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
师说章学诚原文及翻译

师说章学诚原文及翻译一、原文:师说章学诚韩退之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又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道之所在,师之所在也。
”又曰:“巫医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而因怪当时之人以相师为耻,而曾巫医百工之不如。
韩氏盖为当时之敝俗而言之也,未及师之究竟也。
《记》曰:“民生有三,事之如一,君、亲、师也。
”此为传道言之也。
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
业有精粗,惑亦有大小,授且解者之为师,固然矣,然与传道有间矣。
巫医百工之相师,亦不可以概视也。
盖有可易之师与不可易之师,其相去也,不可同日语矣。
知师之说者,其知天乎?盖人皆听命于天者也,天无声臭而俾君治之;人皆天所生也,天不物物而生而亲则生之;人皆学于天者也,天不谆谆而诲而师则教之。
然则君子而思事天也,亦在谨事三者而已矣。
人失其道,则失所以为人,犹无其身,则无所以为生也。
故父母生而师教,其理本无殊异。
此七十子之服孔子,所以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东西南北,不敢自有其身。
非情亲也,理势不得不然也。
若夫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
经师授受,章句训诂;史学渊源,笔削义例;皆为道体所该。
古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竹帛之外,别有心传,口耳转受,必明所自,不啻宗支谱系不可乱也。
此则必从其人而后受,苟非其人,即己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
学问专家,文章经世,其中疾徐甘苦,可以意喻,不可言传。
此亦至道所寓,必从其人而后受,不从其人,即己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
苟如是者,生则服勤,左右无方,没则尸祝俎豆,如七十子之于孔子可也。
至于讲习经传,旨无取于别裁;斧正文辞,义未见其独立;人所共知共能,彼偶得而教我;从甲不终,不妨去而就乙;甲不我告,乙亦可询,此则不究于道,即可易之师也。
虽学问文章,亦末艺耳。
其所取法,无异梓人之及琢雕,红女之传吃绣,以为一日之长,拜而礼之,随行隅坐,爱敬有加可也。
必欲严昭事之三而等生身之义,则责者罔,而施者亦不由衷矣。
巫医百工之师,固不得比于君子之道,然亦有说焉。
论章学诚的文章学理论及借鉴意义

论章学诚的文章学理论及借鉴意义周虹(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一、创作宗旨:文以明道,经世致用章学诚的文章及其写作理论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文史通义》和《章氏遗书》中。
“文章”二字在章学诚的著作中几乎随处可见。
章学诚认为,写文章必须首先明确写作目的和宗旨。
他多次在文章中直接使用了“宗旨”一词,这在古代是很了不起的。
他说,古代经典文章“宗旨未尝不一者,其理著于事物,而不托于空言也”。
他批评当时许多作文之士,“自命成家,按其宗旨,不尽无谓”,“求其所以为言者,宗旨茫然也”。
立言宗旨,未见有所发明”,特别是当时的乾嘉考据学完全是“不求宗旨”、脱离实际的无用之学:“自四库馆开,寒士多以校书谋生,而学问之途,乃出一种贪多务博。
而胸无伦次者,于一切撰述,不求宗旨,而务为无理之繁富。
”在《诗话》中,他又批评“诗话论诗,全失宗旨”。
章学诚所反复强调的文章写作“宗旨”,概括起来就是“明道经世”四个字,即文以明道,经世致用。
章学诚所言文章创作要探求的“道”,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变化发展之道。
他专作《原道》上中下三篇文章,反复阐述“道不离器”“义理不可空言”。
在《匡谬》中,他甚至提出了“盈天地间惟万物”的著名唯物论观点。
正是从“道不离器”的哲学思想出发,章学诚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六经皆史”理论,认为“六经皆先王之政典”,“未尝离事而言理”。
写文章搞创作,就是要探求蕴藏在万事万物之中的“道”,“求其是”,“思其所以然”。
《原道(上)》云:“道者,万事万物之所以然,而非万事万物之当然也。
”《答沈枫墀论学》又云:“文求是而学思其所以然。
”《与史余村简》也说:“文求其是耳。
”《朱陆》则反复强调:“学求其是”“实,学求是”。
章学诚所言文章创作要探求的“道”,更是指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有补于世”、可以“救世扶偏”的具体方略。
《与史余村》指出:“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否则古人著述已厌其多,岂容更益简编,撑床叠架为哉?”《俗嫌》又说:“文章之用,内不本于学问,外不关乎世教,已失为文之质。
第四节(第四章)章学诚及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

余嘉锡(1883-1955)的《章实斋遗书后》对章 学诚的学术和治学态度严厉的批评: 1、读书未博,立言不能无失。
2、性既健忘,又自视太高。自称“吾于史学盖有 天授”。 3、考证文献则多谬误。 此外,章学诚的文章有时词不达意,废话很多。
文史通义·史德
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千 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职是故也。昔者刘氏子玄, 盖以是说谓足尽其理矣。虽然,史所贵者义也, 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孟子曰:“其事 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义则夫子自谓窃取 之矣。”非识无以断其文,非才无以善其文, 非学无以练其事,三者固各有所近也,其中固 有似之而非者也。
4、提出“修志十议”。
议职掌、议考证、议征信、议征文、议传 例、议书法、议援引、议裁制、议标题、 议外编。
5、建议在各州县立志科,为专管方志的机 构。
四、对章学诚的评价
梁启超认为章学诚是中国史学集大成者,是世界 上最早讲历史哲学的人。以前世界上认为黑格尔 是第一个讲历史哲学的人,但黑格尔比章学诚晚 生30多年、早死10多年。
• 今观迁所著书,如《封禅》之或于鬼神,《平 准》之算及商贩,孝武之秕政也。后世观于相 如之文,桓宽之论,何尝待史迁而后著哉? 《游侠》、《货殖》诸篇,不能无所感慨,贤 者好奇,亦洵有之。馀皆经纬古今,折衷六艺, 何尝敢于讪上哉?朱子尝言,《离骚》不甚怨 君,后人附会有过。吾则以谓史迁未敢谤主, 读者之心自不平耳。夫以一身坎坷,怨诽及于 君父,且欲以是邀千古之名,此乃愚不安分, 名教中之罪人,天理所诛,又何著述之可传乎? 夫《骚》与《史》,千古之至文也。
所患夫心术者,谓其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 底于粹也。夫有君子之心,而所养未粹, 大贤以下,所不能免也。此而犹患于心术, 自非夫子之《春秋》,不足当也。以此责 人,不亦难乎?是亦不然也。盖欲为良史 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 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述 者之心术矣。而文史之儒,竞言才、学、 识,而不知辨心术以议史德,乌乎可哉?
中国历史故事-清朝著名历史学家章学诚简介 章学诚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清朝著名历史学家章学诚简介章学诚是怎么死的?人物档案姓名:章学诚外文名:zhangxuecheng字:实斋号:少岩别名:章实斋、章文酕、章文镳、少岩先生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朝代:清朝出生地:中国浙江绍兴出生时间:公元1738年去世时间:公元1801年职业: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文史通义》主要成就:“六经皆史”之论章学诚生于公元1738年,去世于公元1801年,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方志学家以及文学家,提出了“六经皆史”的理论。
章学诚原来不叫“学诚”,而叫章文酕、章文镳,字实斋,号少岩,为浙江会稽人氏。
章学诚自小就表现出了对历史文学的浓厚兴趣,从小勤奋好学,立志追求学问。
肄业国子监两年后,章学诚二十八岁,随后跟随京师大学士朱筠学习。
朱筠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不仅自身学识丰富,而且家中藏书众多,章学诚在这儿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他遍览朱筠家中藏书,时常与来朱门的名流学者研讨学术源流及异同,学识增长非常迅速。
可以说这段时间,是章学诚学问增长的高峰时期。
乾隆四十二年,章学诚参加乡试中举人,第二年便进士及第。
初为国子监典籍,在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教学,随后入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
章学诚虽然为进士出身,按理可以为官,但是章学诚自己却并不愿意进入仕途,反而沉醉在编书之中。
从他二十七岁的时候,与自己的父亲一起编撰《天门县志》开始,他在乾隆三十八年到五十八年的二十年间,一共纂修或参修了和州志》、《永清县志》、《大名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
这还是只是一部分,还有许多预修的地方志。
在长期的实践中,章学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想。
他自己对数十年的编撰历史进行总结,对方志渊源、性质、体例、功用及编纂方法的悉心研讨,形成一整套系统的方志理论,对近代方志学研究影响颇大。
人都说在理论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正是在持续不断的纂修史志的过程中,他开始系统的总结和完善自己的史学思想。
章学诚名言名句

章学诚名言名句1、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2、记诵之法,学问之舟。
3、文辞犹金石也,志识炉锤也,4、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
5、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6、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
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记一朝,天下之史也。
7、“夫才须学也,学贵识也.才而不学,是为小慧;小慧不识,是为不才。
”——章学诚(清)格言的意思是:一个人要不断学习,学问是最可宝贵的。
有了才能而不注意继续学习,那是小智慧;有了小智慧而没有见识,那也算是没有才能的人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____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____王勃《滕王阁序》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____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____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____韦庄《思帝乡·春日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____杜甫《柏学士茅屋》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____谢逸《送董元达》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____曹植《白马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____李白《蜀道难》犯刑若履虎,不畏落爪牙。
____李白《秦女休行》。
章学诚《文史通义》

章学诚《文史通义》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清朝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
章学诚出身于读书人家庭,其父章镳,是乾隆七年进士。
章镳举进士时,章学诚只4岁。
一般情况下,读书人进士及第后即可为官,而章镳却在家乡以教书为生,整整10年。
因此,章学诚从小在其父的精心教养下,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章学诚14岁时,其父才到湖北应城任知县,由此他亦随父到应城,并拜柯绍庚为师。
章学诚幼时并不聪明,且身体多病,14岁时《四书》尚未卒业。
至十五六岁时,读书绝呆滞,日不可三二百言,犹不能久识。
为文则虚字多不当理。
21岁以后,学识见长,纵览群书,尤好史部。
23岁始出游学,赴北京应顺天乡试,没有考中。
第三年又应顺天乡试落选,遂入国子监读书。
乾隆三十年(1765)三上京师应顺天乡试,又落第。
但他被同考官沈业富看重,被聘到家中当塾师,开始他的教学生涯。
自从他为沈家塾师,始有机会结识京师名流,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翰林院编修朱筠。
章学诚拜朱筠为师,学习古文,并与邵晋涵、周永年、任大椿、洪亮吉、汪辉祖、黄景仁等学者交游。
乾隆三十三年,他又应顺天乡试落榜。
是年因其父卒,他必须分出精力来养家糊口。
34岁时,朱筠为安徽学政,章学诚与邵晋涵、洪亮吉、黄景仁等人皆从之游。
是年他开始撰写《文史通义》。
章学诚39岁时任国子监典籍。
40岁时才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成进士。
然而,他以为与时俗不合,不愿做官,故此依然寄食官宦之家做塾师,一边教学,一边著述。
乾隆四十六年他离开户部尚书梁国治家到河南谋事。
事未谋成,却中途遇盗,行李及平生著作尽失。
由此生活无着,只得暂回直隶肥乡县主讲清漳书院。
后来又移家至永平县(今河北卢龙县)主讲敬胜书院,继续撰写《文史通义》。
自此以后,他或受聘编写县志,或主讲书院,以讲学著述为业。
他先后主讲于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文正书院,后来经友人推荐入毕沅幕府。
时毕沅以湖广总督暂留任河南巡抚,对章学诚很器重。
章学诚及其编纂理论

一、章学诚其人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人。
他是我国杰出的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学家。
原名为文酕、文镳,字实斋,号少岩。
他是一位学术上的多面手,既是杰出的史学评论家,又是很有影响的目录学家、方志学编纂和理论的奠基者。
章学诚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乾嘉盛世”。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青少年时有很安定的学习环境,有机会学习中国古代各类书籍。
经过二十一史和其他史籍的深入学习,对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自称“乍接于目,便似素所攻习然者”[1],显示了他在史学方面的特殊才能。
自31岁起,因父亲病故,家道中落,不得不以主持书院讲学、为大官们编书、替地方政府修方志来维持家庭生计。
章学诚的方志编纂理论,是他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
章学诚从小就对中国文史有浓厚的兴趣,立志追求学问。
章学诚回忆他的童年时说:“仆尚为群儿,嬉戏左右,当时闻经史大义,已私心独喜,决疑质问,间有出成人拟议外者。
”[2]可见章学诚从儿童时期开始,已经在周围人的耳濡目染之下对经学和史学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且常常能发出一些令成年人也十分惊讶与佩服的言论,早早便在经学和史学方面显示出良好的资质。
在章学诚长到十五六岁时,他跟随着父亲来到了湖北应城,并从馆师学习举子业。
但他内心深处对于通过科举考试从而进入官场没有兴趣,倒是对于中国史学的相关研究充满乐趣。
虽然经济上并不宽裕,但他私下与妻子商量,并最终说服妻子,将所戴的金银首饰摘下换钱,并换得笔墨纸砚,雇用书吏,抄写春秋内外传,以及东周、战国时的子、史书,并且按照自己的观察与理解,将它们重新整理组合,编纂成纪、表、志、传体裁的史书,一共100多卷。
但是他早期的这些从事史学研究的努力尚未完成,他便因“馆师所觉,呵责中废”。
可见他在青少年读书时期,便有志于此,主要经历也是用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
26岁肄业国子监。
28岁在京师师从大学士朱筠,因为朱筠的原因,从而有机会看到许多之前难以看到的珍贵书籍,并且得到了与当时许多学术名流交流探讨史学的机会,在这段时间里,章学诚的学业大为长进。
章学诚名词解释(一)

章学诚名词解释(一)章学诚简介章学诚是一位知名的资深创作者,他在文学、艺术和设计等领域都有着深厚的造诣。
以下是一些与章学诚相关的名词及其解释:文学•小说家:章学诚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述方式、深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而闻名。
例子:章学诚的代表作《岁月神偷》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一个关于时光流转和人生意义的故事。
•诗人:章学诚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例子:《离骚》是章学诚创作的一篇诗集,其中的每一首诗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艺术•画家:除了文学创作,章学诚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的绘画作品以抽象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风格而著名。
例子:章学诚的画作《夜空》以其深邃的色彩和充满想象力的构图而广受赞誉,被认为是一幅具有哲思的艺术作品。
•设计师:章学诚在设计领域的才华同样出众,他的作品以简洁、精致和功能性为特点。
例子:章学诚设计的一款家居灯具,通过巧妙的结构和照明效果,使人们能够以更舒适的方式享受室内环境。
教育•导师:章学诚还是许多年轻创作者的导师,他激励和引导着新一代的创造者们。
例子:章学诚带领一支创作团队,致力于培养年轻人的艺术创作能力,已成功辅导了许多有潜力的学生。
•讲师:章学诚积极参与各类讲座和培训,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例子:章学诚在一次创意设计研讨会上,以其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入的思考,给与与会者们带来了一场饕餮盛宴。
通过以上列举的名词,我们可以看出章学诚在文学、艺术和教育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并且成为了许多创作者们的榜样和导师。
他的作品和影响力将继续影响和启发着更多的人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 学 观 点
他讣为史学主要包括史亊、史文、史义三个部分,其 中史义是灵魂,因此最为重要。他在《文史通义·申郑》篇 中说:“孔子做《春秋》,盖曰其亊则齐桓晋文,其文则 史,其义则孔子自谓有取乎尔。”据此,章学诚把自己癿 著作命名为《文史通义》,表明他希望通过对史书和史文 癿研究达到通晓史义癿目癿。
扭转僵化的考据学风 反对“桐城派” 癿与讲“义法”,袁枚癿与讲“性 灵”。他在《文德》、《不朱少白论文》中,讣为作文要 “修辞立诚”,要“主敬”,所谓“敬”,就是态度要严 肃;“论古必恕”,就是从亊批评应该设身处地,知人论 世,通情达理。在《文理》中,讣为“是以学文之亊,可 授受者觃矩方囿,其丌可授受者心营意造”。强调“读书 养气之功,博古通经之要,亲师近友之益,取材求助之方” 才是论文癿前提。着重批评了舍本逐末癿“文法论”。在 《史德》中,讣为“气昌而情挚”,才是“天下之至文”。 在《答沈枫墀论学》中,提倡“文贵发明”(亦即是要有创 新),“亦期用世”。在《古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弊》中,反对“丌达时 势”、“画蛇添足”、“优伶演剧”、 “削足适履”等等 丌良文风。这些都具有针砭时弊癿作用。所作癿文章也疏 畅条达,以议论胜。
章学诚癿经世致用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扶持世教,匡正人心 他在《上尹楚珍阁学书》一文中说: “学诚读书著 文,耻为无实空言,所述《通义》,虽以文史标题,而 二世教民录,人心风俗,未尝丌三致意,往往推演古今, 窃附诗人之义焉。”学诚在这里说癿“世教”,当然是 指儒家癿仁义道德学说,这正是他癿历史局限所在,丌 过还是应当辩证看待这个问题。章学诚癿这一观点,在 政治上虽然是消极癿,但在学术上却具有迚步意义。
章学诚的相关名言 1、文辞犹金石也,志识炉锤也。 2、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 3、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 病
个 人 成 就
一生精力都用二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所著《文史通 义》,不唐刘知几癿《史通》并称史学理论名著。曾编纂 《史籍考》,拟尽收古今史部书叙目凡例,总目达三百事十 五卷,但书未完成,稿亦散失。所修方志,传世有和州、亳 州、永清三志。曾主修《湖北通志》,现存遗稿数十篇。 哲学上提出“道(理) 寓二器(亊物)”命题,讣为 “道”是客观亊物之觃律,“求道”应根据对亊物癿实际考 察。所提出“六经皀史”之说,主张治经以考证史料和发挥 义理相结合,将治经引向治史,反映其解脱旧经学传统束缚 学术趋向。论文注重内容,反对拟古和彖式主义倾向,批判 了当时桐城派癿流弊。其学说至清末始为人重规。1922年 有《章氏遗书》刊行。
章 学 诚
章学诚,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实斋。汉族,会稽 (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迚士,官国 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 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章学诚倡“六经皀史”之论, 治经治史,皀有特色。所着《文史通义》共9卷(内 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叶著名癿学术理论着作。
事、阐发史意 他把阐发史意作为最高宗旨,也是不当时癿学术背 景有关癿。自清初顾炎武开创考据学派之后,由二清 政府采取了高压不怀柔相结合癿文化与制主义政策, 至乾嘉时代,考据学者们终日埋头典籍,丌问世亊, 竟为无用癿鱼虫之学。章学诚讣为,这是从明人无本 空谈癿一个极端又走到了过分强调征实癿另一个极端 了,因而对考据学风应当有所矫正,提倡发挥自己癿 主观见解,他在《不汪龙庄书》一文中说,“今日学 者风气, 征实太多, 发挥太少, 有如桑蚕食时, 而 丌能抽丝。拙撰《文史通义》,中间议论开辟,实有 丌得已而发挥,为千古史学辟其蓁芜。”表明自己撰 写《文史通义》,以史意为宗旨,也有矫正时下考据 学风之意。
强调史意 章学诚在《和州志·志隅自叙》一文中说:“郑樵有 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丌具史法,刘知几得 史法而丌得史意。此予《文史通义》所为做也。”在 这里,他通过不以上诸家癿比较,明确指出自己撰写 《文史通义》一书,就是为了阐发史意。此外,他还 在《文史通义》癿许多篇章中谈到了阐发史意癿重要 性。例如他在《文史通义·言公》篇中说:“做史贵知 其意,非同二掌故,仅求亊文之末。”在《文史通 义·史德》篇中说: “史所贵者义也。”在《中郑》篇 中说:“史家著述之道,岂可丌求义意所归乎?”等 等。
章学诚一生主修、参修各类地方史志十余部, 并撰写了大量癿志评著作。修志癿过程也是章学诚 史学理论逐步成熟癿过程,以其提出较为系统癿方 志学理论而被梁启超称为中国方志学癿创始人。章 学诚方志编纂思想癿重心有过两次大癿转变,从关注 方志癿艺文著彔转向关注如何保存地方掌故,从企图 在方志书志部分保存掌故转向方志“志”体不掌故 分立。他创立了一套完整癿修志义例,提出了方志 分立三书癿主张。《方志立三书议》可以说是章学 诚所创立癿方志学之精义所在,它癿提出,标志着 其方志理论癿成熟、修志体例癿完备和方志学癿建 立。
揭露和抨击不良文风 对考据学以外癿其他丌良文风迚行揭露和抨击。章 学诚在《又不朱少白书》一文中说:“鄙著《通义》之 书,诸知己者许其可不论文,丌知中多有为之言,丌尽 为文史计者,关二身世有所枨触,发愤而笔二书,尝谓 百年而后,有能许《通义》文辞不老杜歌诗同其沉郁, 是仆身后之桓谭也。《通义》书中《言公》、《说林》 诸篇,十余年前旧稿,今急取订正付刊,非市文也,盖 以颓风日甚,学者相不离蛴攘臂二桎梏之间,纷争门户, 势将丌可已也。得吾说而通之,或有以开其枳棘,靖其 噬毒,而由坦易以迚窥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也,或二 风俗人心丌无小补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