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反演
地震资料反演

地震资料反演其实反演,确切的应该叫做“反演预测”。
很多人忽略了这个“预测”的真正含义。
利用已知少数井点,通过地震资料,提取与钻井揭示的地质特征相对最吻合的信息,来对大片无井空白区的属性做预测,最终反应的是对地质特征的一个预测。
既然是一门技术,就有它的可适用性和不可靠性。
这就需要反演人员有软件操作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地质思维!!!如果没有后者,那就需要地质人员来指导!不同的反演人员,即使针对相同的资料,反演出来的结果也不完全一样。
换句话说,往往是按照熟悉区块地质特征的地质人员的要求来做出反演预测。
不然反演的不确定性就会被放大。
真正的地质人员,是不会否定地震反演。
概括一下,只不过有两点:1、反演一般是在没有足够的井资料控制整个区块的时候采用(那非均质性强的地方呢?)。
2、反演结果的好坏,需要操作人员的技术,更需要地质人员的把握。
我没有搞过反演,但见过一些反演的结果:有2点感性认识:第一点:井越多(测录井数据越全面),反演结果越准确。
在井控制范围内,预测精度高,井控制范围以外,随着距离的增大,精度降低。
第二点:反演人员的地质概念和经验,对反演结果有很大的影像。
相同的数据与流程,不同人员作出来的差别还是很大,而且都是在加载了相同解释成果的前提下。
反演分为三种,一种是基本是没有井资料,通常在勘探前期,第二种是有少量井资料,在勘探开发中期,第三种就是井资料很丰富,通常已经是开发中后期。
随着井资料的丰富反演结果肯定越来越好啊,如果没有或者很少井,就只能通过插值或者数值模拟的方法搞出来伪井资料,这个往往误差很大反演结果的好坏,地震资料的质量非常重要,反演结果的分辨率要高于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因为加入了测井资料的高纵向分辨率。
反演预测的物性分布只是一个定性的描述,效果特别好也只是个半定量的描述。
反演的解具有高度不唯一性,需要测井来约束,道理上是井越多越好,但是井多了,约束的方法就比较复杂,能否约束好,是个关键问题。
反射地震资料偏移处理与反演方法

反射地震资料偏移处理与反演方法反射地震资料偏移处理与反演方法,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外星人给地球发来的神秘代码?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别被这些专业名词吓到。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东西,保证让你听了之后恍若隔世,恍如神助。
反射地震资料偏移处理和反演,都是地震勘探中用来帮我们“看透”地球深处的工具,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它们的工作原理和你用手机拍照找焦点有点像。
说到反射地震,咱们平时玩手机,光线不够亮了就闪个光,拍个照是不是能看得更清楚?反射地震的原理也是差不多。
地震波从地面发射出去,遇到不同的地层就会反射回来,反射回来之后,咱们用仪器记录下来。
其实这就像你站在一个巨大的镜子前面拍照,镜子越大,能看到的范围就越广。
地震波在地下“镜子”上反射的强弱,能够告诉我们地下结构的“形状”。
但是,问题来了,这些反射波因为在地下走了很长一段路,结果回来时已经有些变形,甚至有点模糊了。
所以,咱们得用偏移处理,把这些反射波“修复”回来。
这就进入了咱们的第二个话题——偏移处理。
简单来说,偏移处理就是把这些波的轨迹还原,让它们回到它们本该在的位置,或者说,恢复它们的“真实面目”。
这个过程就像你在沙滩上画个大圈,过了一会儿,沙子被风吹散了,圈也模糊了。
怎么办?你得再去找找沙子的痕迹,把圈还原回来。
偏移处理就这么一回事。
它通过一些复杂的数学方法,把反射波的路径还原到地下结构的真实位置。
你想,地下这么复杂,能做到这一点,得有点本事吧。
不过,这里头也有点“江湖套路”。
因为地下结构就像是一副迷宫,层层叠叠,波在里面绕来绕去,想要把它们完全还原,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偏移处理的方法有很多种,有的像是超高难度的解谜游戏,有的则像是带着放大镜寻找蛛丝马迹。
比如,常见的反射地震偏移方法有Kirchhoff偏移法和波动偏移法。
前者就像是用直线把反射波的路径连接起来,比较简单直接,速度也快,但在复杂的地层中,难免有些“不准确”。
后者呢,则是模拟波的传播过程,精度高,但是计算量大得吓人。
地震反演

第一章反演理论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反演和正演1.反演反演是一个很广的概念,根据地震波场、地球自由振荡、交变电磁场、重力场以及热学等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去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形态及物质成分,来定量计算各种有关的物理参数,这些都可以归结为反演问题。
在地震勘探中,反演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由地震记录得到波阻抗。
有反演,还有正演。
要正确理解反演问题,还要知道正演的概念。
2.正演正演和反演相反,它是对一个假设的地质模型,给定某些参数(如速度、层数、厚度)用理论关系式(数学模型)推导出某种可测量的量(如地震波)。
在地震勘探中,正演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制作合成地震记录。
3.例子考虑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假定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线性增加,其关系式可表示成:T(z)=a+bz正演:给定a和b,求不同深度z的对应温度T(z)反演:已经在不同点z测得T(z),求a和b。
二.反演问题描述和公式表达的几个重要问题1.应用哪种参数化方式——离散的还是连续的?2.地球物理数据的性质是什么?观测中的误差是什么?3.问题能不能作为数学问题提出,如果能够,它是不是适定的?4.对问题有无物理约束?5.能获得什么类型的解,达到什么精度?要求得到近似解、解的范围、还是精确解?6.问题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7.问题是欠定的、超定的、还是适定的?8.什么是问题的最好解法?9.解的置信界限是什么?能否用其它方法来评价?第二节反演的数学基础一.解超定线性反问题1.简单线性回归可利用最小平方法确定参数a 、b 使误差的平方和最小。
⎪⎪⎩⎪⎪⎨⎧∑-∑∑∑-∑=-=∑∑-=22)()(x x n y x xy n b x b y n x b y a (1-2-1) 拟合公式为:bx a y+=ˆ (1-2-2) 该方法的公式原来只适用于解超定问题,但同样适用于欠定问题,当我们有多个参数时,称为多元回归,在地球物理领域广泛采用这种方法。
此过程用矩阵形式表示,则称为广义最小平方法矩阵方演。
地震反演

地震反演姓名:李雪松班级:油气田s101 学号:201071059一、地震反演的基本定义通俗的讲就是由地震为基础加上其他条件为约束推测出地层岩性构造的过程叫地震反演。
把常规的界面型反射剖面转换成岩层型的测井剖面,将地震资料变成可与测井资料直接对比的形式,实现这种转换的处理过程叫地震反演。
地震反演:地震反演是利用地表观测地震资料,以已知地质规律和钻井、测井资料为约束,对地下岩层空间结构和物理性质进行成像(求解)的过程,广义的地震反演包含了地震处理解释的整个内容。
地震多解性和粗略性地震反演多解性是指同一地震资料可对应用不同的岩层结构,粗略性是指推断的参数少,分辨率低,前者可能导致地下模型的错误,后者影响模型的精度。
理论基础:鲁宾逊褶积模型基础。
其实现过程是:(1)子波提取;(2)逐道修改波阻抗模型道,与子波褶积合成地震记录,使之与相对应地震记录相似度最大化(相关系数最大或绝对误差最小),逐道外推,直到完成全剖面的波阻抗反演。
叠偏地震记录X(t)可表示为:X(t)=K(t)*W(t) (1)式中W(t)为地震子波,K(t)为反射系数。
从井出发优化波阻抗模型,并正演合成地震记录,使之与相对应地震道相关度最大化,形成反演成果道,选择反演成果道中相关系数达到标准的阻抗模型,以此为基础点建立下一道的初始波阻抗模型,并进行上述优化,直至完成全剖面的反演。
技术特点:1.采用逐道相关外推建立(优选)初始阻抗模型。
2.反演成果纵向分辨薄层的能力较强。
前提条件:要有地震偏移资料,构造沉积解释层位,标准化后的声波和密度测井曲线,如有其它相关资料更好。
优点:逐道外推波阻反演对井的依赖较小,单井时通常也有较高的精度,整体建模反演,适应于岩性剧烈变化的地带,井多时反演精度较高。
缺点:逐道外推波阻抗反演在地震资料较差,岩性剧烈变化地带适应性较差,要调整参数进行试验。
整体建模波阻抗反演井少时反演精度不够高。
求取的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参数,可信度相对较低。
地震反演方法概述

地震反演方法概述地震反演:由地震信息得到地质信息的过程;地震反射波法勘探的基础在于:地下不同地层存在波阻抗差异,当地震波传播有波阻抗差异的地层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从而形成地震反射波。
地震反射波等于反射系数与地震子波的褶积,而某界面的法向入射反射系数就等于该界面上下介质的波阻抗差与波阻抗和之比。
也就是说,如果已知地下地层的波阻抗分布,我们可以得到地震反射波的分布,即地震反射剖面。
即由地层波阻抗剖面得到地震反射波剖面的过程称为地震波阻抗正演,反之,由地震反射剖面得到地层波阻抗剖面的过程称为地震波阻抗反演。
叠前反演主要是指AVO反演,通过AVO反演,可以获得全部的岩石参数,如:岩石密度、纵横波速度、纵横波阻抗、泊松比等。
叠前反演与叠后反演的根本区别在于叠前反演使用了未经叠加的地震资料。
多道叠加虽然能够改善资料的品质,提高信噪比,但是另一方面,叠加技术是以动校正后的地震反射振幅、波形等特征不随炮检距变化的假设为基础的。
实际上,来自同一反射点的地震反射振幅在不同炮检距上是不同的,并且反射波形也随炮检距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这种地震反射振幅、波形特征随炮检距的变化关系很复杂,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同炮检距的地震波经过的地层结构、弹性性质、岩性组合等许多方面都是不同的。
叠加破坏了真实的振幅关系,同时损失了横波信息。
叠前反演通过叠前地震信息随炮检距的变化特征,来揭示岩性和油气的关系。
叠前反演的理论基础是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理论。
理论上讲,利用反射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规律可以实现全部岩性参数的反演,提取纵波速度、横波速度、纵横波速度比、岩石密度、泊松比、体积模量、剪切模量等参数。
叠后地震剖面相当于零炮检距的自激自收记录。
与叠前反演不同,叠后反演只能得到纵波阻抗。
虽然叠后反演与叠前反演相比有很多不足之处,但由于其技术方法成熟完备,到目前为止,叠后反演仍然是主流的反演类型,是储层预测的核心技术。
介绍几种叠后反演方法:1)道积分:利用叠后地震资料计算地层相对波阻抗(速度)的直接反演方法。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原理及其应用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原理及其应用1.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地震波形数据来推断地下介质结构和地震源机制的方法。
2.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受到地下介质的变化而产生的波形变化。
3.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可以应用于地震勘探、地震监测和地震灾害评估等领域。
4. 波形反演方法通常基于正演模拟,将地震波场的观测数据与最优化的模拟波形进行比较,以获得地下结构的信息。
5. 传统的波形反演方法包括偏移反演、全波形反演和散射波波形反演等。
6. 偏移反演是一种通过将地震道数据与合适的速度域反射系数进行相关计算,以获得地下结构的方法。
7. 全波形反演是一种基于非线性优化算法的波形反演方法,它利用射线追踪和波数积分模拟地震波传播,通过反复迭代优化得到地下模型。
8. 散射波波形反演是一种通过分析地震波的散射模式来反演地下结构的方法,它适用于复杂介质和多尺度问题。
9. 波形反演方法需要准确的初始模型,反演算法的收敛性和速度都与初始模型有关。
10. 噪声对波形反演方法有较大的影响,需要进行信噪比的优化和噪声去除处理。
11. 波形反演方法通常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对于大规模三维反演问题往往需要高性能计算平台的支持。
12.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地下水资源勘探、地质灾害研究等领域。
13.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和地震勘探领域,对于油气勘探、勘探目标确定和优化井位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4. 波形反演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地震监测和预测,通过监测地震波形的变化,提前判断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风险。
15. 波形反演方法在地震灾害评估方面也有重要应用,可以通过分析地震波形数据来确定地震烈度和地震震源参数。
16. 波形反演方法还可以用于地下岩体稳定性评估、地下水动力响应分析等工程应用。
17. 通过结合不同类型的波形数据,如P波、S波和面波,可以获得更全面的地下结构信息。
18. 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的精度和可靠性受到地震源机制、速度模型和反演算法的影响。
地震反演的类型

地震反演的类型1.1 反演的分类1)从所利用的地震资料来分可分两类:叠前反演和叠后反演;2)从测井资料在其中所起作用大小可分为四类:地震直接反演,测井控制下的地震反演,测井—地震联合反演和地震控制下的测井内插外推;3)从实现方法上可分三类:直接反演、基于模型反演和地震属性反演。
4)从反演模型参数来分主要有:储层特性(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反演、岩石物性反演、地质结构反演、各向异性参数反演、阻抗反演以及速度反演等;5)从使用的数学方法可分为:最优化拟合反演、遗传算法反演、蒙特卡罗反演、Born近似反演、统计随机反演以及基于神经网络的反演等。
1.2几种主要反演方法的概述叠前反演尚处于研究试验阶段,而叠后地震反演近年来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技术。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主要反演方法:直接反演(递推反演和道积分反演)、基于模型反演、地震属性反演、测井约束反演和叠前AVO反演。
1.2.1直接反演两种基本做法:递推反演和道积分反演。
1)递推反演:递推反演是一种基于反射系数递推计算地层波阻抗的直接地震反演方法。
它完全依赖于地震资料本身的品质,地震资料噪音对反演结果敏感,影响大,地震带宽窄会导致分辨率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储层描述的要求。
典型的有Seislog,Glog,稀疏脉冲反演(实现方法又有MED,AR,MLD,BED方法等)等;Seislog,CLOG等使用测井信息后,只获得剖面上关键点的低频分量,整个剖面上的低频信息要靠内插来求得。
优点:计算简单,递推列累计误差小。
其结果直接反映岩层的速度变化,可以以岩层为单元进行地质解释。
缺点:由于受地震固有频率的限制,分辨率低,无法适应薄层解释的需要;其次,无法求得地层的绝对波阻抗和绝对速度,不能用于定量计算储层参数。
这种方法在处理过程中不能用地质或测井资料对其进行约束控制,因而其结果比较粗略。
2)道积分反演:是以反褶积为基础的地震直接反演法。
道积分是利用叠后地震资料计算相对波阻抗的直接反演方法,它无需测井资料控制,计算简单,其结果直接反映了岩层的速度变化,但受地震资料固有频宽的限制,分辨率低,无法适应薄层解释的需要,无法求得地层的绝对波阻抗和绝对速度,不能用于定量计算储层参数。
《地震反演技术》课件

地震反演技术在石 油勘探中的应用
地震反演技术在石 油勘探中的作用
地震反演技术在石 油勘探中的具体应 用实例
地震反演技术在石 油勘探中的发展趋 势
地震反演技术在 矿产资源勘探中 的应用
地震反演技术在 矿产资源勘探中 的优势
地震反演技术在 矿产资源勘探中 的具体应用案例
地震反演技术在 矿产资源勘探中 的发展趋势
数据处理:如何高效处理大量地震 数据
计算资源:如何解决大规模计算资 源需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模型优化:如何提高反演模型的准 确性和稳定性
应用推广:如何将地震反演技术应 用于实际地震监测和预警
提高反演技术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发展实时监测和预 警系统
加强地震反演技术 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研究地震机理,提 高反演技术的理论 基础
地震波传播: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 传播和反射
地震波成像:通过地震波成像技术,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地震波速度: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 的传播速度和衰减
地震波反演:通过地震波反演,获 取地球内部结构信息,如地壳、地 幔、地核等
地震反演技术的发 展趋势和挑战
技术进步:地震反演技术不断更新,提高精度和效率 应用领域扩大:地震反演技术在工程、环境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国际合作:各国在地震反演技术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共同应对全球地震灾害 挑战:地震反演技术面临数据量巨大、计算复杂、准确性要求高等挑战
01 02
03 04
05 06
地震波是由地震引起的地面振动,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
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量大,可以穿透固体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49:45
3
反演概念
反演理论是从一个物理系统(或物理世界)上的控 反演理论是从一个物理系统(或物理世界)
制观测值来恢复这个系统的有用信息的一套数学和 统计技术(微积分、矩阵代数、 统计技术(微积分、矩阵代数、统计估算和推断 )。有的学者将工程中的反问题分为四类 综合、 有的学者将工程中的反问题分为四类: 等)。有的学者将工程中的反问题分为四类:综合、 控制、识别与联合输入、系统参数识别。 控制、识别与联合输入、系统参数识别。也有学者 分别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来界定反问题。 分别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来界定反问题。
地震资料反演
15:49:45
1
低频
测井资料中所包含的频带范围
高频
地震资料中所包含的频带范围
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频带范围对比
15:49:45
2
为什么要进行地震反演? 为什么要进行地震反演?
可以看出,地震资料中明显缺少测井曲线中包含 可以看出,
的低频及高频信息。 的低频及高频信息。低频成分提供了地层的基本速 度结构,高频成分提供了地层的纵向分辨率。 度结构,高频成分提供了地层的纵向分辨率。地震 资料提供了稳定的中频信息和可靠的横向分辨能力。 资料提供了稳定的中频信息和可靠的横向分辨能力。 因此, 因此,需要通过测井约束的波阻抗反演来提高其分 辨率。 辨率。 李庆忠院士指出:“波阻抗反演是高分辨率地震 李庆忠院士指出: 资料处理的最终表达方式” 资料处理的最终表达方式”,说明了波阻抗反演在 地震技术中的特殊地位
15:49:45
20
地震反演技术发展概况
近期发展 : 80 年代非线性反演研究日益广泛 , 从 近期发展: 80年代非线性反演研究日益广泛 年代非线性反演研究日益广泛,
Tarantola给出的声波波动方程反演的一般方法到 Tarantola 给出的声波波动方程反演的一般方法到 Mora的 P.Mora 的 2D 非线性弹性波反演和非线性迭代反演理 成果不可谓不丰。 论,成果不可谓不丰。 地震反演的研究在80年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反 地震反演的研究在80年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80年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褶积跃进为广义线性和非线性反演和波动方程系数 项反演问题的研究。 项反演问题的研究 。 线性和拟线性地震反演的理论 已经接近成熟, 已经接近成熟 , 以非线性最优化为基础的非线性波 动方程反演方法也取得一定进展, 动方程反演方法也取得一定进展 , 但离实际应用尚 有相当距离。 有相当距离。
15:49:45
10
地震反演的定义
地震反演是利用地表观测地震资料,以已知地质 规律和钻井、测井资料为约束,对地下岩层空间结构和 物理性质进行成像(求解)的过程。
反演
地震波信息 转化为岩石 信息
转换过 岩石信息转 程
化为地震波 信息
地质模型
正演
地震响应
15:49:45
11
各类反演方法的综合信息
地质 测井 低频
15:49:45
19
地震反演技术发展概况
Wiggins和Jackson等于1972年先后提出了离散模型 Wiggins和Jackson等于1972年先后提出了离散模型 等于1972
的反演,即广义反演。BG反演理论的一个不足之处 的反演,即广义反演。BG反演理论的一个不足之处 在于未能直接从运动方程和本构方程出发来研究反 问题。随着偏微分方程理论的进展, 问题。随着偏微分方程理论的进展,引起了对变系 数波动方程中层析成像理论的兴起为代表。 层析成像理论的兴起为代表。当前对偏微分方程反 问题的研究多着眼于解的存在性、 问题的研究多着眼于解的存在性、数值解法以及数 值解法的稳定性与收敛性等方面。 值解法的稳定性与收敛性等方面。
实际地震勘探数据是不完全的、限带宽的。由这样 实际地震勘探数据是不完全的、限带宽的。
不完整的并存在随机噪音的信息来求取地下介质物 性参数的变化, 其过程必然是不适定的、 性参数的变化 , 其过程必然是不适定的 、 会造成病 态方程。 这类方程的解常常不连续依赖于观测数据。 态方程 。 这类方程的解常常不连续依赖于观测数据 。 人们试图增加约束来降低个适定性。 人们试图增加约束来降低个适定性。 地震数据量非常巨大,由此带来实际地震资料处理 地震数据量非常巨大, 中的许多问题, 中的许多问题 , 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某些理论先进 的算法的实用化。 在有些情况下, 的算法的实用化 。 在有些情况下 , 把问题做大幅度 简化并统合地质人员的经验可能反而更有效。 简化并统合地质人员的经验可能反而更有效 。 在这 样一种背景下, 地震反演除了考虑方法的先进性外, 样一种背景下 , 地震反演除了考虑方法的先进性外 , 应分外重视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应分外重视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15:49:45
4
地球物理反演的研究对象
地球物理反演研究的是地球物理领域中反演问题共
同的数学物理性质和解估计的构成和评价方法, 同的数学物理性质和解估计的构成和评价方法,即: 利用地球表面观测到的物理现象推测地球内部介质 物理状态的空间变化及物性结构。 物理状态的空间变化及物性结构。地震反演则是地 球物理反演的一个分支。 球物理反演的一个分支。
15:49:45
5
地震反演的基本目的
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通过数据采 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集、处理与解释等流程,来推测地下岩层结构和物 处理与解释等流程, 件参数的空间分布,为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件参数的空间分布,为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15:49:45
6
地震反演的存在问题
15:49:45
22
波阻抗反演技术发展概况
BP Amoco公司的Connolly在1999年的The Leading Edge杂志 Amoco公司的Connolly在1999年的 公司的Connolly 年的The Edge杂志
上正式发表了弹性波阻抗( 上正式发表了弹性波阻抗(Elastic Impedance,EI)反演的 Impedance,EI) 方法论文,该方法最早是在1993 1994年由 1993/ 年由BP Amoco公司发展 方法论文,该方法最早是在1993/1994年由BP Amoco公司发展 起来,随后在2000年的SEG年会上同时出现了4篇论文对EI 2000年的SEG年会上同时出现了 EI进 起来, 随后在 2000 年的SEG 年会上同时出现了 4 篇论文对 EI 进 行了研究,ARCO公司介绍了他们申请了专利的弹性波阻抗反 行了研究 , ARCO 公司介绍了他们申请了专利的弹性波阻抗反 演方法,认为在求取的反射系数的稳定性方面要好于 Connolly方法 而且计算的EI AI数值在同一个尺度下 方法, EI和 数值在同一个尺度下; Connolly方法,而且计算的EI和AI数值在同一个尺度下;CGG 公司发表论文认为EI反演效果要好于AVO反演,因为EI EI反演效果要好于AVO反演 EI在抗噪 公司发表论文认为EI反演效果要好于AVO反演,因为EI在抗噪 能力方面比AVO方法具有优势;同时BP Amoco公司在会上又提 AVO方法具有优势 能力方面比AVO方法具有优势;同时BP Amoco公司在会上又提 出了扩充弹性波阻抗方法,可以用于流体和岩性预测。此外, 出了扩充弹性波阻抗方法, 可以用于流体和岩性预测。 此外 , Paradigm公司在其商业软件 Vanguard的 2001年最新版本中也 公司在其商业软件Vanguard Paradigm 公司在其商业软件 Vanguard 的 2001 年最新版本中也 有有关弹性波阻抗反演的功能出现。 有有关弹性波阻抗反演的功能出现。 这些进展说明弹性波阻 抗已经成为波阻抗反演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之一, 抗已经成为波阻抗反演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之一 ,地震反演的 发展正在走向AI EI相结合 AI和AVO相结合的道路 AI和 相结合、 相结合的道路。 发展正在走向AI和EI相结合、AI和AVO相结合的道路。
15:49:45
21
波阻抗反演技术发展概况
波阻抗(Acoustic Impedance,AI)反演是利用 波阻抗( Impedance,AI)
地震资料反演地层波阻抗(或速度) 地震资料反演地层波阻抗(或速度)的地震特殊处 理解释技术,该项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 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 理解释技术,该项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 80年代得到了蓬勃发展 90年代至今达到了颠峰 年代得到了蓬勃发展, 年代至今达到了颠峰, 80年代得到了蓬勃发展,90年代至今达到了颠峰, 围绕1D 1D波阻抗反演的各类算法以及应用成果层出不 围绕1D波阻抗反演的各类算法以及应用成果层出不 穷,热门之余在1997年左右开始出现了一些反思文 热门之余在1997 1997年左右开始出现了一些反思文 指出了波阻抗反演中存在的一些陷阱, 章,指出了波阻抗反演中存在的一些陷阱,也提出 了一些解决方案。 了一些解决方案。
15:49:45
7
地震反演的方法分类
目前常用的反演手段是基于正演的反演,正演方法 目前常用的反演手段是基于正演的反演,
主要包括褶积模型法和反射率法两大类,计算手段 主要包括褶积模型法和反射率法两大类, 包括射线追踪、高斯束法、有限差分法、 包括射线追踪、高斯束法、有限差分法、有限单元 法等等。反演问题所面临的两大难题: 法等等。反演问题所面临的两大难题:一是局部极 二是计算成本。 值,二是计算成本。这是由反演的非线性和不适定 性所引起的。为克服地球物理反演的局部极值, 性所引起的。为克服地球物理反演的局部极值,研 究人员应用或发展了多种数学优化算法。 究人员应用或发展了多种数学优化算法。目前国内 外地震反演的方法根据利用地震资料的特点可以归 纳为叠前反演与叠后反演两大类
15:49:45
18
地震反演技术发展概况
1967~1970年期间出现了Backus-Gilbert反演理论, 1967~1970年期间出现了Backus-Gilbert反演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