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地区应布设几个监测点位才能确定地下水的流向

平原地区应布设几个监测点位才能确定地下水的流向
平原地区应布设几个监测点位才能确定地下水的流向

平原地区应布设几个监测点位才能确定地下水的流向?

2011-10-16 23:02:20| 分类:环评考试|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2010年技术方法真题:

某拟建项目厂址位于平原地区,为调查厂址附近地下潜水水位和流向,应至少布设潜水监测井位()。

A.1个B.2个C.3个D.4个

这个题目不同人给出的答案不一样,但没有说出为什么,这个星期在杭州上岗培训班讲课时,特意请教长期从事地下水教学和科研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毕二平教授,终于有了一个权威的解答,现拾人牙慧,转给各位学员。

1、打一口井,只能知道地下水的深度,看不出也测不出地下水的流向,井中的水水平方向基本呈静止状态,垂直方向是有变化。

2、打两口井,也很难知道水流方向,一口井水位高,另一口井水位浅,还不能肯定地下水水流方向就是由水位高的流向水位浅的地方(图1)。

3、打三口井就基本能确定地下水的流向了。现把三口井如何确定流向的方法演示如下:

图1中ABC代表三口监测井的名称,6m、10 m、15 m为每口井的水位高度(假设地下水的流场是均匀的)。

第一步,C井(水位最高)和B井(水位最低)之间肯定还是能找到一口10水位m 的井,假设为D井。见图2

第二步,A井和D井的水位都是10m,两者的连线可以构成等水位线。见图3。

第三步,按水位由高处流向低处原理,则最高水位的C井应垂直流向AD连线,既CE线这个方向应该是该地区的水流方向(因D井的位置可能有所不同,但流向基本不会有大的偏差)。见图4。

如果监测ABC三口井的水位高度是另外一种情况呢,判断的方法基本相同,AE连线为该地区的水流方向。见图5。

因此,我主编的2011年习题集对该题的解答是错误的。特此更正和道歉!

2010年地下水导则还没正式发布,地下水就考了此题,对大部分考生有点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对“现状监测井点的布设原则”中,有一条规定:三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3 个点/层。从这个导则规定中可以看出,至少要三个监测点才能确定地下水的流向。

高二地理寒假作业(三)

高二地理寒假作业(三) 一.选择题 读“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及“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完成第1~2 题。 1.该县农村这种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危害 D.大气污染 2.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 B.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C.直接作为生活燃料,燃烧效率高 D.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读“人口增长与环境容量、资源、能源消耗的历史与现状示意图”,完成第3~4题。

①农地面积/107 km2②人口数量/108 ③能源消耗量/108 t ④淡水消耗量/103 km3 ⑤氟利昂排出量/104t ⑥二氧化碳排出量/10-6 3.二战后,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能源消耗量、淡水消耗量、氟利昂排出量、二氧化碳排出量都大幅度上升,其中增加速度最快的是( )。 A.能源消耗量 B.淡水消耗量 C.氟利昂排出量 D.二氧化碳排出量 4.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关于农业用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及其基本建设用地的增多②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引起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引起水土流失和盐碱化面积增加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5.下列现象或过程,哪些能体现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 A.因破坏植被而造成水土流失 B.科技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C.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遭到多国部队打击 D.发展草原风光旅游业,内蒙古畜牧业从业人员减少 环境和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据此完成第6~7题。 6.下列事物属于人工环境的是( )。 A.高山草甸 B.极地苔原

地下水监测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陕西颐信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014年9月22日 陕西颐信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地下水监测系统 整体解决方案

目录 一、概述.................................................................................................................................................... - 1 - 1.1项目背景...................................................................................................................................... - 1 - 1.2新产品研究.................................................................................................................................. - 2 - 二、系统简介............................................................................................................................................ - 2 - 三、系统功能............................................................................................................................................ - 3 - 四、系统方案............................................................................................................................................ - 4 - 4.1数据流程及组网.......................................................................................................................... - 4 - 4.2系统组成...................................................................................................................................... - 4 - 4.3数据采集...................................................................................................................................... - 5 - 4.4数据传输格式.............................................................................................................................. - 5 - 五、系统软件............................................................................................................................................ - 5 - 5.1软件平台...................................................................................................................................... - 5 - 5.2数据接收软件.............................................................................................................................. - 5 - 5.3数据查询分析软件...................................................................................................................... - 6 - 六、系统特点.......................................................................................................................................... - 10 - 七、产品性能.......................................................................................................................................... - 10 - 7.1一体化智能水位采集装置........................................................................................................ - 10 - 7.1.1产品特点....................................................................................................................... - 11 - 7.1.2技术指标......................................................................................................................... - 12 - 7.2无线手持参数设置仪................................................................................................................ - 12 - 八、工程实例.......................................................................................................................................... - 14 -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水资源研究》第25卷第2期(总第91期)2004年6月-------------------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刘予伟金栋梁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武汉 430010) 摘要:全面阐述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包括水文地质参数的获得和选取以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来评价其合理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平原区包括一般沿江、沿湖、沿海平原和山间盆地平原两类。就长江流域而言,前者有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长江中下游沿江平原和江苏、浙江沿海平原。后者有成都盆地、汉中盆地和南阳盆地。地下水评价对象是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联系的浅层地下水,一般仅评价矿化度小于2 g/L的多年平均淡水资源,以现状条件为评价基础,以水均衡法为主评价出各项补给量和排泄量。 1 含水层参数的确定 含水层参数是定量描述含水层物理特性的指标或系数,是评价含水层的主要依据。在计算各项补给量和排泄量时都要根据准确的参数来计算。主要参数有:潜水变幅带给水度 (μ)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α) ,潜水蒸发系数 (c)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 (m) ,灌溉入渗补给系数 (β) 和水稻田渗漏率 (φ) 等。 现将上述几种含水层参数的确定分述如下。 1.1 潜水变幅带给水度 (μ) 给水度 (μ) 是指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重力水的体积与该饱和岩土相应体积的比值,它是一个无因次大于零而小于1的数值。可通过简易测筒或地中渗透仪试验、利用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分析、剖面含水率测量和抽水试验等方法求得。 1.1.1 简易测筒和地中渗透仪法 用一个金属圆筒,将被测给水度的原状土(即保持天然结构的土层)装入筒内,使土层充水达到饱和状态,然后在上部加盖,但不密封,防止水分蒸发,筒的下部留有排水孔,在重力作用下,筒中的水会自由地从排水孔中流出,测量排出水的体积。排水体积和筒内土体积之比即为给水度。此种测筒,制作和操作都甚简便,曾在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中广为使用。 另一种类似于测筒的是地中渗透仪,图1(略)是地中渗透仪的示意图。利用潜水位控制,可将左边测筒内土体积饱和到任意位置,然后将连通管控制进水,测量由连通管自由流出水的体积,使之与其土体体积相比,即得给水度。 地中渗透仪虽造价较高,但由于它可进行多项参数的观测试验,故我国的黄淮海平原区有多处此种实验装置。

基础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处理

基础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处理 前言 当基础深度在天然地下水位以下时,在基础施工中常常会遇到地下水的处理问题。一般认为,基坑开挖要具备以下的必要条件:首先保持基坑干燥状态,创造有利于施工的环境;其次是确保边坡稳定,做到安全施工,如果忽视这些必要条件,其后果是严重的。有的基坑积水或土质稀软,工人难以立足,无法施工;有的出现“流砂现象”导致边坡塌方,地质破坏;有的内部基坑土体发生较大的位移,影响邻近建筑物的安全。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异常情况,都是由地下水引起的。所以,在基坑施工中应对地下水的处理给予应有的重视。 一、地下水的人工处理 地下水的处理有多种可行的方法,从降水方式来说可总分为止水法和排水法两大类。止水法,即通过有效手段,在基坑周围形成止水帷幕,将地下水止于基坑之外,如沉井法、灌浆法、地下连续墙等;排水法是将基坑范围内地表水与地下水排除,如明沟排水、井点降水等。 止水法相对来说成本较高,施工难度较大;井点降水施工简便、操作技术易于掌握,是—种行之有效的现代化施工方法,已广泛应用。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井点降水法作一简要介绍。 井点降水法,它是在拟建工程的基坑周围设能渗水的井点管,配置一定的抽水设备,不间断地将地下水抽走,使基坑范围内的地下水降低至设计深度。井点法防水适用于具有不同几何形状的基坑,它有克服流砂、稳定边坡的作用。由于基坑内土方干燥,有利机械化施工,缩短工期,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 目前国内常用的井点降水法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在我国,井点降水法是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工程的基坑<槽>附近埋设大量的渗水井点管,与此同时地面组装抽水管路系

统,通过井群连续抽吸地下水,使基坑范围内的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坑以下一定深度,以保持基坑干燥状态。通常把这一方法叫做井点降水法。 井点降水法具有下列优点:施工简便,操作技术易于掌握;适应性强,可用于不同几何图形的基坑;降水后土壤干燥,便于机械化施工和后续工作工序的操作;井点作用下土层固结,土层强度增加,边坡稳定性提高;地下水通过滤水管抽走,防止了流砂的危害;节省支撑材料,减少土方工程量等。井点降水法已成为目前在含水透水位土层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轻型井点降水法 (1)轻型井点抽水系真空作用抽水,除管路系统外,很大程度取决于抽水设备。目前常用的真空泵型、隔膜泵型配套抽水装置。 轻型井点井点管、过滤管、集水总管、主管、阀门等组成管路系统,并由抽水设备启动,在井点系统中形成真空,并在井点周围一定范围形成一个真空区,真空区通过矽井扩展到一定范围。在真空力的作用下,井点附近的地下水通过砂井,经过滤器被强制性吸入井点系统内而使井点附近的地下水位得到降低。在作业过程中,井点附近的地下水位与真空区外的地下水位之间,存在一个水头差,在该水头差作用下,真空区外的地下水是以重力方式流动的。所以常把轻型井点降水称真空强制抽水法,更确切地说应是真空—重力抽水法。只有在这两个力作用下,基坑地下水才会降低,并形成一定范围的降水的漏斗抛物线。 井点管与总管的联接可用钢管和透明塑料管,因受真空力的作用,塑料管内装有弹簧,以加强抗外部张力,保证地下水流畅通。 总管与总管的联接有法兰法和套箍法两种形式。 (2)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经过降低地下水位后,土壤会产生固结,也就会在抽水影响半径

华北平原地下水流模拟及地下水资源评价

第31卷第3期2009年3月 2009,31(3):361-367 Resources Science Vol.31,No.3Mar., 2009 https://www.360docs.net/doc/817405958.html, 文章编号:1007-7588(2009)03-0361-07 华北平原地下水流模拟及地下水资源评价 邵景力1,赵宗壮2,崔亚莉1,王荣3,李长青4,杨齐青5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2.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石家庄050021; 3.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100195; 4.中国地质环境监测总院,北京100081; 5.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300170)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华北平原三维地下水流模型,并用于评价模拟区地下水资源量。首先在对华北平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概化,垂向上分为3个含水层组。运用地下水模型软件GMS 建模,将模拟区剖分为164行、148列4km×4km 的规则网格。以2002年~2003年作为模拟期,通过深浅层地下水流场和65个典型观测孔的拟合对模型进行识别,并进行了模拟期的地下水均衡分析。运用所建立的地下水流模型,评价出1991年~2003年华北平原平均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256.68×108m 3/a ;总可开采资源量为213.49×108m 3/a ,其中浅层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91.65×108m 3/a ,深层为22.64×108m 3/a 。最后对模型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华北平原;地下水;模型;补给资源量;可利用量 1引言 区域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一般是指一个盆地、流域或大的行政区域级别的模型,可用于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预测、科学管理以及地下水循环等方面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研究和实验基地方式性物质在地下水的迁移等问题,美国地质调查局等机构对美国死谷(death valley )区域地下水流进行模拟,运用MOFLOW 建立了多个稳定流[1]和非稳定流地下水流模型[2],模拟区面积约5×104km 2, 为此还开展了区域地下水蒸散量研究[3]、1913年~1998年地下水开采量反演[4]等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预报澳大利亚大自流水盆地水头下降和泉流量减少的趋势,澳大利亚有关机构对大自流水盆地进行系统研究,建立局部的和全盆地的地下水流模型[5],Welsh 采用MODFLOW2000在面积约150×104km 2的大自流水盆地建立了稳定流[6]和非稳定流模型[7],并用1965年~1999年的监测数据对模 型进行识别和校正。剖分网格大小为5km×5km ,活动单元多达60000个,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下水流模型。相对于局部地段,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式多样,因而对区域地下水 流进行模拟难度大的多。随着学科的发展,在建立大区域地下水流模型中常用遥感、GIS 、环境同位素等技术解决建模中的一些问题[8]。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重视大区域地下水流模型的研究工作,特别是中国之调查局2003年~2005年开展的“中国北方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各大盆地均建立了区域地下水流模型。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华北平原做了大量的水文地质工作,21世纪以来也开展了地下水模型研究工作[9~11]。 华北平原位于中国东部(图1),面积13.90× 104km 2,是中国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区之一。据统计[12],近年来该地区地下水供水量约占区域总供水 量的70%左右。由于长期超量开采,已造成地下水资源逐渐衰竭、地面沉降等资源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供水安全[13]。因此,华北平原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问题仍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本领域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在水文地质条件概化的基础上,运用地下水模型软件GMS 建立华北平原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并应用于地下水资源评价,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收稿日期:2008-12-12;修订日期:2009-02-05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编号:1212010430351)。作者简介:邵景力,男,山东滕州人,教授,主要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E-mail :jshao@https://www.360docs.net/doc/817405958.html,

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井技术要求

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井技术要求 吉林省地下水协会 2016年5月10日

目录 第一章、概论 (1) 第二章、规范性引用文件 (4) 第三章、环境监测井的设立原则 (5) 第四章、设立方法 (6) 第五章、监测井建设要求 (8) 第六章、监测井材料质量要求 (13) 第七章、物探测井技术要求 (15) 第八章、抽水试验及样品采集要求 (16) 第九章、辅助设施建设要求 (20) 第十章、高程测量技术要求 (25)

第一章、概论 1、监测井意义 用钻孔法完成的监测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变化情况的专用井。其施工方法和常规水井相似,完井后在井中放置监测仪器,并定时采取水样进行分析测试。监测井布置在污染源集中区点,在国外已采用水平井大面积测控地下水污染情况。

2、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分类 为准确把握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和地下水体中污染物的动态分布变化情况而设立的水质监测井。地下水环境监测井通常包含井口保护装置、井壁管、封隔止水层、滤水管、围填滤料、沉淀管和井底等组成部分。按设立目的可分为简易监测井和标准监测井;按井结构可分为单管单层监测井、单管多层监测井、巢式监测井和丛式监测井等。简易环境监测井 简易监测井是为了进行临时性调查,初步确定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种类所设立的临时性环 境监测井。 标准环境监测井 标准环境监测井是为了连续、长期对有代表性的地下水点位进行水质监测所设立的长期性环境监测井。单管单层监测井指在一个钻孔内安装单根井管监测单一目标含水层的监测井。 单管多层监测井 指在一个钻孔内安装单根井管监测不同深度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目标含水层的监测井。 巢式监测井 指在一个钻孔中安装多根不同长度井管分别监测不同深度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目标含水层的监测井。 丛式监测井 指在一个监测点(场地、区域)附近分别钻多个不同深度的监测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施工合同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云南省监测井建设工程第2标段 施工合同 发包方: 承包方:

发包方:(以下简称甲方) 承包方:(以下简称乙方)为圆满完成甲方承担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云南省监测井建设工程第2标段水井施工任务,经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友好协商,乙方自愿在对实地进行踏勘及分析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分包承担甲方部分水井施工工程,为明确甲、乙双方在施工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和经济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双方本着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的原则,经协商一致同意达成以下条款,并共同遵守: 第一条施工地点和任务 一、工程名称: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云南省监测 井建设工程第2标 二、工程地点:云南省临沧市 三、工程量:施工水文地质监测井11口,总进尺约1715.0米。 四、工作内容:人员设备进出场、水井凿井、洗井、成井、下管、填砾、抽水试验、取水样、岩土样。施工过程中乙方须认真观测和做好各项原始记录。 第二条技术质量要求 一、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和《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云南省监测井建设工程第2标段技术要求》执行。 二、成井质量按照《水文水井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2014)和《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DZ/T0270-2014)执行。 第三条工程价款及付款办法 一、工程价款 1、本工程采用阶梯进尺每米综合单价的形式: 0-50m阶梯段(含50m)工程承包综合单价为元/进尺米; 50-100m阶梯段(含100m)工程承包综合单价为元/进尺米; 100-300m阶梯段(含300m)工程承包综合单价为元/进尺米; 最终按甲方实际验收工程量进行结算。工程单价不因地质条件、

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模拟题)

2011年公务员考试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模拟卷) 一、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包括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总时间为150分钟,建议阅读材料为40分钟,作答时间为110分钟,总分100分。 (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二、给定资料 【材料1】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水体,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地下水的贮存有如在地下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库,以其稳定的供水条件、良好的水质,而成为农业灌溉、工矿企业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成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水资源,尤其是在地表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常常成为当地的主要供水水源。 据不完全统计,70年代以色列国75%以上的用水依靠地下水供给。德国的许多城市供水,亦主要依靠地下水。法国的地下水开采量,要占到全国总用水量1/3左右。像美国、日本等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地下水亦要占到全国总用水量的20%左右。 中国地下水的开采利用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10%-15%,其中北方各省区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开采利用量大。根据统计,1979年黄河流域平原区的浅层地下水利用率达48.6%,海、滦河流域更高达87.4%。1988年全国270多万眼机井的实际抽水量为529.2×108立方米,机井的开采能力则超过800×108立方米。 (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材料2】2009年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土资源部下属的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资助的《中国地下水科学的机遇与挑战》一书介绍,在过去几十年内,为满足不断增加的用水需求,中国的地下水开采量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 2010年7月,北京举办的2010国际地下水论坛上,与会专家发出警告:一些地区地下水储存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另外,许多地区地下水还遭到严重污染。与会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水文学者弗兰克·施瓦茨说:“水危机并不只在中国存在,但中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的问题都更为严峻。”(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由于地下水占到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全国有近70%的人口饮用地下水,因此地下水也是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但水体污染正加剧中国的地下水危机,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相关专家在国际地下水论坛发言中提到,全国有90%的地下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 一些企业往往采取渗排的办法,加上北方很多地方是沙土,形成渗漏,还有些企业直接将污水打到地下去,这些对地下水的污染非常严重。(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除了其它污染源,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污染了农村的地下水源,更由于村民大多是用手压井直接抽取浅层的地下水,农村因此往往成为地下水污染最直接的受害者。 绿色和平组织在2010年3月份对湖南重金属企业污水排放的调查发现,当地毫无顾虑的污水排放触目惊心。如今,这些重金属如铅、镉、锰、砷和氟化物等污染物一旦排放到环境中,不仅污染当地村庄,而且有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们的餐桌。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一主要研究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及其修复的专家介绍,据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2-7年的连续监测资料,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了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监测数据通信报文规定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 监测数据通信报文规定 (试行) 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 水利部水文仪器及岩土工程仪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目录 0前言 (2) 1工作体制与方式 (2) 2传输规约 (2) 3通信报文 (4) 3.1 自报报文 (5) 3.1.1 报文传输链路 (5) 3.1.2 监测站自报报文(上行) (5) 3.1.3 监测站自报报文(下行) (9) 3.1.4 监测站校时 (9) 3.2 远程数据下载报文 (9) 3.2.1 远程数据下载报传输链路 (10) 3.2.2 远程数据下载(下行)报文 (10) 3.23 远程数据下载(上行)报文 (11) 3.3 实时数据查询报文 (12) 3.3.1 实时数据查询报传输链路 (12) 3.3.2 实时数据查询报(下行)帧结构 (13) 3.3.3 实时数据查询报(上行)帧正文 (14) 4 备用信道 (15)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 数据通信规约报文规定 0 前言 本规定依据SL651-2014《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编制。 1工作体制与方式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监测站工作体制采用自报式工作方式,其中: 1)水位监测站采用采六发一工作方式,每间隔4小时采集一次,每天采集6次(同时存入固态存储器),分别是12:00、16:00、20:00、0:00、4:00,最后一次采集为次日早8:00;每天早8:00发送一次数据(六组数据); 2)泉流量监测站工作方式是:通过监测堰槽水位监测流量数据,每10分钟采集一次(同时存入固态存储器),达到设定水位变幅门限,实时自报; 3)地下水水质站为5天采集报送一次数据(同时存入固态存储器)工作方式,采集报送数据时间是每月1日、6日、11日、16日、21日、26日早8:00。2传输规约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利部分)数据通信协议采用《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SL651-2014)。 1. SL651-2014规约在一种报文帧结构框架内,规定了ASCⅡ字符编码和HEX/BCD编码的两种报文编码结构;其通信协议基于面向字符异步通信方式;本项目采用HEX/BCD编码的报文编码结构; 2. 本项目根据实际数据采集参数、频度等报送数据要求,从SL651-2014规约规定的报文结构中选择适宜的报文正文、要素编码组合(均匀时段水文信息报),确定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单帧报文长度; 3. 遥测站分类码编码规定见SL651-2014附录A,功能码定义见SL651附录B,编码要素及标识符规定见SL651-2014附录C,遥测站参数配置标识符见SL651-2014附录D。对于未做规定的遥测站分类码、功能码、编码要素及标识符、遥测站参数配置标识符,可在预留的自定义区间内加以扩展定义。在HEX/BCD编

地下水环境监测井施工组织设计与对策

第三章施工部署 3.1施工部署 本工程由5眼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井台、水准点、标志牌建设等组成。为确保工程质量、确保工期,我们采取以下案措施。 由于场地地下水环境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监测井管井须由坚固、耐腐蚀、对地下水水质无污染的材料制成,本次选用316L不锈钢作为监测井管材;监测井的深度根据监测目的、所处含水层类型及其埋深和厚度来确定,尽可能超过第一含水层的隔水底板以下0.5,监测井顶角偏斜不得超过1°,监测井井管径50mm,一径到底,中途不变径。滤水管长度等于监测目的层中含水层总厚度,滤水段透水性能良好,向井注入灌水段1m井管容积的水量,水位复原时间不超过10min,滤水材料应对地下水水质无污染,监测井目的层与其它含水层之间止水良好,监测井不得穿透潜水含水层下的隔水层的底板,设计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段应安装滤水管,反滤层厚度不小于50mm,(井身结构详见图3-1)成井后应进行抽水洗井,监测井应设明显标识牌,井()口应高出地面300mm,井()口安装盖(保护帽),口地面应采取防渗措施,井围设置4根警示柱。

图3-1 井身结构示意图 3.2施工准备 3.2.1人员动员期 接到业主开工通知后将利用三天时间进行施工总动员,首先由项目部经理召集各部门和施工队用一天时间进行管理层的施工动员,其次由各部门负责人和施工队长用两天时间对其管辖围的管理人员,施工作业班组长及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动员。 动员工作的主要容:①介绍本次地下水监测的基本情况和建设意义;②讲述有工程的概况和施工特点、施工法和注意事项;③强化对工期、质量、安全、环保和成本意识教育;④明确该工程创优目标、体系、措施。经过逐级动员,力求

(完整版)选修6环境保护第一章练习题(含答案)

选修六环境保护 夯实基础 第一部分环境与环境问题 1.有关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就是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B.若以人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C.这里所说的环境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D.环境就是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在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环境问题中,明显属于①环节后果的是 A.水土流失 B.大气污染 C.地震 D.旱涝灾害 4.引发酸雨的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将①②③④⑤⑥(①改善环境质量;②人类与环境 统一;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④对立;⑤物 质资料生产;⑥统一)的序号填入人类与环境关系的 知识结构图,选项与序号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a—⑥b—④c—⑤d—③e—①f—② B.a—④b—⑥c—⑤d—③e—①f—② C.a—④b—⑥c—①d—③e—⑤f—② D.a—④b—②c—⑤d—③e—①f—⑥ 6.下列地理现象中,可能影响全球环境的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全球变暖 C.中南半岛湄公河水质污染 D.华北平原土壤次生盐渍化 7.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相统一的人类活动有 A.在秦岭北坡营造梯田 B.建设“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 C.洞庭湖畔围湖造田 D.禁止捕捞鱼虾 8.环境问题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其主要原因是 A.环境变化的规模大、时间长 B.环境要素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C.环境变化对人类影响小 D.环境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9.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下列文字能反映该种思想的有 ①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全国地下水普遍水质较差

全国地下水普遍水质较差 水利部最近公开的2016年1月《地下水动态月报》(以下简称《月报》)显示,全国地下水普遍“水质较差”。具体来看,水利部于2015年对分布于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山西及西北地区盆地和平原、江汉平原的2103眼地下水水井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IV类水691个,占32.9%;V类水994个,占 47.3%,两者合计占比为80.2%。 值得注意的是,IV类水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已经不适合人类饮用,V类水污染就更加严重。这也意味着,超八成地下水遭受污染威胁。《月报》还显示,主要污染指标中“三氮”污染情况较重,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污染。 与此同时,地下水还遭受严重的超采威胁。数据显示,2016年1月,全国主要平原区地下水储存量比去年同期减少82.4亿立方米(约82.4亿吨)。 多为浅层地下水 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和松辽等流域,污染和超采正在成为流域内地下水的主要威胁。 在水利部本轮地下水监测中,监测范围基本涵盖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大、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监测对象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易受地表或土壤水污染下渗影响,水质评价结果总体较差。 本轮2103眼水井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无I类水,II至III类水418个,占总数的19.9%;IV类水691个,占32.9%;V类水994个,占47.3%。 其中,主要污染指标除总硬度、锰、铁和氟化物可能由于水文地质化学背景而监测值偏高外,“三氮”污染情况较重,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污染。 本轮全国范围内的监测,正是按照2011年公布的《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的部署,为摸清地下水污染的“家底”,规划提出到2015年要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

地下水监测井施工步骤

地下水监测井的建设要求及规范 地下水监测井的建设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进行,新凿监测井一般在地下潜水层即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用φ110~130mm的钻具钻孔,至潜水层再往下3米。 2、用扩孔器或φ170mm的钻具进行扩孔。 3、安装Φ168mm的钢管及Φ60-70mm的PVC管,PVC管底部1米为滤水管,其余为盲水管。滤水管应安装于水井底端,水井顶端的盲水管上需安装一个10厘米长的管帽。井的顶端一般超过地面0.5-1米。 4、为了避免滤料与含水层产生不必要的化学反应干扰地下水的化学性质,选取纯净石英砂(一般40目或60目)作为滤料。将石英砂注入Φ60-70mm的PVC管和Φ168mm的钢管之间,直至石英砂高出滤水管部分约30cm,然后投入30-40cm高的黄泥土形成一个环型密封圈起隔离作用,再灌入混凝土,以密封地下水监测井。在灌入混凝土的过程中,必须边灌混凝土边拔Φ168mm钢管,直至混凝土灌至孔口位置,留下1.5m左右钢管(其中地表以上0.5m)于监测井中,最后用混凝土修筑井台,安装井盖,并放置井牌。 监测井建成后,需要清洗监测井,以去除细颗粒物质堵塞监测井并促进监测井与监测区域之间的水力连通。使用专用设备进行洗井,清洗地下水用量需大于5倍井容积。每次清洗过程中抽取的地下水,要进行pH值和温度的现场测试。洗井过程需持续到取出的水不混浊,细微土壤颗粒不再进入水井;洗出的每个井容积水的pH值和温度连续三次的测量值误差需小于10%,洗井工作才能完成。完成洗井工作24小时后才能进行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在水样采集完毕后,对监测井位置进行水平勘测,并将监测井位置标示在地图上。 施工步骤:

2010CB428800-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

项目名称: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 首席科学家:石建省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 地质研究所 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 依托部门:国土资源部河北省科技厅

一、研究内容 1.人类活动条件下区域地下水系统响应 基于对地下水系统结构、组成、特征、场、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表征现象调查研究,揭示在自然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地下水系统诸要素的时空演化方向、路径和规模,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重点研究近50年来区域水循环要素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历史上地下水资源开发条件下区域地下水流场变化过程,阐明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动力场特征与演变过程;揭示人类活动加剧条件下地下咸水体移动、水化学场演变和地下水资源量变化规律;建立人类活动条件下与区域水循环变化相联系的地下水系统演变模式,为地下水演变机理研究和地下水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含水层系统结构变异与地下水可利用资源变化机理 基于地下水演变规律的研究成果和成因分析,揭示地下水动力条件与水循环机理、含水层结构与特性及演化机理、地下水溶质迁移富集与地球化学作用机理和水—土复合作用、地面沉降和地质灾害发生机理;阐明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可利用资源组成的影响机制和趋势,为地下水资源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地下水系统水动力条件变化后含水层特性的变化。研究浅层含水层结构变化规律及地下水补排的非线性过程、包气带溶质运移与浅层地下水水质演变;分析浅层地下水补给方式、过程和强度的变化;通过对人类活动影响下浅层含水层补给关键环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确定浅层含水层结构变化规律,建立适于浅层含水层结构变化的地下水补给非线性模型。 研究深层含水层系统结构与地下水流动系统各要素对高强度开采的响应,包括弱透水层越流和压缩释水机理、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相互作用机制、水动力场—土应力场耦合机理及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发生机制、地下淡水—咸水界面移动与驱动机制、分析地下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演化机制及其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研究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组成、变化机理和趋势;阐明深层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的变化过程与趋势,为区域地下水资源的演变提供理论依据,为地下水合理调控的研究奠定基础。 3.地下水—环境—社会经济耦合机制与评价体系 在充分认识环境变化下的地下水循环及水资源变化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地下水开发与环境变化、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与耦合机制,建立研究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建立地下水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定量关系,为地下水危机识别和合理调控的研究奠定基础。 4.环境、经济约束下的地下水调控

296武汉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可利用的潜能

武汉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可利用的潜能 武汉科技大学文远高 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肖尚德熊启华 摘要以水文资料为基础,结合武汉地理气候特点,确定了武汉地区夏季和冬季可资利用的潜能。根据武汉市的气候特点,按四个月需要空调,以10℃利用温差计算夏季提取的冷量为63.73×1011GJ。以3个月、10℃利用温差计算冬季提取的热量为47.80×1011GJ,相当于163077.5吨标准煤所提供的热能。关键词地下水,能量利用,资源,武汉 1 武汉地理气候特点 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缘,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和其最大支流汉水在城中汇合,将市区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市区及郊县的总面积为8467.11平方公里。武汉处于丘陵地带,经平原边缘向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部低平,南部丘陵、岗垄密集,北部低山林立,80%以上面积为岗垄平原和平坦平原地区。武汉淡水资源丰富,以长江为主干,构成庞大的水网,水域总面积2187平方公里。对这些水资源在暖通空调中加以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夏季湿度大、气温高,昼夜温差小,日高气温≥35℃的天数达21天,有的年份甚至达40天以上;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实际气温达40℃时常有之,是全国有名的“火炉”。在冬季潮湿寒冷,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里建筑热环境处于不舒适状态,是典型的冬冷夏热地区。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武汉地区空调迅速普及,至2006年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空调器144.6台[1]。而空调的使用,特别是风冷热泵的使用,会导致城市环境的恶化[2]。近年来武汉市已建成的地下水源热泵空调工程有20多项,因此有必要探讨整个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可利用的潜能。 2 武汉的水文地质概况 武汉地区处于长江中游,长江、汉江汇聚武汉并穿城而过,第四系沉积主要受长江、汉江控制,沿河两岸分布着一级阶地冲洪积地层,具有典型的河流相二元沉积结构,上部为粘性土,下部为砂性土,总的特征为上细下粗,在粘性土和砂性土之间大多有一定厚度的粉土、粉砂、淤泥质土交互土层,习惯称“过渡层”。一级阶地后缘的局部分布有湖积地层,淤泥及淤泥质土厚度最大可达20m以上。一级阶地范围内有以下几种类型的地下水[3][4]。 ①上层滞水:普遍分布于城区地表厚度不等的人工填土中,受大气降水、生活下水等的补给,未形成统一的地下水位及一致的地下水动态联动性。水位一般在地面下1~2m,因生活下水长期补给,水位季节变化不大。对浅开挖即有影响,开挖面积大时,可明排处理,但大量排水可能引起以填土为地基的建筑物沉降。 ②潜水或弱承压水:分布于沿江一带浅部的粉土层中,埋藏在地面下3~4m,厚度3~4m,受大气降水、生活下水和丰水期江水补给,联通性较好,水位一般在地面下2~3m,季节变化较大。对开挖影响大,易于形成侧壁流砂、流土。 ③孔隙承压水:是一级阶地的主要含水层,其分布面积二百多平方公里。埋藏深度自地面下8~10m至基岩,总厚度20~40m。此含水层以厚层粉细砂为主,砂质较纯,分选好。其顶部过渡层厚度3~7m,有的地方厚达10m多或更大,具有明显的层状构造,垂直渗透系数远远小于水平渗透系数。其底部为中粗砂或砾卵石层,厚度一般为2~5m。从长期整体角度而言,以垂向下渗补给为主,由于含水层被长江、汉江等大河流切穿,江河成为地下水的天然排泄区,并形成互补关系。水位一般在地面下1~3m,年变化幅度3~5m。对开挖影响大,可能引起坑底突涌。

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2013年3月) 一、充分认识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紧迫性 (一)华北平原范围。根据国土部门地下水资源调查和分区,华北平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的全部平原及河南、山东二省的黄河以北平原,面积13.9万平方公里,共涉及21市207县(市、区),分为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中部冲积湖积平原、东部冲积海积滨海平原。山西省作为华北平原地下水重要补给区涉及8市48县(市、区)。 (二)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状况。初步调查表明,华北平原局部地区地下水存在重金属超标现象,主要污染指标为汞、铬、镉、铅等,主要分布在天津市和河北省石家庄、唐山以及山东省德州等城市周边及工矿企业周围;局部地区地下水有机物污染较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苯、四氯化碳、三氯乙烯等,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南部郊区,河北省石家庄、邢台、邯郸城市周边,山东省济南地区-德州东部,河南省豫北平原等地区。 (三)地下水污染主要成因。海河流域受污染地表水入渗补给是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2010年,该流域废水排放量高达49.73亿吨,未达标的断面比例为60.6%,污染严重河流渠道、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及不达标的再生水灌溉区等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显著。重点污染源排放也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华北平原石油化工行业(包括勘探开发、加工、储运和销售)、矿山开采及加工、生活垃圾填埋场、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和填埋场、高尔夫球场等重点污染源对地下水产生点状、线状污染,部分中小型企业产生的废水未加处理通过渗井、渗坑违法向地下排放直接污染地下水。此外,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低下、监测网络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也直接影响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 (四)地下水污染防治形势。华北平原位于重要的经济战略发展区域,地下水是华北平原重要饮用水源和战略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城市和工业企业周边地下水污染呈恶化趋势,严重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源安全。地下水污染治理和修复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形势严峻。着力开展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明确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指导思想和目标 (五)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有关要求,坚持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相结合,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责任和完善环境监管相结合,保护地下水资源和防治地下水污染相结合,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修复示范相结合。优先解决华北平原地下水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等突出问题,切实维护地下水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华北平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示范。 (六)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协同控制。加强地下水污染源环境监管,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重点地下水污染源地面防渗,以预防为主;充分结合海河和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要求,建立地下水与地表水协同控制的水污染防治格局,加大土壤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