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复习题

国际关系史复习题
国际关系史复习题

国政系2007级近代国际关系史复习大纲

《比利牛斯条约》

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和约》。《比约》主要内容有: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⑶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约》后继续较量的结果。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称霸欧洲作了准备。法西联姻为以后的西班牙遗产继承与王位继承问题埋下了浮笔。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遗产战争

是指法王路易十四以继承西班牙遗产为名发动的战争,实质为法国霸权政策的产物。法国的霸权政策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1665年,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去世,法王路易十四以王后为腓力四世长女的名义,向西班牙索取遗产,遭拒后转而要求割让南尼德兰,再次遭拒后于1667年向西班牙发动战争,史称“遗产战争”。法军在战争初期进展顺利,但它的侵略行为引起欧洲社会的不安。荷兰最先加入西班牙作战,而后英荷于1668年结成反法同盟,同时瑞典加入。最终法国被迫接受三国同盟的调解,签订《亚琛和约》,结束了战争。根据和约规定,法国把弗朗什孔泰还给西班牙,但仍取得南尼德兰部分领土。战争表明法国的扩张政策已引起欧洲各国的警惕,也反映了法国当时还不具备与多国为敌的实力。荷兰在反法中担任了主角,引起法国的嫉恨,因而成为法国对外战争的下一个目标。

《乌得勒支和约》

指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后签订的条约。1700年,法国挑起西班牙王位继承战。英荷乘机与法作战,神圣罗马帝国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结成反法同盟。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国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终于妥协,于1713年4月订立《乌约》。条约主要内容:⑴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得到恢复和加

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发挥重大作用;⑵菲力浦五世保留了西班牙王位,但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法西两国永不合并;⑶英国保住了海上优势;⑷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在条约中获益最大的是英国;而法国的霸权地位不复存在,尽管保住了大陆强国地位,但在海上势力已大大被削弱;肯定普国的存在为日后其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奠定了基础;条约瓜分了西班牙帝国,并成为划定后来欧洲民族国家疆界的基础。

北方大战

指1700—1721年俄国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与波海霸权与瑞典进行的战争。俄国历代统治者都梦寐以求波罗的海出海口,但几次扩张都未如愿以偿,这个任务交给了俄国著名君主彼得一世。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无暇东顾之机,1699年,俄国、萨克森、丹麦三国结成反瑞的“北方同盟”,1700年丹麦首先对瑞宣战,而后俄国参战。经过21年的反复较量,最终打败瑞典,1721年签订《尼斯塔特和约》。通过此约俄国取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及沿岸地区,从而成为一个濒海国家。北方大战使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而战后瑞典衰落下去,强国地位大大削弱。

七年战争

指1756—1763年之间发生的英普与法奥之间的战争,实质是普奥争夺德意志领导权和英法争夺殖民地与海上霸权。奥地利王位继承战和《亚琛和约》不仅没能解决英法间和普奥间旧有的矛盾,而且增加了新的矛盾。于是英普集团与法奥俄瑞集团双方发生了这场历时七年的混战,史称“七年战争”。最后法奥集团失败,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和《胡贝尔图斯堡和约》。七年战争没有引起疆界的新变化,但对列强的地位和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奥地利地位剥弱,普鲁士地位上升,两国的仇恨和争霸更加激烈;战争为俄国进一步在欧洲扩张创造了条件,在未来的东北欧事务中,俄国起了决定性作用;法国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国际政治的中心从西欧开始转向东欧。战争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实力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维也纳会议

指1814年欧洲第六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后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实质上是一次战胜国瓜分欧洲疆域,复辟封建王朝,镇压民族民主革命的反动会议。1814年9月,打败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在维也纳开会,会议由俄英奥普四大国操纵,以正统主义、补偿原则和均势原则的标准,重新建立了欧洲的国际秩序。会议签署了《最后议定书》,其主要内容是:(1)通过建立瑞士永久中立国、建立尼德兰王国等对欧洲领土的处理,建立起一道防止法国称霸的堤坝;(2)欧洲各国封建王朝纷纷复辟,旧统治秩序得以恢复;(3)分割了法国的海外殖民地;(4)建立德意志邦联;(5)规定了外交官员的级别以及禁贩黑奴等。维也纳会议建立起一个在欧洲协调基础上的新的相对均势格局,即维也纳体系。这次会议及体系都是反动的,它无视历史的进步和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竭力维护旧的封建秩序。会议后30多年间,欧洲君主专制国家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革命势力不断与之搏斗,并最终取胜。维也纳会议仅仅建立了短暂的和平。

门罗主义

指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其主要是针对拉丁美洲,是一种防止欧洲大国染指拉美事务并使美国独霸拉美的政策,但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次沦为欧洲殖民地的作用。美国从杰斐逊总统执政起向外扩张,但在美英战争中向北扩张的企图受挫,因而美国把矛头指向拉丁美洲。但“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美独立运动,英国也乘机向拉美地区扩张。门罗指出,美国不会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和战争,但列强不得再在美洲开拓殖民地,任何控制和压迫美洲国家的行为都将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动。门罗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实际上是宣布拉美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1870年以后,“门罗主义”这个概念被正式提出。门罗主义后来被长期的继承和发展,直至二战后,美国对拉美依然奉行门罗主义。

克里米亚战争

指1854—1856年英、法与俄国由于争夺近东霸权所导致的俄国与英、法、土耳其和撒丁王国的之间的战争,是大国的争霸战争。这次战争主要在俄国的克里木半岛上进行,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俄国与英法之间在近东争霸,尤其是争夺君士坦丁堡和黑海两海峡的控制权,直接原因是关于土耳其境内的耶路撒冷圣地的争夺。土耳其在英法的纵恿下于1853年对俄宣战,1854年英法对俄宣战,战争中俄国昔日盟友奥地利也敌视俄国,最终俄国战败。1856年,签订《巴黎和约》。根据和约规定,各国共同承担保护土耳其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义务,多瑙河两公国仍处于土的宗主之下,黑海中立化,黑海海峡禁止各国军舰通行等。《巴黎和约》对俄国打开黑海海峡向南扩张的企图是一个沉重打击,使英法在土耳其境内建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土则沦入由欧洲列强共同支配的境地。克里米亚战争推动了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也使欧洲格局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维也纳体系也至此完全崩溃。

普法战争

指1870—1871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是普完成德意志统一的三场王朝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止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英俄则不愿法国过分强大,因而国际环境有利于普国。战争首先由法国发动,随着战局的发展,普鲁士由自卫转入侵略,法国战败,第二帝国崩溃。而后法德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规定(1)法国割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大部给德国(2)法国赔款50亿法郎(3)付清前德军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德国完成统一,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占有优势,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法战争还加深了法德的矛盾,为一战埋下祸根。

三皇同盟

指1881年德、奥、俄在柏林秘密缔结的同盟。自俄土战争以来俄国在欧洲一直处于孤立地位,而英国是俄国在近东最主要的敌人,因此俄国有意与德奥订立一个条约以保证它在近东的利益,俾斯麦赞成俄国的意愿,并劝服奥国同意。

1881年德奥俄订立《三皇同盟条约》,并在1884年续订一次。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与第四国交战时其余两方保持中立,保加利亚地区(马其顿除外)可以合并,奥国可以兼并波、黑两省,缔约国承认海峡封闭是一个具有普遍约束性的原则。相比1873年的三皇联盟来说,三皇同盟增加了彼此在安全保障方面应尽善意中立义务的条款。德国使欧洲三大君主国重新聚合起来,恢复了对俄奥关系的某种控制,从而也恢复了对欧洲政治局势的控制,三皇同盟是俾斯麦体系的重要一环。

三国同盟

指1882年德国、奥匈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德奥结盟后,俾斯麦为近一步孤立法国,利用法意争夺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加盟。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无力单独对付法国,便投靠德奥。1882年,三国签订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意大利或德国受到法国进攻,其他两国应全力援助;如果缔约一国或两国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三国协同作战;当一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一方时,其他两国保持中立。后经4次续订,增补一些条款。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完成,它成为一战的策源之一。至此,德国通过三国同盟和三皇同盟,建立起一个包括德、奥、意、俄、罗马尼亚在内的复杂联盟体系,欧洲国际政治形成以德国为中心的俾斯麦体系所支配的局面。

《再保险条约》

指德相俾斯麦为孤立法国、讨好俄国,于1887年6月同俄国签订的一项密约。由于1879年德奥同盟已保证了奥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这一条约又保证俄国的中立,因而对德国来说这是再保险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果与第三方处于交战状态另一方应保持中立,并尽力使冲突局部化;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与东鲁米利亚的绝对优势,表示在俄对海峡采取行动时保持中立。该条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法俄同时结盟同时进攻德国的可能,它同两次地中海协定使法国几乎被完全孤立。但俾斯麦去职后,德国政府拒绝续订。

三国干涉还辽

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一事。《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给日本,使俄国意识到在远东已出现了一个劲敌。俄国坚决主张在远东抵制日本的扩张,以保证俄国在远东的利益。德国此时在新外交路线的影响下,积极准备在争夺势力范围中扩大自己的地盘,远东则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同时它认为在远东支持俄国可将俄国注意力自欧洲引开而削弱法俄同盟,并缓解德国东部国境线的压力。法国因为有法俄同盟的背景,同时也为了防止外交上德俄接近,同意在外交上支持俄国。所以1895年4月,三国照会日本,要求其无条件放弃对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元气大伤,无力武力抗拒三国。1895年5月同意放弃辽东半岛,但要求中国增加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三国干涉还辽的外交背景相当复杂,日本外交是失败的,但三国也各有目的。然而,列强间的这些交易都是以牺牲中国为前提的。三国干涉还辽后,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正在酝酿之中。

《朴茨茅斯和约》

是日俄战争后双方签订的媾和条约。日俄战争中俄国军事上的失利引起俄国内革命形势的高涨,使沙皇政府十分恐慌;日本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自身已精疲力竭,双方都希望尽快结束战争。美国作为日本的最大债主,在日俄战争中得到许多好处,但不愿看到日本过于强大,因此美国出面调停。1905年9月,日俄在美国的朴茨茅斯城签订了和约。根据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并吞朝鲜,并将旅顺、关东省、库页岛南部以及中东铁路的一段原来俄国的利益让给日本。日俄战争及和约标志着日本的完全崛起。但和约并未解决旧有矛盾,反而产生了新的矛盾。随着日本的崛起,美日在远东、太平洋的矛盾很快尖锐起来,并取代原有的英俄矛盾,这对于远东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

思考题:

1、试析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在欧洲建立起并长期维系的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国际格局,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其影响十分深远。

⑵对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首先,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是欧洲最初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为近代以后的国际会议提供了初步经验。

其次,在实践上肯定了早期出现的一些国际关系准则。和约承认了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也确认了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国地位。肯定了格老秀斯等思想家论述的国际法的主要内容和原则。表明主权平等、领土主权等原则已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也构成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原则。

⑶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国可实施集体制裁的案例。近代意义上的条约被认为始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有道理的。

⑷承认新旧两教享有同等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是国际法摆脱神权束缚,这是历史发展中的一大进步。

⑸在西欧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各国逐渐建立了常驻使节,并在欧洲开始普遍实行起来,有利于增进各国间的邦交。

⑹它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进一步取代了神权。各国都要捍卫自身的国家利益。欧洲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政治局面。

2、维也纳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其影响。

维也纳体系是拿破仑战争后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后欧洲建立的英、俄、普、奥、法多极均势格局。1814年战胜法国的各国封建君主在维也纳召开会议,由英俄奥普四大国控制。会议本着均势、正统主义、补偿原则来进行,并通过了《最后议定书》,通过领土处理筑起一道防止法国霸权的堤坝,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复辟。1815年,俄奥普三国建立“神圣同盟”,从精神上把各国君主联合起来,以合力镇压民族民主运动。列强又通过《第二次巴黎和约》,进一步削弱了法国。1815年英俄奥普以法国为防范对象建立四国军事同盟,1818年亚琛会议上四国同盟代表邀请法国代表参加国际会议讨论,四大国机制变为五大国机制。以上会议及条约最终确立了以五大国为主导的欧洲协调,并构建了法律框架,保证了维也纳体系的运转。

维也纳会议是1648-1918年间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它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使欧洲大国大体上形成了一种领土均势。为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构筑了一道安全堤坝;在中欧建立了德意志联邦;俄国的势力局限于东欧;英国扩张重点放在海外,其履行其维持欧洲均势的作用,总体上巩固了英国的霸主地位。它奠定了欧洲此后40年由五大国支配欧洲国际关系的局面。

3、试述普法战争的背景及影响。

背景:

⑴德意志仍处于分裂中,但其统一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普鲁士实力强大,统治者野心勃勃。丹麦、普奥战争使德意志北部得到统一,并使普鲁士取得了统一主导权。

⑵在德国统一事业中,最大阻力来自法国,随着统一进程的加速,法德矛盾逐渐尖锐。

⑶法国试图孤立普鲁士的外交努力失败,俾斯麦利用法国与其他列强的矛盾,不失时机地通过外交努力孤立法国,同时加紧军队建设。

⑷俾斯麦利用法德矛盾,调动起德意志的民族情绪。

普法战争影响:

普法战争的直接后果是促成了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三百年来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意义,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⑴德国统一改变了1815年以来欧洲的政治地图和1856年以来大国之间的力量均势。在中欧,法俄之间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德意志,改变了法俄奥主宰欧洲大陆的局面,使欧洲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⑵德国统一是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在政治和经济上新生的德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和统一中被煽动起来的民族情绪渗透到新帝国的各个领域,严重危害了欧洲的和平。

4、试析俾斯麦体系的形成与解体。

形成:德意志统一后,为了巩固统一的成果,防止其陷入被两面夹击的困境,俾斯麦处心积虑地营造“大同盟体系”,力图建设欧洲新秩序。其构想是:体系

以德国为中心,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面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的即得势力和地位。为此,俾斯麦拉拢俄国,阻止法俄接近;拉拢奥匈,阻止俄国向欧洲西部和南部扩张;极力促成英国和俄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对抗。为了实现该联盟体系,俾斯麦采取了一系列的步骤:1878年的柏林会议后,在5年的时间内通过1879年的德奥同盟、1881年的德俄奥三皇同盟、1882年的德意奥三国同盟及德奥罗同盟、奥塞同盟,建立了一个以德国为核心,包括德、意、俄、罗、塞等国的复杂的联盟体系。至此,欧洲的国际政治形成了以德国为中心的一个被俾斯麦体系所支配的新局面。为了进一步牵制法俄的力量,俾斯麦又通过《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基本上完成了俾斯麦体系的调整,进而俾斯麦结盟体系最终形成。

瓦解:俾斯麦对于体系的构想是好的,但是俾斯麦结盟体系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俾斯麦凭借个人高潮的外交手段欧洲国家间纵横捭阖,但其所促成的对德国有利的均衡是脆弱的。欧洲国际政治基本矛盾如法德矛盾、俄奥矛盾等都没有解决。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只是一种拖延问题的权宜之计。这就注定了俾斯麦结盟体系必将瓦解。随着威廉二世的继位、俾斯麦的下台,德国的对外战略开始实行“新路线”政策。“新路线”认为德国必须正视俄国的敌意与法俄结盟的可能性,主张放弃与俄国结盟,转而全力加紧与英国的联系以抗衡法俄。1894年法俄同盟成立,标志着俾斯麦结盟体系开始瓦解。此后,欧洲国际关系开始了以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相互对峙为主导的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俾斯麦体系彻底瓦解。

5、评述日俄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及影响。

原因: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各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愈演愈烈,矛盾也越来越激化。1900年在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的过程中,日本和俄国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主要是因为俄国和日本都想将中国东北和朝鲜攫为几有。加之俄国带头迫使日本还辽后,日俄关系越加紧张,两国之间矛盾一发不可收拾。于是日本与英国结成同盟,决意对俄开战。1904年2 月,日本海军未经宣战突然袭击停泊在旅顺和仁川的俄国舰队。随后双方正式宣战,日俄战争爆发。

结果:1905年9月,日俄在美国的朴茨茅斯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吞并朝鲜;除旅顺、大连外,日俄国军队撤出东三省,行政权归还中国;俄国将旅大、库页岛南部以及中东铁路的一部分权益转让给日本。

日俄战争给国际形势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日俄战争说明日本在外交、军事上经过了战争的考验,标志着日本的崛起,大大扩大了日本在远东的势力;中国和朝鲜的主权被瓜分,旅顺被日军占领,朝鲜在1910年完全成为日本的殖民地;美国达到了维持日俄在东三省的对峙的目的,但同为新崛起的大国,美日在远东和太平洋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远东原来的英俄矛盾逐步被美日矛盾取代。6、试析美西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及影响。

原因:南北战争之后,美国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189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首位。在北美大陆,美国通过西进运动,已经将其领土扩张到了太平洋沿岸。由于其雄厚经济实力的拥有和海外贸易的需要,美国开始提出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要求。1898年,美国战舰“缅因”号驶入古巴哈瓦那港,并发生了突然爆炸。美国以此为借口,对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爆发。

结果:1898年10月,美国和西班牙在巴黎签订了《巴黎和约》。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权利,由美军占领;西班牙将波多黎各和关岛让给美国;西班牙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将菲律宾群岛让给美国。

美西战争是一场典型的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战争,标志着美国的崛起,说明美国开始从美洲走向世界,从此摆脱了孤立主义而向世界扩张。美西战争的重要结果是美国占领了菲律宾,远东的格局因此大为改变,美国以此为立足点大大推进了其在亚洲和中国的殖民事业。

7、试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一、原因:

⑴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新老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加剧,这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随着德国的崛起,其对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有了新的要求,因而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产生了矛盾,并上升为帝国主义国

家间的主要矛盾。此外,俄奥在巴尔干的矛盾,以及法德由来已久的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也是欧洲的重要矛盾。

⑵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立。1882年形成的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是一战的主要对抗力量。两大集团扩军备战,大搞军备竞赛,长期尖锐对峙。集团内各国联系复杂微妙,牵一发而动全身。过于僵硬化的联盟体系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⑶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欧洲列强纷纷插手以谋取各自的利益,使巴尔干问题更趋复杂,成为“欧洲火药桶”。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遇刺,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索。

⑷不可逆转的军事动员体系。两大军事集团都做了长期的战争准备,一旦战争爆发,双方动坚持把战争进行到底,几乎找不到达成妥协以结束战争的机会。

二、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大国争霸的产物,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和比利时等国的参战有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解放的目的,具有正义性,但是这种战争的民族因素只有从属意义,不能改变战争总的帝国的性质。

三、影响:

⑴战争给人类历史造成的空前的灾难。大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十五亿人口被卷入战争,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

⑵战争极大的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摧毁了俄奥德三个帝国,封建的土尔其帝国也随之解体,波兰得到复国,捷克等新兴国家也随之产生。

⑶战争使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殖民地出现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⑷英法的国际地位下降,国际政治中心由欧洲转向北美。一战后随着苏俄的崛起,国际政治中心也存在向苏俄转移的迹象,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二战。

⑸战前国际关系中无政府状态的灾难性后果导致战后的一个大胆尝试,即建立

国家联盟来捍卫国际正义与和平。

⑹战争并没有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战后国际上存在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又存在战胜国中日本与英美等国的矛盾,这些矛盾经过长期发展与演变,最终导致一场新的更加惨烈的世界大战。

国际关系史练习题及答案

国际关系史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尼科洛·马基雅弗利 2、东方战线 3、三十年战争 4、门罗主义 5、雅尔塔会议 6、开罗宣言 二、分析题 1、结合19世纪法俄德三国关系的有关史实,分析欧洲大陆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并就据此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2、试析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 3、试析国际格局由两极向多元化转变的作用。 国际关系史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尼科洛·马基雅弗利:出生于佛罗伦萨,是文世复兴这个伟大时代的世人之一。不仅是政治家,而且还是历史学家,军事著作家,诗人和剧作家。 2、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避免过早卷入战争,为本国赢得宝贵的战备时间,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支配下,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防御德国侵略的东方战线。 3、三十年战争:17世纪初欧洲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最终导致了一场欧洲大战——三十年战争,导火线发生在东欧的波西米亚。分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车阶段。 4、门罗宣言: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由国务卿亚当斯拟订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主要有三个原则:反对欧洲国家瑞在美洲压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繁育原则。 5、雅尔塔会议:1945年,德日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在欧洲,苏联军已经收入德界,盟军也在西线对德军发起了进攻,德国法西斯的灭亡指日可待。在亚洲、日军在中美英的打击下节节败退,与此同时,随着战争胜利的发展,同盟国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暴露。为了加速打败德日法西斯和商讨战后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美、苏、英三大国决定举行首脑会议。 1945年2月4日至11日,盟国首脑会议在苏联克里来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 6、开罗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为了进一步加强合作,协同对日作战,并就战后适宜进行磋商,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举行了开罗会议。并发布了开罗宣言,肯定了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使中国的大国地位进一步树立起来。 二、分析题: 1、答:19世纪上半期:法俄矛盾。拿破仑帝国崛起,不断对外用兵,多次打败俄国等组成的“反法同盟”,普照鲁士一度被迫与法结盟;1812年俄崮打退拿破仑的进攻,随后反法同盟攻入法国,拿破仑帝国灭亡。19世纪中期,俄国又同英法为争夺巴尔T进行J克里米亚战争,结果俄国战败。这一阶段法俄矛盾是欧洲大陆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19世纪中期:法德矛盾。法兰西第二帝国为争夺欧洲霸权,阴挠德意志统一,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向德国割地、赔款。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力图复仇,而德国极力削弱法国。同时俄国企图将巴尔干攫为己有,法俄同德国矿后尖锐起来。为了对付德国,法俄结成“三国协约”;德国则结合奥意组成“三国同盟”。矛盾冲突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阶段法德矛盾成为欧洲大陆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题库(填空题)【圣才出品】

专项练习一填空题 1.卡特政府推行“三边主义”的“三边”具体是指______。 【答案】美国、西欧和日本 【解析】美国总统卡特推行三边主义,注重调整与发展西欧、日本同美国的三边关系,更多关注第三世界事务,实施人权外交。 2.《单一欧洲法令》是______年通过的,是______年签署的,是______生效的,其主要目标是建立______。 【答案】1985;1986;1987;单一欧洲市场 【解析】1985年12月2~3日,欧共体首脑会议在卢森堡举行,最后通过了《欧洲政治合作草案》,并就修改《罗马条约》的内容达成协议,写成《欧洲统一文件》(又称《单一欧洲文件》或《单一欧洲法令》)。1986年2月17日,各国首脑在布鲁塞尔举行《欧洲统一文件》签字仪式。1987年7月1日才开始生效。《罗马条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单一欧洲市场,《单一欧洲法令》是其修改的内容,故《单一欧洲法令》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单一欧洲市场。 3.1989年12月初,美苏首脑在______举行非正式会晤,宣布东西方“冷战时代结束”。 【答案】马耳他 【解析】1989年12月3日,美苏两国领袖在马耳他的高峰会上宣布结束冷战。此次

会议被后人视作是冷战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4.欧盟的三大支柱为______、______、______。“马约”的正式名称是______,包括两个具体的条约______和______,其生效时间是______年。 【答案】欧洲共同体;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内政和司法合作;《欧洲联盟条约》;《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政治联盟条约》;1993 【解析】根据1992年的《欧洲联盟条约》,欧盟由三大支柱组成。第一支柱为“欧洲各大共同体”,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政策。第二支柱为“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涉及外交、军事等政策。第三支柱为“刑事领域警务与司法合作”,涉及共同合作打击刑事犯罪。该支柱前身是“司法与内政事务部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于1991年12月9~10日第46届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欧洲联盟条约》包括《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于1993年正式生效。 5.东盟国家1994年倡导创立的地区安全论坛正式名称是______,英文缩写为______。 【答案】东盟地区论坛;ARF 【解析】英文名:ASEAN Regional Forum—ARF,东盟地区论坛成立于1994年,现有26个成员,是本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官方多边政治和安全对话与合作渠道。 6.首届亚欧会议于______年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第二届亚欧会议于1998年在______召开。 【答案】1996;伦敦 【解析】1996年3月1日至2日,首届亚欧首脑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1998年4月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16讲习题导练

习题导练/通能力突破之道/ 对应学生用书P094 练真题 1.(2019·全国卷Ⅰ)[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阿拉曼战役,同时考查学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1)首先从材料中搜寻有效信息并加以归纳总结,然后结合教材知识概括。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回顾在此之前发生的重大事件。(2)结合所学知识,从阿拉曼战役对北非战场、整个二战及英国的影响三个角度归纳总结。 答案(1)背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港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意义: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2.(2019·全国卷Ⅱ)[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考查学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及历史观点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本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树立家国情怀。 (1)据材料中“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和“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等信息,加以归纳总结。(2)要从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两个角度分析其意义。 答案(1)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意义: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提纲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总统制定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其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 2、现实威慑战略 1969—1980年,美国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奉行的军事战略。其基本主张是,美国“不放弃领导世界的责任”,但要“以最低的生命和物质代价”来实现军事战略的目标;在保持和威慑的同时,仍以常规力量为“剑”,与苏联进行争夺;适当收缩亚洲兵力,着重加强欧洲战略重点;一旦进行战争,由同盟国打头阵,本国置于二线,必要时以海军、空军力量进行支援。 3、星球大战计划 战略防御倡议,亦称星球大战计划,简称SDI。是美国在1980年代研议的一个军事战略计划,该计划源自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冷战后期的一次著名演说。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外太空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的武器或常规打击武器,在敌方战略导弹来袭的各个阶段进行多层次的拦截。 4、中美苏战略三角 三角关系是在冷战时期三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结构状态,是形成于两级对抗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在这一结构中,美苏两国起着主导性作用,而中国作为平衡美苏实力对比的重要一环。 5、《反导条约》 全称《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是苏联和美国于1972年签署的一项双边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保证不研制、试验或部署以海洋、空中、空间为基础的,以及陆基机动反弹道导弹系统及其组成部分。这两项条约通过禁止双方发展全球性的反导系统,来确保对方的核威慑,用所谓的“核恐怖平衡”来避免核战争。 6、《美苏贸易协定》 美苏于1972年签订的协定,美国为了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以退为进的缓和政策。《协定》把双方间的粮食贸易问题同中东、柏林等政治问题上相联系,这一贸易协定有利于美苏两国政治关系的缓和,也兼顾了双方的社会经济利益。 二、简答题 1、试述美国70年代初期战略收缩的表现 在尼克松的指导下美国对其军事战略做出修改,提出了“现实威慑战略”,并调整了外交战略,积极推行多级军事外交,同时结束了越南战争。有四项原则:①遇到战略和战争依靠美国的核力量;②遇到战区核战争由美国承担主要责任,英国等承担部分责任;③战区常规战的任务由美国和盟国部队分担;④对次战区或地区性战争,由当事国和盟国承担主要责任,美国提供一定援助。 2、试述70年代初期东西方缓和的背景和表现 背景:美国内外处于困境,需对其战略进行调整 表现:①尼克松对苏联的缓和政策;②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战略提出“和平纲领”; ③美苏首脑进行的四次会谈;④《美苏贸易协定》的签署;⑤美苏进行关于限制战

2020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考研历年真题必看

2020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考研历年真题必看 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7分 1. “英国治下的和平” 2.古斯塔夫·斯特莱斯曼 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4.第二次柏林危机 5.TPP 二、简答题3*15分 1.民族国家的形成原因 2.二战前日苏关系的演变 3.伊朗伊斯兰革命对各国关系的影响(不是很确定这个,伊朗伊斯兰革命是确定的,后面这个具体词汇忘了) 三、论述题2*35分 1.试论述俄奥矛盾的根源、1871~1914年俄奥关系的演变历史以及俄奥矛盾对于德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大致这个意思) 2.试论述20世纪孤立主义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2014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光辉孤立(splendid Isolation) 2.泰奥菲勒?德尔卡塞 3.租借法案 4.《苏日中立条约》 5.达尔富尔问题

二、简答题 1.简述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争取安全的外交努力 3.简述冷战后核不扩散体制所面临的的挑战 三、论述题 1.试述从拿破仑战争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俄矛盾的演变及其原因 2.请分析冷战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 2013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赫尔辛基进程 2.克里米亚战争 3.英德海军协定 4.旧金山和约 二、简答题 1.简述“9?11”事件以后美国主导下的反恐历程。 2.法德和解的意义。 三、论述题 1.阿富汗被称为“帝国的坟墓”,请从历史和地缘政治的角度评析。 2.论述冷战结束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什么能够继续存在? 2012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G20 2.克什米尔问题 3.哈布斯堡帝国

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国际关系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 西方史学家习惯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西欧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活动时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据此回答:1-6题 1.西班牙、葡萄牙最早走上海外殖民扩张活动的最主要原因 是() A.地处大西洋沿岸 B.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最早进行新航路开 辟 D.资本主义最早萌芽 2.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 是 () ①大西洋②印度 洋③北冰洋④太平洋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④② D.④②① 3.马克思指出:“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这段话反映实质 是 () A.资本主义的国际 性 B.资本主义的区域性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4.“美洲的贵金属来到西班牙就像雨点倾注于屋顶,结果全流走了。”上文的观点是指西班牙掠夺的大量财 富 () A.主要流入王室贵族手中 B.主要流入商品生产国家

C.流向了罗马教 廷 D.未用于工业而主要用于商业 5.罪恶的奴隶贸易始于16世纪初,到19世纪末这一罪恶活动逐渐停业,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是 () A.美洲黑人的反抗斗争 B.非洲黑人奋起反抗,使殖民者掳掠不到黑人 C.美洲劳务市场已饱满,贩卖黑奴赚钱不多 D.西欧殖民者已几乎瓜分了非洲,对非洲进行直接殖民掠夺 6.工业革命前的早期殖民的目的 是 () A.建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B.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进行资本的原始积 累 D.开拓更广阔的商品市场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展开殖民扩张,据此回答7-11题 7.工业革命后同工业革命前相比殖民扩张导致的影响不同的 是()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C.客观上给被殖民地区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D.促进了被殖民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 8.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列强在全球扩张的原因主要 是 () A.资产阶级追求剩余价值 B.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C.工业革命的发 展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9.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以“贸易自由”为旗号,大肆进行商品输出,其根本原因是() A.英国成为殖民大 国 B.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勃列日涅夫主义 2.尼克松主义 3.第四次中东战争 4.三十年战争 5.“门户开放”政策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试比较杜鲁门主义和罗斯福世界蓝图的不同,并评价杜鲁门主义。2.简述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3.简述《法德友好合作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4.简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亚非会议召开的背景、主要成就和重要意义。 2.试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特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 1.勃列日涅夫主义 答:“勃列日涅夫主义”是指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发表的一系列宣扬苏联扩张主义的宣言和声明。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利益,高于各国的个别利益”,保卫社会主义共同利益是“最高主权”,苏联进而有权决定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苏联把这一理论应用到对第三世界的侵略中;②“国际专政论”,要求东欧各国不折不扣地接受苏联的指挥;③“国际分工论”,即旨在通过经济职能划分,把东欧各国死死地拴在苏联身上;④“大国特殊责任论”,苏联领导人通过“大国特殊责任论”宣扬苏联的世界大国地位,并由此认为苏联“对外活动负有特殊责任”,对任何地区都不能漠不关心。在勃列日涅夫主义的指导下,苏联常常干涉别国内政。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典型事件。此外,苏联在东欧增加驻军,并控制了东欧国家军队的指挥权。 2.尼克松主义 答:“尼克松主义”即“共同承担责任”,是指在美国国际地位衰落的情况下为挽救美国霸权地位所作的一种必要的战略调整,是一种面对现实而将意识形态排挤到次要地位的作法。尼克松入主白宫之时,美国正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以及由此引发和加重的一系列问题使美国的综合实力明显下降。在这种情况之下,尼克松政府为了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而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尼克松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出台。尼克松主义是

国际关系学院历年真题(完整版)

国际关系学院 2006年考研题目 一名词解释: 1,普法战争 2,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3,德黑兰会议 4,肯尼迪和平战略 5,北约伙伴关系计划 6,日本关于联合国维和行动合作纲领 二:简答题 1,简述二战时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过程及影响 2,试述20世纪70-80年代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背景行动及成果? 三论述 1,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立法,以及租界法案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 2,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战略形态的成因的内容以及影响?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政治)综合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政治)综合 简答 1简述东亚峰会的意义 2简述中日关系僵局的原因 短论 论911事件的影响 简述一下二战时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过程及影响 国际关系史: 一名词解释: 1,普法战争2,白里安凯洛格公约3,德黑兰会议4,肯尼迪和平战略\ 5,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6,日本《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 二:简答题 1,简述二战时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建立并评价其作用\r 2,试述20世纪70-80年代发展中国家开展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的背景、目标及成果。三论述\ 1,20世纪30年代美国先后制定《中立法》与《租界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2,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战略形态形成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政治)专业综合 一、简答(每题25分) 1试析首届东亚峰会的意义 2简析当前中日关系陷入僵局的原因\ 二、短论(100分) 评估911恐怖事件的影响

国际政治专业综合 一、名词解释 1、“文明冲突论” 2、欧洲一体化 3、中国提出的新安全观 4、国际政治行为体 5、民族主义 6、第四轮朝核六方会谈 二、论述题 1、什么是世界格局?试论世界格局划分的基本理论及21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2、试析当前中日关系及中国关于中日关系发展的主张。 3、试论新现实主义的基本理论、流派及意义。 国际关系专业(文传)方向专业综合 一、名词解释 1、博客 2、把关人 3、公众 4、意见领袖 5、财经传播 6、遣唐使 7、文艺复兴 8、和平崛起 二、简答题(前4题选答3道,第5题必答) 1、试结合信息社会中因特网这一传播新媒体,简析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 2、当今美国公共关系理论研究中有所谓“管理学派”、“语艺学派”和“整合营销传播学派”,请选择其中一个学派,简述其对公共关系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其主要的学术代表人物。 3、“软实力”(soft power)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谁在什么时候提出的?其主要含义是什么? 4、简述五四精神与外来文化思潮影响的关系。 5、简述大众传播的信息的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三、论述 端午节最早发源于哪个国家? 2005年11月,以“江陵端午祭”名义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传代表作”获得成功的又是哪一个国家? 此前,我国民间舆论曾就与该国的所谓“端午申遗之争”进行过一年多的争论;那么,从历史文化传播和文化软实力的角度看,我们应当抱着什么样的理性态度和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 ***************** 说明: 1、从2003年起,每门专业课总分从100分调整到150分 2、从2004年起,《国际关系史》考查的时间范围调整为1945-2000年 3、从2004年起,专业课二调整为综合科目,包括世界经济概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两部分1999年 《国际关系史(1919-1995)》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拉巴洛条约 2、史汀生主义 3、的里雅斯特 4、纳尔逊?曼德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世界 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年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一模)以下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世界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 C、世界经济全球化 D、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2011年5月莆田市质检22题)下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 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3.(2012年2月江苏百校联考19题)1945年12月美国总统说:“我感到毫无疑问的是,俄国意图入侵土耳其,攫取从黑海通往地中海的海峡。除非让俄国看到铁拳和听到强硬的语言,另一次战争就很难避免。我认为我们不应当再搞什么妥协了……我对哄孩子似的迁就苏联人感到厌倦了。”美国“不再妥协”开始的标志是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C.提出“杜鲁门主义” D.发表“铁幕”演说 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5.(2011年10月东营市评估10题)到1970年,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美国发起的把中国排斥在联合国外的做法开始失败”。最适合以上表述的主题是() A.欧洲地理政治的变迁B.多极化趋势出现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D.欧盟增加新成员 6.(2012年11月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冷战期间,既体现了美苏对抗的紧张与激烈,又体现了他们成功运用自我控制机制,在战争边缘上寻求妥协的事件是 ①北约和华约的建立②越南战争③古巴导弹危机④柏林危机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阻止东欧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 C.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 D.帮助西欧复兴经济 8.(2011年9月湖南衡阳八中高三月考18题)下列用图示法表示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关系,正确的图示是() ①冷战②杜鲁门主义③对西欧国家经济援助④成立北大西公约组织⑤朝鲜战争 9.(2012年6月福建)“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下列史实中,属于美国“冷战”政策组成部分的是 ①杜鲁门主义②马歇尔计划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④太平洋战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2011年3月济宁市质检27题)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间修筑了一道“柏林墙”,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如果以柏林墙为题,写一篇有关二战后国际关系的论文,论文反映的主题肯定不能包括() A.欧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变迁 B.国际局势的紧张与缓和

最新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波兰-萨克森问题是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会议上俄、奥、普争夺波兰萨克森这一地区所引发的问题,维也纳会议的核心问题拿破仑所建立的华沙大公国原为普鲁士瓜分波兰时所获得,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要求按“正统原则”恢复原占领地,而沙皇企图独占整个波兰,便希望用萨克森和普鲁士进行交换。奥地利不希望普在德意志中的实力加强,同时也担心俄国的实力强大后会在本国内部导致民族问题尖锐化,因此坚决反对普俄两国就此协议。英国则希望维持欧洲力量的均势而支持奥地利反对普俄的行动。经过激烈的争吵,俄普奥达成协议,瓜分了波兰。关于萨克森问题,普鲁士获得了其部分领土并得到瑞典的波美拉尼亚,莱茵河左岸地区和威斯特伐里亚作为补偿。 《比利牛斯条约》;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条约》。主要内容: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放弃对阿尔萨斯的要求。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三国干涉还辽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一事。1895年4月,三国照会日本,要求其无条件放弃对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元气大伤,无力武力抗拒三国。1895年5月同意放弃辽东半岛,但要求中国增加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三国干涉还辽后,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正在酝酿之中。 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体系是指拿破论为了在经济上击垮英国而建立的一个战略体系。它由两次“柏林敕令”和“枫丹白露敕令”组成。这一体系在最初有效地打击了英国,但随着英国拓展海外贸易,并实行反封锁政策,体系的物质基础受到了动摇,后来在欧洲大陆矛盾的斗争中,大陆封锁体系土崩瓦解了。 遗产战争是指法王路易十四以继承西班牙遗产为名发动的战争,实质为法国霸权政策的产物。法国霸权政策的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1665年,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去世,法王路易十四以王后为腓力四世长女的名义,西班牙索要西属尼德兰作为菲利普四世的遗产。这一要求被西班牙拒绝。法国于1667年向西班牙发动战争,史称“遗产战争”。1668年,在英、荷、瑞的介入下,签订亚琛条约,战争结束。 普法战争指1870—1871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是普完成德意志统一的三场王朝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后法德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规定(1)法国赔款50亿法郎(2)法国割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一部分给德国(3)赔款付清前部分德军留驻巴黎。普法战争加深了法德的矛盾,为一战埋下祸根。 《航海条例》是英国政府旨在奖励和保护本国航运业和海外贸易的一系列法令的总称,目的是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英荷就此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荷兰拒不接受《航海条例》,谈判破裂,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荷兰战败,于1654年与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规定荷兰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英国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英国也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荷兰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该条约几乎是《航海条例》的翻版。由此,荷兰作为海上大国的地位受到削弱,英国开始踏上了争夺海上霸权的殖民帝国之路。 近代国际关系史简答题 简述19世纪后期欧洲主要大国的对外扩张政策:1.英国在亚非扩张的重点是阿富汗、伊朗、中国、缅甸、埃及和南非,在非洲企图实现从开罗到开普敦的“两C计划”,控制自北到南的非洲大陆。2.法国扩张重点也是在亚洲和非洲,它们主要要是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越南和中国。3.德国在非洲强占了多哥等地,还企图把德属东非和西南非洲连成一片,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德属殖民帝国,德国在亚洲将中国视为扩张的主要目标。 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战争及结果:1)1898美西战争,西班牙战败,1898年12月签订《巴黎和约》2)1899英布战争结果英国外交作出重大调整,由光辉孤立转向结盟3)1904日俄战争1905年9,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主要内容: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优越权利”;东三省的行政权归还中国;俄国将旅顺大连的租借权移交日本;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 试评述俾斯麦的外交:1.现实主义外交:俾斯麦对外国政府的态度取决于该政策可能对普鲁士带来的损害或益处。在德意志统一前,俾斯麦从本国实力出发,利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以谋取利益最大化,在军事行动中也充分考虑到外交的因素,比如联奥攻丹,利用地理上的关系吞并了石勒苏伊格与赫尔斯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配套题库-专项题库填空题【圣才出品】

专项练习一填空题 1.二战后初期,战胜国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国签订了和约。 【答案】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芬兰 【解析】1947年2月10日在巴黎签署的《巴黎五国条约》是反法西斯各同盟国和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芬兰签署的和约,里面对五国做出了制裁处理,包括领土条款、政治条款、军事条款和赔款条款规定。 2.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是______年、______年、______年签订的。 【答案】《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1972、1979、1982 【解析】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中美交往的大门重新打开。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82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3.英国三环外交的三环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基础是______。 【答案】英联邦、英语世界、联合起来的欧洲、英美特殊关系 【解析】1948年10月9日,在英国保守党的年会上丘吉尔正式抛出了其“三环外交”

的方针。他说:8年10月9日,在英国保守党的年会上丘吉尔正式抛出了其“三环外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个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丘吉尔提出的“三环外交”政策思想,被当时英国艾德礼政府所接受,成为英国外交的指导方针。 4.1975年,欧共体国家与第三世界签订的第一个南北合作的协定是______,是70年代南北对话的重要成果。 【答案】《洛美协定》 【解析】1975年2月28日,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简称非加太地区国家)和欧洲经济共同体9国在多哥首都洛美开会,签订贸易和经济协定,全称为《欧洲经济共同体-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洛美协定》,简称“洛美协定”或“洛美公约”。 5.1948年6月,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把______开除出去的错误决定。 【答案】南斯拉夫 【解析】1948年6月28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会议,在苏联共产党的操纵下,通过了《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状况的决议》,谴责南共及其领袖铁托“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上了叛卖劳动人民国际事业的道路,采取民族主义立场”,使南斯拉夫蜕变成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一片讨伐声中,南斯拉夫共产党被开除出了情报局。

山东省聊城市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 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0年4月山东省烟台市二模12题)“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C.苏东剧变,冷战格局解体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2.(2011年10月福建四地六校20题)“1961年,柏林墙建立;1989年,柏林墙倒塌。28年间,柏林墙隔绝了东西柏林,分割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制造了不少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柏林墙倒塌已经20年,但一切反思,也许才刚刚开始。”下列对柏林墙的相关反思不符合史实的是() A.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标志性建筑 B.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C.柏林墙的修建有效防止了西方势力入侵东德 D.柏林墙的修建暴露了前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4.新华社莫斯科2006年9月15日电:普京在给正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的第14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的贺词中说:俄罗斯认为不结盟运动是现代国际关系构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世界面临着如恐怖主义等的新的威胁,应对这些挑战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寻求集体解决办法。普京的话表明①当今,第三世界国家仍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活跃在国际社会②不结盟运动对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至少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作用③俄罗斯希望与不结盟运动国家结成政治联盟④俄罗斯反对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滥用反恐政策 A.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2010年10月江西省南昌市高三联考8题)1961年8月13日,当柏林市民一觉醒来突然发现在一夜之间,一道由铁网和水泥板构成的临时屏障横亘在柏林城中间,阻碍了东西部人民的交往,这就是柏林墙,它成为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造成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真题1999-2010

外交学院 历年国际关系专业考研试题 (1999年~2010年) 说明: 1、从2003年起,每门专业课总分从100分调整到150分 2、从2004年起,《国际关系史》考查的时间范围调整为1945-2000年 3、从2004年起,专业课二调整为综合科目,包括世界经济概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两部分 4.08年起,专业课二调整为综合科目,包括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两部分 2010年国际关系史(1945—2002)(150分) 一、名词解释(30分):中导条约、伊朗门事件、勃兰特委员会、日美安全条约、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二、简答(40分):1、评析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成果、2、评析普京的“务实外交 三、论述(80分): 1、论述二战后美国军事战略演变的原因内容和影响(论述冷战时期美国各位总统的均势战略以影响) 2、二战后初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和结果。 政治学部分(90分) 一、名词解释(30分): 1.民族主义 2.非政府组织 3.政治决策 4.政治信念 5.政治沟通 二、简答题(30分)1.简述政府与政党、政府与国家、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区别 2.简述政治冲突发生的原因。 三、论述题(30分)从政治发展的内容上,论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发展的成果和不足。 国际关系理论部分(60分)| 一、名词解释(20分): 1. 托马斯.阿奎那 2. 国际社会说3. 霍布斯文化4. 无政府性 二、简答题(15分): 简述多边主义的定义与含义。 三、论述题(25分): 试论摩根索与沃尔兹的权力政治观的异同。 ---------------------------------------------------------------------------- 2009年国际关系史(1945—2002) (一)、名词解释(8分/个)--40分 1、诺维科夫报告 2、哈尔斯坦主义 3、《洛美协定》 4、中东“六五”战争 5、东盟 (二)、简答(20分/个)--40分 1、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背景、原因及意义 2、战后国际核裁军的重大成果 (三)、论述(40分+30分/个)--70分 1、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演变 2、戴高乐主义的表现及其意义 2009政治学部分(90分) 一、名词解释(30分) 1.政治关系 2.政治沟通 3.政治参与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20XX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中国 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 20世纪50年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外交实践有 ①参加日内瓦会议③参加万隆会议③参加APEC会议④参加联合国大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XX年3月邯郸市一模)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它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被写进双方签署的协定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 A.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B.中印由此结成了同盟关系 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3.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方面表示“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中国方面则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这说明( ) A.我国对中日关系的原则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B.两国将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C.日本彻底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 D.两国已经完全冰释前嫌 4.(20XX年11月济宁一中高三质检)《奥巴马执政百日》一文对中美关系的概述:美国是中国之民国立宪的榜样、二战抗日的盟军、朝鲜战争的对手、七十年代制衡苏联的新盟友、改革开放的模仿对象,九十年代制裁中国的牵头人.世贸组织的介绍者,台湾现状的维持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总统制②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③制衡苏联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④美日的干涉是中国分裂的重要国际因素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国际关系史 简答题及论述题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 二、简述题及论述题部分 1.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主要内容是:(1)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2)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3)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4)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5)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6)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彼得一世的改革具有近代化意义。(1)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改革加速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落后状态,使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3)彼得一世的改革,增强了俄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为北方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主要内容: (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保证了法国瑞典等获胜国家获得大片领土。 (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国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 (3)确立了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地位。 主要影响: (1)和会与和约本身建立了以国际会议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模式; (2)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3)创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对违约国可施行集体制裁的规定; (4)和约对战俘、人类信仰等人权问题的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意义?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其签汀的和约是国际关系史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对近代国际法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把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第四、和约对战俘、人类信仰等人权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第五,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时期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即是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欧洲外交革命:18世纪50年代,英法普奥为各自的霸权利益展开了激烈的外 交战争,对欧洲国际力量的分配和国家关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普法同盟瓦解,法国与世仇奥地利修好;英国背弃了奥地利,与其对头普鲁士结盟。欧洲出现了以英普为主和以法奥俄为主的两大对立集团。两大集团形成后,“七年战争’爆发。 ?普法战争:1867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组成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同盟,初步 实现了德意志名邦的统一。南部的巴伐利亚等四邦,由于法国的阻挠,仍处于同盟之外。普鲁士王国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导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在色当战役中大败法军,俘虏法皇拿破仑三世,法军的战败投降,激怒了法国人民。9月4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路易·波拿巴统治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新政府,资产阶共和派取得了政权。1871年2月与普鲁士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草案,答应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通过这次战争,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法国则最终导致了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这次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权利法案》: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完成。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利,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形成和发展起来。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标志着漫长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布列斯特和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俄国原出于协约国一 方而继续作战,为了退出战争,巩固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府在提出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谈判,最终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的停战协议。这个合约对于苏俄来说是屈辱的,他是苏俄丧失了大量领土和自然、经济资源。但和约使苏维埃国家正式退出了战争,获得了和平喘息时机,有利于苏俄集中力量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从而我有利于苏俄组织力量,组织新的进攻。这为在外交谈判中在必要时做革命的妥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十四点计划:1918年1月8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 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故名“十四点原则”,其主要内容是:1、战后世界应该是个开放的世界。2、抵制并消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3、要求给欧洲及近东各名族以名族自决,或建立受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4、建立国际联盟。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进而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