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绣金匾》解析
中国钢琴作品《绣金匾》演奏浅析

中国钢琴作品《绣金匾》演奏浅析作者:袁艳超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5期【摘要】由王建中创作,根据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绣金匾》,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有其深入学习和研的究价值。
本文主要从演奏技巧方面进行阐述,例举在演奏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王建中;绣金匾;演奏分析一、作曲家及其改编中国作品简介王建中,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1933年生于上海。
195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并在该学院的作曲系和钢琴系进行专业的学习。
王建中先生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涉及面广、流传率高。
其中钢琴作品几乎是每个学习钢琴演奏、了解中国作品的学生都会涉及到的,其作品在中国钢琴曲库中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
根据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在当时极为盛行,同时也是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建中的创作中将这种手法很好的加以运用,例如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绣金匾》、《翻身道情》、《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湖南民歌《浏阳河》等;同时也有根据民族器乐曲改编的钢琴作品,如根据古琴曲改编的《梅花三弄》、唢呐曲改编的《百鸟朝凤》等。
将中国民族音乐的语言与西方创作手法相融合,运用现代的和声技法进行加工、改良。
将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钢琴上重新编排演绎,不同的和声运用、多音和弦、三度和弦和非三度叠置的和声、简洁的织体结构、在其创作中灵活体现,和声效果丰富。
钢琴作品《绣金扁》改编自陕北民歌,创作于1973年,原曲在抗日战争时期流行于陕甘宁边区,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无论从演奏方面还是教学上都很有研究价值。
此作品篇幅不长,旋律线条清晰明朗,为三部曲式。
作品在保留了原作民歌曲调的同时,在钢琴上配以现代的创作技法展示出不一样的视听效果。
二、钢琴作品《绣金匾》的演奏分析(一)装饰音:在演奏此作品时,不难发现在主要曲调中夹杂着一些装饰音,在A段和再现中都有出现,作者将民族器乐的音色与钢琴音色相融合,在钢琴上模仿古筝拨奏时的音色。
演奏的过程中,我们要格外注意弹奏时的触键方式,与一般弹奏西方钢琴作品的装饰音稍有不同,此曲中的装饰音,即是装饰音、也有充当着一部分曲调的作用,为作品润色。
中国钢琴曲中的支声现象

中国钢琴曲中的支声现象全代扬【摘要】具有浓郁中国元素的钢琴曲,已经成为民族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中国钢琴曲的不断深入发掘与研究,逐渐打破了"中国音乐是单声部的、没有多音音乐"这一片面的论断.从支声织体分类这一角度入手,对中国钢琴曲中的支声现象进行梳理和分析.【期刊名称】《林区教学》【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2页(P114-115)【关键词】中国钢琴曲;支声织体;民族音乐【作者】全代扬【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24.1长期以来,关于中国音乐是单音音乐的说法似乎已成定论。
在中国音乐中,严格意义上的复调音乐、主调音乐也是在20世纪初的专业音乐创作中开始的。
但是随着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研究,发现中国民间钢琴曲中,包含很多支声复调因素,而这些复调因素,体现了长期以来人们以直觉方式存在并延续的多声部的旋律思维。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对支声(Heterophony)的解释大意为“一个单声部旋律的同步变奏”。
在《论支声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应用》第一章中,将“支声”的概念精辟地归结为“一个单声部旋律与之同步结合的各种变体,称之为支声”。
支声的运用,存在于中外各民间音乐、创作领域中。
其表现形式,不仅包含乐器与乐器的结合、乐器与人声的结合,也包含人声与人声的结合[1]。
对支声织体可以从旋律的横向变化和纵向变化两方面来进行分类。
横向变化指的是旋律变奏包括装饰性支声、简化式支声、变化节奏式支声和展开式支声。
1.装饰性支声:装饰性支声指的是旋律横向运动中做各种装饰进行,从而形成装饰性支声织体。
装饰的方式包括添加经过音、辅助音、换音、倚音等。
装饰过程中,旋律可以不变也可以略有变化(见图1)。
图1为钢琴改编曲《绣金匾》节选,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先生早年根据陕北民歌《绣金匾》改编的,它源于一首陕西关中传统民歌《绣荷包》。
钢琴曲《绣金匾》的中国意韵及其演奏技巧初探

钢琴曲《绣金匾》的中国意韵及其演奏技巧初探作者:谢晓英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21期【摘要】钢琴曲《绣金匾》创造性的将民歌《绣金匾》进行变奏,吸引着一代代人演奏之。
本文先对作者及作品进行简介,其次从旋律特性、加花、和声编配来解读中国意韵,再次从旋律性、对比性、装饰性三方面重点介绍其演奏技巧,最后,欲对本文进行汇总。
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演奏、创作优秀的民族的的钢琴独奏曲!【关键词】钢琴曲;绣金匾;中国意韵;演奏技巧;初探【中圖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引言好的作品有着长久的生命力,吸引着一代代爱好音乐的朋友倾听、演奏,感受独特的中国意韵、品位高深的演奏技巧,中国钢琴曲《绣金匾》就是一首饱含民族意韵的高技巧乐曲。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王建中,中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其改编的钢琴作品影响深远,如《绣金匾》、《彩云追月》等等,深受人们喜爱。
《绣金匾》由《绣荷包》发展而来,因为要歌颂领导而改成了《绣金匾》。
《绣金匾》是一首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陕北民歌,原由喜欢民歌的汪庭有所创,后人安波将歌词“十绣”提炼为“三绣”,由郭兰英、李谷一演唱,使之广为传颂。
1972-1974年王建中先生成功将民歌《绣金匾》改编为钢琴独奏曲《绣金匾》,在当时非常难得可贵。
可贵的是乐曲保留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可贵的是对党和人民的真挚歌颂,可贵的是中国创作技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可贵的是特殊时期仍然坚持创作!二、钢琴曲《绣金匾》的中国意韵钢琴曲《绣金匾》诞生50余年,至今仍为人们深爱的钢琴曲之一,也许正是它的意韵在深深吸引着我们。
(一)旋律具有六声风味旋律以商音开始、商音结束,中间还夹有骨干音角、徵、羽、宫,在本曲第4小节第一拍的第3个音上出现了偏音清角,共六音,以主音bB音(商音)结束,因此此旋律是bB六声商调式。
刚开始就以下行的民族音阶商宫羽来突出其风味、展现个性、之后伴随着跳进进行发展(先是下行四度跳进,之后七度大跳),有着山歌的自由、有着陕西民歌的风味,清晰的钢琴声悠扬婉转,倾听之,好似琴声带我们穿越到了抗日年代,使人回忆那段难忘的时光。
浅析由民歌《绣金匾》改编的钢琴曲的创作与演奏

浅析由民歌《绣金匾》改编的钢琴曲的创作与演奏
浅析由民歌《绣金匾》改编的钢琴曲的创作与演奏
作者:张筱茜
作者机构:湖南城市学院音乐学院,湖南益阳417000
来源: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2013
卷:014
期:003
页码:60-61
页数:2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绣金匾;民歌;钢琴改编曲;作品分析;音乐风格
摘要:民歌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在我国的钢琴艺术作品中,有很多曲子是利用中国的民歌民调和创作歌曲的曲调进行再次创作的.本文以民歌《绣金匾》改编成的钢琴作品的创作与演奏为例,对改编的《绣金匾》钢琴曲的时代背景、音乐风格、作品结构和演奏风格进行分析,从中探讨出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的特点.。
王建中论文:浅析王建中的主要钢琴改编曲及风格特点

王建中论文:浅析王建中的主要钢琴改编曲及风格特点摘要:王建中先生在中国钢琴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著名的钢琴音乐作曲家。
他的钢琴改编曲要以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念来诠释音乐作品的风格和内涵,其作品运用了传统的写作手法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对我国的钢琴音乐发展更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王建中;钢琴改编曲;传统音乐民族文化王建中先生大部分的钢琴改编曲完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其改编曲的原型基本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民族民间曲调。
他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为创作选材注入新鲜血液。
他追求较高立意,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将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相融合,发挥钢琴特色,展现钢琴长处,使音乐更加丰富。
一、王建中的主要改篇歌曲(一)《梅花三弄》作品写于1973年。
主题取自同名古琴曲。
古琴曲《梅花三弄》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在酝酿这首作品时,融入了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的意境——“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三弄”则是主要主题在多段体结构中重复了三次。
钢琴曲《梅花三弄》在保持古琴曲清高、瑰美格调的基础上,在旋律、曲体、和声、织体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开掘出更为丰满、感人的艺术境界。
同时又不拘泥于原曲充分展示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所蕴涵的审美神韵。
王建中先生充分利用钢琴宽广的音域、丰富的调性色彩,扩大音乐发展手法,使古老的乐曲拓展了单声的旋律线,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二)《百鸟朝凤》《百鸟朝凤》原为民间唢呐曲。
乐曲描绘的是在北方乡村的山间小路上,一队娶亲队伍热热闹闹地抬着新娘、吹着唢呐,走向新郎家的欢乐场面。
1973年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先生根据此曲创作改编成钢琴曲。
《百鸟朝凤》是一首极具中国地方戏曲特色的乐曲,无论是和声织体、曲式结构上,还是调式调性,都充满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
《百鸟朝凤》作为一首典型中国音乐腔体特色的五声调式乐曲,通过钢琴织体装饰音、不协和音、半音进行等等,借鉴民乐曲《百鸟朝凤》的音调、意境,将其与音域宽广、和声丰富的钢琴音乐表现力紧密结合。
钢琴曲《绣金匾》的结构及其演奏方法探究

钢琴曲《绣金匾》的结构及其演奏方法探究作者:张宁静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6期【摘要】《绣金匾》这首钢琴曲作品以钢琴的演奏技巧充分地体现出了人民对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八路军将士的爱戴之情,同时也将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特色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演奏者在演奏这首曲子时需要注重从各方面加以把握,这样才能收获最佳的演奏效果。
【关键词】钢琴曲;《绣金匾》;演奏方法【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我国钢琴曲的创作在五六十年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钢琴曲作品。
而后进入“文革”时期,改编钢琴曲成了主要一种被允许保留下来的钢琴艺术创作形式。
钢琴曲的改编,主要是以古典传统民族乐器和民歌及其旋律为主,其中陕北民歌被用以改编的数量比较突出,如《翻身的日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兰花花》、《绣金匾》等。
钢琴改编曲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出来。
下面本文就以王建中先生的钢琴改编曲《绣金匾》为例展开分析。
一、民歌《十绣金匾》和钢琴曲《绣金匾》简介(一)民歌《十绣金匾》的创作历程1936年,汪庭友通过借助甘肃庆阳民间歌曲《绣荷包》的曲调及其结构创作了《十绣金匾》这首曲子。
起初,这首曲子主要是描述男女爱情的,后经改编被人们广泛传唱。
曲子有80句民歌,多数是歌颂人民对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及其八路军子弟兵的喜爱。
(二)钢琴曲《绣金匾》的由来我国著名钢琴家、作曲家王建中先生于1972年至1974年间根据陕北民歌《十绣金匾》的曲调和旋律进行了改编,并形成一首新的钢琴曲。
这首改编的钢琴曲作品篇幅不长,旋律明朗清晰,结构为三部曲式,保留了原来民歌的曲调,以钢琴创作技法展示了新颖、独特的艺术效果。
根据民歌改编成为钢琴作品,这一做法在20世纪70年代尤其盛行,王建中先生在这一时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钢琴改编曲,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翻身道情》以及根据民族器乐曲改编的《梅花三弄》、《百鸟朝凤》等。
听完钢琴绣金匾的感悟

听完钢琴绣金匾的感悟钢琴曲《绣金匾》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先生于1973年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是一首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优秀作品,他改编的钢琴曲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中有着重大意义。
他改编后的钢琴曲保存了原歌曲的风格特点,使民歌旋律在乐曲中得到提升。
本文以民歌《绣金匾》为基础改编的钢琴曲演奏风格为例,对钢琴曲《绣金匾》的创作背景、风格特色、曲式结构及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带有民族特色的钢琴曲的音乐特征。
我国当代著名的钢琴家王建中先生不仅在作曲方面有所建树,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教育家,他1933在上海出生,从小就对音乐非常痴迷,因此,就较早的接触并学习了钢琴,在学习钢琴的路上,他的父母也对他尽心培养,不惜一切给他找名师指导,先后跟随周路得、戴普生等学习钢琴,他在音乐这方面有着较高的天赋,在1950年考进了上海音乐学院。
在毕业以后,他没有出国深造,而是继续留校任教,为中国音乐教育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历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教授等一系列职称。
在他的许多钢琴作品中,可以看到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方乐器相融合的特色,深受大众的喜爱,不仅是在音乐界和钢琴教育界有所影响,并且对一些并不怎么爱好音乐的人都能耳熟能详。
在当时根据民歌改编钢琴作品非常盛行,王建中先生因为对钢琴演奏的熟练和对作曲分析的融合贯通,将各个地方的一些民歌改编成钢琴曲,深受大众的喜爱,在这期间,他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钢琴改编作品,如《彩云追月》、《浏阳河》、《绣金匾》、《百鸟朝凤》、《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都是大家熟悉的钢琴音乐作品,他的作品以其丰富的题材,钢琴的独特表现和不同风格的钢琴演奏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众多作品成为中国钢琴专业教学和社会音乐教育中最受欢迎的曲目,同时也是中国大型钢琴比赛的必备曲目之一。
歌曲《绣金匾》的创作手法分析

[评论][氏谨2空Comment歌曲《绣金匾■陈剑蓉(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的创作手法分析电歌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以人们生活、学 IX 习、工作的各种情感为素材。
在我国歌曲艺术作品当中,有很多艺术歌曲都是根据民歌进行改编或者填 词而成的,通过音乐创作者的二次创作,让民歌表达出 大部分人民的心声和追求。
本文以变奏曲 綺金勵 的 创作手法分析为例,对改编歌曲 縉金勵 的歌曲创作 背景、曲式结构、和声特点、钢琴伴奏进行分析,从中 探索林歌曲仓侮 巧瞬点。
■曲轴构分析綺金勵 是阴匕民歌中的小调,商调式。
通过旋 律、节奏和钢琴伴奏3次简单的变化,形成独特的变奏 技巧。
曲调婉转流畅,表现出曲折、细腻的特点。
音乐 趣由两个乐句鹹第K 句帥十倾整。
每乐段的钢琴伴奏纯粹是根据歌词内容的不同来进 行设计、对比和发展的。
以下是綺金勵的曲式图示:常有受奏手法的草一律曲式绪构慣性:dW -----------------------------------------------------------------------------------------乐貼刖子AnnAl HO A2anA3补克小节敷:24168163 II :168:||169小节:(1-24)(25-40)(41-48)<49-fi4)(65-72)(73-88)(89-96)(97-112)(113-121)前奏,是一次完整主题的呈示,甚至比歌声开始以 后的两句乐段更丰富,它根据主题材料进行发展、对比,本身就具有4个不同的层次:第1-劝、节为第f 层 次,旋律材料来源于主题乐段的第二乐句,具有收拢 性;第9_倒、节梯二个做,这£的翳材料是主® 本身没有的乐思,它利用歌曲的材料和进行换与前面形成对比;第17-22、节为第三个层次,同样是 对比的新材料;第21-24/J 、节为第四个层次,是对前面 乐思的总结,旋律材料又回到了开始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绣金匾》解析
作者:李莹
来源:《下一代》2018年第04期
摘要:王建中先生的《绣金匾》是以民歌主题为基础、用变奏手法写成的钢琴曲。
本文以《绣金匾》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背景、素材来源、结构织体、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出王建中先生钢琴改编曲创作技法及艺术价值。
关键词:王建中;绣金匾;装饰音
一、作曲家简介
王建中先生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其中《百鸟朝凤》、《浏阳河》、《梅花三弄》等已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的代表作品。
在王建中先生的众多作品中,钢琴改编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以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绣金匾》为研究起点,对其创作背景、素材来源、结构织体、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出王建中先生钢琴改编曲创作技法及艺术价值,为演奏教学此类曲目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二、乐曲解析
《绣金匾》,这首钢琴曲是汪庭有根据民歌《绣荷包》改编而成,他将曲中表达男女爱情的“荷包”改为歌颂政府、领袖的“金匾”,充分展现出人民翻身过上好日子对党和领袖的感激热爱之情。
歌曲《绣金匾》结构短小、旋律流畅、起伏自然,全曲共有上下两个乐句。
改编后的钢琴曲在保持原民歌朴素流畅的特点,使用具有五声调式特点装饰音对旋律进行加花,模仿出古筝、扬琴等民族乐器的音色和音型特点,使其田间地头的民歌具有了丝竹音乐的韵味,具备了更多“雅”的风格层次。
钢琴曲《绣金匾》是单主题展开性的三部曲式,以降B为主音的六声商调式。
(一)呈示部
A段是乐曲的呈示部(第1—26小节),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12小节,作曲家模仿民族乐器古筝的演奏技法,运用大量的装饰音、衬音对旋律进行修饰与加花,音乐质朴而亲切。
左右手弹奏的旋律一样,仅在右手处加了花,听起来不仅不觉枯燥,反显得旋律清晰流畅。
乐曲中模仿古筝刮奏手法的装饰音常出现弱拍,速度较快、时值较短。
演奏时,要模仿出古筝清脆通透、坚实圆润的音色。
贴键弹奏,把力量集中于指尖主动快速下键,让声音有“核”不虚不乍。
手臂力量通畅,一个力量弹一组音。
动作灵巧而敏捷。
第二部分的前12小节与第一部分大致相同,仅在旋律和节奏上稍有变化。
后经由两小节的过渡,进入乐曲的中段。
(二)中部
B段是乐曲的中部(第27—47小节),由降B商上行五度进入F商调式,运用复调的手法进行创作。
中段速度稍稍有些加快,但不需弹得过快,只是气氛上的一种烘托和活跃。
旋律起伏较大,音乐轻快鲜明,与A段形成强烈的对比。
右手密集的音型推動了音乐的发展,旋律更显得灵动而活泼。
左手的旋律线条也进行了节奏性的加花,以呼应右手。
乐曲中段形成三个声部,音型变得密集,音乐欢快流畅。
作曲家在此处模仿弹拨乐器扬琴装饰加花的奏法,利用左右手的交叉演奏出扬琴同音反复、八度散打的音响效果。
右手运用三十二分音符对旋律进行回音式或围绕式的装饰加花,小音符要弹得清晰均匀,更要将旋律线表达清楚。
如何在快速弹奏中追求声音得到清晰,是该段的主要技术课题。
弹奏三十二分音符时,要求手指灵活、独立地跑动,手臂、手腕、手肘都是放松自然地带动手指运动。
声音轻快而富有弹性,切不可演奏得深沉笨重,将音乐亲切、愉快地气氛渲染出来。
右手弹奏两个声部时,要控制好内声部大指的重复音不可冒,突出上方的旋律声部。
弹高声部的小指要单独抽出来练习,直至能将高声部“点亮”,使旋律清晰而富有音乐性。
总言之,外声部弹得实一些,内声部弹得“虚”一些。
双手交替弹奏单音重复音,动作敏捷轻巧,大指不可笨拙。
弹奏回音式或围绕式的装饰加花时,必须保证手指主动贴键弹奏得清晰。
(三)再现部
A1段是乐曲的再现部(第48—61小节),规模上相对A段进行了缩减和精炼,调式又重新回到降B商调式,对主题进行再次地强调。
王建中先生的钢琴改编曲,将中国传统音乐线性旋律与西方多声性创作技法相结合,在单旋律的发展中寻求复调思维创作手法,体现出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