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种鸡体重与均匀度
提高肉种鸡均匀度的措施

4 严格控制料量
从 1 H龄开 始 ,采 , F 拟 定 料 量和 自由采 食相 结 合 的方 法 , 使不 同栏 ( ) 内 的鸡 疫管理 , 减少应激 , 确保鸡群健康 : 免疫
时必须做到名称 、 计量和有效期 “ 三核对”, 准确 、 正 确、 精确地完成整个免疫操作 。及时淘汰病弱残鸡 ,
帮助其适 当加快增重 。对体重偏大的鸡群应减缓加 料幅度 , 使其在 2 ~ 3星期后和标准体重相符 。 早期分
由于育成期喂料量较低 ,饲料不能在喂料系统中均匀 分配 , 鸡只的采食时间较短 , 易造成均匀度降低 , 为 了提高均匀度 ,必须根据不同周龄采取不同的限饲 方式来保证鸡群足够的采食时间,通 常采取 的限饲 方式有隔 日限饲、 4 / 3 限饲 、 5 / 2限饲 、 6 / 1 限饲等。
群饲养易于管理并且能够改进均匀度 ,同时经常检 查鸡群体况和均匀度以便决定下次分群 时间 ,确保 全期 均匀 度 维 持在 8 0 %以上 。对 于笼 养 种鸡 及 时补
充缺 位 , 保 持每 笼鸡数 一致 。 1 0星期 前可 以大群 内调
每天对死淘鸡只进行无害化处理 , 合理控制病原 , 确 保免疫的一致性和抗体滴度的均一性 ,控制疾病的 发生 。注重细节管理 , 改善饲养管理条件 , 加强免疫 前后 的管理 , 定期消毒 , 保证鸡群健康 , 为提高均匀 度创造良好的条件 , 确保生产稳定。
哼 畜 禽 饲 养
提 高 肉 种 鸡 均 匀 度 的 措 施
王慧萍 ( 河北省邢台市农业局 0 5 4 0 0 1 )
肉种鸡的均匀度是评价整体鸡群生长发育的一
个重 要指 标 , 是衡 量 鸡 群 限饲效 果 , 预测 鸡群 开产 整
肉种鸡育成期饲养管理常见问题及措施

1 . 3 饲 料 的配制 不合理
开产 前鸡体 内营养 物质的贮存不 够 ,鸡 的产 蛋性 能就 不会得 到应有的发挥 ,现在在育成期 限饲的方法 中依 然采 取 降低饲料 营养物质浓度 的方法 ,并认 为育成期饲料 差一
些没有 问题 ,有 的饲料 厂生产 的饲料 营养与标签 的含量不 收稿 日期 :2 0 1 2—1 2 —1 0 作者 简介 :安犁( 1 9 7 0 一 ) , 男, 辽宁 营 口人, 兽 医师 ,从事 动 物疫病监督管理和研究工作 。
1 . 1 体重
1 . 1 . 1 鸡 的体 重不 能达标
鸡 的体重 是鸡体成熟 与性成熟 的一个标 志 ,育成期体 重大小是产蛋 的基础 ,能够 反映产蛋前 卵巢 、输卵管及肝
脏 的发育 状况 ,若体重 不达标 ,则卵巢 、输卵管 、肝脏 的 发育 就会受 到影响 ,进 而影响将来产蛋 。所 以,特别 要做 好育成期 的体重控制 工作 ,许多养殖场 没有定期给鸡称 重 的习惯 。或者鸡的体重完全依 靠 肉眼估测 ,造 成很大偏差 ;
法两种。由于限质法 不容易掌握鸡 的采食量及营养摄入量 ,
较难实施对 肉种鸡进行严格 限饲 。目前多采取 限量 法 ,即 通过限制喂料量 达到体重控制 目标 。鸡群达到 2 4周龄时
开始实施限饲程序 。
2 . 先 ,应加强 日常 的综合管理 ;如选购高质量的雏鸡 ,
1 . 4 光 照控制不 好 , 盲 目追 求早 开产
在育成期没 有合 理控制光 照 ,致使鸡只开产早 、体重 小 、蛋重小、没有产蛋高峰期 ,或高峰期持续 的时间过短 。
近几年 的鸡 品种 都有开产提前 的趋势 ,其实 ,并 不是开产 越早越好 ,性 成熟或早或 晚均 导致产蛋期无 产蛋高峰 ,蛋 重不符合标 准 ,受精蛋数量少 。有 的厂家为 了片面追求经 济利益 和争得 市场 ,推广 开产 早 、见效益早 的鸡 ,其实都
肉种鸡体重与均度

肉种鸡体重与均度————————————————————————————————作者:————————————————————————————————日期:称重程序育成期每周至少称重一次(若有必要可称两次),通过称重数据来证实所实施的饲喂程序能否达到预期结果。
为减少误差,每次称重最好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段进行,如在早上喂料之前称重,或在下午吃料过后的4-6小时进行。
用于称重的秤应是刻度小于20克的吊秤、或盘秤(弹簧秤),若使用可精确到1克的电子秤效果更好。
为提高称重效率并减少鸡只损伤,可采用称重漏斗或便于捆绑鸡只翅膀(或腿)的装置来固定鸡。
若采用吊秤称重,吊秤表盘悬挂的高度应与称重者的眼睛处于同一水平,以便于称重者准确读取数据。
无论采用何种称重器具,每次称重前都必须用标准砝码对秤进行校正。
用于捕捉鸡只的围栏应轻便、牢固、便于携带,且不易伤鸡。
捕捉围栏的大小应以可圈50-100只鸡为宜。
每次圈鸡前,应在鸡舍内来回走动,使靠墙边的鸡只活动并离开墙角,以便使鸡群抽样更为准确。
取样点应分布于鸡舍的前、中、后,而不要只称取鸡舍角落或料箱周围的鸡只。
取样的大小应根据鸡群规模而定,一般母鸡抽取1-3%的样本数,而公鸡抽取5%的样本数进行称重。
鸡群规模较小时,需要增大抽样比例来确保精确的平均重量。
抽样数目最小不得低于50只。
所有捕捉围栏内的鸡只都要称重,切勿舍弃其中任何太大或太小的鸡只,除非杀灭必须淘汰且又不代表鸡群大多数的鸡只。
称重数据的记录及计算若采用电子秤称重,电子秤可自动记录个体体重,并能自动输出称重群体的统计结果。
若采用普通吊秤、或盘秤称重,则需将称重鸡群的个体体重记录在体重记录表上,并计算出统计结果。
下表是北京AA公司推荐的体重记录表,仅供参考。
参数计算平均体重(克)= 总重量 / 总只数 = 61920 / 115 = 538 (克)±10%均匀度(%)= ±10%范围内的鸡只数(只) / 称重鸡只总数 (只)= 66 / 115= 57.4 (%)体重范围(克) = 700-400 = 300 (克)变异系数(%) = 标准差 / 平均体重× 100=(体重范围×100)/(平均体重×F)= (300×100)/(538×5.02)= 11.1%一般情况下,若鸡群均匀地生长,鸡群中大多数鸡只的体重应该是或接近鸡群的平均体重。
肉种鸡体重及其均匀度的管理

的7 2 小 时很重要 ,不仅确定抵御疾病侵袭 的能力 , 也决定着鸡只骨架的发育。7 ~ 1 4日龄的体重应达到 或超过标准体重 。在育雏期要提供高能 ( 1 2 . 1 兆焦 / 千克 ) 和高蛋 白 ( 1 9 . O %一 1 9 . 5 %) 的全价配合饲料 , 4 星期末 母 鸡 饲料 累 积应 达 到 8 5 0 ~ 9 0 0克 / 只, 能 量 累
根 据 雏 鸡 的生 理 特 点 ,切 实 搞好 早 期 鸡 舍 环 境 条 件 控 制 和鸡 群 的管 理 , 确保骨骼 、 免疫系统 、 心 血 管 功能 、 羽毛生 长 在早 期 发育好 。因 为控制 体 重 的关 键 因素 之 一是 要 使 雏鸡 有 良好 的开 端 ,尤 其 鸡 初 生
3 均匀度管理
般在 肉鸡饲养手册 中都设有标 准体重表 , 其 均匀度 以平 均体重的正负 1 0 %计算 。在生长期饲养
一
风设备 、 地面等 , 然后使用高压枪 冲洗 , 做到全面彻 底 。 冲洗 后 应 打开 门窗 和通 风 口 , 让 鸡 舍 通 风 干燥 ,
使 水分 蒸 发 , 一般放置 3 ~ 5天 , 否 则 残 留 的水 滴会 降 低 消毒 液 的浓度 , 影 响 消毒 效果 。鸡舍 干 燥 后 , 选 用 适 当 的 消毒 药进 行 喷洒 消毒 。平养 一 般 要 对 即将 使
抚摸鸡只胸肌的发育情况 , 以确定其发育是否 良好 。 在分栏的过程 中, 除按体重分栏外 , 也可以结合鸡胸
肌发 育情 况进行 分 栏 。 提 高鸡 的均匀 度 ,应力 求 在 饲 喂 方 案 和饲 养 管 理方 面 加 以 改进 和加 强 ,挑鸡 分 栏 只 是 一旦 均 匀 度
2 体 重 管 理
AA肉种鸡均匀度的控制措施

不少于 2 . 米 ,2 龄 后 5厘 l周
7 合理 调整鸡 群
鸡只个 体之间存 在差异
饲养 , 增加大小 则
养殖技术顾 问 2 1. 0 05
后 鸡群精神 不振 , 采食量低 , 生长 发育缓慢 , 而部 分健康鸡 发
充足水位和料槽 的情况下 , 让鸡 只同时都能吃上料 。育雏期的
讴 1 Z' / J 不 ,l H l 口 j 拍 z Iji 5 专『 首
水 位 置 l 周 龄前 2
育正常 , 造成 均匀度差 。 在饲养管理过程 中, 敬 应以预防为 主, 养 防结合 , 防重于治的原则来管理鸡群 。根据鸡群 实际情况 , 合理防疫 , 经常消毒 , 尽量使鸡群健康成长 。
标准体重下限 ,3周龄至开产前控制在标准体重 的上限。 1 这样 育雏期种鸡体质强壮 , 抗病能力相对较强 , 而育成阶段体型控
制较好 , 后期控制在上 限则对于促进性成熟有很大好处 。若限 饲时间过早或强度过大 , 则会造成雏鸡发育迟缓 , 均匀度同样 也会降低 。称重一般 从第 3星期 开始 , 称重 时间应一致 , 在周 末非饲喂 日进行, 随机抽样 。 一般 占全群的 5 1 %, %~ 0 最少不低
箱和辅 料箱 的料 很快布满鸡舍 , 鸡只采食时间差异不大。
1 公 母 分饲 0
在 肉种鸡育种过程中 , 公母一般分开饲 养 , 但公 鸡的均匀
发生率低 。 一般在平养状况下 ,~ 周龄 时 1— 5只 / 04 01 平方米 ,
6I ~ 6周龄时 7 8只 / 方米 ,6周龄 以后 5 6只 , - 平 1 - 平方米 , 群 体以 30 5 0只为宜。 0~0
8 合理 投料
肉种 鸡的投料 量是 以鸡 群的前 1 星期 的平均体重 、鸡数 而决定的 , 以体重增长 幅度 为参考值 。调料 的幅度要小 , 不能 在 1 星期 内猛加料 。要使体重稳步增加 , 防止 出现与 目标 体重 相 比忽高忽低 的现象。对超过 目标体重的鸡 , 要维持前 1 星期
鸡群均匀度的控制

鸡群均匀度的控制肉种鸡的均匀度是评价整体鸡群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具体包括体重均匀、骨架均匀、体型形态均匀、换羽均匀、抗体滴度的均匀和性成熟的均匀。
良好的均匀度不仅能提高整个鸡群产蛋率的上升速度且高峰突出,而且还能节约饲料。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很多客户反映高峰产蛋率上升速度慢,或者根本达不到产蛋高峰,经现场观察种鸡个体间的差异较大,均匀度不高或者很差,导致大鸡越来越肥,而小鸡发育不良,严重影响产蛋率。
为了提高肉种鸡的生产性能,从开始就应该重视均匀度,为以后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进而提高鸡群的整体效益。
均匀度对产蛋影响均匀度是影响肉种鸡生产性能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生产实践中,通常以平均体重的10%作为上下限,以此范围内的鸡只占全群的比例表示均匀度。
只有整个鸡群的比例表示的体重符合该品种所要求的变异范围,鸡群才能表现出良好的高产潜力。
一、均匀度与开产日龄的关系体成熟与性成熟对产蛋的影响呈正相关,性成熟延迟,鸡群不能按预定时间进入产蛋期.如果鸡群体均匀反差,体重轻的母鸡在应该达到开产日龄时,许多生理阈值都达不到,使性成熟和开产日龄受到影响,均匀度越高,开产日龄及达到5%产蛋率的周龄与标准越接近。
二、均匀度与产蛋高峰期的关系均匀度高的鸡群,开产后产蛋率增加较快,大约在开产后7-8周达到产蛋高峰,而且维持时间长,以后随着产蛋日龄的增长而缓下降,在整个产蛋期高峰突出,因而其产蛋曲线呈严格的偏态分布。
均匀度差的鸡群,其产蛋高峰往往在开产后 9~10周才出现,同时,由于性成熟不一致,而导致群体中产生不同的个体生产模式。
群体中个体鸡只生产模式的高峰不能相互发生重叠,所以产蛋高峰不突出,而且维持时间短,其产蛋率曲线也较平统。
均匀度好的鸡群,它们的生产时间及产蛋量基本相同,在一个单位时间里(约8周左右)产蛋高峰相对集中,因而其产蛋曲线要比均匀度差的群体好。
三、均匀度和全期产蛋量的关系全期产蛋量受均匀度影响很大,均匀度每增减4~6%,每只入舍母鸡平均产蛋数相应增产4个左右。
肉种鸡育雏育成期均匀度的控制

肉种鸡育雏育成期均匀度的控制肉种鸡饲养周期长,可达一年半之久,每个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对种鸡未来的生产性能造成影响。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育雏育成期均匀度的控制,影响均匀度的因素有:个体差异、鸡雏来源(初生重)、开食时间、健康水平、调鸡、采食量、饲养密度等。
针对以上因素,为了改善育雏育成期种鸡群均匀度,更大限度的发挥肉种鸡的生产潜能,对于“两高一低”式栖架垫料平养、槽式链条喂料器饲喂的父母代肉种鸡,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个体差异1.1 调鸡:工作从进鸡后开始,贯穿在整个育成期,在分群前的调鸡工作主要是结合免疫进行。
初期免疫比较频繁,每次免疫只要认真去做都能调整很多鸡,结合手工撒料对瘦弱、体重轻、体重大的分别给予不同的料量,从而提高整群鸡的体重均匀度。
这里管理人员要注意每栋鸡的体重,特别是调鸡当日的体重,以便给予合适的体重范围。
另一点要记住每圈调鸡的数量,鸡数千万不能弄错。
1.2 分群:2-3周龄根据免疫调整相应的时间,组织全场人员对整栋鸡群按照当日的实际体重划定体重范围,用电子秤将整群鸡分为大鸡、中鸡、小鸡。
一般以体重范围的正负10%来划定大小鸡,其余为中鸡。
整个分群过程比较枯燥,因此应合理安排员工,数鸡数的一定头脑清醒,记鸡数的看似清闲,但绝对不能马虎,一错全乱。
分群后每圈一定要固定好,千万不能跑鸡,特别是手撒料时。
重点关注水线处、每圈的门、每圈与墙壁的连接处等。
1.3 单独饲喂:这里也就是将免疫、日常等挑出的瘦小鸡在料量上给以照顾,使其体重增加,身体发育完好。
2、鸡雏来源不同祖代鸡场来源的鸡雏,因祖代种鸡日龄不同,初生重不同,因此,进鸡时不同来源的鸡尽可能不分在一个圈内。
这样可以给予不同的料量,让体重逐渐趋于平衡、均匀。
3、开食时间现在的肉鸡饲养中,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表明,雏鸡到场后越早开食越有利于卵黄的吸收,越有利于提高雏鸡早期的抵抗力。
所以在雏鸡入舍前将饲料和饮水都准备好是目前采用较多的办法。
影响肉种鸡均匀度的因素及提高措施

2 1 体 重 均 匀 度 是 指 群 中 体 重 在 鸡 群 平 均 体 . 重±0 l%的范 围 内 的个 体 数 所 占群 全 部 个 体 的 比例 。
采食 位置 不 足或不 均 匀 、 饲养 设备 更换 太快 、 限饲
收 稿 日期 :o 2 0 一 O 2 1 — 4 l
22 体 型 均 匀度 是 鸡 只外形 总体衡 量 尺 度 , . 主 要是 骨骼 器官 的均匀 度 ,技术 人 员通 过测 量 胫骨
to tv ce " ulr 5c en
晌 肉种 鸡 均 匀度 的 因素 及 提 高 措 施
陈 合 强 , 宏 胜 , 海 东 王 施
( 苏京 海禽 业集 团有 限公 司 , 苏 海 门 2 6 0 ) 江 江 2 13
中图 分类 号 :814 ¥3.
文献 标识 码 : C
文 章编 号 :6 3 18 (0 2 0 17 — 05 2 1)5
程 序 应 用 不 合 理 造 成 鸡 只 涨 肫 、饲 喂 饲 料 类 型 的 变 化 太 快 、早 期 喂 料 次 数 降 的 太 慢 、饲 喂 量 不 正
饲 养 肉种 鸡 的关键 是 体 重 和 均匀 度 的控 制 , 均 匀度 在 肉种鸡 生产 中至关 重 要 ,均 匀度 的高 低 直接 影响 鸡群 的产 蛋水 平 ,一般 均匀 度 高 5 入 %, 舍母 鸡 每 羽 累计多 产 合格 种蛋 2 3枚 ,8周 后 均  ̄ 1 匀度 自然上 升至 9 %以上 ,人 舍母 鸡 每羽 累计 产 0
蛋将 超标 准 1 0枚 左 右 。肉种 鸡 的均 匀 度 是 评 价 整
确 、 只采食 量 与数量 不 均等 、 栏料 量误 差 大导 鸡 每 致增 重 不一 致 、喂料 时间 不 固定 、料 线高 度不 正 确、 喂料 时光 照不足 、 料厚度 不均 等 。 饲 16 断喙 质 量 差 断 喙 出 血 、 喙过 长 、 喙过 . 下 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称重程序育成期每周至少称重一次(若有必要可称两次),通过称重数据来证实所实施的饲喂程序能否达到预期结果。
为减少误差,每次称重最好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段进行,如在早上喂料之前称重,或在下午吃料过后的4-6小时进行。
用于称重的秤应是刻度小于20克的吊秤、或盘秤(弹簧秤),若使用可精确到1克的电子秤效果更好。
为提高称重效率并减少鸡只损伤,可采用称重漏斗或便于捆绑鸡只翅膀(或腿)的装置来固定鸡。
若采用吊秤称重,吊秤表盘悬挂的高度应与称重者的眼睛处于同一水平,以便于称重者准确读取数据。
无论采用何种称重器具,每次称重前都必须用标准砝码对秤进行校正。
用于捕捉鸡只的围栏应轻便、牢固、便于携带,且不易伤鸡。
捕捉围栏的大小应以可圈50-100只鸡为宜。
每次圈鸡前,应在鸡舍内来回走动,使靠墙边的鸡只活动并离开墙角,以便使鸡群抽样更为准确。
取样点应分布于鸡舍的前、中、后,而不要只称取鸡舍角落或料箱周围的鸡只。
取样的大小应根据鸡群规模而定,一般母鸡抽取1-3%的样本数,而公鸡抽取5%的样本数进行称重。
鸡群规模较小时,需要增大抽样比例来确保精确的平均重量。
抽样数目最小不得低于50只。
所有捕捉围栏内的鸡只都要称重,切勿舍弃其中任何太大或太小的鸡只,除非杀灭必须淘汰且又不代表鸡群大多数的鸡只。
称重数据的记录及计算若采用电子秤称重,电子秤可自动记录个体体重,并能自动输出称重群体的统计结果。
若采用普通吊秤、或盘秤称重,则需将称重鸡群的个体体重记录在体重记录表上,并计算出统计结果。
下表是北京AA公司推荐的体重记录表,仅供参考。
参数计算平均体重(克)= 总重量 / 总只数 = 61920 / 115 = 538 (克)±10%均匀度(%)= ±10%范围内的鸡只数(只) / 称重鸡只总数 (只)= 66 / 115= 57.4 (%)体重范围(克) = 700-400 = 300 (克)变异系数(%) = 标准差 / 平均体重× 100=(体重范围×100)/(平均体重×F)= (300×100)/(538×5.02)= 11.1%一般情况下,若鸡群均匀地生长,鸡群中大多数鸡只的体重应该是或接近鸡群的平均体重。
因此,可以利用平均体重±10%范围内的鸡只数占称重鸡只总数的百分比来衡量鸡群的体重均匀度。
管理良好的鸡群均匀度应为80%或以上。
上例中:鸡群平均体重为538克,±10%体重范围就是:(538-538×10%)至(538+538×10%),即从484.2克至591.8克。
在这个体重范围内的鸡只数是66只,于是,可以计算出该批鸡群±10%的体重均匀度为57.4%。
另一个常用的计算鸡群均匀度的方法就是:变异糸数。
变异糸数(CV)的计算公式是:标准差/平均体重×100=%CV标准差可以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或由电子秤输出。
在没有科学计算器或电子秤时,下面的简化公式可用来估算变异系数%:(体重范围×100)/(平均体重×F)=变异系数%体重范围即为最重和最轻鸡的体重之差。
F是恒定值,取决于抽样数量(所称重的鸡只数量)。
表20列出不同抽样数目所对应的F值:由于不同方法计算的结果稍有不同,在整个育成期的计算方法要统一。
表21显示爱拔益加常规羽毛鉴别系母鸡±10%体重均匀度和变异系数的对应值:备注:上表所列体重为顺季或遮黑鸡舍体重。
如果抽样称重结果与体重标准和预计的增重情况偏差太大,不要匆忙调整喂料量,而应马上进行二次称重,以检验称重结果的可靠性。
这样就容易使我们发现一些专门的问题,例如喂料计算错误,饮水器问题,鸡群间串群和疫病等。
均匀度的控制良好的均匀度和达到体重标准同样重要。
均匀生长的鸡群可确保骨骼的良好发育,因为性成熟时间还取决于鸡只的体型。
体重一致而骨骼大小有差异的鸡群间的体型是有差别的。
这种鸡群对光照和饲料水平变化的反应并不同步,从而会影响到种鸡的生产性能。
影响鸡群均匀度的因素影响鸡群均匀度的因素很多,在实际生产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雏鸡质量:不是来自于同一种鸡群,雏鸡大小不一,严重脱水,弱雏过多等。
鸡舍环境:温度忽高忽低,通风不良,垫料潮湿、板结等。
饲养密度:密度过大,鸡群太拥挤,影响吃料和饮水。
光照:光照不均,光照太强或太弱。
饲料质量:饲料营养不均衡,发生霉变、酸败、结块等。
饲料分配:采食空间不足,布料速度太慢,饲喂器高度不适宜,饲料厚度不均,限饲程序不理,限饲太狠。
饮水:水质不好,饮水空间不足,饮水器高度不适宜,限水程序不合理。
疾病:各种病毒病和细菌病,特别是球虫和其它导致肠道系统损害的疾病。
断喙:断喙不好,特别是去喙太多或断喙器刀片温度太高,日后出现软嘴或“肿瘤”嘴。
应激:免疫、称重、采血、挑鸡、转群等操作不当,引起应激。
使用疫苗“太毒”,导致疫苗反应太强烈。
提高均匀度的措施提高鸡群的均匀度,首先应加强日常的综合管理,例如:选购高质量的雏鸡,选择适宜的饲养密度、提供充足的采食和饮水空间、制定合理的饲喂和饮水程序、保持良好的鸡舍环境、精确的断喙、均匀的光照、正确的日常操作、健康的体质等等,都是提高均匀度的基本保障。
其次,通过分栏饲养、定期挑鸡,也是提高均匀度的有效办法。
分栏饲养应该从第一周龄开始,初次分栏是按照鸡只数量来分,而不是按照体重差异来分。
第一周分栏时,每栏鸡数以不超过500只为宜,主要目的是便于对雏鸡进行精细管理。
第二周龄,可以将相邻的两至三栏合并为一个更大的栏,但每栏鸡数以不超过1500只为宜。
第四周龄的分栏最为重要,此次分栏主要是按照体重差异来分,要求对所有的鸡只进行称重,并将体重相近的鸡只合并在同一个栏内。
若采用平均体重±10%范围内的鸡只数来计算均匀度,则当±10%均匀度大于60%时,鸡群可以分为两栏;当±10%均匀度小于60%时,应分为三栏(或更多栏)。
如图所示:不同均匀度水平分栏示意图±10%均匀度大于60%时:±10%均匀度小于60%时:若采用变异系数来计算均匀度,则当鸡群变异系数小于12%时,最好分为两栏。
如果变异系数大于12%,则需要分成三栏(或更多栏),同时要对前4周造成变异系数增大的原因进行全面的检查与分析,以便使日后的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改进。
无论如何分栏,分栏后各栏的饲养密度应保持一致。
作为栏与栏之间的隔离网,应是便于移动和固定的,这样,就能及时调整各栏的大小,确保每栏鸡的饲养密度、喂料和饮水面积基本一致;同时,坚固的隔离网还能防止鸡只串栏,保持各栏鸡只的准确性。
进出各栏的门应便于开启和关闭,为防止鸡只串栏,在每两栏之间最好使用“八字门”。
分栏时,多使用几台秤进行称重(根据鸡群规模和人员数量来定),将大大提高分栏的速度,缩短分栏时间。
表22是根据变异系数将鸡群按体重大、中、小的不同分成2或3栏,每一鸡群的临界体重可以根据图8进行估算。
(参见图8)表22 分栏时的体重分界点图8:分栏前,变异系数12%鸡群的均匀度分栏以后,应对每一栏重新称重,计算各栏的平均体重和均匀度,以便确定各栏的体重标准和喂料量。
由于采食面积、喂料速度以及饲料分配对鸡群均匀度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些项目进行经常性的检查。
分栏后的管理在分栏时,鸡群通常被分为2—3栏(如小体重鸡群、中体重鸡群、大体重鸡群等)。
我们的目标是使每一栏的种鸡都能在骨骼生长发育阶段(即63日龄前)达到体重标准。
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了,在混群时,各栏容易合并,建立起一个均匀的鸡群。
在各栏鸡群合并时,要特别注意确保各栏的喂料量是相近的。
对分栏后的体重控制,推荐参照下列措施(参见图9)。
小体重鸡群-必须考虑两种情况:1.如果分栏后的平均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距在100克以内,要求在63日龄前达到体重标准。
2.如果分栏后的平均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距超过100克,则105日龄前的标准体重曲线应相应地向下平移,最终使其在140日龄时达到体重标准。
中等体重鸡群:分栏后的平均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距在50克以内,要求在42-49日龄前达到体重标准。
大体重鸡群:分栏后的平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0克以上,应该重新绘制体重曲线,使之在56-63日龄达到体重标准。
如果到9周龄时仍然超重,切勿试图降低体重增长,把体重拉回到标准。
应重新设定体重标准,使之平行于体重标准曲线。
这时如果将鸡群的体重拉回到体重标准,将会降低高峰产蛋率及受精率。
每一栏的鸡群都应有各自独立的喂料系统。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喂料系统必须能够保证均匀地分配饲料,并使每只鸡有足够的采食位置。
如果鸡群分栏较好,以后又没有出现饲料质量、采食位置、饲料分配及疾病问题,通常就没有必要对鸡群再进行分栏。
在10周龄前,可以对各栏的种鸡进行互换。
因为这阶段种鸡骨骼的发育还未完成。
否则有的栏就可能培育出骨架小、体重大而产蛋不好的母鸡。
在10周龄后,要比较各栏的体重和标准体重的差异,体重相似和喂料量相似的栏可以合并。
如果这时体重仍然超重,就不要试图将体重拉回到体重标准,而应画一条平行于体重标准的曲线作为新的标准。
(参见图10)。
图9:分栏后体重控制图10:70日龄时,若鸡群体重仍超过体重标准,应制定新的体重标准。