大使郭嵩焘鲜为人知的荣辱一生
导语:中国的外交部最近很火,让各国都看到了中国在外交上面的硬气与大国风范。
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并没有对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直到鸦
中国的外交部最近很火,让各国都看到了中国在外交上面的硬气与大国风范。
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并没有对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直到鸦片战争西方列强轰开了中国的国门,此时的清政府从“天朝上国”的观念中苏醒过来,终于意识到了外交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1876年8月,清政府在英国伦敦设立了第一个驻外使馆,并向该国派驻了首任全权公使郭嵩焘。
然而,郭嵩焘这次出使之旅自始至终承受了巨大压力和非议,遭受了诸多人为的障碍和挫折,最终使他以失败而归。
相较曾国藩、左宗棠这样的晚清重臣,郭嵩焘的名气就小了很多。
其实,郭嵩焘是湘军的创建者之一,他平生可以说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组建湘军和筹办洋务。
儒家传统友道是维系湘军集团的一个重要枢纽,湘军元老曾国藩、郭嵩焘、刘蓉三人长达四十余年的友谊,将这一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也是湘军集团能够在错综复杂的近代史上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郭嵩焘年纪轻轻就中了秀才和举人,在读岳麓书院时认识了曾国藩和刘蓉,曾国藩比郭嵩焘大六岁,刘蓉大郭嵩焘两岁。
这三人志同道合,爱谈圣贤,且都极其崇拜经世致用之学,三人于古文也都推崇桐城派,相同的智趣和相同的信仰,使他们异常亲密,郭嵩焘在《玉泉老人自叙》中回忆说:“初游岳麓,与刘孟容中丞交莫逆,会曾文正公自京师就试归,道长沙,与刘孟容交旧好。
欣然联此,三人僦居公栈,尽数月之欢,砰砰然觉理解之渐见圆通,而神识之日增扬诩矣。
”
生活常识分享。
【doc】郭嵩焘、曾纪泽与晚清侨务——以清政府驻新加坡领事馆设立为个案

郭嵩焘、曾纪泽与晚清侨务——以清政府驻新加坡领事馆设立为个案CANGSANG郭骞麦,曾浮魄淆侨以清政府驻新加坡领事馆设立为个案杨晓成摘要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华侨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晚清朝野对外认识的不断变化,华侨问题逐渐受到晚清政府重视.其中,驻英法公使郭嵩焘,曾纪泽堪称代表.他们既表现出对华侨问题的卓越见识,又参与了在新加坡的设领护侨实践.经过二人的先后努力,清政府驻外的第一个领事馆——新加坡领事馆得以建立,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广大东南亚侨民之利益.郭嵩焘,曾纪泽对晚清侨务的贡献颇受肯定.关键词郭嵩焘曾纪泽晚清侨务新加坡领事馆外交政策不仅反映整个民族的利益和愿望,而且代表本国对外部世界所持的态度.当中国历史步入清王朝晚期,伴随着对传统夷夏观念的反思与批判,世界意识及国家主权观念的萌发,外交政策的演变则经历了一个突破传统外交观念束缚的艰难曲折的过渡历程.在这一演变历程中部分精英人物新思想的萌发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行为都显示出关键的作用,最直接地影响了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本文所涉及的晚清政府先后两位驻英法公使郭嵩焘,曾纪泽与晚清侨务即是如此.一,清政府对侨民及设领态度的转变领事是一国政府派驻外国,以维护本国利益,保护本国公民合法权益的官员.驻外领事馆是其常驻工作机构.外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派驻领事,设立领事馆始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首次规定了五口通商,并允许英国派驻领事,成为外国在华设领之始.随后,美,法,俄,德等国也先后与清政府签订条约,并在各通商口岸设领,派驻领事.相较外国政府而言,清政府在海外设领长期没有结果.这固然与列强从中阻挠有极大关系,但其中不可推卸的一个要因则是由于清政府长期闭关自守,对西方近代外交惯例知之甚少,未对西方在中国设领做出积极,对等的反应.早在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就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广大海外侨民常常被视为违反国策的"盗匪","贱民",被认为"自弃王化".政府对他们非但不关心,还时常予以严厉打击,设置领事馆保护其利益则更无从谈起.如康熙皇帝一度认为:"海外有吕宋噶喇吧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代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ll】被誉为封建时代杰出君主的康熙对海外华侨的态度尚且如此,其后继者态度可想而知.封建君主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政府对华侨的态度,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1858年中美订立《天津条约》时,美国公使代表杜邦建议中国政府在美设领管理中国侨民时,直隶总督谭廷襄竞以"敝国大皇帝抚有万民,何暇顾及此区区漂流外国之浪民"作答.直到19世纪70年代中期,清政府才真正意识到海外设领的必要性.这种转变是对海外华工问题出现并日趋严重的反应. 1860年《天津条约》使华工出国合法化,海外华人激增,交涉事件El益繁多.1872年,清政府得知古巴,秘鲁华工有被虐事件,便于次年派遣留美学生主事陈兰彬,帮办容闳前去调查.根据他们的报告,清政府得知了华民在外被虐的惨状,认为如果不在各国设领护侨,"不独无以对中国被虐人民,且令各国见之,亦将谓中国漠视民命,未免启其轻视之心"_引.至此,清政府对华侨和设领的态度才开始有所改变.二,郭嵩焘,曾纪泽的进步思想清政府对侨务态度的转变深受早期驻外使节的影响.中外一18一交往日渐加深后,早期驻外使节因其在对外交往中实践经验的积累,成为了在侨务问题上态度最进步的一批人.其中,郭嵩焘与曾纪泽堪称代表.在人口与移民问题上,郭嵩焘早在1863年广东巡抚任上时就提出了"凡洋人招工出洋,准其开设招工所,听人投充"[41的建议,希望清政府应时顺势,鼓励人多地少地区的人民移民海外.在驻英法公使任上,他又指出中国"人口日多,生齿日繁",主张"中国国家之意,以民人穷苦者多,但能出洋谋食,不宜禁止,惟当立法使无受陵虐而已"[51.关于这一问题,曾纪泽在同英人的交谈中同样认为:"(中国)现时不下四万二千万人.孳生日繁,则日用不能甚裕,天道然也.民人有愿出洋谋生者,宪章之所不禁;顾只能顺民之情,未尝定法制以强之."在海外华民处境问题上,郭嵩焘也有深切体会.1877年他在讨论海外设领护侨问题时,就强调东南亚华侨"间有屈抑,常苦无所控诉",渴望得到祖国的保护.曾纪泽也有诗云:"岛屿羁氓成仆隶,梯航奇局辟鸿蒙."【以展示华侨命运的悲惨.在华侨与中国的关系问题上,郭嵩焘认识到,"中国通商之利一无经营,其民人经商各国,或逾数世或历数年,与中国声息全隔"I9],因此必须加强中国和海外华侨的经济联系,引导海外华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力,扩大清政府的收入来源,最终缓解清政府的财政困境.曾纪泽同样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指出:新加坡"华民之经商寄寓于该处者,辐辏往来,日臻繁盛"『IoJ.郭嵩焘,曾纪泽在海外侨民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进步陛思考,他们认为中国当前的要务之一便是妥善处理居住在海外的侨民,并加强他们与中国的关系.其后新加坡便成为二人的用武之地三,郭嵩焘,曾纪泽与新加坡设领自明清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东南亚已经成为中国海外侨民的重要活动区.至鸦片战争前夕,这里的华侨人数已接近150 万,逐渐形成了比较突出的华侨问题.所以郭嵩焘和曾纪泽在出访欧洲途经东南亚的过程中,一方面努力将这里侨民的真实情况记录下来,并带回国内,引起清政府的重视.另一方面又借助他们对晚清朝廷的影响力,以其敏锐的外交眼光,在日渐成熟的侨务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在新加坡付诸行动.1876年10月31日,郭嵩焘正式提出在新加坡设置领事馆的建议.他说:"英国属地新加坡等处,中国流域经商人民共计数十万人,应分别设立领事,以资弹压."…q877年,郭嵩焘向总理衙门上《新加坡设立领事片》,在设领的细节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郭嵩焘的努力和国内开明官员的支持下,清政府终于同意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在英国方面,1877年1月21日,郭嵩焘作为中国首任驻英使臣抵达伦敦后,便同英国外交部就中谚?2009?6CANGSANG国在新加坡设领的问题进行谈判,其间,"文牍往来,互相辩诘,殊费周折"fl21.经过一番艰苦的斗争,英国政府被迫答应了郭嵩焘的要求.1877年10月,新加坡领事馆正式设立,成为中国海外的第一个领事馆.由于郭嵩焘初涉侨务,所以在新加坡设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比如他忽视了领事馆对侨民的保护功能,将其定位在"弹压"侨民的功能上.这样,在交涉过程中郭嵩焘没有认真考虑领事人选问题,他同意了英方规定的中国领事馆只能是一种临时性设置,领事人选排除清政府所派官员,要由当地有声望者担任.最后,中英双方同意当地侨商胡璇泽担任该职,但胡璇泽身兼俄,日,中三国驻新加坡领事,他周旋于三国,当地土着和侨民之问,事务驳杂,严重限制了清政府驻新加坡领事馆职能的发挥和正常运转.此外,在新加坡领事馆的经费问题上,郭嵩焘也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建议,领事馆一开始就出现了经费问题.1877年8月9 日,郭嵩焘在奏折中说:"西洋各国以通商为制国之本,广开口岸, 设立领事,保护商民,与国政相为经纬,官商之意常亲;中国通商之利一无经营,其民人经商各国,或逾数世,或历数年,与中国声息全隔,派员经理,其势尤格而不入.""臣愚以为此时设立领事, 取从民愿而已,毫无当于国计.是以领事之名可立,领事之费必不可多.""若更听从各使臣设立领事,开报薪水,以有用之经费,资无名之支销,于国计无裨丝毫,于经理各国事宜亦万不能持久.是今13多一豪举,更历数年亦必多一贻累.""是以在新加坡谕知胡璇泽,但允发给开办经费,应支薪水听从筹划报销.胡璇泽亦欣然允存."[啃廷听取了郭嵩焘的建议,所以领事馆开办后经费常常入不敷出,工作人员薪俸迟迟未果,困难重重.这些弊端导致领事馆处境尴尬,严重影响了国家主权的行使和对东南亚华侨的保护.这种局面直至郭嵩焘的后继者曾纪泽时才得以改善.1880年胡璇泽去世后,清政府令领事馆随员苏桂清为代理领事,遭到当地殖民政府的反对,拒不承认清朝指派的领事.所以选派新的领事成为郭嵩焘的继任者曾纪泽首要考虑的事情. 他认为,新加坡乃是"万国通衢,五方杂处,英人既竭力经营,而华民之经商寄寓于该处者,辐辏往来,日臻繁盛.该处领事馆实有联络邦交,保护商民之责,彼得精明强干之员,方足以膺兹剧任".1881年春,第二任驻英法公使曾纪泽在伦敦和英国外交部多次谈判,终于部分修正了郭嵩焘主持下的新加坡领事馆设立后的部分遗留问题.比如在派谁就任新加坡领事的问题上曾纪泽就做了长期的考虑.曾纪泽派遣通晓英文且对新加坡事务熟悉的中国驻英使馆翻译左秉隆担任领事.对于左秉隆,曾纪泽进行了严格的考察.1881年3月曾纪泽上奏:"查有五品衔督察院学习都事左秉隆,驻防广州正黄旗汉军忠山佐领下人,有同文馆学生派充英文副教习,历保今职.光绪四年十月随臣出洋,派充英文翻译官.该员年力正富,学识俱优,通达和平,有为有守,熟悉英国情形,通晓西洋律例,以之补充新加坡领事馆,实属人地相宜."【-l在曾纪泽的举荐下,1881年9月2513,左秉隆正式到任.用曾纪泽自己的话来讲,自此清政府"乃始收得中国自派领事之权"【l51.左秉隆在任3年,"竭力整顿,于前任领事胡璇泽之积弊,补救多端.清理华洋讼案,劝谕富商捐资,设立义塾,奖掖绅民,因应得宜,操持不苟.不惟华民爱戴,即各国驻彼官绅皆敬佩之"_1同.所以在1884年9月其任期已满之时,曾纪泽又向朝廷上疏,极力推荐其连任.左秉隆在新加坡任职的9年中(1881. 9—1891.5),尽职尽责,深受赞赏.1890年薛福成出使途经新加坡时,称赞他"精明干练,熟谙洋语,与英官皆浃洽,办事颇称稳惬,盖领事中之出色者"l1.在领事馆经费问题上,曾纪泽一开始就十分重视.1878年..7f,多?2009?612月5日,曾纪泽在前往英国伦敦途经新加坡时见到了领事胡璇泽,并进行长时间的谈话.曾纪泽十分关注领事馆的经费问题,他在1878年12月6日的出使13记中说:"胡琼轩来久谈,戒以筹收经费之事,处处宜存一体恤商民之心,乃能有成.在津,在沪,遇闽广人谈及琼轩,常有贬词,大约出于忌妒者之口,未足凭信.然设领事而不发薪水,令其就地筹费以资办公,筠仙丈专为撙节使费起见,不思事属创办,筹费之事总不易使商民悦服也.余是以儆劝琼轩,且言到英后当与郭大臣商议,函请总理衙门仍照章发给薪水,总署或可允行."[1gl后来,在曾纪泽及其后继者的关心和努力下,新加坡领事馆才逐步革除了初设时的人选,经费弊端,基本走上正轨.四,结语郭嵩焘与曾纪泽通过在出使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以及逐步形成的侨务思想,提出了解决华侨问题的对策,并付之实践.虽然在实践过程中,郭,曾二人也曾有过些许失误,尤其是新加坡设领初期郭嵩焘思想,行为上的表现曾一度延缓了新加坡领事馆的健康发展,但这些都是身处那一阶段的外交家们所难以避免的.后来曾纪泽对郭嵩焘思想,行为的反思以及及时的修正,展示出后继外交家思想,行为开始成熟,也代表着晚清侨务逐步走出幼稚境地.总之,不论在设领初期郭嵩焘与曾纪泽在思想,行为上有多少缺陷,他们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清政府对华侨问题的轻视态度,更使备受歧视和迫害的广大东南亚华侨开始受到了国家的保护.他们对华侨问题的贡献,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库伯尔在《郭侍郎小传》中认为:"先是华人在亚墨利加,澳大利亚及英属各地,皆为人所轻鄙.自郭公出洋后,乃使西人有敬爱华人之心.于郭公之回华,同声怅惜.盖自有各国使臣以来,无如郭公之可爱可敬者也."[191上海《外交报》的论说文章也认为:"自同治中叶派遣使臣以来,有三个外交家是应予肯定的,即郭嵩焘,曾纪泽,薛福成三人."_硼其中郭嵩焘,曾纪泽作为护侨先驱位列一二,其地位之重要由此亦可见一斑.参考文献:[1】清实录第六册.圣祖实录(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5.649. 【2】袁丁.近代侨政研究【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 113.[3】陈翰笙.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1辑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1078.【41[71[91[11][13]郭嵩焘.郭嵩焘奏稿【M】.长沙:岳麓书社,1983. 109,384,384,384,384—385.【5J【19】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4.691, 1018~1019.【6】曾纪泽.使西日记(外一种)【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78.【8】8[10][14][15¨16】【18】曾纪泽.曾纪泽遗集lM1-_沙:岳麓书社,1983.250,54,54,89,89,353.[12]【17】薛福成_出使四国日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152,13.【20】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杨晓成山西阳泉煤业集团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助教(责编高生记)一19—。
说真话的人名人故事

说真话的人名人故事一个民族要生存下去,不能没有说真话的人,让谁来说出真理?命运不仅要选择有识之士,还要选择无畏之人。
奏谤清朝有个手册,要出使各国的大臣都写日记。
日记要将所见所闻,所作所为,详细记载,随时咨报。
郭嵩焘将他的出使日记,抄寄一份,给了总理衙门。
这份日记,两万来字,总理衙门以《使西纪程》为名刊印出来。
书一问世,就引爆了舆论,让人大跌了一把眼镜。
有个名叫何金寿的人,时任翰林院编修,为日讲官,出来弹劾郭嵩焘,说他“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
何某同事、翰林院侍讲张佩纶更积极,请朝廷撤换使臣,否则有违民心了。
还有那位李慈铭在日记里,对郭诛心:诚不知是何肺肝,存心何在!那时,皇帝尚未亲政,一切都由太后作主,慈禧太后似乎忘了她曾经对郭嵩焘的承诺,听任朝野上下的攻击,并下令将《使西纪程》毁板。
后来,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里还提起此事:“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
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
嗳哟!可了不得。
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起来了,人人辱骂……闹到奉旨毁版,才算完事。
”当《使西纪程》被诏令禁毁时,李鸿章却自称反复看了四遍,并在给友人信,为郭嵩焘抱不平,说“筠仙虽有呆气,而洋务确有见地”,朝野却如此参毁奏谤,恐怕达官贵人从此皆引为鉴戒,噤声若寒蝉,中土必无振兴之期,日后更无自存之法,可为寒心。
偌大的中华,连一本讲真话的书都容不下,李鸿章也心寒了。
郭嵩焘远在国外辩解了几句,便遭严旨申斥,斥他“固执任性”,所见实属褊狭,本应立即撤回,严行惩戒,姑念其驻英以来,办理交涉事件,尚能妥帖,所以宽大处理,如若固执己见,则以国法论处。
郭想着太后召见时,言犹热耳:“你只一味替国办事,不要顾别人闲说,横直皇上总知道你的心事。
”这话还算不算数?如今太后却变成了一块落井的最大石头。
明白了,自己只是被人利用来救一时之危机,危机一过去,自然卸磨换驴,维持大清朝的“国体”,这即是太后的与时俱进。
郭嵩焘和张謇

郭嵩焘和张謇作者:秦海来源:《领导文萃》2012年第03期郭嵩焘和张謇都是清末人,张謇还进入到了民初。
两人都是他们那个时代可圈可点的人物,但似乎走着不相同的道路。
郭嵩焘走政治救国的道路,张謇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在救国的理念上,两人殊途而同归。
郭嵩焘是道光进士,光绪年间官至兵部左侍郎。
这时的清朝,在列强的压迫面前,不得不对外交往。
在这种形势下,郭嵩焘成了清朝驻英国的首任大使。
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郭嵩焘这个大使当然也地位显赫了。
郭嵩焘出任驻英大使,并非偶然,乃是因为在当时的官场里,他的思想相对说更与西方“接轨”。
他不仅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在这点上他是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坚定的支持者,并且更进一步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的政治体制。
这就使他比李鸿章走得更远。
因此,国内对他几乎是一片骂声,其中知识界、读书人对他的骂声最猛烈,也最响亮,说他“不能事人,安能事鬼”!“鬼”者,指洋人也。
他不是风光地去赴任,而是灰溜溜地去赴任。
但他不改初衷,深入考察英国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仍然对英国的社会称赞有加。
在与英国人的交往中,也不摆所谓“上国”“天朝”的架子(说来十分可笑,与人家英国两次开战,都一败涂地,被迫签订了城下之盟,不少人却还常常以“上国”“天朝”自居,大摆其谱),按外交礼仪同英人交往。
这竟被与他同赴英国的副使认为有失国格。
比如他拜访英国官员,按外交礼仪互相行礼,副使认为有失“天朝”威仪;一次天气忽冷,他披了一件英国人的衣服,更被认为是丧失国格。
副使秘密向国内打小报告,清朝政府中的守旧派早就厌恶他,于是解除了他驻英大使的职务。
郭嵩焘回到国内,不只大受冷落,更遭唾骂,甚至被视为“汉奸”。
他也郁郁地走完了自己人生的路。
史家称其为“孤独的先驱者”。
张謇1894年考中状元,其时他已经44岁了。
欣赏他的翁同龢很想重用他,他却突然厌恶了做官,借故父亲去世回到家乡南通。
他痛感中国衰弱,就是因为经济落后,所以一心要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公使 。他们是驻英国公使郭嵩焘 、 曾纪泽 、 刘瑞 芬和驻美 国公使 陈兰彬 、 郑藻如和张荫桓 。在这些人物 中, 同为出使
西洋 的外交大臣 , 郭嵩焘和 曾纪泽有着不 同的人生经历 , 特
别 是使西归来后两人晚年生活迥异 。
郭 嵩焘 (8 8—19 年 ) 乳名龄 儿 , 11 81 , 学名 先杞 , 后改名 嵩 焘。字伯琛 , 号筠仙 、 仙、 云 筠轩 , 别号 玉池 山农 、 玉池老 人 。湖南湘 阴城西人 。年少 时 曾就读 于湘 阴仰 高书 院、 长 沙岳麓书院。13 85年 中秀才 , 两年 后 中举 。14 87年会试 , 得 中二 甲第 三十九名进士 , 为翰林 院庶吉士。 选
首先 , 二者的家庭 出生背景 不同。
郭嵩焘 蛰居 乡野后 , 仍然关心 国家大事 , 经常就 时事外 交上疏朝廷 、 致书李鸿章等重 臣。晚年在湖南开设禁烟会 , 宣传禁烟。19 年病逝 , 年 7 81 终 3岁 。
人生命运 , 特别是晚年有 着不 同的人生 归宿 。造 成这种 现
象 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 图在对二者进行 比较研究 的 过程 中对 晚清政局进行 透视 , 以引起人们 的深思 。
两 位 使 臣的不 同命 运
一
郭 嵩焘 与 曾纪泽 的外 交 人生 ・
田 新 文
( 宁学 院 思政课 部 , 咸 湖北
成 宁 470 ) 3 10
摘
要: 同为出使西 洋的外交 大臣, 郭嵩焘和 曾纪泽有着不同的人 生经历 , 特别是使 西归来后 两人晚年 生活迥异。
本 文认为 , 生这一差别 的主要原 因在 于: 产 首先 , 二者的 家庭 出生背景 不 同; 次 , 者为人 处世 的性 格迥异 g 其 二 第
喜 爱屈 原的《 离骚》 。咸丰年 间 , 随父出走京 师 、 或 军营 , 或 在 家笃学 , 广泛 涉猎 西 欧 的数学 、 理 、 物 化学 及语 言文 学。 他还刻苦攻读外语 , 懂数国文字 , 尤通英文 。是晚清最具影 响力的外交家之一 , 他与沙俄就修 改《 里瓦几亚条 约》 所作 的谈判 , 历尽艰辛 , 得了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并不多见 的成 取 功。美 国人 马士评 论道 : 像 曾纪泽 这样不 流血 的外 交 胜 “ 利 ,对 于中国) ( 还是一个创举” 218 。- 83年 , 曾纪泽任 驻法 公使。是年 , 中法 战争爆 发 , 他极 力抗 议 法政府 的军事 侵
面 临着“ 国通商传 教 , 往 自如 , 各 来 麇集 京师及各省 腹 地, 阳托和好 之名 , 阴怀吞 噬之计 , 国生事 , 国构煽 , 一 数 实
为数千年未有之 变局 ” 的 国 内国际形 势 , … 晚清政 府为 了 了解外部的世界 , 17 从 86年到 19 80年向西 方派 出 了第 一
略。他 在任驻法公使 时 , 不屈不挠 , 与法人论 战 , 身虽患病 , 仍不稍懈 , 主清廷 “ 力 坚持 不让 ” 。翌年 四月 , 晋升 兵部 被 右侍郎 , 兼任驻英 、 俄公使。几 经周折 , 与英 国签订 《 洋药税 厘并征条约》 为清政府争得 每年增加税银 20万两的财政 , 0
张“ 强兵 ” 以拯救 国家于危难之 中。 ,
19 8 0年闰二月二 十三 日, 曾纪泽 卒 于京 师户 部任 内, 终年 5 1岁。遗骨葬长 沙曹家坳 桃树湾 。谥 惠敏 , 《 有 曾惠 敏公遗集》 行世。 同为 晚清 的外交使 臣 , 嵩焘 与曾纪泽却 有着 不 同的 郭
后来 , 该书寄到总理衙门 , 不料遭到顽 固派的攻击 、 漫骂 , 直 到郭嵩焘去世 , 书仍 未 能公 开发 行 。17 该 89年 , 嵩焘 与 郭 继任公使曾纪泽办理 完交 接事务后 , 黯然 回国, 称病 回籍。
乐会频频翻看节 目 为 由上 书参劾 郭嵩焘 , 单 加7 郭 8 8年兼 任 驻法 公使 。
赴英途 中, 郭嵩焘 将沿途见 闻记 人 日记 《 西 纪程》, 使 热情 赞扬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 主张 中国应该加 以研究 、 习。 学
18 84年三月 , 曾纪泽补授 兵部右侍郎 , 为驻英 、 仍 俄公
使 ;8 6年六月 , 18 离英回国 , 办海军事务 , 兵部左侍 郎 , 帮 迁 总理各 国事务衙 门行走 , 他仍十分关注 国家之外交 问题 , 著
有《 国先睡后醒论 》 针对 列强 武力 侵略 中 国的形势 , 中 , 主
第3 O卷 第 l 0期
2 0年 l 01 0月
成
宁 学 院
学
报
Vo . 0, . 0 1 3 No 1
n i e st J u n l fXi i2 Un v r iy o r a a o
Oc . 01 t2 0
文章 编号 :06— 32 2 1 )0— 02— 3 10 54 (0 0 1 06 0
17 86年冬 , 郭嵩焘率副使刘 锡鸿等 随员三 十余 人启程 赴英 , 在伦敦设 立 了使 馆 。17 8 7年 七 月时 , 郭嵩 焘 与守 旧 顽 固的副使兼驻德公使刘锡鸿发生激烈 冲突 。刘锡鸿 暗中 对 郭嵩焘多加诋毁 , 指责他“ 固执任性 , 殊属偏 狭”( 养知 《
书 屋 遗 集 》 。并 以穿 洋 人 衣 、 巴 西 国 王 起 立 致 敬 、 音 ) 向 听
三 , 者经历 的后天环境 的变化 。并指 出, 管由于性格的差异而使二人在 命运上有着不同归宿 , 二 尽 但是 , 他们都无
疑 是 近 代 中 国成 功 的 外 交 先 驱 。
关键词 :r 郭 嵩焘与曾纪泽 ; 交生 涯 4 臣; J 外 中图分类号 :2 K5 文献标识码 : A 堂。 自幼接受严格 的家训 , 课读 经史 ; 稍长 , 博览群 书 , 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