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死亡叙事

合集下载

二年级作文叙事:灰太狼死亡记

二年级作文叙事:灰太狼死亡记

二年级作文叙事:灰太狼死亡记
从前,有一个和谐、安定的森林,森林里的动物个个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突然有一天,灰太狼来到森林里,他无恶不做,森林被他搞得天翻地覆,动物们被他弄得叫苦不迭.鸡大婶好不容易生下的鸡蛋被他摔破了;山羊博士绞尽脑汁发明的太空飞船被他搞破坏毁掉了;熊大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建好的小木屋被他烧掉了.总之,自从灰太狼来到森林,他就没有做过一件好事.
有一天,动物们聚集起来,一起商量消灭灰太狼的计策.性急的斗牛开口说:"还商量什么,大家一起冲上去,跟他拼个你死我活,咱们这么多人,还怕它不成?"狡猾的狐狸说:"不行,它这么凶猛,咱们这些小动物,即使拼得过,也是两败俱伤啊!"鸡大婶着急地说:"那你有何高见呢?"狐狸笑嘻嘻地说:"依我看,咱们还是这样...这样..."大家听了,连忙拍手叫好,决心一定要消灭灰太狼.第二天,狐狸带着一群动物来到灰太狼家里.狐狸笑嘻嘻地说:"尊敬的灰太狼先生,您好,我们受森林里的动物之托,迎接您当森林的新一代大王."大灰狼听了,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急忙跟着狐狸去会场.来到会场灰太狼一屁股
坐在"宝座"上,一副神气的样子.它还不知道自己大难临头,傻呼呼地等着做国王呢!
灰太狼正得意着,突然,它的手脚被机关锁住了.它拼命地想挣脱,可是都无济于事.动物们都一拥而上,哪跟它费话那么多,一上来就是拳打脚踢,打得灰太狼鼻青脸肿.最后,熊大伯使出全身力气,一拳把灰太狼送上了西天.灰太狼在天上说:"我一定会回来的!"
从此以后,森林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再也没有看见过灰太狼的影子.。

中国近世叙事文学死亡叙事研究

中国近世叙事文学死亡叙事研究

中国近世叙事文学死亡叙事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近世叙事文学死亡叙事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中国近世叙事文学中对于死亡主题的描绘与阐述。

通过对一系列经典叙事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本文试图揭示死亡在中国近世文学中的多重意义,以及它如何被用作一种叙事策略来深化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死亡,作为人类生命的必然终结,一直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

在中国近世叙事文学中,死亡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是生命终结的描绘,更是一种精神超越、道德评判和社会反思的媒介。

通过对死亡叙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世社会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以及审美取向。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近世叙事文学中的死亡叙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我们将探讨死亡叙事在文学作品中的类型与特点,包括直接的死亡描写、寓言式的死亡象征以及隐喻性的死亡表达等。

我们将分析死亡叙事与作品主题之间的关系,探究死亡如何作为一种叙事手法来深化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我们将考察死亡叙事在中国近世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影响和意义,探讨它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取向。

通过对中国近世叙事文学死亡叙事的研究,本文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视角,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近世叙事文学的魅力与价值。

本文也希望能够为文学研究和批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中国叙事文学研究的发展。

二、中国近世叙事文学概述中国近世叙事文学,通常指的是明清时期至近现代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戏曲、曲艺、评话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叙事文学在继承古代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空前的繁荣和创新。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叙事文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反映了社会的复杂多样和人民的喜怒哀乐。

在小说领域,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拟话本小说、世情小说、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等种类繁多,其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更是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

这些作品不仅在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而且通过描绘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冲突。

叙事视角知识:死亡视角——如何用故事和叙述来处理死亡和后事

叙事视角知识:死亡视角——如何用故事和叙述来处理死亡和后事

叙事视角知识:死亡视角——如何用故事和叙述来处理死亡和后事死亡是人生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尽管它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但关于它的讨论却始终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死亡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哀伤,然而,正是在面对死亡时,人们才会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贵。

在文学作品中,死亡一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通过不同的叙事视角和故事来处理死亡和后事,不仅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死亡,还能引导人们反思生命的真正意义。

叙事视角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影响着故事的传达方式和读者的理解角度。

在处理死亡和后事的叙事中,死亡视角是一种独特而又特殊的叙述方式。

死亡视角即从死者的角度出发,来讲述故事。

通过死者的叙述,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死者对生命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死者离世后对生者的影响。

在处理死亡和后事的叙事中,可以通过死亡视角来回顾死者的一生,展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许。

同时,也可以通过死者的叙述,来表达对生者的思念和关怀。

这种叙事方式能够为死者赋予更多的个性化和情感化,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死者的存在和缺失,从而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珍惜。

在故事中,死者可以通过回忆、对话和思考等方式来叙述自己的故事。

通过回顾过去的点点滴滴,死者可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通过对话和思考,死者还可以与生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传达自己对生者的关怀和思念。

通过这些方式,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死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死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渴望,从而对生命产生更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除了回顾个人的一生外,死者还可以通过叙述来表达对生者的关怀和祝福。

通过死者的叙述,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死者对生者的思念和关怀,从而为故事增添更多的温暖和情感。

通过这种方式,死者不仅能够在故事中得到超脱,也能够借此机会与生者进行最后的交流,为生者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和关怀。

这种叙事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死者的存在和离去,也能够为死者和生者之间留下最完美的谢幕。

简析曹禺前期剧作的死亡叙事

简析曹禺前期剧作的死亡叙事

简析曹禺前期剧作的死亡叙事作者:刘艳梅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16期简析曹禺前期剧作的死亡叙事纸版页码[摘要]在生死天平再一次向生的方向倾斜的时候,有必要呼唤一种冷峻的死亡意识的到来。

本文试图从“死亡”的角度来介入曹禺的前期剧作,挖掘出这种死亡叙事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曹禺前期剧作死亡叙事一、曹禺剧作中的死亡叙事曹禺异乎寻常地偏爱死亡题材,他前期的剧作几乎都涉及到死亡,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死亡事件和死亡意象,人物的死亡随处可见,涉及到自杀、他杀、身体死亡和精神死亡等多种死亡形式,可以说死亡是曹禺早期创作中一个摆脱不了的情结和诱惑,它时刻影响着曹禺创作的选材和立意。

1.直接的身体死亡物理生命体的消逝带来的死亡,是人们对死亡的最直观认识,也是死亡最恐怖的表现形式,人们一般都不愿意提及它,而曹禺却一反常规,在自己前期所有作品中都安排了大量的死亡现象,而且人物的死亡属于“非正常”死亡。

四凤、周冲触电而死,周萍用枪自杀身亡,鲁贵饮酒过量而死;小东西没有了任何生活的希望而上吊自杀,小文书黄省三的三个孩子被父亲无奈地杀害,陈白露厌倦了糜乱朽烂的都市生活服大量安眠药自尽,仇虎由于精神的过度紧张而自杀身亡,无辜的焦大星和小黑子成了焦阎王的替死鬼;曾文清终于没有了再活下去的勇气和能力吞食鸦片,死在了北京深秋的平静凄凉之中。

它们如同一把把带着火焰的利剑刺激读者和观众的神经与耳目,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让人们在恐惧和震惊中受到一次次强烈的悲剧洗礼,从而被曹禺戏剧的魅力所折服。

周萍、陈白露、小东西、仇虎、曾文清都是自杀身亡的。

“死亡本能论”认为人性之中,有一种毁灭自己的趋向,这趋向是一股无可抗拒的力量,直把人往下拖,拖向失败,堕落或灭亡。

这些人物也具有这种向死的内倾力。

焦大星、小黑子、黄省三的三个孩子、四凤、周冲、鲁贵都属于他杀致死。

他杀致死的人物往往没有明确的要死的决心和意志,但却由于某种不知的原因或者无意识地行为造成了生命毁灭的事实。

德里罗小说的死亡叙事及其审美展现

德里罗小说的死亡叙事及其审美展现
在德里 罗小说 中,死亡 和恐惧是 同时存在 的两
工业文 明、消费文化 和大众传媒对 人们的生存状 况
和精 神世界的影响。德里 罗小说对 死亡 主题的持续
关注 , 以及小说 中大量的死亡叙 事 , 体现 了文学作 品 对于生命和 生存价值 的终极关怀。 死亡是一种 自然现象 , 也 是一种社会现 象。人 的
涉及人们的精神“ 死亡 ” 和社会的“ 死寂” 。
( 一) 暴力、 阴谋与死亡
奥地利心理学 家、精神分析 学派最早和最 有影 响 的信 徒之一 奥托 ・ 兰克 认 为 : “ 屠 杀和牺 牲他人 减
轻 了自我 的死亡 恐惧 ; 通过 他人之死 , 人使 自己免于
生 的人终有 一死 ,这就是人 生在世最深 刻最根本 的 悖论 。” [ 1 面对死亡 , 是消极 无为 , 还是积极 行动起
■基 金 项 目 :黑 龙江 省 教育 厅 人文社 会 科学 研 究项 目 “ 德 里 罗小 说的 后现 代 文本 视阈 及生 态 意识 研究 ” 。项 目编 号
1 253 208 3。
1 1 7
的事物的一部分 。 ” [ 李的一生都希冀着能够成 为一 个重要人物并且在历 史中 留下 印记 ,找到 自身 的存





作品评述
毒 ≥
德里罗小说的死亡叙事及其审美展现
◎赵宇昕 戚德 山
( 哈 尔滨理工 大学国语 学院 ,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4 0 )
唐・ 德里 罗是美 国 当代 著名 的后现 代派 作家 之


他 的小说聚 焦后工业 时代 的美国社会 , 尤 为关注
二、 德里 罗小说的死亡叙事

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

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

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贫苦农民福贵为主人公,通过他经历的一系列人生起伏,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与人类困境。

在小说中,死亡被视为一种普遍存在,它不仅是福贵个人命运的反映,同时也承担了表达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社会冷酷现实的讽刺揭示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余华在小说中对死亡叙事和修辞处理的精髓。

首先,余华运用细腻的叙事手法来揭示死亡对个人生命的冲击和意义。

小说开篇,福贵亲眼目睹了妻子家春的死亡,这是他第一次直接面对死亡,感受到了死亡的残酷和无情。

余华从福贵的视角描绘了妻子生前和死后的形象,通过对福贵内心的描写和反思,展现了死亡对福贵的巨大打击。

福贵不仅承受了妻子的离世之痛,还得面对家庭的破裂和贫困的现实。

通过福贵的亲身经历,余华向读者传递了死亡对个体生命带来的冲击和压迫感。

其次,余华在小说中运用了独特的修辞手法,将死亡与其他主题相结合,以强化对死亡的叙事效果。

在小说中,余华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的细致描写,将死亡与农村生活、家庭关系、历史变迁等主题相互渗透、相互映衬。

例如,福贵的儿子孙生出生时,整个村庄正值饥荒期,婴儿们接连夭折。

这种对比极强烈的生死对照,使得孙生的出生更显得珍贵和脆弱,同时也揭示了饥荒和社会动荡对个体生存的考验。

此外,余华还通过对个体命运的铺陈,将死亡作为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小说中,福贵亲眼目睹了无数亲人和亲友的死亡,其中包括儿子孙生、女儿兰花等。

这些死亡并非自然的消亡,而是由于战争、饥荒等社会现象的影响导致的。

通过描绘这些悲剧性的死亡,余华暗示了中国社会中个体命运的无奈和生存的艰辛。

他通过死亡对社会冷漠和不公的讽刺,激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余华还通过对死亡叙事的不同层面的处理,强化了死亡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福贵在年老体衰之际,开始对自己的经历和生命进行深刻的反思。

他意识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拥有财富和地位,而是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间的温情。

一年级叙事作文_死亡的我_400字

一年级叙事作文_死亡的我_400字

死亡的我
2014-7-1514:33:41
べ_▂柠檬爱情ぃ诺小鑫2014-7-1514:33:41
死亡的我有一天,我刚从学校出来。

蓝色的天瞬间被染成了一片乌黑,起飞了,风向一把刀刺痛着我的心。

冰刃从天上掉下来洗刷着一切的生命。

我的心是那么的孤独而又死亡。

冰刃刺痛着我的心,身上的冷让我感觉很痛苦,望着那黑色的天空,我的心是那么的痛苦而又悲伤,走着走过了一个桥我看到了一个影子他的身子跟我一样被冰刃砸着,我加快脚步走过去了,看到了影子的真实面目,他是一个男孩,只见他拿出一把村雨朝我刺去,我那鲜红的血把我洁白的衣服染成了鲜红色的。

自己与那个男的摔下了河。

我那鲜红的血把河染成成了红色。

自己望着鲜红的河不由的哭泣。

自己只是孤独的一个人终于死亡我伸手抓住被沾染的河自己冷笑了几声,自己终于死亡了我感叹道.我自己死亡了我永久是一个人自己只能被当做傻逼死亡了我是个笨蛋被人骂着自己的内心永久的悲剧......
一年级:a2631119。

叙事视角知识:死亡视角——如何用故事和叙述来处理死亡和后事

叙事视角知识:死亡视角——如何用故事和叙述来处理死亡和后事

叙事视角知识:死亡视角——如何用故事和叙述来处理死亡和后事死亡,是一件人类无法避免的事情。

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但对于死亡的处理方式却因人而异。

有些人会忽略死亡的存在,甚至害怕谈论死亡,而有些人则会积极面对死亡,并用故事和叙述来处理与死亡相关的后事。

在叙述死亡时,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叙事视角。

其中一种视角被称为“死亡视角”,就是以已故人士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或情节。

这种叙事方式能够让在世依然的人们更好地理解死亡的意义,也能够更好地处理与死亡相关的后事。

在使用死亡视角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先从人物的生平故事开始,在叙述人生时,可以提到人物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职业生涯等。

通过这些叙述,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已故人士的人生历程。

接下来,我们可以叙述已故人士的健康状况。

这一部分的叙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已故人士的病史,身体状况以及对生命的态度等信息。

例如,我们可以叙述已故人士的疾病治疗史,护理情况,以及他们对病情的态度。

这些叙述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已故人士的生命态度和人生观,从而对其离世有比较真实的了解和理解。

接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叙述已故人士的离世经历。

在这一部分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描述已故人士的身体状况,所处的环境和其他细节。

例如,我们可以叙述已故人士最后的时刻,他们离开时的表情和情绪等。

这些细节能够让读者更真实地感受到已故人士的离世经历。

在叙述已故人士的离世经历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叙述遗物和丧礼等后事。

在这一部分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描述已故人士所留下的物品和遗物,以及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

同时,我们也可以叙述丧礼的安排,例如丧服、庆祝死者生命的纪念仪式等。

通过使用“死亡视角”来叙述故事和情节,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死亡和后事,让我们对死亡和离别等话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这种叙事方式也能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让我们更珍惜生命,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们在这个无常的世界中留下的不止是物质财富,还有价值无法估量的情感和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社会背景 死亡和与之相关联的暴力、罪 恶、苦难景象,是中国历史空间中 的现实存在。
4、艺术策略 “爱与死”作为生命的高峰体 验,蕴藏着其他生命情境所不具备 的情感内容和情感震撼强度,也是 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感情爆发的契 机和情感引力的中心。
死亡叙事的价值和意义 1、强化中国文学在主题和题 材上的弱项,提升中国当代文学的 思想力量和美学品格。
先锋作家对死亡愉悦感的表现, 目的是进行社会批判和人性批判, 因为在描写死亡时,他们没有写出 死的痛楚,却衬托出了生的苦难。
虽然与表现死亡本体尚有距离, 但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对存在的理 解,和存在主义的基本观念有相通 之处。
死亡叙事 先锋作家为何热衷于表现死亡 1、有效媒介 死亡是生存的形式,为认识生 存而书写死亡。
死亡现象直逼生存的意义,并 衍生出暴力、欲望、丑恶、恐惧、 焦虑、苦难、神秘等多层次意义, 很自然地成了先锋作家探索存在意 义、表达对世界、生命、人性等的 认识的一个切入点和有是西方现代作家关注的焦 点之一,战后西方文学常借死亡问 题表现其习惯主题,如生存的悲剧 感与荒诞性、困境意识、人的堕落 与异化,以及孤独、焦虑、冷漠、 暴力、病态、无意义等等。
先哲重视死亡的社会、伦理意
义。
具有实用理性色彩的中国传统 文化忽视人的终极困境问题。
先锋小说借对死亡的表现把存 在意义、人性问题、生命体验等主 题价值引入中国当代文学,使中国 文学开始从过去集中关注社会政治 文化的写作状态转向具有形而上色 彩的思考。
个体生命价值、个体生存的危 机、人的存在困境等存在问题以及 人性问题,这些具有人本主义色彩 的现代价值观念,对中国文学中的 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渗透和改造作用。
这一影响远超单纯对西方文学 艺术技法的引进。这是先锋小说在 主题上为当代文学提供的新元素。
2、填补了中国文学在对死亡 本体的艺术观照方面的空白。
在先锋小说表现的死亡体验中, 人物的个体意志中断了与社会历史 内容的关联,建立起个体自身的独 立生命感觉和生命体验,这意味着 当代文学开启了在传统中国文化中 长久封闭着的个体生命意识和个体 价值的空间。
濒死经验:《在细雨中呼喊》 苏宇的身体终于进入了不可阻 挡的下沉,速度越来越快,并且开 始旋转。在经历了冗长的窒息以后, 突然获得了消失般的宁静,仿佛一 股微风极其舒畅地吹散了他的身体, 他感到自己化作了无数水滴,清脆 悦耳地消失在空气之中。
濒死经验:《已婚男人杨泊》 中午十二点一刻,杨泊纵身一 跃,离开世界。杨泊听见一阵奇异 的风声。他觉得身体轻盈无比,像 一片树叶自由坠落。他想这才是真 正的随风而去。这才是一次真实的 死亡感觉。
濒死经验:《现实一种》 那天早晨她醒来时感到一阵异 样的兴奋。她甚至能够感到那种兴 奋如何在她体内流动。而同时她又 感到自己的身体正在局部地死去。 她明显地觉得脚趾头是最先死去 的,……
最后只剩下心脏了,可死亡已经包 围了心脏,像是无数蚂蚁似的从四 周爬向心脏。她觉得心脏有些痒滋 滋的。这时她睁开的眼睛看到有无 数光芒透过窗帘向她奔涌过来,她 不禁微微一笑,于是这笑容像是相 片一样固定了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