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

二、中国革命中的武装斗争:(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毛泽东认为,武装斗争的地位之所以如此重要,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决定中国革命不能走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的道路,而应一开始就进行武装斗争。
其次,中国的反动统治者异常残暴,合法斗争、议会政治道路走不通。
"武人政治"是中国社会的最大特征。
统治阶级不仅拥有强大的反革命武装,而且得到帝国主义经济、军事和技术的援助。
封建军阀势力同封建地主、土豪劣绅、外国帝国主义钩结,凭借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对人民实行残暴的恐怖的统治。
面对这样的地人,中国人民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武装斗争对于中国革命有着更特别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多次论述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并把武装斗争视作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
他指出:"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其他一切,例如民众的组织和民众的斗争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一定不可少,一定不可忽视,但都是为着战争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有着自己的特点。
特点之一:它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首先,农民是人民军队的主要来源。
其次,武装斗争与农民的土地革命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
农民问题最根本的是土地问题,农民的土地革命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再次,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人民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特点之二:武装斗争与民众结合。
组织和武装人民群众,实行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相配合,这是毛泽东所说的武装斗争的总概念。
特点之三:武装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在中国敌人异常强大,革命的武装力量就非在长期内不能聚积和锻炼成为一个足以最后地战胜敌人的力量。
因为敌人对中国革命的镇压是残酷的,而革命发展又不平衡,革命的武装力量就非磨炼和发挥自己的顽强性不能坚持自己的阵地和夺取敌人的阵地。
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认识史

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1905年,中国爆发了较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前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成立,开始向国内外推广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在其成立初期,党组织主要采取地下形式存在,对反动派进行秘密斗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武装斗争。
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发动武装斗争。
在南昌举行了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军队建设的先河。
接着,在井冈山进行了游击战争,形成了一支新型的农村革命武装——红军。
1934年,红军开始了长征,历时两年,跋涉万里,最终到达陕北,与当地的红军会师,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获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组建了人民解放军,积极参与朝鲜战争、对台湾的国共内战和中印边境战争等军事行动。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改革持续推进,全面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参与国际维和、海外抢险救援等行动,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支撑。
武装斗争的名词解释

武装斗争的名词解释在世界历史上,武装斗争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指一种通过使用武器和武装力量来实现政治、经济或社会目标的行为。
武装斗争可以发生在国内,也可以在国际间进行。
它可以是一场全面的战争,也可以是局部冲突或恐怖主义活动。
一、武装斗争的定义与形式武装斗争是指利用武器以及相关武装力量进行的阶级斗争。
在社会主义革命初期,由于阶级矛盾和生产关系的改变,武装斗争往往是一种突出的社会运动形式。
这种形式不仅直接表现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等非战争性形式,还包括军事斗争。
武装斗争的形式多样,可以是正规军队之间的对抗,也可以是游击队、恐怖组织等非正规武装力量与政府军或其他武装力量之间的斗争。
此外,武装斗争还可以通过网络战、经济制裁等手段来实现。
二、武装斗争的原因与目标武装斗争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原因有:政治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领土争端、资源争夺等。
冲突的原因往往与社会、经济、文化及历史等方面因素有关。
武装斗争的目标也多样化,可以是政权更迭、国家独立、民族解放、领土收复、推翻暴政等。
不同的武装斗争者有不同的目标,他们通过使用武力来实现这些目标,同时也在斗争中追求自身的利益和生存。
三、武装斗争的影响与后果武装斗争对国家和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往往导致战争的爆发和人员伤亡。
战争给双方参战者以及无辜的平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创伤。
其次,武装斗争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发展。
再次,武装斗争将国家陷入混乱,导致国家的分裂和倒退。
最后,武装斗争还对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引发不同国家之间的干涉和矛盾。
然而,武装斗争不仅会带来破坏和伤亡,也可以改变历史进程和推动社会变革。
一些武装斗争还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与发展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如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等。
同时,武装斗争还可以唤醒人们对权力和压迫的认识,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化的进程。
四、武装斗争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对于武装斗争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不同国家和组织往往存在不同的看法。
二、武装斗争 4

中共“一大”到大革命时期:求数量,忽 视质量
30年代左右:“唯成分论”;“关门主义”
45年七大:成熟
② 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主集 中制
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必须坚持民主集 中制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 组织原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党内生 活中的运用。
③ 党的纪律 "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
1994年9月28日,中共十四
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 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 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新时期 的党的建设称为 “新的伟大 的工程”。
⒉ 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
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
⑴、思想建设
强调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 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
首先,是由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党的自身 特点决定的,也是解决党内矛盾的需要。
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需要建设 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 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 主义的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要实现这样一个总目标, 其任务是极其艰巨的,因而毛泽东把它称之为"伟大的工程"。
罗马规约中关于武装斗争的定义

罗马规约中关于武装斗争的定义
《罗马规约中关于武装斗争的定义》
在国际法的领域中,罗马规约是一项重要的文件,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国际冲突和战争的规定。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对武装斗争的定义,它对于界定何为合法和不合法的武装斗争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罗马规约的规定,武装斗争是指一方或多方人员携带武器进行的军事行动。
这种武装斗争包括了一切军事行动,不论是针对国家的领土、政府机构,还是针对国际法规定保护的人员和财产。
在这一定义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强调。
首先,武装斗争必须是由携带武器的人员进行的。
这排除了一些非武装的抗议行为或者和平示威活动。
其次,武装斗争必须是军事行动,即用军事手段进行的斗争,而不是单纯的暴力冲突。
最后,武装斗争的目标范围广泛,可以涉及国家的领土、政府机构,以及国际法规定保护的人员和财产。
根据罗马规约的这一定义,合法的武装斗争必须符合国际法的相应规定,包括比如人道主义法和战争法等。
同时,不合法的武装斗争行为将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制裁。
总的来说,罗马规约中对武装斗争的定义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标准,使得对于武装冲突和战争行为的界定更加明确和规范。
这有助于维护国际秩序,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
武装斗争名词解释

武装斗争名词解释
1.游击战:一种灵活的战术,通常由小规模的部队组成,以避免正面战斗。
游击战通常在山区、森林或城市中进行,目的是骚扰敌人,破坏其基地和供应线,并保护自己的阵地。
2. 突袭:突然攻击敌人的一个地点,以迅速占领并摧毁敌方的防御设施和武器。
突袭通常需要快速的行动和精确的计划,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3. 渗透:通过潜入敌人的领土、防御系统或组织,获取情报或执行特殊任务。
渗透通常需要高度的技能和技术,以保持秘密并避免被发现。
4. 爆炸袭击:使用爆炸装置对敌人的设施、车辆或人员进行攻击。
爆炸袭击是一种常见的恐怖主义手段,通常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5. 军事政变:利用军队的力量推翻政府或政治体制,并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军事政变通常由高级军官或军事集团组织,他们利用武力夺取政治权力。
6. 暗杀:暗杀是指使用暴力手段杀害某个人,通常是政治领袖、高级军官或其他重要人物。
暗杀是一种极端的手段,通常会引起社会动荡和国际关注。
这些武装斗争名词解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武装斗争是一种极端的政治手段,需要谨慎使用。
- 1 -。
三大法宝之武装斗争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2、军事战略思想
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正义战争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
人民战争的 战略战术思想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 必须拿起枪杆子。
十八年来,我们党是逐步学会了并坚持了武装斗 争。我们懂得,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
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
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十八年来,
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是在革命
战争中进行的,没有武装斗争,就不会有今天的
共产党。这个拿血换来的经验,全党同志都不要
十大军事原则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所准备, 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 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力求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
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
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 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 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坚固 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⒉ 人民军队建设
在中国,人民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而其主要组织形式则是人民军队。
建设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 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人民军队,是革 命的武装斗争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必须 完成的重要任务。
没有人民军队,就没有一切。
武装斗争

要 内 容
重 要 性 与 主
武 装 斗 争 的
由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 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中国,没有资产阶级的民主制 度,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 僚资本主义的联合势力总是凭 借其强大的军队和暴力,对人 民实行独裁统治。在这样的社 会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只能 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已经一再 地证明,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 争,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 务。
能 完 级 成 任 共 何 革 命 任 务 位 ” 。 不 就 , 地 的 党 产 和
阶 开 了 武 装 斗 争 , 就 没 有 无 产
毛 泽 东 所 说 : “在 中 国 , 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 和优点,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 命。
中国革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是由中国 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中国,没有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联合势力总是凭借其 强大的军队和暴力,对人民实行独裁统治。在这 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 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已经一 再地证明,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不能完成 任何的革命任务。
同时,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势力之间的争夺 造成中国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分裂和战争。这种特点, 又使革命武装能够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不断积蓄和发 展自身的力量,逐步扩大斗争的阵地。中国的武装斗争, 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党从单独地领导中国革命战争时起,即以武装斗争 在农村开辟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 根据地建设三方面的结合,形成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 围中若干小块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工农武装割据的 局面。 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实行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党通过人民战争,一步一步 地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 先进革命阵地,并依托和发展这个阵地,通过以农 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经过22 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终于打败拥有优势装备、 异常凶残的国内外敌人,最后赢得夺取全国政权的 伟大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导思想:积极防御
积极防御也就是攻势防御——为了反攻和进攻的 防御。在作战指导思想上是防御和进攻的交互应 用,通过防御,保存实力,待机破敌,最后达到 进攻和反攻。积极防御是中国革命战争总的战略 方针,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积极防御是通过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的十六字诀实现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又制 定了深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
武装斗争 主要的斗争形势
三大法宝最初的提出
1937.7延安
毛泽东毛泽东在演讲中说“当年姜子牙下昆 仑山,元始天尊赠了他杏黄旗、四不象和打 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 赠给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 装斗争,党的建设。”在这里,毛泽东引用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神话故事,借题发 挥,十分精炼地将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根本 经验概括成“三件法宝”,给人的印象十分 深刻。毛泽东这番演讲,对即将奔赴抗日前 线的师生们有很深的启发,他们从毛泽东的 讲话中获得了思想,也获得了力量。 1930年杂志《共产党人》首次以文字形式明 确表示了三大法宝,并作了进一步的精确阐 述。
三大法宝的关系
三 大 法 宝
统一战线
中 心 支 柱
基本武器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英勇战士
武装斗争的认识
中国革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是由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 点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没有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帝 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联合势力总是凭借其强大的军队 和暴力,对人民实行独裁统治。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民只有 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 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战术:游击战
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三 种基本作战形式。游击战是土地革命前三年和抗 日战争时期的主要作战形式;运动战是土地革命 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作战形式;阵地 战是解放战争后期的重要作战形式。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毛泽东关于 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重要原则。它既是我军战役 战斗的主要作战方法,也是实现“保存自己,消 灭敌人”这一战争目的的重要手段。毛泽东在中 国革命战争中,强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用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
原则:党指挥枪
党指挥枪的原则,即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通过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来实现的。 第一、党对军队的思想领导,就是要加强党对军队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教育,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第二、党对军队的政治领导,主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党 要为人民军队指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制定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要通 过各种方式,使人民军队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 第三、党对军队的组织领导,就是人民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命令,听 从党的指挥。
军队性质:服务人民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 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武装斗争的部队 这支军队的唯一宗旨是:“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由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决定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通过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体现出来的, 即
主要手段:战略进攻
战略进攻是对战略防御之敌所采取的全面进攻, 是消灭敌人和夺取或收复领土的主要手段。毛泽 东指出:“反攻原则,是在敌人进攻时应用的, 进攻原则,是在敌人防御时应用的。”战略进攻 “是敌取守势我取攻势时的战略形势和战略方 针”。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