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双黄连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双黄连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双黄连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双黄连注射液系纯中药抗菌剂,特别对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较好,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喜爱。

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用该药共405例,其中84例用药后5~10 min 出现全身发冷、颤抖、面色发白,皮肤无明显发绀,症状酷似输液反应。

考虑与输液速度有关,现将观察情况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双黄连注射液,按每公斤体重1 ml静脉滴注,治疗上呼吸道405例。

其中年迈体弱,婴幼儿及心功能不全者共246例,滴速在40滴/min以下,无1例发生此反应。

青壮年及无心功能障碍者共159例,滴速在60~80滴/min,输完后出现此反应的共78例,其中20例未经治疗约经15min自行缓解,其余50例肌内注射抗过敏药效果不明显,此过程持续20 min。

给发生不良反应者再次静脉给药,滴速在60滴/min以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2 分析此反应出现在输液5~10 min后,虽有类输液反应症状,但不等于输液反应。

因为所用双黄连注射液为不同厂家,不同批号产品,输液操作均是按无菌操作技术进行的,一次性输液器在使用前均再次经过我院热原检查合格,药检葡萄糖注射液为合格产品,可以肯定无致热源。

滴速控制在60滴/min以下,无不良反应出现。

不良反应症状轻重与输液速度成正比。

故可以肯定此反应因滴速所致,是可以避免的,因为此反应药典无说明,文献报道罕见,故医护人员在应用双黄连注射液时一定要减慢滴速,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50例临床分析及报告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50例临床分析及报告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50例临床分析及报告摘要】目的:对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方法:抽选在本院接受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入院时间均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用药时间以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比较,以分析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

结果:50例患者中,年龄≥60岁占比明显较高,用药时间≥6天占比以及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占比明显较高,P<0.05。

结论:年龄大、用药时间过长以及联合其他药物治疗为导致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因素【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2-0075-02双黄连注射剂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由金银花、连翘以及黄芩等药材提炼配制而成,具有轻宣透邪及清热解毒的功效[1]。

临床常将该药物用于由风热闭肺所引发的发热、咽喉肿痛、咳嗽气促等病症的治疗中,同时对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以及轻型肺炎治疗的效果较为可观。

伴随着药物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临床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逐渐提升[2]。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旨在为今后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其详细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基线资料抽选在本院接受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的患者50例(2015年4月—2016年4月)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为27例与23例;平均年龄为(53.76±3.52)岁。

1.2 方法收集每位患者的年龄、用药时间以及联合用药情况,并开展全面的分析,以此对其因素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记录并分析诱发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

1.4 统计学处理本文数据均经过SPSS20.0版进行处理,以P<0.05表示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上述50例患者中年龄≥60岁占比、用药时间≥6天占比以及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占比相比于年龄<60岁、用药时间<6天及单一用药的占比,均明显较高,P<0.05,具体结果如表所示。

双黄连注射液的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分析

双黄连注射液的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分析

双黄连注射液的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分析摘要:双黄连注射液主要用于各种急性感染,尤其对外感高热不退者、某些抗生素治疗无效者、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者,可迅速见效。

偶见皮疹,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严格观察本品溶解后有无细粒沉淀,并注意澄明度,有沉淀或澄明度不好者停用。

关键词:双黄连注射液;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双黄连注射液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咳嗽、咽痛;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咽炎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金银花性味甘寒,芳香疏散,善散肺经热邪,又可清解心胃之热毒,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良药,故为君药:黄芩苦寒。

长于清肺热与上焦实火,并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连翘味苦,性微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透表达邪,长于清心火而散上焦之热,二药共为臣药。

全方配合,药少而力专,共奏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之功。

1药理毒理集抗病毒、抑菌、提高免疫功能为一体,功效明显强于其他抗病毒类中药剂。

1.1广谱抗病毒作用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对流感病毒A1、A2,副流感病毒1和3,柯萨奇B组病毒Ⅲ型,单纯疟疾病毒I型,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腺病毒Ⅲ型,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艾可病毒Ⅱ型引起的感染,均有显著的治疗作用[1]。

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的抗病毒作用不仅在细胞水平上得以证实,即能显著的抑制细胞病变和延缓细胞病变出现,在整体治疗水平上也效果显著,可有效抑制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发生、发展、对柯萨奇病毒所致的病毒性心肌炎、胰腺炎有着较好的疗效。

双黄连抗病毒作用机制: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双黄连作用是多途径的,不仅有直接灭活病毒的作用,而且对吸附于细胞表面和进入细胞内的病毒都有抑制作用[2]。

1.2广谱抑菌作用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具有较广泛的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链球菌A群、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宋氏志贺菌、福氏志贺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喉杆菌、变型杆菌等6种细菌具有抑制作用[3]。

双黄连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双黄连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双黄连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注射剂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当中,注射剂的特点是比较多的,在患者急救和感染类疾病当中得了广泛应用。

在使用注射剂之后,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部位和器官是比较多的,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也限制了我国新型药物的开发和应用。

本文主要论述双黄连注射剂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旨在为我国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参考。

标签:双黄连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分析随着医学注射剂的广泛应用,其产生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在多种医学注射剂当中,双黄连注射剂就是比较常见的,其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是比较多的,相关报道证明,双黄连注射剂还会导致患者休克以及死亡。

导致注射剂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在消除注射剂杂质的前提下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随着双黄连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报道越来越多,必须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现对双黄连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问题解决措施进行研究。

1 双黄连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双黄连注射剂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和药物成分有关,该药物主要由三组中药成分制成,第一种药物成分是双花,第二种药物成分是黄苓,第三种药物成分是连翘,另外该注射当中的黄苓和绿原酸等还可以起到抵御病毒和抵抗人体内细菌的效果,双黄连注射剂内不仅含有注射液,还含有冻干粉[1]。

目前,该注射剂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当中,治疗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双黄连注射剂产生的不良反应是比较多的,不仅有患者血管刺激,还有患者皮疹反应出现,另外还有各种消化道现象产生,有时还会产生血尿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休克或者死亡。

2 双黄连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产生因素相关研究结果证明,导致双黄连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因素是比较多的,不仅和患者个体因素有关,还和注射剂的用量等有关。

2.1注射剂相关因素导致双黄连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因素是比较多的,首先是注射剂相关因素。

①双黄连注射剂是一种纯中药注射剂,无论是药物生产,还是药物使用,都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受各种生态条件的影响是很大的,药材来源不同就会导致药材质量不同,药材成分和治疗效果也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药物质量好坏;②双黄连注射剂的组成成分是比较多的,因此对其进行质量有效控制是比较困难的,对于那些可知成分,可以进行检测和质量控制,但对于那些未知成分,却无法进行检测和质量控制,更无法对药物成分含量进行确定,特别是那些急性物质;③在不同的生产厂家当中,其生产工艺都是不相同的,因此生产出的药物质量也会存在差异,这也是引发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④在注射剂药物运输过程中,由于一些化合物具有挥发性强的特点,受环境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稍不注意,这些物质就可能变质,严重时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2]。

浅析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浅析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浅析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双黄连注射剂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抗病毒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

它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提制而成。

临床上广泛用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泌尿系统感染等的治疗。

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不良反应偶见报道,现综述如下:1 致寒战高热胡莉莉报道某患儿,男,4岁。

因患急性扁桃体炎收住院治疗.患儿咽喉不适3d,咳出黄绿色痰,体温38℃,咽部明显充血,双侧扁桃体Ⅲ0肿大.并附有脓栓形成。

检查心肺正常wBcl4×109?L-1,N0.86,L0.14静脉滴注第一组液体青霉索400万IU,进行顺利。

第二组液体用双黄连粉针剂900mg静脉滴注,当滴注20min时患儿突然体温升高至41℃,伴有显寒战、手足抽搐,两目上翻等反应,当即停用第二组液体,急用鲁米那70mg,安痛定1.5ml肌肉注射,同时静脉滴注地毫米松3mg患儿高热渐退,寒战消失,并安静入睡。

随后停用双黄连粉针剂,继续用青霉索台氨苄西林静脉滴注治疗,未出现类似情况。

2 致肠痉挛万培祥报道某患者,男,26岁,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双黄连3.0g加5%葡萄糖500ml静滴,开始滴速较快(120滴/min),当药液输入15min时,出现脐周腹隐痛,旋即表现为绞痛。

查体仪见脐周腹部轻度压痛,肠呜音活跃,考虑肠痉挛,减慢滴速,10min后腹痛减轻30min后腹痛消失。

3 致血尿据报道1例8个月女患儿,因持续高热39℃人院治疗,用双黄连粉针0.6g加人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滴,约2h滴完。

随后发现肉眼血尿,即做肾功能检查,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对症处理肌注维生素K17mg,同时给予维生素C0.3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1中静滴,3d痊愈。

4 致头晕塔娜等报告2例男性老年患者.因慢性支气管炎伴肺部感染,给予头孢唑啉钠4.0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300ml静滴,清疗后效果不佳,改用双黄连3.6g加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30~40滴/min左右,患者即感头晕,测血压正常,停药即自行缓解。

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目的为确保双黄连注射液用药安全,临床对使用双黄连注射液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84例注射双黄连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对患者不良反应类型、临床症状、反应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双黄连注射液临床所致不良反应多为消化道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过敏反应、中枢、外周神经系统;多数患者在用药30min内出现不良反应;93.00%患者与抗生素进行联合药物,其中头孢类药物致不良反应率为46.30%,其次为青霉素类23.70%;儿童发生率为16.70%,青中年为71.40%,老年者为11.90%。

结论双黄连不良反应与个体差异、药物本身毒性、配伍禁忌有关,临床在用药后1 h内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以正确方式、适宜速度给药进行,对存在配伍禁忌者禁用此药,加强药物质量控制。

标签:不良反应;发生因素;双黄连注射液随着中药制剂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其不良反应情况一直临床治疗医生关注的重点,其中双黄连注射液在2007年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列为中药制剂重点核查药物之一。

此药由黄芩、金银花、连翘三种药物配伍提炼而成,广泛用于呼吸道疾病如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由于中药成分复杂,近几年临床此病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

为提高药物用药安全性,避免不良反应发生,本次临床对2015年7月~2016年7月因用药双黄连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84例注射双黄连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男43例,女41例,年龄9~67岁,平均年龄(47.1±6.2)岁,对其不良反应类型、反应时间、临床症状等进行统计分析。

本次使用药物双黄连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3021513,产品规格:20 ml,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双黄连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4020814,产品规格:20 ml,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其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

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其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

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其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双黄连注射剂为黄连、黄柏、黄芩、黄芪、金银花、连翘等中草药提取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其剂型分水针剂与粉针剂,主要成份为绿原酸,芩苷和连翘酸等,具有广谱抗菌和较强的抗呼吸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及使细胞免疫功能增强等作用,具有疗效确切,使用安全、无耐药性等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不良反应的报道日益增多,为了更好地有利于临床用药,现就相关报道综述如下。

1 过敏性反应1.1 过敏性皮炎赵氏等[1]报告2岁女孩因上感静滴双黄连10ml,静滴过程中,面部发红,全身出现充血性大小不等突出皮肤的皮疹,伴外阴水肿。

停止输液,对症处理2h后皮疹消退。

李氏等[2]报告5例成年患者因上感静滴双黄连粉针剂,用药10-30min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色丘疹,轻者仅局部皮肤出现红色丘疹,重者全身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色丘疹,伴面部潮红瘙痒等。

停止输液对症处理,30min至1h后症状均渐缓解。

古氏[3]报告2例6岁和8岁男孩因上感给予双黄连静滴,分别约15min—20min之后出现红色风团,高出皮肤伴瘙痒,烦躁不安,经停药和对症处理后渐缓解。

王氏[4]报告成年男性因上感静滴双黄连注射液,约4min后患者颈部、胸部出现红色充血性点状皮疹,并有发胀和痒感,脱敏治疗后,继续静滴约30min后,患者面部肿胀疼痛,双目难睁,全身出现红色丘疹,并有躁热瘙痒难忍等症状。

立即停药,积极对症处理3d后,全身丘疹及面部肿胀渐消,继续治疗3d症状好转,1周后康复。

1.2 过敏性静脉炎毛氏[5]报告1例成年女性因上感给予双黄连注射6d后,患者自诉注射血管疼痛,皮肤发红。

停药后给予超短波照射理疗1d后,症状消失。

1.3 药物性高热张氏等[6]报告肺气肿患者以双黄连静滴,用药6d后,出现心慌、胸闷、气喘明显加重,T高达40℃,伴注射部位红肿疼痛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

代氏[7]报告7例男性患儿在静滴双黄连约30min后,均出现畏寒、发热、全身发抖、心率加快,停药及对症处理后,症状渐缓解。

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第一章注射用双黄连概述1.1双黄连品种介绍1.2注射用双黄连原料介绍1.2.1金银花1.2.1.1化学成分1.2.1.2药理作用1.2.2黄芩1.2.2.1化学成分1.2.2.2药理作用1.2.3连翘1.2.3.1化学成分1.2.3.2药理作用1.3双黄连粉针剂处方及生产工艺1.3.1处方1.3.2生产工艺流程1.4双黄连粉针剂成分、药理及临床应用1.4.1双黄连粉针剂成分1.4.1.1成分1.4.1.2糖类成分1.4.1.3氨基酸成分1.4.1.4无机盐成分1.4.1.5大分子物质1.4.1.6大类成分含量1.4.2双黄连粉针剂药理作用1.4.2.1抗菌作用1.4.2.2抗病毒作用1.4.2.3抗炎作用1.4.2.4抗内毒素作用1.4.2.5解热作用1.4.2.6增强免疫力作用1.4.2.7抗解脲支原体作用1.4.3双黄连注射剂临床应用1.4.3.1治疗呼吸道感染1.4.3.2治疗肺部感染1.4.3.3治疗泌尿道感染1.4.3.4治疗胃肠道疾病1.4.3.5小儿麻疹1.4.3.6用于消化、肝胆系统疾病1.4.3.7用于眼科系统疾病1.4.3.8其他用途第二章文本挖掘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相关因素2.1文本挖掘技术的演化2.2文本挖掘技术及其应用2.2.1文本挖掘的定义2.2.2文本挖掘的分类2.2.3文本挖掘的过程2.2.3.1文档预处理2.2.3.2特征信息提取2.2.3.3数据挖掘2.2.4文本挖掘的内容2.2.4.1文本分类2.2.4.2文本聚类2.2.4.3其他研究内容2.2.5文本挖掘的应用前景2.3文本挖掘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2.4文本挖掘注射用双黄连的方法2.4.1文本数据收集2.4.2文本数据处理2.4.3结构化分析2.4.4数据可视化2.5注射用双黄连数据挖掘结果的评价和分析2.5.1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临床症状的文献频数2.5.2注射用双黄连致过敏和类过敏相关检测指标的文献频数2.5.3双黄连粉针剂中的主要活性组分2.6注射用双黄连文本挖掘的结果及讨论第三章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探讨3.1注射用双黄连过敏特点3.2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原因3.2.1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物质基础3.2.1.1 双黄连冻干粉针的主要有效成分3.2.1.2 不良反应与组分间的关系3.2.1.3筛选致敏成分的动物模型3.2.2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其他因素3.2.2.1个体因素3.2.2.2生产工艺因素3.2.2.3临床不合理用药3.3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对策3.3.生产流通环节质量控制3.3.2临床应用注意事项3.3.2.1加强药品质量的监控,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3.3.2.2加强用药前的检查工作3.3.2.3坚持辨证用药,注意药物的配伍3.3.2.4控制用药剂型及用量3.3.2.5加强医护人员的用药护理意识,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系统绪论药品是人类健康生活的必要保障,也是医药卫生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中药作为中国传统遗产的组成部分,也在医药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分析
【摘要】双黄连注射液作为中药注射液的代表,在发挥疗效的同时,不良反应频发,安全性,遭到质疑。

通过分析对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产生原因的分析,提高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

【关键词】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卫生部2011年05月04日发布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双黄连注射液作为中药注射液的代表品种,具抗菌、抗病毒、有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肺炎、妇科感染等,疗效确切,无耐药性,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双黄连注射液是由黄芩、金银花、连翘组成的复方制剂,主要成份有黄芩苷,绿原酸和连翘酸等。

这三味中药药性平和,未发现毒性成分,然而该品种的不良反应却时有发生,如过敏性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肠胃道反应、泌尿系统损害、溶血反应、头晕、胸闷、静脉炎、血尿、黄疸等。

现对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如下,以期提高该品种的安全性。

1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1.1中药材的影响。

中药材具有区域性,自然条件、肥料的使用、种植方法、采收时间和方法、气候条件,以及中药材的加工、贮藏、运输等过程,都会影响中药材的内在质量,很难保证其质量的均一性、稳定性,而原料的不稳定导致制剂的疗效不稳定,并影响安全性。

双黄连注射液的原料黄芩、金银花、连翘的质量,直接影响制剂的质量。

中药材的品质受产因产地的不同、采摘时间的不同、加工炮制及气候的差异,药材所含成分差异较大,有效成分的含量和毒性差异也很大。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中药材的质量有很大的相关性。

药材质量的不稳定性,造成批与批之间不良反应差异大,反应类型不同。

同一厂家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造成的不良反应类型可能有多种类型。

从源头抓起,在道地药材的基础上,对中药材生产过程中各环节进行规范及管理,用现代化分析技术对中药成分及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物进行分析,提供良好种质资源和栽培技术以提高种质资源的质量,保证大规模种植的药材质量。

要保证注射剂生产所用中药材的产地应当与注册申报资料中的产地一致,并尽可能采用规范化生产的中药材[1]。

1.2双黄连注射液成分复杂。

成分多为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如鞣质、蛋白质、淀粉等成分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与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使用可能发生盐析作用,产生不溶性微粒。

绿原酸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等活性,是双黄连注射液的活性成分,同时绿原酸也具有较强的致敏性。

黄芩中所含的黄芩素具有刺激性,可能对患者产生局部刺激作用而引起疼痛。

中药材中含有很多杂质,制剂过程中很难将杂除净,相反会产生新的不溶物质,这些不溶物质进入人体后,代谢、排泄的速度比较慢,蓄积到产生不良反应的阈值量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肌体产生变态反应[3]。

1.3制备工艺有待规范。

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比较粗放,提取分
离温度时间、溶剂用量、溶液浓度、提取次数、滤材、滤液、容器等工艺条件标准化要求低,同一品种不同厂家工艺不尽相同造成的成分变化明显,临床上不良反应也有显著差异。

中药材成分复杂,如中药材所含的鞣质、树脂、蛋白质等杂质,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要求高,影响因素多,因而引起不良反应的情况特别复杂。

在中药注射液生产过程中的赋形剂、着色剂、增溶剂等物质,通过先进、严格的工艺才能有效剔除,否则将会影响注射液的澄明度、刺激性等质量标准,成为过敏原物质而诱发各种超敏反应。

不合理的制备工艺可能会使毒性成分增加,引起不良反应。

工艺不同,双黄连注射液中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含量就不同。

黄芩苷与过敏反应有关,汉黄芩苷与毒性反应有关。

制备过程中未将蛋白质和鞣酸完全去除,也易引起不良反应。

为确保中药有效成分活性不在规模生产过程中受到损害,所用生产工艺进行严格的验证,充分考虑药物有效成分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制定针对性的提取技术,以保障产品疗效和安全性。

1.4临床应用不当。

1.4.1操作不当。

无菌观念不强,操作时忽视卫生条件,配置输液的时候,不注意洗手或用不清洁毛巾檫手造成二次污染,所用消毒液效果不佳,均可产生细菌感染而诱发输液反应。

在输液的过程中,输液速度过快可能引起患者不适或病情恶化。

1.4.2
配伍不当。

临床应用时,很多医师缺乏系统的中医理论的学习与
实践,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在使用中药注射液过程中必须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以免造成用药不当、用药不对证而发生不良反应。

双黄连注射液与其它西药注射液混合后发生配伍禁忌,导致药液产生沉淀浑浊、ph值变化、产生气泡等现象,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规定进行溶解稀释,不要与其它药物配伍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4.3考虑患者个体差异。

用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过敏史,如对花粉类物质过敏的患者,应注意避免使用双黄连注射液,金银花为原料之一。

具有过敏性体制的患者出现输液反应通常与药品质量及剂量关系不大。

2安全使用双黄连注射液的几点建议。

2.1保证所用中药材的产地与注册申报资料中的产地一致,并尽可能采用规范化生产的中药材。

2.2采用经验证的稳定工艺生产。

2.3完善中药说明书的内容,利于药品使用者的用药判断,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4加大对医师的培训,使医师熟知双黄连注射液所引起不良反应的常见症状,以便及时发现处理。

2.5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于过敏性体质和有过敏史者不用或慎用。

2.6严格审查药品的有效期及药物性状,有疑问不能使用。

2.7注意双黄连注射液说明书中的配伍禁忌,宜单用,不宜与其它药物配伍使用。

2.8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使用,不允许擅自增加剂量,滴注速度不宜过快[4],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对症处理。

2.9滴注开始后加大监护频次,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2.10尽可能采用同家、同批次的双黄连注射液,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2.11加强不良反应监督,建立快速信息反应平台。

结论
加强双黄连注射液的疗效、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不良反应信息快速反应平台,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及时对症处理,并作详细记录,及时上报不良反应检查部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不良反应危害。

参考文献
[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附录5
[2]冯艳霜.187例中药致过敏反应病历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2):81
[3]毕晓春,王艳丽.双黄连注射液致变态反应1例[j].医药导报,2005,24(10):953.4曹倩,史建
辉.chinesenursingresearchseptember,2008,22(9):24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