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博物馆文本汉英翻译启示
基于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批评——以《哈利·波特》系列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为例

- 240-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基于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批评——以《哈利·波特》系列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为例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王星【摘要】根据功能目的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和结果。
本文通过分析《哈利·波特》系列两个不同的中译名,从书名、人名和咒语翻译这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得出译者根据不同的受众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得到不同的翻译结果。
在功能目的论的视角下,要以翻译目的作为准则来评判译本的翻译质量。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 翻译批评 《哈利·波特》所谓目的准则,即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的策略和结果。
费米尔指出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
翻译即传意,传意的对象不同,目的也就不同。
因此费米尔认为翻译目的的最重要之一即为受众。
译文读者分各种年龄段,有其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对译文的理解与期待,因此译文是在目的语情景下为某种目的及受众目标而产生的语篇。
同时,目的决定手段,不同的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结果也不尽相同。
因此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最合适的翻译策略,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文将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对比分析《哈利·波特》系列台北皇冠出版社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两种中译版本的差异。
《哈利·波特》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著作的魔幻文学小说,该系列总共七部,主要描写了小巫师哈利·波特在魔法学校霍格沃茨七年的学习和历险故事,集魔幻、悬疑、冒险于一身。
《哈利·波特》系列的中文版本有两种,一个是由苏农(第一部)、马爱新和马爱农姐妹俩翻译的简体中文版,一个是由彭倩文翻译的繁体中文版。
虽然原文是相同的,但是这两个英译表达地更加客气委婉。
4.翻译不统一。
翻译不统一指同一公示语在相同或者不同的场合出现了不同的英语翻译。
宿迁市博物馆将电梯翻译为“elevator ”,而距离其不超过3km 的大型商场却是将电梯翻译为“lift ”。
博物馆文物文本英译研究——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

2362018年46期总第434期ENGLISH ON CAMPUS博物馆文物文本英译研究——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文/郑鹰【摘要】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媒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博物馆的文物文本的英译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博物馆展品在展示过程中文化精髓传播效率效果的好坏。
本文将通过对目前博物馆文物文本英译的时代背景进行概述,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湖北省博物馆的特点,提出一些有利于博物馆文物文本英译的提升对策。
【关键词】图书馆;文物;文本;翻译【作者简介】郑鹰,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工商学院,英语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西方文化对比及其翻译。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5 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博物馆文物资源在高等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编号:DI A150312。
一、博物馆文物文本英译研究现状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以及民族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文物工作者和文化爱好者开始更加关注文物文本在传播和交流过程中的汉英翻译的准确度和合理性,文物文本英译研究逐渐成为翻译领域的热点问题。
在文化交流的各种媒介中,博物馆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在作为向公众开放的展示平台的角度,还是在对于文化研究传承的载了解和认知中国文化的主要媒介。
在博物馆文物文本的规范上,外语翻译无疑是决定文化精髓能够准确传达的关键,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信息接受者的感知,如果文本的翻译不能够非常的规范、严谨和丰富,那么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精华将难以有效地传播。
二、博物馆文物文本翻译的目的和难点中国国务院法制办在 2008 年发布的《博物馆条例(征求意见everyone enjoy eating it. I think this is what it is good for.”张译:“Which of you could name the good thingsi n p ea n u t s ? “Pea n u t s ta ste go o d ,”s a i d m y e l d e rsister.“Peanuts produce edible oil,”said my elder brother.“Peanuts are so cheap,”said I , “that anyone can afford to eat them.Peanuts are everyone’s favorite. That’s why we call peanuts good.”“花生底好处”在汉语中只是一个名词词组。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以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为例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以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为例-汉语言文学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以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为例梅盛王晨婕摘要:本研究运用翻译目的论,分析博物馆解说词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
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在文化和语言层面出现的翻译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总结了一系列适用于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方法,如:增添、重组等,剖析了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关键词:博物馆解说词目的论翻译问题对策由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各国间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旅游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能够游历中国,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其中,参观博物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是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
目前,对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景点介绍和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的探讨,很少触及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本文尝试运用翻译目的论,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归类,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和总结相关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制约翻译过程的首要法则便是翻译行为的目的’”[1]。
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本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呼唤功能)、报告译文的预定目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2];文本分类并不是说每个文本属于某一类型,事实上,大多数文本会同时兼有以上三种功能,差别在于侧重的功能不同。
浅析有关上海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研究的现状——基于对中国知网相关文章的分析

浅析有关上海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研究的现状——基于对中国知网相关文章的分析发布时间:2021-08-16T17:28:09.42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1期作者:纪家举[导读] 上海博物馆作为上海的城市名片之一,代表着上海乃至中国文化的形象,其解说词的外宣翻译担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学界也涌现出不少相关研究。
纪家举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上海 201701一、引言上海博物馆作为上海的城市名片之一,代表着上海乃至中国文化的形象,其解说词的外宣翻译担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学界也涌现出不少相关研究。
笔者在中国知网CKNI数据库中以“上海博物馆”、“上博”、“上海博物馆(翻译/译介/讲解词/解说词)”等作为词段,分别对“主题”、“关键词”、“篇名”等检索项进行检索,同时辅以手工筛选的方式,将收集到的文章加以整理,对上海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以总结目前相关研究的成果。
通过检索,目前尚未发现对上海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研究的综述。
作为全国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上海博物馆的外宣翻译理应得到重视,有必要对各类翻译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了解有关上海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研究的现状,可以使我们更立体地看待上海博物馆的外宣翻译,并有助于我们吸取其中的优点,认识到不足,从而提高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水平,更好地提升城市形象和传播中国文化。
二、上海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研究检索到的文章多以上海博物馆解说词英译为主要研究对象,另有研究者在博物馆外宣英译的研究中部分论述了上海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本。
博物馆的解说词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意象,外宣翻译时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达,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这些有关上海博物馆外宣英译的论文多从文化方面加以解读,采用文化相关的理论视角或翻译原则,以此为依据展开分析,丰富了上海博物馆外宣翻译的研究,具体分析如下:(一)研究的多元化理论视角表1 上海博物馆外宣英译论文所依据的理论视角功能目的论是采用最多的理论基础:閤小玲(2013),仝慧、邹建玲(2018),饶小飞、薛躬遨(2019),饶小飞、姚远(2020)等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分别从目的原则、连贯原则(语内连贯)以及忠实原则(语际连贯)对上海博物馆的部分英译文本进行评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翻译策略探析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翻译策略探析一、“目的论”视角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意义“目的论”是指翻译的目的和翻译的功能。
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游客,让他们对目的地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增加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旅游文本的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更要注重传达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情感。
二、旅游文本翻译的策略和方法1. 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避免出现生硬、呆板的译文。
如果原文是充满诗意的描述,译文也要通过词语的精美和句式的优美来传达原文的意境;如果原文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译文也要具有同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通过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2. 强化目的地的文化和特色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要注重强化目的地的文化和特色。
这就要求译文中充分体现出目的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地标建筑、美食特色等方面的信息,让游客在阅读译文时就能感受到目的地的魅力和独特性。
在翻译介绍北京的旅游文本时,要注重体现北京的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和特色小吃,而在翻译介绍上海的旅游文本时,要突出上海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特色。
3. 照顾游客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要照顾游客的文化背景和习惯。
这就要求译文中不仅要传达目的地的文化信息,还要根据游客的文化背景和习惯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翻译旅游指南时,要注意将目的地的风俗习惯、礼仪规范等信息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说明,以便游客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文化环境。
4. 增加互动性和体验性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要增加互动性和体验性。
这就要求译文中不仅要传达信息,还要引导游客参与到目的地的文化体验中来,让他们在阅读译文时就能感受到目的地的魅力和独特性。
在翻译景点介绍时,可以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引人入胜的叙述,让游客仿佛置身其中;在翻译美食介绍时,可以适当增加口味、刺激味蕾,让游客愿意品尝当地特色食品。
5. 注重语言的生动和形象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要注重语言的生动和形象。
城阳城遗址博物馆文本英译的优化面向

第35卷第1期延边教育学院学报Vol.35No.12021年2月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eb.202175城阳城遗址博物馆文本英译的优化面向①张敬生(信阳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活跃,博物馆在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以城阳城遗址博物馆文本为研究对象,从目的论视角探讨了博物馆文本英译可以遵循的基本策略和原则,以期为提高城阳城遗址博物馆文本的翻译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阳城遗址博物馆;文本;英译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64(2021)01-0075-03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国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领略中国大地秀美的山川河流,更陶醉于中国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博物馆在展示、对外传播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对于不甚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外国游客来讲,博物馆文本的英译就如同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
因此,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增强文化自信,做好博物馆文本的翻译工作就显得尤为关键。
其中,城阳城址被列入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级150处重要大遗址类博物馆之一,以城阳城遗址博物馆文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博物馆文本英译可以遵循的策略和原则,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其能够为提高博物馆文本,尤其是城阳城遗址博物馆文本的翻译质量发挥关键作用。
一、翻译目的论的内涵界定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德国著名的翻译大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正式提出并适用于翻译界。
[1]目的论翻译理论是一种建立在目的和功能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新型翻译模式,强调以目的论为理论核心作为翻译评判的标准,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最先考虑的要素应该是译文的翻译目的,以翻译的目的为翻译任务,以翻译的目的为翻译之根本。
目的论视角下丽江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丽江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得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
作为旅游目的地,丽江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示语作为旅游景区与游客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旅游体验和目的地的形象塑造。
因此,本文旨在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丽江景区公示语的汉英翻译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提升丽江旅游的国际形象和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梳理公示语翻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通过对丽江景区公示语汉英翻译实例的收集与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结合目的论翻译理论,提出针对性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公示语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本文还将对提出的翻译策略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丽江景区公示语的汉英翻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丽江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同时也为其他旅游景区的公示语翻译工作提供启示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公示语作为公共信息的重要载体,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了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丽江景区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之一,其公示语的翻译质量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丽江景区公示语的汉英翻译进行研究,以期为提高公示语翻译质量提供参考。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公示语翻译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不乏对丽江景区公示语翻译的讨论。
这些研究主要从翻译理论、翻译方法、翻译质量评价等方面展开。
在翻译理论方面,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公示语翻译应遵循“准确性、简洁性、易懂性”等原则,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准确传达原文信息,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在翻译方法上,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方法,如直译、意译、音译等,以适应不同公示语的特点和翻译需求。
在翻译质量评价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应从译文准确性、可读性、文化传递等方面进行评价,以确保翻译结果的质量。
目的论视角下汉英字幕翻译策略探究——以非遗主题纪录电影《天工苏作》为例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41期总第637期目的论视角下汉英字幕翻译策略探究——以非遗主题纪录电影《天工苏作》为例摘 要: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中华文化相关的影视作品作为国际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媒介,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字幕翻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指导,以非遗主题纪录电影《天工苏作》为例,对其中的双语字幕特征和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汉英字幕翻译;《天工苏作》;翻译策略作者简介:汪子君,西安汽车职业大学。
一、引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命脉。
21世纪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全世界展现富有中国魅力的文化产品,提高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认同度。
现代传播体系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应用等多元文化传播方式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纪录片客观立体地呈现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翻译工作为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搭载桥梁,向全世界阐释具有中国特色、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二、翻译目的论及理论适用性德国功能学派翻译家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认为翻译是在特定情境下基于原文的有目的、跨语言、跨文化的行为。
目的论认为翻译应遵循三原则,分别是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
目的论在指导字幕翻译方面具有适用性。
首先,翻译目的论和字幕翻译均强调作者和译者之间的理解和共鸣;其次,连贯性原则和字幕翻译均注重源语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平衡;再次,忠实性原则和字幕翻译均重视目标语对于源语的忠实度;最后,影视翻译自身的特点是应用目的论的另一重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博物馆文本汉英翻译启示博物馆是一个地域历史和文化积累的总和,是继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窗口。
本文以功能目的论为指导,以宁波帮博物馆的文本翻译为实例,探讨目的论,特别是“目的三原则”对博物馆翻译的启示,旨在呼吁加强人们对博物馆陈列翻译的研究,呼吁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对文物资源的翻译应采取高度负责的态度,从而创造更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文化氛围。
标签:博物馆文本宁波帮目的论文本翻译一、引言博物馆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窗口,是城市人文精神、历史故事、建设发展的缩影,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
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文本是国外游客了解我国文化的重要媒介,因此,其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学者对博物馆文本翻译的研究不多,由于缺少理论指导,译文质量也存在较大问题。
对于博物馆文本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传统的翻译理论推崇奈达的“功能对等”,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论”等。
我国则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信、顺”,傅雷的“求神似而非形似”,钱钟书的“如化”等翻译原则与标准。
博物馆文本翻译作为以宣传国内文化为主要目的的交际性翻译活动,现有的翻译原则与标准已无法满足翻译的客观要求。
德国学者弗米尔(Vermeer)摆脱了以源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关键理论:翻译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
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为博物馆文本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将翻译看作是和人类其他活动一样有目的的活动,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中为了创作功能合适的译文而采用的原则和策略。
宁波帮博物馆是宁波城市文明和人文环境质量的具体体现,是投资软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媒介,博物馆文本翻译的质量关系到文化交流的成败。
本文试通过对宁波帮博物馆文本翻译的实例分析,讨论功能目的论原则下的博物馆文本翻译策略。
二、功能目的论与博物馆文本翻译(一)功能目的论德国功能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翻译功能派的主流,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贾斯特·霍斯·曼特瑞(Justa Holz Manttari)及克里丝汀·诺德(Christiane Nord)。
作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1971)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之一,提出了基于原文和译文功能之间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首次将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起来。
按文本的不同功能,赖斯提出了“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三大功能文本类型。
赖斯的功能文本类型强调了不同类型的文本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其文本功能。
博物馆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
弗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目的论的核心理论之一。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了所要达到预期目的的策略。
也就是说,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应由译文预期目的所决定和接受者等其他参与方的分析,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所认为的翻译参与人(作者、译者、读者)的范围。
功能目的论的另一种观点则是诺德将“忠诚”引入目的论,提出“功能+忠诚”的理论模式。
诺德认为没有原文就没有译文,译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对发起者和读者负责。
(陈建平,2010)一般来说,翻译的目的主要包括译者的目的、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的交际目的(对外宣传)、某种翻译方法或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直译以显示源语的语言结构特点)。
“译者的任务是为了一个既定的目的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群体之间搭起一座理解的桥梁”(Wilss,1996)。
决定翻译过程的是发起者或主顾的需要决定的目标文本的目的。
弗米尔认为“每个文本都有其特定的目的,而且也要完全服务于这个目的。
因此(我们)这样理解Skopos原则:按照文本所处的语境和它本身的功能来翻译、解释、会话、写作”(Wilss,2001)。
译者的任务是实现在整个翻译中的译文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表达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
功能目的论对旅游景点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博物馆文本翻译的特点与要点博物馆文本的最大特点是文化因素,因为博物馆承载了一座城市或一个时代的文化,涉及社会、政治、教育、经济、宗教等诸多因素,具有典型的跨文化性和鲜明的跨文化特色。
博物馆文本翻译的目的是激发前来参观的国外游客对博物馆的兴趣,正确传递文化信息,促成文化交际的成功。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关注的主要对象是译入语的读者,也就是说译者要以译入语为主,满足受众的需求,译文要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
一般而言,博物馆文本介绍由于其独有的文化特色,大量运用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其特点是抽象、概括,而实质性的信息较少。
在做汉英博物馆文本翻译时,要对汉语原文进行适当加工处理,以适应英语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习惯。
三、功能目的论视角下博物馆文本翻译启示在功能目的论指导下,本文通过宁波帮博物馆的实例分析,提出旅游景点翻译的三个要点:第一,译文遵循源语的语体风格;第二,面向目标文化受众,满足他们的需求;第三,尊重目标语文化,确保预期功能的实现。
宁波帮博物馆作为宁波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记载着宁波经济发展的历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它以宁波帮为展陈对象,记录了宁波帮在几个重要发展时期的贡献。
“宁波帮”指的是宁波商帮,崛起于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后的上海,到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扩展至全国各大商埠。
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里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宁波帮在近代航运、金融、商业、制造等领域创造了无数个第一。
要想了解宁波帮,最佳选择就是进宁波帮博物馆。
宁波帮博物馆是一个人文馆,共由“筚路蓝缕”“建功立业”“赤子情怀”“群星璀璨”“薪火相传”五个分馆组成。
该景点文本翻译的受众为外国观光游客,也有宁波帮在海外成长的后代友人,馆内介绍翻译必须显现宁波帮特色,以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一)译文应遵循源语语体风格博物馆文本的译文是馆内信息与目标文化受众(游客和读者)之间交流的唯一手段,译文的语言是否符合译入语的语体规范,直接影响到译文能否被受众理解和接受。
宁波帮博物馆每个分馆的介绍均以一则宁波民谣为开端。
宁波民谣用宁波方言记载,很多词汇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等词汇。
方言民谣的翻译要保留本身的语体风格,但为了避免外国游客无法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可以加以阐释。
笔者认为,比较妥当的翻译方法是保留民谣的整体文体特点,对其含义加以注解。
这样,既能让受众了解传统民谣的特色,又达到了文化信息传递的目的。
例如,第一馆中对宁波民谣“大海洋洋,忘记爹娘。
”的译文为“Living so fa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ocean,I can hard remember the faces of m y parents.”它保留了源文的语体,也传递了当时宁波帮商人,由于离家出海,不能回家探望双亲的心情。
再如,对宁波民谣“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
”的译文为“Going through three passes and six ports,And taken Fenghua taros.”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就是交际的顺利进行,从而为直译和意译的争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笔者认为,译文采用直译方法,虽保留了源文的语体,但是并没有传递其内涵意义,针对这一民谣,国内不了解宁波文化的游客都不一定能理解其意义,外国游客更会感到困惑不解。
这句民谣的内在含义是说,宁波帮商人吃苦耐劳,从商经验丰富。
因此,在此句的译文中,应该对内涵意义加以注解。
(二)译文信息应满足受众需求从翻译策略来说,功能翻译理论所主张的把翻译看成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进行交际的工具,根据目的语读者的需要传递源语的交际内容。
博物馆文本翻译以实现文化交际、宣传为目的,译文是否成功,可以直接通过受众的认可度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目标受众对宣传对象的理解深化程度来衡量。
而文化因素对语言表达的障碍将影响读者的理解,因而不能更好地服务于交际需求,也难以达到与译文功能对等的交际目的。
在功能目的论的指导下,译文应最大限度地再现两种语言文化的特色,使交际顺利进行。
馆内有一段序厅介绍文字:“19世纪初,借助正在形成的远东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近代产业中心的拉动,宁波的百万工商业者经历了一次空前的产业大移民。
他们以‘宁郡六邑’的地缘为纽带相互支持,迅速在上海脱颖而出,并扩张到全国的各大商埠,在中国沿海和广大的内陆城市,都留下了他们经营的身影。
”译文:“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Financial,shipping and modern industrial centers in the Far East,tens of thousands of industrialists and businessmen in Ningbo moved to Shanghai. Thanks to their mutual support,they soon stood out in the city. However,they did not stop there,but made their presence in cities nationwide. Their success,a miracle in modern Chinese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history,won them a high Reputation.”译文中“宁郡六邑”没有显现。
宁郡六邑(鄞县、奉化、慈溪、象山、定海、镇海)的概念,作为当时的地理位置,是比较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能够让游客知道当时宁波帮的活动范围,对于这种历史文化信息,应该给予补充、阐释。
(三)译文要切合目标语文化博物馆文本翻译的质量效果评判取决于受众。
译者必须先研究目的语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根据受众的需要,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博物馆也属于外宣翻译的一部分,“外宣翻译就是应该遵循‘以西方受众认可接受的话语方式,达到宣传中国的目的’的原则,在翻译中采取必要策略,努力建立外宣信息与目标受众之间的‘认同’”(陈小慰,2000)。
博物馆文本翻译同样也需在整体上统一源文与译文,符合受众语言文化,以实现文化交际的成功。
宁波帮博物馆文本中出现了许多带有中国文化、历史特色的词。
如何处理这一类词的翻译,对于传递宁波帮文化极为重要。
例如对“十里洋场”“北角地王”“叶落归根”“洋场的弄潮儿”“文公大儒”“钱庄”的翻译,译文大都采用删译。
究其原因,笔者推测是因为译员没有找到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相对等的词汇,这类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无法翻译成带有相同文化气息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