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 风险社会

合集下载

风险社会理论以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和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的理论为代表

风险社会理论以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和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的理论为代表

风险社会理论以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和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的理论为代表。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工业化社会道路上所产生的威胁开始占主导地位。

风险社会的概念在三个参照领域内带来了划时代的、系统性转变。

首先是现代工业社会与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化完全确立后这些资源逐渐消失了;其次是社会与其自身所产生的、超越了社会对安全的理解范围的威胁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人们一旦意识到这些威胁和问题的存在,就很可能动摇旧社会秩序的根本假设。

第三,工业社会文化中的集体的或具体团体的意义之源(比如阶级意识或进步信念) 正在枯竭、失去魅力。

与贝克相比,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有两个鲜明特点。

一个是前面提到的他对制度性风险的强调,另一个是他分析了风险社会对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吉登斯看来,生活在高度现代性世界里,便是生活在一种机遇与风险的世界中。

这个世界的风险与现代制度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同,是人为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不仅仅意味着社会中的风险不断,更重要的是根据规避风险的原则来组织社会,风险社会是关注人类未来的社会。

(徐艳晴-p32)风险社会理论告诉我们作为众多社会现代化努力方向的工业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风险社会,如技术发展带来的风险(核污染、电子污染等)、环境风险、金融风险以及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带来的社会震荡等等,一旦发生,就将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这些作为现代性本身后果的诸多社会风险也同样是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我们所同样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的汶川地震、舟曲的泥石流、南方雪灾以及去年的海南的40年一遇的超强台风威马逊等自然灾害给当地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抵抗突发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提高,启发我们政府及社会组织要提高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

在实践中,要求政府及社会做好灾害的应急预警和预防,做好自然灾害前的应急动员工作。

(徐艳晴-p34)。

贝克风险社会第七章、第八章读书笔记

贝克风险社会第七章、第八章读书笔记

贝克风险社会第七章、第八章读书笔记摘要:一、前言二、贝克风险社会的理论背景三、第七章:风险的全球化1.风险的全球化现象2.风险全球化对个人和国家的挑战3.应对风险全球化的策略四、第八章:风险社会的伦理与政治1.风险社会中的伦理问题2.风险社会中的政治参与3.风险社会中的政策制定与实施五、结论正文:一、前言贝克风险社会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在20 世纪80 年代提出的一种社会学理论,主张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个体和国家都面临着各种风险的挑战。

本文将对贝克风险社会的第七章和第八章进行读书笔记的整理,分析风险全球化以及风险社会中的伦理与政治问题。

二、贝克风险社会的理论背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提出,是对20 世纪工业社会中风险不断扩散、累积和转移现象的回应。

贝克认为,现代社会中的风险具有以下特点:1.风险的不可见性: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风险变得难以察觉和理解。

2.风险的不确定性:许多风险无法预测,人们无法确切知道其发生的时间和后果。

3.风险的广泛性:风险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可能涉及全球范围。

三、第七章:风险的全球化1.风险的全球化现象在贝克看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风险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例如,环境污染、核能事故、生物灾害等风险跨越国界,对全球范围内的个体和国家产生影响。

此外,全球风险的传播速度也不断加快,使得风险应对变得更为困难。

2.风险全球化对个人和国家的挑战风险全球化对个人和国家的传统观念和制度产生了冲击。

对于个人而言,风险全球化意味着个体无法独善其身,需要关注和参与全球风险的应对。

对于国家而言,风险全球化要求国家放弃部分主权,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风险。

3.应对风险全球化的策略贝克认为,应对风险全球化的策略包括:a.建立全球风险共同体:通过跨国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风险,保障全球安全。

b.强化科学技术创新: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风险的预测、预防和应对能c.提高风险意识:鼓励公众关注和参与风险议题,提高整个社会的风险应对能力。

风险社会学代表人物:乌尔里希·贝克人物简介

风险社会学代表人物:乌尔里希·贝克人物简介

风险社会理论的贡献
• 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概念,为研究现代社会中的风险和 不确定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 为全球化、生态危机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的研究做出了 贡献
风险社会理论的局限性
• 风险社会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 对风险的影响 • 风险社会理论在应对全球性风险方面的具体策略和建议 尚不完善
与其他社会学流派的关系
• 风险社会学与后现代社会学关注的问题有所重叠,如对 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批判 • 风险社会学与生态社会学、科技社会学等关注的问题密 切相关,如生态危机和科技风险
03
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观点
风险社会的定义与特征
风险社会的定义
• 强调现代社会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 指出风险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02 社会学领域的重要学者
• 影响了许多社会学理论和研究 • 为全球化、生态危机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的研究做出了 贡献
03 公众启蒙和民主参与的倡导者
• 强调公众在风险治理中的作用 • 提倡民主参与和公众启蒙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的重要性
02
风险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风险社会学的起源与演变
风险社会学的起源
• 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社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 • 社会学家开始关注风险和不确定性对社会的影响
• 风险社会的治理 • 提倡民主参与和公众启蒙在风险治理中的作用 • 强调跨国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要性
• 风险社会的挑战 -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风险 • -如何实现风险治理中的民主参与和公众启蒙
04
乌尔里希·贝克的理论应用与实践
风险社会学在国际社会政策中的应用
风险社会学对国际难民政策的影响
• 强调全球性风险对难民潮的影响 • 提倡国际社会共同应对难民问题

风险社会读后感

风险社会读后感

风险社会读后感在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一书中,作者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不断增加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这本书让我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这个风险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

在风险社会中,风险不再是自然灾害或传染病这样的自然现象所带来的,而是由科技、工业和现代化社会所产生的。

例如,核能事故、化学品泄漏、环境污染等问题,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副产品,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这些风险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和健康,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了威胁。

贝克指出,风险社会的特点之一是风险的社会化。

这意味着风险不再是个体所能控制和承担的,而是由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

在这样的社会中,政府、企业和公民都要承担起管理和减轻风险的责任。

然而,由于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往往导致各方在风险管理上存在分歧和冲突。

这就需要建立起一种多元化的风险治理机制,让各方能够共同参与、协商和决策,以应对风险社会带来的挑战。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风险社会的风险”,即在应对风险时所产生的新的风险。

例如,为了解决某种风险而采取的措施可能会导致其他方面的风险增加,或者在应对风险时可能会产生新的不确定性。

这种“风险的风险”使得风险社会的治理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需要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考虑。

在风险社会中,个体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例如,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都给个体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体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以更好地应对风险社会带来的挑战。

总的来说,贝克的《风险社会》一书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增加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引起了我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思考和反思。

在风险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同时也需要建立起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风险治理机制,以应对风险社会带来的挑战。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稳定和可持续的社会。

贝克风险社会第七章、第八章读书笔记

贝克风险社会第七章、第八章读书笔记

第一章:贝克风险社会第七章读书笔记在贝克的《风险社会》第七章中,作者主要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并指出了这种不确定性对社会的影响。

在这一章中,贝克强调了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这种风险如何影响社会的运作和个人的生活。

他指出,现代社会的风险不再是自然灾害或传染病等传统风险,而是由于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所带来的新型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具有隐蔽性、不确定性和普遍性,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贝克在第七章中还探讨了风险社会中的科技风险和风险社会的现代性,他认为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性的特征使得风险变得更加普遍和深远。

他还指出,现代社会中的风险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时间或空间,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并对各个领域产生影响。

他还探讨了风险社会中的个体和集体对风险的不同认知和应对方式,以及风险社会中的专业化和社会化风险管理。

第二章:贝克风险社会第八章读书笔记在《风险社会》的第八章中,贝克进一步探讨了风险社会的风险政治和风险社会的改变。

他指出,现代社会中的风险不再只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愈发成为政治性的问题。

政治机构、行业利益集团和社会团体在风险问题上的立场和利益冲突,导致了风险社会的政治化。

这种风险政治不仅体现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还体现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利益博弈和权力较量中。

贝克还指出,风险社会在不断变迁和演进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改变。

他认为,风险社会的变革不仅需要政府和行业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各个裙体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应对风险社会中的各种挑战和风险,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阅读贝克的《风险社会》第七章和第八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社会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风险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对风险的认知和管理,不能再将风险简单地视为一种客观存在,而是要把风险问题纳入到政治、社会和个人层面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应对。

第九章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第九章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思考题
➢ 1.简述第二现代性理论及其在风险社会理论 中的地位。
➢ 2.风险、风险社会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 3.风险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 4.简析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的贡献。 ➢ 5.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于认识我国目前的
社会现实有何积极意义?
三、基本内容:从工业社会到(世界)风险社会
贝克是在“建构论的实在论”认识论基本预设 和“既是……又是……”分析模式以及第二现代性 或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开展风险以及风险社会 的研究,揭示了风险与风险社会所具有的“现代 性”本质与“混合性”特征。
第三节 简要评论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丰富而独特、艰涩而 深邃,是当代少有的、极富原创性与启发 性的社会理论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贝克 比吉登斯更敏锐、更准确地把握到了当代 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变迁的实质,贝克也因 此堪称“西方社会理论大师”。
第九章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第一节 贝克的生平与主要著述 第二节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第三节 简要评论第一节 贝克的生 Nhomakorabea与主要著述
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1944— ), 德国慕尼黑路德维格-马克西来利安大学的 社会学教授,德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 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全球化 理论的专家。
第二节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一、认识论基本预设与分析模式
在《风险社会》中贝克在一种新的认识论 基本预设与分析模式的支配下,创建了 “第二现代性或现代化”理论,并在此基 础上进一步建构了风险社会理论。
二、理论基础:第二现代性或现代化理论
贝克的《风险社会:走向一种新的现代性》 的标题已经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种观点, 即我们并没有进入所谓的“后现代世界”, 我们仍然生活在现代世界中, 因为现代性 并没有像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 被后现代性所取代或已经终结,它在当今 已经具有了一种新的形式。

贝克风险社会第七章、第八章读书笔记

贝克风险社会第七章、第八章读书笔记

贝克风险社会第七章、第八章读书笔记【原创实用版】目录一、贝克风险社会的概念及其特征二、第七章:风险分配与社会正义1.风险分配的不公平性2.社会正义在风险社会中的重要性三、第八章:风险沟通与公众参与1.风险沟通的现状与问题2.公众参与在风险治理中的作用3.我国风险治理的现状与挑战正文贝克风险社会的概念及其特征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风险社会的主要特征包括:风险的普遍性、风险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全球化和风险的社会建构。

第七章:风险分配与社会正义在贝克风险社会中,风险分配的不公平性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往往承担着更多的风险,而强势群体则能够避免或减轻风险的影响。

因此,在风险社会中,追求社会正义变得尤为重要。

社会正义在风险社会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正义有助于减少风险分配的不公平,让每个人都能公平地承担风险;其次,社会正义有助于提高社会风险治理的效率,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最后,社会正义有助于增强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第八章:风险沟通与公众参与在风险社会中,风险沟通是连接政府、企业和公众的重要桥梁。

然而,现实中的风险沟通存在许多问题,如信息不透明、沟通渠道不畅等。

因此,加强风险沟通,提高公众参与度,对于风险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公众参与在风险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风险治理的民主性和公正性;其次,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风险治理的效率和效果;最后,公众参与有助于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我国风险治理的现状与挑战在我国,风险治理面临着许多挑战,如风险意识不足、风险沟通不畅、公众参与度低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政府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风险意识,将风险治理纳入国家发展战略;2.完善风险沟通机制,提高信息透明度,拓宽沟通渠道;3.鼓励公众参与风险治理,发挥民间组织和社会公众的作用;4.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

贝克风险社会第七章、第八章读书笔记

贝克风险社会第七章、第八章读书笔记

贝克风险社会第七章、第八章读书笔记贝克《风险社会》第七、第八章读书笔记一、引言在贝克的《风险社会》中,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探讨了社会风险的政治学和城市风险的政治学。

这两章深入剖析了风险社会的核心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见解,对我们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面临的风险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风险的政治学第七章主要围绕着社会风险以及其与政治的关系展开论述。

贝克指出,风险是一种社会构造,是一种不确定性和危险性的社会现象。

在当代社会,政治行为不再只是针对权力和利益的斗争,更多地是围绕着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展开。

社会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政治过程和政治格局,成为政治议程上的重要内容。

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政治学”,强调了政治在风险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政治决策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在这一章中,贝克引用了大量的案例和数据,深入分析了风险社会对政治的冲击。

他提到了核电站事故、环境污染等与风险相关的事件,揭示了这些事件对政治体系和政治决策的影响。

他还探讨了不同利益主体在风险问题上的角色和行为,强调了政治力量在风险管理中的不可或缺性。

三、城市风险的政治学第八章聚焦于城市的风险政治学,贝克认为城市是风险积聚的场所,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

城市不仅是各种自然和社会风险的集中地,也是政治力量争夺和配置的重要舞台。

贝克提出了“城市风险的政治学”概念,探讨了城市环境中政治决策对风险治理的影响,以及城市居民在风险社会中的政治参与和权利保障。

在这一章中,贝克对城市风险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分析。

他讨论了城市发展中的风险问题,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自然灾害等,突出了城市风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还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了城市风险管理中的政治力量争夺和权力运行,探讨了政治体系在城市风险治理中的作用和责任。

四、总结与回顾贝克的《风险社会》第七、第八章着重探讨了社会风险的政治学和城市风险的政治学,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这两章深入剖析了风险社会的核心问题,在论述中贯穿了对政治学的思考和批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克、邓正来、沈国麟:风险社会与中国时间:2010-10-25 12:53 作者:贝克、邓正来、沈国麟字号:大中小点击: 342次提要:这次对话集中讨论了风险社会的诸多特性,如启蒙功能( 开启各种替代性现代性的空间)、沟通性的世界主义逻辑(全球语境下的公共协商)及想象的世界主义共同体( 通过大众传媒消解想象的“他者”)。

正在经历“压缩的现代化”的中国面临着第一现代性和第二现代性“双重强制”的共时性困境,风险社会或许能够提供一种替代性的社会图景。

风险社会通过相互依附性催生了新的革命性力量,并赋权了国家和公民行动。

对于社会研究而言,风险社会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了解“方法论国家主义”的局限而代之以“方法论的世界主义”,从而推动社会科学的世界主义范式转换。

关键词:风险社会启蒙功能世界主义替代性现代性作者注:这篇对话实际上是分三个阶段完成的。

一,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论纲是在贝克教授访问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之前以书面形式寄给他的,他进行了阅读和思考,并在把他的演讲稿寄给我们的同时告诉我们愿意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二,贝克教授来华以后,我们又根据他的演讲向他提出了新的问题并就整个问题论纲中的问题与他进行了讨论。

三、贝克教授回国以后,即刻针对我们的问题论纲进行了详尽认真的书面回应并对我们的问题论纲及其顺序做了些许调整,后经翻译和整理,遂成此稿。

我们想借此机会再次感谢贝克教授的支持。

——邓正来、沈国麟一、风险社会邓正来等:尊敬的贝克教授,首先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邀请,在你访问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前,就你所提出的有关世界风险社会理论中的一些问题与你进行对话。

众所周知,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初,你就和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教授(Anthony Giddens) 等人一起提出了有关“风险社会”( risk society) 的概念和理论,你还专门出版了《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Modernity)、《风险时代的生态政治》( Ecological Politics in An Age of208Risk)、《世界主义观》(Cosmopolitan Vision)、《风险中的世界》(World atRisk)等论著。

当然,你的一些论著也被翻译成了20 多种文字,中文世界也出版了《风险社会》(2004a)、《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2004b)、与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合著:《自反性现代化》(2003)、《世界风险社会》(2004c) 和《全球化危机》(1999) 等译著,并引发了相当广泛的讨论。

邓正来教授在博士生研讨班中也指导过他们研读过你的论著,甚至在他自己的研究中还专门讨论过你的相关理论和观点。

在这次对话中,我们很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世界) 风险社会”的概念虽说在揭示第一现代性的自反性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但是为什么这个概念对于理解21 世纪初社会和政治的动力和转型有如此关键的重要性?贝克:这恰恰是因为风险的积聚——生态、金融、军事、恐怖分子、生化和信息等方面的各种风险——在我们当今的世界里以一种压倒性的方式存在着。

就我们所经验的风险无处不在而言,我们只可能做出如下三种反应:否认、漠视和转型。

第一种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现代文化之中,但它却忽视了否认这种态度所具有的政治风险;第二种态度屈从于后现代主义当中那种虚无主义式的论调;第三种态度引发了我的世界风险社会理论所提出的议题:对人为未来(man-made futures)多样性的预期及其所具有的风险性后果是如何影响和转变现代社会的认知、生存条件和制度的?洞见到未来不可逆转的开放性以及理性化(rationalization)这一特殊现代需求乃是至关重要的。

我的预设是对理性化的需求增加了不确定性。

因为工业社会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并不必然造成混乱或灾难。

更确切地说,不可计算的不确定性( incalculableuncertainty)还可以成为创造性的一个来源,亦即成为允许意外情况和实验新事物的理由。

因此,与当前到处弥漫着的那种末日感格格不入,我想追问的是:全球风险是否也具有一种启蒙的功能( enlightenmentfunction)以及它会采取何种形式?邓正来等:在“启蒙”面对后现代主义而遭到解构的背景中,你在这里所谓的全球风险“启蒙的功能”又是指什么呢?贝克:全球风险已经成为公共领域和个人领域的一个核心的组织性范畴。

在这样的世界里,有许多理由到一个“外部的”王国( 即某个与处在风险之中的世界相隔绝的地方) 去寻求避难。

然而,全球风险的一个主要效应就是它创造了一个“共同世界”( common world),一个我们无论如何都只能共同分享的世界,一个没有“外部”、没有“出口”、没有“他者”的世界。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我们以多么聪明和多么尖锐的方式批评“他者”,我们都注定要与这些“他者”共同生活在这个风险的世界之中,而且由于这个世界处在风险之中,所以我们不仅会受制于它所具有的各种支配性权力,而且也会受它所具有的那些伤害自我的危险、腐败、苦难和剥削的污染。

让我们放弃所有能够使我们继续留在外部的有关政治纯洁性和“更高价值”的梦想吧!然而,这种消极认知却只是我们通往建构一种替代性项目之道上的一个站点而已。

这就是我的主要观点:对全球风险的意识创造了各种替代性未来(alternative futures)即各种替代性现代性( alternative modernities) 的空间!世界风险社会迫使我们承认世界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则会为国家观(national outlook)所忽视。

全球风险开启了一个道德和政治的空间,它可以孕育一种超越国家边界和冲突的公民责任文化。

当然,也是为了一个人的自我生存,这种每个人都易受伤的创伤性经验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对其他人的责任,乃是相信世界风险的两个面向。

邓正来等:的确,我们也赞同你的这个观点,即在世界性风险社会中存在着一个新的道德和政治的空间;套用你以日常语言对第一现代世界(工业社会)与第二现代世界( 风险社会) 所做的明确界分:“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我饿!另一方面,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则可以表达为:我害怕!”(贝克,2004a:57)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即使在这样的空间中,阶级问题依旧存在。

就此而言,无产阶级对于工业化资本主义来说意味着什么?是转型的革命性主体吗?贝克:不。

当然,全球风险也不是主体或行动者。

这些风险是工业决策和行动的副作用,是人们不需要的,常常还是看不到的。

它们破坏了现存秩序的稳定,但也可以被视作通往建构新制度和跨国网络的关键一步。

全球风险有力量把各种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机制混合在一起,并为(世界性) 政治行动开启这些机制。

你们还记得非典( SARS)吗?中国并不能单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非典问题。

当时,为了找到解决这个棘手问题的答案,中国需要同许多国家紧密合作。

因而最终,中国的神圣主权并没有受到伤害,而是得到了增强,因为向其他国家开放并把其他国家包括进来这一根本的变化,乃是重新稳定现存秩序的不二法门。

在一个具有不可调和之差异性的世界里,每个人都以各自的轴心为依凭;在这样的世界中,世界风险乃是人们进行沟通和合作的惟一不需要的、非意图的强制性媒介。

因此,公众对风险的认知迫使那些原本并不想与其他人发生任何关系的人进行沟通。

这种认知把义务和代价强加给了那些抗拒它们的人,甚至法律也常常给予这些人以支持。

换言之,大规模的风险突破了文化、语言、宗教和体制的自足性,就如同突破了国内和国际的政治议程一样;它们颠覆了国内和国际政治议程的先后顺序,并且在各种阵营、党派和争吵不休的国家之间创造了行动的语境,而这些阵营、党派和国家原本并不相互了解,而且还彼此拒绝和对抗。

邓正来等:我们知道,你在1992 年出版的《风险社会》( Risk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一书中指出,世界风险会影响所有的人,而不论其财富、阶级和性别如何。

当被生产出来的风险不断地加重和广泛传播、又随着分配的轴心围绕安全而不是平等而运转的时候,风险地位(risk positions)便会使阶级地位过时(Beck,1992:38)。

但是,阶级地位却不可能被风险地位所代替。

这两种地位是互相联系的,在避免风险的时候尤其如此。

例如,在生态危机中,上层阶级(如商业老板和富人)可以通过搬离受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或者比无产阶级享受更多的赔偿来规避这些灾害或社会弊病。

结果,当整个社会进入风险社会阶段的时候,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分裂并没有因此而被各种群体和部门之间的风险性冲突所取代,而恰恰是植根于各个群体和部门之间的风险性冲突之中的。

在一定意义上讲,安全并不能取代平等,反过来平等却可以产生安全。

在我们看来,你所谓的有关风险的定义关系(Relation of definitions)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阶级地位为基础的。

对安全的诉求只有在以平等为根据而被提出的时候,才会变得更为有效。

不知道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贝克:这里有一个严重的误解。

我当然不否认权力、支配和正在加剧的社会不平等在世界风险社会中日益增长的重要性。

相反,我对于社会不平等是如何成为面对风险的不平等实是非常关注的。

因此举例来说,2004 年海啸灾难的电视形象,把世界风险社会的第一部法则——即大灾难的风险缠着穷人——带入了每个家庭。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做出预测说,气候变化将特别对世界上的贫困地区造成毁坏,因为在这些地方,人口的高增长、贫困、水和空气污染、阶级和性别之间的不平等、艾滋病流行和腐败的威权政府等诸多问题都是重叠在一起的。

但是,我的关键观点是:对于把握世界风险社会中社会不平等所具有的新的激进性(radicalness)和复杂性来说,“阶级”乃是一个太“柔软”且“过时”的概念!邓正来等: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很关键。

是否可以请你把这个问题再阐释得更明确或更具体一点?在认识世界风险社会中的社会不平等时,“阶级”这个概念真的太“柔软”且“过时”了吗?贝克:风险的权力结构植根于它的逻辑之中。

风险是以一项决策(进而一个决策者)为预设的,并在下面两种人之间制造了一种极端的不对称:一种人是那些承担风险、定义风险和从风险中获益的人;另一种人是那些作为风险目标的人,他们在无力参与决策进程的前提下不得不直接经验他人决策的“看不见的副作用”,甚至还要为此付出自己的生命。

风险与权力的关系,亦即风险与不平等的关系,就处于这种分裂之中。

潜在的收益和好处都倒向了决策者的“我们”,但却撇开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正是根据他们社会权力的地位,他们才有能力做这样的决策。

相反,作为“活的副作用”(living side-effects) 的“我们”,则源自于和表明了一种双重性的排除:这些人被排除在这种决策的潜在收益以及做出这种决策所依凭的那些条件之外,而且甚至还常常被排除在与对他们的健康或生存机遇具有影响的那些因素( 他们对此实在无助)有关的信息之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