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参考资料上课讲义
《我与地坛》上课精品课件(14张)

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史铁生
《我与地坛》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他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郁 达夫《 故都的 秋》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
《我与地坛》上课精品课件(14张)
《我与地坛》上课精品课件(14张)
课文探究
1.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二十岁前,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 二十岁时突至的截瘫使作者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 来到地坛,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表述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
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
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
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
中我,:一遭个受人苦更容难易、看落到魄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我与地坛》上课精品课件(14张)
《我与地坛》上课精品课件(14张)
深入探究
2.阅读文章第一部分,回答问题:地坛有什么特征,从哪里看出
来的试结合内容简单分析。
古园:历经沧桑、荒芜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我与地坛》上课精品课件(14张)
第15课《我与地坛》(教师版)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讲义(必修上册)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 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学习文章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 赏析文中运用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相关语句,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1.学习文章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2.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学习作者面对充满挫折人生的顽强精神。
【01知识常识】1.作者简介1.史铁生(1951—2010),中国现代作家。
21岁双腿瘫痪,开始轮椅生涯;30岁患肾病,悉心从事写作;47岁确诊尿毒症,靠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59岁突发脑溢血逝世,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出版,共350万字。
成就:以文学表达对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的思考。
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代表作品: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
2.写作背景《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看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目标导航知识精讲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3.地坛地坛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
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形,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我与地坛》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
1.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亲情,勇敢面对人生的困境。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1.2.2 文本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亲情的珍视。
1.2.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章:教学过程2.1 导入新课2.1.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创作背景。
2.1.2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2.2 自主学习2.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2.2 学生结合课文,完成相关练习题。
2.3 课堂讲解2.3.1 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重点讲解。
2.3.2 教师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4 讨论交流2.4.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2.4.2 学生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
2.5 总结拓展2.5.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2.5.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3 讨论交流评价:评估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策略4.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地坛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坛的美。
4.2 情感教育: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
4.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章节一:作者与作品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 理解《我与地坛》作品的背景及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史铁生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 分析《我与地坛》作品的主题及风格。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史铁生的生平。
2. 分析史铁生的文学成就。
3. 引导学生了解《我与地坛》的背景及意义。
章节二:作品结构与艺术特色教学目标:1. 分析《我与地坛》的作品结构。
2. 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1. 分析《我与地坛》的作品结构。
2. 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分析《我与地坛》的作品结构。
2. 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章节三:重要词语与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2. 解析关键句子的意义。
教学内容:1. 解释作品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 解析关键句子的意义。
教学步骤:1. 解释作品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 解析关键句子的意义。
章节四: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内容:1.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章节五:主题思想探讨教学目标:1. 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2. 理解作品对读者的启示。
教学内容:1. 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2. 理解作品对读者的启示。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2. 理解作品对读者的启示。
六、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教学方法与策略。
2. 能够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1. 介绍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
2. 分析如何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进行《我与地坛》的教学。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介绍常用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2. 分析如何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进行《我与地坛》的教学。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情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自然和历史的热爱和尊重。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我与地坛》的阅读与理解。
1.2.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1.2.3 讨论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3.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1.3.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理解2.1 课文朗读与翻译2.1.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语言表达。
2.1.2 学生翻译并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2 分析课文主题与情节2.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情感和思考。
2.2.2 学生讨论并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第三章:写作技巧分析3.1 写作手法概述3.1.1 教师介绍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描述、叙述、对话等。
3.1.2 学生分析并理解这些写作手法在课文中的应用。
3.2 写作技巧练习3.2.1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3.2.2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的写作练习。
第四章:文化背景与历史意义讨论4.1 文化背景介绍4.1.1 教师介绍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如地坛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4.1.2 学生了解并理解这些文化背景在课文中的体现。
4.2 历史意义讨论4.2.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历史意义,如作者对地坛的情感与当代社会的关联。
4.2.2 学生表达并分享自己对课文历史意义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总结5.1.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强调重点和难点。
《我与地坛》ppt课件24张

四、快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待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 有些事需要儿子自已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 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 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 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 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 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我”所承受的,是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 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 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
四、快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0.第三次描写的地坛景象有什么特点? 作者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 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 息都深深地打动“我”。这些景象充满生机。 作者获得的启示;时间是永恒不变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活出精彩,要 热爱生活。
二、知人论世
史铁生(1951一2010),1951 年出生于北京,中国作家散文家。代表 作品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碎笔》等。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 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他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 缘,此后的 15 年间,“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 400 多年沧桑的古园中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地坛使史铁生学会了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要出生的问题; 他的母亲使他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母亲 ”都给过史铁生生命的启示,于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
部编版语文《我与地坛》优秀教学课件

7.第一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有何作用?
景物
特点
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 ①
古老、
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 荒芜、
第3段 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 冷落、
草荒藤、散发着沉静光芒 沉寂
的夕阳
作用
② 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 “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 在满园沉寂中,“我”看 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
6.本文前后两部分有何联系? 点拨 《我与地坛》的这两个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写 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 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 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 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 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文章结尾说:“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 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至此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 一体了。
景物
特点
作用
第5段 第7段
蜂儿如一朵…… ③ 荒芜但并不衰 ④ 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
片刻不息
败(充满生机) 那么,“我”虽残疾,但不应该
十五年中,这古 充满生命的 ⑤
园的形体……微 激情
⑥颓废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 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 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
苦的味道
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
[课堂探究] 1.第2段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话的意 思有点重复,请分析其用意。 点拨 史铁生在生病之前,他的生命是一种常态,家是其生活的中心,地坛 不过是其居家之外的另一个不远的去处,因此他说“地坛离我家很近”。 在此之后,他“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于是“一天到晚耗在这园 子里”。在这里,他领悟到生命的内涵,并从此坦然地面对人生。可以说, 此时的地坛已经成为史铁生精神生活的中心——他的精神家园。原本的 家则成了这一中心之外的另一个不远的去处,因此他说“我家离地坛很 近”。
15《我与地坛》课件(共8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速读第一部分,文中三次写到地坛中所见,把握每次相见时我眼中地 坛景物的特点,由此分析我的心路历程。
所见
所见之景
所见之景的特点
我的心路历程
初见 再见 又见
琉璃、朱红、高墙、玉砌 破败荒芜冷落 雕栏、老柏树、荒藤、 被人遗忘
残废、失魂落魄 的我找到安慰
蜂儿、蚂蚁、瓢虫、蝉蜕、 荒芜的并不衰败
露珠、满园草木的声音
第五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 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 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 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 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 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① 双腿残废 ② 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几
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③ 想逃避 绝望、迷惘、痛苦……
赏读第一节:问题一
地坛有哪些特征?
宁静(P4) 古老(P3):等待了四百多年 荒芜: 建筑:琉璃剥蚀 朱红淡褪 高墙坍圮 玉雕栏散落 草木:老柏树愈见苍幽 野草荒藤茂盛得自在坦荡 并不衰败(P5): 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
焦灼 (zhuó) 窸窣(xī)(sū)
基础 字词 解释词语
1.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2.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 的连续不断。 3.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4.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5.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6.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7.窸窸窣窣: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的声音。
他,就是史铁生。他告诉我们,生命是 美丽的,是多姿多彩的,不论上天先前 对你是否公平,只要永不屈服,生命, 总会发出耀眼的光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活着的时候,“我”没能深彻母亲的苦难,现在“我”明白了自己的存在而使母亲遭此苦难,“我”于心不忍,所以,对母亲的离去也似乎感到一丝安慰。赞美母亲伟大充溢字里行间。
(2)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或两种事物在空间或时间接近的基础上产生联想,或两种不同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所展开的联想。运用联想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力求自然,合乎情理。
(3)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写作方法,本体与他体有主次之分。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反衬,是用相反的事情来衬托。
亘古:即终古、由古代到现在。
蝉蜕:蝉的幼虫变成成虫蜕下的壳,可以入药,现也用来比喻解脱。
灼烈:鲜明而热烈。文中形容气味浓烈。
恓惶:不安定,恐惧。
熨帖:妥帖舒服。
绞尽脑汁:形容苦思积虑,费尽脑筋。
福祉:福气。
文本探究:
1.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传达给读者的体验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人怎样活的问题需要一生努力解决。充满生机的古园给作者带来了新生命,使作者重又扬起了生活的船帆。
4.文章最后一句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撤,有过我的车撤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人生体验?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1.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欲扬先抑等。
(1)象征的特点是“托义于物”,即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来表达某种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以激发人们的感情。运用象征手法,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象征体与本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或相关性。
《我与地坛》教学参考资料
《我与地坛》教案
目标:
基本要求
1.理解《我与地坛(节选)》中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
2.找出《我与地坛(节选)》中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句并加以品味。
3.找出具体的语言说出母亲在地坛公园寻找儿子时的心理。
4.积累关于史铁生文学常识。
发展要求
概括《我与地坛(节选)》的“母亲”的性格特征。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文体:散文文体知识
(一)什么是散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Nhomakorabea一、字音
宿(sù)命坍圮(tān pǐ)亘(gèn)古撅(juē)捋(lǚ)须蝉蜕(tuì)坎(kǎn)坷熨(yù)帖迄(qì)今恓惶(xīhuánɡ)福祉(zhǐ)一宿(xiǔ)譬(pì)如窸窸窣窣(xīxīsūsū)
二、字形
惦(diàn)惦记迄(qì)迄今,收讫祉(zhǐ)福祉
掂(diān)掂量圮(pǐ)坍圮:倒塌、坍塌。趾(zhǐ)趾骨
(4)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5)欲扬先抑
总结:
※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形散神聚”。“形散”是指取材自由,“神不散”是指立意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在提示中心思想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方式。散文作者往往是抓住自己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某一事物,挖掘这事物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借以提示中心思想。
2.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说“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哪些东西不能改变?仅仅是这些具体景象本身吗?写出一二条具体的体验。
古园中能给人以启迪的精神财富任谁也不能改变。夕阳映照着古园的坎坷之路,预示着人生道路是光明的。雨燕把天地叫得苍凉,隐含着落寞的人生必将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苍黑古柏站立多年,人为什么不能在寂寞中前进。
(二)散文的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
(三)散文的特点
散文以个人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叙述方式,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综合起来,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散文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其中对父亲过铁道、上下月台买橘子情景的描写,无限的父爱以及作者对这父爱的深刻感悟,尽在其中了。
说明
作家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河北省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