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遥感的应用与展望

合集下载

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在当今时代,随着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保护和监测海洋环境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而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为海洋环境监测提供了高效、全面且精确的手段。

遥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非直接接触的方式获取目标物体的信息。

在海洋环境监测中,它能够大范围、快速地收集海洋的各种数据,为我们深入了解海洋的状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首先,遥感技术在监测海洋水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海洋光谱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海水的透明度、叶绿素浓度以及悬浮颗粒物的分布等情况。

叶绿素浓度是衡量海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指标,而浮游植物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物质循环起着关键作用。

遥感技术能够大面积、同步地监测叶绿素浓度的分布,从而帮助我们了解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状况,这对于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悬浮颗粒物的监测也是海洋环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些颗粒物可能来自河流输入、海洋底部的再悬浮或者生物活动等。

它们的浓度和分布会影响海水的光学性质和透明度,进而影响海洋中的光照条件和生态过程。

遥感技术可以有效地监测悬浮颗粒物的浓度和分布,为研究海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提供基础数据。

其次,在海洋温度和海流的监测中,遥感技术同样表现出色。

海洋表面温度是反映海洋热状况的重要参数,它对海洋环流、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利用红外遥感技术,我们能够快速获取大面积的海洋表面温度分布,这对于研究海洋环流模式、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气候现象以及预测海洋灾害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海流是海洋中水体大规模的流动,对于海洋物质和能量的输运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合成孔径雷达等遥感手段,我们可以监测到海流的流速和流向,从而更好地理解海洋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过程。

这对于渔业资源的管理、海上航行安全以及海洋工程的规划和设计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遥感技术在监测海洋污染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石油泄漏、污水排放以及垃圾倾倒等海洋污染事件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遥感技术在海洋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海洋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海洋生态监测中的应用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遥感技术犹如一双“千里眼”,为我们深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0%的面积,其生态系统的健康对于全球的生态平衡、气候调节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遥感技术的出现,使得对海洋生态的大规模、长时间、高精度监测成为可能。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非接触式的手段获取目标物体信息的技术。

它利用传感器接收来自目标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获取关于目标物体的各种信息,如形状、大小、位置、温度、物质成分等。

在海洋生态监测中,常用的遥感技术包括光学遥感、微波遥感和红外遥感等。

光学遥感是利用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红外等波段的电磁波进行监测。

它可以获取海洋的水色、透明度、浮游植物分布等信息。

例如,通过对海洋水色的监测,可以了解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其数量和分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海洋食物链的基础环节。

此外,光学遥感还能够监测海洋中的悬浮颗粒物、有色溶解有机物等,这些信息对于评估海洋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微波遥感则利用微波波段的电磁波进行监测,具有穿透云雾、不受光照条件限制等优点。

在海洋生态监测中,微波遥感可以用于测量海面高度、海流速度、海浪方向和波长等。

海面高度的变化可以反映海洋的热容量和环流模式,对于研究海洋的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价值。

海流速度和方向的信息对于了解海洋中的物质输送和生物迁移过程至关重要。

红外遥感主要用于测量海洋表面的温度。

海洋表面温度是反映海洋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分布,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某些海洋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窄,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可能导致其生存区域的改变甚至灭绝。

遥感技术在海洋生态监测中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首先,在海洋污染监测方面,它可以及时发现石油泄漏、化学污染等突发事件,并对污染的范围和程度进行评估。

海洋遥感在海洋资源勘探中的作用如何

海洋遥感在海洋资源勘探中的作用如何

海洋遥感在海洋资源勘探中的作用如何关键信息项:1、海洋遥感技术的定义和分类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海洋资源勘探的目标和范围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海洋遥感在海洋资源勘探中的具体应用应用领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用领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用领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海洋遥感技术的优势优势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优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优势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海洋遥感技术的局限性局限性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局限性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局限性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应对海洋遥感技术局限性的措施措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海洋遥感技术在未来海洋资源勘探中的发展趋势趋势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趋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趋势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海洋遥感技术的定义和分类海洋遥感技术是指利用传感器对海洋表面和海洋内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参数进行非接触式测量和监测的技术手段。

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海洋环境监测是指对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污染、海洋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持续观测和分析。

而海洋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的监测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中。

本文将介绍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度方面的优势。

一、海洋遥感技术概述海洋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或无人机等载具获取远距离、非接触式的海洋信息,其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电磁波的反射、散射、吸收等特性进行观测和分析,可以获取海洋表面温度、色素浓度、浮游植物分布、海洋气溶胶等大量海洋环境信息。

二、1. 海洋表面温度监测海洋表面温度对于气候变化、海洋环流以及生物活动等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准确监测海洋表面温度至关重要。

海洋遥感技术可以通过遥感卫星对海洋表面进行观测,并获取全球范围内的海洋表面温度分布,从而了解海洋的热力结构,并预测海洋环境变化趋势。

2. 海洋色素浓度监测海洋色素浓度是反映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利用海洋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海洋中的色素浓度信息,如叶绿素浓度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监测海洋生物群落的分布变化,预测赤潮爆发,评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等。

3. 浮游植物分布监测浮游植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海洋食物链的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海洋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测量浮游植物所吸收和散射的光信号,获得浮游植物的种类、分布和密度等信息。

这些数据不仅有助于科学家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还对渔业资源管理、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4. 海洋气溶胶监测海洋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海洋大气层中的固体或液体微小颗粒物质,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具有重要影响。

海洋遥感技术可以定量测量海洋气溶胶的浓度、粒径分布、组分等参数,对气候模型和大气环境监测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三、海洋遥感技术的优势与挑战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具有一系列优势。

首先,它能够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数据,满足对海洋环境变化进行全面监测的需求。

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遥感技术如同一位“千里眼”,为我们揭开了海洋神秘面纱的一角。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人类尚未完全了解的领域。

遥感技术的出现,为海洋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突破。

遥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非接触式的手段获取远距离目标的信息。

在海洋研究中,它主要依靠卫星、飞机、船舶等搭载的传感器,收集海洋的各种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海洋表面的温度、盐度、海流、海浪、海冰等物理参数,以及海洋中的叶绿素浓度、悬浮颗粒物等生物和化学参数。

海洋表面温度是海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热红外传感器,大范围、高频率地监测海洋表面温度的分布和变化。

这对于了解海洋环流、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与海洋表面温度的异常变化密切相关。

通过遥感技术对海洋表面温度的长期监测,我们能够提前预测这些气候现象的发生,为农业生产、渔业捕捞等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海流是海洋中的“高速公路”,对全球的物质和能量输送起着关键作用。

遥感技术中的微波传感器可以测量海面的高度变化,从而推算出海流的速度和方向。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海洋中的物质循环、渔场的形成以及污染物的扩散等过程。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海浪的高度、周期和方向等信息。

这对于海上航行安全、港口建设以及海洋工程的设计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海洋生态研究方面,遥感技术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叶绿素浓度是衡量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通过光学传感器,可以获取海洋中叶绿素浓度的分布情况,从而了解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长状况。

浮游植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它们的数量和分布直接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海洋中的悬浮颗粒物,这些颗粒物不仅反映了海洋中的泥沙运输和沉积过程,还与海洋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海冰是极地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海洋资源监测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海洋资源监测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海洋资源监测的最新进展和应用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精确的监测方法,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海洋资源监测利用遥感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海洋资源监测的最新进展1.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突破随着遥感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海洋资源监测中。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能够提供更为清晰和详细的海洋图像,使得海洋资源的监测更加精确和有效。

同时,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实现对海洋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决策支持。

2. 多源遥感数据的综合应用当前,除了卫星遥感数据,还涌现出了无人机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监测等多种遥感数据源。

这些不同的数据源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可以相互补充和协同使用,提高海洋资源监测的精确度和时效性。

同时,多源遥感数据综合应用还能够实现对海洋资源变化的长期监测和评估。

3. 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为海洋资源监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算法可以通过对大量遥感数据的分析和学习,实现对海洋生态环境、渔业资源、海洋污染等问题的智能监测和预测。

这一结合将大大提高海洋资源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海洋资源监测的应用1. 渔业资源监测渔业资源是海洋资源中重要的一部分,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进行渔场分布、渔船活动和渔业资源衰减情况的监测。

通过对海洋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实现对渔业资源的动态监测和评估,为渔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避免过渔和资源浪费。

2.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对于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监测海洋水体的色度、叶绿素浓度、水温等指标,判断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

同时,遥感技术也可以帮助监测海洋污染和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变化,提供及时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3. 海洋能源开发与利用海洋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潮汐能、海洋风能等。

测绘技术中的海洋遥感数据处理方法与应用

测绘技术中的海洋遥感数据处理方法与应用

测绘技术中的海洋遥感数据处理方法与应用近几十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海洋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和应用正日益成为测绘技术领域的热点。

海洋遥感数据处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一、海洋遥感数据获取及处理方法海洋遥感数据是通过各种载荷设备获取的,包括卫星、飞机、船只等。

其中,卫星遥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因为它具有全球覆盖、周期观测、分辨率高等优点。

在数据获取方面,卫星遥感主要通过遥感卫星传感器获取海洋数据。

例如,可见光海洋遥感是通过可见光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可以获取到海洋的表面温度、色彩等信息。

微波遥感则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数据,可以得到海洋的海表面风场、海表面高度等参数。

在海洋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方面,常见的有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两种方式。

图像处理主要包括辐射校正、雾化校正、几何校正等一系列的工作,目的是去除遥感数据中的噪声和非海洋成分,使得数据更加准确地反映海洋的特征。

数据分析则是从海洋遥感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例如从海洋表面温度数据中发现海洋环流的规律等。

二、海洋遥感数据的应用海洋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因其准确性和高效性而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资源开发中。

其中,海洋环境监测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

通过海洋遥感数据,可以实时、连续地获取全球范围内的海洋温度、叶绿素浓度、海洋表面风场等参数,进而为海洋环境变化的观测和预测提供数据支持。

此外,海洋遥感数据在海洋资源开发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通过海洋遥感数据可以获取到海洋的潮流、洋流等信息,在油气勘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利用海洋遥感数据还可以研究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帮助科学家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并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

三、海洋遥感数据处理方法的挑战与展望尽管海洋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在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监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海洋遥感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存在着数据质量和精度的问题。

由于海洋遥感数据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如大气、云雾等,因此数据处理时需要进行校正和验证,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海洋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海洋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海洋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在广袤无垠的蓝色星球上,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

海洋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还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广阔性,对其进行全面、准确和及时的观测一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幸运的是,海洋遥感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海洋的窗户,使我们能够从太空俯瞰海洋,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海洋遥感技术是指利用电磁波与海洋表面相互作用的原理,通过卫星、飞机、船舶等平台搭载的传感器,对海洋进行远距离非接触式的观测。

它具有大面积、长时间、同步和动态监测等优点,能够弥补传统海洋观测方法的不足。

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海洋遥感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遥感手段可以探测海底地形地貌,为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遥感技术还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矿产资源分布区域,为海洋矿产的开采提供指导。

此外,对于海洋渔业资源的管理和评估,海洋遥感也大显身手。

它可以监测海洋水温、叶绿素浓度等参数,从而推断出鱼类的栖息地和洄游路线,为渔业捕捞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海洋中的油膜、垃圾漂浮物等进行监测和追踪,及时发现污染源,为海洋污染的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同时,遥感技术还能够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如珊瑚礁的分布和生长情况、红树林的面积变化等,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海洋气象和气候研究中,海洋遥感技术同样不可或缺。

海洋与大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海洋的温度、盐度、海流等因素都会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海表温度、海冰覆盖范围、海面风速等数据,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海洋与大气的能量交换过程,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预测能力。

例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全球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海洋遥感技术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分析,为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气候灾害提供预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遥感的应用与展望
摘要:海洋遥感利用电磁波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原理观测和研究海洋,以海洋及海岸带作为监测、研究对象,具有快速、多波段、周期性、大面积覆盖等观测能力的空间遥感技术。

回顾了海洋遥感发展的4个阶段,介绍了海洋遥感在海洋资源环境调查、动态监测以及海洋污染等方面的应用。

最后,提出了海岸带遥感动态监测技术的精确化和定量化研究、海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以及海洋小卫星遥感的应用是未来海洋遥感研究和应用的重点。

海洋覆盖地球面积的71%,容纳了全球97%的水量,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活动空间,“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联合国《21世纪议程》,1992),开发利用海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日显重要。

多年来国内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利用先进的科学调查技术以求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海洋,指导人们科学合理地开发海洋、改善环境质量。

传统的海岸调查在资料获取、信息处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局限,主要表现在海岸环境的进入性与通达性较差;近海和海岸环境复杂多变,难以进行多变量同步控制观测;海岸环境变化周期长、信息量大,难以取得理想的可控制数据,在实时处理上也有很大困难。

因而,常规的海洋观测手段不可能全面、深刻地认识海洋现象,也不可能掌握全球大洋尺度的过程和变化规律。

在海洋资源开发、全球性环境变化监测、海洋权益的维护及沿海地区的综合开发和管理上,都需要有一种新的海洋观测技术替代或补充传统的常规海洋调查方法,而海洋遥感所具有的大范围实时同步、全天时、全天候多波段成像技术优势可以快速地探测海洋表面各物理参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海洋遥感(Oceanographic Remote Sensing)是指以海洋及海岸带作为监测、研究对象的遥感,包括物理海洋学遥感,如对海面温度、海浪谱、海风矢量、全球海平面变化等的遥感;生物海洋学和化学海洋学遥感,如对海洋水色、黄色物体、叶绿素浓度等的遥感;海冰监测,如监测海冰类型、分布和动态变化;海洋污染监测,如油膜污染等。

海洋遥感是利用电磁波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原理观测和研究海洋的,其内容涉及到物理学、海洋学和信息科学等多种学科,并与空间技术、光电子技术、微波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密切相关,是20世纪后期海洋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学科之一,形成了从海洋波谱分析到海洋现象自动识别等一套完整的理论与方法。

海洋遥感与常规的海洋调查手段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首先,它不受地表、海面、天气和人为条件的限制,可以探测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条件恶劣等不能直接进入的海区;其次,它的宏观特性使它能进行大范围海洋资源普查、海洋制图以及海冰、海洋污染监测;第三,能周期性地监测大洋环流、海面温度场的变化、鱼群的迁移、污染物的运移等;第四,多波段、高光谱海洋遥感可以提供海量海洋遥感信息,开拓人们的视野;第五,能达到同步观测风、流、污染、海气相互作用,并获取能量收支信息。

1 发展回顾
海洋遥感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第1阶段(1957~1970年)是起步阶段。

自从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后,人类就步入了太空时代,空间海洋观测是人类空间计划中最早的项目之一。

1960年4月1日,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TIROS-Ⅰ(泰罗斯),其热红外图像能够显示无云海区丰富的海面温度信息,卫星数据由此成为海洋学研究的新的信息源。

随后发射的TIROS-Ⅱ卫星,开始涉及海温观测。

1961年美国执行水星计划,宇航员有机会在高空亲眼观察海洋。

其后,Gemini与Apollo宇宙飞船获得大量的彩色图像以及多光谱图像。

尽管这些航天计划主要试验目的是空间技术,但它已展现了从空间观测和研究海洋的潜力。

第2阶段(1970~1977年)是探索阶段。

主要利用气象卫星、陆地卫星探测海洋。

1969年NASA在Williams大学召开研讨会,推动了1973年Skylab航天器和1975年GEOS-3卫星高度计的研究。

以此为基础,NASA研制了一系列高分辨率多光谱扫描仪,主要装载在Landsat系列卫星上,提供了大量有关河口和沿岸海域的水色及浑浊度信息。

此后美国海洋大气局(NOAA)在1972~1976年发射了NOAA-1、2、3、4、5卫星,装载有红外扫描辐射计和微波辐射计,用以估计海表温度和大气温度、湿度剖面等。

第3阶段(1978~1984年)为海洋卫星试验阶段。

1978年海洋遥感较为活跃,NASA这一年共进行了25次卫星发射,与海洋有关的主要有喷气动力实验室(JPL)研制的Seasat-A卫星,Goddard空间飞行中心(GSFC)研制的气象卫星TIROS-N和雨云卫星Nimbus-7卫星,它们充分展现了卫星对海洋的监测能力。

以上三颗卫星构成了海洋卫星的三部曲,它标志着海洋卫星遥感新纪元的开始。

继美国第一颗海洋卫星发射以后,世界各国对发展海洋卫星遥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陆续开始研究并发射与海洋观测相关的卫星。

第4阶段(1985年至今)是海洋卫星应用研究和业务使用阶段。

在此期间,共发射了多颗海洋卫星,包括海洋地形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及海洋水色卫星。

除此之外,还在其它卫星上搭载海洋探测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海洋遥感应用研究。

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在制定对地观测卫星计划及海洋发展规划中,均把海洋卫星及其应用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

可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射的海洋卫星及应用于海洋探测的航天遥感器越来越多,精度越来越高,不仅可以探测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水色要素、悬浮泥沙、叶绿素和污染物等悬浮体的分布场及动态变化,而且可以探测海面动力场、海洋策略场和海面地形,探测目标为海面风场、浪场、流场、温场、海面拓扑与冰面拓扑等,为海洋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

2.应用
2.1 传感器
海洋卫星传感器根据地物电磁辐射原理获取海洋信息。

传感器按工作方式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被动传感器主要有多光谱扫描仪、沿岸水色扫描仪、热红外辐射计、扫描式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和照相机等;主动式传感器主要包括雷达高度计、微波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

按工作波段可分为可见光、红外、微波遥感器,其中,可见光传感器只能探测无云时的海洋信息,红外传感器所探测的波段比可见光具有较强的穿透力,用它可以估计云顶温度、监测海面温度和沿岸海流;微波传感器能透过云层探测目标,由于水体本身对微波有强烈影响,所以依据微波资料可以清晰显示活动的降雨区,获得全球海洋降雨率,并能清晰地反映飓风区和其他猛烈天气过程引起的详细降雨结构。

2.2 主要应用领域
海洋遥感主要应用于调查和监测大洋环流、近岸海流、海冰、海洋表层流场、港湾水质、近岸工程、围垦、悬浮沙、浅滩地形、沿海表面叶绿素浓度等海洋水文、气象、生物、物理及海水动力、海洋污染、近岸工程等方面。

遥感监测已成为海洋及海岸带主要的监测手段和信息源,应用一些卫星资料与遥感数据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海洋动力遥感观测、海洋水准面、浅水地形与水深遥感测量、海洋水色遥感、海洋污染监测、海冰观测。

3.展望
根据遥感技术发展趋势及未来航天器的发射情况,海洋遥感必将在全球性气候变化研究、热带海洋、极地海洋与海冰、海洋生产力与生态系统、海气相互作用、海洋灾害预报、海洋
渔业及海岸带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包括海岸带遥感动态监测技术的精确化与定量化、海洋遥感信息系统(MARSIS)的建设、小卫星海洋遥感前景广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