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合集下载

以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分析灾难事件

以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分析灾难事件

本科毕业论文关于马航失联与韩国沉船事件的社会学分析(周沛红)(201031030136)指导教师(杨慧讲师)学院名称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名称社会学论文提交日期2014年5月7 日论文答辩日期2014年5月10 日摘要2014年的春天弥漫着悲伤的气氛,马航失联、韩国沉船事故两大灾难事故的相继发生,交通系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

科技、经济如此快速发展今天,为何我们在灾难面前仍显得如此手足无措,我们需要思考。

韩国沉船事故中弃船逃跑的船长引发了人们对职业道德的拷问,各媒体对马航失联不尽详实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思考,国家政府在灾难发生后采取的态度、获取的信息、投入的救援力量等各项不足表现更是值得深思。

灾难的发生凸显了我们平时不易看到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学的视角展开对灾难性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我们如何更好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事故一点启发。

关键词:灾难风险科层体系集体行为媒体国家救援The Sociological Study About The Missing Malaysian Plane AndSouth Korea Ferry SinkingZhou Peihong(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510642, China)Abstract:This spring of 2014 is filled with sad mood, because of The Missing Malaysian Plane and South Korea Ferry Sinking these two big disaster events, safety of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highlight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today, why we still seem so overwhelmed in front of the disaster, we need to think about that. In the South Korea Ferry Sinking, the captain who had abandon ship to escape has sparked the thinking of professional ethics, the no detailed media reported on the Missing Malaysian Plane has sparked the thinking of the authenticity of news, the attitude of the government after the disaster, the information they get and rescue forces they put into the disaster, all of these disappointing performances are worth pondering. Disaster let the social problems come into our eye which is not easy to find out in the ordinary times,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disaster can help us to analyze the social problems, and give us some advices on how to cope with the sudden disaster better.Key words:Disaster Risk Bureaucratic system Collective behavior Media National rescue目录1 前言 (5)1.1 研究原因及内容 (5)1.2 研究目的 (5)2 文献述评 (5)2.1 关于灾难与风险 (5)2.1.1 灾难的涵义 (5)2.1.2 风险概念及特征 (6)2.2 关于韩国沉船事件中大部分乘客未能逃生 (7)2.2.1 船长及船员技术失误及职业道德缺失 (7)2.2.2 乘客原地等待救援错失逃生时机 (8)2.3 关于媒体在灾难报道集体乏力 (9)2.3.1 专业性、权威性的缺乏 (9)2.3.2 人文关怀的缺乏 (11)2.4 关于国家救援力量的不足 (11)2.5 灾难后的集体精神创伤 (12)3 结论与讨论 (12)3.1 关于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建议 (12)3.2 关于国家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建议 (13)3.3 公共安全教育与灾后心理治疗 (13)参考文献 (15)致谢 (16)1 前言1.1 研究原因及内容灾难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暴露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能让我们比较清晰地看到平时不易看到的社会问题。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出自MBA智库百科(/)风险社会理论(risk society theoty)风险社会理论概述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说,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各种社会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一种风险社会,因为所有有主体意识的生命都能够意识到死亡的危险。

的确,风险是与人类共存的,但只是在近代之后随着人类成为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意义的“风险”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雏形。

这体现在两点:一是风险的“人化”。

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增多、活动范围的扩大,其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从而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二是风险的“制度化”和“制度化”的风险。

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而近代以来一系列制度的创建为这两种矛盾的取向提供了实现的环境以及规范性的框架。

与市场有关的诸多制度(典型的是股票市场)为冒险行为提供了激励,而现代国家建立的各种制度则为人类的安全提供了保护。

但是无论是冒险取向还是安全取向的制度,其自身带来了另外一种风险,即运转失灵的风险,从而使风险的“制度化”转变成“制度化”风险。

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出现代风险的基本景观: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和深度扩大了,决策和行为成为风险的主要来源,人为风险超过自然风险成为风险结构的主导内容;借助现代治理机制和各种治理手段,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了,但同时又面临着治理带来的新类型风险,即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

二者成为现代风险结构中的主要类型,具有潜在的全球性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产生全球性威胁;出现了可能性小但后果严重的风险,比如核泄漏。

这类风险诱发了全球风险意识的形成,人类在应对风险上有了整体认同。

究竟什么是风险社会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

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是现实主义者,以劳(1au) 的“新风险”理论为代表,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以及某些局部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比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

社会风险知觉理论

社会风险知觉理论

社会风险知觉理论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人为灾难不断发生,使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感受到潜在风险,风险问题由此成为当今社会争论的主题。

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后工业社会,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扩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一个“风险社会”时代。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将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风险都归因于“人为风险”的扩大,这些人为风险包括环境风险(或生态风险)、健康风险等,它们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的“人为风险”。

1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自然的、人为的因素导致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风险”一词在现代生活中的频率越来越高。

许多社会学家把现代社会称之为“风险社会”,并从不同途径探讨风险社会的治理之道。

尽管如此,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关于风险的定义。

一、风险与社会风险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的概念来描述后工业社会,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扩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一个“风险社会”时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自然的、人为的因素导致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风险”一词在现代生活中的频率越来越高。

许多社会学家把现代社会称之为“风险社会”,并从不同途径探讨风险社会的治理之道。

尽管如此,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关于风险的定义。

在西方文化中,英语词典将风险(Risk)解释为危险的潜在性或财产和价值的损失(the potential for danger or loss of an asset)。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从词源的分析中认为风险的内涵“与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概念是分不开的”。

贝克与吉登斯一样,将风险视为一个现代概念,认为风险是伴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而被发明出来用以刻画社会未来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一个概念。

它具有不确定性和损失性的特征: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们对风险的把握和预见就不可能完全正确;另一方面,风险是一个预期性概念,客观存在的损失性只有可能性,没有必然性,因而风险就具有不确定性特征;损失性揭示风险中“险”的内涵,没有损失性,也就无所谓风险。

风险社会 ppt课件

风险社会 ppt课件
第四章 "我是我":性别化空间和家庭内 外的冲突
第五章 个体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生活 境况和生涯模式
第六章 劳动的解标准化
ppt课件
10
第一章:论财富分配与风险分配的逻辑
文章一开始就直接提出了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风险,认为现代社会就是一个风险四伏 的社会,“在发达的现代性中,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地伴随着风险的社会生产”。在第 一章中,贝克分析了风险产生的原因并讨论了现代社会财富分配和风险分配逻辑的可笑 性。指出现代社会财富的制造者在制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制造大量风险,制造的财富分 配于内部,而其制造的风险却让整个社会来承担。对于这些风险的界定,科学对理性的垄 断打破了,夹杂了更多的政治成分和利益成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步加快,风险也正在 全球化,并发生着循环。这就造成了风险不仅威胁着风险的制造者,也威胁着无辜者, “那些生产风险或从中得益的人迟早会受到风险的报应。 核心论题: (1)产生于晚近现代性的风险,在本质上是与财富不同的,它是指一系列逃脱人类感 知能力的污染物以及其对人,动植物所造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这些伤害常常是系统的, 不可逆的和不可见的。但它们却基于因果解释并以知识的形式存在,它们是可以被随意 的建构的,因此握有知识的权威和媒体便握有了关键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ppt课件
8

内 容 介 绍
ppt课件
9
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风 险社会概观中
第一章 论财富分配的逻辑和风险分配 的逻辑
第二章 风险社会中的知识政策
反思性现代化:论科学和政 治的普遍化
第七章 科学超越了真理和启蒙吗?
第八章 开放政治
社会不平等的个体化:生 活形式和传统的消亡
第三章 超越身份和阶级?
《 风 险 社 会 》

风险社会 ppt课件

风险社会 ppt课件

ppt课件
8

内 容 介 绍
ppt课件
9
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风 险社会概观中
第一章 论财富分配的逻辑和风险分配 的逻辑
第二章 风险社会中的知识政策
反思性现代化:论科学和政 治的普遍化
第七章 科学超越了真理和启蒙吗?
第八章 开放政治
社会不平等的个体化:生 活形式和传统的消亡
第三章 超越身份和阶级?
ppt课件
13
第二章:风险社会的知识政治
应付不安全感:一种必要的资格被承认的现代化风险的政治动力
人的能力是在传统工业社会中生存的关键,因为它可以用来抗击物质贫困,规避社会萧 条。由此,人们一方面把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指向了教育和职业规划的个体目标,另一方 面则指向了“阶级团结”的集体目标。但在风险社会中,其他额外能力变得不可或缺。 在此变得极其重要的是预见和承受风险,并在人生和政策层面加以处理的能力。
ppt课件
5

基 本 观 点
ppt课件
6
风险社会的概念
• 贝克所说的风险,指称的是完全逃离人类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气、水和食物中的毒素和污染物,以及相伴随的短期的和长期的 对植物、动物和人的影响。它们引致系统的、常常是不可逆的伤害,而且这些伤害一般是不可见的。风险概念是个指明自然终结 和传统终结的概念;或者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 [②]
ppt课件
7
关键词
反思性
即“创造性地(自我)毁灭真正一 个时代——工业社会时代——的可 能性”。反思性现代化意味着由另 一种现代性对工业社会形态首先进 行抽离、接着进行创新嵌合”。
社会理性
即由市民社会中的“亚政治”所驱动 的社会运动;亚政治就是在政治层面, 对风险的定义和计算被逐渐委托于可 绕过民主程序或对之预先占有的专家, 并产生了技术政治组织

10.风险社会理论

10.风险社会理论

10.风险社会主义理论“风险社会”与“危机传播”都是近期学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将对风险社会及其特征进行阐释,对风险社会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并将对风险社会中危机传播的策略和方法进行论述。

一、风险社会及其特征1.风险社会的内涵“风险社会”(risk society),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 提出来的。

20年来不断发展,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里,由于工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全球性风险开始出现,使人类日益“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景象。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风险社会实际上指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使现今社会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而这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结果。

(风险社会不仅仅表现为社会中风险的不断涌现,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人们需要根据规避风险的原则来组织社会。

在吉登斯看来,风险社会是一个关注人类未来,尤其是规避人为风险和追求安全的社会。

“我们所有的人都需要抵御风险的保障,但也需要面对风险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待风险的能力。

”)2.风险社会的特征这个被称作“风险社会”的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风险危害的全球性近些年来,不断加快的全球化进程,既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孕育着许多风险和考验。

全球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其具有极度的不确定性和高度的风险性,从而使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一个“风险社会”。

在全球化背景下,风险的冲突点与始发点往往没有明显的联系,即使生活在远离风险源头的地方,有时也难以幸免被风险冲击而不得不承受风险的考验。

(2)风险形成的人为性贝克认为,风险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的一种反映,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一种表现,人为因素日益渗透到风险之中,成为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

而这种人为引发的风险也促进了风险社会的到来。

第九章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第九章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思考题
➢ 1.简述第二现代性理论及其在风险社会理论 中的地位。
➢ 2.风险、风险社会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 3.风险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 4.简析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的贡献。 ➢ 5.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于认识我国目前的
社会现实有何积极意义?
三、基本内容:从工业社会到(世界)风险社会
贝克是在“建构论的实在论”认识论基本预设 和“既是……又是……”分析模式以及第二现代性 或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开展风险以及风险社会 的研究,揭示了风险与风险社会所具有的“现代 性”本质与“混合性”特征。
第三节 简要评论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丰富而独特、艰涩而 深邃,是当代少有的、极富原创性与启发 性的社会理论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贝克 比吉登斯更敏锐、更准确地把握到了当代 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变迁的实质,贝克也因 此堪称“西方社会理论大师”。
第九章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第一节 贝克的生平与主要著述 第二节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第三节 简要评论第一节 贝克的生 Nhomakorabea与主要著述
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1944— ), 德国慕尼黑路德维格-马克西来利安大学的 社会学教授,德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 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全球化 理论的专家。
第二节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一、认识论基本预设与分析模式
在《风险社会》中贝克在一种新的认识论 基本预设与分析模式的支配下,创建了 “第二现代性或现代化”理论,并在此基 础上进一步建构了风险社会理论。
二、理论基础:第二现代性或现代化理论
贝克的《风险社会:走向一种新的现代性》 的标题已经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种观点, 即我们并没有进入所谓的“后现代世界”, 我们仍然生活在现代世界中, 因为现代性 并没有像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 被后现代性所取代或已经终结,它在当今 已经具有了一种新的形式。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理论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在贝克看来,工业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财富分配以及不平等的改善与合法化。

而在风险社会,我们必须把伤害的缓解与分配作为核心问题。

在古典现代性中,财富和权力是其标志性概念,而风险和不确定性则是反思现代性的概念。

风险具有四个特点:风险的特点(1)风险造成的灾难不再局限在发生地,而经常产生无法弥补的全球性破坏。

因此风险计算中的经济赔偿无法实现;(2)风险的严重程度超出了预警检测和事后处理的能力;(3)由于风险发生的时空界限发生了变化,甚至无法确定,所以风险计算无法操作;(4)灾难性事件产生的结果多样,使得风险计算使用的计算程序、常规标准等无法把握。

贝克的生态主义视角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生态主义运动成为西方新社会运动的核心力量。

民众对工业化造成的环境破坏有了切身的感受。

而美苏两个大国的核武器竞争不断升级,给人们的心头罩上了“核冬天”来临的恐惧。

而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机组发生了泄漏事故,造成了地区性的灾难,涉及到相邻的几个国家。

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变成了现实,也成了风险研究者最关注的问题。

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理论,根本目的是要以此为依据来批判和改造“简单现代性”,或者说改造资本主义社会,提出新的未来图景,因此他对于风险社会的出现并不悲观,而是认为这些新的风险具有政治反思性,能对制度变革产生推动。

有组织地不负责任在贝克的分析中,有―个概念特别值得重视,即“有组织地不负责任”(organized inesponsibility)。

他在《解毒剂》(Gegengifte)一书中指出,公司、政策制定者和专家结成的联盟制造了当代社会中的危险,然后又建立―套话语来推卸责任。

这样一来,他们把自己制造的危险转化为某种“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基本内容:从工业社会到(世界)风险社会 贝克是在“建构论的实在论”认识论基本预设 和“既是……又是……”分析模式以及第二现代性 或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开展风险以及风险社会 的研究,揭示了风险与风险社会所具有的“现代 性”本质与“混合性”特征。
第三节 简要评论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丰富而独特、艰涩而 深邃,是当代少有的、极富原创性与启发 性的社会理论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贝克 比吉登斯更敏锐、更准确地把握到了当代 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变迁的实质,贝克也因 此堪称“西方社会理论大师”。
第九章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第一节 贝克的生平与主要著述 第二节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第三节 简要评论
第一节 贝克的生平与主要著述
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1944— ), 德国慕尼黑路德维格-马克西来利安大学的 社会学教授,德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 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全球化 理论的专家。
思考题
1.简述第二现代性理论及其在风险社会理论 中的地位。 2.风险、风险社会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3.风险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4.简析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的贡献。 5.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于认识我国目前的 社会现实有何积极意义?
第二节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一、认识论基本预设与分析模式 在《风险社会》中贝克在一种新的认识论 基本预设与分析模式的支配下,创建了 “第二现代性或现代化”理论,并在此基 础上进一步建构了风险理论 贝克的《风险社会:走向一种新的现代性》 的标题已经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种观点, 即我们并没有进入所谓的“后现代世界”, 我们仍然生活在现代世界中, 因为现代性 并没有像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 被后现代性所取代或已经终结,它在当今 已经具有了一种新的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