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车交通发展模式比较
公共自行车项目的运营管理模式

公共自行车项目的运营管理模式公共自行车项目是城市出行方式的一种新型选择,运营管理好坏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成败。
为了提高公共自行车项目的运营水平,本文将重点探讨公共自行车项目的运营管理模式。
一、运营主体选择公共自行车项目的运营主体一般分为政府直接运营和委托第三方公司运营两种形式。
政府直接运营的优点在于可以直接掌握项目的核心管理,对项目的运营有较强的控制力;而委托第三方公司运营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增加投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
因此,在具体选择运营主体时,需要综合城市实际情况和项目需求,权衡优缺点,做出最佳决策。
二、投放点规划公共自行车的投放点规划是运营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投放点的选址需要涵盖市中心区域、商业街区、居民区、学校、公园等人流密集区域,方便市民使用,并且规划还需要针对交通、空气、植被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实现自行车停车的便捷性、安全性、美观性。
三、用户服务公共自行车项目的用户服务涵盖了用户注册、借还车、用户投诉、紧急救援等环节。
运营管理团队需要提供便捷的注册流程,优化借还车流程,方便用户的操作;并且实行完善的用户服务渠道和投诉机制,确保用户意见能够及时得到关注和解决,提升用户体验感。
四、保障措施公共自行车项目的运营管理团队需要从设备安装、车辆调配、日常维护等方面全面落实保障措施。
在设备安装方面,公共自行车的车架、锁等需要采用高质量材料,保证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车辆调配方面,需要根据用户需求调配自行车,保障出行需要。
在日常维护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维修制度,确保车辆运行状态良好,提高车辆使用寿命和运营效率。
五、市场开拓公共自行车项目的成功与否,还需通过市场开拓和广告宣传贯穿运营全过程。
市场开拓需要提供用户针对不同需求使用场景的不同方案,如短租、月租、年租等多种模式,进行精准营销。
广告宣传需要考虑各种媒体宣传手段,如报纸、电视、杂志、互联网等,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
综上所述,公共自行车项目的运营管理模式需要依据城市需求、社会环境等因素量身设计,在运营主体选择、投放点规划、用户服务、保障措施、市场开拓等领域进行科学有效的实践,实现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公共自行车骑行行为模式与需求分析

公共自行车骑行行为模式与需求分析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近年来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以骑行为核心,公共自行车系统旨在满足人们短途出行的需求,同时也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全球许多城市中,公共自行车系统成为了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公共自行车骑行行为模式以及骑行需求的分析对于优化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骑行行为模式分析1. 骑行的目的公共自行车的使用在不同城市和不同用户之间具有多样性。
有些人会选择骑行去工作,以避免交通堵塞,并且节省花费在停车位上的费用。
还有些人选择骑行是为了休闲锻炼或是享受城市风景。
因此,了解用户的骑行目的对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优化至关重要。
2. 骑行时间分布骑行时间分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系统服务的高峰和低谷时段。
根据研究,早上上班时间和傍晚下班时间往往是公共自行车的高峰期,而非工作时间则相对较低。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来调整自行车的投放和调度,以提高系统效率。
3. 骑行距离和速度根据用户的调查数据,大多数人在使用公共自行车时候更倾向于骑行短距离。
以纽约市为例,有80%的用户在骑行中的距离不超过2英里。
而在欧洲城市,一般骑行距离可达3公里。
此外,研究还显示,公共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一般在每小时10至15公里左右。
这些数据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规划和运营提供了指导。
二、骑行需求分析1. 骑行基础设施需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成功与否与城市中的骑行基础设施有密切关系。
骑行人数的增加需要足够的自行车停放点和骑行道路。
此外,为了方便骑行者,城市还需要提供更多的自行车道、停车位和租赁点等设施。
2. 网络接入需求现代城市生活离不开信息技术,公共自行车系统也不例外。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对于与自行车系统进行实时交互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例如,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查询自行车可用性、租还车等功能。
因此,提供便捷的网络接入和用户友好的应用程序对于满足用户需求至关重要。
TOD理论分析与案例报告

概念辨析
国外对TOD概念的定义十分广泛。 总的来说,以轨道站点周边开发为 主,对于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层面较少。
作者
涵义阐述
Peter Calthorpe (1993)
TOD是一种土地混合使用的社区,社区边界距离中心的公交站点和商 行交通。社区的设计、布局强调创造良好的步行环境,同时客观上起到
Bernick& Cerbvero (1997)
政府通过预先发布某些地区的规划消息,公开相关信息,来激发、引导市场力量进 尽快形成与规划目标相一致的外围环境和所需氛围,以便于政府在最为适合的时机,以 先的规划建设意图。
· 参考案例:杭州
与其他发展模式
城市开发模式的对比:
优势
TOD发展模式
1、促进土地高效利用; 2、提高公交出行比例; 3、降低基础设施投资成本; 4、提供和谐的生存环境。
>20户/英亩
多元化住 宅套房
城镇房子 独栋
中等
轻轨、??、 快速巴士、地方 巴士
郊区中心
主要的办公中心; 区域娱乐中心; 多元住宅; 零售
郊区边缘
邻接交通区 通勤小镇
类型划分
TOD理论深入
TOD模式设计原
1、在区域规划的层面上组织增长,使其成为紧凑的、由公共交通系统支撑的城镇模式; 2、在公共交通站点周围适于步行的范围内布置商业、居住、就业岗位和公共设施; 3、创造适于步行的道路网络,营造适合于行人心理感受的街道空间。在各个目的地之间 通道; 4、混合多种类型、密度和价格的住房; 5、保护生态环境和河岸带,留出高质量的公共空间; 6、使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导向和邻里生活的焦点; 7、鼓励沿着现有邻里交通走廊沿线实施填充式开发或者再开发。
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模式研究——基于低碳视域下的实践与比较

蒋天 文 刁胜欢 曾润喜 , ,
(. 1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4 2华中科技大学 电子政务研究 中心 ,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4
摘要 : 市公共 自行车系统的建设模 式主要有 民营企业建设模式 、 城 传统政府采购模式、 P P P模 式等三种。 不同的建设
一
、
引 言
成一 种新 型 的城市交 通 【 2 】 。
( ) 二 公共 自行 车 系统 的产 品属性
近年来 , 为节约道路资源 、 减少环境污染 、 缓解 “ 民出行难 ”有 效衔 接轨道 交 通 , 内许 多 中大型 市 、 国
城 市 正在 实施 公 共 自行 车 系统 计划 , 北京 、 如 杭州 、 上海、 广州 、 武汉 、 庆 、 都等 。这些 城市 的实践表 重 成
出公共 自 行车的性质归属。
首先 按照 公共物 品理论 , 于使用 者来 说 , 对 只有
通过办理诚信卡或者缴纳押金才能使用该项服务 , 排斥 了那些 非 会员 的进 入 。 由此 供给 成本 有 了一定
程度 上 的补偿 , 而且 不 同 的服 务 具有不 同的价格 , 形
成 了一 种价 格 排他 的公 共 物 品 , 以 P S具 有 排 他 所 B
自行 车共 享 ( i hr g 、免 费 自行 车 (r Bk S a n ) e i Fe e Bcc )定义为个人 、 i l , ye 企业或者组织在社区 、 商圈 、 公交站点 、 旅游胜地等人流量集 中的地方设立的 自 行车租赁点 , 为不同人群提供 自行车服务 , 并根据骑 行时问的长短收取一定 费用 ( 或是免费 )以此服务 , 体系和相应 的自行车设施 、 道路为承载的客体 , 并形
公共自行车运营模式

r fr n e n o d rt e trp o t h u l iy l o sr cin ee e c ,i r e o b te r mo et ep bi b c cec n tu to . c
Ke r s bk ; iy l r fi ; u l iy l y tm s o e a ig mo e ywo d : ie bc cetaf p b i b c ces se ; p r t d c c n
随着 我 国经济 的高速 发 展 , 动 车 数量 与 日俱 机 增, 以深 圳为 例 , 动 车 保有 量 突破 10万 辆 , 年 机 7 每
超过 1 5万辆 的速 度 持续 增 长 。这 导 致 我 国城 市 交
展公 共 自行车 交 通 。 目前 , 共 自行 车 的发 展 在 国 公
为 30m。巴黎市公 共 自行车 采用 的是公 共 部 门与 0 私 人 企 业 合 作 的模 式 ( u l — Piae P rnr P bi c r t— ate— v si,P )政 府 主导 , hp P P , 由欧洲 最 大 的机 场及 户 外 广
告运 营商 德 高 公 司 (C ea x 负 责 运 营 。通 过 招 J D cu )
外有 很 多成功 经验 , 巴黎 市 、 州 市 、 海 市等 城 市 杭 上
公共 自行 车发 展 比较成 熟 , 取得 较 好 的社 会 经 济 效
益。
通拥 堵 问题 日益突 出 , 大 城市 交 通 拥 堵 已成 为 制 各
约城 市发 展 的主要 问题 。与 此 同时 , 量小 汽 车 交 大 通 所带 来 的环 境污 染 和 资源 消 耗 , 重 影 响城 市 的 严
Pu lc Bi y l y t m b i c c e S s e Ope a i g M o e Ex r r tn d po eHOU h o s oFra bibliotek Z a —h u
共享单车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1986年北京长安 街自行车洪流
90年代初山地 车风靡北京
私家车发展,骑行 率骤降
时代背景:共享经济的火爆
•移动互联网浪潮的产物 •互联网信息撮合平台; •以闲置资源使用权的暂时性转移为本质; •以物品的重复交易和高效利用为主要呈现形式。
通过移动LBS应用、动态算法与 定价、支付、双方互评体系等一 系列机制的建立,使得供给与需 求方通过共享经济平台进行交易, 迎来了更大的市场机遇。
B2C 单边市场
自行车
供给端
需求端
技术端
用户
12
政策端:国家出台政策鼓励行业发展
政府鼓励绿色出行;打造智能交通系统;提升出行效率。
时间 2016.04 2016.06 相关政策 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鼓励步行、自行 车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 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鼓励促进骑行运动,体育消费 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 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 ; 国务院发布《“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要求提升交通 发展智能化水平,实施“互联网+”便捷交通,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 联网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促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完善自行车慢行服 务系统,积极探索共享交通发展模式; 政府出台《关于鼓励规范互联网自行车服务的若干意见》,鼓励和引导市民 绿色出行,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中国自行车协会共享单车专业委员会成立,这标志着共享单车被正式纳入国 家自行车行业协会。 交通运输部对外发布《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进行为期两周的公开征求意见。
当下正在改变着传统消费观念, 将社会海量、分散、闲置的资源 平台化、协同化地集聚、复用与 供需匹配,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 价值创新的新形态。
共享单车模式分析报告

共享单车模式分析报告目录共享单车模式分析报告1移动互联网媒介下的共享单车模式31背景介绍31.1社会背景31.2环保要求31.3政府态度32现状分析42.1整体市场情况42.2单车造价成本42.3市场融资42.4运营和管理42.5盈利模式52.6目前的问题52.7市场占有与竞争现状63调研方案及结果73.1调研方案73.1.1调研方法73.1.2调研实施73.2调研结果及分析83.2.1流行性83.2.2实用性93.2.3收费标准123.2.4经营现状134共享单车未来展望134.1成熟市场新车投放减缓,投资回归理性134.2二三线城市群雄割据144.3开放更多入口,提升用户体验144.4政府部门介入,引导规范发展145结语14XXX互联网媒介下的共享单车形式1背景介绍1.1社会背景现在,在绿色环保交通工具中,地铁和公交车无疑成为人们的首选,但是无论是地铁还是公交车,均不能完全办理末了交通问题,人们在乘坐地铁和公交车之后,仍然需求步行到本人的最终目的地。
发展基于共享单车的交通不仅能有效弥补这一块缺陷,解决公交系统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可以实现换乘功能,解决节点交通问题,从而提高公共交通的机动性和可达性;同时,发展共享单车,相比公交、地铁成本低廉,成效显著,且节约道路资源,减轻停车压力,有利缓解市区日益突出的“行车停车难”问题。
对情况而言能有效地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很好地节约燃油等交通能源,节能减排,又能休闲和运动,增强全民体质,建设健康绿色城市,同时提升城市形象。
对市民而言,共享单车不再需要自己掏钱买车,不再需要为自行车停放、修理、失窃而烦恼,尽享便利生活,让每一位来旅游的游客都能享受共享单车交通系统的优质服务,不再为打不到“的士”,乘不上公交车而烦恼。
1.2环保要求目前在中国人均CO2排放量2700千克,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千克。
浅析公共自行车的运行模式、发展现状及解决对策

• 第七、武汉市政府在升值自行车道上的投 入力度丌够,自行车使用者的安全得丌到 充分的保障,而丏武汉市汽车尾气排放量 大,空气质量差,这些都直接导致自行车 的使用人数的减少。
三、解决对策
第一、完善站点设置。
首先,仌然要坚持“把站点设在生活行道 路上”这一原则来布置站点,因为这样才 能结合了自行车作为慢性交通的出行特征,
第三、按照“扩大规模”、“惠民利民”、“公 交配套”的思路,合理增加公共自行车站点数量、 提高公共自行车服务的空间密度,逐步实现中心 城区和重点镇区的公共自行车服务“全覆盖”, 满足市民用车需求。 推劢公共自行车迚学校、迚社区、迚公共场 所,以主要公共交通要道、枢纽站、地铁出口及 商业街、屁住区、机关、学校、医院等人流集中 的区域为依托,逐步辐射形成网络,人流集中的 区域应该增设桩位,让服务更加完善。
Copyright © 2012 Andy Guo. All rights reserved。
11
第四、公共自行车供应遭遇瓶颈。
高峰时段存在借车难的问题。至今发放了50余万张租车 卡,但是目前车丌足30000辆,平均每20多个持卡人才拥 有一辆公共自行车,因此在高峰时段,在站点不可使用车 辆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借车难现象普遍存在。武汉市较偏 进地区或城乡结合部地区自行车出现长时间有站点无配备 车的情况,未解决屁民“最后一站”的问题,显示出公共 自行车的地域分配丌尽合理。
武汉市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建设大部分前期投入由政府财政拨款完成, 屁民使用公共自行车刷卡登记,在两小时内享有免费使用的权利,这 就使得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缺少一个稳定的经济来源。而作为政府,
在建设和升级及维护该系统需要大量的投入资金。现实运行过程中,
公共自行车能够产生效益的唯一途径就是广告收入,在自行车站点及 车身印制广告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但对亍一个庞大的系统,这些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解决城市交通出行困难的问题,建立多模式绿色交通体系是必然选择。
围绕北京、杭州和上海三种不同的公共自行车交通发展模式,分析了各种模式的特点、系统运营状况以及未来需改进的方面。
指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引入的确可以大大改善人们的出行条件,对小汽车的过度使用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是,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需要政府有明确的目标并提供有效支持,应鼓励采取企业与政府合作的模式,以充分发挥企业控制成本、技术创新优势,以及政府引导和整合社会资源优势。
Abstract :To relive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non-motorized green travel alternatives.Focus-ing on three different bicycl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systems in Beijing,Hangzhou and Shanghai,this paper dis-cusses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systems and their improve-ments.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promoting bicycle travel can greatly improve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some-what curb the usage of automobiles.The paper stresses that promoting bicycle travel needs government support that in-cludes encouraging collaboration with enterprises for better and efficient technology and services in order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society resources.关键词:自行车交通;绿色交通;发展模式;公共自行车;公共交通Keywords :bicycle transportation;green transportation;de-velopment patterns;bike sharing system;public transportation中图分类号:U491.2+25文献标识码:A0引言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按照传统的需求满足型建设模式,不仅无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使人们的出行更加畅通,反而造成了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严重影响城市效能的发挥。
不同的交通工具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城市不同地区,不同出行目的、不同交通服务水平决定了人们如何选择交通工具。
我国城市交通出行距离为5km 以下的占很高比例[1],在这一出行范围内自行车交通有其他许多交通工具不具备的优势[2]。
受到以巴黎和哥本哈根为代表的西方城市推行自行车交通的影响和鼓舞[3],我国许多城市也纷纷重新开始重视自行车交通的作用,鼓励自行车交通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鼓励绿色交通的发展必须从一个体系的建立出发,多模式绿色交通体系更有利于城市适应多种变化情况。
自行车与轨道交通系统的结合是建立这一体系的重要基础,轨道交通建设周期长、覆盖范围有限,如果能够与自行车的换乘相结合,建立多模式绿色交通体系[4],可以大大扩展轨道交通的辐射范围。
公共自行车系统可以随到随取,使出行者不再担心停车和失窃问题[5],在北京、杭州和上海等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
同样是出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鼓励绿色低碳交通出行的目的,这三个城市分别代表了三收稿日期:2010-10-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78186)作者简介:潘海啸(1962—),男,安徽淮南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土地利用、交通规划。
E-mail:hxpank@潘海啸1,汤諹1,麦贤敏2,牟玉江3(1.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上海200092;2.名古屋大学环境学研究科,日本名古屋464-8603;3.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美国伯克利CA94720-1820)PAN Hai-xiao 1,TANG Yang 1,MAI Xian-min 2,MOU Yu-jiang 3(1.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2.Graduate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Nagoya University,Nagoya City 464-8603,Japan;3.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Desig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CA 94720-1820,USA)Overview of Bicycl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n Urban Areas公共自行车交通发展模式比较潘海啸,等:公共自行车交通发展模式比较种不同的公共自行车发展模式。
本文将对这三种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其模式特点、运营状况等,并对未来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提出建议。
1以小企业为主的北京模式北京是较早开展连锁式自行车服务的城市[6],有多家公司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
方舟自行车服务公司成立于2008年,曾是全国最大的网络化自行车出租服务公司。
截至2009年5月,方舟公司已在北京市城区建立租赁点575个,1万余辆自行车投入使用。
方舟公司的工作人员由29名正式员工及500余名合作员工构成,合作员工有不少原来是“4050人员”,即男性50岁、女性40岁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
方舟公司利用租赁点合作经营岗位解决这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
致力于服务和谐社会是方舟公司最初的一个理念,也正是由于这一理念,公司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开展此项服务。
方舟公司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分布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其特点是由大面铺开到区域集中、由广布租赁点到围绕地铁车站集中。
公司建立之初,为了更多地占领阵地、扩大规模,在北京市广布租赁点,达到1000余个,主城区平均每300m一个。
但在实践中很快发现,租赁点的利用频度与地铁车站的距离远近成正比。
最初建立的租赁点很大部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过多的租赁点需要巨额的维护成本,给方舟公司的运营管理带来困难。
目前,租赁点主要集中在地铁4号线及10号线周边。
租赁点由合作经营点和自营点构成,其中,合作经营点集中在报亭、路侧停车场等位置,自营点分别布设在地铁沿线、大商场出入口等人流量大的位置,节约了设立租赁点的人力资源及占地费用。
截至2009年5月31日,方舟公共自行车累计使用超过100万次。
方舟公司作为完全私人资本运营的公司,参与公共服务难能可贵,但如何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非常关键。
公司从2008年7月进入这一行业以来至今已耗资1000多万元,企业一直在亏损。
为改善经营状况,公司对租赁点布局、经营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然而由于缺少政府的有效支持,自行车及其系统缺少新技术的应用,经营的经济状况并不理想,这又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
简陋的设施、低品质的自行车很难吸引出行者使用。
希望以广告补贴运营的措施又会导致业者更多地关心地盘和规模的扩张,而不注意自行车服务质量的提高。
从方舟案例可以看到,关注增加“4050人员”的就业岗位与利用技术改进提高服务质量及效率的关系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以达到企业生存、社会责任和交通服务的协调。
政府应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支持和完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
2以政府为主导的杭州模式杭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改善城市环境是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使命。
为了摆脱道路越建越宽、车越来越多、人们出行却越来越难的困境,以及解决公交系统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杭州市政府的主导下,将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部分,并按公共服务定位进行规划布局。
这在国内是一个创举,扭转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城市过度限制自行车使用的片面政策。
政府是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强力支持者与推动者,杭州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公交集团子公司)负责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和管理。
政府在公共自行车系统资金投入上制定短期优先政策,为保证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建设,市财政已投入1.8亿元,同时,为保证2009年底建成2000个租赁点、投入5万辆自行车,政府提供的贴息贷款达到2.7亿元。
除了财政支持,政府也提供用地、自行车路权等多方面的保障。
公共自行车系统有系统控制中心、租赁点、区域调度中心、信息发布系统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租赁点在中心区按300m服务半径设置,市区按500m服务半径设置。
考虑到社会效益,公共自行车的使用在1h内是免费的,同时,可以和公交卡通用,享受一定的公共交通优惠政策,这大大方便了出行者使用。
公共自行车系统还注重采用新技术,自动化租用系统提高了自行车租用的效率与准确性,科学的调度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租赁点车辆的租还情况。
截至2010年4月底,已有租赁点2000个、自行车5万辆,当月日41城市交通第8卷第6期2010年11月平均租用量达到21.52万人次,日均车辆租用频率5.66次·d-1。
杭州市政府的初衷是缓解市民上下班高峰出行难、解决公交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现在市民慢慢已经把它当作生活中最方便、最基本的交通工具,公共自行车也成为杭州市又一个新型服务形象窗口。
然而,杭州市公共自行车运营走出亏损状态是公共自行车服务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2008年5月试运行以来,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的租用80%以上是免费的。
尽管公共自行车项目在设立之初就提出不花纳税人的钱而通过广告经营等实现自收自支,但效果并不理想。
公共自行车使用一年多后开始出现各种故障,维修量不断增加,成本在加大,而作为财力支撑的广告市场却在萎缩,加之租赁业务本身并不盈利造成经济压力较大。
营运收入偏少限制了公共自行车持续、稳定发展,长此以往,还车难、维修难、营业时间过短等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
政府主导的杭州模式使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城市中能够得到迅速扩张,促使自行车再次成为城市现代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
杭州市率先将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对我国城市交通规划思路的转变必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会导致租赁点布局规模过大、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
在政府积极推动后,如何能够持续地提供高品质的公共自行车服务依然需要积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