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

二、中国革命中的武装斗争:(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毛泽东认为,武装斗争的地位之所以如此重要,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决定中国革命不能走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的道路,而应一开始就进行武装斗争。
其次,中国的反动统治者异常残暴,合法斗争、议会政治道路走不通。
"武人政治"是中国社会的最大特征。
统治阶级不仅拥有强大的反革命武装,而且得到帝国主义经济、军事和技术的援助。
封建军阀势力同封建地主、土豪劣绅、外国帝国主义钩结,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残暴的恐怖的统治。
面对这样的地人,中国人民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武装斗争对于中国革命有着更特别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多次论述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并把武装斗争视作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
他指出:"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其他一切,例如民众的组织和民众的斗争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一定不可少,一定不可忽视,但都是为着战争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有着自己的特点。
特点之一:它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首先,农民是人民军队的主要来源。
其次,武装斗争与农民的土地革命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
农民问题最根本的是土地问题,农民的土地革命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再次,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人民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特点之二:武装斗争与民众结合。
组织和武装人民群众,实行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相配合,这是毛泽东所说的武装斗争的总概念。
特点之三:武装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在中国敌人异常强大,革命的武装力量就非在长期内不能聚积和锻炼成为一个足以最后地战胜敌人的力量。
因为敌人对中国革命的镇压是残酷的,而革命发展又不平衡,革命的武装力量就非磨炼和发挥自己的顽强性不能坚持自己的阵地和夺取敌人的阵地。
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认识史

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1905年,中国爆发了较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前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成立,开始向国内外推广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在其成立初期,党组织主要采取地下形式存在,对反动派进行秘密斗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武装斗争。
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发动武装斗争。
在南昌举行了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军队建设的先河。
接着,在井冈山进行了游击战争,形成了一支新型的农村革命武装——红军。
1934年,红军开始了长征,历时两年,跋涉万里,最终到达陕北,与当地的红军会师,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获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组建了人民解放军,积极参与朝鲜战争、对台湾的国共内战和中印边境战争等军事行动。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改革持续推进,全面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参与国际维和、海外抢险救援等行动,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支撑。
武装斗争的名词解释

武装斗争的名词解释在世界历史上,武装斗争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指一种通过使用武器和武装力量来实现政治、经济或社会目标的行为。
武装斗争可以发生在国内,也可以在国际间进行。
它可以是一场全面的战争,也可以是局部冲突或恐怖主义活动。
一、武装斗争的定义与形式武装斗争是指利用武器以及相关武装力量进行的阶级斗争。
在社会主义革命初期,由于阶级矛盾和生产关系的改变,武装斗争往往是一种突出的社会运动形式。
这种形式不仅直接表现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等非战争性形式,还包括军事斗争。
武装斗争的形式多样,可以是正规军队之间的对抗,也可以是游击队、恐怖组织等非正规武装力量与政府军或其他武装力量之间的斗争。
此外,武装斗争还可以通过网络战、经济制裁等手段来实现。
二、武装斗争的原因与目标武装斗争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原因有:政治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领土争端、资源争夺等。
冲突的原因往往与社会、经济、文化及历史等方面因素有关。
武装斗争的目标也多样化,可以是政权更迭、国家独立、民族解放、领土收复、推翻暴政等。
不同的武装斗争者有不同的目标,他们通过使用武力来实现这些目标,同时也在斗争中追求自身的利益和生存。
三、武装斗争的影响与后果武装斗争对国家和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往往导致战争的爆发和人员伤亡。
战争给双方参战者以及无辜的平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创伤。
其次,武装斗争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发展。
再次,武装斗争将国家陷入混乱,导致国家的分裂和倒退。
最后,武装斗争还对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引发不同国家之间的干涉和矛盾。
然而,武装斗争不仅会带来破坏和伤亡,也可以改变历史进程和推动社会变革。
一些武装斗争还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与发展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如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等。
同时,武装斗争还可以唤醒人们对权力和压迫的认识,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化的进程。
四、武装斗争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对于武装斗争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不同国家和组织往往存在不同的看法。
二、武装斗争 4

中共“一大”到大革命时期:求数量,忽 视质量
30年代左右:“唯成分论”;“关门主义”
45年七大:成熟
② 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主集 中制
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必须坚持民主集 中制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 组织原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党内生 活中的运用。
③ 党的纪律 "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
1994年9月28日,中共十四
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 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 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新时期 的党的建设称为 “新的伟大 的工程”。
⒉ 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
⑴、思想建设
强调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 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
首先,是由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党的自身 特点决定的,也是解决党内矛盾的需要。
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需要建设 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 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 主义的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要实现这样一个总目标, 其任务是极其艰巨的,因而毛泽东把它称之为"伟大的工程"。
罗马规约中关于武装斗争的定义

罗马规约中关于武装斗争的定义
《罗马规约中关于武装斗争的定义》
在国际法的领域中,罗马规约是一项重要的文件,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国际冲突和战争的规定。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对武装斗争的定义,它对于界定何为合法和不合法的武装斗争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罗马规约的规定,武装斗争是指一方或多方人员携带武器进行的军事行动。
这种武装斗争包括了一切军事行动,不论是针对国家的领土、政府机构,还是针对国际法规定保护的人员和财产。
在这一定义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强调。
首先,武装斗争必须是由携带武器的人员进行的。
这排除了一些非武装的抗议行为或者和平示威活动。
其次,武装斗争必须是军事行动,即用军事手段进行的斗争,而不是单纯的暴力冲突。
最后,武装斗争的目标范围广泛,可以涉及国家的领土、政府机构,以及国际法规定保护的人员和财产。
根据罗马规约的这一定义,合法的武装斗争必须符合国际法的相应规定,包括比如人道主义法和战争法等。
同时,不合法的武装斗争行为将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制裁。
总的来说,罗马规约中对武装斗争的定义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标准,使得对于武装冲突和战争行为的界定更加明确和规范。
这有助于维护国际秩序,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
武装斗争名词解释

武装斗争名词解释
1.游击战:一种灵活的战术,通常由小规模的部队组成,以避免正面战斗。
游击战通常在山区、森林或城市中进行,目的是骚扰敌人,破坏其基地和供应线,并保护自己的阵地。
2. 突袭:突然攻击敌人的一个地点,以迅速占领并摧毁敌方的防御设施和武器。
突袭通常需要快速的行动和精确的计划,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3. 渗透:通过潜入敌人的领土、防御系统或组织,获取情报或执行特殊任务。
渗透通常需要高度的技能和技术,以保持秘密并避免被发现。
4. 爆炸袭击:使用爆炸装置对敌人的设施、车辆或人员进行攻击。
爆炸袭击是一种常见的恐怖主义手段,通常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5. 军事政变:利用军队的力量推翻政府或政治体制,并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军事政变通常由高级军官或军事集团组织,他们利用武力夺取政治权力。
6. 暗杀:暗杀是指使用暴力手段杀害某个人,通常是政治领袖、高级军官或其他重要人物。
暗杀是一种极端的手段,通常会引起社会动荡和国际关注。
这些武装斗争名词解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武装斗争是一种极端的政治手段,需要谨慎使用。
- 1 -。
三大法宝之武装斗争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2、军事战略思想
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正义战争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
人民战争的 战略战术思想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 必须拿起枪杆子。
十八年来,我们党是逐步学会了并坚持了武装斗 争。我们懂得,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
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
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十八年来,
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是在革命
战争中进行的,没有武装斗争,就不会有今天的
共产党。这个拿血换来的经验,全党同志都不要
十大军事原则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所准备, 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 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力求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
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
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 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 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坚固 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⒉ 人民军队建设
在中国,人民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而其主要组织形式则是人民军队。
建设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 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人民军队,是革 命的武装斗争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必须 完成的重要任务。
没有人民军队,就没有一切。
武装斗争教案

武装⽃争教案教案教学内容:新民主主义⾰命的三⼤法宝之武装⽃争教学⽬的:掌握武装⽃争的背景及武装⽃争的实质教学难点:1.武装⽃争的实质2.武装⽃争的地位授课学时:15分钟教学过程及内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命的道路马克思主义认为,⾰命的中⼼任务和最⾼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但各国的具体条件不同,⽆产阶级实现这⼀原则的形式也就不同。
以⽑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和⾰命经验,创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产阶级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命的道路。
这条道路的基本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的⼟地⾰命、武装⽃争和根据地建设三个⽅⾯。
其中,武装⽃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命的主要⽃争形式。
⼟地⾰命需要武装来保卫,没有武装⽃争,⼟地⾰命就不能胜利开展;根据地是武装⽃争开辟的,没有武装⽃争,根据地建设就⽆法进⾏。
坚持长期的武装⽃争,必须建⽴⼈民的军队。
这是根据地⾰命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
武装⽃争也需要其他⽃争形式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武装⽃争的作⽤。
⼀、武装⽃争的背景1.国际环境俄国⼗⽉⾰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已进⼊了帝国主义和⽆产阶级⾰命的时代。
这就使中国⾰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
这是转变的时代条件。
2.经济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
1914-1918年,第⼀次世界⼤战期间,因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商业发展进⼊“黄⾦时期”。
3.政治条件中国⼯⼈阶级的成长和⼯⼈运动的发展。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及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到了五四运动后期,中国⼯⼈阶级以独⽴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军。
⼯⼈阶级的壮⼤,开始形成为⼀⽀强⼤的、最富有⾰命性的新的社会⼒量。
4.思想条件新⽂化运动的开展,民主主义思想的深⼊;俄国⼗⽉⾰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泛深⼊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非共产党领导人乔斯洛夫政治思想研究1.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2.研究的主要内容3.基本思路4.研究方法5.重点难点6.基本观点7.创新之处武装斗争传播THE ARMED STRUGGLE SPREADS这是一篇关于南非武装斗争前景的讨论文章.1968年3月,首次提交在牛津举行的全国学生会议。
由种族少数派控制的整个南部非洲正在经历着或者持续的游击活动或者在为其终结做着先期准备。
安哥拉1之后是莫桑比克2,然后是西南非洲。
3对于葡萄牙来说(通过PAIGC的成功经营,扩大了在西非殖民地几内亚比绍的范围),游击队活动问题已成为最重要的威胁之一。
今年早些时候,当说到安哥拉和莫桑比克时,Salzar不得不承认“如果困境持续更长时间,他们将减少和破坏我们继续进行的能力(统治?)”4自1967年8月13日以来,反抗外国和少数统治的游击前线已延伸到罗得西亚,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ANC)游击队以及罗得西亚军事力量。
5由非国大和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ZAPU)实施的暴动造成了政府人员8死14伤,这个伤亡数字恐怕还被低估了。
(政府)早期曾经贬低游击力量的能力、斗争的范围、游击队在肉捕战中的顽强以及伏击的有效和精良质量。
由此看来,游击战争有着光明的未来。
6 ANC - ZAPU联盟按照媒体的报告,ANC 与ZAPU游击力量的联合并非巧合,而是联合计划行动的一部分。
“正在Wankie 地区进行的战斗的确是ANC与ZAPU共同执行的,为了共同的目标,ANC作为一个战友进入该国。
”7这一联盟有它的历史根基,在许多方面,情况对方人民而言是共同的。
斯密斯统治下的罗得西亚越来越拥护南非类型的政治框架(白人统治——译者注)。
它的生存面临着一定的国际压力,这无疑归因于经济的发展受制于南非。
在军事方面,南非是罗得西亚“白人文明”的救星。
如果斯密斯集团不能召集南非部队以应付游击队,他自己也必须将采取相应措施。
实际上,他能否负担召集内部支持以应付这种情况的费用是令人怀疑的。
从长远来看,确实不可思议,只拥有20万白人的微型社区能够筹集足够的资源以应付游击活动。
而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获得了被剥夺政治权利的400万非洲人的支持。
南非政权的武装力量在罗得西亚现身是一个暗示,即整个南部非洲的少数政权已将白人统治的生存看做是不可分割。
从这个意义上讲,南非的战略边界已被设想扩展到安哥拉、莫桑比克和罗得西亚的最北部。
8也11961年3月,安哥拉爆发第一次有组织的暴力。
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MPLA)。
21964年9月,莫桑比克爆发武装斗争。
3根据比勒托利亚最近一次审判中的证据,西南非洲人民组织(SWAPO)控制下的西南非洲地1965年建立了一个训练营。
4Quoted in an editorial in the Johannesburg Rand Daily Mail, 6 January 1966.5根据新闻报道,活动范围的主要区域在Wankie、赞比西河谷、北Matabeleland和Bulawayo区、Livingstone-Bulawayo铁路以西、Urungwe地区和Siplilo地区。
过去48小时最大的冲突发生在Tjolotje。
6Report of Lawrence Fellows, New York Times, 5 October 1967.7Statement issued on 19 August 1967 by Oliver Tambo, Deputy President of the ANC, and J.R.D. Chikerema, Vice President of ZAPU.8莫桑比克解放阵线(FRELIMO)宣称南非已帮助武装和培训葡萄牙单位(Portuguese units)。
南非外交部长说南非与南部非洲的其他国家要有“相互安全安排”。
Natal的行政人员,T.J.A. Gerdener,在莫桑比克士兵舒适基金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也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Johannesburg Sunday Times, 26 November 1967)。
他说,“清除恐怖主义(由几千人组成,无组织,训练有素)是危险的和不负责任的,现在,南非应该认识到如果葡萄牙援助安哥拉的在莫桑比克的8万名士兵明天不得不撤退的话,那么南非将不得不在几周内参加就是从这个意思上来讲,在南部非洲的游击力量也应该联合起来,从而共同对付强敌。
非国大游击队在南非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南非的解放必须经历:先是莫桑比克,然后是安哥拉,最后者是南非。
这一战略看起来好像既不可能获得非国大的赞成,也不会获得其他解放运动的同意。
几乎毫无疑问,当葡萄牙在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处于危机状态时,Salzar的南非朋友将大规模干预。
他们这样做的能力以及他们面对罗得西亚的军事力量的能力,将部分地取决于南非国内南非游击队在破坏稳定方面的能力。
同样的,安哥拉、莫桑比克、西南非洲和罗得西亚游击队的胜利,也将极大的鼓励南非境内游击队的士气。
南非游击队非国大并不打算隐蔽事实,即它的游击队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开拓自己的战斗区域。
近期非国大一个非法组织在南非内部传播一个地下传单“我们在斗争”(We Are At War),谈到了罗得西亚斗争和国家“南非即将爆发斗争,我们将一直战斗到胜利,不管它持续多长时间,不管它花费多少成本。
”这是瞎扯吗?斯密斯集团和葡萄牙内在的虚弱以及组织军事暴动的脆弱性是显著的。
南非是不是也这样呢?难道不是太自信以至于不能预测到武装冲突的胜利结果,在拥有丰富资源和武器的控制南非国家的白人政府与毫无经验的武装简单的游击队之间。
避难所和重要的友好边界在哪里?Sierra Maestras、丛林、沼泽、稻田在哪里?这些问题的提出需要我们考虑采取何种方式的游击战争。
但是我们不能置历史分析于不顾。
事实上没有现成的、固定不变的游击斗争模式。
不同的地理条件要求有不同的游击斗争方法和形式。
9政治先决条件唯一普遍的先决条件是总体的政治形势而不是物理或地理因素。
在殖民地状况下,武装斗争将具有可行性,当且只当下列条件具备时:首先,大多数人通过传统和非暴力形式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幻想破灭。
其次,有一部分人在某种程度和方式上参加游击队进行武装冲突,从而使游击队更容易而使游击队的敌人更难。
10第三,存在这样的政治领导能力,不仅能够获得参加武装斗争的人的有组织的忠诚,而且具有在艰苦条件下执行、准备和全面指导活动的能力。
在南非,就像在其他国家一样,对这些因素的准确评估是解放组织及其领导人首先要考虑的。
客观和主观条件当然,武装斗争所需的良好条件已经历史的成熟了。
……在某种意义上,为军事斗争创造合适条件的进程在胜利到来之前是不会结束的。
游击运动在为取得最终胜利创造更优良条件方面发挥着相当重大的作用,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11群众活动的其他形式,包括那些受成功的游击活动激励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然,政治斗争(游击斗争的关键所在)并非只有在绝佳机会时才能采取。
12然而,它也不意味着每一次冒险活动、不负责任的活动和“试试运气”的活动必须获得许可。
在一般意义上,没有一个有组织的解放运动不相信,南非的政治条件已经适合开展武装斗争。
这也并不必然意味着,现在具备了典型革命形式,全面的革命暴动可以立即实施了。
战斗在城镇有没有证据表明在当前南非状况下,非国大已经具备了政治基础?我相信,证据很充分。
到恐怖主义战争中去。
”他继续说到,南非有充足的理由“将反对恐怖主义的罗得西亚斗争扩展到两个葡萄牙恐怖主义。
”9Che Guevara, "Guerilla Warfare." Chapter 1.10Leaflet, We Are At War, issued by the ANC in South Africa.11杜布雷在《革命中的革命》(Debray, "Revolution in the Revolution,")中指出,军事行动是最重要的宣传形式。
他的结论是,在大多数拉美国家,创造军事技能游击中心(the creation of military skilled guerilla foci)以为最终的人民军事胜利带来良好条件已经足够。
这样,他就低估了游击斗争与其他群众军事行动形式的重要联系。
12"World history would indeed be very easy to make if the struggle were taken up only on conditions of infallibly favourable chances" - Karl Marx in a letter to L. Kugelman, 17 April 1871.南非的非洲人在反抗外族通知方面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不仅是在殖民统治初期,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并且已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人们已反复证明他们具有在最复杂政治层面行动的能力。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见证了四次影响深远的总罢工,它们都是由非国大及其联盟号召发起的。
这些罢工的重要性不应被低估。
每次罢工,几十万的城市工人冒着丢失工作以及在城市居住权丧失的危险参加罢工,他们要求的不是改革,不是更好的工作条件,而是要求投票权、反对种族法等等。
……在50年代和60年代,你能够发现许多这样的例子,展现了城市人民行动的顽强与奉献精神:1952-53年的蔑视运动、50年代后期的汽车抑制运动、妇妇反对将“通行证法”延伸到妇妇的抵抗运动、在夏普维尔大屠杀案之前的反“通行证法”运动。
战斗在乡村乡村中的人们——游击运动初期关注的焦点——的情况如何呢?这里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农民憎恨残酷压迫,缺乏顺从。
不久以前,在许多重要地区,它已经充分展示了武装抵抗的活动能力。
在Sekhukhuniland (Transvaal),在50年代后期,农民顽强地抵制当局试图用政府任命的人员(所谓的班图当局)取代传统领导。
在祖鲁兰,相同的抵抗也发生了,而最激烈的农民抵抗发生在Pondo(Transkei)。
1960年3月,一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发起,非官方的行政单位建立起来,包括人民法庭。
在指定地点,数千名农民非法聚集在,掀起了名为“INTABA”的运动。
尽管这一暴动起初是源于地方报怨,但是抵制的目标迅速变为获得基本的政治目的,后来被非国大的规划接受。
13农村地区的这些活动也是很重要的。
尽管严格限制非白人拥有武器弹药,但是他们仍然在适当的时候手握禁止的武器。
因此,非国大正确地宣称,能够领导南非大多数非洲人去摧毁白人政权,尽管时间可能会很久。
所有的非洲人政治集团(除了那些政府发起的组织)都同意非国大的看法,即通过暴力推翻白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