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子宫肌瘤论文
子宫肌瘤医学论文(共3篇)

子宫肌瘤医学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一篇: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瘤临床诊断中应用超声检查的意义研究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均为常见的妇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然而子宫肌瘤的声像图表现和子宫腺肌瘤的声像图表现共同之处有很多,医生在诊断中常常容易混淆,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很容易发生误诊情况。
我院在临床诊断中发现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研究为对其进行进一步探究,分别选择子宫肌瘤30例和子宫腺肌瘤3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如下叙述。
1研究资料与方法研究资料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30例子宫肌瘤患者和30例子宫腺肌瘤患者,30例子宫肌瘤患者最大年龄为58岁,最小年龄为25岁,平均年龄为(±)岁;30例子宫腺肌瘤患者最大年龄为56岁,最小年龄为25岁,平均年龄为(±)岁,主要以子宫体触痛及进行性痛经为主要临床表现,与子宫肌瘤相比,子宫增大较为明显,且增大均匀,然而月经紊乱和月经量增多两方面临床表现差异并不明显。
同时选择同一时间我院体检的妇女30例作为对照组,用统计学软件对三组患者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差异对比并不明显,此研究中对比数据有较强的可比性,参考价值较高。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检查进行诊断,腹部探头频率为3~5MHz,阴道超声探头频率为7~10MHz.患者取仰卧位,将小腹暴露出来,膀胱适当充盈后,开始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全方位多切面扫查患者的下腹,对其卵巢、子宫及宫旁组织进行密切观察,之后将膀胱排空,进行阴道超声检查操作,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对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瘤的位置、形态、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内部回声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比如子宫轮廓、官腔线等,探查周边及内部的多普勒频谱、阻力指数、血流分布情况,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可适度对探头进行加压,将肠腔中的干扰气体排除。
超声在子宫肌瘤诊断中应用价值

超声在子宫肌瘤诊断中应用价值目的:探讨子宫肌瘤诊断中腹部超声的使用价值。
方法:对2008年2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40例子宫肌瘤患者使用Acuson超声诊断仪,观察子宫内的异常回声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的回声情况。
结果:22例为肌壁间子宫肌瘤,占55%,14例为浆膜下肌瘤,占35%,2例为黏膜下肌瘤,占5%。
1例误诊,实为子宫肌腺瘤,1例漏诊,应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
结论:腹部超声在子宫肌瘤的诊断上有巨大的作用,能够为临床上子宫肌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巨大帮助,可作为主要的诊断方法。
标签:腹部超声;子宫肌瘤;病例诊断子宫肌瘤在女性生殖器良性肿瘤中是属于最常见的一种,高发于中年妇女,在适龄生育的妇女中其发病率已经高达20%~25%,可发生于子宫颈、宫颈黏膜下、肌壁间及浆膜下[1],不成熟的子宫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导致了子宫肌瘤的发生[2],而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可以诱发和促进子宫肌瘤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在没有孕酮而只有雌激素的情况下更是如此[3]。
大多数患者因为自身的月经量增多和腹部包块凸起症状就诊而被发现。
典型的子宫肌瘤超声是比较容易明确诊断的,可是在与其他疾病相关的时候,特别是症状表现相似时就容易漏诊和误诊,本文特总结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2月-2011年2月超声诊断的子宫肌瘤40例,来分析和探讨诊断结果和误诊原因。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0例患者均经过手术切除和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年龄29~53岁,平均36.7岁,主要症状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紊乱、阴道出血。
1.2仪器与方法采用Acuson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患者取仰卧位,适度的膀胱充盈,用探头在下腹纵切、横切扫查子宫。
2结果40例中肌壁间子宫肌瘤最为常见,占55%(22例)。
浆膜下肌瘤次之,占35%(14例),黏膜下肌瘤占5%(2例)。
1例误诊,实为子宫肌腺瘤,1例漏诊,应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
而在这些病例中,肌壁间子宫肌瘤大部分表现为低回声型的图像,在子宫肌壁内可见椭圆形的均匀状低回声。
B超诊断子宫肌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

B超诊断子宫肌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摘要】目的观察探讨临床子宫肌瘤诊断中B超的诊断价值及超声表现。
方法回顾性截取90例子宫肌瘤患者(我院2021年2月-2022年3月收治)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行B超检查,对超声检查诊断结果及患者子宫肌瘤超声表现展开观察与探讨。
结果入组90例子宫自留患者中,有37例(41.11%)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且经手术病理组织诊断子宫肌瘤。
而37例手术患者中,经B超诊断33例,B超诊断准确率为33/37=89.19%,有2例(5.41%)经定性诊断不符合,误诊1例(2.70%),确诊宫颈癌1例(2.70%)。
剩余53例(58.89%)患者以90d为1个检测周期,且病情监测时间均值达(6.11±0.23)年,结果呈现:有26例(49.06%)患者在停止月经来潮后子宫肌瘤消失,有19例(35.85%)患者经接受临床保守治疗后子宫肌瘤病灶显著改善(或趋于消失),有8例(15.09%)依然在病情监测当中。
结论应用B超诊断子宫肌瘤具有积极意义,建议推广。
【关键词】子宫肌瘤;B超;诊断【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discuss the diagnosticvalue of B-ultrasound and the ultrasonic manifestations in thediagnosis of uterine leiomyoma.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uterine leiomyoma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21 to March 2022) were retrospective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ll the enrolled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B-ultrasound, and the ultrasonic diagnosis results and the ultrasonic manifestations of uterine leiomyoma were observed and discussed. Results among the 90 patients with uterine retention, 37 (41.11%) received surgical treatment, and uterine leiomyoma was diagnosed by surgical pathology. Among the 37 surgical patients, 33 cases were diagnosed by B-ultrasound, and the accuracyrate of B-ultrasound diagnosis was 33 / 37 = 89.19%. There were 2 cases (5.41%) who were not qualified by qualitative diagnosis, 1 case (2.70%) was misdiagnosed, and 1 case (2.70%) was diagnosed as cervical cancer. The remaining 53 patients (58.89%) took 90 days as a detection cycle, and the average monitoring time was (6.11 ± 0.23)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6 patients (49.06%) had uterine leiomyoma disappeared after cessation of menstruation, 19 patients (35.85%) had uterine leiomyoma lesion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r tended to disappear) after receiving clinical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nd 8 patients (15.09%) were still under condition monitoring.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B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uterine leiomyoma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and it is recommended to popularize.[Key words] uterine leiomyoma; b-mode ultrasonography; diagnosis虽然,相较于其他好发于适龄生育女性的肿瘤疾病而言,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fibroid)属良性肿瘤,并不会影响或威胁患病人员的生命健康与安全【1】;但是,此类型的肿瘤很难被发现,且病灶的体积会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逐渐变大,而增大之后,病灶恶化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那时将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与预后【2】。
超声在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中的诊断价值

超声在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中的诊断价值目的通过对比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患者的超声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得出超声检查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
方法对170例经过病理确诊患有子宫肌瘤或者子宫腺肌病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超声检查。
结果对随机分为2组的170例患者全部进行超声检查后,综合超声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达到93.1%,确诊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达到89.2%。
结论超声检查对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标签:超声检查;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诊断价值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一样,属于妇科疾病中的常见病和疑难病,是由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过去的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经产妇,但偶尔也有见于年轻的、未生育的女性上确诊的病例[1]。
目前由于用来治疗子宫肌瘤或者子宫腺肌病的药物治疗并不是十分理想,曾经普遍认为子宫全切术[2]是根治子宫肌瘤最有效方法之一。
超声检查是目前作为现代诊断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中最为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其诊断的准确性在早期发现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有人工流产史为前提的接受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的患者170例为观察对象。
经过手术及病理学诊断,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有87例,年龄23岁~54岁;确诊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有83例,都有痛经,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少数可有月经前后点滴出血,子宫一致性增大,有触痛等症状,年龄25岁~59岁;另外还有子宫肌瘤并发子宫腺肌病的患者有16例,年龄25岁~50岁。
1.2方法使用经腹部探头频率为3.5~5.0MHz,经阴道探头频率为5.0~7.5MHz,经腹检查的患者检查前充分喝水,使膀胱充盈,安静地平躺着,在耻骨联合的上方位进行斜切面、横切面和纵切面的反复扫查,观察患者子宫的超声显像图,观察子宫的大小和形态,听子宫肌壁的回声,计量子宫肌壁的厚度,寻找有无肿块,判断肿块的位置,还有观察肌壁的边界是否清晰、有没有包膜,内膜线是否居中等。
超声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二维彩色超声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120例超声诊断为子宫肌瘤患者的声像图特征。
结果:120例患者通过超声准确诊断子宫肌瘤114例,诊断符合率95.00%,6例为子宫其他疾病误诊为子宫肌瘤。
结论:通过分析子宫肌瘤的声像图特征,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可大大提高子宫肌瘤的诊断符合率,为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提供一定的依据。
标签:彩色多普勒超声;临床诊断;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发病率较高,且在中年女性中的发病率居高,有报道称,有40%的35岁以上的女性发生过子宫肌瘤[1]。
本文分析了120例超声诊断为子宫肌瘤病例的声像图特征,旨在研究超声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120例超声诊断为子宫肌瘤患者,年龄30~60岁。
均为2007年1月-2010年1月住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并且均经手术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1.2仪器与方法仪器应用HDI4000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选用3.5~5.0MHz凸阵探头检查前准备,为了避免肠道气体干扰,在检查前的1h一般要饮水300~500ml,还要考虑以膀胱的适度膨胀为度,有的患者可以服用或输注利尿药物,使膀胱膨胀,膀胱膨胀要以突显子宫底部为度。
扫查方法:患者取平卧位,检查时要注意对下腹部的子宫进行横向、纵向、斜向多切面扫描,尤其要注意检查子宫的形态、轮廓、大小及其回声特征,还要检查子宫的内膜线位置及附件的超声特点。
2结果通过超声诊断为子宫肌瘤的120例患者,手术病理检查证实子宫肌瘤114例,另外6例为子宫其他疾病误诊为子宫肌瘤,诊断符合为95.00%。
114例患者浆膜下肌瘤26例,占22.81%,肌壁间肌瘤70例,占61.40%,黏膜下肌瘤13例,占11.40%,宫颈肌瘤2例,占1.75%,阔韧带肌瘤3例,占2.63%。
6例为子宫其他疾病误诊为子宫肌瘤,其中1例卵巢实质性肿瘤,2例子宫腺肌病,3例为盆腔炎性包块。
实用: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和鉴别

实用: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和鉴别子宫肌瘤是女性患者中最常见的盆腔肿瘤,超声检查是其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子宫肌瘤发病率高,临床表现多样,常在盆腔其他病检时于超声检查中发现。
另外,子宫肌瘤的超声表现也多样化,可能会与其他盆腔或是附件肿块相混淆。
来自美国的Heather 博士等回顾分析了几例误诊为子宫肌瘤的疾病,并提出了其鉴别要点,文章发表在 2016 年第 2 期的 Ultrasound Quarterly 杂志上。
1. 概述子宫肌瘤常根据生长部位来分类,如黏膜下肌瘤(突向宫腔)、肌壁间肌瘤(周围被肌层包绕)、浆膜下肌瘤(向下延伸并超出子宫浆膜层)或是宫颈肌瘤(图1),偶尔也可发生于阔韧带或侵犯腹膜腔。
子宫肌瘤很大时往往无法进行准确分类。
图1 图示子宫肌瘤的典型生长部位,通常位于肌壁间,但也可延伸至浆膜下或是黏膜下2. 肌瘤典型的超声表现子宫肌瘤的超声表现多样,典型表现呈圆形,边缘清晰,大部分呈均匀低回声。
若肌瘤直径>3-5 cm,回声常不均匀;若生长过快发生变性,囊变区可呈无回声;还可发现肌瘤内部和/或边缘钙化,尤其是绝经后妇女。
彩色多普勒成像可以显示肌瘤外周血液供应,若内部可见丰富血供,应怀疑肌瘤恶变可能。
3. 平滑肌肉瘤子宫平滑肌肉瘤少见,约占所有子宫恶性肿瘤的 2%。
临床及超声上,平滑肌肉瘤与肌瘤鉴别均较困难。
若肌瘤有以下临床特征时应考虑恶变:短期内增长迅速或绝经后女性患者子宫增大;患者表现异常症状,如绝经后反复阴道流血;有远处转移证据等。
肌瘤恶变的超声特征包括:与先前图像相比增长迅速;内部血供增加或紊乱;边缘分叶或有渗出,使肿块与周围肌层分界不清等(图 2)。
图 2 一53 岁既往有子宫肌瘤病史女性于超声检查中发现卵巢实性肿块:图 A 声像图示子宫增大,可见 2 个伴坏死区肿块(箭头),初步诊断为子宫肌瘤;图B 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卵巢 3 cm 实性肿块(箭头);图 C CT 图像证实为子宫平滑肌肉瘤 IV 期,伴肺转移(弯箭头)及骨、肝转移(直箭头)4. 浆膜下肌瘤子宫浆膜下肌瘤常向子宫浆膜面生长,大部分有宽基底与子宫浆膜面相连,若基底部较窄(< 肌瘤宽度的25%)且很长时,则为带蒂肌瘤。
腹部超声在子宫肌瘤疾病诊断中的效果分析

腹部超声在子宫肌瘤疾病诊断中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对腹部超声在子宫肌瘤疾病诊断中的效果进行诊断分析。
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进行子宫肌瘤检查并随访经手术治疗的患者4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所有的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对这些患者采用腹部超声进行常规检查,依次判断患者病灶的大小、回声、形态,最终将腹部超声的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利用腹部超声进行子宫肌瘤检查时,患者的病灶区血流信号较少,可以看见稀疏的点状、短条状血流,其肌瘤内的血供不是很丰富,主要是以静脉血流多见,且周边血流明显高于肌瘤内部的血流平均阻力指数。
结论:利用腹部超声对子宫肌瘤疾病进行诊断,最终的效果还是十分理想,可以指导临床的一些治疗,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部超声;子宫肌瘤疾病诊断;效果分析0 引言子宫肌瘤,又称为纤维肌瘤、子宫纤维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也是人体中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子宫肌瘤主要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中存在少量纤维结缔组织以作为支持组织,因此也称之为子宫平滑肌瘤。
目前临床诊断子宫肌瘤的首选方法为经腹部超声检查技术,该种检查方法具有无创性、准确度高、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因此广受患者的青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进行子宫肌瘤检查并后期手术治疗的患者4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6.12±3.12)岁,病程1-7年,平均(3.19±0.56)年。
患者中,未婚2例,38例已婚。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经腹部超声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超声检查及术后病理检验均为良性的患者;排除标准:失访患者、资料不全且未手术治疗的患者、不符合子宫肌瘤手术适应症的患者、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
1.3 方法此次研究采用GE LOGIQ F6超声仪器对所有患者进行腹部常规检查。
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分析 王小燕

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分析王小燕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显像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将我院45例术前超声诊断为子宫肌瘤的患者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45例术前超声诊断为子宫肌瘤的患者与术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为95.6%,误诊2例,误诊率为4.4%。
结论:超声检查对子宫肌瘤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也会出现漏诊和误诊,必须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才能不断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1】关键词:子宫肌瘤;超声;诊断;分析子宫肌瘤为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30-45岁的中年妇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影响了女性的正常生活,甚至威胁生命健康。
为了提高超声诊断子宫肌瘤的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现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10月经超声诊断为子宫肌瘤,并且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5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2】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5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住院患者以及妇科体检患者,年龄26~53岁,平均年龄44岁,均为已婚妇女,其中40-50岁者占78%。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用我院TOSHIBASSA—770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
患者检查前1h饮水500~1000ml,使膀胱适度充盈,仰卧位经下腹部纵、横、斜多切面全方位扫查子宫附件及盆腔内情况,仔细观察子宫卵巢的大小、形态(正常情况下输卵管不显示)以及肌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内部回声以及与子宫内膜的关系等,应用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肌瘤内部和周边的血流情况。
对膀胱充盈困难、宫体显示不清或因肥胖腹壁较厚、经腹子宫显示欠佳者,排空膀胱后改用经阴道超声扫查,探头频率6 MHz。
【3】2 结果45例患者术前经腹部或阴道超声检查诊断为:单纯性浆膜下肌瘤(包括多发)9例,单纯性肌壁间肌瘤(包括多发)26例,单纯性粘膜下肌瘤5例,肌壁间肌瘤合并浆膜下肌瘤3例,子宫颈部肌瘤2例,所有患者术后经病理证实,其中1例子宫内膜息肉误诊为粘膜下肌瘤,1例子宫腺肌病误诊为肌壁间肌瘤,其余均符合,总符合率为95.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诊断子宫肌瘤46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264-01
【摘要】:目的:探讨怎样提高子宫肌瘤超声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对46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术前妇科检查和超声诊断,与术后临床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46例术前超声诊断为子宫肌瘤者与术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为95.7%,误诊2例,占4.3%。
结论:对典型的超声图象与临床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提高子宫肌瘤超声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子宫肌瘤超声诊断
子宫肌瘤为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妇女,依据临床表现和肿瘤的生长部位,可分为粘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和浆膜下肌瘤。
为了提高子宫肌瘤的诊断准确率,我们对2011年5月~2012年2月经超声诊断为子宫肌瘤,并且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的46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患者,年龄26~53岁,平均44岁,均为已婚妇女。
其中妇科检查发现子宫增大且伴不规则阴道流血 1年~5年者 36例 ,痛经3例 ,下腹胀痛不适 3个月~ 1年者5例 ,阴道异常分泌物 3个月者 2例。
浆膜下肌瘤8例,壁间肌瘤32例,粘膜下肌瘤4例,混合型肌瘤2例。
1.2 方法采用东软flying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lgk80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壁凸阵探头频率3.5mhz。
患者常规膀胱中度充盈,经腹部多切面探测子宫切面大小、形态,仔细观察肌瘤大小及生长部位、回声特点等一般情况,应用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观察肌瘤内部和周边血流情况并详细记录,部分月经期病人经后再次复查确诊。
2 结果
46例患者术前经超声检查均诊断为子宫肌瘤 ,其图像显示子宫形态失常,呈局限性隆起、体积增大,子宫肌壁间见低回声、强回声或等回声块状影者 29例 ;子宫大小、形态正常 ,而前后壁回声不均匀 ,见7mm-18mm大小结节状回声者 11例;子宫大小正常 ,内膜增厚,呈团状强回声者6例。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
依据子宫肌瘤的大小、生长部位、肌瘤数目的多少及有无并发症等,超声图像上可见,子宫体积呈不同程度的增大,形态可呈圆形或不规则型。
子宫肌瘤回声可见低回声型、强回声型和混合回声型:低回声型肌瘤回声较子宫肌层回声弱,呈实质性回声;强回声型可见肌瘤回声较子宫肌层回声强,瘤体周围有低回声环;混合回声型多见于多发性子宫肌瘤,肌瘤界面模糊,瘤体回声强弱不等,瘤体深部回声减弱或衰减呈不均质。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因为雌激素水平增高致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形成的,大多数妇女绝经后随着激素水平的下降,肌瘤可随之缩小。
好发于40以上的中年妇女,常
见年龄35-45岁,可生长于子宫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肌壁间肌瘤最多,可单发或多发,一般为球形实质性肿瘤。
临床上按子宫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可分为①黏膜下肌瘤:肌瘤突入子宫腔内,表面由子宫粘膜覆盖;②肌壁间肌瘤:肌瘤位于子宫肌壁间,周围由肌层包绕;③浆膜下肌瘤:肌瘤突出于宫腔表面,由子宫浆膜层覆盖。
浆膜下肌瘤若向阔韧带内生长,称为阔韧带内肌瘤。
④子宫峡部肌瘤:肌瘤生长于子宫峡部[1]。
本组46例子宫肌瘤手术病人中,40~50岁的37例占80.4%,其中肌壁间肌瘤30例,占81.0%。
临床表现与肌瘤的大小、生长部位及多少有关,主要有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子宫出血表现;较大的肌瘤可伴有下腹坠胀不适,尿频、尿急、排尿困难、便秘等压迫症状;粘膜下肌瘤合并感染时可伴有脓血性白带增多、腹痛及不孕等;瘤蒂较长的浆膜下肌瘤易发生扭转,可出现急性腹痛,要与异位妊娠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等鉴别。
子宫肌瘤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因肌瘤的大小、多少、生长部位以及是否变性等不同而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表现为子宫形态失常、边缘突起、体积增大、子宫壁回声强弱不等、内膜线偏移、宫外肿块等声像图改变,瘤体内部的回声可有低回声、等回声、稍强回声等,其回声可均匀也可杂乱。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瘤体周边可见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有时瘤体内部也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子宫极度后倾后屈者经腹部探查时,后屈的宫体极易误认为是后壁肌瘤,应注意以免误诊。
部分有剖宫产史的患者,膀胱往往因术后
切口与后壁粘连而充盈不佳,在声像图上较小的肌瘤容易漏诊,由于切口与充盈膀胱后壁的粘连而子宫峡部被向上提起,宫颈被牵拉而显得狭长,宫体和宫底显示不佳所致。
本组46例患者术前诊断粘膜下肌瘤术前诊断4例,术后病检证实3例,诊断符合率75%;肌壁间肌瘤32例,术后病检证实32例,诊断符合率100%;浆膜下肌瘤术前诊断8例,术后病检证实7例,诊断符合率87.5%;混合型子宫肌瘤术前原因:声像图上部分突出于子宫腔表面的团块似为浆膜下肌瘤,但病检归为肌壁间肌瘤,有时易将宫腔内血块诊断为粘膜下肌瘤,造成误诊。
诊断2例,术后病检证实2例,诊断符合率100%。
除肌壁间肌瘤和混合型肌瘤诊断相符外,余均有一定的差异。
我科曾遇一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的病人,经期超声发现子宫增大,约9.6mm×7.7mm×6.3mm,宫腔内有一3.6mm×2.8mm强回声团,边界清晰,内回声不均匀,腔内无液性暗区,诊断为子宫粘膜下肌瘤。
在抗炎、止血治疗3天后复查,子宫约8.1mm×6.6mm×5.4mm,宫腔内团块消失,此病人将宫腔内血块误诊为子宫粘膜下肌瘤。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多伴有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尤其是伴有血块的病人,若在经期行超声检查,子宫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而经期过后,子宫则稍有缩小。
因此,在诊断子宫肌瘤,特别是粘膜下肌瘤时应仔细观察,并结合临床症状和患者病史、体征综合分析,若遇月经期患者最好在经期过后复查,才能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金莲;b超诊断膀胱肿瘤[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3年08期
[2]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49.
[3]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